杨炯(650—?),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初唐四杰之一。杨炯自
幼聪敏,博学善文。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即中孺子科,时人认为神童。
上元三年(676年)应造举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武则天垂拱元年(685
年),杨炯堂弟参与徐敬业起兵,累及杨炯,被贬官为梓州司法从军。
天授元
年(690年),与宋之问同在习艺馆任教。如意元年(692年),宫中出盂兰
盆分送佛寺,武则天御临洛南门与百官一同欣赏,杨炯献《盂兰盆賦》,文词
雅丽,不久,杨炯就迁任婺州盈川令,世称杨盈川。杨炯死于盈川任上,身后
归葬洛阳。与四杰中的其他三位比拟较,杨炯的一生可谓平稳。
杨炯反对宫体诗,主张“骨气”、
“刚健”的诗风。他的诗在内容和艺术风
格上力图打破齐梁“宫体”诗风,在唐诗
开展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感化。杨炯擅长
五律,语言精丽严整,气概警劲弘放。他
的诗篇不多,据《盈川集》载,杨炯传播
下来有赋八篇、诗歌三十四首、碑铭等文
四十三篇,《全唐诗》存诗一卷。
数量虽
然不多,但是题材十分普遍,既有抒发送
别之意的《送临津房少府》,歌咏征人远
戍、神驰边关之情的《参军行》、《战
城南》,又不乏写景记行的《广溪峡》、
《巫峡》、《西陵峡》,酬答唱和的《和石侍御山庄》、《和郑雠校内省眺瞩 思乡怀友》等。
在他的做品中,巴望立功立业的激扬情怀与名髙位卑的不服之 气交错其间。
杨炯固然没有亲临关外,他的边塞之做并不是切身感触感染,但他的边塞诗昂 扬大方,意气轩昂,在其时确实是难能宝贵的。《参军行》、《出塞》、《战 城南》、《紫骝马》等几首边塞诗,表示了为国犯罪的战斗精神,气焰轩昂, 气概豪宕。
其他唱和、纪游的诗篇尚未完全离开绮艳之风,没有特色。张说对 他的评价是,“杨盈川文思如悬河灌水,酌之不竭,既优于卢,亦不减王”。
在《王勃集序》中,杨炯对王勃变革淫靡文风的创做理论赐与了很高的 评价。对时人所称“王、杨、卢、胳”,杨炯自谓“愧在卢前,耻居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