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地悲剧”是经济学界熟知的一个现象,也是一个广泛存在的现实。在外国,有人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取一块草地,草地被划分成几块分给牧羊人,但在中间留下了一块作为公共用地,每一个牧羊人都可以自由使用。结果,社会学者们发现,一年下来,被划分给个人的草地被有计划和节制地使用,而作为公共用地的草地却因为过度放牧而寸草不生。
试验得出的结论是:由于每个人都有将自己的生存空间和资源向外拓展的天性,在公共利益处于无人治理的状态下,每个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榨取公共资源为己所用。因此,处于无保护状态下的公共利益是最易受到侵害的。
诉讼法理论认为,利益受到了损害,受害者就有权向法院起诉,请求司法周济,正如假如另一个牧羊人的羊群食了你的草地,你可以要求他赔偿一样,但是,公共的草地从理论上而言属于所有的牧羊人,假如它的利益受到了损害,由谁来提起诉讼呢?随着社会公共领域延伸及公共事务数量的增长,我们国家的法律正面临着如是问题。
公益诉讼是解决“公地悲剧”的一种诉讼手段,它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反映了公共利益保护的紧迫需要。
1公益诉讼内涵的界定
在国外有“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这种诉讼活动,可以意译为“公益诉讼”。在我国广泛使用的“公益诉讼”术语并不是一个法律意义上的概念,虽然通常人们把本文第一章中介绍的案件都回进公益诉讼的范畴,但是迄今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熟悉。
1国内法学界对公益诉讼的熟悉变迁
据可查的资料展示,国外的公益诉讼制度作为一种知识最迟在1990年已经被介绍到国内, 在美国的环境法中有一种公民诉讼制度,是公益诉讼的一种形式。在九十年代,我国理论界首先出现的是经济公益诉讼概念,论者认为经济公益诉讼就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和相关的组织和个人,依据法律的授权,对违反经济法律、法规侵犯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或不特定的他人利益的行为,向法院起诉,由法院依法追究相对人法律责任的活动。
将经济公益诉讼看作经济法领域保护国家经济利益的工具,为此主张建立专门的经济诉讼程序以有利于经济公益诉讼的进行。
也有论者认为,公益诉讼实际上是行政诉讼的一种。公益诉讼的提法是我国行政法学者的独有看法,域外均未见有阐释者。公益诉讼是我国学者在谈论行政公诉时制造的“概念”。
英国讲越权之诉,美国讲司法审查的领域,大陆法系一般按照法院的管辖权进行分类,诸国均未发现以诉讼标的为基准命名的公益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