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毛尖的历史渊源是怎样的?

金融 2年前 阅读:5 评论:0

  汗青溯源信阳的名茶,在唐代就有记载,唐代陆羽《茶经》和唐代李肇《国史补》中把信阳茶列为其时 的名茶;宋朝,在《宁史•食货志》和宋徽宗赵佶《大不雅茶论》中把信阳茶列为名茶;元朝,据元代 马端临《文献通考》载“光州产东首、浅山、薄侧”等名茶;明朝,对名茶方面的记载很少•,清朝,茶 叶消费得到敏捷恢复。

  清朝中期是河南省茶叶消费又一个敏捷开展的期间,造茶手艺逐步精 湛,造茶工艺越来越讲究,在清末呈现了细茶信阳毛尖。清光绪末年,本来是清政府住信阳缉私拿管辖、旧茶叶公所成员的蔡祖贤,提出开山种茶的 倡议。其时曾任信阳劝业所所长、有雄厚资金来源的甘周源积极响应,他同王子谟、彭清阁等人 于1903年在信阳震雷山北麓恢复种茶,成立“元贞”茶社,从安徽请来一名余姓的茶师,帮忙指 导茶树栽培与造做。

  1905年-1909年,甘周源又邀请陈玉轩、王选青等人在信阳骆驼店商议种茶,组织成立宏 济茶社,派吴少渠到安徽六安、麻埠一带买茶籽,还请来六安茶师吴记顺、吴少堂帮忙指点种茶 造茶。造茶法根本上是沿用“瓜片”茶的炒造办法,用小平锅分生锅和熟锅两锅停止炒造;炒 茶东西接纳帚把,生锅用把长〇。

   5米、把粗0。 1米的帚把2个,双手各持1把,挑着炒。熟锅用 大帚把取代揉捻。那就是信阳毛尖的最后造做手艺。1911年,甘周源又在甘家冲、小孙家成立裕申茶社,在此带动下,邻接各山头茶园均具有一 定例模。茶商唐慧清到杭州西湖购置茶籽并进修龙井炒造手艺。

  回来后,在“瓜片”炒造法的 根底上,又把“龙井”的抓条、理条手法融入到信阳毛尖的炒造中,改生锅用小帚把炒造为生熟 锅均用大帚把炒造。用那种炒造法造造的茶叶就是当今全国名茶信阳毛尖的雏形。民国期间,茶叶消费继清朝之后,又得到鼎力开展,名茶消费手艺日渐完美。

  信阳茶区又先 后成立了五大茶社,加上清朝的三大茶社,统称为“八大茶社”。因为“八大茶社”重视造做手艺 上的引进、消化与吸收,信阳毛尖加工手艺得到完美,1913年产出了品量很好的本山毛尖茶,命 名为“信阳毛尖”。为了驱逐1915年巴拿马运河通航而举行的万国展览会,信阳县茶区积极筹备参赛茶样,有 贡针茶、白毫茶、已熏龙井茶、未熏龙井茶、毛尖茶、珠三茶、雀舌茶。

  1915年2月,在展览会上, 经评判,信阳毛尖茶以外形美妙、香气清高、滋味浓醇的奇特品量,被授予世界茶叶金量奖状和 奖章。信阳毛尖从此成为河南省优良绿茶的代表。1958年,信阳毛尖在全国评茶会上被评为 全国十大名茶。新中国成立后,信阳茶叶消费得到更大的开展,信阳毛尖茶消费手艺得到推广,消费区域不 断扩大。

  到1993年,信阳的师河区(原信阳市)、平桥区(原信阳县)、罗山县、潢川县、固始县、 光山县、商城县、新县、息县七县二区都有信阳毛尖茶消费。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木答案立场。

网友评论

本站会员尊享VIP特权,现在就加入我们吧!登录注册
登录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若未跳转,可点击这里刷新重试
未知错误
注册
用户名
密码(至少8位)
确认密码
邮箱(请填写常用邮箱)
验证码
若未跳转,可点击这里刷新重试
未知错误
找回密码
用户名
邮箱
※ 重置链接将发送到邮箱
若未跳转,可点击这里刷新重试
未知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