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城人口现在有多少?
谷城县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地处武当山脉东南麓、汉水中游西南岸,全县常住人口58.89万人,境内薤山国家森林公园、承恩寺、南河“小三峡”等旅游胜地汇集,被誉为“绿色生态之乡、避暑度假天堂”。
明末著名起义军领袖张献忠,为何要在谷城接受招抚?很简单,谷城这个地方紧挨武当山,来往香客密集,很适合刺探消息。此外,谷城处于大巴山的边缘,若张献忠起事不利,则可以迅速退入深山。恰好,起义军经常走安康到汉中、商洛山的这一段大山,路熟。
张献忠收抚谷城不是真心实意的当顺民,其原因是因为明朝为了对付起义军不惜调用京师禁旅以及精兵强将,以配合杨嗣昌的四正六隅十面网的战略部署。
- 四正六隅十面网:以陕西、河南、湖广、凤阳为四正之地,四地巡抚以剿为主,防备为辅;陕西延绥、山西、山东、应天(南京)、江西、四川为六隅,六巡抚以防备为主,协助剿敌为辅。同时,为筹措军饷,杨嗣昌还向崇祯帝提出征加剿饷二百万两。后军费不足,杨嗣昌又提出再征练饷七百三十万两。
于是,当明军围堵之势渐成之时,各路起义军连败之下被赶入了河南围死。在湖北饱略一番的张献忠此时正欲北上为群雄解围,但是在偷袭南阳时却意外遭遇了克星左良玉。一番交战之下,张献忠因为马快才得以幸免,但是身负重创,急需调养。此外,接受招安后,他又担心朝廷对他下黑手。同时,罗汝才与其他起义军还未接受招抚,还在河南与湖广边境对抗明军,万一明军下黑手,张部可以就近得到接应。需要说明一点,张献忠在古城接受招抚,但是却没有驻扎在古城而是驻扎在谷城石花镇,这一住就是四年。
谷城与老河口隔汉江相望,地处川陕鄂豫四省交界处的大山边缘,是自古进出汉中、安康、四川的水陆交通要道。谷城境内除汉水外,有大小河流106条。从谷城到均县、房县、勋阳、襄阳均可凭借水利往来。同时,正是因为此地水运便利,从商人角度来看,在货物运输方面,水运运费比陆运运费低,所以此地的商业亦十分发达。
石花镇谷城县城五十里之遥,地处白河与溪河的交汇处。此外,石花镇又是进出武当的门户,香客往来颇多,商贾亦多自此入汉中、安康、四川。张献忠可以凭借人员杂乱将间谍混入其中,一边联络其他义军。当然,张献忠还考虑一点,那就是石花镇四面有城墙,万一明军偷袭,可以凭险据守。
张献忠,字秉忠,号敬轩,混号黄虎,是明末著名的农民起义军领袖。其为陕西延安府柳城涧人,出身贫苦人家,“父业屦,母织席”。因为其出身贫苦,故而张献忠并未受到良好的教育,自然也就不能通过科举走仕途之路。张献忠曾经做过捕快,被革职之后又投奔军队从军。在军中,张献忠仍然受着歧视和压迫,后因事在军中犯法,本应按律处斩,但当时的军官陈洪范为其说情,张献忠因而免死,其后便逃离军中。
张献忠塑像
在当时,明朝的统治已经走向没落,张献忠逃走后对官府有着强烈的不满与仇恨,便于崇祯二年组织人马起义。张献忠起兵时凭借的是“米脂十八寨”,在他的领导下,义军的实力不断扩张,发展成为陕北地区最为强大的一股农民军势力。到他起义的第二年,张献忠已经成为率众二十万的强大势力。崇祯六年,官军大力围堵农民军,张献忠等人的处境一度十分危急。在这种情况下,张献忠一方面采取诈降策略麻痹官军,另一方面利用冬天黄河结冰,率众突出包围,挺进河南。面对农民军的压力,明廷十分紧张,“密发黄金八万,银十万赂建虏”,以期能够“款建虏之后,可撤兵中原,以讨流寇”。明廷集中了大量的军事力量,开始清缴农民起义军。此时,张献忠率军开始流动作战,突破明军的包围,突出到安徽地区,攻破明中都凤阳,焚烧了明廷的皇陵和龙兴寺,震惊朝野。
崇祯皇帝
崇祯十一年,张献忠在明军的攻击的下遭遇失败,驻屯在谷城,被明军所包围。此时的张自忠为了避免灭亡,利用首辅薛国观和熊文灿的贪财,以重金贿赂,让他们帮忙招抚“文灿既得所欲,为之请官、请愉、请关防”,向朝廷建言招抚张献忠,并最终获得了崇祯皇帝的批准。“张献忠等淮赦死杀贼立功,着听总理前调度,其加衔给晌,并责成阮之钿安插事宜”。此时熊文灿已经获得了招抚张献忠的权力,并且成为了张献忠的“保护伞”。
张献忠“江口沉银”
在谷城期间,张献忠在谷城“不放兵,不应调,不入见”,并且领取了十万人的兵饷。保持了较强的独立性。对于反对招抚的官员,张献忠也利用当时的形势将其击败,获得了良好的环境。在谷城期间,张献忠对于明廷的官员和势力防范严密,其所属军队一直保持警惕的状态,连耕种都带刀而行。崇祯十二年五月,借河南饥荒之际,得以喘息修养的张献忠再举义旗,起兵反对明朝的统治,并大败左良玉。
参考资料:
1. 张显清,张献忠“谷城受抚”评析,中国明史学会专题资料汇编,1991
2. 田培栋,怎样看待张献忠在谷城的“伪降”问题?,北京师院学报,1979年02期
3. 傅玉璋,关于张献忠降明问题,文史哲,1980年02期
回答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郑成志
感谢悟空问答官方邀请!张献忠谷城接受招抚主要是因为当时兵败,势单难支,不得已采取的一种权宜之计,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当时在思想上确实发生了动摇。因为一连串的失败使他对革命前途产生了消极情绪,恰好此时明朝对义军的招抚也紧锣密鼓,张献忠在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下最终接受了招抚。张献忠的受招抚对当时的农民运动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尽管他的受抚同刘国能和李万庆等直接叛变革命不同,既没有改编军队,也没有放下武器,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性,但他在各部义军中毕竟是一个声名显赫的人物,很多义军奉其为领袖,他的受招抚在客观上动摇了农民起义军的军心,导致很多义军叛变了革命,有的甚至成了屠杀义军的急先锋。
下面讲讲此事的来龙去脉,崇祯十年八月,张献忠在河南南阳地区被左良玉的官军击败,并且自己也负了伤,他就把部队拉到了湖北麻城、蕲州一带同刘国能部汇合。十二月,明总理熊文灿派遣一度卷入农民军的生员卢鼎进入张献忠和刘国能的营中进行招降。张献忠当即表示愿意归顺朝廷,但并没有定下具体日期。在这之后的十二月二十八日和第二年的正月初八日,明朝太监刘元斌两次向朝廷报告张献忠愿意接受招抚。正月初九日,张献忠率部进占湖北谷城,并把刘国能部下的士卒赶走,贴出告示称:“本营志在匡乱,已逐闯兵(指刘国能部,他外号闯塌天)远遁。今欲释甲归朝,并不伤害百姓”等等。同时他又把当地士绅耆老拘集到一起为他联名作保,表示愿意归降朝廷。通过这份告示我们可以得知此时的张献忠已把自己当成了官军中的一分子,他说“志在匡乱”,其实他就是那个所谓的“乱”,也同时表明了将要加入剿灭起义军的行列。
做完上述事情后,他又用重金贿赂贪财好货的熊文灿。熊文灿大喜,向朝廷建议招抚张献忠,并派张大经监其军。但张献忠不愿“解散归农”,而向明使说道:“愿带兵马七千、步兵三千合万众以剿贼自赎。”熊文灿以为已经招抚成功,于是调用张献忠四千之兵,但张献忠以刚刚受抚,部队军心未稳为借口拒绝出调。兵部尚书杨嗣昌认为张献忠并非真心归降,建议让其出兵攻打李自成和马守应的起义军作为真心归降的条件。如其不从,就趁其不备主动剿灭。崇祯帝认为张献忠主动来降实属不易,而且又担心官军假如不能剿灭其军反而引火上身,也会影响其他心怀观望的义军,于是依了张献忠允其归降。
招降大事定下来后,张献忠移营于谷城外十五里的白沙洲。虽然明 *** 要求其“内归农解散一万八千一百三十五人,精兵一万一千名”,但实际上张献忠拒不奉诏,而且“造房数百间,买地种麦,与民间两平贸易”,并每个城门安排士卒盘查进出人员,表面上是为了防范其他义军趁机作乱,实际上是为了监视明朝当局的行动。张献忠的作法引起了明朝内部一些官员的担忧,他们认为既然已经归降朝廷就应该把部下遣散才对,或者赶赴前线参与剿灭农民起义军。这样拥兵自重,又拒不执行朝廷的政令,早晚会养虎为患。但崇祯帝认为张献忠虽然没有去剿灭其他义军,但造房种田过起了正常日子也挺好,至少眼下无害。大臣们看到皇帝都这样说了,也就不敢再多言了。
前文讲过张献忠的归降明廷给其他义军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在他之后的其他义军如顺义王、罗汝才、混十万、整十万、十反王、托天王、小秦王、过天星、紫微星、射塌天、一字王、马守应、革里眼、左金王、刘希尧、蔺养成也主动放下武器向朝廷乞降,使河南、湖北两省的百姓又重新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也极大瓦解了农民起义军的力量和削弱了对反对势力的冲击。
明末著名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从崇祯年间起义,到最终建立大西政权,成为割据一方的枭雄,他的起义生涯可谓起起伏伏,多次投降明朝,后又反复叛明,这固然和其狡猾的个性有关,但是张献忠更多的还是从形势的变化来考虑自己的行动方向。
张献忠
崇祯十一年(1638年),张献忠又一次来到了人生的低谷,这一年朝廷调遣左良玉、陈洪范等人率领大军进攻张献忠驻扎的郧襄山区,张献忠率部迎战。但是,左良玉已经是张献忠的老对手了,对张献忠了如指掌,所以张献忠的计策被左良玉识破,结果张献忠大败。张献忠本人在作战中额头中箭,所幸自己的养子孙可望拼命将其救下,才得以逃脱。
但是整支部队损失惨重,兵马死伤无数,又被明军尾随追击,张献忠部过了很久才摆脱了明军,回到郧襄山区的谷城修整。然而,祸不单行,农民军的另一支重要军队——李自成部也在川北战败,损失惨重,这无疑增加了张献忠部的压力,因为明军不需要再去顾忌李自成部。
山区
正在张献忠焦头烂额之际,想到了一个屡试不爽好的办法——诈降。当时负责剿灭农民军的最高长官是“六省军务总理”熊文灿,他昏庸无能、贪财,无力用武力平定农民军,所以他一向希望通过“招抚”手段来平定农民起义,在取得了对张献忠的胜利之后,他更加坚定了这一想法。而这正中张献忠下怀,于是张献忠“假借招安名色”诈降熊文灿。
但是投降后的张献忠并没有闲着,而是想着如何东山再起。而在这段时间内,他主要干了三件事情。
首先,张献忠保持了自己部队的相对独立,并且从熊文灿那里索要了不少军饷。张献忠投降后,表面上对明朝官员们“跪拜有礼节”,但实际上却“不放兵、不应调、不入见制府”,而且坚决不离开自己的根据地谷城。而且“投降”后张献忠就向熊文灿索要十万人的军饷,但是熊文灿哪里能够拿出这么多钱,但是又不得不给钱,于是熊文灿给了两万人六个月的军饷。而张献忠得到军饷后,依然不足,便在当地征粮,并且征收渡口税等,在合法的外衣下补充了军队的收入来源。
其次,张献忠在谷城附近大肆扩充自己的军队。崇祯年间,天灾人祸,到处都是饥民,张献忠便打着“官军”的旗帜,将这些饥民招揽到自己的部队中来。除了基本的战士之外,张献忠还注意吸收一些知识分子以弥补军队智囊的不足,本地的潘独鳌、徐以显等人就是在这个时候投入了张献忠的麾下。有了战士和智囊的补充,张献忠部队的实力不降反增。
明军剧照
最后,有了足够的人数之后,就是提高军队的质量,而张献忠采取的办法就是训练。张献忠和潘独鳌等人研究了孙吴兵法,并用来训练部队,“每日自上而下,循环不已”。在装备上,张献忠的部队还制造了三眼铳、狼牙棒等武器装备,整支部队的战斗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崇祯十二年五月,张献忠在谷城重举义旗,熊文灿连忙派遣左良玉等人前来镇压,但是此时的张献忠经过一年多的修整,已经今非昔比,不久“良玉大败奔还,军符印信尽失,弃军资千万余,士卒死者万人”。
在谷城大败之后的张献忠无疑陷入了人生的低谷,但是他却使用了“诈降”的权宜之计,并且暗中努力,不断积攒自己的实力,终于走出低谷,并且一举击败明军,重新走上人生巅峰,这一点也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参考文献:《张献忠传论》
崇祯在1637年批准了新任兵部尚书杨嗣昌剿灭农民起义军的十面埋伏计划,所谓“四正六隅,十面张网”,全国范围内分十个战区,四个主要,六个次要,组成天罗地网,势必将农民起义军一网打尽。
由于明朝廷调整了剿敌方略,起义军各部遭到了空前的压力。在陕西方向,李自成被洪承畴,陕西巡抚孙传庭优势兵力合击,打得他东躲 *** ,到处流窜,1638年10月李自成在潼关附近遭到官军沉重打击,最后只剩下18人,差一点成了孤家寡人,只能在陕西商洛山区隐蔽起来。
洪承畴和孙传庭贯彻朝廷杨尚书的剿敌战略靠的是拳头硬,而朝廷坐镇湖广方向的熊文灿靠嘴皮子招安义军。随着全国起义形势的严峻,义军老大李自成这段时间也成了丧家之犬,后来又下落不明,斗争局面一下子陷入了低潮。
很显然张献忠的部队成了众矢之的,他也明确意识到了这一点,既然熊文灿忽悠他以优待条件招降,那么为了暂时保存自己实力,待机而动,接受招安何乐不为呢。
张献忠当时就在那种形势下,打着那样的小算盘,接受了熊文灿的“招抚”,之前熊文灿差一点顶不住朝廷主战派的压力,张献忠的诚信记录有问题,别人根本不相信。为此张献忠还背地里向熊文灿送礼行贿,熊领导既能收钱又能招抚造反部队为朝廷解忧,两全其美确实挺划算的。
得到好处的熊文灿算是照顾张献忠,将他的队伍一股脑就地安置在湖北谷城,没有按常理应该异地分散安置,那样如果有变还能监管或分别从速处置。
从崇祯11年春接受招抚开始,张献忠消停了一年多,也养精蓄锐一年多,随着各路农民起义军活跃起来,崇祯12年5月张献忠在谷城公开宣布再次起义,同时熊文灿的末日也到了。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木答案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