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有什么特产?
咸阳特产有:小河酥梨、昭陵御石榴、榆村御桃、山底御杏、尧召李子、汤房葡萄、礼泉苹果西凤酒、黄桂稠酒、琥珀糖、三原蓼花糖、大晋枣、核桃、彬洲梨、泡油糕、醪糟、锅盔、挂面、辣椒、水柿子、饸饹
咸阳有哪些特产?咸阳有以下10大特产。
1.兴平辣椒
兴平地区全年太阳总辐射量为110.1卡/cm2,日照时数为2005.4小时,年平均气温13.1℃,最高温度42.2℃,最低温度-19.9℃,年平均降水量528.4毫米,海拔高度390—541.8米,是大蒜和辣椒生产的优生区。
2.三原蓼花糖
三原蓼花糖是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地区传统名贵小吃之一。它呈圆鼓槌状,个大体轻,金黄色的表皮上均匀地沾满一层白芝麻;咬开后,里面是雪白细腻的蜂窝状糖心。与吉林福源馆蓼花糖、河南安阳蓼花糖并列,为我国三大著名蓼花糖。
3.泾阳茯砖茶
“自古岭北不植茶,唯有泾阳出砖茶。”泾阳茯砖茶属黑茶类,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它兴于宋,盛于明清和民国时期,数百年来与粮、奶、肉一起,成为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生活的必需品。
4.漠西大葱
漠西大葱有葱白长、无丝、细腻、不辣、口感好等特点,远销于西安、咸阳、杨凌、宝鸡等地。
5.兴平关中黑猪
关中黑猪顾名思义,因其产地在陕西省关中平原而得名,是我国著名的肉猪品种,并且获得农业部首批地理标志产品。
6.淳化荞麦
淳化荞麦籽粒色泽红褐色或黑褐色,面粉灰白色,具有特殊芳香味。受地域影响,淳化县城北部,海拔1200米以上高海拔地区种植的荞麦品质为上乘,尤其是汉甘泉宫遗址所在地铁王乡梁武帝村(海拔1350~1400米)出产的荞麦,棱角隐讳,俗称无棱荞麦,因其颗粒饱满浑圆,出面率高,故品种为最上乘。
7.三原小磨香油
三原小磨香油,始自清代,距今约三百年历史。三原小磨香油含有丰富的营养价值,不但能促进人们的食欲,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还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E、矿物质等,可减少体内脂肪的积累,对软化血管和保持血管弹性均有较好的效果。
8.兴平大蒜
兴平地处关中平原腹地,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光照充足,雨量适中,是大蒜的最佳适生区。大蒜种植历史悠久,在民间早有"唐蒜"之说,"大蒜之乡"的美称也早已饮誉全国。兴平大蒜以蒜头肥、瓣个大、包衣紧、味辛辣为特点,蒜苔以翠绿鲜嫩清香、甘甜辛辣适中、体长均匀、味道鲜美为特点,久负盛名。
9.彬县大晋枣
彬县地方名特果品。在彬县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诗·豳风》中有"八月剥枣"诗句。明诗云:"百年生聚滋更始七月豳风未可忘喜杀故园梨枣在,熟时还要上公堂。"目前,树龄300年以上的大晋枣药用极高,自古以来为历代贡品。
10.咸阳茯茶
咸阳茯茶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她兴于宋,盛于明清和民国时期。原料来自陕西泾阳一带的黑毛茶,茶体紧结,色泽黑褐油润,金花茂盛,菌香四溢,茶汤橙红透亮,滋味醇厚悠长。适合高寒地带及高脂饮食地区的人群饮用。特别是对居住在沙漠、戈壁、高原等荒凉地区,主食牛肉、羊肉、奶酪的游牧民族而言,在缺少蔬菜水果的情况下。因而,在我国西北地区有“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痛”、“宁可一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之说。“咸阳宫阙郁嵯峨,六国楼台艳绮罗”,曾经的“帝都”咸阳,最不缺的就是特产啦😁
首先就是爱吃辣的壹周君所最爱——秦椒,”陕西八大怪,油泼辣子一道菜“,说的就是兴平辣椒,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啦,油分大、辣味足,制作成油泼辣子口感一流!
然后就是咸阳最有文化底蕴的三样特产:乾县锅盔、兴平醪糟和三原蓼花糖。
当然啦,还有泾阳茯茶,当地人可能没什么感觉,但是这茶在网上非常火啊😁
大名鼎鼎的三原蓼花糖,属于来咸阳旅游必须捎回的伴手礼啦,因为其形状酷似一种蓼花的果实,而被慈禧太后命名。
但说起来,这种同样是糯米制成的东东,还是南方的年糕来北方后,无意间被创造出来的——前一年没有吃完的年糕,到了来年被捣碎,做成小棒状,用油来炸,为了使其蓬松,还加入了黄豆浆,最后粘上芝麻和白糖,这就是蓼花糖的起源!
壹周君去过两次咸阳,每次都会带上一大堆蓼花糖,家里老人尤其爱吃,金黄的表皮酥脆可口,雪白的蜂窝糖心细腻甜美,口感愉悦非常!
”陕西八大怪,锅盔像锅盖“,你第一眼见到乾县锅盔,肯定会想,这个东东好吃吗?
贾平凹曾经这样描述过:一年,有少年从外婆家携锅盔回,中途下冰雹,皆蛋大,砸死许多鸡羊,少年头顶锅盔,有安全帽之功能,行十里路,身无伤损,馍无破裂。坚硬,食之却酥,没牙的老人尤其喜爱,窝窝嘴嚅嚅而动,愈嚼愈出味。
虽然这样描述有些喜感,却也说明乾县锅盔的特点:干酥!
吃的时候,先用刀切成块,再用手掰着吃,夹上辣椒和配菜最爽,当地人通常会配着主食,吃一口香浇汤面,就一口锅盔。
还有兴平醪糟,这个东东全国各地都有,但在陕西,就属兴平醪糟最为有名,也算是可以捎回家的特产之一啦。
至于泾阳茯茶,黑茶的一种,大家还记得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里关于茯茶的情节描述吧,一船的茯砖茶,浸水之后被放码头上晒干,就成了“金花茯茶”啦😁
泾阳茯茶的特殊之处是有一种“金花菌”,口感醇厚,回甘绵滑,爱茶之人必入的!
咸阳特产
永寿安宫桥大 *** 花三原蓼花糖
三原泡油糕三原石榴馇酥锅盔乾州挂面秦都秦椒淳化荞麦
蓼花糖
荞麦面鱼子
说到夏天吃冷食,很多人都觉得吃雪糕、冰淇淋、绿豆汤、可乐才过瘾,在陕西人的传统生活里,也有很多清凉有趣的小吃能够拯救炎热夏季疲惫不堪的食欲哦,像我以前介绍过的·烙蛋盒-近几年西安兴起的风味小吃·老鸹撒陕西关中风味面疙瘩汤·地道陕西地方风味略阳酸菜·冬日里自家烩麻食暖和又顶饱·陕西彬县方师酱汁猪蹄·汁香四溢的三原合汁挂面·烙蛋盒-近几年西安兴起的风味小吃·老鸹撒陕西关中风味面疙瘩汤·地道陕西地方风味略阳酸菜·冬日里自家烩麻食暖和又顶饱·陕西彬县方师酱汁猪蹄·汁香四溢的三原合汁挂面:凉皮、酸梅汤、煎饼、蜂蜜凉糕、擀面皮、钟楼小奶糕、冰峰汽水都是老陕传统的消夏小吃,此外还有一种小吃——鱼鱼,也是非常受欢迎的。
兴平赵家醪糟
陕西兴平赵家醪糟始于清代,祖传至今已是-传人。该系列产品有忆寿牌醪糟罐头和醪糟汁,采用传统工艺下曲发酵,加上现代科学技术,产品营养丰富、绵甜可口、舒筋活血、健胃增食、消暑祛寒,形成了该厂独特风味,畅销西北五省,远销台湾、美国、日本等地,被人们称为“兴平一绝”。
长武锅盔
长武锅盔源于外婆给外孙贺弥月赠送礼品,后发展成为风味方便食品。锅盔整体呈圆形,直径尺许,厚1寸,重5斤。料取麦面精粉,压秆和面,浅锅慢火烘烤。外表斑黄,切口砂白,酥活适口,能久放,便携带。
茯茶
茯茶是陕西茶商发明的一种茶叶加工产品,已有600余年的历史,是西、北部少数民族长期以来重要的生活必需品,有“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之说。茯茶是中国商业文明萌芽阶段重要的高价值产物,大规模手工茶产品,是丝绸之路最重要的贸易物资,也是西、北部边疆军政开支的财政支柱税源商品。茯砖茶是陕西茶商对中国茶业、商业文明的重大贡献,茯砖茶造就了秦商、西商的商业基础。600多年前,茯茶只能够在咸阳生产。
咸阳特产肯定要比宝鸡市少很多!要说真正属于咸阳的特产有那么两个:
一是彬县御面。也不知道为啥叫御面,看起来像面皮但又不一样,明显比面皮要厚很多,感觉很富实,吃起来弹性也很好。
二是乾县豆腐脑。主要是早餐,豆腐脑菜夹馍都很受欢迎!(图片来自百度搜寻整理)
咸阳过去有琥珀糖,和兴泉点心,biangbiang面,酱莱,酱油,香醋,锅盔芽子,甜食店的 *** 点心,月饼,甜稀饭,甜盘子。西门外一个老汉卖的豆腐脑;镜糕。馬庄,双照的红芋,大王的葡萄。
長武金醇古酒,彬州枣,梨,杆杖,捣蒜锅,小棒锤,御面,荞面凉粉。
乾卅锅盔,豆腐脑。礼泉苹果,葡萄,御杏,御石榴,桃。
武功也有锅盔,大蒸馍(一块钱一个),旗花面。兴平蒜苔,油泼辣子biangbiang面,过去桑镇辣椒,蜿豆糊面。泾阳伏茶,枣。三原泡泡油糕,蓼花糖,宴友思烧鸡。淳化萍果,核桃,活络。旬邑苹果有名。
咸阳的特产丰富多彩,门类众多,各县市都有自己的有名特产,归纳起来主要有淳化的饸饹、刺绣,永寿的槐花蜜、核桃包子,三原的蓼花糖、水盆羊肉,乾县的锅盔、豆腐脑, 彬县御面、梨枣木,泾阳的茯茶、泾阳红酒,礼泉的烙面、御石榴,兴平的辣子、醪糟,武功的旗花面、烧鸡,长武的酥肉、粉汤羊血,旬邑的苹果、花子馍,咸阳的花馍、汇通面、biangbiang面等。
据有关资料显示,三原蓼花糖是三原地区汉族传统名贵小吃之一。它呈圆鼓槌状,个大体轻,金黄色的表皮上均匀地沾满一层白芝麻;咬开后,里面是雪白细腻的蜂窝状糖心。与吉林福源馆蓼花糖、河南安阳蓼花糖并列,为我国三大著名蓼花糖。
彬县梨枣木工艺制品是当地群众利用枣树、杜梨木资源,开发、制作擀面杖、捣蒜窝、拐杖、碗、酒杯、麻食板、茶叶筒、调料盒等生活用品和神仙葫芦、木猴等旅游工艺品。彬县梨枣木工艺制品坚硬光滑,色泽鲜艳,表面抛光,手感细腻,物美价廉,是馈赠远方亲朋好友的佳品。
礼泉烙面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方便食品,是陕西关中地区特色面食。可加汤食用,亦可干吃。吃时将面盛在碗中,反复用事先调好的辣汤汁浇之,然后调上佐料,即可食用。佐料的调配比较独特,用上等的猪油调和辣椒面,配以葱花、韭叶、盐及当地酿造的香醋。
兴平的辣子以椒身细长、皱纹均匀、色泽鲜红、膘厚籽多见长,素有“七寸红”之美誉。主要分布在桑镇、汤坊乡、丰仪乡、庄头镇、赵村镇、马嵬镇、阜寨乡、田阜乡、西吴镇等9个乡镇,兴平辣椒现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武功县的大锅盔,俗称睁眼锅盔,武功大锅盔就是陕西八怪之一的锅盔像锅盖,属中国最厚的饼类馍,只有地道武功人才知道为何俗称睁眼锅盔,;咬锅盔时口张再大也没有锅盔厚,口张大时眼睛会自然也睁大,,,,,,所以武功人吃锅盔都会用手掰小块吃,卖武功大锅盔的人都会带一把锋利的刀子,用作分切,这也就是当地人有句话叫:卖馍不拿刀干掰,意思是某人程能的意思。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木答案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