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范绍增是谁?范绍增的40位姨太太及后代介绍?
范绍增,原名舜典,号海廷,四川大竹县清河镇人。生于1894年,自幼便被称为"范哈儿",川军第27集团军第88军军长,1949年9月,被委任为 *** 重庆挺进军总司令,1949年12月起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参事、 *** 四野五十军高参、河南省体委副主任、省人民 *** 委员、省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等职。
1977年3月在郑州去世,终年83岁。
一个胸无点墨的江湖袍哥,激于民族大义,领兵抗日,不惜散尽家财。后来又能认识到民主之可贵,反蒋之独裁,殊为可贵。
解放前,四川高级将领中拥有的妻妾,恐怕最多的要数范绍增和杨森。至于他二人谁在先谁在后,因为当时不兴民意测验,名次无从排定,就算并列第一吧。
军阀时期,长期担任川军师长的范绍增,大竹县人,出身袍哥,绿林。因为小时候生就一副憨眉憨态,逗人喜爱,人称"范哈儿"。平生豪爽、侠义、耿直,受人们尤为江湖人士敬重。但他在贪色这点上,也算是蜀中顶尖人物。 到了30年代中期,他有名分,无名分的姨太太,计达三四十位之多。值得一提的是,1937年,他将著名游泳运动员、有"美人鱼"之称的杨秀琼霸占为自己的第十八房姨太太。
1933年左右,范绍增为了金屋藏娇,花费一二十万银洋,在今重庆大礼堂对面的民国路,修建了约占半条街的公馆--范庄。该庄为花园式建筑有小洋楼三幢、每幢均为三层。从高到低,横向排列。最上一幢,一楼设男女客厅、舞厅、饭厅,二三层各有住房十套,设计新颖,装修华丽,花园为亭台榭、怪石奇葩,绿树掩映;还辟有健身房、台球馆、游泳池、风雨网球场;大门侧面养着狮、虎、熊等动物。稍后,他又在来龙巷修了一座规模稍小的公馆,在南岸修了别墅(抗日战争时期成为孔祥熙的二小姐孔令俊等名媛消夏游乐之地)。范庄落成后,范每日公务之余,便在新公馆里拥妻搂妾,男欢女爱。为了管好几十位太太的生活,范专设了总管事、管事几人,其下配汽车司机、弁兵,花匠、跑街的、打杂的,中厨、西厨和饲养员等各色人等,林林总总,不下百十人。重庆,早在清代即被辟商埠,商务发达,人文荟萃,外侨也不少。范绍增为了让太太们跟上时代的步伐,专程从上海聘来一帮教师,培养妻妾们学习西方文化。太太们开始西化,尤其是年轻貌美、文化较高的赵蕴华、何蜀熙,以后成了重庆上流社会的两位花使,对范以后的飞黄腾达带来莫大的好处。抗日战争爆发后, *** *** 内迁重庆,一时间,陪都权贵云集。
有段时间,正在家赋闲的范绍增,为了巴结 *** 要员,特别腾出范庄,盛情邀请显贵们进驻。先后在范庄住过的有蒋介石、宋美龄、孔祥熙及南京警备司令杨虎等等。参谋总长何应钦、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在整个抗战期间更是举家进驻。聪明的范绍增专派赵、何两妾成日陪伴在何应钦夫人王文湘、顾祝同夫人许文蓉左右,并经常送去时鲜食品、新款服饰,甚至金银珠宝。功到自然成功。以后,范先后擢升至军长、集团军副总司令。范在众多太太中,特别宠爱天生丽质、千姿百媚的十七姨太,球场上、泳池中,常可见到两人追逐嬉戏的身影。这位美妾的风流韵事,重庆颇多传闻,有好事者将其撰为《十七姨太外传》,出版后不少人争相购买,一时渝市洛阳纸贵。
这位老兄之风流也令人侧目,呵呵。娶姨太太的多了,但是能做到下面这件事的恐怕就没有几人了。
1933年春天,范绍增的小妾紫菊(原为小老婆张绍芬房里的丫头),在重庆城里开明学校读书时,同青年校长王世均(未婚)好上了,两人情书往来不断。事情暴露后,范绍增狂怒。王被抓到范庄关起来。眼看大祸马上降临二人头上。这时,被张绍芬请来的两位亲家王缵绪、陈兰亭求范饶他俩一命。涕泪纵横的王母也跑倒尘埃,叩头求情。闯荡江湖多年的范绍增虽然没有喝过多少墨水,但重人情,讲仁义。他思虑再三:开头,痛感自己一个堂堂皇皇的师长,遭无名小辈戴上绿帽子,气得七窍生烟;继而一想,紫菊毕竟同自己有夫妻缘分。一夜夫妻百日恩;再想,年青人嘴上无毛,办荒唐事难免,自己早年就干过些荒唐事。这样左思右想,权衡利弊,最后决定把人情做到底。当众宣布:一、收紫菊作干女儿,王世均作干儿子;二、备办几桌酒席,为二人道喜;三、送紫菊大洋5000,作嫁妆费。全场皆大欢喜。王缵绪竖起大拇指连声夸道:"范哈公,你搞得漂亮!搞得漂亮!"上述佳话在山城传开后,都称道:"范师长讲情义。"
解放前,范绍增是有名的川军师长。他在家乡迎接解放,人民 *** 对他既往不咎,将他作为起义将领对待,调任湖北省沙市军分区副司令员。
"文化大革命"爆发,全国搞得乱糟糟。正在上大学的范老三年幼无知,受极左思潮影响,跑回家中宣称要造反,还指着范绍增的鼻子称他为"老军阀",表示要与他划清阶级界限。
范绍增勃然大怒道:"哪个说老子是军阀?老子1949年就参加了光荣的 *** ,是响当当的革命干部。你龟儿子看见没有?这是老子的荣誉证书,朱德总司令颁发的。"
范老三想了半天又问道:"那么,你那根有 *** 党徽的牛皮腰带又是怎么回事?你舍不得丢掉,莫不是还想变天复辟?"
那根皮带是范绍增黄金时代的见证,是他留着的惟一纪念品,跟这个小杂种讲不清。他越想越气,返身进屋,找出一枝滑膛猎枪,对着儿子吼道:"翻天了!你不知道自己能吃几两干饭,再跟老子胡搅蛮缠,老子一枪崩了你!"
范老三抱头鼠窜而去。
统战部门尽最大努力保护范绍增,但终因贺龙冤案的牵连,他也被收审关押了几年。不过,当有人想从他那里搜集贺龙的"黑材料"时,他把心一横,半句坏话也不讲。作人要有良心,他坚信贺胡子是好人。
粉碎"四人帮"后范绍增得以 *** ,被安排为全国政协委员,补发工资,增加住房,在郑州养老。
折叠
民国时期有哪些很有趣的打油诗?民国的时候,诗词已经没有唐诗宋词的辉煌,甚至连数量也追不上了。但是打油诗却非常盛行,因为打油诗好做,也比较贴近白话,更有趣的是,打油诗的讽刺效果往往令人捧腹大笑,拍案叫绝。
一、把八大胡同的名字写进打油诗。
我们都知道,八大胡同在清末民国特别有名,皆因民国后,南方歌妓被驱赶,蜂拥而到北京,她们来到北京,就聚集在八大胡同附近,生意异常兴隆,无论是纨绔子弟,还是高官贵族,甚至文人骚客都流连于此。八大胡同不是一条胡同,是八个胡同的合称。它们是:百顺胡同、胭脂胡同、韩家胡同、陕西巷、石头胡同、王广福斜街、朱家胡同、李纱帽胡同(现小力胡同)。
于是有好事者,将这八个胡同的名字串成了一首打油诗:
八大胡同自古名,
陕西百顺石头城,
(陕西巷口百顺胡同、石头胡同)
韩家潭畔弦歌杂,
(韩家潭)
王广斜街灯火明。
(王广斜街)
万佛寺前车辐辏,
(万佛寺湾系一小横巷,西通陕西巷,东通石头胡同)
二条营外路纵横,
(大外郎营、小外郎营系一巷,折为二条,北通李铁拐斜街,南通韩家潭)
貂裘豪客知多少,
簇簇胭脂坡上行。
(胭脂胡同)
二、民国打油诗小王子张宗昌
民国军阀张宗昌喜欢附庸风雅,看见别人作诗,他也跟着凑热闹,你还别说,他作的诗,非常有趣,是我解乏的灵药,是我快乐的源泉,每当我心情低落的时候,就拿出张大帅的诗集沏茶焚香拜读一番,然后立马就感觉心情豁然开朗,人生柳暗花明。
你信你看下面这首:
《刀削面》
你看这个面,
它又长又宽,
就像这个碗,
它又大又圆。
噫,好像不对,对不起,拿错了。
换张大帅的:
《游泰山》
远看泰山黑糊糊,
上头细来下头粗。
如把泰山倒过来,
下头细来上头粗。
是不是跟上面那首《刀削面》有异曲同工之妙。既形象又风趣。
如果说上面那首《刀削面》是共和国五言打油诗第一,那么张大帅这首七绝打油诗《游泰山》,称为“孤篇压倒民国”也不为过。哈哈。
我们知道,山东自古两大著名景色,一是泰安的泰山,二是济南的大明湖和趵突泉。张大帅既然作为地道的山东人,歌咏完泰山,就不能不歌咏一下大明湖,以示毫不偏袒:
《大明湖》
大明湖明湖大,
大明湖里有荷花,
荷花上面有蛤蟆,
一戳一蹦达。
明清诗人追求性灵一说,像明代的公安学派,就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特别是清朝的才子袁枚,更是对性灵推崇备至。
什么是性灵呢?就是作诗的时候,不过分追求韵律的协调,不过分追求文字的雕琢,提倡表现诗人真实的个人想法,写诗以自我为出发点,追求一个真字。像黄庭坚江西诗派那种无一字无出处、无一字不用典的诗词,实在乏味,不如性灵派的诗自然形象有生趣。
张大帅可谓得性灵一派的精髓,袁子才九泉之下得此亘古未见油菜花之传人,恐怕要踢棺材板了。哈哈。
三、李敖监牢打针打油诗
李敖大师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先不管他骂的对不对,但是此人的才华是有目共睹的。而且李敖还非常喜欢做打油诗,我读了哈哈哈,因为太好笑了。李敖曾经蹲过多年大狱,这个我们都晓得,他也写过很多在监狱里的经历,其中有一首打油诗,是他对监狱里看病打针场景的描写,非常别致而有内涵:
大牢阴气阴森森,
排队看病如狼奔,
兽医下令齐脱裤,
只换屁股不换针。
这里面隐藏的黑暗,想想就令人害怕。
李敖一生很崇拜胡适,在胡适七十岁的时候,李敖写了三十首打油诗敬贺胡适七十大寿。
我们都知道胡适爱打麻将,即便到了美国,也照打不误,所以里面有一首写胡适打麻将的:
人生七十古来稀,
旧梦应该梦老妻,
卫生麻将随处打,
纽约却闹三缺一。
胡适怕老婆尽人皆知,李敖少不得要调侃几句:
女人本来就是蛇,
家中专门怕老婆,
博学兼攻惧内史,
余暇收集火柴盒。
四、杨虎城将军年轻时的一首诗,看着很打油
西安事变两大发起者之一的杨虎城将军,逼蒋抗日,对我中华民族很有功劳。
他年轻时也是一位激情澎湃的报国青年,曾写过一首诗以壮志自誓,可是我左看右看,觉得这首诗很打油:
西北山高水又长,
男儿岂能老故乡?
黄河后浪推前浪,
跳上浪头干一场!
这首诗很豪迈,让人读了热血澎湃,第三句化用了古人之诗句:“长江后浪推前浪,浮事新人换旧人。”
然而长江后浪推前浪,还可以铁锁横江从容以对,黄河后浪推前浪则是泥沙俱下,却如何抵挡?
跳上浪头干一场!这一句可见杨将军气势的勇猛。
五、刘半农的抬杠打油诗——为杠精正名
刘半农先生是民国时期的语言学家,“她”这个字就是他创造的。
此人跟鲁迅和钱玄同都是好朋友,可是钱玄同这个人喜欢抬杠,没事儿就跟刘半农抬杠,刘半农也乐于被抬,两个老顽童以抬杠为人间一大乐事,刘半农还写了一首抬杠打油诗为杠精正名:
闻说杠堪抬,无人不抬杠。
有杠必须抬,不抬何用杠。
抬自犹他始,杠还是我杠。
请看抬杠人,人亦抬其杠。
六、周作人著作中提到的志明和尚叫春诗
有一天读周作人的文章,提到一个明代唤作志明的和尚,写了一首叫春打油诗,特别有趣,印象深刻,老和尚写起了叫春诗,肯定是个花和尚,兹录于下:
春叫猫儿猫叫春,
听他越叫越精神,
老僧亦有猫儿意,
不敢人前叫一声。
虽然这老僧是明朝的,不算民国的,但是禁不住他的诗太有趣了,再录一首吧:
闲看乡人下屎棋,
新兴象有过河时。
马儿蹩脚由他走,
我只装呆总不如。
老和尚看人下象棋,两个乡下人棋艺低劣,象竟然能过河,马别着马脚也能跳,所以谓之屎棋。
但是老僧观棋不语真君子,看破不说破,不但装傻充愣,还看得津津有味,时而开口夸奖两个棋手,说自己自叹弗如,这老和尚真有趣极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木答案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