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陆羽形象特征?
陆羽生性诙谐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
陆羽下榻 *** 洞,被这里的山光水色,泉甘茶香所迷恋,一住就是数年。他平日与崇佛寺、太阳庙、观音洞等院大师为友,互相唱酬。白天赏茶、采茶、晚间谈诗品茶,探讨茶事,著名立说,学识大进。
他为了考察淮南茶区,复东出舒州(集贤沐芽)、南下黄州,北上寿州,再回 *** 洞,写出淮南茶初考草稿,其茶经八之出。淮南茶光州(今信阳市潢川县)上,义阳(今信阳)、舒州次,寿州、黄州、蕲州下的简明品定,既依次。
一、恬退独善、逃名出世的陆羽形象
在有关陆羽的唐代诗文中,反映出的主要是陆羽淡泊名利、不思仕途、逃名恬退的形象。
二、建功立业、求名入世的陆羽形象
唐代诗文中还有另外一个陆羽形象,他追求济世建功,希图留名千古。
陆羽所著《茶经》亦深刻体现了陆羽的儒家思想,希望通过茶道来实现其中庸和谐的治国理想。
在有关陆羽的唐代诗文中,反映出的主要是陆羽淡泊名利、不思仕途、逃名恬退的形象。
如刘长卿《送陆羽之茅山,寄李延陵》诗曰:
“ 延陵衰草遍, 有路问茅山。鸡犬驱将去 ,烟霞拟不还。新家彭泽县 , 旧国穆陵关。 处处逃名姓,无名亦是闲。
陆羽交谊最厚的友人皎然《访陆处士羽》诗曰:
“太湖东西路,吴主古山前。 所思不可见,归鸿自翩翩。 何山赏春茗, 何处弄春泉。 莫是沧浪子, 悠悠一钓船。”
你喜欢的文人墨客都有谁,他有什么爱恨情仇?一个弥留之际的老人,他还在为国家忧虑:什么时候国家才能统一?他85岁的高龄,就要离开人世了,可他依然放不下心。他临终嘱咐儿子,写下了一首诗: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写这首诗的人就是陆游。
陆游,字放翁。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他一生创作了9300首诗,都是他生活的写照。
陆游生活的时代,北方的金国不断发动战争,懦弱的宋国丢失了大量的土地,不断南迁。当时的人们都过着动荡不安的生活。
陆游感同身受,他立志报效祖国。可是他总不得志,直到40岁以后才到军营。
可是仅仅在军营过了一年的光景。虽然是短短的一年,却激发了陆游的爱国情怀和热情,他写下了许多诗句。
陆游虽然有才,可是一块无力补天的“顽石”,面对着外敌的侵略,陆游真的是无能为力!就在宋光宗继位不久,陆游因嘲讽风月,被罢官了。
可是他的爱国情怀依然没有变。就在他临终的时候还写下《示儿》这首诗,嘱咐自己的儿子在家里祭祀的时候,一旦王师统一了中原,一定要把这个好消息告诉自己。
这样一个爱国诗人,怎不让人喜欢!
我喜欢陆游,不仅仅是因为他爱国,还因为他重情。
陆游有一首《钗头凤》是写给他表妹唐婉的。
由于陆游母亲的反对,陆游和唐婉不能成婚,有情人难成眷属,陆游很痛苦。
他不能忘情,所以写下了这首《钗头凤》: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这首词感人至深,是陆游的肺腑之作。可是说是声声血,字字泪。读这首词,可以感受到陆游的那种剜心的痛苦,可以看出陆游是一个极重感情的男子。
一个人,对国家是热爱的,对爱情是忠贞的,这样的人怎不让人敬佩和喜爱!
所以,我喜爱陆游。
说句心里话,我喜欢的文人墨客真的好多好多。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欧阳修、范仲淹、李清照……他(她)都为后人留下无数文化瑰宝,他们千古绝唱诗句代代相传,是中华民族文化长河中最耀眼的一颗明珠。
今天说一说白居易的爱恨情仇。
说起白居易,人们耳熟能详,誰也不会陌生。唐代三大诗人之一,有“诗王”、“诗魔”之称。代表作《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千古流传。童子能吟《长恨歌》,胡儿能弹《琵笆曲》。可见诗人影响之大,不言而喻。
今天我们一同欣赏一下诗人一首凄美的词,《长相思•汴水流》,体会诗人白居易的爱恨情仇。
《长相思•汴水流》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口。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幽幽,恨到归来方始休。明月人倚楼。
这是一首“闺怨诗”。诗人没有写景和直抒胸臆,而是借闺中少妇思夫的哀怨抒发诗人的离愁别绪,爱恨情仇。
少妇夜里倚楼远眺,渴望丈夫早点归来,爱恨交加。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口,一句看似写景,实写少妇的丈夫像汴水、泗水一样流向远方,一直到瓜洲进入吴地。妇人的离愁别绪也跟随一起飘到远方。吴山点点愁。看似写山景,但一个愁字,少妇思夫凄婉的形象跃然纸上。
爱悠悠,恨幽幽,恨到归来方始休。词上阕是借景抒怀;下阕直抒胸臆。既爱又恨,因爱生恨,情真意切。恨到归来方始休,语言简单,没有任何修饰,却蕴含无穷力量。让那些思念远方的人深感同受。明月人倚楼,把少妇思念写到极致,夜阑人静,明月悬空,寄托无限哀思。
诗人白居易就是通过这首词《长相思•汴水流》,把自己的爱恨情仇描绘得淋漓至尽,让人们永远记住一位有血有肉,感情丰富的现实主义诗人。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北宋眉州眉山人(今属四川眉山市)。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主要成就
散文,其文著述宏富,汪洋肆意,豪迈奔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并称‘韩潮苏海’,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心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艺术境界。
诗,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笔力纵横,穷极变换,独具风格,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叶燮《原诗》说:‘苏轼之是,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其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娇纵。
词,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巨大,是豪放派的代表,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词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天地奇观。’
书法,其书擅长行、楷,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其《黄州寒食诗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有人将‘天下三大行书’作对比说:《兰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风格,《祭侄帖》是至哲贤达的风格,《寒食帖》是学士才子的风格。它们先后媲美,各领风骚,可以称得上是中国书法史上行书的三座里程碑。
绘画,其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论画主张神似,提出‘士人画’的概念,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有《古木怪石图卷》等画迹存世。
茶道,其对品茶、烹茶、茶史等都有较深的研究。苏东坡烹茶有自己独特的方法,他认为好茶还须好水配,‘活水还须活火烹’。对烹茶的用具也很讲究,认为‘铜腥铁涩不宜泉’。据说他在宜兴时,还亲自设计了一种提梁式紫砂壶。后人为了纪念他,把这种壶式命名为‘东坡壶’。他对于茶的功效,也深有研究,还自创‘东坡茶’用以护齿。他创作的散文《叶嘉传》,以拟人的手法,形象的称颂了茶的历史、功效、品质和制作等各方面的特色。后人曾有联‘东坡制谱,陆羽评经’,将其与茶圣相提并论,可见其对茶道研究之深。
美食,其对烹调菜肴也很多研究,堪称我国古代的美食家,尤其擅长制作红烧肉。苏东坡的这种红烧肉最早在徐州创制,在黄州时得到提高,在杭州时‘东坡肉’的美名传遍了全国。
爱恨情仇
进京应试。嘉佑二年(1057年)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进京应试。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这两人正锐意诗文革新,苏轼那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就把他们震动了。获得了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了第二。及苏轼谒谢,欧阳修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乌台诗案。这是北宋年间的一场文字狱,御史中臣李定,御史何正臣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的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受牵连者达数十人(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名乌台)。幸亏太祖赵匡胤年间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他才躲过一劫。
筑建苏堤。‘东坡处处筑苏堤’,苏轼一生筑过三条长堤。元佑四年(1089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由于西湖长期没有疏浚,淤塞过半,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苏轼到杭州第二年率众疏浚西湖,动用二十余万民工,开除葑田,恢复旧观。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以便行人,后人名之曰‘苏公堤’,简称‘苏堤’。苏堤在春天的清晨,烟柳笼沙,波光树影,鸟鸣莺啼,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苏堤春晓’。后苏轼被贬颍州(今安徽阜阳)时,对颍州西湖也进行了疏浚,并筑堤。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为远宁军节度副使,惠州(今广东惠阳)安置。年近六旬的苏轼受到了岭南百姓的热情欢迎。苏轼把皇帝赏赐的黄金拿出来,捐助疏浚丰湖,并修了一条长堤,他把丰湖称为西湖。后人为了纪念苏轼,将丰湖改称为西湖。
才子佳人。中国人心中一直有才子配佳人的情怀。不若此,便觉不够圆满。苏轼,一代大文豪,岂无佳人相伴?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说到苏轼的生平,有三位女性是不得不提的。上面这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便是苏轼为了悼念发妻王弗所写,被誉为悼亡词千古第一。 王弗 ,苏轼结发之妻,眉州青神乡贡进士王方之女。十六岁嫁给苏轼之后,堪称他的得力助手,有‘幕后听言’ 的故事。苏轼为人旷达,待人接物相对疏忽,王弗便在屏风后面静听,并将自己的建议告知于苏轼。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可谓苏轼绝佳的贤内助。王弗待亲甚孝,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 治平二年五月(1065年),年仅二十七岁的王弗去世,苏轼依父亲遗苏洵言"于汝母坟茔旁葬之",并在埋葬王弗的山头亲手种植了三万株松树以寄哀思。了解了苏轼与王弗的爱情故事后,再读这首词,可知其中的情感沉痛深切。
王闰之,苏轼的第二任妻子,王弗的堂妹,在王弗去世的第三年嫁给了苏轼。她比苏轼小十一岁,自小对苏轼崇拜有加,生性温柔,处处依着苏轼。王闰之伴随着苏轼走过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二十五年,历经乌台诗案,黄州贬谪,在苏轼的官海沉浮中,与之同甘共苦。最困难时和苏轼一采摘野菜,赤脚耕田。在王闰之生日时,苏轼放生鱼为她资福,并作《蝶恋花》纪事。词中"三个明珠,膝上王文度",是赞美她对三个儿子一视同仁,疼爱不分彼此。二十五年后,王闰之也先于苏轼逝世。苏轼痛断肝肠,他在祭文中写到‘……惟有同穴,尚蹈此言。呜呼哀哉。’苏轼死后,苏辙将其与王闰之合葬,实现了祭文中‘惟有同穴’的愿望。
王朝云,熙宁七年(1074年),时在杭州的苏轼夫人王闰之把王朝云从歌舞班中买出,收为侍女,当时王朝云年方十二岁。她长大后,被苏轼收为侍妾,为她起字‘子霞’,比苏轼小二十六岁。二十二岁为苏轼生了个儿子,苏轼老来得子欣喜若狂,给孩子取名苏遁,乳名‘’干儿‘’。可惜干儿十一个月大时,不幸因病夭折了。苏轼最困顿时,他身边的侍妾纷纷离去,王朝云却一直陪伴其左右,是苏轼的红颜知己,苏轼写给王朝云的诗歌最多,称其为‘天女维摩’。据说苏轼被贬惠州时,王朝云常常唱《蝶恋花》词,为苏轼聊解愁闷。不幸的是,王朝云也先于苏轼在惠州病逝。朝云逝后,苏轼‘终生不复听此词’,一直鳏居。遵照朝云的遗愿,苏轼将其葬于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并在墓边筑六如亭以纪念,撰写的楹联是‘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朝云墓位于广东惠州市西湖景区孤山之上,苏东坡纪念馆旁,如今已成名胜。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木答案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