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在经过安史之乱过后,身为太子的李亨到底是如何绝地反击的?

游戏 1秒前 阅读:1 评论:0
唐朝在经过安史之乱过后,身为太子的李亨到底是如何绝地反击的?

谢谢好友邀请!

唐朝在经过安史之乱后,身为太子的李亨到底是如何绝地反击的!

李亨,就是后来的唐肃宗。在安禄山的叛军势如破竹之势攻来时,李隆基害怕得急急出逃!当时,李隆基是计划带太子一起逃走的。无奈众百姓见留不住皇上,就全部涌到太子马前,恳求太子留下,愿意跟随太子平叛军!当时的太子说皇上需要他随行!但是老百姓却说,皇上去蜀中,咱中原呢?谁是我们之主啊?!确实,在那时没有皇上了,就等于一个没有家了的孩子!可以说,太子是老百姓强留下来的!为了平叛军,光复河山,太子显示了皇权风范,一举收复多处失地!

唐朝在经过安史之乱过后,身为太子的李亨到底是如何绝地反击的?



马嵬坡兵变后,由太子变皇上!

被老百姓强留下的太子,在李隆基封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后,领朔方,河东,平卢节度使,北上至灵武!

而李隆基继续西逃,全无一君风范!

很多臣子看看这样的情况,不利于国事就向太子提议即皇帝位,好号召天下,统兵平叛军!

当时太子直接拒绝!后来才犹豫,直到公元756年7月12日,太子李亨朝着西方遥拜,尊李隆基为太上皇,自己即皇帝位,是为肃宗!

其实,这是太子绝地反击第一步!很在紧迫性!因为李隆基只顾西逃,举国无首,一盘散沙,哪有凝聚力?!

太子当上皇帝,号令天下,举国之力抗击叛军,大大的鼓舞了士气!!!!

唐朝在经过安史之乱过后,身为太子的李亨到底是如何绝地反击的?



重用郭子仪,李光弼乃明智之举!

757年正月,安史叛军发生了内讧!李亨认为这是好机会,就重用郭子仪,李光弼反攻!

于是,在半年时间,先后收复了长安,洛阳。

758年,李亨又命二人率50万大军围攻相州,讨伐安禄山老巢。

这个时候,李亨重用郭子仪和李光弼,确实是非常的明智!

果然,被重用的郭子仪李光弼没有让肃宗失望,运用奇谋,多次打伏击战,重创叛军,立不朽之功!

这样看来,肃宗在大唐危险的时刻,是冷静的,是大智慧的!否则,大唐就在李隆基出逃西方时玩完了!

唐朝在经过安史之乱过后,身为太子的李亨到底是如何绝地反击的?



由此可见: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太子李亨即皇帝位号令天下征讨叛军,重用郭子仪和李光弼名将,都在绝地反击的最佳措施!!!

欢迎关注!古今多少事,都在历史中!我是媚之夭夭!

我是羽林轻骑,我来回答。

李亨是唐玄宗的第三个儿子,本不是太子,而且原名也并不叫李亨,刚出生的名字叫嗣升,十六岁那年,被封忠王后就改名为浚,二十四岁又改名为玙,二十七岁成了太子后改名为绍,三十一岁时改了最后一次名亨,从此李亨这个姓名固定下来。

李亨脑袋瓜非常聪明,最大的优势是记忆力好,真正是过目不忘,史书上说这是他天生的优点,意思是这是他命里带来的,一般人再怎么训练都达不到。说明他的记忆力不是一般的好,估计一部牛津大辞典被他翻过一遍就能全部记下,这是一个非常吓人的优点。唐朝人尚武,李亨除了聪明还勇武,估计他从军人的做派中很早就看出安禄山不是好东西,可是他老爹唐玄宗不信,后来安禄山造反,攻破潼关后,李亨跟着老爸唐玄宗往四川跑,到了马嵬坡。

唐玄宗是武将出生,也是英明神武,早年也开创了大唐盛世,只是和杨玉环在一起脑袋就浆糊,杨国忠、杨玉环一死他又清醒了,他想这样一起跑不是办法啊,后面安禄山如入无人之境,得让人顶一阵子,可是其他人级别不够,就干脆让李亨上吧。他还不好意思亲自对李亨说,而是让高力士转告:“你不要走了,和安禄山干,收复长安,解放全中国,你是有实力的,我很看好你哦,西北方向的少数民族是我的朋友,他们肯定会帮你。”

皇上爸爸这么说,李亨当然只有服从,他带着马嵬坡的后军离开大队人马折返,可是等他们到了渭北,大水涨起来了,此时又没有舟船和桥,当初为了阻止追兵,舟船和桥都被过来的官兵们破坏了,好在这个时期的渭水如大海一般潮起潮落,水涨和水落此起彼伏,李亨就在这儿等水落,他也没有闲着,派出小分队四处宣传扩军,在这儿等水落的几天就召集了三千人,水落之后的间隙可以徒步涉渭水过去,他们过河的时候遇上潼关下来的败兵,双方还打了一仗,损失了不少人,不过聚拢起来以后大家见皇太子李亨亲自重返前线,也都士气高涨,掉转头跟着李亨往前走,李亨为了做表率就走在队伍前面。

这是李亨的本事,因为自古兵败如山倒,不是个人物根本制止不住,后世朝鲜战场上的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就深有感触,面对四散奔逃的败兵,他拿枪打都止不住,李亨能让这些败兵停住不跑就已经很厉害了,居然还让这些败兵跟着自己打回老家去,这个本事,古今中外能做到的鲜有几人。

李亨打马在前,他带着前军两千人过了河,可是后军过河时,渭水又涨起来,这些后军顿时被淹没,损失一半人马,普通人肯定会感到沮丧,李亨反而高兴,我为什么这么幸运呢?哦,明白了,因为我是真龙天子,所以得上天保佑。他的信心提起来了。

由于安禄山的军队是从东边来,而且已经占领了长安,李亨对当前情况一抹黑,只好按父亲唐玄宗的指示,过河后就带着军队往西北走,幸好沿途的群众基础还不错,他们早上从奉天(今乾县)出发,晚上到达永寿,沿途送牛送酒的百姓把路都堵了,这时候的百姓能送牛送酒,说明当时的唐朝确实藏富于民,国家没钱的时候,老百姓有钱。这时候李亨又及时做上了宣传,他让一帮托儿对老百姓喊:“快看,快看,西北方向飘过来一座皇宫啊。”大家一看,蓝蓝的天上一团大白云,其实就是一团云嘛,可是好多人都说这团白云像亭台楼阁的皇宫,大家又想如果自己说不像就表示自己没有福缘啊,干脆跟着说吧。这样一来,大家都吼起来,是皇宫是皇宫,好美的皇宫,这是天子之气啊。李亨的天子之气顿时传遍大江南北,天下军民士气大振。沿着既定目标往北朝新平(今彬县)走。

普通的急行军速度一般昼夜二百多里,可是李亨带着他的唐军跑得很快,他手下有步兵有骑兵,为了安全起见,他带着骑兵使劲跑,一昼夜就跑了三百多里,这样就甩掉了步兵,等他们到了安定(今泾川)时,只剩下不到五百骑兵,虽然人少,但是已经到达相对安全区,李亨开始稳定内部,整肃军纪,杀了新平太守和保定太守,休整几天后,又再往平凉跑,到了平凉就更安全了,这里他得到了上万匹马,再加上不断有士兵过来投靠,他的唐军实力又振作起来。

唐军最初的失败在于被安禄山袭击,当二十万军队潼关战败后又士气丧尽,其实战斗力并不弱,李亨在平凉驻阵,散在四处的唐军士气顿时就稳定了,开始反击,使得长安的敌人始终不敢往西。

李亨从马嵬坡回返属于临时计划,当时他只有一个念头,尽快跑到安全的平凉,现在到了平凉反而不知道下一步怎么做了,他待了几天都没有想到办法,不过,他的名头就是实力,他就算待在这里不动,各种好事自然来找他了。

前线各部官军听说李亨在平凉,主动派人过来联系,报告情况,李亨记忆力本来就好,这样一来,他头脑中就掌握了各部唐军的情况,包括人数,军备等等,朔方留后杜鸿渐带了几千名精锐的朔方唐军步骑为李亨站岗。

这时朔方的河西军派人来见李亨,建议李亨到灵武去设立根据地。灵武更靠西北了,那里兵马未损,而且远离战区,李亨当然乐意,他离开平凉到灵武一路上都没有闲着,指使他的宣传队开动宣传机器,宣传祥瑞,什么白鹤引路,又有黄龙从李亨的房间飞出等等故事,层出不穷。

到了灵武,这里远离硝烟,受到文武官员的朝贺,李亨就开始想着上位了,自然,他的上位也遵循了历史上的一贯流程,官员们劝,他不干,可是经不住官员们苦劝,他才终于勉为其难的即皇帝位。

李亨当了皇帝,对在座的文武来说是皆大欢喜的事情,全都加官进爵,李皇帝给官职很大方,内外文武官九品以上加两阶、赐两转,三品以上赐爵一级,这样就笼络了一大批人。从全国的战局来说,新的皇帝让大家心中有了主心骨,各地唐军士气更加旺盛,开始出现了大的胜仗,也冒出一批善战的将领,如朔方节度使郭子仪、范阳节度使李光弼两人就是这个时候冒出来的,而且随着唐军的胜利和战线的稳定,回纥、吐蕃方面开始明确站在唐军一边,李亨的实力壮了起来。

事物总是辩证的,矛盾双方力量会发生转换,李亨唐军的实力壮大了,敌人就开始衰弱了。


谢邀。李亨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第三子,并且母亲也不是皇后,按照道理是没有资格做太子的,但是玄宗长子早死,次子李瑛被立为太子,但后来被诬陷赐死,才轮到李亨做太子。

但李亨的太子做的非常不顺利,他在英武的玄宗面前,虽然表现得非常隐忍恭顺,但玄宗害怕太子坐大难治,对他管控很严。最让李亨难受的是,先后掌控实权的宰相李林甫和杨国忠都是他的政敌,先后多次寻找机会置他于死地,都被他一一躲了过去。深受玄宗信任且掌控军权的安禄山也和太子有矛盾,安禄山本来是想等玄宗驾崩、太子即位时再发动叛乱,夺取唐朝天下。后被宰相杨国忠激化矛盾,安史之乱随即提前爆发。

太子李亨比唐玄宗正正小了二十六岁,但实际上太子看起来比父皇还显老。玄宗皇帝身边有杨贵妃等美女相伴,阿谀奉承的朝臣也经常使龙颜大悦;而太子经常战战兢兢,为了保住太子之位,曾经两次休妻。如果没有安史之乱发生,也许太子李亨熬不到玄宗驾崩可能自己就先父皇而去了。安史之乱的发生使太子看到了登上皇位的绝佳机会。

玄宗皇帝在仓皇离开长安西逃中,命令太子带兵断后。此时的太子在身边亲信宦官和太子宫僚的支持下,暗中与玄宗身边的禁军护卫将军陈玄礼等有所接触。在太子的支持下,陈玄礼和禁军将士杀杨国忠、逼死杨贵妃,消灭了自己的政敌。但陈玄礼等将领还是效忠玄宗的,并没有进一步逼宫玄宗没皇位转给太子。

在此情况下,太子只能另起炉灶了。他并没有选择一路跟随父皇一路向西逃入蜀中,而是利用断后的机会,经过艰难险阻,北上灵武,即皇帝位,尊父皇为太上皇。他做的这一切玄宗一直蒙在鼓里,直到生米做成熟饭后再派人入蜀告知玄宗。此后命郭子仪、李光弼平叛,收复长安、洛阳后接父皇回京,再把玄宗身边亲信陈玄礼、高力士等一一调开,完成了权力的最终过渡。

第一、潼关兵败后的形势。哥舒翰兵败潼关,东西对峙之势已成。天下形势立刻明朗起来。原来以为朝廷可以反制叛军的观望者,很快就分化了。有人认为胡人已经势不可挡,甚至认为哥舒翰兵败也是一个阴谋。这种大有人在,包括伟大诗人杜甫,自然还包括唐玄宗本人。于是他们绝望之下,决定进入四川,下一步则是等待第二局南北朝。这不仅是仓皇出逃,还是一个历史选择。

安史集团的军事战略是击中要害的,它分为三路进军,每一路都有清晰的目标:一路从太行山隘口进攻朔方,人数约10万人,目标是进入「六胡州」养马场,并动员当地的中亚人加入叛乱。一路向南进攻淮南十四州。淮南是唐朝对外贸易的中心地区,攻占淮南,则唐朝财力即不复存在。一路由安禄山亲自统领,进攻潼关,直入关中。三路军队只有安禄山本人这路战果最理想,北路军被郭子仪阻挡在井陉口,南路被阻挡在著名的睢阳。当哥舒翰兵团败北之际,军事形势并未走到山穷水尽的地步。

第二、太子登基的时刻和基础。如果朔方方面没有前期表现的话,太子的选择还可以说存在较大风险,但郭子仪主动防御井陉口的行动证明:朔方军不会参加叛军。这时进入朔方,组织西北军力决一死战,还是存在不小的胜算的。唐玄宗为何没有选择这步呢?这也是一个很奇怪的事情。资治通鉴提到,太子在灵武登基后招募军队,朔方和河西父老感念太宗恩泽,才愿意送子弟加入王师。这里应该是很隐晦的说法,据大量出土墓志,当时的河西、朔方定居着大量中亚人,他们实际上还处于“萨宝自治”之下,属于国际性社群,其政治态度确实难以准确判断。

假如太子与玄宗一起去了成都,这些胡人就没有其他选择了。他们至少会采取中立态势,从而让安史腾出兵力削平整个北方。所以,这是极其危险的时刻。郭子仪主动布局太行山防御,又极力支持太子,是挽回大势的根本举措。稍有迟疑,这种机会就不复存在了。太子一旦登基,大唐的余威和对胡人的恩泽,就促使朔方、河西的实力派重新评估形势,至少在安史集团取得压倒性胜利之前,不敢轻举妄动。

而且李亨作为唐孝宗的儿子,又身为太子,虽然说早晚都会继承皇位,但是这个“早晚”相差的时间可是说不准的,而且区别也是很大的,真的等到中年时再继位的话,雄心壮志也就被磨得差不多了。而且李亨对于权势的控制,从小就是耳濡目染之下很是精通了,这在之后唐玄宗回宫后就被软禁起来,怕他有复位的心思还派遣人前去监视就可以看得出来,所以在这种时候选择“篡位”,绝对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机。

第三、保护大唐的江山。可能这一点会有些朋友比较疑惑,为什么都“篡位”了,还说是为了保护大唐的江山呢?其实原因是很简单的,因为当时的玄宗皇帝太过于宠幸杨妃、杨国忠,以及安禄山,这才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致使百姓流离失所,而且战乱发生的时候,竟然还带着百官逃跑,这是玄宗皇帝的失败,这一点是无可争议的。正因为如此,才会发生了马嵬坡兵变,让玄宗皇帝不得不杀了爱妃和宠臣。换一句话说,在这个时候他的皇帝威严已经丧失了,也正因为如此,群臣们才用户李亨登基。因为如果不这样的话,那么没有威信的皇帝绝对是保不住江山的。

第四、肃宗-郭子仪的地缘战略。郭子仪和肃宗的另一个有力措施,是果断联合回纥人。当时的回纥控制着蒙古高原,他们如果选择支持安史,则朔方军会被夹击而亡。由于有了朔方这个稳固的基础,加上河西父老的支持,回纥人也就先持观望态度,观望安史叛军的进展。假如淮南被攻破,或者朔方军遭遇重创,回纥人就不会那么轻易支持郭子仪了。这些因素都非常微妙,幸运的是,安史叛军始终没有取得进一步战果。于是,肃宗作为大唐秩序重建的象征,其地位就日益巩固。

回纥人便不再观望,以非常有利的谈判条件加入唐军,形势就扭转了。说到底,太子在灵武登基,本身就是一个极为正面和关键的信号。它表明大唐秩序不会随着叛乱而没落,秩序重建是整个大区域里各方势力的唯一正确选择。所以说,李亨这种不能叫篡位。它是李隆基放弃大区域秩序,专注机会主义投机的有力反制。而且,李亨的成功也说明唐朝的大区域秩序是存在广泛认同的。摧毁这个国际秩序,将会不得人心,连安西以外的 *** 人都象征性的表示愿意支持平叛,就可以看得出来。

所以所以,小编认为以上就是太子李亨在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要篡位的原因了,一方面是玄宗皇帝确实失去了威信,一方面是李亨已经拥有了良好的基础,而且想要早日掌控权利,另外一方面则是为了保住大唐的江山。对于这个问题,大家是否还有着其他不同的观点呢?喜欢的朋友可以点赞加关注哟。

李亨当上太子是他的幸运,当唐玄宗的太子却是他的不幸,不过,安史之乱却让李亨有了绝地反击的机会。

李亨当太子时日子过的并不好,简直就是如屡薄冰。或者说,历史上太子的日子大都不太好过,因为没有哪个皇帝喜欢有人眼巴巴等自己死掉,他好兴高采烈地接班。唐玄宗更是如此。他精力充沛,权力欲强,自认为有能力控制朝堂,当然也就有能力控制太子。 唐玄宗控制太子的手段是打压太子势力。

不过,安史之乱给了李亨机会。 安史之乱爆发后不久,唐玄宗从长安出逃。李亨反击的机会来了。

首先,李亨的手下鼓动进行了马嵬驿兵变。马嵬驿兵变的起因是唐玄宗的随行将士们极饿疲劳,由怨恨变为愤怒。而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则认为,天下乱成这样都是杨国忠一手造成的。于是,陈玄礼让东宫宦官李辅国转告太子李亨,要进行兵谏,诛杀杨国忠。

史书记载李亨犹豫不决,但很多人认为,此事就是李亨或者他的手下策划的。因为杨国忠自从当上宰相后就对李亨不感冒,甚至经常说他的坏话,在唐玄宗面前诋毁他。按照受益最大化原理推测,此时最希望杨国忠死的人是李亨。因此,史书中记载的李亨犹豫不决,大概不属实。

马嵬驿兵变第二天早晨,唐玄宗逃难的路继续,但李亨却被一群百姓拦住,要求他带领大家剿灭叛乱。

这些百姓来的蹊跷,他们怎么知道皇帝一行人要走?为何偏偏拦住太子而不是皇帝?这些问题让人禁不住会想到,这些人是不是有人提前找来客串的?他们为何要拦住太子。

李亨的第二步计划顺利通过,接下来就是第三步了。第三步是找地方容身,然后登基称帝。李亨分了逃难人群的一部分离开唐玄宗,带着自己的人生梦想去了灵武。

到达灵武后的第三天,李亨就登基称帝,是为唐肃宗。他昭告天下,利用剿灭叛贼这一招让人心都归到他这里,然后,他才派人给在四川的唐玄宗送信,说自己已经当了皇帝。

唐玄宗虽然不满,但他毕竟是个合格的政治家,知道以大局为重。他默认了李亨的皇位,又把自己身边的人派到灵武,跟着李亨去平叛。

从后来李亨对待李辅国和张皇后的态度来看,他性格比较柔弱。但从他反击的手段来看,他也是一个比较合格的政治家。大概是一方面有唐玄宗的遗传基因,另一方面是被学会的吧。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木答案立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