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地区的特点?
.区位条件优越,现代交通便利本区已拥有集现代航空、航运、铁路、公路运输为一体的立体运输体系,昔日交通闭塞的华中内陆甚至有了自己的对外开放一级口岸,世界各国的旅游者无须通过第三地便可直接进入本区的各主要旅游城市,极大地方便了旅游者的出行。借助长江的“黄金水道”优势,通过与岷江、金沙江、湘江等支线的沟通,依托武汉、黄石、城陵矶、重庆等水运口岸所形成的天然水路运输网络,华中地区成为全国水运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境内的工业区和重要城镇都可以实现水运的联系,既缩短了旅游者的旅途时间,更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视角。
2.地貌类型多样,自然景观旖旎多姿华中旅游区境内地表结构复杂,地貌类型多样。东部的两湖地区属长江中游平原与低山丘陵交错地带,湖沼纵横,水系发达;而在其西部,青藏高原、横断山地再到四川盆地的巨大落差造就了多变的地质景观,也集中了自贡、龙门山、海螺沟、大渡河峡谷、安县、九寨沟、黄龙、武隆等一大批风格迥异的国家级地质公园。本区既具有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典型性,又具有纬向过渡性和高山地区的垂直递变性。在植物区系上既有称为生物基因库的张家界、金佛山、神农架,也有生物量低的紫色页岩 *** 地。在自然景观上,张家界的砂石塔状峰柱、崀山的丹霞、重庆的天坑地缝、九寨沟的五彩湖、黄龙的露天钙化以及长江三峡等,均为世界自然奇观。
3.亚热带季风气候孕育了独特的气象景观本区大多数地域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暖夏热,降水丰沛。全年平均气温从北到南变化范围14℃~21℃,年降水量800~1800mm不等,呈现明显的区域气候特征。整个华中地区地势起伏明显,海拔较低的盆地和湖口平原地区每到夏季,在蒸腾的水汽作用下酷热难当,以重庆、武汉为代表的一批“火炉”城市闻名全国。而在部分高海拔山区,明显的垂直变化不仅造就了众多的避暑胜地,也形成了诸如峨眉云海、金顶佛光、衡山树挂、巴山夜雨等独特的气象景观
4.历史文化古老,文物古迹独领 *** 本区为中华古老文明的源头之一,“华胥文化”的起源地就在“鸟语花香”的长江流域。从考古挖掘成果来看,湖南澧县发现的距今9000年的城头山古城遗址、与中原商王朝同期或略早的四川广汉三星堆古蜀国城遗址、湖北黄陂发现的盘龙城商代早期城市遗址等,都说明本区历史文化的古老性。湖北随州出土的战国曾侯乙墓编钟,长沙马王堆汉墓女尸,湘西龙山里耶秦简,江南三大名楼之二的黄鹤楼、岳阳楼,佛教圣地峨眉山,道教名山青城山、武当山,都江堰、灵渠,乐山大佛,剑门蜀道,舜帝陵、炎帝陵和明显陵等,都说明本区人文古迹独领 *** 。
5.巴蜀文化与荆楚文化特色鲜明巴蜀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一个分支,即四川盆地的成都(蜀)和重庆(巴)所代表的文化。巴蜀两地相距较近,交流方便,两地出现的船棺葬、扁茎无格柳叶剑以及铜器纹饰中出现的虎纹就是巴与蜀文化的共同特征。荆楚文化是我国古代区域文化中独放异彩的一支,是周代至春秋时期在江汉流域兴起的一种地域文化。荆楚文化有十大内涵,包括炎帝神农文化、楚国历史文化、秦汉三国文化、清江巴土文化、明山古寺文化、民间艺术文化、地方曲艺文化、长江三峡文化、江城文化、现代革命文化等。此外,本区还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思想文化,老庄哲学为荆楚文化在哲学领域的代表,南宋周敦颐的理学则开“湖湘学派”之先河,为理学之先祖。而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楚辞更是比北方诗词更为活泼奔放的艺术之作。
6.民俗风情多姿多彩本区属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区,我国56个民族的身影在本区都能见到。有全国唯一的羌族聚居区和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有仅次于 *** 的全国第二大藏族聚居区,还有土家、苗、侗、白、回、 *** 尔、傈僳、纳西、布依等众多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的总人口规模已超过1500万。这些少数民族沿袭千年的传统习俗,无论是歌舞节庆,还是别样的建筑,又或是传统的手工艺,都已经成为本区重要的旅游资源。
中国华中地区,简称华中,中国七大地理分区之一,包括河南、湖北、湖南三省,华中国土总面积约5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5.9%。
华中地区位于中国中部、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游地区,涵盖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四大水系,地处华北、华东、华南、西南、西北等地区之间,众多国家交通干线通达全国,具有全国东西、南北四境的战略要冲和水陆交通枢纽的优势,起着承东启西、连南望北的作用。
古代墓葬中,最让你印象深刻的是哪些?一座座墓碑承载了我们的思念,也正是因为有这样有形的仪式,才让我们无形的思念有所安放。人生在世,谁都逃不出出生、成长、死亡,死亡是每个人都无法逃脱的必然。
于是千百年来形成了一整套系统、完备、隆重而又繁杂的丧礼制度,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的丰富和发展。虽然在我们的现代生活中,随着人们生活方式不断发生变化,这些繁杂的丧礼制度也渐渐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
那么我们现在就来简要了解一下,古代丧葬制度的演变和发展。
上古时期的丧葬
据文献记载和出土的文物实证,上古时期没有埋葬的习俗,人死后常常尸体被丢弃在山野沟壑中。有时因为食物的缺乏,甚至出现食人的残忍现象。
据《孟子滕文公》中记载到:"盖世上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随着生产力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有了保障,食用死者尸体的事情己经不再发生。另外,思想观念上有了进步,人们觉得把死者的尸体抛在荒野任由野兽蚊虫咬噬于心不忍,才出现了埋葬死者的现象。
上古时期虽然开始埋葬死者,但还没有丧礼习俗可言。后来出现了原始祖先崇拜和原始宗教,丧葬也由以前简单的埋葬仪式,而被加进了很多宗教崇拜的东西。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丧葬制度不断被加入新的内涵、思想、文化,在仪式上也逐渐繁琐,不断演变成为系统完备、隆重而又繁琐的礼节。
夏商周时期
周朝时期,丧俗礼仪的系统化和完整化己经逐步完成,据《礼记》中记载到:"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骨肉毙于下,阴为野土,其气发扬于上,为昭明。"
古时的先民认为人死后"魂气归于天,行魄归于地。"周朝丧葬制度日益完备而严谨。"丧葬之礼节,皆整顿于周。由贵贱亲疏,而有种种差别。其用情之厚,世界所未见也。周公之制,节目详备,哭泣僻踊皆有法。"这个时候丧礼己成为古代五礼制度之一,即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的一部分。
据《周礼》记载,居于五礼中第二的凶礼,是指诸侯国之间天灾人祸时的相互哀悼、慰问及救助之事,原包括丧、荒、吊等五个方面。"由此可见丧葬制度的发展,丧礼在凶礼中占据重要地位。
春秋战国时期
在这个"百家争鸣"的时代,社会动荡不安,但文明观念与思想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在这个时代,产生了影响后世几千年的诸子百家思想,尤其是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儒家思想。关于丧葬的礼俗也在这个时代初步形成。儒家思想中对于生死的看法对当时的丧葬制度也有着深刻的影响,儒家思想中认为"事死如生",在生和死之间,人们对于死者的重视,对于丧葬的重视逐渐加深 。并且在春秋以来,已经出现侍妾殉葬之风。
在《左传》宣公十五年记载,魏颗不以父妾为父殉葬,说明此风由来已久。
战国以来,盛行以木俑、陶俑随葬,以俑人代活人。以木、陶器代替活人殉葬,这是生产力发展、奴隶地位提高的表现,也是奴隶长期斗争的结果,是社会的一大进步。
秦汉时期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人们对于"礼"的追求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厚葬之风尤为繁盛。
秦朝由于受到当时统治者成仙、求长生的迷信思想影响,当时的地方上"巫觋"之风盛行,如秦简《日书》:"女日死。女日葬,必复之。男子亦然。"就记载了人们择日安葬的习俗,人们认为这样可以使死去的鬼魂不会回来找生者的麻烦。
这种迷信的思想,不仅影响着丧葬的礼仪,同时赋予了丧葬活动一中神秘的色彩。
汉朝殡葬礼仪在继承秦朝的礼制层面上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据记载这时的丧葬礼仪大体上可以分为三段:一是出葬之前。包括招魂、沐浴、饭含、大小殆、哭丧、停尸等;第二阶段是葬礼,包含告别祭典、出殡、下葬等内容;最后一个阶段是安葬后的礼节。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极大发展的时期。由于对外交流的发展和佛教的兴盛,人们的丧葬观念也有所变化。尤其是佛教思想中的生死轮回观念深入人心。同时,由于唐朝稳定的社会环境,经济文化的发展,使丧葬更加奢靡。
总体来说,隋唐丧葬的礼仪虽承袭前朝但有进一步的发展。据统计,当时最广泛的丧葬仪式有六十六道之多,特别明显的是当时的墓室设计宏大,随葬品不仅数量多,质量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宋朝时期,由于统治者对于各种仪式进行了官方的规范,其中也包括丧礼制度。在《开宝通礼》、《政和新礼》的礼制中规定丧葬的称谓、随葬品、棺荐、墓田的面积等要根据亡者的不同等级而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奢华的葬礼,宋朝的丧葬逐步走向相对正常化。
同时,葬礼中出现的几种礼俗很值得注意:一种是烧纸钱和纸明器。这种风俗始于唐朝,在宋朝得到长足的发展。当时人们认为这是死者在阴间所使用的钱币,如果有丧事就可以赠送纸币纸绢。在宋朝这一礼俗极为普遍,甚至出现了相关的生产行业,这种礼俗在今天还普遍存在。
元明清时期
到了元明清三代,中国的丧葬礼仪己经完备。在这一时期比较有特点的是:元和清是两个少数民族统治中原,造成此时与之前的文化统一现象有所差异,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丧葬习俗也有了新的变革。清末时期,水陆道场等超度亡灵的行为,和仪仗执事等风光排场的礼俗己经发展到了很是奢华的程度。
时至今日,我们在为逝去的举行葬礼之时,已经没有十分繁琐的程序和礼制,但不变的是,依旧对亡者的思念。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木答案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