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方便的成语?

旅游 2秒前 阅读:1 评论:0
出行方便的成语?

近水楼台、四通八达、向阳花木、先睹为快、畅行无阻、安室利处、得月较先、公私两便、一衣带水、

1、安室利处:ān shì lì chù

释义:指安全便利的处所。

造句:奎蹄曲隈,乳间股脚,自以为安室利处。

2、得月较先:dé yuè jiào xiān

释义:水边的楼台先得到月光。比喻能优先得到利益或便利的某种地位或关系。

造句: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

3、公私两便:gōng sī liǎng biàn

释义:对公家私人都便利。

造句:积极参加储蓄,是对国家,对个人公私两便的好事。

4、近水楼台:jìn shuǐ lóu tái

释义:水边的楼台先得到月光。比喻能优先得到利益或便利的某种地位或关系。

造句:小明近水楼台,频献殷勤,终于获得小美的芳心。

5、四通八达:sì tōng bā dá

释义: 四面八方都有路可通。形容交通极便利。也形容通向各方。

造句:这里的交通四通八达,市民出行十分方便。

答:六通四达。

详细解释:

发音

liù tōng sì dá

释义

形容道路通畅,出行方便。

近义

四通八达

出处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49卷:“今谓明义各自为宜,少多非为定准,如六通四达,岂止三耶!”

畅通无阻

chàng tōng wú zǔ

成语解释 畅:不停滞;畅利地。毫无阻碍地通行或通运。多指事情能顺利地进行。

成语出处 郭沫若《洪波曲》第九章:“打通了安合公路,使北路的进军畅通无阻。”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 *** 彩 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 补充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没有阻碍

成语结构 补充式成语

答案是畅行无碍。

【成语】: 畅行无碍

【拼音】: chàng xíng wú ài

【解释】: 毫无阻碍地通行或流通。多指事情能顺利地进行。

【出处】: 清·梁章钜《浪迹丛谈·三谈·收铜器议》:“即百姓持此钱以完钱粮,亦一例收之,然后免其疑贰,可以畅行而无碍矣。”

【拼音代码】: cxwa

【近义词】:畅行无阻

四通八达 [ sì tōng bā dá ]

释义:四面八方都有路可通。形容交通极便利。也形容通向各方。

出自《子华子·晏子问党》:“四通而八达。”

译文:四面八方都有路可通

例句:武汉是中南地区交通枢纽,铁道、公路、航线、水道,交通极为便利,~。

三、向阳花木 [ xiàng yáng huā mù ]

释义:向阳的花木光照条件比较好,春天早早发育。比喻因占有方便的条件而获得利益或照顾。

出自:宋·苏麟《断句》:“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译文:似咏楼台亭榭、花草树木,实则暗示:好处都被别人占了,而自己却得不到恩泽。

想问问在中国古代,兄终弟及后哥哥传皇位给弟弟,那弟弟立太子该怎么立?

本题中的“兄终弟及”,如果解释为哥哥绝嗣,再将皇位传给弟弟,如明熹宗传位崇祯帝朱由检那样,那弟弟自然是立自己的儿子为皇太子。但是如果哥哥有儿子,却将皇位传给弟弟会怎么样呢?

其实人性是最经不起考验的,一般在这种情况下,哥哥的儿子命运都会比较悲惨。今天笔者就举宋太祖、宋太宗,以及元武宗和元仁宗这两对兄弟来举个例子。

烛影斧声的悲剧

  • 陈桥兵变

赵匡胤和赵匡义是亲兄弟,分别是后周护圣都指挥使赵弘殷的次子和第三子。

凭借着在后周太祖郭威和世宗柴荣手下的战功,赵匡胤在柴荣病重时升任殿前都点检,即禁军最高统帅。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柴荣驾崩,年仅7岁的柴宗训即位,即后周恭帝。

对于军阀横行,实力为王的五代十国来说,立一个幼童做天子,显然是亡国的前兆。显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初一日,后周朝廷风闻契丹和北汉联兵南下,匆促间命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抵御。正月初二日,大军抵达陈桥驿。初三日,即发生了著名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出行方便的成语?

宋太祖赵匡胤剧照

赵匡胤随即率军杀回开封,在杀死了后周朝廷最后的忠臣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之后,开封城防随即被叛军接管。初四日,赵匡胤接受柴宗训禅位,于开封崇元殿正式登基,国号宋。

翰林承旨陶谷出周恭帝禅位制书于袖中,宣徽使引太祖就庭,北面拜受已,乃掖太祖升崇元殿,服衮冕,即皇帝位。迁恭帝及符后于西宫,易其帝号曰郑王,而尊符后为周太后。—《宋史卷一·太祖本纪》

  • 烛影斧声

作为大宋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在打仗上面确实有一套。他在登基之后励精图治,袭占荆湖,攻灭后蜀,南收广汉,平定江南,奠定了北宋基本版图。

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召其弟晋王赵匡义饮酒并共宿宫中。次日清晨,赵匡胤被发现在万岁殿逝世,享年五十岁。第三天,晋王赵匡义紧急登基,为兄长上庙号为太祖。

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谥曰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庙号太祖。太平兴国二年四月乙卯,葬永昌陵。大中祥符元年,加上尊谥曰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宋史卷三·太祖本纪》

出行方便的成语?

烛影斧声剧照

宋太祖无疾暴崩,且在长子长子赵德昭已经26岁的情况下,居然由弟弟赵匡义继承了皇位。因此千年以来,太宗赵匡义谋害兄长的说法,即所谓的“烛影斧声”不胫而走。在宋代史料笔记《续湘山野录》中对此有绘声绘色的描写:

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饮讫,禁漏三鼓,殿雪已数寸,帝引柱斧戳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伺庐者寂无所闻,帝已崩矣。太宗受遗诏于柩前即位。

为了洗刷身上的骂名,太宗绞尽脑汁之后弄出了个“金匮之盟”的说法。即鉴于五代十国幼主即位,常常被权臣篡位的教训,当时兄弟两人的生母杜太后命丞相赵普起草盟约,藏于金匮之中。约定太祖驾崩,传位晋王(即太宗),晋王驾崩传位秦王(即赵匡胤、赵匡义之弟赵廷美),秦王驾崩则传位赵德昭。

那么事实上赵匡义是如何对待两位名义上的接班人呢?很遗憾,非常残酷。

赵德昭:在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因受宋太宗训斥,自杀而死。

赵廷美:在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因受诬图谋不轨,降为涪陵县公,安置于房州。

最终,皇太子之位还是落在了太宗的儿子手中。

兄弟叔侄世世相承

海山和爱育黎拔力八达,答剌麻八剌之子,元世祖忽必烈之孙。

忽必烈一共有两个嫡子,分别是太子真金和秦王忙哥剌。太子真金有三个儿子,分别是长子甘麻剌、次子答剌麻八剌和第三子铁穆耳。

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太子真金于忽必烈之前去世。至元三十年(公元1293年),忽必烈册立太子第三子铁穆耳为皇太孙。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忽必烈去世后,铁穆耳即位,是为成宗。

成宗铁穆耳曾经有一个儿子,但是却不幸夭折。因此在他于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去世之时,元朝建立以后第一次皇位继承危机爆发。当时皇后卜鲁罕打算立秦王忙哥剌之子安西王阿难答为帝。这显然是有些离谱,因为甘麻剌和答剌麻八剌都有子嗣,怎么能容忍秦王之后来做皇帝。

出行方便的成语?

真金太子剧照

于是当时正在大都的答剌麻八剌次子爱育黎拔力八达与中书右丞相哈剌哈孙合谋发动政变,杀死安西王阿难答及其支持者中书左丞相阿忽台。同时爱育黎拔力八达的兄长怀宁王海山率领大军从漠北南下进入大都,废黜并赐死了卜鲁罕皇后,随即称帝,改明年为至大元年。海山称帝后,将爱育黎拔力八达册为皇太弟,约定皇位“兄弟叔侄世世相承”

初,仁宗为皇太子,丞相三宝奴等用事,畏仁宗英明,邦宁揣知其意,言于武宗曰:“陛下富于春秋,皇子渐长,父作子述,古之道也。未闻有子而立弟者。”武宗不悦曰:“朕志已定,汝自往东宫言之。”邦宁惭惧而退。—《卷二百四·列传第九十一》

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正月,海山在大都去世,享年31岁。谥号仁惠宣孝皇帝,庙号武宗。武宗是个实诚人,从来没有试图废去弟弟的皇位继承人身份。因此爱育黎拔力八达顺利继位,改明年为皇庆元年。

但是那该死的人性啊,爱育黎拔力八达在太后弘吉剌答己和权臣铁木迭儿的劝说下,竟然公然撕毁和兄长武宗的约定。延祐二年(公元1315)十一月,武宗长子和世㻋被封为周王,并贬居云南。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十二月,爱育黎拔力八达立其子硕德八剌为皇太子。

延祐七年(公元1320年)正月,爱育黎拔力八达在大都去世,享年35岁。谥号圣文钦孝皇帝,庙号仁宗。皇太子硕德八剌继位,改明年为至治元年。

元武宗画像

结语:太宗得国不正,因此“靖康之耻”都被认为是太祖对弟弟的报复(传说力主发动灭宋之战的金太宗完颜吴乞买长相酷似赵匡胤,一度被认为是宋太祖转世)。最终断子绝孙的宋高宗放弃太宗子孙,而从太祖后代中选择孝宗作为继承人。大宋帝系又从太宗系回到了太祖系。

元仁宗背信弃义,其中硕德八剌在“南坡之变”中被弑,帝位回到了真金太子长子甘麻剌之子也孙铁木儿手上。也孙铁木儿死后,武宗当年的铁杆粉丝燕帖木儿拥立周王和世㻋的弟弟图帖睦尔发动政变。最终经过“两都之战”,元朝的帝系再次回到武宗后代手中。

宋朝和元朝的例子充分表面,人性是经不起考验。哥哥传位给弟弟,想让弟弟再传位给侄子,那只能是天真的臆想。可是正义也许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宋朝的帝位回到太祖后代,元朝的帝位回到武宗后代,何尝不是一种天理昭彰呢。

人都是有私心的,都想传位于自己的孩子,但是有时候形式所迫,例如孙策和孙权,当时孙策孩子无法掌控孙权,很有可能篡位,还不如直接给他,后代有个平安的保障,后代如果子孙不断基本不可能在把皇位还回来了。而且还会处处提防。

兄终弟及这个传统主要流行于夏商以前的古三代时期,西周和东周还有延续,战国以后就很少了。另外少数民族的早期政权,如金、元、北魏等。

这个时期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人的寿命特别短,能活三四十岁就是很长寿了,大部分都是二三十多岁都死了。这个时候当皇帝死的时候他的儿子还很小,根本抓不住权力,为了不使权力被外人夺去,只有传给兄弟最恰当。况且,那个时候医学也不发达,很多小孩长不过10岁就夭折了,要是把皇位传给小孩子很不保险。

夏商时期的国家组织形式还不成熟,实质上是部落联盟的形式,哪个部落强大就当盟主坐天下。但是国家里面有很多部落方国,力量是此消彼长的,盟主的地位随时都会被别人夺去,如商灭夏,周灭商都是这种形式。为了保证盟主地位不破别人夺去,必须要让成年男了当盟主,而盟主的弟弟都是成年人,弟弟继位比儿子继位要好。而且等到弟弟传完了,大哥的儿子也长大成人了,所以最小的弟弟死后就又传给大哥的儿子了。

可是到后来人的寿命延长了,老皇帝死时他的儿子也已长大了,所以老皇帝就想传位给儿子,这时就会破坏兄终弟及的传统,于是便会出现权力斗争,手足相残的事情时长发生。

到了西周时周公制定了礼仪,嫡长子继承制被固定成宗法,这样大家才开始逐渐遵守,但是兄终弟及的传统还在个别诸侯国中存在,因为谁都不能保证自己死的时候儿子已经长大。

那么弟弟要时不想将皇位还回去咋办,那就是想法杀掉哥哥的儿子。同样哥哥的儿子要想夺回皇位,就要杀死弟弟的儿子。最著名的事件就是吴王阖闾派专诸刺杀吴王僚。

阖闾就是吴王夫差的父亲,阖闾原名姬光(公子光),阖闾的爷爷是吴王寿梦,父亲是寿梦的长子诸樊,当时吴国还是兄终弟及的传统。寿梦有四个儿子,诸樊、馀祭、馀昧、季札(季子),寿梦死后前三个儿子相继即位,可是轮到季札时他却死活不干,结果馀昧死后将王位传给了儿子僚,即吴王僚。

这样阖闾不甘心了,说叔叔季子不接受王位就应该传给自己呀,自己的父亲诸樊是最先继承爷爷的王位的,咋会轮到馀昧的儿子僚呢?于是暗中招纳贤能之士,准备袭击吴王僚,夺回王位。

阖闾一直等了十二年,在伍子胥的帮助下找到了一个刺客专诸,最后在吴王僚打败楚国搬师回来的庆功宴上,专诸将短剑藏于鱼腹,趁上菜之际刺杀了吴王僚,这就是著名的“专诸刺杀王僚”的故事,阖闾夺回了吴国王位。

秦汉之后各剞兄终弟及很少,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会有,如李显传给李旦,赵匡胤传给弟弟赵光义,朱祁镇传给朱祁钰等,但结果都很不好,引起宫廷斗争。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木答案立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