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嫁不娶与嫁出去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不同?

娱乐 18秒前 阅读:1 评论:0
“不嫁不娶”和“嫁出去”嫁出去到底有什么区别?

“不嫁不娶”和“嫁出去”

首先是现代婚姻观念和传统婚姻观念的区别;现代多为独生子女,两个家庭结合老人的赡养问题必然出现“不嫁不娶”现象,传统婚姻观念里家族姓氏的传承“女嫁男”、“男赘女”所谓的嫁出去这里就不多说大家都知道。

从爱情方面来看嫁娶根本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尊崇传统婚姻的叫法。

最后婚姻不是买“娶”卖“嫁”,支持婚姻自由。

“嫁”和“娶”二字的区别在哪?

嫁,移出。女人移出便有家。娶,接入。男人接入女人便成家。

为什么要男娶女嫁?此乃是延续几千年的中国婚姻传统习俗。主要是中国式家庭一直以父系为血脉传承的模式来传宗接代。男人必须承担家庭主要责任,负责养妻儿(古代女人不必从业,只负责生儿育女,相夫教子就行),子女姓氏随父姓,才可认可是家族血缘。

而今,我认为时代不同了,女性也独立了,也有社会责任了,可以从业了,所以,完全可以摒弃封建礼教习俗,倡导男嫁女娶,尤其是只生女儿的家庭,男人入赘,倒插门也应该视为时尚的婚姻新潮。

嫁,与娶相对。意为女子结婚。《说文解字》说:“女适人也”,《易.序卦》注解为归妹,就是说为出嫁女子回娘家。《仪礼.丧服》中则注释为:“凡女行于大夫以上曰嫁,行于士庶曰适人。”看来上古嫁、适两字是有等级之分的。高层社会女子婚嫁用嫁,中低层女子结婚只能用适。

娶,与嫁相对。是指把女子接过来成亲,即男子成亲。《说文解字》说为娶妇也,《集韵》解为“商妇”,说媒。娶字没有等级之分。

从嫁和娶,也能看出中国旧时男尊女卑的历史现象。


“不嫁不娶”和“嫁出去”嫁出去到底有什么区别?

嫁——到别人家去,实为——“出”。

娶——别人家的人进来,实为——“进”。

“招上门女婿”实际是——“女娶男嫁”。

男子找女人当媳妇,就是——“男娶女嫁”。

二字区别——“嫁”为“出”!“娶”为“进”!

对吧?

这个题目很有意思,实际上包含丰富的古汉语知识。“嫁”和“娶”二字的区别在哪?为什么通常说都是“男娶女嫁”而不是“女娶男嫁”?还得从这两个字的渊源说起。

一、“嫁”和“娶”二字的区别

其实现在人人都懂,“嫁”和“娶”是相对字,女孩子结婚叫“嫁”,男人结婚叫“娶”。

查阅《现代汉语字典》,“嫁”的含义之一:“女子结婚。”“娶”的基本含义:“把女子接过来成亲。如娶亲、娶妻”。

那么问题来了,同样是结婚,为什么男方和女方的说法不同呢?请往下看——

“不嫁不娶”和“嫁出去”嫁出去到底有什么区别?

二、女方为什么叫“嫁”?

1、“嫁”这个字是从“家”字来的。

在古代汉语中,“家”作为动词时,可以表示“娶妻、成家、结婚”的意思,例如屈原的《楚辞·离骚》中就有这样的用法:

及少康之未家兮,留有虞之二姚。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 趁着少康还未结婚成家,有虞氏的二姚尚待字闺中。

“不嫁不娶”和“嫁出去”嫁出去到底有什么区别?

2、“家”表示“结婚、成家”之意,更多时候用于女方

《说文解字》、《康熙字典》中都有这种说法。如《说文解字》:

嫁,女适人也。一曰家也,故妇人谓嫁曰归。

从这个解释我们可以知道,“嫁”古代也用“家”,因此女孩子出嫁又叫“归”。《诗经》中就有著名的描写女孩子出嫁的《之子于归》篇。

《说文解字注》中引用《白虎通》则说得更加明确:

白虎通曰。嫁者、家也。妇人外成以出适人为家。按自家而出谓之嫁。至夫之家曰归。丧服经谓嫁于大夫曰嫁。适士庶人曰适。此析言之也。浑言之皆可曰适。皆可曰嫁。从女。家声。

这个注解说得清楚:女性成年结婚叫做“家”,到了丈夫家叫做“归”。

3、“嫁”字,是在“家”的基础上发展的专用字

因为“家”的含义较多,应用较广,后来加了一个女字旁,成“嫁”字,专用于表示“女子出嫁”。而且,古代女子与士大夫结婚才叫“嫁”,与老百姓结婚叫做“适”,但是现在通通都叫做“嫁”了。

三、男方为什么叫“娶”?

1、“娶”这个字原来是“取”

“取”,会意字。从又,从耳。甲骨文字形。左边是耳朵,右边是手(又),合起来表示用手割耳朵。古代作战,以割取敌人尸体首级或左耳以计数献功。后来“取”字引申为“捕获、取得、迎取”等义。

2、因“迎取”之意,也用于成年男子迎接妻子“归家”。因此,古代“取”通“娶”,可以表示“娶妻”之意(见《汉语字典》)。

《诗·齐风·南山》用的是“取”字:

取妻如之何?

《水浒传》中武大郎见到弟弟武松,告诉自己结婚后的烦恼,也用的是“取”字:

我近来取得一个老小,清河县人(即潘金莲)。不怯气都来相欺负,没人做主,我如今在那里安不得身,只得搬来这里赁房居住…...


3、因为“取”字的含义较多,应用范围较广,后来发展了专用字,即“娶”。

《汉典》:“娶”会意兼形声,从女,从取,取亦声。本义:男子结婚,把女子接过来成亲。

所以《说文解字》注解:娶,取妇也。

三、问题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明白了“嫁”和“娶”二字的区别,也懂得了为什么通常说都是“男娶女嫁”而不是“女娶男嫁”,实际上这是遵从了古汉语的文化渊源。

(图片来自网络)

参考文献:

《说文解字》、《白虎通》、《汉典》、《康熙字典》等

老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意思是男人不娶妻生子就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女的不嫁人,就会被人说闲话。

为什么说“男娶女嫁”,而不是“女娶男嫁”,“嫁”和“娶”的区别在哪?我以为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嫁”字形声,从女,家声。通常指女子出嫁去男方家。

嫁的本意其实有两种:一是女子结婚,即出嫁或嫁女儿。二是把不好的东西转移给别人,如转嫁危机、嫁祸于人等。

出嫁就是女子结婚后住到男方家,以男方的家为家。古语说“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俗话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又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一个嫁字反映了中国古代重男轻女的传统文化。

二、“娶”既是会意字,也是一个形声字。从女从取,亦声。

娶的本意是男子把女子接过来到自家结婚成亲,即娶亲,娶妻,迎娶,嫁娶等。《说文》的定义是:娶,取妇也。

女子结婚就是归家,《诗经》所谓的“之子于归”,就是这个意思。

男子结婚是娶,女子结婚是嫁。一个娶,一个嫁,前者主导,后者被动。男子既可以“娶妻”也可以“休妻”,折射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男轻女思想。

三、“嫁”和“娶”的不同含义,是人类社会演变的结果。

人类婚姻经历了群婚制,伙伴婚制,对偶婚制,即一夫一妻制,是受到经济关系的影响,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群婚制、伙伴婚制是原始社会的婚姻形式,男到女方去住,因为这个时期,家族财产权一般归女子所有,所以称母系社会。

母系社会演化到父系社会,由于体能差异,打猎耕种,饲养家畜等重体力活动都由男人承担,男人拥有了经济财产权,一夫一妻的对偶婚制应运而生。

女子无财产经济权,自然无家,只能以男子的家为家,所以出嫁即归家。男子掌握经济权,女子也像商品成为男人的附庸。

进入新时代,“嫁”和“娶”已没有严格区别,都是结婚的意思。

因为种种因素,“女娶男嫁”也时有所闻,有些男子也会被女子娶进门,成了“倒插门”的丈夫。

所以“嫁”和“娶”二字的区别,是人类社会不断演变的结果。

本着严谨的态度申明一下,我的解读只是个人解读,并没有深入研究查阅相关出处。

“嫁”字为左右结构,古人阅读顺序为从右至左,所以“家”为先,“女”为后。其实单看这个字所占的比例“女”就比“家”小。再看看最先联想到的成语——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可见,“嫁”字反应了古代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歧视和不尊重,家庭地位低。

“娶”字为上下结构,古人阅读顺序为从上至下,所以“取”为先,“女”为后。“取”是什么意思呢?古时候有“先成家,后立业”的说法,所以“取”指的是求取“功名富贵”。为了求取“功名富贵”需要一个女人,听起来还是不太尊重女性,但是已经比“嫁”字好多了。这至少认为女人是贤内助,能帮助男人的事业。这个字所占的比例“取”和“女”就变成各占一半了。再看看最先联想到的成语——明媒正娶,听起来也比“嫁”字尊重女性了。

以上内容是客观地从字面意思结合古代封建社会的背景解读的。现代社会提倡男女平等,尤其是在婚姻关系中。两个字都是说的婚姻关系,“嫁”是从女性的角度出发,“娶”是从男性的角度出发。

嫁和娶都是女方结婚常用词。要说区别的话还是有的。

嫁是指“女大当嫁”顺其自然的事。是人生的不成文规定。是常理,主动的意思。到了婚嫁年龄就得顺理成章的结婚。主动权是女方。

娶是男方必须出面把女子娶到家。是在男方主动出击的情况下才会用这个词。是男女双方达成协议的结果。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木答案立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