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名著中有没有讲述科举考试的故事?
1,书名:《天生不是做官的命》 作者:文理风
小短评:男主前两世,都是要当官的时候穿越了,这一世穿到大盐商家,决定做个富贵公子懒散度日。就这样懒了十八年后,家里突遭变故,于是男主开始考取功名守卫家族,考到进士后去了翰林院,又被文字狱吓得半死,于是远离朝堂去给不受宠的六皇子做了太傅,结果阴差阳错上面三个皇子都死了 唯一的六皇子做了皇帝,最后男主一生毫无遗憾,美滋滋~
2,书名: 《家养小首辅》 作者:假面的盛宴
小短评:伪重生,男主视角,模糊梦见前世招儿(女主)经商供养他考科举,后来位极人臣,妻儿却被害,孤家寡人就是他的下场。重生后他直面他的阴暗面和招儿一直甜蜜和谐。前半部分种田,后半部分官场升级流。女主经商赚钱,男主依着前世的记忆厚积薄发连中六元,深得皇上信任,无论是解决饥荒,海禁,还是拉贪官污吏下马,解决皇子篡位的危机,都做的十分好,可谓一时风光无限。作者在科举这方面的考据使得细微处的处理能把整个情节渲染的有声有色,因着男主依着对的那个时间,才华宣泄的淋漓尽致,甜宠爽文,强烈推荐!
3,书名: 《农家子的古代科举生活》 作者:曲流水
小短评:这本书写的是一个现代刚考上公务员的女生魂穿到古代变成一个男孩,努力读书靠科举的故事。重生后,他努力的生活,严于律己,尽可能的让自己融入周围的环境,不风流,目标明确,并为他的目标不断努力,从生到死,唯娶一人而已。男主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一对一,男女。喜欢男主的性格,严谨踏实,文风很朴实,此文科举经典之作,强烈推荐!
4,书名: 《童养媳之桃李满天下》 作者:郁雨竹
小短评:男主秦舅舅原是阁老,被流放琼州,秦母更是遭到男主爹的休弃,男主是罪村唯一的男性良民,父母双亡的女主被时日无多的祖母送给秦家做童养媳,两人一起成长,男主天才,多智近妖,脾气有点臭,也就金手指女主hold住他,前半部升级流,开挂人生,男主主(考状元),女主辅(学医学武),接下来就是 *** 冤情,教书育人,生儿育女,办女子书院,女主性格讨喜,看的过程中觉得怎么那么可爱,和男主怎么就那么配,所以这是一篇轻松大长文!
5,书名: 《青珂浮屠》 作者:胖哈
小短评:深情忠犬男主x才貌双绝女扮男装女主,女主许青珂从科举走来,以朽木拉枯之势扫荡了蜀国朝堂,将所有曾经的敌人送上了断头台。性格冷淡、美貌无双、智计超群,擅断案,一点蛛丝马迹都躲不过
《穿到明朝考科举》
作者:五色龙章
小说简介
现代985大学生崔燮穿越了,穿成了明朝一个五品官的儿子,可惜刚穿越过来就被父亲驱逐回迁安老家。他带着两个仆人在小县城里住下来,从此好好生活,好好赚钱,好好考科举,一步步回到京城,走上青云之路。
《科举之步步入青云》是由作者陈佳杏创作的古代小说。
简介:韩青梧是茶商的儿子,日子说不上大富大贵,却也平安富足。
顾瑜是秀才的女儿,自幼识文断字大方得体。
两家的爹是挚交好友,便订下了儿女亲家。
后来,顾瑜的爹娘相继过世,她便被带到韩家抚养,只待她及笄便成婚。
可惜世事无常,韩青梧的爹也出意外过世了,续弦留下嗷嗷待哺的稚儿跟别人跑了。
原本富足的韩家,顷刻间便只剩下十三岁的韩青梧,他未过门的小媳妇,十二岁的顾瑜,以及他同父异母的弟弟,只有两个月大的韩青桐。
这日子要怎么过?
古代科举所谓的连中三元该怎么理解?这是一道关于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历史常识题,值得了解下。在中国古代1300多年的科举历史上一共只诞生过十几位连中三元的人,可见连中三元的难度非常大。先来看下连中三元是什么意思。
连中三元的概念及难度
连中三元也叫三元及第,这里的“三元”指的是三场考试的第一名,所以连中三元简单说就是指连续夺得了三场考试的第一名。
那么这里的“三元”又是指哪三场考试呢?
连中三元对应的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乡试、会试和殿试这三场考试,如果某位考生连续夺得了这三场考试的第一名,那就称为“连中三元”。
乡试、会试和殿试分别是什么样的考试?
乡试是科举考试中省一级的考试,考生为各省的秀才,也就是说乡试是各省秀才参加在本省举行的考取举人的考试。
乡试一般在秋天举行,所以也叫秋闱,考中第一名者称为解元,有点类似现代的各省的“高考状元”,这就是“三元”中的“第一元”。
会试是科举考试中国家一级的考试,考生为全国的举人,会试就是全国的举人参加在京师举行的考取贡士的考试,考中者称为贡士。
会试一般在乡试后一年的春天举行,故也叫春闱,会试第一名者称为会元,这是“三元”中的“第二元”。
殿试是紧挨着会试的一场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主要是定贡士的排名,产生一甲、二甲进士等。
殿试的考试就是在会试中考取贡士身份的那些人,经皇帝亲自考核后,皇帝会钦点出第一名,也就是通常说的状元。所以状元就是殿试的第一名,也正是“三元”中的“第三元”。
从上述对“三元”的叙述就可以感受到连中三元是非常有难度的,连中三元者先要在本省的乡试中考取第一名,然后在来年的全国考试中继续夺得第一名,最后还必须经过皇帝确认可以当第一名,才能称得上连中三元。尽管从唐代到清代每个朝代都有连中三元者,但每个朝代连中三元者都只有少数个别,历史中最著名的连中三元者当属明代名臣,官至内阁首辅的商辂。
连中三元第一词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
以清代为例,旧时科举考试全过程是从府、州、县基层开始,叫做童试。赴考者叫做童生,考中这后叫秀才,第一名叫案首。正式较高级别的国家考试叫做乡试,在省城进行,赴考人是各地的秀才,考中之后称举人,第一名是“解元”;
再高一级是会度,在礼部举行,赴考者是举人,考中之后称贡生,第一名是“会元”;
殿试则在皇上的金銮殿举行,皇帝亲自主持赴考者是贡生,此殿试的第一名为“状元”。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有17人能够连中三元,他们是: 唐朝的张又新、准元翰; 宋朝的孙何、王曾、宋庠、杨置、王若叟、冯京; 金朝的孟宋献; 元朝的王崇哲; 明朝的黄观、商辂; 清朝的钱檠、陈继昌和戴衢亨。
总体来说,清代科举制度,分三级考试,中试者的第一名分别给以“解元”、“会元”、“状元”的头街,如应试举子在三级考试中,连取三个第一名,即所谓“连中三元”,这在封建社会是无上的荣宠!
“连中三元”是形容古代科举考试中的种情况,是说某个考生如果在乡试、会试、殿试的三级考试中均考得第一名。那这其中的“三元”具体是什么呢?这三元就是“解元”、“会元”、“状元”。这种说法大都出现在宋朝。
在宋朝,读书人的成长经历大概是这样的。首先先要在县、府参加考试,通过考试的叫“生员”,就是俗称的“”秀才”。待你考得秀才之后,才算获得了参加正式考试的资格。接下来,就是参加每三年一次的“乡试”,此次考试是由省府主持举行的,此考连考3场,每场3天。通过乡试的考生,称为“举人”。只有考得举人便就具备了做官的资格,中举者己正式跨入了士大二夫阶层。如果在“乡试”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中“举人”的,则就是“解元”了。
通过乡试的举人,次年三月还要参加在京师贡院举行的“会试”和“殿试”,同样也是连考3场,每场3天,由翰林或内阁大学士任主考官。会试考中者,称为“贡士”,贡士中的第一名称“会元”了。
贡士就可以参加接下来的每年四月份的“殿试”了,也是科举考试的最后一级,是由皇帝亲自主持和出题,并且定出名次,第一名的称为“状元”。
古人言:“文不称第一,武不称第二。”要想在文科中考试中得到“连中三元”,实属不易。据史料记载,历代数下来,总共出现过17次“连中三元”的情形,另外还有2次武科举的“连中三元”。
古时候的科举考试一般分为乡试、会试、殿试,对应的第一名则是解元、会元、状元。
连中三元可以称得上是古来罕有,所以说这也就代表着古代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最高荣耀!能考上的无一不是天之骄子。
科举制度是从隋唐时期开始的,而连中三元的人不过寥寥十几位。
唐,有三名连中三元的人,分别是崔元翰(中国第一个连中三元的人)、武翊黄、张又新。
宋,六名,孙何、王曾(宰相)、宋庠、杨寊(英年早逝,只活了三十岁)、冯京(被司马光所器重)、王岩叟(丞相)。
辽,一名,王棠,也是位宰相。
金朝,孟宋献,高中后不久母亲去世,因过度悲伤而死。
元,王崇哲
明,两位,黄观、商辂(lu)。
清,两名,钱棨(qi)、陈继昌。
连中三元是封建社会制度下,科举考试古代读书人渴望得到的最高荣誉,中国古代所有读书人获得过这一称号者也寥寥无几。
三元:科举制度有三次全国性的考试,乡试、会试、殿试。三次考试的第一名分别为解元、会元、状元。
连续在乡试、会试、殿试中取得第一名,就是所谓的连中三元。
连中三元的出处
明·沈受先《三元记·格天》:"玉帝敕旨:谪下文曲星君与冯商为子,连中三元,官封五世。"
在古代的封建社会中,“连中三元”是无限的荣耀,光宗耀祖。
在我国历史 *** 有16人:连中三元
自武周开武科举,连中三元的武状元,历史上有3位。
文三元
唐朝的张又新、武翊黄、崔元翰;
宋朝的孙何、王曾、宋庠、杨置、王岩叟 、冯京;
金朝的孟宋献;
元朝的王宗哲;
明朝的黄观、商辂、李骐;
清朝的钱棨、陈继昌。
武三元
自武周开武科举,连中三元的武状元,历史上有3位。
1、明朝嘉靖年间的尹凤。官拜参将。
2、明朝万历年间,浙江永嘉人王名世连中武科三元,官授锦衣卫千户
3、清朝顺治年间,也是浙江人王玉璧,连中武科三元。
在古代的封建社会中,“连中三元”是无限的荣耀,光宗耀祖。仕途光明,前途无量。
“连中三元”这种说法出自于明朝学者沈受先所作的《三元记.格天》里,“玉帝敕旨:谪下文曲星君与冯商为子,连中三元,官封五世。”
意思是玉皇大帝降下旨意,令文曲星下凡为冯商的儿子,科举连中,五世为官。
可见连中三元有多难,需要玉帝送来文曲星君才能办到。
三元是指:解元、会元、状元。是各个阶段的第一名。抛开神话的因素,“连中三元”是古代学子梦寐以求的事情。
但这真的很不容易办到,除了真才实学,还需要有运气的成分。下面简单分析一下。
科举之路:童试、乡试、会试、殿试
科举制度兴起于隋唐,兴盛于明清,这里就以明清为例为说明。
1、童试
一名古代小书生,要想走到朝堂上,他需要先在家跟着长辈或老师埋头苦读,读了几年略有成效之后,参加“童试”,这是科举的第一步,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的考试。
县试在各县进行,每年二月开考,由知县主持,连考五场;
通过后进行府试,四月开考,府里的学官主持,连考三场;通过后称为“童生”,取得参加院试的资格。
院试每三年举办两次,考两场,由皇帝任命学政到各地主考。辰、戌、丑、未年的称为岁试;寅、申、巳、亥年的称为科试。通过后的官方称呼是“生员”,俗称“秀才”。
第一名称为“案首”,然后分为三等。一等的称“廪生”,朝廷按月发给粮食;二等的称“增生”,不供给粮食;三等的称“附生”,吊车尾。
2、乡试
秀才们就有了乡试的资格,乡试又称为“大比”,每三年一次,俗称“秋闱”,是省级考试,通过的称为“举人”,第一名就是“解元”。
在后代很有名气的唐伯虎就是少年解元,引来赞誉无数。
中了举人之后,就获得了免税赋的资格。所以有“穷秀才、富举人”的说法,只要一中举,立刻会有很多乡人“投田”,意思是把家里的田地挂在举人的名下,借以免税。这通常不是免费的,通常会进献一些收益给举人老爷。
3、会试
再下一步就是会试,考试地点在京城,考试单位是礼部,时间是乡试后的次年二月初九至十五日,和乡试一样考三场,又称春闱、礼闱。因为时间紧迫,所以离得远的举人们一般是知道中举后即刻起程,以免误了时机。会试的第一名就是“会元”。
(殿试)
4、殿试
考到这里,还有最重要的殿试,在会试结束后一个月举行,这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通过者都是进士或同进士,称为“天子门生”。
对于成绩普通的学子来说,殿试很容易,因为这一关不往下刷人,只是排定名次,如果没有太大的野望,大可放轻松;而对于成绩很好,尤其是会试时排在前十位的学子来说,这关就太令人紧张了。
殿试结果定出三榜:状元、榜眼、探花列为一甲,称“进士及第”;第二甲若干人,称“进士出身”;第三甲又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一甲名次由皇帝亲自选定,没什么固定的标准,有可能是因为策论写得好,也有可能是其中的某个句子打定了皇帝的心,还可能是皇帝看到了本人,觉得这个人的身材样貌适合为状元……充满了不确定因素。
(状元郎: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所以,如果一名学子想要“连中三元”,他至少要经过14场考试,并且在童试、乡试、会试、殿试中的综合成绩都是第一,前三试还可以凭实力,最后一试真的要寄希望于运气了,因为谁都不知道皇帝到底会选谁。
科举的历史那么长,有记载的连中三元者却很少,文科有17人,武科有4位,可见其难度非同一般。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木答案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