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望岳一诗中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望岳的

2年前 (2022-10-20)阅读7回复1
zaibaike
zaibaike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1
  • 经验值599197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19839
  • 回复1
楼主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间隔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暮,并由望岳揣想未来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若何?”写乍一瞥见泰山时,快乐得不知如何描述才好的那种揣测劲和惊讶敬慕之情,十分逼真。岱是泰山的别号,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

  “夫若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凡是是用于句首的虚字,那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新颖。那个“夫”字,虽无其实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逼真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了是颠末一番揣测后得出的谜底,实是惊人之句。

  它既不是笼统地说泰山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刺云天”那类一般化的语言来描述,而是别开生面地写出本身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瞥见远远绵亘在那里的泰山,以间隔之远来衬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那一句描写天文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克不及调用。

  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出格提出那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是有事理的。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奇异秀丽和巍峨高峻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天然写得有情,而诗人或许也钟情于泰山。

  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因为山高,天色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通俗字,但用在那里,确是“奇险”。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做做风,在他的青年期间就已养成。“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

  见山中云气屡见不鲜,故气度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眼地望着,故感应眼眶有似分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那也从侧面表现了泰山的深远,巍峨。而时已傍晚,诗人还在望。不问可知,此中储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会当凌绝顶,一览寡山小”,那最初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

  “会当”是唐生齿语,意即“必然要”。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墨轩临一春。”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 改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若是把“会当”解做“应当”,便欠准确,神情索然。

  从那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能够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大志和气概。那恰是杜甫可以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做为的人们所不成贫乏的。那就是为什么那两句诗千百年来不断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识的原因。

  清代浦起龙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气度派头,于斯可不雅。取为压卷,耸然做镇。”(《读杜心解》)也恰是从那两句诗的象征意义着眼的。那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与契”,在创做上“气靡屈贾垒,目短曹刘墙”,恰是一致的。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

  无疑,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也写出了诗人的伟大理想和青云之志。

(2)此诗描述眺望泰山的风光。前四句写它横跨古齐、鲁两国之地和两地山色光暗差别,表示了它的连绵广阔。第五、六句,写眺望时的主不雅感触感染:层云荡胸,激荡着浩然正气;归鸟入目,顿觉眼界开阔。

  末两句,表示他望之不敷,还要登上绝顶,俯望群山。那个结语,进一层从背面表示了泰山的宏伟挺拔,也表示了做者的雄豪理想。也就是孟子所说的孔子“登泰山而小全国”的意思。此诗系做者早期做品,其时他考进士不中,遨游山东,心中还充满着青云之志。

0
回帖

在望岳一诗中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望岳的 相关回复(1)

漫步云端
漫步云端
沙发
在望岳一诗中,作者从远近、虚实和动静等多个角度来描绘泰山之壮丽。
7天前 (08-20 04:08)回复00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