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饮食习俗有哪些?
古人饮酒礼仪很多,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即在喝酒前,向地上倾倒一点,以示敬过土地神和谷神,我们家乡,这个礼节仍有传承。然后,用一容器(酒具),大家轮流传饮,饮完一遍叫一巡,一味菜即一盘或一碗,传过三巡,菜上过五样以后,大家随便一些,但仍不可放肆,应先敬老者,德高望重的人等。古人敬酒,应先站立,双手举起酒具,以示尊重对方,这个习俗也保留下来了。
酒很早就已经出现,至于到底是什么时期被发明出来的,到现在还存在着一些争议,有的说是夏朝,也有认为是在黄帝时期。不管是什么时候,反正酒很早就已经成为人们餐桌上的常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也产生出一种独特的酒文化,在这种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饮酒的礼仪。周朝时期,周公等人制定礼仪,后来进入春秋战国时期,自然就没有人会受这些礼仪的束缚,但儒家的盛行,让饮酒礼仪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
儒家对于饮酒是有着严格的要求,他们并不会反对人们饮酒,但儒家对于饮酒量以及酒德都有着要求。比如他们就表示要在祭祀这样重大的场合才可以饮酒,平时不能饮酒过度,也不能聚众饮酒,更不能酗酒。
酒是一种特殊的饮料,它主要是用粮食酿造的,古代的生产力并不发达,他们的制酒工艺也相对原始一些,早期的酒就等于是粮食原浆,后来发展也不会那么纯,直到宋元时期才开始出现蒸馏酒,酿造产业才稍稍完善一些,否则古人也不可能有千杯不醉这种说法。
粮食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资源,大部分民众平时生活都缺粮,自然不能去浪费酒,国家也不能去鼓励大家饮酒。
古代都有哪些饮酒礼仪?
除了这些基本的要求外,儒家还有一些具体的饮酒礼仪,主要分为四步:拜,祭,啐,卒爵。饮酒前要先行拜礼,表示尊敬,其次要将杯子稍稍倾斜,让酒一部分洒到地面上,这样就是来感念天地恩德,接下来慢口品尝一下酒的滋味,最后再直接就把酒给干了。当然,在一般重大的场合是严格按照这些礼仪,要是私底下几个喝酒,估计就没有这么多的约束。
酒宴上人们都要严格按照这些礼仪来走流程,一般主人会向宾客来敬酒,而宾客自然是要回敬主人,客人之间也可以相互敬酒,为了表示对他人的敬意,敬酒的时候双方都是要起立,在喝酒之前,还要说一些敬酒辞,通常在宴会上,饮酒都是以三杯为度,当时的酒是用爵装着,饮过三爵之后,就可以不再去顾及什么礼仪,要面子的君子一般就不会继续喝,也有一些人喜好喝酒,就放开去喝,只是这样的人会让其他人觉得非常失态。
还有一点,在酒宴上一定是要有眼力见的,首先长者或者尊者在饮酒的时候,身为晚辈或者下级,一定是要等到对方举杯喝完,如果不是朋友之间的酒宴,那就必须要讲究等级的尊卑,晚辈们都是来陪长辈喝酒的。要是没有遵守这些礼仪,那就不单单是丢人的问题,可能还会影响到你的生活,不过,不同的地区饮酒的习惯也是不一样的,但这些礼仪之间的区别不会太大,但古人是不会单单就去饮酒,无论是开宴会,还是自己私下里喝酒,干喝肯定是没有意思的。
因此古人在喝酒的时候,常常会再加上歌舞来助兴,此外,在酒桌上还存在着不同的娱乐项目,而在一些文人饮酒的时候,也会有很多特殊的娱乐方式。
从古人的饮酒礼仪,看酒文化的发展经历
魏晋时期,很多文人都非常酷爱饮酒,也发明了很多关于饮酒的娱乐项目,但歌舞助兴是一直被保留下来的主要项目。当时要是主人也常常会去跳舞,并且会邀请客人来接舞,一旦被对方拒绝,那双方肯定就不欢而散。这些利益都是对于一些家境较好的人有用。
一般家境贫困的人,自己都吃不饱,哪有功夫去买酒,况且一次酒宴的花费是非常大的,越是有钱人就越会玩。伴随着酒文化的盛行,一些文人创造出酒令,也有的时候会以军令来充当酒令,《红楼梦》中就有过多处关于酒宴与酒令的记载。
在宴会上饮酒作诗,也是消遣的美事,不过当时人们喝酒是没有碰杯的习惯,这与今天的饮酒是有着明显的不同,古代的酒宴,大家可不是坐在圆桌上喝酒的,相互之间离得也是非常远,早期人们分席而坐,主人坐在正位。
要是碰杯估计要走下来,那就太麻烦,当时人们也没有这样的习惯,更多还是举杯饮酒,这也就是示意尊敬。其实这些酒礼,很难去真正束缚到人们,要是那些非常重视礼节的人,或者是国内的重大场合,这才会非常重视利益,私人宴会的时候,就注重长幼礼仪就可以,没有那么多的讲究。当然古人从小就会受到这些礼仪方面的培养,长期下来他们也习惯这种礼节,可不是谁都能受到这么好的教育,普通民众饮酒的话,就不会去讲这么多礼节。
还有一点,上面说到儒家最忌讳的事情就是不要酗酒,这点无论古今都是一样的道理,首先酗酒必然会导致自己失德,现在我们也清楚,喝多了那可就不止是失态了,还有可能会做出其他的丑陋举动,况且喝多对自己的身体会造成严重的影响,酗酒过度致死的事情出现过不少。古人也非常重视这点,并把这个视作饮酒的礼仪,既然是主客双方互相尊重,就不应该出现酗酒的情况,也有一些人不靠谱,他们和交往的这些朋友都喜欢酗酒,像曹植这些文人饮酒无度,就不考虑这些。
可他们都由于酗酒过度,最终遭到惩罚,古代那么重视礼仪,要是在宴会中出现喝多了,失态,对自己的名誉影响是非常严重的,文人间私下的聚会,倒是常常出现一些酗酒的情况。可这些人大部分都是一些不受重视的,像李白就饮酒无度,他主要是自己在朝中没有得到皇帝的重用,心里苦闷就只能靠着酒精来麻醉自己。当时的酒度数肯定没有那么高,可喝多了也一样会醉,酗酒这种行为是万万不可取的,不仅伤自己的身体,还会影响主客双方的感情。
因此人们通常才会以三杯为限,那么到了冬天,在饮酒之前就是先温酒。要先把酒给烫好,然后才能入席来喝。现在人们就不管这么多,很多人都喜欢和冰凉的酒,实际上这对人的身体会造成严重影响。
饮酒还是应该慎重,其实酒文化与别的文化是不一样的,本身喝酒这种事情对于人身体没有太好的影响,现在更是出现一些酒桌文化,好像上桌不喝酒就不合群,这种就是典型的陋习,可千百年来形成的习惯,确实是很难让人改变,在社会上要是不能喝酒,很多事情还真的办不了,一时半会儿还是不能改变的。
参考文献:《礼记》
【文/羽评郡主,抄袭必究,欢迎关注、评论、点赞、转发,每天更新精彩有趣的历史知识,您的认可是我最大的动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
喝酒文明一直是我国传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喝酒很重视礼仪,传承到今世也仍然保持着喝酒习俗。
贪杯好酒是失礼的。避免与人说话时口喷酒气熏人。休班时喝酒要有控制,任何情况下的过量喝酒都是过错的。上班时带有倦容酒态,不只违犯作业纪律,也是不检点的。旅游招待人员若醉意犹存去上班,会严重破坏服务质量,是肯定不能允许的。
外交酒会之间,与会者不要竟相赌酒、强喝酒,喝酒如拼命,劝酒如打架,就会把文明礼貌的外交变成粗鄙无礼的行为,这是要不得的。应该是有礼貌地劝酒,主人或在坐客人看到或人酒杯空了,有礼貌地先问询:"请再喝一杯"。公共场合不得划掌,家庭私家酒会一般也不宜划拳,如特殊需求应留意不要搅扰街坊,不违主人志愿、聊以助兴即可。但不要作为强行灌酒的手法.醉酒吐逆是非常失礼的,两边都扮演了粗鄙的人物,既伤身体,又当众现丑,又遗怨别人。
我国自古有“酒以成礼”之说。
早在中华夏朝,杜康首将酒酿造出来后,到了西周,酒礼成为最严格的礼节。周公颁布的《酒诰》,明确指出天帝造酒的目的并非供人享用,而是为了祭祀天地神灵和列祖列宗,严申禁止“群饮”、“崇饮”,违者处以死刑。
后来到了秦汉时期,随着礼乐文化的确立与巩固,酒文化中“礼”的色彩也愈来愈浓,为了保证酒礼的执行,历代都设有酒官。
关于酒德的记载,最早见于《尚书》和《诗经》。儒家思想认为,饮酒者要有德行,不能骄奢淫逸。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人们饮酒要遵循时令尊礼、适量而不能随心所欲。
而在酒宴上,礼仪更为重要,有四步礼仪—— “拜、祭、啐、卒爵”。
拜:先作出“拜”的动作表示敬意;
祭: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以祭谢大地生养之德;
啐:接着尝尝酒味,啧啧称美,令主人高兴;
卒爵:就是干杯的意思,需仰杯而尽。
干杯不会难为喝酒之人,因为古时酒精度不高,无需担心会有多么伤身的情况发生。
行酒和干杯也有一套礼仪。
我们现在喝酒经常说,“先干为敬”。但在古时并非如此,敬酒时,却是以“后干为敬“。
陪侍尊长喝酒时,尊长举杯未干,年少则不敢喝的。
而宾主之间则是客气、有节、有度。
当主人家敬客人酒时,叫“酬”
客人回敬主人酒叫“酢”
客人之间相互交错敬酒叫“旅酬”
依次向入斟酒敬酒叫“行酒”
敬酒时要说句类似“祝您长命百寿”的话语
所以敬酒又叫“为寿”,通常为寿以三杯为度,敬酒时敬人和被敬者都要避席起立。
最后酒有三巡之说。
礼记《玉藻》中记载:君子饮酒,一杯表恭敬,二杯显温雅,三杯知进退
当酒过三巡,则不受礼节约束而可畅饮,但也要控制,只有当你喝醉之后不会做出失礼的事情时,你才能放心地喝,若是知晓自己酒醉之后有不可控的现在,那就更应该控制酒精的摄入。
看更多美学知识和东方传统手艺,欢迎关注【东家·守艺人】。本文部分文献来自于《酒文化知多少》,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木答案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