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起源于何时?
回答如下:端午节吃粽子,是因为传统的端午节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其中最富有代表性的就是吃粽子。传说,端午节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屈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是中国第一个诗人,也是中国文化史上最重要的文化人物之一。
他的爱国诗歌《离骚》、《天问》等不仅高度评价了中国古代文化,更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民的深情。传统的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的精神和对他的怀念之情。
粽子也寓意着人们在节日里团聚、和睦、平安、幸福,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食之一
端午节吃粽子,不仅仅是为了纪念屈原,更是一种文化传承,有着它特殊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端午节吃粽子,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它特殊的文化内涵,它不仅仅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更代表着中华民族的荣耀和传统。
端午节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吃粽子?而不是吃别的?我国端午节的由来,有很多种说法。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也有很多说法。
这些说法中,影响最大的有: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起源三代夏至说,恶月恶日驱避说,还有一些民族图腾崇拜说等等。
由于屈原被司马迁立了传记,他和他的《离骚》被后人誉为爱国诗人,历史上屈原就人气很旺。现在屈原还被写入了语文教科书,屈原在我国几乎家喻户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说法,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占据主导地位。
所以传统文化领域,一般把端午节风俗习惯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了。
屈原的事迹,记载比较详细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据司马迁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任能,富国强兵,遭到楚国贵族子兰为代表的权贵势力的反对,被罢官、驱逐,流放。
屈原在流放中,写下忧国忧民的《离骚》《九歌》《天问》等经典的爱国诗篇,后来被编入《楚辞》,楚辞成为《诗经》之后,影响很大的一个文学体裁。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占楚国,屈原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祖国被侵占,悲愤欲绝,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抱着一块大石头,纵身跳下汨罗江,以身殉国。
传说屈原跳江后,楚国的老百姓都非常悲痛,纷纷自发到汨罗江边吊念屈原。渔夫们架起小船,沿江来来 *** 寻找打捞他的身体。因为担心鱼虾咬噬屈原的身体,纷纷拿出准备好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扔进江里,说是让鱼虾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原的身体了。 有人还拿出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要药晕鱼龙水兽,不让它们伤害屈原大夫。
传统文化认为,这些就是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风俗的由来。
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时期,就有记载用茭白叶把黍米包成牛角状,叫“角黍”,用竹筒装上米密封烤熟,叫“筒粽”。
到了晋代时期,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南北朝时期,粽子成为人们交往走亲戚的礼品。 唐朝时期,粽子传入日本。以后逐渐传入朝鲜,东南亚地区,现在这些地区也有吃粽子的风俗习惯。
端午节文化风俗,被国家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午节也是我们国家法定节假日。
谢谢邀请!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
【本文原创】
七言绝句 《祭屈原》
汨罗江中清流急,楚民江里投粽子,
千年遗爱敢忘记?年年端午英雄祀。
如果说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倒不如说端午节为什么要绑粽子。
众所周知,光阴虽然已越二仟多年,但在中国的历史上,公元前230年前后的战国时期,兵强马🐴壮英勇善战的秦国军队,正在以狂风扫落叶不可阻挡之势,横扫中原六国,进行统一夏华的伟大历史使命。
商女不知忘国恨,隔江犹唱 *** 花。江南楚国的形势危如垒卵,楚怀王非但不听以屈原等主战派为首保家卫国的主张,并且不断排挤,解除主战派士大夫(朝中官员)的恶劣行径,终日花天酒地,‘’鸳歌燕舞‘’,终至忘国。伟大爱国诗人悲愤‘’问天‘’,无力回天,无力拯救天下楚民,心怀忘国之恨,毅然投入汨罗江身忘以报国。
根据史书记载,也许粽子离楚亡之前的四百年,是以寒食的形式出现,但自屈原投江后的二千多年间,我国华夏民族都是以绑粽子的礼物来祭祀民族英雄屈原的祭品,这应该是我们中国人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抹不去的唯一的纪念民族英雄屈原的重要符号和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
近些年来沉渣泛起,总有些精日 *** 分子,配合西方帝国主义间蝶,处处造谣惑众,抹杀爱国言论与英雄,企图为汉奸卖国贼翻案,在中国实行 *** ,以和平演变来达到推翻我国红色革命政权的目的,我们一定要万分提高警惕,保卫我们的红色江山永不变质,为实现全面振兴中华而共同努力奋斗!
端午节为什么有些地方要吃粽子?有哪些渊源?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之一,吃粽子是端午节的重要标志。那么这一节日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端午节的渊源
我这里是十堰地区,也就是屈原时期的楚国境内。在公元304年,楚杯王24年的时候,这里曾是屈原首次被流放的汉北。古均州的历史上延续下来的五月五端午节,不仅要吃粽子,还有划龙舟,喝雄黄酒,带香包等习俗。这里的端午节,是作为记念中国大诗人屈原的日子。
二、端午节的形成
据史料记载,屈原是楚怀王手下的大臣,因出身名门贵族,又善于治乱参政,深受楚怀王的宠信。屈原辅佐楚怀王,倡导对内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对外联齐抗秦的政治主张,却遭到了楚国贵族集团的嫉妒和强烈反对,以上官大夫及令尹子兰为首的反对派,极力蓄意诽谤和诬陷屈原,渐渐离间了楚王对屈原的信任,继而屈原遭到了楚王的驱逐流放。
这次屈原被流放到了沅、湘流域,期间写有《离骚》、《天问》、《九歌》等传世诗篇。到了公元前278年,楚国京都被秦军攻破,楚国亡国使屈原痛心疾首,于五月五日,写下绝笔《怀沙》之后,身抱石头投于汨罗江报国自尽。
因为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初五,楚国的百姓得知屈原投江的消息后,齐涌至汨罗江边追悼,许多渔夫们撑船在江上打捞屈原的尸体。为了让鱼吃饱,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后来每到五月初五,人们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屈原,史书记载的“筒粽”,就是现在粽子的由来。
从此以后,每年的五月五,汨罗江边的人们和渔夫,将米用各种包法丢入江中,逐渐演变和形成了中国现在的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的习俗。
三、端午节的习俗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将到来,十堰的端午节传统习俗丰富多彩,节日活动有声有色。
1、包粽子:十堰包的粽子形状各异,如立体四方形,包腊肉丁;有扁三角形的,吃时沾白糖、芝麻粉。外面的包叶也不尽相同,如青粽叶、竹笋叶等。粽子用的是糯米,将糯米在水中泡半天左右,再用粽叶包裹固紧,压在沸水下煮熟放凉。
2、插艾蒿:端午节的早晨,各家各户要在太阳未出之前,到野外采割艾蒿回家,插挂在所有的门脑上。五月端午割的艾,被认为能辟邪,药效最好,是农家必备的药材。比如孕妇熏洗、牛羊下仔、皮肤痒病、驱瘟防病等备受推崇。
3、划龙舟:因为十堰是历史上的汉北,郧阳被认为是屈原曾经流放的地方,十堰人把端午节视为记念屈原的盛大节日。提前造好七条龙舟,端午节这天,村民们头缠头巾在汉江竟赛龙舟,热闹非凡。丹江口市的前身古均州,古称沧浪水的江面,端午的龙舟比赛是历来的大型民间活动。
4、接姑娘:端午节这一天,出嫁的女儿会被娘家接回来,临走时赠送雨伞、草帽、毛巾、扇子等夏季劳动保护用品。端午节接姑娘、女婿回娘家过节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5、避毒邪:在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除了吃粽子之外,还有喝雄黄酒、煮鸡蛋、煮大蒜、佩香囊的习俗,以避邪驱瘟。香囊是用艾蒿、雄黄、苍术、香草等切碎配制而成,香囊上面绣有精致的图案,很有工艺价值。
所以,每年的端午节是我国的重要传统节日,人们用吃粽子,划龙舟、插艾蒿、避毒邪等方式,来记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习俗,这是中华民族弘扬爱国精神、期望民族昌盛的真正含义,也是端午节之所以能够时代相传的内在原因。
谢谢邀请。华夏子孙众人皆知是为了纪念巜离骚》作者,爱国诗人屈原。投入汩罗江后,众百姓悲疼万分,为避免臭鱼烂虾伤害屈原,人们往江里倾倒大量棕子喂食它们,从此,端午节传承下来。
家乡的端午节是一番热闹景象,大人携孩子早早来到河边,沿河两岸站满了人群,等待龙舟比赛开始。不一会传来阵阵锣鼓声声,数十条龙舟划破水面,在两岸吶喊声中,争先恐后划向终点。
划龙舟结束,另一项重头戏开始:主办方往河中放入几百只鸭子,龙舟上小伙们纷纷鱼跃入水,上演了场热闹非凡的捉鸭大戏,惊慌的鸭子有的潜水而遁,有的灵巧扑腾着水面,在观众加油声和哄笑声中,上百只鸭被捉完,人群也慢慢散去……
回到家里,鲜美的粽子已上桌,或糖心或肉馅任你喜欢。皮蛋拌上青椒,盐蛋切成数片摆放盘中,加上卤鸡卤鸭和红烧鳝段,好一顿丰盛大餐。
大人们喝着酒,谈论今天各种趣事,当杯中的酒剩下少许,便放入雄黄,在小孩额头,抹上传说能避邪的雄黃酒。这就是家乡的端午节,也会永远传承。
众所周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端午节,端午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相信很多人从很小的时候就在过这个节日,并且都知道端午节当天要吃粽子。但可能很多人都不了解端午节究竟是怎么来的,而且为什么是吃粽子而不是吃别的呢?那么接下来就听笔者娓娓道来。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比韩国的江陵端午祭更早,相传,我国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投江殒身,端午节便被染上了爱国主义的色彩,有了纪念的意味。并且这也成了目前流传最广泛的端午起源说,但实际上,端午节的起源应该追溯到更早的时期——夏商周三代时期的禊礼。
关于禊礼,《周礼》中有这样的记载:“男巫掌望祀望衍,旁招以茅”,“女巫掌岁时以祓除、衅浴”。禊者,洁也。春者,蠢也,蠢蠢摇动也。就是说,禊礼就是在万物萌发生机的三月,人们会来到河边,用干净清澈的河水洗去一个冬天累积的尘垢和过往的积恶,从而让自己能在新的一年拥有一个洁净的躯体和清爽的精神,以此来获得福祉。
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禊礼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固定的民俗活动——三月上巳,《后汉书·礼仪志》中就有关于三月上巳盛况的记载:“是月(三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洁。洁者,言阳气布畅,万物讫出,始洁之矣。”可是,上述的上巳礼俗发生在仲春三月,那么它又是如何与时间在农历五月五日的端午节扯上联系的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古代的历法了,根据文献记载可知,最早在三月上巳进行禊礼的是郑国,郑国使用殷历,岁首在十二月;而关于楚国所用的历法,最可靠的一种说法是颛顼历,以冬十月为岁首。由此可知,楚国五月,是郑国三月。为何要提到楚国呢?因为在我们所熟知的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说法中,屈原就是楚国人。关于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汩罗江的记载,最早应该是在南朝时吴均所著的《续齐谐记》中:“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但实际上,吴均本是吴兴故鄣人,并未曾去过荆楚,他所著的书中关于屈原五月初五投江的内容实际上是来源于民间传说。
但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一说法便被广为流传。据传,屈原,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楚国大夫。于公元前340年遭受亡国之痛,相传,悲痛欲绝的屈原选择了在农历五月五日这天,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扔进了江里,希望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原大夫的尸体。人们看见了纷纷效仿,把竹筒装米投入江中,引鱼虾来食。
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竹筒装米,投入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至此以后,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就流传至今,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美食口味的追求,此后粽子的做法和其中所加入的食材也因地而异,但其中所蕴含的历史意义是从不曾改变的。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之说,除了最为著名的纪念屈原说,比较著名的说法还有纪念春秋末期吴国大夫伍子胥说:伍子胥本是楚国人,但他的父兄都被楚王杀了,于是他便弃暗投明,助吴伐楚。后来吴王死了以后,他的儿子夫差继位。伍子胥建议夫差彻底消灭越国,未被采纳。吴国大臣伯嚭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伍子胥,结果夫差赐伍子胥宝剑要他自刎而死。伍子胥的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初五投入钱塘江。据说伍子胥含冤沉江后化为了“波神”,弄得江水汹涌激荡。人们为纪念这位忠臣,于是将端午节当成了纪念伍子胥的日子。
关于端午节的其他习俗,也基本上有与其所对应的历史故事,相传赛龙舟就是为了纪念越王勾践。虽然说端午节的起源有着很多种不同的说法,但可以肯定的是,端午节是我国千百年来固有的传统节日,它深深彰显了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吃粽子这一习俗也是千百年来我们一直在传承的。
相关端午节的来历,在古时应该有二种版本。端午节,中国四大传统俗习节日之一。依次是春节、清明、端午、中秋节。相关端午节的来历还得追朔到上古时代的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端午节在古时代还有别的许多名称,如端阳节、龙日、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等。是中国民间自然的传统节日。而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而成。传说中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冲天,也代表着龙升天的日子,即《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此时龙皇既“得中”或“得正”处在大吉之位恩施普也,龙得显扬。端午节的来源应该为古老的星象占卦文化而来,这其中还存在人文哲学等方面的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內涵。因此,古时还有每年在汨罗河选出一对童男童女扎筏随流漂移以祭龙祖。此后人间啥不得孩子,别让龙皇食孩,乡亲们才裹了粽子拋入河中让龙祖得以裹腹。这种陋习应该到了战国时代,百姓竭力反对地主阶层的盘剥才废除了这种血性。
由于历史的演变,端午节从开始的扒龙舟与发展到食粽子形成了两大礼俗,至今不辍。
后来,到了战国时的楚国大夫屈原因爱国而不遇抱石投江,至此端午节的习俗才稳定发展到现在。而此后的版本自然就成了祭祀屈原礼俗,这一日,百姓为纪念屈原而纷纷向汩罗江投抛粽子来面怀屈原。
渔父和屈原最后一面:“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留下了终身最后的诗句。
也有一些地方为了纪念伍子胥、曹娥、介子推等的说法。这一说法则流行于江浙吳越部族的龙腾图祭祀习俗,而江浙地去却视重夏五月初五为祛病防疫风尚,这一日被视之为“恶月、恶日”这就与北方附会纪念屈原产生了2种不同的意义。按北方人吃粽子的含意是纪念屈原说。而南方人吃粽子就有治病防病的作用。原来包粽子的芦叶,性清凉,可防上吐下泻和治疗吐血、衄血、肺痈、发背等症《本经逢源》。当然,吃粽子并不单一性的意思。这个季节最大的原因是农村正值莳秧忙季,为抢时节,通常农民都没有时间回家煮饭,于是带些粽子在田间裹腹。这才是留传下来吃粽子习俗的真正原因。
而当今的意义完全变成了美食的礼尚往来,花色也越来越多...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木答案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