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与唐朝的府兵制度有何不同?
唐代府兵制度与明朝兵户制度最大的区别在于一个是“福利”一个是“义务”。唐代府兵类似于西方的骑士,而明代的兵户则是“农兵”。
唐代府兵制度不是一种兵役制度,而是类似于科举一样,是中低级官员和寒族地主阶层的上升渠道。
唐代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当府兵的,最初必须是六品以下官员的子弟以及家境殷实的可以自备马匹的中小地主家庭子弟才能优先成为府兵。
如果府兵制是一种征兵制度,那么六品以下官员岂不是要和唐朝“离心离德”?合着人家奋斗半天就是为了把自己儿子送去当大头兵?
而且按照唐代官制,中等县的县令才是从七品上,而郡一级的监察官录事参军也才从七品,少进士终身也就能做到中等县的县令职务。
隋唐承袭北朝风俗,比较尚武,而无论北魏、东西魏还是北周北齐都是把从军当做是一种特权和福利,而隋唐府兵制也承袭了这一点。
有人会说,唐代府兵只能获得勋官品级,想要成为朝廷正式的武将还要去兵部候选,这没错;但是唐代科举也是一样啊,考完进士后一样要去吏部候选,唐代并不是没有考中进士十几年才得以授官的情况。
至少府兵制在早期,在唐高宗中期以前确实是中低级官员和中小地主子弟晋升的快速通道,当时靠军功获得勋官,然后去兵部待选,成为折冲都尉,正式踏上仕途的府兵多不胜数。
真正破坏府兵制的并不是什么均田制的破坏,在府兵已经大量逃亡的武则天时代,洛阳一带还处于地广人稀状态,武则天曾一次性迁移了十几万人口充实洛阳一带,而且每户给予土地都在100亩左右,所以,土地不是府兵制破坏的原因。
府兵制真正破坏是唐高宗后期勋官泛滥,以及唐高宗与武则天大量滥授府兵体系官员,唐高宗和武则天都有一次性封赏几百个折冲都尉的案例,当时整个唐朝才多少折冲府?唐高宗和武则天一次性就封几百个,那么对于靠勋官品级然后去兵部候选的人来说,等于前面来了上千个插队的,那真是排一辈子也轮不到自己。
说白了,唐高宗和武则天破坏了府兵 *** 为中低官员以及中小地主子弟上升渠道作用,这才是府兵制在武周朝彻底败坏的真正原因。因为府兵是可以花钱雇人服役的,所以武则天时代大量逃亡的府兵,按照今天历史学家的说法大部分是真 *** 兵花钱雇来服役的,本来说好是三个月,结果武则天时代各地官府经常让府兵超期服役,那超过时限了,雇来当府兵的自然要跑。
其实府兵都是有详细户籍信息的注册人口,除非抛家舍业,不然府兵怎么跑?更别提那些六品以下官员的子弟了,难道他们跑得了吗?
更为关键的是府兵并不是成建制征伐,唐初遇战事首先征发的是兵募(强制征兵),兵募也是大军的主体;府兵则是每折冲府抽调二十人、十几人,然后组成“跳荡”(先锋)
明朝的兵户制度内核和隋唐府兵制完全不一样,更接近南朝的世兵制度。
简单来说,明朝兵户身份注定兵户的儿子世世代代也是兵,但是呢,平时则耕种军田,战时则打仗,这和南朝世兵制几乎一样。
所以,隋唐府兵制度下府兵更接近西方的骑士,而明朝的兵户制度的兵户就是“平时务农,战时当兵”的一种兵农合一的身份。
明朝卫所制度,实际上跟隋唐府兵制度没有直接的传承关系,只是文人附会而已。和明初其他制度一样,卫所制从名称到实质都沿袭自元朝,朱元璋根据元末战争的经验,有所改造,比如将万户改名为卫,万户长改卫指挥使。此时北元蒙古仍有左手万户,右手万户等名号。
明朝中后期卫所制崩坏,一个重要原因是明朝权贵和军官大肆侵占军垦田地,无偿役使军人为他们盖房等,皇帝也不管,导致军户纷纷逃亡,卫所缺编严重。后期募兵制逐渐取代了卫所制,但将领的家丁亲兵只忠于将领本人,其余杂兵没啥战斗力。将领降清,这些亲兵也就成为绿营兵的重要力量,打南明威风凛凛势不可当。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木答案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