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的外甥是谁?
欧阳修是我国北宋时期的文坛大家,他所领导的北宋诗文革命运动,将韩愈的古文理论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开创了一种新的文风。而且,其散文的创作成就颇高,对诗词的创作风格进行了革新。可以说,在我国文学史上都是举足轻重的人物,有非常高的造诣,为北宋文坛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从古到今,欧阳修作为文学大家,一直深受人们的尊敬,其大量作品也被后人学习传颂。但是,这样一位著名的文学大家,却流传着一些令人诟病的故事,其中一个,就是与自己的外甥女私通。
这不免让人心生疑虑,这到底是绯闻还是真事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事情的始末。
据说,欧阳修有一个外甥女,二人私通的时候,这个外甥女只有十三四岁,而欧阳修已经是五十多岁的老人,年过半百了。其实,这个外甥女与欧阳修并没有什么血缘关系,不过是他妹妹收养的养女罢了。但是,即便如此,在外人看来,这两个人却是实实在在的亲属关系。而且,两个人的年龄相差如此悬殊,如果真的有男女之事,越轨之举,那无疑是欧阳修人生之中的重大丑闻了。
那么,这具体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欧阳修还有一个妹妹,但是,嫁人没多久,她的丈夫就去世了,所以,就成为了一个寡妇。而欧阳修看自己的妹妹在夫家生活实在可怜,便好心将妹妹以及她的养女张氏接到了自己的家中抚养照顾。张氏刚来到欧阳修家中的时候年纪还不大,却已经生得伶俐聪慧美丽可爱。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这个小女孩逐渐长大,变得更加的眉清目秀美艳动人。等到她长到十三四岁的时候,已经是一个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而且,古代人成熟都早,这个年纪已经视为成年,可以嫁娶了。所以,成人后的张氏就跟当时已经五十多岁的欧阳修有了私情。
再后来,张氏嫁给了欧阳修的远房侄子。不过成亲之后,张氏并没有安心做 *** ,也不知道是因为二人夫妻感情不和,还是她老公的功能不行,亦或者是张氏本来就是一个不甘寂寞的女人。所以,后来这个张氏就跟自家府上的家仆陈谏勾搭成奸,事情败露后被人送到了开封官府审问。
在古代,私通可不是小事,所以,到了官府,经过官府的严厉审问,张氏不仅承认自己与家仆的私情,还将自己早些年与舅舅欧阳修有染的事情说了出来。关于这个事情,在《默记》中就有记载,虽然,这个案子后来不了了之,但是,外甥女跟舅舅有私情,这放在现在也是爆炸性的新闻。
所以,这个事情在当时更是成了政敌们攻击欧阳修的利器,指责其道德败坏,行为不端。最终,害得欧阳修被贬官降职了。

而且,除了外甥女张氏的口供之外,欧阳修早些年做的一首小词《望江南·江南柳》,也被这些个政敌拿来作为其私通的证据,具体的诗文如下:
江南柳,叶小未成荫。人为丝轻那忍折,莺怜枝嫩不胜吟。留取待春深。十四五,闲抱琵琶寻。堂上簸钱堂下走,恁时相见已留心。何况到如今。
不过,正所谓淫者见淫,智者见智。
当初,政敌们说这是一首淫艳之词,还用它来证明其与外甥女私通。但是,在现在看来,虽然,诗文中的确对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女进行了描写,可是,这并不能代表做词的人就对其有非分之想。难道就不能是长辈对晚辈出落成人的一种喜爱和疼惜之情吗?非要把其想象成为污言秽语吗?

然而,欧阳修似乎也是艳事不断,除了与外甥女的绯闻之外,还有传闻说欧阳修晚年的时候,跟自己的大儿媳妇有染。
但如出一辙的是,他的政敌们也同样以此为说辞,继续对其进行攻击,说其为老不尊,行为不轨。最后,因为这个事情,欧阳修又被贬谪。但实际上,欧阳修当时年事已高,而且,患有消渴之症,即现在所说的糖尿病。所以说,以其这样的年纪,这样的身体状况,别说没有性趣,就算是有非分之想,也是心有余力不足,哪还有心思跟自己的儿媳妇勾搭成奸呢?
说到这里,或许大家会有所发现,欧阳修总是“艳事”缠身,而且,事情败露之后,都会成为政敌们的武器,并牵连他贬官降职。所以说,欧阳修的私通事件,很有可能是他的这些政敌,为了诋毁他,攻击他,买通当事人进行的诬陷行为,其可信度并不高。
此外,根据相关的史料记载,欧阳修从小家庭贫困,但他的母亲郑氏却非常重视对他的教育,从小利用画荻教子的 *** 教育欧阳修。而欧阳修也非常勤奋刻苦,聪明好学。因为,家里比较贫困,买不起书,他为了学习,就跟有书的人去借,然后,自己在家抄写,没日没夜苦读,废寝忘食刻苦学习。

小小年纪,欧阳修就能如此坚毅,放弃玩乐,静下心来努力学习,这是很多人所不能及的。所以说,这样的一个人,会克制不住自己,做出不伦之事吗?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诗词散文俱佳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可谓生前风光,死后流芳。但是,他也曾经有过十分烦恼的事情。这便是,他跟外甥女张氏,还有儿媳妇吴氏之间的丑闻。
宋王铚《默记》记载,欧阳修有个外甥女张氏(其实是他妹妹的丈夫与其原配所生之女),年幼丧父,寄养在欧阳修家,后来嫁给欧阳修侄子欧阳晟。欧阳晟在虔州司户任满返回,带着仆人陈谏同行。路上,张氏跟陈谏私通。事情败露后,被关押在开封府右军巡院。张氏畏罪,为了给自己开脱,审问时,讲了许多自己未出嫁时跟欧阳修之间的暧昧事情,“语多丑异”。
另一种文献《行营杂事》的记载有所不同:欧阳晟赴任,走到宿州。赴郡宴返回时,发现船只不见了。到了京城,才抓住了偷船的人。案子由开封府审理,发现欧阳晟的小妾跟艄公有私情。这事被欧阳晟的妻子知道后,她想要鞭笞张氏。不料,反而被张氏引诱,也跟艄公私通起来。
跟儿媳妇吴氏之间的丑闻,我没有看到具体的记载,只看到司马光《涑水纪闻》“有谤其私从子妇者”和高晦叟《珍席放谈》“言官诬其私子妇吴氏”两处文字。
欧阳修
也许,会有不少人对欧阳修究竟有无丑事抱有浓厚兴趣。而我认为,在真相已然无法确知的情况下,在时间已经过去一千多年之后,研究一下“谤”“诬”之兴起的各种可能的原因,比作出某种猜测更有意义。因为,这可以了解社会人心,可以古为今用,鉴往知来。王羲之《兰亭集序》有言,“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洪承畴降服清朝,孝庄太后是否 *** 其降服,洪承畴归顺大清的真相是什么?洪承畴深受崇祯信任,官至兵部尚书、蓟辽总督。在洪承畴家里的厅堂里挂着一副对联写着“君恩深是海,臣节重如山。”可见洪承畴最初也是想用自己的忠贞来报答崇祯的信任。
在松锦大战后,洪承畴的十三万军队被清军打的全军覆没,他本人也被活捉。确实在刚开始,洪承畴也准备为崇祯守住气节以死殉国,任由皇太极用尽各种手法劝降,他都无动于衷,还一度用绝食来 *** ,拒绝投降。崇祯皇帝也对洪承畴表现得一如既往的信任,以为他殉国了,为他举行了高规格的葬礼,并通报全国学习洪承畴为国捐躯的精神。可惜后来,洪承畴投降满清的消息传到京师,重重的打了崇祯的脸。
当时广为流传洪承畴投降是皇太极派孝庄以美人计诱降洪承畴,洪承畴抵不住美色,拜倒在孝庄是石榴裙下,第二天就投降了。这一版本根本没有史料记载,只是民间传闻而已。试问当时洪承畴抱着必死的决心,还在绝食中,怎么还有心情想着儿女之情。在孝庄诱降之前皇太极已经用尽办法,软硬兼施都没打动洪承畴,所以洪承畴更不可能因为女色就放弃自己的气节叛明降清。退一万步讲洪承畴要是真的因为女色投降,皇太极根本就不会如此重视他。
洪承畴真正归顺清朝的原因是皇太极亲自来劝降他的时候,和他谈论治国之道。从皇太极的言论中,他看出了皇太极是个明主,不仅有广阔的胸襟而且文韬武略。这让洪承畴看清了腐朽的大明是注定要被灭亡,清朝替代大明是大势所趋。识时务者为俊杰,自己不如投降满清,为清朝安定江山,这样老百姓也能尽快摆脱战乱之苦。可以说洪承畴的投降是被皇太极“洗脑”了。投降后的洪承畴也确实得到重用,他积极的帮忙清朝安定人心,并且建议满清统治者学习汉文化,善待 *** ,为满汉合流打下基础。
可惜乾隆后来把明朝投降的120多位臣子(包括洪承畴)都写进了贰臣传。乾隆觉得像洪承畴这样的人不值得赞美,在国家存亡之际也不能失了道德和气节。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孝庄算是 *** 了洪承畴,但,不是大家想象的那种 *** ,其与洪承畴干干净净,大家切莫被野史所误导!
明朝末年,清军与明朝的战争进入了白热化的阶段,但皇太极时期的清朝在各个方面与明朝都是无法与明朝抗衡,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因此清朝打算尽量劝降明朝将领,一方面可以减少自身的损伤,另一方面此举还能为自己赢得一个大度的好名声。但,许多明朝将领选择死也不投降清朝,誓死忠于大明,一开始的洪承畴,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洪承畴明末名将,打起战来勇猛无比,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兵败为皇太极所俘。对于洪承畴这样的猛将,作为清朝最高统治者的皇太极自然很是欣赏,便打算劝降洪承畴。只是没想到的是洪承畴也是一块硬骨头,不管皇太极怎样劝降,洪承畴都不为所动。
直到孝庄劝说后,洪承畴才改变了他的态度,洪承畴的态度才做了转变,最终加入了清朝的阵营。而孝庄 *** 洪承畴的传言也是由劝降洪承畴后开始流出,但真实的历史真的是这样么?
据史料记载,公元1642年,松锦之战中洪承畴战报为皇太极所俘,但其骨头很硬,对与皇太极亲自劝降,洪承畴都不为所动,这可是让皇太极头痛死了。
孝庄见皇太极如此心烦,便给皇太极建议先派汉臣前去和洪承畴交流,拉拉关系,顺便试探洪承畴是否真的铁了心效忠大明,在做下一步的打算,在孝庄的建议下皇太极派范文程去和洪承畴拉关系。
范文程回来后对皇太极说到一盒细节,洪承畴因为屋顶掉下的一块灰土弄脏了衣服,他细心的搽干净了。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洪承畴连自己的一件衣服都这么爱惜,肯定不会不爱惜自己的性命的,其实他在等一个机会,如果这么简单就投降了,只会贬低自己的身价!
明白这个道理的孝庄命人准备了一些衣物、吃食、汤药,便去看望洪承畴。孝庄见到洪承畴后更是对洪承畴恭敬无比,先是一顿嘘寒问暖,在亲自为洪承畴披上狐裘,甚至亲自将汤药一勺一勺的吹凉喂给洪承畴。
作为皇太极妃子的孝庄如此“礼贤下士”,洪承畴自然找到了一个台阶下,就这样借着孝庄的名头,转身抛弃了大明,加入到清朝的阵营中去。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孝庄这也算是“ *** ”,但这并非大家所想的那样。另一方面,洪承畴本就有投降的打算,玩的只是一个台阶,而孝庄正是他的台阶。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木答案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