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是什么?

旅游 5个月前 阅读:3 评论:0

大足县,建于公元758年(唐乾元元年),隶属于昌州,公元885年(唐光启元年),昌州由静南县迁治大足,至公元1279年(南宋末年),大足一直是昌州州治所在地,大足石刻中的“五山”摩崖造像就是在这一近400年的期间内完成的。

现存大足石刻作品中,最早的为凿于公元650年(初唐永徽元年)的尖山子摩崖造像,之后的200多年间仅新开凿了圣水寺摩崖造像一处。

这两处初、中唐造像总共有不足20龛,直到公元885年,昌州迁治大足后,摩崖造像才逐渐兴起。

公元892年(唐景福元年),昌州刺史、充昌、普、渝、合四州都指挥、静南军节度使韦君靖,在县城北龙岗山(今北山)营建了“粮贮十年,兵屯数万”的永昌寨的同时,首先在北山凿造了佛像,此后,州、县官吏和当地士绅、平民、僧尼等相继效仿,直到公元907-965年间(时为五代十国时期,四川为蜀国,史称前蜀、后蜀)营造佛像不断,形成了大足石刻史上第一个造像高潮。

历史背景与大足石刻

大足县,建于公元758年(唐乾元元年),隶属于昌州,公元885年(唐光启元年),昌州由静南县迁治大足,至公元1279年(南宋末年),大足一直是昌州州治所在地,大足石刻中的“五山”摩崖造像就是在这一近400年的期间内完成的。

现存大足石刻作品中,最早的为凿于公元650年(初唐永徽元年)的尖山子摩崖造像,之后的200多年间仅新开凿了圣水寺摩崖造像一处。

这两处初、中唐造像总共有不足20龛,直到公元885年,昌州迁治大足后,摩崖造像才逐渐兴起。

公元892年(唐景福元年),昌州刺史、充昌、普、渝、合四州都指挥、静南军节度使韦君靖,在县城北龙岗山(今北山)营建了“粮贮十年,兵屯数万”的永昌寨的同时,首先在北山凿造了佛像,此后,州、县官吏和当地士绅、平民、僧尼等相继效仿,直到公元907-965年间(时为五代十国时期,四川为蜀国,史称前蜀、后蜀)营造佛像不断,形成了大足石刻史上第一个造像高潮。

背景简介

大足县,建于公元758年(唐乾元元年),隶属于昌州,公元885年(唐光启元年),昌州由静南县迁治大足,至公元1279年(南宋末年),大足一直是昌州州治所在地,大足石刻中的“五山”摩崖造像就是在这一近400年的期间内完成的。

现存大足石刻作品中,最早的为凿于公元650年(初唐永徽元年)的尖山子摩崖造像,之后的200多年间仅新开凿了圣水寺摩崖造像一处。

这两处初、中唐造像总共有不足20龛,直到公元885年,昌州迁治大足后,摩崖造像才逐渐兴起。

公元892年(唐景福元年),昌州刺史、充昌、普、渝、合四州都指挥、静南军节度使韦君靖,在县城北龙岗山(今北山)营建了“粮贮十年,兵屯数万”的永昌寨的同时,首先在北山凿造了佛像,此后,州、县官吏和当地士绅、平民、僧尼等相继效仿,直到公元907-965年间(时为五代十国时期,四川为蜀国,史称前蜀、后蜀)营造佛像不断,形成了大足石刻史上第一个造像高潮。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木答案立场。

网友评论

本站会员尊享VIP特权,现在就加入我们吧!登录注册
登录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若未跳转,可点击这里刷新重试
未知错误
注册
用户名
密码(至少8位)
确认密码
邮箱(请填写常用邮箱)
验证码
若未跳转,可点击这里刷新重试
未知错误
找回密码
用户名
邮箱
※ 重置链接将发送到邮箱
若未跳转,可点击这里刷新重试
未知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