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是什么?
大足县,建于公元758年(唐乾元元年),隶属于昌州,公元885年(唐光启元年),昌州由静南县迁治大足,至公元1279年(南宋末年),大足一直是昌州州治所在地,大足石刻中的“五山”摩崖造像就是在这一近400年的期间内完成的。
现存大足石刻作品中,最早的为凿于公元650年(初唐永徽元年)的尖山子摩崖造像,之后的200多年间仅新开凿了圣水寺摩崖造像一处。
这两处初、中唐造像总共有不足20龛,直到公元885年,昌州迁治大足后,摩崖造像才逐渐兴起。
公元892年(唐景福元年),昌州刺史、充昌、普、渝、合四州都指挥、静南军节度使韦君靖,在县城北龙岗山(今北山)营建了“粮贮十年,兵屯数万”的永昌寨的同时,首先在北山凿造了佛像,此后,州、县官吏和当地士绅、平民、僧尼等相继效仿,直到公元907-965年间(时为五代十国时期,四川为蜀国,史称前蜀、后蜀)营造佛像不断,形成了大足石刻史上第一个造像 *** 。
历史背景与大足石刻
大足县,建于公元758年(唐乾元元年),隶属于昌州,公元885年(唐光启元年),昌州由静南县迁治大足,至公元1279年(南宋末年),大足一直是昌州州治所在地,大足石刻中的“五山”摩崖造像就是在这一近400年的期间内完成的。
现存大足石刻作品中,最早的为凿于公元650年(初唐永徽元年)的尖山子摩崖造像,之后的200多年间仅新开凿了圣水寺摩崖造像一处。
这两处初、中唐造像总共有不足20龛,直到公元885年,昌州迁治大足后,摩崖造像才逐渐兴起。
公元892年(唐景福元年),昌州刺史、充昌、普、渝、合四州都指挥、静南军节度使韦君靖,在县城北龙岗山(今北山)营建了“粮贮十年,兵屯数万”的永昌寨的同时,首先在北山凿造了佛像,此后,州、县官吏和当地士绅、平民、僧尼等相继效仿,直到公元907-965年间(时为五代十国时期,四川为蜀国,史称前蜀、后蜀)营造佛像不断,形成了大足石刻史上第一个造像 *** 。
背景简介
大足县,建于公元758年(唐乾元元年),隶属于昌州,公元885年(唐光启元年),昌州由静南县迁治大足,至公元1279年(南宋末年),大足一直是昌州州治所在地,大足石刻中的“五山”摩崖造像就是在这一近400年的期间内完成的。
现存大足石刻作品中,最早的为凿于公元650年(初唐永徽元年)的尖山子摩崖造像,之后的200多年间仅新开凿了圣水寺摩崖造像一处。
这两处初、中唐造像总共有不足20龛,直到公元885年,昌州迁治大足后,摩崖造像才逐渐兴起。
公元892年(唐景福元年),昌州刺史、充昌、普、渝、合四州都指挥、静南军节度使韦君靖,在县城北龙岗山(今北山)营建了“粮贮十年,兵屯数万”的永昌寨的同时,首先在北山凿造了佛像,此后,州、县官吏和当地士绅、平民、僧尼等相继效仿,直到公元907-965年间(时为五代十国时期,四川为蜀国,史称前蜀、后蜀)营造佛像不断,形成了大足石刻史上第一个造像 ***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木答案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