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江上钓鱼者这首古诗的创作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游戏 5秒前 阅读:1 评论:0
江上钓鱼者古诗?

1.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柳宗元
2.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雨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题秋江独钓图》王士祯
3.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三首》(其一)李白
4.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临洞庭上张丞相》孟浩然
5.数尺丝纶垂水中,银钩一甩荡无踪,凡鱼不敢朝天子,万岁君王只钓龙。——《无题》解缙
6.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石鱼湖上醉歌并序》郑板桥
7.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鹊桥仙》陆游
8.今来伴江叟,沙头坐钓鱼。——《 垂 钓》白居易

江上渔者

宋代: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译文:江上来来往往的行人,只喜爱味道鲜美的鲈鱼。你看那一叶小小渔船,时隐时现在滔滔风浪里。创作背景

本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范仲淹是江苏吴县人,生长在松江边上,对这一情况,知之甚深。他在饮酒品鱼、观赏风景的时候,看到风浪中起伏的小船,由此联想到渔民打鱼的艰辛和危险,情动而辞发,创作出言浅意深的《江上渔者》。

历史上发生过哪些不可思议的事情?

1950年9月15日,美国五星上将道格拉斯.麦克阿瑟指挥七万多“联合国军”在朝鲜仁川登陆时,绝对不会想到,称霸全世界的美国大兵会在短短三个月内,被一个贫穷落后,人均GDP世界一百名开外的国家的军队撵回到三八线以南。

根据麦上将的计划,三个月内他就要结束朝鲜战争,送孩子们回家过感恩节!至于出现在朝鲜边境的中国军队,那只不过是零星的非正规武装而已。

江上钓鱼者古诗?


当中国人民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发生正面冲突时,几乎所有的国家都认为,这确实是疯了。

谁说不是呢?1950年的美国,GDP总量是14559.16亿美元,妥妥的世界第一,而中国呢?GDP总量为1896.18亿美元,只有美国的13%,当年美国的钢铁产量8772万吨、原油产量2.6亿吨、发电量3880亿度。而中国的钢铁产量仅为61万吨、原油产量20万吨、发电量45亿度。双方的差距完全不成比例!

装备上的差距就更大了,美国陆军一个师有100mm以上口径火炮72门,包括203mm榴弹炮,而中国一个师才有70mm以上口径火炮12门,其中很大一部分还是缴获的日军老式炮,最大口径是105mm。美军一个师有坦克149辆,中国军队则一辆也没有。美军有强大的空中支援,包括2400多架各类战机,中国军队当时连像样的飞机也没有几架。论武器质量,美军清一色最先进装备,中国军队的是“万国造”。

江上钓鱼者古诗?


美军有40多艘大型航空母舰,30多艘战列舰,1000多艘其他军舰,还有 *** ,中国呢?还是什么都没有!在一般人看来,这还打什么仗?不是送死吗?

而中国人民志愿军打的就是一口气!近代以来饱受西方列强侵略和蹂躏的中国人民不会再受洋鬼子的欺负,保家卫国,抗美援朝,就是为了祖国五亿同胞能够过上太平日子,为了祖国的尊严和 *** 不被人践踏。

志愿军指战员针对美军的优势,积极打夜战,打近战,在战术上大胆迂回穿插,抓住美军怕死人,怕夜战,怕被包围的弱点,实施迂回包围、分割断其后路,动摇和打乱其战役布局,最大限度地杀伤其有生力量;实施战术的小包围,打小歼灭战,“零敲牛皮糖’:构筑坑道工事,创造坑道战术,在狭小的朝鲜半岛,各种战术被志愿军发挥得淋漓尽致。

江上钓鱼者古诗?


毛主席认为,抗美援朝不是中国人民要打仗,而是美帝国主义硬要把战争强加于中国人民头上,那么好,我们奉陪,你打你的 *** ,我打我的手榴弹。这场战争要打多久就打多久,一直打到我们完全胜利!

结果,麦克阿瑟没有熬到战争结束,他的继任者李奇微也没有熬到战争结束,在一再的惨败后,色厉内荏的美帝国主义和资本家们最终选择了停战。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在板门店停战协定签字后说: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协议上签字的司令官。

抗美援朝战争,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让全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引发了与新中国建交的热潮,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祖国人民不会忘记你们的贡献!

法国另一次百年战争——出访的国王

1883年因为没有实权而闲到蛋疼的西班牙国王阿方索十二世决定出去溜达一圈,其实这货根本没有什么政治目的,你可以把年仅26岁的阿方索直接理解为一个逗逼。他从拉科鲁尼亚出发开始闲逛,却中途跳上另一辆火车去了慕尼黑......

在慕尼黑他得到了足够的礼遇,参观了德国人的阅兵和军事演习,还收获了第十五乌兰骑兵团(XV Regimiento de Ulanos)的荣誉上校军衔。铁血宰相俾斯麦是个讲究人,为了让上校国王实至名归,一并给阿方索颁发了德军制服。

上校国王没遇到这么大场面,丫兴致勃勃的穿上了制服,着实过了一把cosplay的瘾。然而他忘了一件事儿,计划中自己下一站准备去法国巴黎,而那个第十五乌兰骑兵团就驻扎在斯特拉斯堡——普法战争中德国从法国那里抢来的领地......

法国另一次百年战争——愤怒的法国

普法战争大家知道的,法国国王拿破仑三世为了恢复大爷拿一的荣誉,悍然向普鲁士宣战,结果被人家糊了一脸,直接当了俘虏。这事儿是法国人的奇耻大辱,二愣子阿方索居然还敢伤口撒盐,简直就是活拧巴了。

果然,上校先生9月26日到巴黎之后受到了热烈欢迎,巴黎市民一边高喊“乌兰上校去死”,一边用臭鸡蛋把他的马车给洗成了粑粑色,混在里面的石头差点砸死拉车的马。除了阿方索的随从,没人平息暴乱,国王狼狈不堪的逃离了巴黎。

全程都在冷眼旁观的法国当局最后还嘲讽了一下,不好意思亲爱的阿方索先生,我们并没有准备好接待一位上校。事实上法兰西外交部门翻遍了典籍,实在没有找到作为一个国家该以怎样的礼仪接待上校......

法国另一次百年战争——更愤怒的利亚尔

这事儿传到西班牙后引起了轩然 *** ,马德里的居民用超规格的礼节迎接了他们本来不怎么待见的国王,然后顺路用臭鸡蛋血洗了法国大使馆。在现代土耳其经常上演的行为艺术在那时提前揭幕,西班牙佬每天去法国大使馆门前烧法国国旗,好吧,唯一不同的是他们没烧错......

如果首都还只是玩行为艺术的话,那么阿尔梅里亚的小镇利亚尔就激进的多,镇长米格尔·加西亚表示受此大辱岂能苟活?当年拿破仑的大军打到咱们镇都被割了35颗脑袋,今天国王受辱,俺们必须向法国佬宣战!

1883年10月14日镇议会发表宣战声明,“议会一致同意向法国宣战,以适当的形式向法兰西共和国总统发表声明,在此前先向西班牙 *** 宣布该决议”。对此西班牙 *** 表示你们疯了吧?而法兰西 *** 则表示你们高兴就好......

法国另一次百年战争——宝贵的和平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时间来到的了1983年。这一百年的时间里斯特拉斯堡从德国回到法国,又被希特勒拿回德国,再被盟军收回法国。西班牙从君主立宪到共和又到军事独裁再到君主立宪,折腾的乱七八糟。

在这一年的10月30日,小镇镇长迭戈·桑切斯·科尔特斯找到了法国驻阿尔梅里亚领事馆副领事,表示看在你们法国这一百年来挺老实的份上,俺们镇538名居民一致同意解除和法国的战争状态,咱们签和平协议吧?

吓了一跳的副领事先生赶紧扎进故纸堆里翻文件,找了一下午才发现,我擦咧!感情咱们又打了一次百年战争?这帮西班牙佬为何如此之浪?那边镇长倒是颇不耐烦,你们签不签?不签咱们接着打!到这份上副领事先生还能说啥?只能表示你们高兴就好......


就这样,持续百年的法西战争结束了,对此吐槽机只能表示欧洲这帮傻缺真的是闲的蛋疼,这么不靠谱的事儿怎么总发生?

上甘岭主将却不看电影《上甘岭》!1952年10月,抗美援朝进入白热化。美国为了夺回战争的主动权,在朝鲜战争停战谈判中赢得更多筹码,对中国驻守的上甘岭进行攻击,十五军四十五师师长崔建公或许想不到,这个地方会成为他一辈子难以忘却的地方

面对美军投入的6万多人,170多辆坦克与3000多架次飞机,崔建功率官兵顽强抗击,但美军的炮火太过猛烈,四十五师伤亡过半,危难时刻,崔建功对自己的部下大喊;“打吧,打剩一个连,我当连长。打剩一个班,我当班长。如果我牺牲了,我的第一代理人就是副师长唐万成。”四十五师不负众望,真的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抵挡住美军的进攻,舍身堵枪眼、炸地堡,像黄继光、孙占元就是出自四十五师,在后来统计,与敌人同归于尽者,四十五师就有三十多位。战后面对嘉奖,崔建功含着眼泪说到;“这一仗伤亡太大啦,我有什么好说的!”

《上甘岭》电影在全国公映后,感动了全国人民,崔建功看了一会后便离席而走,事后,有人好奇地问:“上甘岭战役是你打的,这么光荣的事情,上甘岭电影为什么不看了?”崔建功回答:“不是不想看啊,而是不忍看啊,我们师伤亡了那么多人啊,你说我能看下去吗?”又说:“这哪像打仗啊!这是打着玩,好人死不掉,坏人都死完。像这样打,我这个师长太好当了。”

每当我看到老将军的这一番话,都潸然泪下,我们的20岁是多么幸福,穿梭在大学的校园里。而上甘岭多少20岁都没到的青年却永远躺在了那里,当年的武器装备、医疗条件太落后,许多人就是拿着 *** 包向前冲锋,没有办法,你不舍命向前和平的曙光怎么到来。青山何处不埋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

晋景公是史书记载中死的最搞笑的国君,景公年间,由于被小人奸臣所害错杀了满门忠烈的赵氏一家,并且灭了赵氏一族。不过后来赵氏一家还有一个孩子肚子里没出生的孩子,最后给保住了就是所谓的“赵氏孤儿”。事后景公也知道错杀了赵氏一族,内心有所担忧。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年迈的景公有一日做了一个噩梦,梦见一个披头散发、怨气很深的人站在他面前说自己一家都给冤枉灭门了,是来向他索命的。景公非常害怕,想摆脱这个厉鬼,但是厉鬼总数阴魂不散的跟着景公。最后景公被吓醒了,枕头和被子都被汗给弄湿了。回想起当时的梦境跟真的一样。

景公非常害怕,便请来了一个算命的,算命的看了景公面向后就模糊的把梦里所发生的事给复述了出来。景公非常震惊,赶忙问算命的如何能摆脱这个噩梦。算命先生掐指一算,眉头紧锁地说“这个厉鬼怨气太深,在下也无能为力。大王您的时日不多,恐怕吃不到新的麦子了。”景公听后十分恼火,于是便把算命的赶出了宫殿。

不久后景公就得了重病,一直无法痊愈。心中很是担心,害怕真的和那个算命的说的一样。便派人去秦国请来了神医高缓,高缓看后也无能为力说,你的病已经病入膏肓了,无法医治。

等到新麦子成熟的时候,景公还未断气,于是就命人把新麦熬成粥,请来那个算命的说,你看,你说我吃不上今年的新麦吗?这新麦熬成的粥不就在我面前。说完后就叫人把算命的拖出去斩了。景公心情大好,正要吃的时候觉得肚子疼,赶忙去了茅坑。最后一不小心掉进了粪坑里,由于年事已高,又患有重病,再救起来时就一命呜呼了,新麦子也没吃成。堂堂一国君主就丧命于茅坑了。

“一夜覆灭”的神秘古格王朝

提到古格王朝,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这个大约建立于公元9世纪的古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数百年前,古格曾经兴盛一时,雄踞一方。然而,距今大约在300多年前,这个古国却仿佛在一夜之间神秘消失在历史大海之中,只留下一片残垣断壁。

关于古格的突然覆灭,学界有不少人认为,与十七世纪的一场战争有关。因为,人们在古格王宫遗址的北面一处断崖上,发现了“藏尸洞”,洞内有许多无头尸体,这些尸体中有年轻的女性、也有老人和孩子。

相传在古格末年,不断遭受崛起的强邻拉达克人的入侵。在最后的一战中,当时的古格国王不忍看着子民继续受苦,便与拉达克人达成城下之盟,向对方投降。不料,入城后的达克人却背信弃义,竟然将城中的古格人全部押解至藏尸洞前砍下头颅,然后弃尸洞内。

但是,也有学者研究发现,当年入侵古格王朝的拉达克人有十余万之众。由此可推算,古格王朝的人口应该也不会少才是。

而古格“藏尸洞”并不大,洞内的尸体数量只有数千具,显然达不到大规模屠城的规模。因此,人们也对“战争覆灭说”提出了质疑,转而认为古格的覆灭,是跟自然环境的快速恶化有关。然而,环境的恶化也不是一瞬之间的事,因此这也无法解释古格瞬间覆灭的原因。

所以,时至今天,神秘消失在历史中的古格王朝,一直都备受争议......

神秘消失于浓雾之中的英军部队

关于历史上的不可思议事件,“一战时期,神秘消失于浓雾之中的800英军”恐怕大家都并不陌生吧。当然,大家所了解到的,其实更多是被某些地毯文学作品刻意夸大和杜撰的。

不过,此事在历史上也确实是存在的,其原型就是被土耳其军队歼灭的皇家诺福克团一部。当然,其中的“失踪”人数并没有800之多,因为当时深入到森林浓雾中的,只有该部指挥官在内的16名军官和约250名士兵而已。

而且,这部英军的“失踪”也并非是不解之谜。实际上,他们进入森林迷雾后,很快就被埋伏林中的土耳其军队机枪阵地给打成了马蜂窝。由于战斗在短时间内就以英军全军覆没而结束,因此等到浓雾散去,后方的友军就再也见不到这部英军了。后来,此事便被地摊文学作品不断的夸大和玄化,于是就逐渐演变成一件离奇而神秘的集体失踪事件。

其实,根据报道,这部阵亡英军的大部分遗体,在战后就已于这片森林中被找到。人们一共在此找到了180多具尸体,其中就有122具遗体被辨认出是皇家诺福克团的士兵。

凡尔登战役中的“幸运炮弹”!

凡尔登战役是一战中规模最大、时间最长、伤亡最惨重的战役。此战,德法双方共投入超过200万军队,共计消耗炮弹4000多万发,双方还付出了近百万士兵伤亡的惨重代价。由于凡尔登的战况实在太过惨烈,因此也被人们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战争伊始,德军便迅速集结27万大军、1400门大炮,以平均每小时10万发炮弹的射速,向防守凡尔登的法军狂泻200多万发炮弹,希望能快速拿下凡尔赛,直捣法国首都巴黎。

然即便面对德军如此猛烈的炮击,但凡尔登的法国守军却死战不退,顽强的挡住了德军的疯狂进攻,让德军付出了同样惨重的伤亡。而凡尔赛战役也由此转变成旷日持久的消耗战。

客观来说,在整个凡尔登战役中,德军在绝大部分时间上都对法军呈压制之势。德军的炮火把法军压制得几乎无喘息之机。而法军则由于自身弹药的不足,大部分时间都只能对德军炮兵阵地进行有限的报复性还击。

然而,在凡尔赛战役的关键时刻,某一天法军打出的一颗炮弹却偏离了原定目标,直接落到了斯番库尔森林中,并且很不可思议的砸中了德军隐藏于此的弹药储备库,旋即引起了惊天动地的大爆炸。

正是这一发突如其来的”幸运炮弹“,直接报销了德军大量的储备弹药,让德军之后的火力打击力大打折扣。于是,法军得以趁机向德军发动反攻,并最终取得了凡尔登战役的胜利,进而直接影响了整个一战的进程......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本文作者:小贱贱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木答案立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