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梓是中国清朝时期的一位著名科学家和发明家。据记载,他在1845年发明了最早的机 *** 型,并在1863年成功进行了试验。虽然这些描述可能有些夸张,但可以肯定的是,戴梓确实做出了对军事技术有重大影响的贡献。他的工作为后来的武器发展奠定了基础,尽管他并未真正制造出现代意义上的“机关枪”。
谶言这种东西,有时不能信,有时又不能不信,清朝初期著名的火器发明家戴梓,在十二岁时曾写下这样一首诗:“有能匡社稷,无计退饥寒”,这句诗虽然表达了戴梓的报国之志,却被其父斥为不祥的“谶诗”,纵观戴梓的一生,也确实预兆了不少。
戴梓出生于1649年,字文开,号耕烟老人,浙江仁和(今杭州)人,父亲曾任晚明监军道,以作战勇敢著称;母亲周淑人,以教子严格而著称,在这样的家庭中,戴梓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戴梓“性孝友,好施与”,在他年少时,有一次他奉父命持金去兑换钱币,恰逢一位卖女的老者哭泣求救,戴梓深受感动,将所有的金子全部送给这位老人,在他的新婚之夜,他对妻子说:“我将以这些财物救济穷人。”妻子也非常通情达理,将她的心爱金银首饰都交给丈夫,一个下午就全部施舍给了穷人,这件事感化了当地的有钱人,“富商闻之,争相效劳数千人”。
戴梓还很有智谋胆略,清初发生了“三藩之乱”,年轻的戴梓跟随清康亲王杰书平定靖南王耿精忠之乱,清军入闽作战,叛将马九玉率众扼守九龙山,清军前进受阻,戴梓建议说:“守固不可,战亦非计,诚得说九玉而降之,即用以诱之,上策也。”杰书采纳了他的意见,派戴梓前往招抚,果然达到了预期的目的,马九玉率众归降,叛军总兵刘进忠以其兵众负隅顽抗,戴梓奉命单骑前往敌营进行招抚,面对敌人“夹道列戟如荠”的威胁,戴梓毫不畏惧,既严历又耐心地晓之以利害,终于说服刘进忠率众归降,叛将韩大任率众数万来降,杰书怀疑其有诈,仍派戴梓前往打探,见面后,戴梓厉声说:“尔祸至矣!”让韩大任十分惊讶,戴梓便严历地说:“君既投诚,而拥众自卫,能使人无疑乎?十步之间,一夫可缚,虽众何益,祗自取死耳!”接着戴梓剖析利弊,使韩大任不得不佩服,并欣然接受指导,最终带领部众归降,在整个平叛过程中,戴梓展现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和胆略,帮助康亲王杰书采取剿抚并用的策略,迅速平定了叛乱,叛首耿精忠也在康熙十五年十月投降,福建重归祖国怀抱。
戴梓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他不仅琴棋书画,天文历法,兵戎水利等方面均有独到之处,最令人称道的是他擅长发明制造火器,他曾研制成功多种火器,成为清初著名的火器专家,据《清朝文献通考·兵十六》记载,戴梓发明“连珠火铳”后,康熙帝龙颜大悦,遂命戴梓研制子母炮,亦称“冲天炮”,戴梓经过一段时间的钻研,很快就将母子炮研制成功,康熙帝亲自率众臣亲临现场观看试射,“冲天炮”的火力凶猛,弹无虚发,康熙帝大喜,将子母炮命名为“威远大将军”,并将戴梓的名字刻在炮身上,据说康熙帝率军二次亲征噶尔丹时,就带上了子母炮,在昭莫多战役中,子母炮大显神威,仅向噶尔丹大营开三炮,敌军就吓得溃逃,戴梓还发明了一种名为“连珠火铳”的武器,也叫二十八连珠火铳,铳背是弹匣,可贮存28发火药铅丸,铳机有两个,相互衔接,扣动一机,弹药自落于筒中,同时解脱另一机而击发,它的形状很像琵琶,能够连续射击28发子弹,但戴梓并未将其用于实战,而是“藏器于家”,原因据说是因为有一次他梦见有人斥责他,上天有好生之德,如果将此器献上则会导致子孙后代无法存活。
常言道:“女无美恶,入朝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嫉”,戴梓的博学多才,在各方面做出了诸多成就,虽得到了清统治者的赞赏,但也遭到了同僚们羡慕嫉妒恨,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曾向康熙炫耀他们的国家发明的“冲天炮”(又称“子母炮”),南怀仁夸口说,“冲天炮”只有比利时人才能造,结果花费一年时间也没有造出来,而戴梓却只用了八天时间就造出来了,南怀仁因此在康熙面前大大丢脸,他甚至唆使曾向戴梓敲诈钱财的张献忠养子陈宏勋等人诬陷戴梓,声称戴梓私自与西方人勾结,著名文学家蒲松龄曾写诗讽刺戴梓:“功名富贵两空谈,巧匠无心巧亦难,天下英雄皆弃我,只余奸贼戴云安。”
戴梓虽没有发明出真正的机关枪,但他发明的连环火铳却是世界上的最早,它的设计灵感来自古代的连珠弩,与现代的机关枪相比,有着显著的不同,应被视为机关枪的前身,这一发明对于整个中国军事武器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中国的机械发明家戴梓,由于时代的局限,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是时代的遗憾,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遗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落后就意味着时代的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戴梓去世后,雍正四年(1726年)辞世,享年7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