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秦淮八艳之一的董小宛是怎样的人

14分钟前阅读2回复0
xxhh
xxhh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4
  • 经验值55089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10179
  • 回复0
楼主
历史上秦淮八艳之一的董小宛是怎样的人

曾有诗云董小宛:“珊瑚枕薄透嫣红,桂冷霜清夜色空。自是愁人多不寐,不关天末有哀鸿。半床明月残书伴,一室昏灯雾阖缄。最是夜清凄绝处,薄寒吹动茜红衫。”金陵秦淮,从唐朝到大明王朝,一千多年没变过样子。白天是江南水乡,小家碧玉;晚上摇身变成一水的秦楼楚馆,搔首弄姿。

历史上秦淮八艳之一的董小宛是怎样的人

董小宛原名董白,字小宛,号青莲,与柳如是、陈圆圆、李香君等并称秦淮八艳。本出生在一个苏绣世家,书香门第。优越的家庭环境培养了董小宛的美好气质,四书五经皆通,琴棋书画皆懂。董小宛生的娇柔美丽,透着一股东方女子的温婉。

可是上天总爱与这样美好的人开了一段悲伤的玩笑。十三岁那年,董小婉父亲去世,母亲又厌倦商场。于是把绣庄交给伙计管理,自己买了一块南京地宅隐居了起来。明末时期,动乱纷争不休董小宛母亲就决定,变卖绣庄,安安心心的过自己的隐居生活。谁知绣庄伙计一算帐,不但没有银两剩余,反而在外面欠下了上千两银子的帐。分明是伙计从中捣鬼,白氏又无法把握,又气又急,终于病倒在床。母亲倒下,绣庄破产,债务压头,生活的重担猛地压到了十五岁的董白身上,她仿佛从云端跌入了冰窖,一时间无法睁开眼睛。庞大的债务能拖则拖,母亲的医药费用却迫在眉睫。从小随母亲隐居世外的董白已养成一副孤高自傲的性格,那里肯低三下四地向人借贷。一急之下使出下策,答应了别人的引荐,来到南京秦淮河畔的画舫中卖艺,改名小宛。

历史上秦淮八艳之一的董小宛是怎样的人

董小宛本出身名门,在青楼中总是透着一种娇冷的气质。她不愿屈从于平凡的酒客之间。她的才华,容貌也吸引了众多的才子,心向往之。这里就不乏有秦淮八艳之一李香君后来男朋友的侯方域。侯方域对同为复兴社的才子冒辟疆不吝赞美之辞的称赞董小宛。

董小宛孤芳自赏,自怜自爱,决不肯任凭客人摆布,所以得罪了老鸨。老鸨对她的各种嘲讽。后来董小宛毅然离开了秦淮,回到了苏州。面对生活的窘境,她不得不再一次把自己卖到了青楼。在苏州的青楼,董小宛依然抱定不卖身的初衷,而为了生存,她不得不压抑住自己的那份清高,把一份毫无实际内容的媚笑卖给客人。倒是有一种客人,既有闲情、闲暇,又有足够的财力,便能带上个中意的青楼女游山逛水,享受自然风情。对陪客出游,董小宛是最有兴趣的,虽说那些能有此雅举的多是上了年纪的人,可那时董小宛醉心于山水之间,并不觉得白发雅士有可憎之处。在旖旎风光的衬托下,她也容易涌动柔情,而真心真意地给客人以娇媚娇笑。

冒辟疆一直听说董小宛的美名。他从南京秦淮一直打听董小宛追到了苏州半塘,两人一见如故。分别后冒辟疆为自己的科举事业挑灯夜读,董小宛则在苏州半塘,继续着自己的青楼生活。崇祯15年,董小宛的母亲病逝,董小宛又遇到抢亲而受到惊吓。冒辟疆这时正好赶到宽慰了董小宛的一番。第二日冒辟疆再来见董小宛时,董小宛的病居然痊愈了。两人就此定情。

历史上秦淮八艳之一的董小宛是怎样的人

不过小宛母亲去世后,与冒辟疆的恋爱嫁娶中,董小宛处处主动,焕发出向往自由、寻觅真情的个性光彩;而冒辟疆事事举步踌躇,显露出一个大家公子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格弱点。冒辟疆带着小宛回苏州赎身,不料又遇上了麻烦,因董小宛在半塘名气太大,不论出多少银子,鸨母都不想放走这棵摇钱树。就在他们一筹莫展之际,钱谦益偕同柳如是来游苏州。柳如是是董小宛当初卖笑秦淮河时的好姐妹,钱谦益也曾与她有过颇深的交情,他如今虽然免官闲居,但在江南一带名望甚高,经他出面调排,董小宛赎身之事迎刃而解。

嫁入冒家的董小宛洗净铅华,以前弹琴作画喝酒的手,从此只洒扫纺线绣花,操持家务,几个月足不出户。最令人心折的是,小宛把琐碎的日常生活过得浪漫美丽,饶有情致。小宛天性淡泊,不嗜好肥美甘甜的食物。用一小壶芥茶温淘米饭,再佐以一两碟水菜香豉,就是她的一餐。辟疆却喜欢甜食、海味和腊制熏制的食品。小宛为他 *** 的美食鲜洁可口,花样繁多。她不仅在中间加上适量的食盐和酸梅调味,还采摘初放的有色有香的花蕊,将花汁渗融到香露中。这样制出的花露入口喷鼻,世上少有。其中最鲜美的是秋海棠露。海棠本无香味,而小宛做的秋海棠露独独是露凝香发。酒后,用白瓷杯盛出几十种花露,不要说用口品尝,单那五色浮动,奇香四溢,就足以消渴解酲。

△董小宛厨艺惊人,董糖就是她的原创

可惜宁静和协的家庭生活并没有维持多久,大明王朝倾覆了,李自成攻占北京,清兵人关南下,清军肆虐无忌,冒家险遭涂毒,家产丢得一干二净,小宛随夫一路南逃。冒辟疆一手拉着老母亲,一手拉着原配夫人,看着几个孩子,催促董小宛:“你走快点,跟着我。慢了跟不上,我也没办法哦。”历尽千辛万苦逃到南方,冒辟疆又对董小宛说:“逃亡在外,我也没有办法。与其大难临头再抛弃你,不如现在早做打算。我有个朋友多情多义,我将你托付给他。如果这辈子我们能再相见,就白头偕老。你也可以自谋出路,不用以我为念。”董小宛回答说:“你说得对。你上有老母,下有妻儿,都是比我重要百倍的人,都要靠你活命。我要跟着你,既帮不上忙,还会成为你的累赘。我现在就跟你的朋友走,或许能够在这乱世里保住性命。我必定等待和你团圆,如果不能,我就跳海自杀。”倒是冒辟疆的母亲和夫人感念董小宛的好,坚持让她留了下来。

颠沛流离、朝不保夕的生活,让冒辟疆得了严重的痢疾。乱世里缺医少药,就算是冒辟疆也没有延医买药的钱,只能等死。幸好有董小宛衣不解带地照顾,冒辟疆才能死里逃生。在以后的两年里,冒辟疆又大病两次,每次都得益于董小宛的照顾才得以存活。冒辟疆自己也感慨:“如果没有董小宛,我的命肯定没有那么硬。”冒辟疆是活了,董小宛自己却在颠沛流离中积劳成疾,英年早逝,享年28岁,只和冒辟疆一起生活9年。

董小宛死后,冒辟疆益发念及其好,冒辟疆十分感慨:“我这一生的福,在和小宛一起的9年中已经全部享完了。”“我这一生用什么来报答小宛呢!她绝对绝对不是人间的女子。”“小宛如今忽然死了。我简直搞不清是她死了,还是我死了。”

回想起与小宛的种种。寒冬腊月,三九酷暑,别人坐着吃饭,她站在一旁,侍奉冒母亲和原配。大家劝她坐下来一起吃。只吃几口,又毕恭毕敬站立一旁,夹菜倒水,谦卑似奴婢。冒辟疆和原配夫人生的孩子课业不好,小宛为他们改文章,辅导功课,通宵达旦,不眠不休。闲暇的时候,陪着冒辟疆看书,看星星,看月亮,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哲学。

月色如水,最为小宛所倾心。夏夜纳凉,小宛喜欢与辟疆的两个小孩背诵唐人咏月及流萤、纨扇诗。为领略月色之美,她常随着月亮的升沉移动几榻。半夜回到室内,她仍要推开窗户,让月光徘徊于枕簟之间。月亮西去,她又卷起帘栊,倚窗而望,恋恋不舍,反复回环地念诵李贺的诗句“月漉漉,波烟玉”。

小宛曾对辟疆说:“我书写谢庄的《月赋》,见古人厌晨欢,乐宵宴。这是因为夜之时逸,月之气静,碧海青天,霜缟冰静,比起赤日红尘,两者有仙凡之别。人生攘攘,至夜不休。有的人在月亮出来以前,已呼呼大睡,没有福气消受桂华露影。我和你一年四季当中,都爱领略这皎洁月色,仙路禅关也就在静中打通。”小宛就是这样在自然平实的日常生活中领略精微雅致的文化趣味,在卑微的生命中企慕超脱和清澄的诗意人生。

小宛诗云:《绿窗偶成》,病眼看花愁思深,幽窗独坐抚瑶琴。黄鹂亦似知人意,柳外时时弄好音。

小宛词云:《一柄象牙彩蝶》,独坐枫林下,云峰映落辉。松径丹霞染,幽壑白云归。

从小家碧玉到秦淮名妓,再到贤妾良伴,董小宛一路坎坷,一路血泪,完成了这个转变。兵占领南京后,秦淮八艳风流云散。柳如是自沉未遂,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门出家修行,顾横波随龚鼎孳去了北京,郑妥娘随杨文聪殉难于贵州,陈圆圆被战云裹挟而去,与“红颜薄命”的总结局比较而言,董小宛在个人爱情上虽只八年,艰辛历尽,作为红颜知己,为冒襄而憔悴,总还算是幸运一些了。

在董小宛最后的日子里,冒辟疆是否真正被她的柔情感动,已经不那么重要了,虽然在两个人相处中,一直是冒辟疆居高临下地看着董小宛。而其实,在是董小宛的心里,冒辟疆也不过只是她为自己编织的一个绚丽爱情之梦的载体,她一直活在自己的梦里,并固执地相信自己就是这个浪漫爱情里最幸福的女主角。名士与名妓在爱河里的幸运旅程,虽然时日有限,已经是凤毛麟角,很难得了。

董小宛原名董白,字小宛,号青莲。与柳如是陈圆圆等并称秦淮八艳。她本出生在一个还算富裕的家庭,苏州绣庄。优越的家庭环境,培养了董小宛,四书五经皆通,琴棋书画皆懂的美好气质。董小宛生的娇柔美丽,透着一股东方女子的温婉。可是上天总爱与这样美好的人开了一段悲伤的玩笑。董小婉父亲去世,母亲有厌倦商场。于是把绣庄交给伙计管理,自己买了一块南京地宅隐居了起来。明末时期,动乱纷争不休董小宛母亲就决定,变卖绣庄,安安心心的过自己的隐居生活。

不卖不知道,一卖吓一跳,由于伙计的阴谋诡计,绣庄亏损了近千两白银。母亲一气,病倒。面对千斤重担,董小满不得不卖身青楼。董小宛本出身名门,在青楼中总是透着一种娇冷的气质。他不愿屈从于平凡的酒客之间。她的才华,容貌也吸引了众多的才子,心向往之。这里就不乏有秦淮八艳之一李香君后来男朋友的侯方域。侯方域对同为复兴社的才子冒辟疆不吝赞美之辞的称赞董小宛。

董小兰因不愿委身,所以得罪了老鸨。老鸨对她的各种嘲讽。后来董小宛毅然离开了秦淮,回到了苏州。面对生活的窘境,她不得不再一次把自己卖到了青楼。在苏州的青楼,董小宛依旧不委身于酒客。出去游山玩水的客人虽然基本都是一些头发花白的秀才,书生。即使如此,董小宛也依旧喜欢和这群老人,老书生一起游山乐水。

才子冒辟疆一直听说董小宛的美名。他从南京秦淮一直打听董小宛追到了苏州半塘。两人一见如故。分别后冒辟疆为自己的科举事业挑灯夜读,董小宛则在苏州半塘,继续着自己的青楼生活。崇祯15年,董小兰的母亲病逝,董小又遇到抢亲而受到惊吓。冒辟疆这时正好赶到宽慰了董小宛的一番。第二日冒辟疆再来见董小宛时,董小宛的病居然痊愈了。两人就此定情。

董小宛嫁入冒家以后,过着自己贤妻的生活。她把平淡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又充满了浪漫。董小婉生性淡泊,她以芥茶淘米,加上一两碟香豉水菜,这就是她的一餐。她不喜欢肥腻甜食,但是丈夫冒辟疆喜欢。于是董小宛就利用各种各样的花露,花蕊,用面粉精巧的做着各种精美,花样繁多的小食。琴瑟和鸣的生活却是短暂的,明末动乱,使得冒家不得不搬迁。搬迁过程中冒辟疆身患重病,董小宛日夜照料。冒辟疆病好了,董小宛却病倒了。这一病,就是永诀,1651年,董小宛在冒家的一片哭声中离开了人世。当时,董小宛只有28岁。

现在有名的《玉肌冰清图》,就是董小宛的传世名作,画作上还有自己的丈夫冒辟疆题字。

董小宛(公元1624年-1651年),名白,字小宛,号青莲,江苏苏州人。

董小宛出生于苏州城内小有名气的苏绣世家——"董家绣庄"。"董家绣庄"因活计做得精细,所以生意一直兴隆。董家到董小宛这一代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也算书香门第。其母白氏为老秀才独女,也颇有才情。

董小宛出生,父母为其取名白,号青莲。父母视其如至宝,悉心教她诗文书画、针线女红,一心想 *** 出一个才德具全的姑娘。

董小宛十三岁时,父亲突然暴病身亡。其母为免睹物思人,带其隐居苏州城外,绣庄的事则全委托伙计去掌管。两年后,因伙计从中捣鬼,绣庄破产且欠下巨额债务。其母气急病倒。无奈之下,董白经人引荐来到南京秦淮河畔的画舫中卖艺,改名小宛。

董小宛秀丽的容貌,超尘脱俗的气质使她很快就在秦淮河出了名。与柳如是、陈圆圆、李香君等同为"秦淮八艳"。后因不愿卖身,为躲避无赖,又回到苏州。债主再次盈门。无奈之下,董小宛自卖自身,入籍娼家。最喜欢陪客人出游,纵情山水,诗词歌赋,才名极盛。

董小宛的才名引起复社才子冒辟疆的注意。冒辟疆先后到南京、苏州寻访董小宛几次未遇。在其将离开苏州前夕,二人终于第一次见面,相谈半个时辰,二人互生倾慕之情。

之后,董小宛陪客出游黄山,在路上遭遇无赖田弘遇强抢,受到惊吓。回家后母亲已死,董小宛病倒。这时侯冒辟疆再次来访抚慰,二人倾心定情。冒想为董赎身,无奈老鸨不想放走摇钱树,坚决不答应。这时候碰到了来苏州游玩的钱谦益和柳如是,在二人的帮助下,董小宛19岁嫁冒辟疆为妾。

董小宛嫁入冒氏之门后,与冒家上下相处极其和谐。马恭人(辟疆母)和苏元芳(辟疆妻)特别喜欢小宛,而小宛也很恭敬顺从。闲暇时,小宛与辟疆常坐在画苑书房中,泼墨挥毫,赏花品茗,评论山水,鉴别金石。

董小宛经常研究食谱,看到哪里有奇异的风味就去访求它的 *** *** 。她做的小菜非常好,“董肉”几与“东坡肉”齐名,最有名的是“董糖”,现在仍是如皋著名小吃。她还 *** 桃膏、瓜膏,还有红腐乳等,花样繁多。

宁静和协的家庭生活仅过了一年,清兵入关南下,小宛随夫一路南逃,家产丢得一干二净。战乱过后,冒家辗转回到劫后的家园,缺米少柴,日子变得十分艰难,多亏董小宛精打细算,才勉强维持着全家的生活。之后冒辟疆先后得了三次大病,都是董小宛照顾,衣不解带,夜以继日。在这种情势下,董小宛依然劝说冒辟疆保持气节,不能降清。冒辟疆病好后,董小宛却病倒了,由于体质已极度亏虚,最终医治无效,撒手人寰,年仅28岁。

三百多年来,有不少关于董小宛的文学艺术作品。人们怀念她,不是因为她的艳名,而是因为她的高洁品格和出众才艺。

首先,她是一位热烈的爱国者。她虽然出身卑微,却关心国事。她为妓之时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大变动的关键时刻,东林党、复社,强烈要求改革明末弊政,跟以阉党余孽阮大铖为代表的大地主集团的斗争达到白热化程度。董小宛与手帕姐妹顾横波、李湘真、李香君、柳如是等同情东林党人,站在复社后期领袖陈贞慧、侯方域、冒襄、方以智、吴应箕、黄宗羲等一边,支持他们的正义行动。

其次,在满清贵族南下时,董小宛表现出很高的民族气节。在逃难江南时,她对满清统治集团的民族屠杀、民族侮辱政策十分痛恨。劝导冒襄在任何情况下不应跟满清贵族合作。董小宛的言行对冒襄本人一生义不降清影响很大。

第三,董小宛追求个性白由解放,向往主流。在与冒辟疆的恋爱嫁娶中,董小宛处处主动,焕发出向往自由、寻觅真情的个性光彩。从名妓到贤妾,董小宛一路坎坷,一路血泪,完成了这个转变。清兵占领南京后,秦淮八艳风流云散。柳如是自沉未遂,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门出家修行,顾横波随龚鼎孳去了北京,郑妥娘随杨文聪殉难于贵州,陈圆圆被战云裹挟而去,与"红颜薄命"的总结局比较而言,董小宛在个人爱情上虽只八年,历尽艰辛,总还算是幸运一些了。

第四,董小宛才艺出众,爱写诗,喜绘画。

她写诗才情迅疾,存有诗集:《绿窗偶成》、《楷书秋闺扇面诗拾壹首》、《一柄象牙彩蝶》。另外,她编的类书《仓艳》三卷,是研究历代妇女生活的重要资料。

董小宛画的小丛寒树,笔墨楚楚动人。其画作有《彩蝶图》(15岁时作品,现收藏在无锡市博物馆,上有她的题词)、《孤山感逝图》、《玉肌冰清图》。到如皋后,她保持着对绘画的特殊爱好,时时展玩新得长卷小轴或家中旧藏。后来逃难途中,仍把书画藏品捆载起来,随身带走。

一代红颜,芳华早逝,给人们留下无限的怀念!

至于后世传说顺治帝宠爱的董鄂妃即董小宛,纯属无稽之谈,系由附会董鄂妃而来。董小宛死时28岁,顺治才14岁。更何况小宛与辟疆崇尚气节,誓死不肯降清,又怎会入宫邀宠呢!

董小宛,1624年出生于苏州董家绣庄。取名董白,字青莲。家里是苏绣世家,因绣工精致,董家绣庄很有名气。母亲出身书香门第,很有才学。董白是独女,家中生活优渥,父母爱若珍宝,董白得到了良好的教育。

13岁时,父亲突患病离世,母亲不懂经营,把绣庄交给伙计经营,带女儿另买房子离开了伤心地。两年后,母亲兵重,且李自成兵乱,时局不稳,董白想把绣庄关掉,这时候才发现,绣庄已被伙计盗空,经营两年不但没有盈余,反亏空一千多两白银。伙计逃逸,债主盈门,母亲病重,在此情势下,董白清高,不愿求人借贷,自己去秦淮河做了歌女,取艺名董小宛。

董小宛美丽的容貌,清雅的气质,出口成章的诗才,使她在秦淮河声名鹊起,与李香君、陈圆圆、柳如是等人并称“秦淮八艳”。一时引起诸多名士追逐。

追逐者不只有风雅名士,更多的是恶俗土豪,董小宛不愿卖身,为躲避无赖,又回到苏州。债主再次盈门。无奈之下,董小宛自卖自身,入籍娼家。最喜欢陪客人出游,纵情山水,诗词歌赋,才名极盛。她的才名引起了江南名士冒辟疆的注意,几次造访但只遇到一次,董正醉酒,虽相谈只有半个时辰,但彼此倾慕。

之后,董小宛陪客出游黄山,在路上遭遇无赖田弘遇强抢,受到惊吓。回家后母亲已死,董小宛病倒。这时候冒辟疆再次来访,二人倾心。冒想为董赎身,无奈老鸨不想放走摇钱树,坚决不答应。这时候碰到了来苏州游玩的钱谦益和柳如是,在二人的帮助下,董小宛19岁嫁冒辟疆为妾。

温婉可人的董小宛受到冒家全家人的喜欢。董小宛醉心研究食品,她做的小菜非常好,“董肉”几与“东坡肉”齐名,最有名的是“董糖”,现在仍是如皋著名小吃。

好日子只过了一年,清兵南下,冒家也开始逃难,颠沛流离后,冒辟疆得了三次大病,都是董小宛照顾,衣不解带,夜以继日。在这种情势下,董小宛依然劝说冒辟疆保持气节,不能降清。冒辟疆病好后,董小宛却病倒了,油尽灯枯,医治无效,撒手人寰,年仅28岁。

一个美丽的、可爱的女子,有才华,有气节,有能力,在艰难的日子里,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一个家,在困苦的生活中,把日子过成诗。可惜天妒红颜,过早离世了。

传说顺治帝的董鄂妃就是董小宛,大概是人们不愿接受这样出众的女子死的太早的事实,美好的愿望吧。毕竟董小宛比顺治帝大14岁,董小宛出嫁的时候,清军还未入关呢。

清代买一个仆人的价格是多少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仆人和仆人是不同的。

大体分为2种,

一种是活期,也就类似于今天的签约保姆。签约时候注明服务多少年,年限到了就自由了。

一种是死期,也就是终身在这家服务,终身为仆人,自己生的孩子也是仆人。

活期仆人的价格很便宜,一般管吃管住,再给几两银子都行了。如果是未成年人,比如小丫鬟之内,可能连银子都不给或者象征性给一点,只是管吃管住。

满清小说里面记载,有个富贵人家买了个七八岁的小丫鬟,活期使用4年,只给了1两银子。中间人还扣了一些,最终只到了几百文钱。

但有手艺的就不同。

比如有个丫鬟很擅长烧菜,同样的几年服务期,就卖了十几两白银。

当然,活期仆人的待遇相对较高,主要是主人家不能随便虐待(犯错的打骂除外),生病要给看病。

因为这些仆人服务期限一到,就会离开主人家回到自己家。如果期间受到虐待或者病死,仆人家属一般都会去告状,主人家要赔钱甚至坐牢。

死期仆人的卖价比较高,至少是活期的几倍,但待遇差。因为终身都在主人家为仆人,死期的仆人一般没有什么地位,要打就打,要骂就骂。只要不给打死,慢慢折磨死或者病死了,也无人会管,自己父母都卖了孩子,谁还去管。

说白了,活期的仆人就是今天的保姆,而死期的仆人则是标准的奴隶了。

看看红楼梦里面,王熙凤抓丈夫贾琏的奸,上来就把两个帮忙望风的小丫头打的一塌糊涂。

看看,王熙凤“说着便扬手一掌打在脸上,打的那小丫头一栽;这边脸上又一下,登时小丫头子两腮紫胀起来。”这一下子就是狠狠打的两个耳光。

不仅如此,后面王熙凤又说“烧了红烙铁来烙嘴”,最后又是“说着,回头向头上拔下一根簪子来,向那丫头嘴上乱戳,唬的那丫头一行躲,一行哭求……”

这哪里把小丫头当人!

自然,这种仆人的卖价比较高,毕竟等于做奴隶了。

话剧《茶馆》就有这样一幕:刘麻子花十两银子买了康六的女儿康顺子,又以二百两的价格卖给了庞太监。

自然,因为卖给太监做老婆是缺德冒烟的事情,卖价会高。但即便不是卖给太监,只要是死期的仆人,售价不会太低,除非赶上饥荒的荒年。

尤其是一些有特殊才能的丫鬟,比如擅长女工(要有晴雯那种水平),可以卖到几十两到几百两银子。

红楼梦里面的几乎所有丫鬟,包括袭人、晴雯、鸳鸯都是死期的仆人。

除了以上的以外,还有一种特殊的仆人,就是所谓的扬州瘦马。

就是买一些相貌美丽的小女孩,进行长期的琴棋书画训练,到成人以后将她们卖给有钱人做妾。

这种瘦马的价格很高,但地位低下。因为即便是死期的丫鬟,原则上是不需要赔主人睡觉的。如果主人强行占有丫鬟,一旦丫鬟去告状,主人就会倒大霉。

比如红楼梦里面的鸳鸯,不嫁给贾赦就不嫁了,贾赦也不能怎么样。

但瘦马不同,只要有钱人出钱就得嫁。不管对方是老头子还是痴呆还是丑陋不堪的人,瘦马都得陪上床,自然没有地位。

瘦马价格有多高呢?

红楼梦的贾赦,费了八百两银子买了一个十七岁的女孩子来,名唤嫣红,收在屋内做妾。

八百两呢。

乾隆年间,仆人的价格,大约在十两银子之内。

当时的购买力折合现代,一两银子约等于如今的180—200元。

换言之,买一个奴仆,如果不出意外,几两银子就能拿下,如果是身材消瘦,面暗肌黄,光看着就弱不禁风的,花费也许更少。

除此之外,还要加一些意外因素。

比如说在明末清初年间,还遗留有“典当妻女”的恶俗。

打个比方,一个男人有家室,某天去豪赌,结果赌光了全部身家还欠了一 *** 债,那他就会选择将自己的妻女做为抵押,“典当”给债主。

而通过这种方式由寻常百姓变成仆人,这对妻女的价格,很可能就比寻常的奴仆价格贵一些,但归根结底也不会贵到哪里去。

还有一种是因为生活所迫,自愿卖身的奴仆,比如大家在影视剧中常见的“卖身葬父”,这种就会是贱卖,一些有钱的商贾老爷们见了,就乐于花小钱,买了丫鬟带进府里伺候起居,当然绝大多数人还得看面相。

第三种,则是做工的伙计。

比方说给地主耕地的长工短工,买来奴仆之后,帮着主人干活,或者干脆负责全部的体力活动,主人当甩手掌柜,脏活累活都交给他一个人干,这种奴仆以男性居多。

可我们还要加一个前提条件,在明朝,甚至是到了清朝中期,官员们的俸禄并不多,将灰色收入排除在外的情况下,官员们每个月到手的俸禄,只有几两银子不等,除去养活一家老小,也剩不下闲钱去买奴仆,为自己伺候起居。

所以购买奴仆的,一般是商贾大户,手里不差银子,又想让生活提高档次,事事有人伺候。

而在古代,最不缺的就是卖身的人,封建社会基本没有什么社会福利,很多人穷困潦倒一生,甚至连饭都吃不上,碍于生活所迫,只能卖身求荣,而这里的荣,也不过是想冬天不挨冷,能吃上两口饭不挨饿,所以市场不缺货源,价格就会被人为压低,几两碎银就买一个奴仆的现象,在清朝时也屡见不鲜。

当然,能买的起的,非富即贵。

清廉的官员或者大众家庭,苦于囊中羞涩,是连想都不敢想的。

————————

如果觉得还不错,不妨点个赞吧~

欢迎关注“钱品聚”,了解更多文化趣闻,谢谢~

乾隆年间有记载,用25两银子买了郑荣同妻刘氏、婿高受儿、女二妞四口为奴。

也就是说花了25两银子买了四个人来作为奴仆,平均每个奴仆6.25两,这是在大兴县发生的,并非一般的仆人,而是直接买来终生为奴。

不过每个地方的仆人价格不同,仆人也分等级,就好比现在的保姆,有职业能力强的,长得好看的,在古代也是如此,有学者曾经统计过,翻阅记载,大致得出不同地区、长相、技能的仆人的价格。

贫穷地区的仆人:几百文钱至十数贯不等,都是铜钱,相比上面说的6两多简直天壤地别,如果还没有概念,即可理解为在饥荒年时,半袋大米就可以换得一仆人。

富裕地区的仆人:2-5两,这些仆人一是受到地区的影响,还有就是他们有相应的要求,必须会清扫、搬挪、传讯、伺候等。

普通全灶:10-15两白银,除了上面的要求,还必须会做菜烧饭,尤其是当地的主食,长相也有一定的要求;

顶尖全灶:30两白银,同上+长相俊俏或者漂亮。

才华横溢的仆人:30两白银以上,多的可达数百两,一般都是根据他们的才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价格自然高。

我们经常在电视剧中看到,总有出手大方或者爱慕之人为一些婢女赎身,动不动就说一百两,其实清朝仆人要赎身,这其中的价格也并未有记载,况且每个时期也不同,最主要是根据仆人的价值,就和上面所说的,才华横溢的仆人,尤其是婢女,她们的赎身价格自然是最高的。

其实还有一点,不是每个仆人都是直接没买断的,他们大多数并非终生为奴,而是有期限的,期限已满,自然就可以离开,当然如果想继续待下去,雇主也同样会发工钱。

倘若有的仆人被赎身之后,从理论上讲大家自然是平等的,然而并非如此,古代无平等可言,富贵豪绅、达官显贵、皇亲国戚,贵族世家,地主财主,他们的地位肯定要比这些被赎身的仆人高的多。

所以说并不平等,只能说相对自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或者喜欢做的事,因为种种原因,很多百姓都是生活所迫才做仆人,所以一般也都是绝买,意思就是终生为雇主家效力,而雇主也要负责养他。

只有少部分人是逼不得已,这些仆人就会有“工资”,等到期满或者自己攒的钱足够了,也就离开了。

【文/羽评郡主,欢迎关注】

乾隆四十八年二月内,凭陈黑子作保用身价银二十五两,白契买得大兴县民人郑荣,同妻刘氏,婿高受儿,女二妞四口为奴。

清朝时期整个中国被满族统治, *** 的地位非常低下。而满人作为统治者,买卖奴隶非常正常。根据乾隆年间购买力,一两银子差不多相当于200元。也就是说只花了5000块钱,就买了一家四口为奴。



上面是正常的市场价,还有黑市价格。清朝有专门的人犯子,通常叫做牙婆、人媒、人牙子,也有专门的买卖场所——人市。这里的价格普遍比市场价高几两,但是“质量”都很好。

除了“官方”与“黑市”,还有“散市”。比如说因为连年饥荒,会出现卖身葬父的情节。他们要求不多,价格普遍比市场低一半。还有类似于因赌博欠下巨资,抵押老婆的情况。这种要比市场价又高了几两。

所以清朝仆人价格普遍在五两到十两,即现在的1000到2000之间。而除此之外的奴婢就波动太大了,主要是看长相。好看的几十两都有可能,难看的一两就能拿下。

想赎身几乎不可能!因为清朝有明确法律规定,奴仆想赎身必须经过主人同意。私自逃跑者,很有可能被杀头。还有人被判终身为奴,更没有赎身一说。

如果真碰到开明的主子哪?那就要看主子意思了,不要钱都可以赎身。而且仆人也分三六九等,曾经就有旗人身份的奴仆。因其主子犯事,他们被“转卖”。然而正因其旗人身份,一连几个月无人敢接手。

倘若真的赎身,是否可以与主子平起平坐?不可能!除非你是落草王爷,或者是某某人的私生子。想想鲁迅与闰土,本不是奴仆关系,都落的如此地步。还有就是草鸡变凤凰,被纳为小妾,否则想都别想。

总而言之,在清朝那个落后的年代,只要有钱什么人都可以买奴仆。但是一朝为奴,终身为奴。几辈子做奴仆的人,更是比比皆是。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满清这可是扯后腿的朝代,这货没本事不说,他讲究还不少,其他朝代仆人就是仆人,可到他这里,这仆人大体分成俩叉,一曰包衣奴才,二曰家奴。

扯到这里估计有人要问了:“这包衣奴才到底是啥物件?”

您可以这么理解这包衣他有户口,满清那衙门口都是有记录的,这家奴没户口,就是一张破纸片子登记一下就得了,知道主家里有这么个人,您这身份证明都在主子家里掐着呢。

再详细一点,这包衣奴才他也可以养家奴,但您这家奴养一个家奴试试,大耳瓜子糊死你,流放三千里都是轻的。

顺便提一句,这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他的身份就是包衣奴才。

开头的时候这包衣奴才是满清入住中原之前,不断的跑到大华夏的地头掠夺的人口,以及战俘,或者自家地头上犯了罪的罪犯,以及那些个一不小心把自己搞破产的破落户,这是包衣奴才的主要来。

当时规定这包衣奴才是没有人身自由,是那些个贵族的私有财产,所以这波人他 *** 有,满人也有,他们被主子们强迫劳动。

就这样的人,您自己觉得能花几个钱,这基本上都是 *** 当奖赏发给贵族们的物件。

但后来努尔哈赤想要扩张自己的军队,对外进行战争发现这人口不够,所以就把目光盯在了这波人的身上,让他们参加战斗。

这一战斗,这就有了军功,有了军功,您不就得赏他们吗?得,这波人开始逐渐的脱离了原来主子的控制。到了最后很有可能身份地位就能干的过原来的主子,努尔哈赤一瞅这不对劲,所以就规定,您的身份再怎么显赫,对主子必须保有奴才的身份,而且这身份是世袭的,到你这是包衣奴才,你这后代子子孙孙都是,除非主家不要你了,这身份才能取消。

所以这包衣奴才他也叫家生子,瞅见没这就是怪胎,您可以把他看成一奴才,也可以把他看成满人堆里最底层的一个身份。

咱瞅着电视剧,总能看到满人对着皇帝说奴才,而 *** 对这皇帝说臣。这其实也是满人对皇帝表示亲近的一个说法。

家奴

而这家奴可就不一样了,您可以把他们看成真正的奴隶。而这波人您可以再把他们分成合同制和终生制。

这合同制,服务期限到了时间点,双方要是都同意还可以继续签约。您比如说,奶妈子,家里小孩子那保姆,蹲厨房折腾灶台的厨师,这波人您得按日按月的付工钱,管吃管住。

当然还有一些水灵的小丫鬟伺候个公子哥,大小姐的,一次性的买断给个一两二两,或者几个大钱的都有,不管咋样这时间一到点,这就得放人。

这波人可享有一定的人权,您打两巴掌,踹几脚丫子这没事,但要是闹出人命,这就得到衙门口把这事掰扯清楚了,弄不好主家就得吃牢饭去。

这终身制的,他就没有人权了,属于主家的私人财产,别说俩巴掌了,整一井口把你填了,这衙门口都不会理你的。

所以这终生制的和奴隶差不多,但相应的价格就要搞一点。

咱看《茶馆》不是有这么一幕吗,刘麻子整了十两雪花银把康六的女儿弄到手里,转手就以二百两的雪花银卖给了庞太监,这价格够高了吧,这就是终生制的。

当然您要赶上灾荒的年月,这价格可就没谱了。自己卖自己的都有,脑壳上插一稻草,蹲在人市里,您只要给口饭吃,他就跟你当奴隶,当然这是最便宜的。如果有家口的,一袋粮食或者半袋粮食,您就可以领回家。

话说回来,满清那会大户人家除非您有手艺,不然都是终生制的。

当然还有一波特殊的,叫瘦马。大家伙没听过吧,这瘦马一般是扬州那嘎达出产,养的都是一些个小女孩。

七八岁的时候,被人贩子收了,价格很低,几个大钱,几两银子的都有,主要看颜值的高低,颜值高点,价格就高点。

收了之后,这波女孩子整个就是集中营的待遇。这么说吧,为啥叫瘦马,这瘦字是说这些女孩子通常都是瘦瘦的,原因就是体弱,都是饿出来的,给人一种病态的美。

当然这些瘦马也分个三六九等,鉴定标准就是小脚制定出了"瘦、小、尖、弯、香、软、正"等七条标准。越符合标准,您这价格就越高。

如果颜值再上的去的话,再学习一点琴棋书画啥的,那出售的价格就更加的高了。

这简直就畸形,大多都是满足扬州这嘎达的盐商们畸形的需求。一个上好的瘦马,整个一千两,两千两的都是常事。

而这些挑剩下的就进入了秦淮河留在花船上,当年乾隆这位二世主特喜欢下江南,没事就蹲在这些花船上玩,您就知道这是满清从上到下的一种病态。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身价排名前5的穆帅、瓜帅、齐达内、西蒙尼,谁会取代里皮入主国足?希丁克呢

所列举的几名世界名帅,谁都不会跑到中国来趟这塘浑水。因为:

1。郎无情,妾也无意。

穆帅,瓜帅,齐达内,西蒙尼,他们是什么人?是赫赫有名,业绩累累的世界名帅。他们执教的是巴萨罗那,皇马,切尔西,曼联,拜仁,马竞这些世界闻名的豪门俱乐部。他们会瞧上中国足球吗?会冒险到中国足球队这个烂泥塘滚上一身泥巴吗?会在中国足球这个外教的坟场添上一块墓碑吗?他们可都是聪明人,断不会这么愚蠢的。况且,他们也不缺钱,也正当年富力强,穆里尼奥说过:他不到年纪老的时候,不会去执教国家队的。执教俱乐部队远比执教国家队更有挑战性。

况且,以現在中国足协的微薄财力,付给希丁克这样的老帅一年400万欧元的薪资还可以勉强维持,穆帅,瓜帅,齐达内,西蒙尼这些一流現役的世界名帅可没有这个便宜。足协也不想再走里皮的老路,那五大世界名帅也瞧不起中国足球这块烂泥巴,这就叫做郎无情,妾更无意。

2。对神奇教练还是有所期望

希丁克現在正执教着中国国奥队,这是一个曾经被称为神奇教练的老帅。他可是一个有着辉煌经历的荷兰著名教练,1995年,他曾率领荷兰国家队闯入世界杯四强;2OO6年,他曾率领澳大利亚国家队闯入世界杯十六强,还曾执教过俄罗斯国家队。看来,在执教国家队这个层面,希丁克还是有一套的。此外,他还执教过皇马,切尔西,埃因霍温等豪门俱乐部,并取得过不俗的战绩。

在赋闲几年之后,这尊大神给咱们足协请到中国来,执教国奥队,目标是打入2O2O年的东京奥运足球赛。因名额有限,中国足球实力有限,看来要实現这一目标有相当大的难度。但希丁克知道不可为仍勉力为之,这种精神值得钦佩。还有,他敢说真话,看了重庆的四国邀请赛,直言符合他的标准的只有四五个人。他用人又不拘一格,只要符合他的标准,年纪小几岁他也会招来,如十九岁的刘若钒。最近他带队打了5场热身赛,取得了3胜2平的不败战绩,与冰岛,墨西哥两队实力比自己强的战成平局。从这几场热身赛,可以看出他的执教功力深厚。老帅年纪虽老,功力犹存。特别是经他 *** 下的一班小将,不象他们的老大哥一样踢养生足球,而是一上场就敢打敢拼,犹如一群嗷嗷叫的小老虎,这是中国足球最缺乏的拼搏精神。所以,不管这期的国奥队能否完成任期目标,都要把希丁克留下,让他带队冲击2O22的卡塔尔世界杯,说不定这名老帅会给中国足球,带来不一样的神奇。


这几位名帅里面,唯一有可能入主国足的就是穆里尼奥了,但是可能性也不大。倒是希丁克入主国足的可能性更大,如果他率领国奥拿到好成绩,不排除聘用他当国足主帅的可能。

题目中提到的几大主帅,目前都有些明确的目标。瓜迪奥拉正在致力于打造曼城王朝,球队以拿到欧冠冠军并统治英超为目的;西蒙尼不仅要努力带领马竞拿到欧冠,后面还有国米、拉齐奥、阿根廷等球队等着他执教;齐达内目前来看,更可能在下赛季入主尤文图斯。

这几大主帅都是抢手货,不愁在欧洲五大联赛的顶级球队找不到下家,而且这几位都处于执教生涯的上升期,不太可能会为金钱所折腰,屈身来中国执教,毕竟他们在欧洲俱乐部的收入也不少。唯一有可能来执教的就是穆里尼奥了。

不可否认的是,穆里尼奥正在走下坡路,他在曼联执教的这两年半时间,已经凸显了自己的颓势。而且由于自己的高工资,与各大豪门错综复杂的关系,穆里尼奥的下家已经屈指可数。在无奈的情况下,不排除他来中国队或中超执教的可能,之前菠菜公司已经给他开出了下家赔率,中超球队的排名就很靠前。

不过相对于穆里尼奥,希丁克入主的可能性更大一些,目前希丁克正带领国奥队冲击东京奥运会的资格,一旦在带领国奥队的过程中发挥不俗,加上他也有带亚洲队的经验,足协不是没有将他转正的可能。从希丁克的执教经历来看,他还是挺愿意为金钱屈身低级别球队的。

谢哥舒夜带刀邀 身价排名前5的名帅目前谁都不会入主国足:




一、国际足坛一线的顶尖名帅不会来执教国足。1,这些顶尖名帅不存在找不到工作。他们大名远播,功成名就。凭他们的实力与成就,不说找工作如拾草芥,但也不是什么难事。2,这些顶尖名帅不存在拿不到顶(高)薪。国足对名帅之所以有点吸引力,无非是能拿顶(高)薪。但象穆帅、瓜帅、齐达内、西蒙尼这些一线顶尖名帅,在五大联赛一样照拿顶薪。




二、执教国足是远离了国际足坛主流的世界名帅。1,这些名帅或许是昨日世界顶尖名帅。比如里皮:率意大利国家队夺取过世界杯,在五大联赛中也取得过佳绩。但后来赋闲了、要过气了,这才来入主国足。2,这些名帅或许是国际二、三流名帅。比如米卢:先后帶领5个国家队进入世界杯,在国际足坛具有一定影响。3,这些名帅入主国足基本上为了钱。他们不是无私帮助国足的白求恩,而是为了那份顶(高)薪。结果也是如此:大都赚得杯圆罐满。





三、国际足坛一线顶尖名帅解决不了中国男足问题。1,国际足坛一线顶尖名帅只能解决局部问题。他们或许能带来先进的足球理念,科学的训练 *** ,高超的临场指挥能力,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2,中国男足最根本的问题是缺乏优秀人才。矮子里找不出高个子。国足的绝大多数球员基本功不扎实,战术意识不佳,找不出二、三个真正的核心。3,加强青训是解决中国男足问题的根本出路。大力普及足球,大力推动校园足球,从娃娃抓起,从青少年抓起,从而多出人才、早出人才。当人才不断涌现,天才也不时闪现,中国男足的发展就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国足会不会请他们我不知道,但我可以确定的是,就算国足开出高薪,对于题主提到的穆里尼奥、瓜迪奥拉、齐达内和西蒙尼等教练也是毫无吸引力,相对来说,国奥队主帅希丁克更有可能执教国足。你想想,执教国足有前途吗?对于教练的声望来说,是没啥前途,除非该教练是冲着钱来的。所以,肯接手国足的洋帅,要么是阿里汉或卡马乔这样的“江湖骗子”,要么是像施拉普纳、霍顿、米卢和佩兰那样在顶级足球赛场已经告别巅峰的教练。里皮为什么肯来?因为里皮已经70岁了,他对于未来能否在足坛立足已经无所谓了,广州恒大又肯帮国足报销高薪,里皮当然肯来捞一把了——反正里皮随时都可能退休。而对于穆里尼奥、瓜迪奥拉、齐达内和西蒙尼等当打之年的教练来说,又不是只有混国足才能领到高薪,欧洲主流足球豪门也愿意给他们开高薪,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干嘛要来国足这边冒险?吃力不讨好,到时候还影响声望,影响到下一份工作。

而希丁克同样是老帅,他对亚洲足球比较熟悉,由国奥队最终接手国家队,倒是有可能。对此,你怎么看?

以目前的情况,像穆里尼奥瓜迪奥拉克洛普西蒙尼这种级别的正当红的顶级教练不可能来中国,只有里皮希丁克这种已经被欧洲职业足球淘汰的顶级老教练才可能来中国,因为中国足球除了钱多,整个联赛水平在世界上根本不入流,人家不可能把自己最美好的年华白白浪费掉,在欧洲五大联赛他们都非常抢手,根本不愁找不到好工作,名利双收,何必来中国趟这趟浑水呢?你回看历史,那些来中国混过的名帅基本上结果都不太好,包括米卢霍顿阿里汉等等后来都是越混越差。说实话,里皮已经是中国足球能够请到的最好教练,但我们根本不珍惜,等失去了我们就会后悔莫及。

宋哲宗孟皇后为何被

宋哲宗表面上废掉孟皇后的原因,是孟皇后的姐姐送了符水到宫里,犯了皇室的忌讳,还有刘贵妃与孟皇后的宫斗。根本的原因是,孟皇后是高太后安排的人,万一以后孟皇后垂帘听政,就可能和高太后一样恢复旧党。这是宋哲宗不愿意看到的。

宋哲宗的孟皇后,是高滔滔高太后硬塞给他的,宋哲宗一直很不爽。大婚之前,高滔滔亲自 *** 孟皇后,孟皇后循规蹈矩,在16岁的宋哲宗眼里简直就是古板,在老太太高滔滔眼里简直就是称心如意的孙媳妇。

后来没多久,又发生一件事,使孟皇后在宋哲宗心目中的地位降到了冰点。

宋哲宗大婚之后,到了年底的十一月,也就是元祐七年(公元1092年)的冬月,宋哲宗去太庙斋戒沐浴,祭祀列祖列宗。

孟皇后还沉浸在婚后的幸福感中,想当然地以为宋哲宗出去了几天,今天祭祖结束了,该回宫了。为了表示贤惠,她坐着大朱红的车子,还打着大朱红的伞盖,带着十几辆朱红车子的宫人,到半路上去迎接宋哲宗。

宋哲宗没料到本分的孟皇后偶尔也会有闲情逸致,他今天没打算回宫,今晚要到南郊斋戒,明天郊祀,合祭天地。宋哲宗从9岁开始就学习斋戒沐浴的祭祀大典,一直都是对天地祖先充满敬意的。以前,宋哲宗一直到所有冬天的祭祀完毕才回宫,也不存在谁来接他的问题。

今天,因为有了一个皇后,突然这个皇后半路来接他,他完全没有防备,因为明天还有一场祭祀。不但宋哲宗没有防备,他手下的卤簿使苏轼和仪仗队都猝不及防。一场混乱,皇帝的车队和皇后的车队,在乾明寺前面的路上挤成一团。

宋哲宗隐忍着没有发作,只是轻轻地告诉手下人通知皇后:皇上还要去南郊斋戒,今晚不回宫。

宋哲宗心里想教训一下孟皇后,但孟皇后背后有他的奶奶高太皇太后。他立即把苏轼叫来,要他马上,嗯,在皇帝的马车上,立马写一个奏折来。苏轼是何等的人才,在颠簸的马车上,立马磨墨挥毫,写就一篇极尽委婉的讽谏奏折,暗示孟皇后不应该参与皇帝斋戒祭祀的大典。

宋哲宗看完,称赞苏轼真是国家栋梁,立即派人把这份奏折送给奶奶高太皇太后,背后隐含的话语是:这是你挑的好孙媳妇,该你管管了。

高滔滔看了奏折后,自知理亏,一面叫人吩咐孟皇后:皇帝祭祀,你不要去接他,让他一个人回来算拉倒;一面又吩咐大内的事务官:把皇帝的行程记好,不要无组织无纪律,不要让皇后再犯这种低级小错误。

高滔滔去世后,孟皇后的最大后台就没了。

他现在很宠幸刘婕妤,刘婕妤生性活泼,还有点野性。刘婕妤则恃宠则骄,处处要跟孟皇后比。

过了2年,到绍圣元年(1094年)的冬至日,孟皇后和嫔妃们去拜见向太后(神宗皇后)。孟皇后穿着华丽的皇后服,坐在一个红漆镶金的椅子上,很是惹人眼。刘婕妤只坐了一个普通的椅子,心里老大不痛快,也要一个和皇后一模一样的椅子!

这时候,有人喊“皇太后到”。孟皇后赶紧起身迎接,刘婕妤也站起来迎接。结果虚惊一场,皇太后没来,然后大家又都坐下。可这一坐不得了,刘婕妤 *** 下面原来的椅子被人抽走了!刘婕妤没注意,一腚坐到地上了。刘婕妤当场发飙,连向太后也不去拜见了。

刘婕妤撒泼到宋哲宗面前,大哭大闹:有人欺负我!您得给我做主啊!

宋哲宗感到又好笑又好气,把刘婕妤和孟皇后都训斥了一顿。

这个宫斗也就是小学生水平吧!小学生经常抽别人的凳子。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

本文为原创,如果觉得有点意思,敬请点一下关注并点赞。

孟皇后,马军都虞候孟元的孙女,元祐七年(1092),孟氏被册立为哲宗的第一个皇后。她的命运几经起落,充满传奇色彩,与一些名臣相比也毫不逊色。

哲宗即位时尚年幼,孟皇后是由高太皇太后为哲宗指定的女人。哲宗本来就和高太后不和谐,对她指定的皇后自然也兴趣不大。哲宗年长后,最宠幸的是一个刘贤妃,刘贤妃仗着皇上宠幸,希望夺得皇后位置。

有一次孟皇后的女儿福庆公主生病了,她的姐姐又懂点医术,就请姐姐过来给公主治病,但是公主服药后并未好转。孟皇后的姐姐就搞了些烧道符之类的活动,但宫中其实是严禁私自搞这类活动的。孟皇后知道后,就劝姐姐别这么做,哲宗回来后,也把事情原原本本说了。哲宗听后倒觉得没什么,认为这只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孟皇后听到哲宗这么说,就默许这类行为了。此后,孟皇后的养母请人为她祈福,又搞了这些神神叨叨的活动,这次却被刘贤妃等人利用,指责其装神弄鬼诅咒哲宗,结果酿成了一个宫内的大冤案。哲宗本来就更喜欢刘妃,就借机下诏废孟皇后为“华阳教主”、“玉清妙静仙师”,法名“冲真”,出居瑶华宫。元符二年(1099),刘妃又为哲宗生了儿子,就顺利当上了第二任皇后。

孟皇后的被废,看上去是后宫争位,其实也裹挟这新旧党争,孟皇后是高太后支持下立的,高太后又是反对新法的,于是成了新党打击旧党的一个切入点。在孟皇后的废立问题上,新党无疑是站队到刘贤妃一边的。

元符三年(1100),哲宗去世,徽宗赵佶当了皇帝,向太后支持下,旧党又得势了,孟皇后居然又复位了,被称为元祐皇后。当时的徽宗是以中立姿态示人的,他在让孟皇后复位的同时,也封刘妃为元符皇后。两个前皇后形式上是并立的。

不料,世事多变,向太后不久病逝,徽宗的态度变得倾向于新党。崇宁元年(1102),发生了打击旧党的元祐党人事件,孟皇后也收到牵连,第二次被废,重新回到了瑶华宫。

不过,也是因祸得福,靖康之乱中,孟皇后因为再度被废,没和其他皇室成员一样被金军掳掠到北方。此后她还在宋朝政坛上扮演了重要角色,这就是后话了。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一、废孟皇后始末

孟皇后系宣仁高太后为宋哲宗所择之妻。无论孟皇后人品、才学如何,单是因高太后的操纵,从前面“绍述”活动可知,这桩婚事未必会成就幸福家庭。

元祐七年(1092)四月,孟氏与宋哲宗成婚,不几年,宋哲宗移情于刘婕妤。孟氏心中很是难过,却不知当如何是好。

孟氏生有一女,即福庆公主。宋哲宗也许对女儿并无反感,但没有很多关心。福庆公主于绍圣三年时病得很厉害,御药院的药没起什么明显作用,孟氏急得无所措手足。孟氏的姐姐从前给孟氏治好过很严重的病,因此经常出入后宫。

在福庆公主病危时,孟氏的姐姐提出要用道家用的符水给孩子治病。这是宫中一向禁止的,道家的符咒一向被认为是民间低级迷信活动,而且是邪门歪道,故不仅宫中禁止,一般稍有社会地位的人都对此持排斥态度。

所以,孟氏见其姐拿出符箓,便大吃一惊,说:“姐姐难道不知道宫中规定严厉,不许用民间的旁门左道吗?”便让左右的人将符箓藏了起来。宋哲宗前来时,孟氏不敢隐瞒,据实以告。宋哲宗宽大地说:“这也是人之常情啊。”孟氏当着宋哲宗的面将符箓烧掉,以示悔改。

但是,这种崇信邪道的风气却在后宫悄悄地流传起来。孟氏有个养母,听宣夫人燕氏,和尼姑法端、供奉官王坚在一起,大肆行此左道。

其主要目的是要使宋哲宗重新回到孟氏身边,疏远刘婕妤。王坚按照听宣夫人燕氏的要求,用南方的枫木,为孟氏建祷祠,到民间去找什么驴驹、媚蛇雾、叩头虫之类的东西,让孟氏带着到宋哲宗的寝殿。

听宣夫人燕氏欢喜做字符,烧符取灰,放在茶中进给宋哲宗。宋哲宗不想喝茶,故幸而没喝进这种搀有纸灰的水。燕氏不罢休,她将这水洒在宋哲宗必然要走的御路上,以为会使宋哲宗到孟氏的寝殿中来。

更有甚者,燕氏命王坚绘了刘婕妤的像,然后用大针钉在心脏部位,还要用五月间痨病死者的骨灰撒在刘婕妤的寝殿里,盼她一死。后见无效,又取七家针和符咒之灰放在刘婕妤的房内。用尽各种厌魅 *** 诅咒刘婕妤,但都没有奏效。

刘婕妤发现了有人在用厌魅术诅咒她,就又哭又闹地去找宋哲宗。宋哲宗严肃查处。先是令皇城司内押班梁从政和御药院的苏珪审理。皇城司掌官城出入的禁令,凡守卫值班、宫门关闭的符节均由皇城司掌管。皇城司将宦官、宫妾近三十人捕来,鞭笞箠楚,刑法颇峻。后宫顿时变成地狱一般,告哀哭号之声不绝于耳,一番鞭笞之后,气息仅存,本已慘不忍睹,尚要厉声审问,故难以为答。

为使皇城司的审讯令人信服,还特从御史台调来了侍御史董教逸。董敦逸在做笔录时,见到这些气息奄奄的宫女实无口供,无法下笔,内侍郝随在一旁用言语威胁董敦逸。董敦逸为避免祸及自身,以屈打成招的奏牍呈上。

绍圣三年九月,孟氏被废,其责制是宋哲宗亲自到延和殿向各位执政大臣宣布的,词曰:“孟氏旁惑邪言,阴挟嫻道,迨从究治,验佐甚明。狱辞具孚,覆案无爽。朕夙夜恻怛,寝食靡宁,难以私恩而屈大义。躬禀两宫慈训,恭被玉音失德,若斯将来,何以母仪万邦、上承宗庙?……”

孟氏从此出居瑶华宫,赐号华阳教主,玉清妙静仙师,赐紫法名冲真。宋哲宗总算还关照所有日常起居供应要优厚。

孟氏被废,其父孟在的官职随之降黜。王坚、法端、听宣夫人燕氏皆处以极刑。宫女陈迎儿对刘婕妤妃曾有怨语,虽然没有牵连在咒符事件中,也要“杖脊逐之”。诏令宣布之后,许将、李清臣、曾布等人还有意缓解,说既然祷祠没建成,茶也没喝,是否不必处极典。

宋哲宗愤怒地说:“朕待后有礼,不意其所为如此。朕日夜怵惕,至为之废寝食!今日之事,诚出于不得已!”说完,脸色都变了。李清臣等人只得唯而退。

孟氏被废之事,表面看来,由厌魅符箓之类的迷信活动引起,其实和“绍述”的政治形势密切相关。章惇等人既然议论高太后有废立意图,必然使得宋哲宗对高太后的印象由原来的反感转化为仇视,高太后一手撮合的这桩婚姻,也就成了章惇等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了。

孟氏仅生一女,早夭。

二、孟氏的后半生

本来,孟氏已被高太后判断为“福相薄”,此话果然应验。

高太后还说过“异日国有事变,必此人当之”的预言,也丝毫不爽。孟氏被废后,是怎样度过后半生的呢?

一个女人,先是贵为国母,为天下淑仪,骤然被废,打入冷宫,在道观中忍耐余生,该是多么痛苦的精神折磨!现在留传下来的孟后画像,便是穿着素色绵衣,拢着朴素的发髻。

同时的皇后画像,俱是风冠霞帔,脸上贴着珠钿,豪华高贵的气派,虽已隔了上千年,依旧可以清晰地分辨出来。孟氏以坚强的意志捱过了最初最痛苦的日子,经过这样的考验,她在应付以后的事变时,显然成熟了许多。

1.复立太后

元符三年(1100)正月,宋哲宗去世。向太后摄政,宋哲宗的弟弟端王赵佶即位,五月,向太后就提议恢复孟氏皇后的名分。正值有太学上舍生何大正上书,提出应当恢复孟氏的称号。

宋徽宗命三省议论此事。曾布、韩忠彦、李清臣、陈瓘等皆持肯定意见,于是准予复孟氏皇后称号,但究竟与后来宋哲宗所册立的刘皇后如何相称相别呢?曾布提出了这个问题,向太后认为可让孟氏住在西宫,名号为元佑皇后,刘皇后当称之为元符皇后;二人相见时,应让元符皇后先拜,元祐皇后答拜;并提议将来让元祐皇后(孟氏)护送宋哲宗的灵驾,元符(刘氏)皇后只是迎到宋哲宗的神主牌位就可以了。

向太后又对枢密院说:“当初宋哲宗立了刘氏为后不久就很后悔,认为身份、作派都不相称。”向太后还对曾布说:“孟氏出身士族,其母为王广渊之女。刚刚定婚时,高太后曾亲自教导她作皇后的种种礼节,甚至如何侧身走、倒退走以表敬意,都是太后亲自指点,刘氏无法与其相比。”

虽说孟氏有这么多优势,废而复立,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故此,向太后仍很担心,嘱咐曾布说:“这两个人都是有气性的人,于今上(即宋徽宗)都是叔嫂关系,以后若非大礼圣节宴会,不要让他们有频频见面的机会。”五月初十,孟氏以元祐皇后的身份回到宫中。

向太后听政之时,对绍圣时的逐臣渐次起复,朝中对宋哲宗时期党争不已的局面有所批判,第二年因此改元为“建中靖国”。就在建中靖国元年(1101)正月,向太后去世。宋徽宗的思想渐渐发生变化,第二年又改年号为“崇宁”,表示尊崇宋神宗熙宁变革之意。

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之下,宋徽宗渐次冷淡了韩忠彦、陈瓘等人,也疏远了曾布,擢拔蔡京,一场新的政治斗争又近在眉睫了。

2.二次复废

崇宁元年(10)九月,原来和宋哲宗、刘皇后很接近的宦官郝随,找到机会向蔡京建议再废掉孟氏的皇后称号。而在这不久之前,侍御史龚夹上书指出,元祐皇后和元符皇后不应当并立在朝,真正应该废掉的是元符皇后刘氏。

当初,因复立元祐皇后孟后,太学生何大正被赐官,此时已夺。钱遹等人的奏疏上报,韩忠彦,曾布、李清臣等人被贬官职,李清臣贬到岭南雷州半岛。陈瓘被放逐到袁州、廉州、再到郴州,俱是当初元祐党人足迹所至的地方。

孟氏于崇宁元年(1102)十月再次被废,重返瑶华宫。其再废的制词中曰:“元祐皇后始缘失德,获罪先朝,退处道宫,殆将累岁,会逢变故,政事纷更,乃有奸言。上动朝听,姑从并后之议,庶用权时之宜,虽申私恩,已致公论。今台臣合奏,引义固争,宰辅佥同,抗争继上,咸以谓昨者复位,违先帝之初诏,又匪本朝之故常。……宗庙不可以从祀,陵寝不可以配拊,据今验古,皆所未安。”

加赐为希微元通知和妙静仙师。在这道责制中,将孟氏复立与政治形势明确地联系在一起,对向太后的听政,对当时大臣的言论,均予以否决。唯其还恐不彻底,又特别指出,不可以配享宋哲宗之庙,死后不可葬在宋哲宗的陵园内。

之所以蔡京一干人要对这么一名妇女如此认真,对其废立如此重视,就是数年来的政治势力的彼此消长所致。正如陈瓘曾经指出的,绍圣以来,要路上的大臣以诋訾宣仁高太后为唯一,孟皇后系宜仁太后所立,万一孟皇后有听政参政之时,岂不是要恢复元祐政治吗?

其实,宋哲宗曾感到对孟皇后的废罢做得太过分了,心中颇悔,曾有过“章惇误我”的感慨。复立孟氏时,有人提到宋哲宗的悔悟。章惇,蔡卞虽然被逐,但蔡京担任了宰相,与章、蔡二人的行事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对元祐大臣的贬谪,严厉有加。

他对元祐皇后的再废,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推算起来,这时的孟氏,不过三十岁左右,本来正是大好青春之时,却已被残酷无情的政治斗争反复锤炼过了。

现在已无从考知孟氏在瑶华宫从此后度过的二十多年的岁月,有过何样的生活,是否写过只言片语。当她接近六十岁时,她注定不会被历史遗忘,仍未能彻底离开政治生活的漩涡,她再一次走近政治生活的中心。这就是“靖康之耻”带来的变迁。



3.靖康之变中的孟太后

靖康之初,宋徽宗在内外交困、朝野呼声日高的情势下,将国柄交给了年轻的钦宗。在这样的情势下,汴京(今开封)的人心、治安并不稳定。

瑶华宫起火灾,孟氏急遽移居延宁宫,又被火灾。于是迁到大相国寺前的自己私宅内。这样的动荡刚刚结束,金兵又包围了汴京,国家的命运处于危难之中。

在紧急之中,宋钦宗与近臣商议再立孟氏为后,尊之为元祐太后。还没等形成决议,金兵已攻进了汴京。宋廷王室成员俱成俘虏,随金兵北迁,孟氏因为被废而幸运地留在了汴梁。

徽、钦二帝和王室的嫔妃公主们在北迁及后来的俘虏生活中,饱受了种种屈辱非人的待遇,而孟氏由于寄居在娘家的私宅中,免被俘虏,亦因其被废,金人没有强制她随同北归。

当宋徽宗、宋钦宗即将被迫北迁时,宋钦宗没有忘记他欲复立孟氏为后的愿望,他希望孟氏在重振宋廷朝纲方面为历史做出应有的贡献,所以在派人进城取衣物时,特秘密送孟氏一纸条,曰:“赵氏注孟子相度分付。”赵氏即指赵宋王朝。

在如此紧要的关头,宋廷将再生的希望寄托在一位废后的身上,如果宋哲宗地下有知,不知该做何样的感想。

张邦昌、康王赵构、金国这三方面不久都意识到了孟氏的重要政治作用,张邦昌和赵构都要孟氏垂帘听政。

张邦昌伪政权建立时,欲借孟氏的名义号召天下,所以先尊孟氏为宋太后,迎居在延福宫,接受百官的朝拜,胡舜陟等人又建言要孟氏参与政事,于是张邦昌请孟氏垂帘听政。恢复尊号元祐皇后。

诏书自颁布之日,获得广泛响应。在那种中原顿失君主的不安中,孟氏以皇后身份重新出现在政治舞台上,具备一定的感召作用。张邦昌也是看中了这一点,所以极力敦促孟氏复出一事。孟氏于是回到禁中,在内宫东门小殿,垂帘听政。

建炎元年(1127)四月,孟氏听说康王在济州(今山东巨野),就派李回、孟氏的侄子孟忠厚,拿着孟氏的手书,表示要迎接康王继承皇统。康王是宋徽宗第九个儿子,宣和三年立为康王。

当金兵攻破汴京时,康王不在首都,他先在东平(今山东东平),又到相州(今河南安阳)。当徽、钦二帝被俘往北方时,金人四处寻找康王,而康王身边聚集了大批宋官军及民间的义军,已成为众望所归。张邦昌只是进士出身的官员,非赵氏宗族,他知道自己不可能以宋为旗号建立国家,所以他也在积极和康王赵构取得联系。

康王赵构的周围有了刘光世、韩世忠,朱胜非、宗泽等重要的将臣,有了建立帝位的基础。

建炎元年五月,康王赵构正式登坛受命,即帝位,是为宋高宗。他的生母韦贤妃此时随宋徽宗北迁途中,因之孟氏的地位尤为特殊、重要。

孟氏是宋徽宗的嫂子,也就是宋高宗的伯母。宋高宗宜布即位的那一天,孟氏撤帘,高宗尊之为元祐太后,尚书省指出,孟氏的祖父名孟元,避“元”字讳,故改称隆祐太后。

4.苗、刘兵变中的孟太后

建炎二年(1128),宋高宗在扬州时,命苗傅等人护送孟氏先行抵达杭州。三年,北方抗金形势起伏颇大,宋高宗听从王渊之言,离开扬州,亦到达杭州。

在扬州时,宋高宗经常听信内侍之言,信任佞臣黄潜善、汪伯彦,抗金将领李纲、宗泽,许景衡相继受到排挤。国难当头,正是用人之时,却有如此误国之人掌执相柄,引起很多人不满。苗傅与刘正彦的起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

建炎三年三月,苗傅和刘正彦以手中有护卫军队和王钧甫、刘正彦所统部分,要挟宋高宗必先罢免黄潜善、汪伯彦,继而逼迫宋高宗让位于儿子赵旉。赵旉母系潘贤妃。建炎三年赵旉尚不足二周岁。

苗傅等人请孟氏以皇太后垂帘听政,辅佐皇子,逼宋高宗逊位。宋高宗被逼无奈,只说:“朕当退避,须太后命。”

孟氏很明确地说:“今皇帝圣孝,无失德,止为黄潜善、汪伯彦所误,已加窜逐,统制独不知邪?”苗傅仍坚持立皇子,孟氏说:“今强敌在外,使吾一妇人帘前抱三岁小儿听政何以令天下?”坚决拒绝苗傅的要求。孟氏返回住所。宋高宗见事态一时难以平息,就派人告诉孟氏准备禅位。

孟氏遂以太后的身份听政。孟氏心知朱胜非、韩世忠、张浚等人忠心于宋高宗,表面上对苗傅等人曲加抚慰,使之不疑。

这时,宋高宗驻扎在显宁寺。苗傅还想要改元,刘正彦想要建都建康(今南京)。孟氏对朱胜非说:“如二事不应允,恐怕有新的变化。”不久,苗傅改元明受。张浚还作书假意褒奖苗傅等人有忠有义。韩世忠的夫人梁红玉和儿子韩亮作为人质,在苗傅手中掌握着。

朱胜非以孟氏的名义对苗傅说:“太后欲让此二人慰抚韩世忠,其部人心一定安定。”孟氏秘密召见梁红玉,封之为安国夫人,让她迅速回到秀州(今浙江嘉兴),与韩世忠会回,尽快来勤王,清除起事的乱党。韩世忠得到太后的手书,火速进军,他身先士卒,横戈跃马在队伍最前面,准备以死报国。将士们气势高涨,苗傅等人不及发箭,已然溃散。

宋高宗执韩世忠之手涕泣不已。四月初一,孟氏下诏令,皇帝复位。宋高宗终于还宫,孟氏仍于前殿垂帘。初三,令恢复建炎年号。初四日,孟氏感到必须撤帘还政了,她说:“吾责塞矣。”于是再次出手札表示还政于宋高宗。宋高宗让朱胜非待到孟氏走出御殿后,就撒去帘帏。同日,尊孟氏为皇太后。

孟氏在事变中的沉着、明辨是非的态度,为自己贏得了稳固的政治地位,宋高宗充分认识到隆祐太后孟氏在朝政中的作用、号召力,在以后的岁月中,宋高宗一直对孟氏相当尊重。

苗傅、刘正彦的事变,仅仅维持了一个月,但在这一个月中,风云数变,孟氏在前途不甚明晰的时势下,行事持重,经受住了考验。

5.金兵南侵时的孟太后

建炎三年(1129)七月,金兵分四路渡江进军,兀术为首的一路到建康(今南京)追击宋高宗,拔离速率领的一支从河南经湖北向南。

宋高宗闻知金兵的大举行动,急命刘珏、滕康护送孟氏到洪州(今江西南昌),并派杨惟忠率兵万人担任保卫。并让刘珏、滕康临时知三省、枢密院事,凡四方奏议,吏部差遣、赏罚可随时处置,随时听取孟太后的旨意。

途中过落星寺(江西鄱阳湖附近)时,不慎船翻,宫人落水淹死十几名,孟氏幸免。建炎三年(12)闰八月中,孟氏抵达洪州。

金兵听说孟太后在洪州,拔离速立刻率部直奔洪州而来。十月,金兵先攻下黄州(今湖北黄冈),在大冶附近,金兵就用小木船和木筏渡过了长江。宋高宗听说金兵攻克黄州直指洪州时,曾急令刘光世到江州驻扎,以御金兵。

刘光世自恃有长江天险,整日饮酒,不问军政。金兵过江三天,竟然无人知晓。等到金兵已打到眼前,立刻就逃遁。金兵如入无人之境,直趋洪州。

孟太后由刘珏、滕康护卫,急奔吉州。此时,孟氏身边的卫兵不满百人,无奈之中,又继续向南面的虔州(今江西赣州)进发。和孟太后同行的还有潘贤妃,这就是前面苗傅、刘彦正兵变时所立三岁皇太子的生母。孟太后和潘妃在随时可能被金兵俘虏或被害于兵乱之中的情形下,克服各种窘困,没有船,就雇来农夫扛肩舆硬是安全抵达了虔州。

孟氏一行人到虔州后,由于战争,府库一空,卫队的士兵就拿宋徽宗时候曾通用的小钱——沙钱到市面上去买东西,这种小钱早在政和年间已停止使用。当地群众称之为“上皇无道钱”,不肯用来买卖。

建炎四年正月,虔州的百姓和官军相搏杀,官军放火抢掠百姓财物整整三天。二月,虔州的市民、农民及部分乡兵,在当地豪绅陈新率领下,组成了数万人的起义队伍,包围了虔州,要消灭这些鱼肉百姓的官军。滕康,刘珏无可奈何。这时,杨惟忠的部下胡友率援兵赶到,才解了陈新的围城。孟氏、潘妃等人惊恐甫定。

建炎四年二月,各路金兵陆续北撤,宋廷的压力减轻了许多。三月宋高宗派卢益和御营都统制辛企宗到虔州迎孟太后东还。宋高宗对左右的人说:“朕初不识太后,自迎至南京,爱朕不啻己出。今在数千里外,兵马惊扰,当亟奉迎,以惬朕朝夕慕念之意。”

孟氏于建炎四年八月从虔州回到绍兴,这是当时宋高宗行在之处。孟太后抵达绍兴时,宋高宗到行宫门外迎候,详细询问了孟氏在南逃过程中,所过诸州郡的情况。

从此,孟氏有了相对稳定的生活。绍兴五年(1135)春,孟氏的风眩症加重,宋高宗日夜守护在她身边。四月,孟氏在绍兴行宫的西殿去世。享年63岁。

宋高宗诏令用母后临朝之礼为孟氏下葬,先择地而葬,等到战争弭息,再归葬宋帝陵园。尊号为昭慈献烈皇太后,神主牌位作为皇后放在宋哲宗的祀室,地位在昭怀刘皇后之上。安葬地点在会稽上皇村。后来,又改孟氏的谥号为昭慈圣献。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为什么宋徽宗如此痴情李师师?李师师究竟有何魅力

李师师作为特种行业从业者,爱岗敬业。在平凡的岗位是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情。号称色艺双绝!把宋徽宗迷得神魂颠倒,最后做了亡国之君。

宋徽宗为何如此痴迷李师师?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宋徽宗猎奇心态。

妻不如妾,妾不如婢,婢不如姬。宋徽宗坐皇城,三宫六院七十二妃,日子久了总会腻烦。因为这些女人都是他的,所以他心里不着急。李师师是当红歌妓,文人才子趋之若鹜。作为一个皇帝,一个一生拥有80个子女的皇帝,雄性荷尔蒙一旦分泌起来,谁都拦不住。所以他必须得去看看这个女人到底什么样。

第二:李师师确实容貌出众,长得漂亮。

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妆罢立春风,一笑千金少,遍看颍川花,不如师师好。

眉黛长,细柳腰,一笑倾城千金少。颍川花儿娇,不如师师好。

第三,李师师的业务能力出众。

能歌善舞,门门都懂;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客人想谈点历史,那李师师就唱:大江东去,浪淘尽。

客人想聊聊感情,那李师师就唱: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客人想谈谈风月:那里李师师就唱: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叠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所以一切以客人的需求为出发点,

客人想听什么老娘就能唱什么,

客人想看什么老娘就能跳什么。

客人想玩点高雅,那琴棋书画随便挑。

客人想来点低俗,那轻拢慢捻抹复挑。

如此美丽,懂事,有才,还有技术的奇女子,宋徽宗何时见过?被迷的五迷三道儿,也在情理之中。所以宋徽宗对李师师很痴迷,但是不是很痴情。因为他们两个人之间只有业务关系。

铅华淡伫新妆束,好风韵,天然异俗。彼此知名,虽然初见,情分先熟。炉烟淡淡云屏曲,睡半醒,生香透玉。赖得相逢,若还虚度、生世不足。

这是周邦彦为李师师填的《玉兰儿》,描写的就是对李师师的印象。

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妆罢立春风,一笑千金少。归去凤城时,说与青楼道:遍看颖川花,不似师师好。

这是晏几道描写李师师绝世容颜而作《生查子》。

李师师是北宋末年东京开封府的一名青楼歌姬,因其才貌双全,成为文人雅士、公子王孙竞相争夺的对象,其中交往的有当时著名词人张先、晏几道、秦观、周邦彦以及宋徽宗赵佶等人。其故事多见于野史、笔记小说,据传宋徽宗为其欲罢不能,经常溜出皇宫幽会李师师,甚至搞出了皇帝与周邦彦争风吃醋的风流韵事。

那么,李师师是如何征服宋徽宗这位风流皇帝的呢?

宋徽宗赵佶除了爱好花木竹石、鸟兽虫鱼、钏鼎书画、神仙道教外,还嗜好女色如命,终日沉湎其中,放浪形骸,不能自拔。在与后宫“三千粉黛,八百烟娇”日夜缠绵、朝夕相拥之后,犹如山珍海味吃多了产生腻烦,就开始向往品尝民间野味。而此时的李师师,经常和东京士大夫举行派对,艳名远播,远在深宫的宋徽宗也听到了风声。于是,李师师就成了宋徽宗民间野味的首选对象。

一日,宋徽宗便打扮成文人,乘小轿到李师师处,自称殿试秀才赵乙,求见李师师。在目睹了李师师的芳容之后,宋徽宗又欣赏了李师师的才艺表演,看着师师和乐曼舞,几杯美酒下肚,已经神魂颠倒,便去拥了李师师同入罗帏。一夜枕席缱绻,让宋徽宗体会到了从那些妃嫔之处体会不到的妙处,从此以后,宋徽宗就经常光顾李师师的青楼,李师师也不敢招待外客,王公贵族也只能回避三舍。

宋徽宗,是一个被皇帝耽误了的书画家,一生中,除了皇帝该做的事没做好之外,据说还做了许多不靠谱的事,如置后宫3000佳丽于不顾而痴迷于名妓李师师的事情。不过据考证,此事纯属虚构,不过,不管是真是假,我还是想探讨一下李师师的魅力从何而来。从李师师的传说,我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善炒作。李师师身为名妓,“人风流、歌婉转”,本是份内之事,但她偏偏有了与众不同,不但交往北宋著名词人张先、晏几道、秦观、周邦彦等文人雅士,而且这些人都曾为她写下诗词。特别是当时德高望重的 词人张先曾专为李师师创作新词《师师令》,更是将李师师推上歌坛最高度。

二,随机应变能力强。宋徽宗对李师师情有独钟,便时常与李师师厩守,这一天夜色降临,宋徽宗佑从地道潜行到李师师的住处,当时李师师正与另一个情人周邦彦腻歪,得到消息后,让周邦言藏在床下,然后把宋徽宗迎了进来,并且与宋徽宗你侬我侬,不但表演了歌舞,还共享甜橙,一点都不受床下藏着一个男人的影响,这等胆量,这等机智,也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得到的。

三,善于扬长避短。将自己的特色张扬到极致,是李师师的另一大特点。

据说,有一次宋徽宗从李师师那里回去,他曾经非常宠爱的韦贤妃追问迷恋李师师的原因,赵佶的回答是即使李师师与后宫嫔妃们站在一起,都穿上素色装扮,李师师也会脱颖而出,有鹤立鸡群之感。

关于这个传说,许多人解读为李师师的气质出众。其实不然,李师师之不过把她淡淡的哀愁,浅浅的悲苦,却又安之若素的情态表现得十足罢了。据说,李师师应为出身,经历以及终身问题,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怅惆,让与之交往的人谁见谁怜,即使贵为一国之尊的宋徽宗也不例外。

作为从古到今源远流长的一个行业,中国历史上的名妓着实不少,但能够将九五之尊迷的神魂颠倒的,李师师也算是独一份了。身为皇帝,什么样的女人得不到,为何偏偏被李师师痴迷不已呢?

李师师自身条件出众

李师师原本姓王,其父王寅在京城经营染坊,然而在李师师四岁那年,由于其父去世,家道开始中落,最终流落风尘。在老鸨的精心 *** 下,李师师很快就因“人风流、歌婉转”而成名,即使是在繁华的京城,也达到了独领 *** 的地步。

由此可见,李师师的个人条件那必然是极为出众的。从各种记载来看,李师师除了容貌出众和颇有才气之外,更重要的是她的气质,或许是与幼年的经历有关,李师师的气质比较清冷脱俗,可能有一点冷美人的感觉。

韦贤妃曾追问宋徽宗迷恋李师师的原因,赵佶的回答是“即使李师师与后宫嫔妃们站在一起,都穿上素色装扮,李师师也会脱颖而出,有鹤立鸡群之感”,足见李师师的出众。

李师师堪称合格的红颜知己

身为京城名妓,李师师的才气自然是极为出众的。我们知道,宋徽宗赵佶虽然算不上一个合格的皇帝,但在文采方面却是极为出众的,尤其是书法一途,宋徽宗凭借“瘦金体”足可称为一代大师。

对于皇帝来说,后宫佳丽虽多,但大多属于“例行公事”,能够与其倾心交流的肯定没有几人,而身为名妓的李师师却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加上又善于待人接客、与人交流,和“文艺青年”赵佶自然是有很多共同话题的,而且又没有了朝廷的众多烦心事,与李师师交流起来那自然是极为轻松畅怀的。

远离了烦心的朝政,又有共同话题,再加上李师师善于待人接物,对于宋徽宗赵佶来说,李师师绝对是合格的红颜知己。

皇帝无法体验到的爱情滋味

皇帝的后宫人数虽多,但那些都是选妃选进去的,身为皇帝的赵佶在谈恋爱这一方面,恐怕还不如我们现在的任何一个成年人。

而李师师则不同,从各种记载来看,赵佶一开始是接触李师师并未暴露皇帝的身份。双方没有了身份上的巨大差距,而李师师身为名妓那自然是善于待人接物的,除了一见倾心之外,这种比较平等的交流恐怕是赵佶无法体会到的。

而当时身为名妓的李师师,除了与皇帝赵佶交往外,还与张先、晏几道、秦观、贾奕、周邦彦等才子多有交集,尤其是周邦彦,那绝对堪称赵佶的头号情敌。贾奕更是酒后写词讽刺宋徽宗。

由此可见,李师师肯定是让宋徽宗体会到了爱情的甜蜜和酸苦,更让其体会到了吃醋感觉,这与后宫那些畏惧于皇威,只懂得顺从的后宫佳丽是大不相同的,这绝对成了“文艺青年”宋徽宗戒不掉的毒。

1.宋徽宗被骗了。都是那帮吃饱了没事干的文人闹的。把一个青楼 *** 搞成了天仙下凡。所以宋徽宗就要去看看,要是要看看李师师的深浅,而让她知道一下自己的长短。用宋徽宗的长处去弥补李师师的短处。

2.谁知试过之后,宋徽宗深切的体会到了家花不如野花香。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的着,不如偷不着。于是乎便留恋花丛。归根结底就是那点龌龊的小心思给闹的。

3.当然李师师也是有自己的本领的。比如能歌善舞,温柔体贴,能上能下,最重要的是还会口技,京中有善口技者说的就是李师师。

4.于是宋徽宗和李师师便郎情妾意,如胶似漆,一发不可收拾,最终闹得宋徽宗亡了国。

不是所有的红颜都是祸水,但李师师是。

0
回帖

历史上秦淮八艳之一的董小宛是怎样的人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