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肉冤》是江都扬剧团的经典剧目,德才团用的还是那个本子。剧情是:
平阳府总兵马玉龙依仗权势,称霸平阳。张琪、张志英父女同在马府为奴。一日,马玉龙趁其子马正良进京赴考之机,命张琪随行,当夜将张志英奸污,志英怀孕,被逐回家。张母告状不成反遭诬陷,志英气奔马府怒斥马贼。马玉龙恼羞成怒,毒打志英,志英早产,被杀身亡。产下的男婴被小奴马元所救,被送到张家,后取名仇郎。
马正良得中后,让张琪回府报喜,马玉龙假借赏酒致张琪中毒而亡,并命马元到张家拦门放火、欲想杀人灭迹。事被马夫人陈凤英发现,托马元搭救张家逃隐山林。
十六年后,志英之子仇郎得中官封巡按,欲为母申冤,却遭右殿丞相马正良百般阻挠。正值仇郎当堂判斩,马正良手捧赦旨,大闹公堂。马正良之母陈凤英闻讯直到公堂击鼓鸣冤,悲愤控诉马玉龙杀父、霸妻、夺子的罪行,马正良如梦初醒,立斩马玉龙,血洗两家的骨肉冤情。
马玉龙罪恶滔天,该死!志英父女含冤九泉,可怜!陈凤英忍辱偷生、为夫报仇,可叹!马元情重如山、义养孤老,可敬!马正良徇私善变、官场败类,可恨!
马玉龙、陈凤英、张家三代人、马元,善恶分明、一目了然,我把马正良好好分析一下。
身为平阳军分区马司令的公子,小马没有在外炫耀“我爸是司令”这类的话,而是一心攻读,力求上进,说明他出淤泥而不染,小时候的品德修养还是值得肯定的。十年寒窗、高考登魁、贵为帝师、官封丞相、位极人臣,到这儿为止,找不出马总理的任何缺点,可谓白璧无瑕、国之楷模。
当新科状元仇郎用“是否该为民伸冤”的真命题试探他时,马大人依然是一副正义凌然、刚直不阿的清官形象。得到上级强大的精神支持,仇郎抛出了“为母申冤、立斩生父”的话后,马正良话锋立转,以“手足之情、骨肉至亲”劝慰自己的学生兼弟弟:我的好兄弟,你杀谁都行,就是不能杀爸爸。此为马正良第一变。
见仇郎斩意坚决,马正良又用上级的身份压住仇郎。正当仇郎一筹莫展之时,皇上降旨,封他巡按之职,并赐尚方宝剑。马正良的语气又软了下来:好弟弟,哥求你了,还是不能杀爸爸。仇郎想想好笑:你可拉倒吧,那是你爸爸,不是我爸爸。此为马正良第二变。
公堂之上,仇郎判斩马玉龙,马正良手捧赦旨,阻斩马玉龙。形势似乎变得很糟,世间还是有正气在。正良妈妈控诉了马玉龙的又一罪行:孩子,他杀了你爸爸,抢了你妈妈,你叫张正良,不叫马正良,那个老东西不是你爸爸!马正良急了:杀杀杀!是你害死了我的亲爸爸。此为马正良第三变。
马司令还在垂死挣扎:正良,你是我儿子。马正良哭笑不得:谁是你儿子呀?乌龟才是你儿子呢。甭管真假吧,是我把你养大的,你必须得救我。我救你个六啊,你又不是我爸爸。我还得踹你一脚,你个不要脸的老流氓!
权在法上、情在权上,这是马总理的座右铭。你杀人没事,因为你是我爸爸,所以我可以赦免你。原来你不是我爸爸,那太好了,给了我一个大义灭亲的机会,不杀你杀谁?身为一个国家的总理,跟变色龙一样的善变,才华撂一边,品德是何其的卑劣。践踏国法、咆哮公堂,这样的国家干部,比马玉龙的祸害还要大。
袭人在向王夫人“告密”时,将宝玉对黛玉说“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直接汇报了会怎样红楼梦里袭人告王夫人的时候,为什么没有把宝玉拉她手,把她当成黛玉表白说,“睡里梦里都是你”也一起告诉呢?
1.主要原因是前文已经提到的,袭人有意要宝钗和宝玉成亲,当然不会汇报出宝玉和黛玉的真爱细节。
2.袭人天真的以为宝钗大度一点,而黛玉小气,小性子,说话也尖酸刻薄数落他人……她和大观园所有人一样被宝钗母女的小恩小惠收买了。
3.事实上,如果黛玉嫁给宝玉,还会容得下袭人。宝钗嫁给宝玉,绝对不会容得下袭人。后四十回在语言上,细节上处理的脱节了。不过,大是大非还是把握住了。宝钗会把袭人赶出家门的。
4.王夫人、薛姨妈、王熙凤、宝钗可是四人组合呢。俗话说得好,养女像姑姑。此四人都是工于心计的人,机关算尽。贾府后院乃至整个家族命运,还有王家的,薛家的命运都是和这四个人密切相关的。
四大家族的发展方向基本上就是此四人掌握的。
5.此外,王夫人薛姨妈,还有王熙凤三人精心设计的“金玉良缘”套路,袭人聪明的看出了这个道理,她只能顺着王夫人的心意,见风使舵,不能说出黛玉和宝玉的真情。
6.黛玉和宝玉的关系是贾母安排的,袭人和晴雯也是贾母给宝玉安排的,可以说贾母对宝玉的感情和未来考虑的很周到,也很到位。如果贾母的安排不被打破,宝玉是幸福的,贾府也是未来光明新区。
就像宁荣二公在宗庙祭祀,家塾安排等的良苦用心一样,贾母兑贾府的未来接班人~宝玉的未来考虑的很周到细致,也很合情合理。
7.可惜,贾母独木难支,一个人拗不过三个人——王夫人团结姐妹薛姨妈,联合自己侄女王熙凤,调集王薛力量,牵制贾府大小,把贾母的人赶的赶,收买的收买。
甚至发展到,王夫人王熙凤撺掇刑夫人来加盟,以给贾赦做小妾为假名义,向贾母讨要鸳鸯。所以才有,贾母当众对王夫人说“你们算计我,就这个得力的丫头,你们也要支走?”
贾母心里清楚的很,刑夫人要鸳鸯,就是两个儿媳妇的夺权计划,外加王熙凤这个孙儿媳妇。可惜李纨把贾珠之前的妾都赶走了,没有助手,本身有才华,没有势力,不能帮贾母料理家务。
在这种情况下,贾母的家族地位越来越名存实亡,逐渐形成王氏三女独霸贾府的局面。薛宝钗入住贾府,已成定局,挡路者死……
8.就连贾政听到黛玉死了,宝钗和宝玉结婚了,都半天说不出话来。因为贾政和贾母是想让黛玉和宝玉一起的。否则也不会让黛玉长期住到贾府了。
可是不仅没有如此,还搭上了外甥女性命,贾政能不难过,能不伤心,能不吃惊吗?
这个腐儒懦弱的人,为官挟制不了下属、为父管教不了孩子,为夫又管不住老婆的男人,一生可谓是“唯唯诺诺”。贾敬不用多写,这贾政就是他堂哥贾敬的翻版了。
所以,袭人背叛了贾母,见风使舵的投靠了王夫人,不过,王夫人也很清楚。此人不能留,所以就不难理解,只给她加工资,不给她名份的特殊待遇了。
当然,晴雯立场坚定,却被赶出贾府,袭人也是怕了。她觉得贾母保护不了她,决定不了宝玉的事情了,大势已去,为了自保,她主动投诚。最后,还是被利用完后,好出去了。
袭人虽是个丫头,但其精明不输主子小姐,她不仅有上进心,努力进取,而且非常有城府,做事也能很好地把握分寸,在不落痕迹时就把事情办成了。
比如第三十四回,袭人在向王夫人告密时,当王夫人问到宝玉挨打地原因时,她只说了宝玉交游伶人,私赠表物之事,因为这是可以说的,却对贾环私下告贾宝玉黑状之事假装不知:
王夫人见房内无人便问道:“我恍惚听见宝玉今儿挨打,是环儿在老爷跟前说了什么话……",袭人道:“我倒没听见这话……”
袭人早在宝玉来打之后,就听宝玉的随从茗烟说过了贾环告宝玉黑状的事,为什么袭人不对王夫人说呢?因为如果把自己知道的竹筒倒豆子一般都说出来,那么袭人得罪的就不仅仅是贾环,也不仅仅得罪贾探春和赵姨娘,而是连贾政都会得罪了的。只有假装不知,才会不惹祸上身。
同理,不向王夫人告密说宝玉对黛玉的表白之语,并不是为黛玉考虑,而是为自己利益。
一,首先,宝玉向黛玉的表白之语,并不是向黛玉说的,而是向袭人说的,而且向袭人说时,也没有说明这些话是向林黛玉表白的,宝玉只是说:
好妹妹,我的这心事从来也不敢说。今儿我大胆说出来,死也甘心,我为你也弄了一身的病,在这里又不敢告诉人,只好掩着,只等你的病好了。只怕我的病治得好呢,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
明眼人都知道这话应该是宝玉对林黛玉说的。但袭人若是告密,便是无凭无证的,林黛玉不会承认这事,贾母更不会承认这事。更何况林黛玉也确实不知道贾宝玉向她告白的事。更别说贾母了。
一件无凭无据的事情王夫人,王夫人也只是听听而已,并不敢据此向林黛玉和贾母发难。倒是宝玉,很有可能从王夫人的敲打中得知袭人告状之事,从此对袭人心生嫌隙。再也不会对袭人那么相信依赖了。
二,袭人如果想王夫人告密贾宝玉告白林黛玉之事,王夫人也许会秘密同贾母协商,让贾宝玉搬出大观园,把林黛玉和贾宝玉隔开。但这样做会让贾母对袭人心生不满。如果贾母对袭人公开表示不满,王夫人纵然想提拔袭人,恐怕也不敢提出,毕竟贾母是王夫人的婆母,没有必要为了一个下人,与婆婆闹得不愉快。更何况宝玉也会因此对袭人不再上心了。
三,宝玉虽然是一个暖男,但并不是没有个人主见的。甚至他身上还有一定的纨绔子弟的脾气,若是他知道了袭人告密自己与林黛玉有私,宝玉一定会像后来疏远薛宝钗那样疏远袭人。如果那样,袭人的前途也是尽毁了。
四,袭人的人设就是服侍谁心里就有谁,若是传出袭人告密之事,袭人便是口风不紧的丫头,而凡是主子,没有谁会喜欢这样的丫头的。毕竟再干净的人也会有一点点隐私。那样袭人的人设就崩塌了。
袭人是一个很有城府的丫头,他不会做损人1000,自损800的事情。因而他不会把贾宝玉告白林黛玉的事情告诉王夫人。而是采用其他的形式,不显山不漏水的把林黛玉推出来。
五,袭人虽然没有明着告密贾宝玉告白林黛玉的事情,但是后来他抓住机会,还是在王夫人面前给林黛玉上了眼药。
第三十四回,贾宝玉挨打,袭人向王夫人汇报情况时,曾乘机谏言:
“……如今二爷也大了,里头姑娘们也大了,况且林姑娘、宝姑娘又是两姨姑表姊妹,虽说是姊妹们,到底是男女之分,日夜一处起坐不方便,由不得叫人悬心,便是外人看着也不像……他又偏好在我们队里闹,倘或不防,前后错了一点半点,不论真假,人多口杂,那起小人的嘴有什么避讳,心顺了,说的比菩萨还好,心不顺,就贬的连畜牲不如……”
袭人这话虽然把宝姑娘和林姑娘都说了,但是,薛宝钗是王夫人的外甥女,王夫人对薛宝钗自然放心,并且薛宝钗和贾宝玉的关系并不亲近,所以袭人这话其实是在告林黛玉小黑状,可形式上却又让人抓不着宝儿把柄。
于推心置腹的谈话之中,不著痕迹地告了状。这就是袭人的高明之处。有这等本领,袭人又何必明着告状,给自己招祸呢?
袭人这个丫头,身上有很多缺点,比如没有风骨,奴性非常重。比如她是墙头草,两头倒。
但是,设身处地的在袭的角度想一想,她的所有的缺点也称不上什么大毛病。
袭人就是荣国府的一个奴婢,她没有必要去心怀家、国、天下。鸳鸯的忠贞与刚烈的确值得称颂,但不能硬性地要求其他的丫头都像鸳鸯一样。
如果只把袭人当一个奴婢看,那么她是一个非常合格的丫头。
在面对主人时:她识礼仪、懂尊卑、言行有分寸。她会惮压的,只会是怡红院中其他渴望上位的丫鬟,她会用一些手段,但绝对不会采取告密这种方式。
一.袭人从未,也不会选择告密
袭人是一个相当拎得清的丫鬟,她明白自己的位置,也明白自己说话的分寸。
袭人曾经是贾母身边的大丫鬟,这就意味着袭人投靠王夫人,只能得到王夫人的提拔,而永远不会得到她的真正信任。
有着袭人曾是贾母丫鬟的隔膜,王夫人同袭人永远不可能推心置腹。
王夫人见房内无人,便问道:“我恍惚听见宝玉今儿捱打,是环儿在老爷跟前说了什么话。你可听见这个了?你要听见,告诉我听听,我也不吵出来教人知道是你说的。”袭人道:“我倒没听见这话,为二爷霸占着戏子,人家来和老爷要,为这个打的。
①所谓袭人告密的起因,是因为王夫人问她话,所以她必须回话。袭人身为奴婢,当主人问她话时,她是没有权利保持沉默的。
这句话同样可以反过来说,如果王夫人不问话,袭人根本没有权利在王夫人面前多嘴多舌!
所以袭人根本不存在告密的主观因素。
②如果袭人想通过告密的方式来巴结王夫人的话,那么此时是一个最好的时机。
宝玉挨打,的确存在贾环的调唆。这一点,袭人已经通过茗烟了解到了。
但此时袭人非常清醒,保持住了一个丫鬟应有的礼节和分寸。那就是不能参与到主人的宅斗中去。
③无论王夫人同贾环有什么过节,都不是袭人一个丫鬟的身份可以置喙的。
对于王夫人最大的假想敌贾环,袭人都没有去告密。那么其他的人,袭人更没有告密的理由。
此时的袭人非常清楚,告密这种事情只有主人的嫡系才可以做!她自己是无论如何都不可以那么做。
之后袭人的言语间,更全是大道理。
袭人连忙回道:“太太别多心,并没有这话。这不过是我的小见识。如今二爷也大了,里头姑娘们也大了,况且林姑娘宝姑娘又是两姨姑表姊妹,虽说是姊妹们,到底是男女之分,日夜一处起坐不方便,由不得叫人悬心,便是外人看着也不像。……
①礼教男女大防符合封建道德规范,此时袭人这样讲,完全挑不出任何毛病。
大观园实际意义上是荣国府的闺阁,宝玉这种已经十几岁的男孩子在其中居住的确不妥。
如果说袭人此时是在告密的话,她是在告谁的密?贾元春吗?因为是贾元春把贾宝玉安排住进大观园的。
贾元春可是真正的贵妃娘娘,试问袭人有几个脑袋敢告她的密!
②如果觉得此时袭人在给林黛玉告密的话,那么更是无中生有。
袭人此时说话说得很周全,薛宝钗和林黛玉并列提出,并没有单指谁。
而且姐妹们住进大观园这件事情,也由贾元春安排的,袭人不可能、也毫无动机去指责贾元春。
③仔细读一读袭人的话,她的语言都是针对贾宝玉的,并没有针对任何一个姑娘。
袭人怕一个大男孩住在闺阁中,而引起别人对宝玉的无端指责。如果有人以此为由编排贾宝玉,那么无论是对宝玉的声誉,还有整个大观园的声誉都有影响。
④此时无论是袭人的说法和做法,对宝玉还有姑娘们的声誉都是一种维护。
而袭人的看法和见识也赢得了王夫人的认可。此时袭人动心机了吗?她一定动了。她的想法是在王夫人面前展现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识和能力。以求获得赏识和升职!
但是袭人根本没有告密。
如果此时袭人把睡里梦里也不会忘了你这句话,告诉给了王夫人。那她就是作!
二.袭人颇有算计,懂得事情的轻重
先来看一下,睡里梦里忘不了你这句话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的:
宝玉出了神,见袭人和他说话,并未看出是何人来,便一把拉住,说道:“好妹妹,我的这心事,从来也不敢说,今儿我大胆说出来,死也甘心。我为你也弄了一身的病在这里,又不敢告诉人,只好掩着。只等你的病好了,只怕我的病才得好呢。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袭人听了这话,吓得魂销魄散,只叫“神天菩萨,坑死我了!
①袭人绝对不可能,对这件事情向王夫人进行告密!
因为这句话并不是林黛玉说的,而是贾宝玉说的。如果袭人去告密,那等于去告自己的主人贾宝玉,等于在说自己的主人做了有损清誉的事情。
无论任何原因,奴婢去告密自己的主子就是对主人不忠。
而王夫人是宝玉的生母,怎么会把一个对自己儿子不忠的奴婢留在儿子身边!
②这件事情袭人根本脱不了干系,她极力撇清自己还来不及呢,怎么会一头撞进去。
当时宝玉拉起的可是袭人的手,并不是黛玉的!
宝玉说了什么,大观园中的其他人未必能听见。可大观园中人来人往,宝玉拉袭人手这件事情未必没有人看见。
这件事情袭人巴不得无人撞见,怎么还能主动说!
③贾宝玉的正妻是谁?这件事情是贾母、贾政、王夫人三人之间的博弈。袭人的地位太低,根本轮不到她去想。
袭人是纵然是想给林黛玉告密,也得抓住实锤!
后来的四儿,因为说与宝玉同日生日就是夫妻,被王夫人撵了出去。
芳官,因为调唆宝玉要柳家的丫头五儿,被王夫人撵了出去。
这些事情都是丫头们本人说的,并没有受到诬陷。王夫人撵他们出去有足够的理由。
可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这句话,一则不是林黛玉本人说的,二则宝玉说这句话的时候林黛玉也没有在场。
换句话说,这件事同林黛玉根本没有关系。
袭人如果因为这件事情去告密的话,那么真的是没抓住狐狸反惹一身骚。
一则本来林黛玉就清白,没有把柄。
二则谁都知道林黛玉是贾母的宝贝,袭人敢碰林黛玉,就是动贾母的尊严!如果被贾母知道,袭人绝对没有好下场。
怡红院中一定有王夫人的耳报神,那个人绝对不会是袭人。话也可以反过来说,如果以袭人以告密的方式求上位,以王夫人的地位一定看不上她的品行,更不可能让她去照顾宝玉,还给她准姨娘的地位。
而袭人呢,她有几分心机,绝对不是一朵白莲花。她对小红等想要上位的丫鬟,极尽打压之能事。可告密这种龌龊事儿,还真的不是袭人做的。
嘿,你可问对人了!
首先声明,向王夫人告发晴雯的不是袭卿,是王善保家的!
万人皆因“破席”污蔑袭人,破席不是破鞋,是割席决裂之意。宝玉与袭卿割席决裂,是为了把袭人嫁给蒋玉菡,是为了袭人的将来好,是用心良苦!
说回告密,原著里袭人可没提晴雯半个字,只说大观园里的女儿都长大了,最好让宝玉搬出来住。王善保家的却指名道姓说晴雯妖媚惑主,王夫人听后就对晴雯恨之若鹜,下令抄检大观园。在抄检大观园时,探春打了王善保家的一耳光;司棋露峥嵘,而王善保家的正是司棋的外婆!最后宝玉补充道,好好的女儿,嫁了人就可恶起来!
林林总总,都指向王善保家的,没有一点指向闺中袭人!
再说“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这话,那王夫人已向袭人许了姨娘之位,就算这话传到王夫人耳朵里也无大碍,只可能会训诫袭人要注意分寸,别篡正室女主位。
袭人听见宝玉这话时也吓了一大跳,可见袭人心中有数,没有非分之想。
总而言之,袭卿没有告密,反而是一个优秀的通房大丫头!《红楼梦》里的女儿都不是坏人,坏人是嫁汉的仆妇,这是小说的宗旨。
如果袭人直接跟王夫人如实汇报,贾宝玉对林黛玉的告白“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有两个结果,一是王夫人会大惊大怒,严厉批评袭人,二是袭人根本也不能因此投靠王夫人,成功抱上大腿,获得“当姨娘”的待遇和承诺。
这其实很容易就能理解,袭人趁机跟王夫人告密,本质上不是要直接曝光宝黛的恋情,曝光宝黛相爱对她没有半点好处,反而会有害处。
因为王夫人会震怒,质问她为什么不早点来汇报!
宝玉和黛玉自幼被贾母养在一起,王夫人早就不满,黛玉处处拿捏宝玉死死的,王夫人早就憋了一肚子气,此时听到宝玉居然为了黛玉痴情到这种地步,她偏偏动不了林黛玉,也舍不得动宝玉,头一个倒霉的就是来告密的花袭人。
宝黛这么深的感情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之前肯定有很多的蛛丝马迹,亲密互动。袭人居然到现在才来表白,是不是严重的失职?还想获得信任和奖励,还想当姨娘,那简直就是做梦!
王夫人能让袭人继续伺候宝玉,做个狗腿子眼线就不错了!以后宝黛要真是有什么情不自禁的事儿,那就是袭人没看管好,贾母肯定做主让宝黛结婚遮丑,袭人依然死定了。
人家袭人的目的是借着露一丝口风给王夫人,以此作为“投名状”献媚投诚,获取王夫人的信任。当想要上狗腿子,找到新靠山,至于宝黛的事儿,她可要留着慢慢跟王夫人汇报的,实在没必要一上来就亮底牌。
而且这件事关联宝玉挨打,宝玉又偏偏因为男女之事挨打。背后不仅关系到宝玉和花袭人偷试云雨情的丑事,还关联到薛家的薛蟠争风吃醋。薛宝钗可是事先提醒过袭人,不该说的不能多嘴。
下面来分析一下袭人投诚王夫人这一段的语言艺术,分分就可以让人刷新对“笨嘴拙舌”的理解。
这话要从宝玉挨打说起,话说书中第三十四回里,写的是贾宝玉因为流荡优伶蒋玉菡,逼 *** 婢白金钏差点被贾政活活打死。王夫人和贾母先后赶来救了宝玉,把宝玉抬到贾母屋里一顿收拾,又抬回了怡红院修养。
袭人在这件事中的表现非常突出,她先是因为在贾母屋里插不上手伺候宝玉,就不顾规矩,跑出了二门找茗烟打听,问宝玉到底为什么挨打。茗烟就告诉她金钏的事是贾环挑唆,蒋玉菡的事多半是薛蟠吃醋告发。
袭人回来就很生气,正好宝钗又跑来送棒疮药。宝钗也担心自己的哥哥掺和在内,也跟袭人打听宝玉为何挨揍,袭人就说了薛蟠的事。然后宝钗为了给薛蟠掩护,好一顿辩解,还奉承袭人为“袭姑娘”。
宝钗临走的时候,说了这样一句奇怪的话:“不必惊动老太太、太太众人,倘或吹到老爷耳朵里,虽然彼时不怎么样,将来对景,终是要吃亏的。”
这句话一方面当然是暗示袭人不要把薛蟠的事告诉贾母和王夫人,以免薛家尴尬,没脸再住下去。另一方面就是薛宝钗在暗示袭人,不要把宝玉在情爱方面的事过多的告诉贾母和王夫人。
至于“终是要吃亏的”除了宝玉之外,当然还有负责照顾宝玉的大丫鬟花袭人,她作为宝玉身边的奴才头儿,自然是要负一定责任的。
袭人挺精明的,她听懂了宝钗的警告。所以,当王夫人差人来找宝玉身边的丫鬟问话的时候,袭人不敢让别人去,她亲自去了。就是要防备别的丫鬟说错了话,会连累她。
袭人见说,想了一想,便回身悄悄告诉晴雯、麝月、檀云、秋纹等说:“太太叫人,你们好生在房里,我去了就来。”
果然,王夫人也是问的宝玉为什么挨打。袭人一个字也不敢多说,不仅不敢说薛蟠,连贾环也不敢说。而且她火速的转移了话题,只说了一句宝玉也该教训,就直接戳在了王夫人的心坎上。
袭人道:“别的原故实在不知道了。我今儿在太太跟前大胆说句不知好歹的话。论理,我们二爷也须得老爷教训两顿。若老爷再不管,将来不知做出什么事来呢。”
王夫人刚刚经历了金钏跳井的祸事,她教训了宝玉一顿,借了宝钗的两件衣服和伶牙俐齿的洗白,花了整整五十两白银才摆平的。她其实比谁都知道宝玉这个熊孩子的确欠揍,可贾母宠溺,贾珠前车之鉴,王夫人也不得不先顾着宝玉性命要紧。
可是如果宝玉再闹出这种事,只怕她和贾母就算保住宝玉的性命,也保不住宝玉的名声,将来宝玉因为这些丑闻不能科举做官,继承家业,她还是白忙活,晚年无靠。
如今她听袭人这个宝玉身边的丫鬟说中了她的心事,顿时就好感加倍了。拉着袭人叫“我的儿”,也倾诉了自己的心里对宝玉的担忧。
袭人一看王夫人上套,立刻就又进一步表示自己理解王夫人,她并没有先告密,而是先狠狠表了一顿忠心。
“二爷是太太养的,岂不心疼。便是我们做下人的伏侍一场,大家落个平安,也算是造化了。要这样起来,连平安都不能了。那一日那一时我不劝二爷,只是再劝不醒。偏生那些人又肯亲近他,也怨不得他这样,总是我们劝的倒不好了。”
这种入情入理的表白是很令人信任和感动的,王夫人当时就感激的不行,直接就开始夸袭人,还说要“将你和老姨娘一体行事”。
王夫人其实很懂袭人的心思,袭人专门跑来对她说表忠心,诉说如何为宝玉着想,肯定不是只为了给宝玉做个出色的大丫鬟,她想上位当姨娘。
当你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你。当袭人给王夫人下套的时候,王夫人也给袭人抛出了诱饵。
一心要争荣夸耀的花袭人,当然不会错过王夫人的明示,立刻就丢出了“杀手锏”。那就是关于宝玉和黛玉亲厚亲密的事情。也是王夫人最恐惧和关心的事情。
袭人道:“我也没什么别的说。我只想着讨太太一个示下,怎么变个法儿,以后竟还教二爷搬出园外来就好了。”
袭人没有直接明说,但她建议宝玉搬出大观园,已经让王夫人“吃一大惊”,认为“宝玉难道和谁作怪了不成?”
王夫人和贾母一样,一直把宝玉当个小宝宝,所以才容许他厮混内帷,和姊妹们一起住在大观园里。知道后来几年之后撵晴雯时,才因为听说宝玉“已解人事”。
但王夫人一向畏惧男女之事,把漂亮姑娘看做红颜祸水狐狸精,认为她们只会勾引坏了宝玉,又加上金钏的事,她也担心宝玉已经懂了男女之事,在大观园里已经做了丑事。
当然,她担心的对象肯定是林黛玉、晴雯这种漂亮风流的姑娘,至于袭人麝月这种长得一般,早就自动被她认定为“粗粗笨笨的”,默认是安全无害的。
要是她知道袭人早好几年前就勾引宝玉偷试云雨情,估计能一口老血吐出来,把袭人给活吞了都不解恨。
袭人是个非常老练的,这时候她应该至少二十多了,头脑和身体一样成熟。她也因为金钏的事情非常忧虑,金钏不过是和宝玉调情就被王夫人骂做小娼妇打出去,被逼跳井,她和宝玉亲密狎昵好几年的事,要是败露了,肯定死无葬身之地。
袭人就是要恶人先告状,当完了那啥又来立牌坊。只要她的动作够快,王夫人就会先入为主的认为她是个好人,只信任她,还能让她做姨娘。那么,谁再来说她坏话,也会被认定为嫉妒她。
但是袭人也不会跟王夫人说的太详细,当王夫人追问她的时候,她只说太太别多心,一切都是她防患于未然的建议。但她含沙射影的说了这样一句:“如今二爷也大了,里头姑娘们也大了,况且林姑娘宝姑娘又是两姨姑表姊妹,虽说是姊妹们,到底是男女之分,日夜一处起坐不方便,由不得叫人悬心”。
三春和薛宝钗都是陪衬,只有林黛玉才是王夫人的心病,也是袭人的心病。
袭人说这些就够够的了,王夫人已经对她感激涕零,她再进一步表一表忠心,王夫人直接就把她从贾母屋里挖出来,给了姨娘的待遇和承诺。
所以,综合来看,花袭人没有直接跟王夫人坦白宝玉对黛玉的深情告白,是非常精明有心计的做法。
因为袭人只是想背主求荣,给王夫人纳一个“投名状”表忠心攀附而已,这一点在续书中也有后续,贾母和王夫人在宝玉痴傻后给他和宝钗订婚,袭人才亮出来这个底牌的。抛开调包计离谱不伦,也只有那种紧要关头说出来这个大秘密,袭人才会得利,而不会被主子们记恨责怪。
你喜欢看《铁齿铜牙纪晓岚》吗?纪晓岚喜欢杜小月为何不娶她电视剧中的纪晓岚在意世俗眼光。他是大清第一才子,掌管四库全书的编辑工作,所以在骨子里他和文人骚客没有什么两样,有着内心的自命清高和自命不凡。杜小月本身孤苦伶仃,被人贩子拐卖,最后遇到武艺高超的莫愁,跟着她练习功夫,行侠仗义,而后遇到正义凛然的纪晓岚,对他办公的样子很是佩服,就常伴其左右了。归根结底,纪晓岚的内心世界,文人和江湖女子是不可能有结果的,身份上的差别始终阻碍着他们更进一步的发展。
其次,纪晓岚用情不定。剧中的女子,只要是认识纪晓岚或是纪晓岚认识的,都能产生微妙的情感。(不娶杜小月几点原因如下)
原因一:文人爱面子
纪晓岚作为当时大清朝第一才子,对于面子的问题胜过于自己的性命,而纪晓岚这个人因为天生是文人,非常害怕做出什么事情影响自己的面子,所以这是他不敢对杜小月有非分之想的第一个原因。
原因二:年龄限制
根据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里来判断,当时杜小月年龄应该在18-20岁之间,而纪晓岚应该在40岁左右,其实按照当时的社会观念,40岁的年纪娶个年轻的小姑娘其实是最正常不过了,快入土的人都有大把的娶年轻小姑娘,何况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的纪晓岚贵为一品大学士,乾隆身边的大红人,娶个杜小月根本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就算娶个什么皇亲贵族也不是个难事,但是就因为纪晓岚这种类型的文人,对于自己的名誉颇为看重,娶妻都会娶一个和自己年纪差不多的人。
原因三:感情不明确其实
在认识杜小月以前,纪晓岚都是一个人住在阅微草堂的,已经习惯了之前的孤孤单单,自从认识到杜小月以后,因为杜小月天生的活泼性格,让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当中平添了很多色彩,对于纪晓岚这样一个单身多年的人来说,如果说没有感情,那肯定是不可能的,那至于到底是爱情还是亲情,其实他最后自己都无法判断,包括我们电视机前面的观众。原因四:政治问题在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里,和?和纪晓岚两个人其实是死对头,虽然表面上嘻嘻哈哈,经常斗嘴,但是暗地里都是在想办法整对方,所以纪晓岚应该也会怕小月受到伤害,不仅不会去娶杜小月,反而会更加希望杜小月可以远离这个是非之地,让她可以平平安安的过日子!
原因四:历史环境
当时的环境是清朝,思想哪有现在的开放。纪晓岚娶杜小月更定会受到别人的非议,毕竟他们的年龄差那么多,纪晓岚当时又是一个德高望重的人,娶杜小月对自己的影响是很大的!
古代实行的也是一夫一妻制只是男可以纳多房小妾罢了,尽管如此婚嫁还是会受到一定的束缚,就如互生好感的纪晓岚和杜小月,却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在一起。
这个问题可以从理想和现实两个方面回答。
理想上,纪晓岚是电视剧的主角,正义一方的化身,喜欢杜小月但是不娶可以说是有苦衷的。
第一,纪晓岚是为了不连累小月。电视剧里,纪晓岚总是为了国家社稷各种出谋献策,有时还让自己处在非常危险的境地。并且,作为和珅的老对头,两个人经常互相较劲。今天我在皇上面前告你一状,明儿你又在背后绊我一跤。所以说,纪晓岚的总是处在不稳定的情况。如果真的娶了小月,万一哪天一不留神栽了跟头,小月一个人没了丈夫又怎么办?
第二,纪晓岚可能根本没考虑这件事。纪晓岚整天为江山社稷发愁,总是穿着粗布衣裳,有时候蹭和珅一顿饭都要高兴半天。心思都花在百姓江山上了,因而纪晓岚可能压根儿没认真想过这件事。
而现实中,纪晓岚作为一个常人,他的性格也有暗面。
他是文人,而且是个大文豪,信仰儒学。而他跟小月年岁相差二十余几,两人成婚是和当时的道德标准大相径庭,肯定要被人说闲话。为了面子,纪晓岚也不愿意让别人取笑自己一个大学士。再者,若是真不顾嘲笑与小月成婚,纪晓岚政敌也会抓住这个把柄,在朝堂上以此为由诽谤他生活不检点,为老不尊,大肆在皇帝面前念叨他的污点。
纪晓岚也很聪明,他能看出皇帝的心思。杜小月第一次与皇帝见面时,皇帝就对杜小月动了心思。可是太后又不可能让皇帝娶一介草民,正巧太后心里又喜欢小月,就顺势让小月做了皇帝的妹妹,皇帝也是有心却无可奈何。倘若纪晓岚与小月成婚,那么皇帝对纪晓岚的态度估计更加不复从前了。
纪晓岚和杜小月互相纵然再有好感,也没办法和现实对抗。或许他们这种住在一起逍遥自在的生活更让人舒服吧。快乐不需要背景,留下欢笑的背影就行;幸福不需要地位,过得舒坦开心就行。
喜欢啊!《铁齿铜牙纪晓岚》这个系列的电视剧我部部都追,可以说这三个男主之间的交集可以很吸引人,尤其是和珅和纪晓岚,相爱相杀,但是要说纪晓岚为什么不娶杜小月,应该有两个原因吧!
第一:很可能是纪晓岚自身的原因,作为剧中的文坛大家,当时士林中的领军人物,他的原配夫人应该不能是一个舞刀弄枪的,毕竟小月第一部的时候智商可是很有限的,是个古灵精怪的小丫头,如果真的要娶的话也只能是妾。但这小月也不愿意,还不如按正常发展的好。
第二:从政治上来说,因为当时乾隆已经封小月做格格,如果纪晓岚做了驸马,这会影响他的发展,乾隆也不会允许的,所以后面几部,小月的智商大大提高就是这个原因了。
不过我还是希望纪晓岚能够娶杜小月,毕竟不能耽误别人吧!
你好,我是泽允君说电影。
非常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关于你的问题你喜欢看《铁齿铜牙纪晓岚》吗?纪晓岚喜欢杜小月为何不娶她?
其实很简单理解这个事情的,有的时候喜欢不一定是要得到,喜欢和真正爱对方的话,只要对方过得好,人生一世开心快乐,又何必拘泥于在一起或者不在一起呢?
纪晓岚是大清的才子,他有八股文读书下的书生气,但是他的内心也是又铁骨柔情的英雄气概,他最终没有和杜小月在一起,其实也是为了保护杜小月,是希望她能又属于杜小月更好的地方,恋爱不是婚姻,因为纪晓岚心里面知道,他自己完全给不了杜小月想要的,所以他宁愿放手,这样我才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大丈夫所为。
以上希望我的回答对你又帮助,谢谢。
其实本人还是蛮喜欢看铁纪的,首先情节不说,基本都是纪晓岚为民 *** ,惩治贪官,顺带敲打和珅这个大贪官,至于为什么纪晓岚不娶杜小月,大概有以下几点原因:
1身份问题,纪晓岚是大清国第一才子,身份带给他的心高气傲是很正常的,当时有讲究士农工商,基本所有人都很尊敬乃至害怕官僚阶级,纪晓岚如果娶了一个平民之女,在官场上肯定是会遭到嘲笑的。
2仕途问题,纪晓岚如果娶了平民,皇帝那里也有不好的影响,可能会影响以后的仕途。
3历史问题,大清国汉家女子地位很低,虽然纪晓岚在当时官位只能算一般,那好歹也是个官不是,就不说他,就是县令娶得也大部分都是书香门第,商贾世家,等等,
多方面因素导致,至于年龄问题,我觉得不是重点,毕竟古代40娶20的不说多,但也不算少。
如何看待杜牧,王安石,李清照对项羽的不同评价
楚汉相争,力能扛鼎,才气过人之项羽,23岁跟随叔父项梁起兵反秦,率领江东八千子弟,纵横疆场,逐鹿中原。巨鹿一战,项羽破釜沉舟,与几倍于己的秦军进行浴血奋战,奇迹般地消灭了秦军主力,被各路诸侯推举为“上将军”。
此后项羽所向披靡,直至进军咸阳,自封为西楚霸王。《史记》载:(项羽称)" 所当者破;所击者服"。顶天立地的项羽,在历史上留下了太多的印迹:“破釜沉舟”、“鸿门宴”、“项庄舞剑”、“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等,最后屡战屡胜但大脑平滑、政治上弱智的西楚霸王竟败亡在屡败屡战,高智商、高情商的刘邦手下。
直到临死前,项羽还认为是“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就是有这样的认识,当乌江亭长要用船送他渡江,劝他东山再起时,他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谢绝了亭长的好意。
一、霸王祠中两首诗
安徽省和县乌江镇就是两千多年前楚汉争霸时“十面埋伏”的古战场,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之地。
在和县乌江镇东南的凤凰山上,从汉代起就建有霸王灵祠。
在霸王祠享殿东山墙的内壁上,镶嵌有两块大理石镌刻的石碑,分别刻着唐朝诗人杜牧的《题乌江亭》诗:“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还有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乌江亭》诗:“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二、针锋相对的两首诗
项羽该不该重返江东,即使他真的回到江东,那里的父老子弟对他又是什么态度呢?项羽还能够再次挑起烽烟四起,逐鹿中原的大战并从而转败为胜,扭转乾坤吗?
历史上众多文人墨客及史家因见解不同,而争论不休。
霸王祠墙上杜牧和王安石的诗,就是分别代表了针锋相对的两种观点。
(1)杜牧诗《题乌江亭》
译文: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能够忍受失败和耻辱的才是真正男儿。
江东子弟大多是才能出众的人,若能重整旗鼓卷土重来,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杜牧诗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批评项羽刚愎自用,遭遇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能算一个“男儿”呢?有愧于其英雄称号。讽刺项羽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惋惜他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
杜牧认为战争的胜负亦未可知,也是难以预料的,失败了并不要紧,项羽才31岁还很年轻,如果能“包羞忍耻” ,忍辱负重,韬光养晦,采纳忠言,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可知。可是项羽不图重新振作,自暴自弃,一死了之,是极其错误的。
(2)王安石诗《乌江亭》
译文:频繁的征战使壮士疲劳、士气低落,中原之战的失败之势再难挽回。
虽然江东子弟现在仍在,但他们是否还愿意跟楚霸王卷土重来呢?
王安石认为烽火连天的战争让百姓疲命,项羽的失败是无可挽回的。即使是他想要卷土重来,江东子弟也不会答应,没人肯供他驱使了。项羽已失去了民心,连家乡的百姓都不拥护他了,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3)杜牧、王安石的观点截然相反,是因为他们的出发点和立场不同。杜牧着眼于宣扬不惧失败的无畏精神,是借题发挥,赞扬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是诗人咏史;而王安石则审时度势,指出项羽败局已定,势难挽回,是政治家的咏史。最后的反问道出了人心向背的历史趋势。
三、李清照诗《夏日绝句》
宋代诗人李清照《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诗用楚霸王故事做题材 ,实际上是借项羽不肯对敌人屈膝投降的行为来讽刺南宋王朝腐朽无能,对敌妥协投降的政策。头两句讲一个人的生死都应该成为英雄。第三句点出她对项羽的赞美,第四句用“不肯”赞扬项羽不肯忍辱偷生的英雄行为,给予楚霸王以充分肯定。
结束语:时光荏苒,曾叱咤风云,力拔山兮气盖世之西楚霸王千秋功罪和楚汉争霸及其评论它的华彩诗章,早已淹没在烟波浩渺的历史长河之中,惟掩映在绿草鲜花、苍松翠柏间的霸王灵祠游客们仍络绎不绝……
楚汉战争中尽管项羽被刘邦打败,可是项羽的名声,流传千古,甚至比当了皇帝的胜利者刘邦更容易被人记起。千百年来,“西楚霸王”被赋予了悲情英雄的符号,不知多少次出现在文人墨客的诗词里。
唐朝诗人杜牧曾《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很显然是说,胜败乃兵家常事,男子汉做大事要忍辱负重,项羽你根本不需要自尽乌江。江东的人才多的是,你过去江东,完全是可以重新开始的。
杜牧是惋惜项羽的失败,更是说项羽自尽是不能忍辱负重,心胸不够宽广的表现。为什么不能过江东再来呢?
北宋大文学家王安石曾写诗《叠题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弟子虽犹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从字面上都能明白王安石所说的意思:项羽疲于作战,在楚汉之争中失败了,即使项羽回到江东,江东还有很多的青年壮士,他们还会与项羽从新开始吗?
王安石比较直白实际的指出:项羽的失败是不可改变的,即使他能回到江东,江东的子弟民众也不会再支持他卷土重来了。
还有女诗人李清照,写项羽的诗更是有名的《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做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写这首诗时,正好是到了乌江附近。李清照触景生情,内心对自己丈夫不平判乱逃跑的行为颇有看法。
再有当时金兵南侵,南宋当局在抵抗与和谈之间,犹豫不定,抵抗不坚决,造成向南窥逃的局势。
李清照不由得心生豪气,以项羽宁可自尽不回江东的豪情与气节,来抒发自己恨不得拿起武器,奔赴战场杀敌的一腔报国热情。
可以说,李清照的“至今思项羽,不肯回江东”,基本上决定了项羽在历史上的“英雄”地位。
根据楚汉战争的局势,还是很赞同王安石的说法,比较客观。项羽的祖父项燕当时就是战败回了江东,想重新再来,结果被秦军追杀,项燕见楚王已死,也只好自尽。
同样,刘邦自然不可能让项羽回江东,给他时间是其卷土重来,一定会追杀项羽,活要见人,死要见尸,才会罢休。所以,项羽根本没有卷土重来的机会。
欣赏李清照豪情万丈的同时,也感叹,项羽如果不是李清照这首诗,或许很难成为英雄。
两个政治家的理性与一个女词人的浪漫!
中国文化中历来就有成王败寇的说法,这是一种基于现实的理论。刘邦在未称帝之前,就是个做过招待所所长的小流氓小混混,而在击败项羽称帝之后,成为了锦衣还乡“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的汉高祖。
明太祖朱元璋在做皇帝之前,是个连做和尚都没有资格的穷小子,一朝风云际会,成为皇帝,那就完全不一样了。
但中国人还有一个悲悯失败的英雄的情结。人们常说,人间最悲剧的事情,莫过于英雄末路与美人迟暮。当叱咤风云的大英雄走投无路的时候,人们往往会同情;当一个曾经青春年华的红颜美女变成白发苍颜的时候,人们往往会有怅惘之情。因此,失败的英雄和迟暮的美人,是诗歌中咏叹的常见主题。
而项羽,就是那个人们常常议论常常惋惜的失败英雄。
项羽本来拥有一统天下的所有条件。但他身上的性格缺点,注定让他失去江山自刎乌江岸。
第一,项羽绝对没有刘邦的隐忍与狡猾;
第二,项羽在粗豪的外表之下,竟然还有妇人之仁,竟然于鸿门宴上把刘邦放虎归山;
第三,项羽没有屡败屡战的坚韧不拔;
第四,项羽识人不明刚愎自用,渐渐地失去了人心,导致八千江东子弟与之离心离德。
因此,项羽的失败是一种必然,所谓性格决定命运的说法,在项羽的身上被证明得淋漓尽致。
而人们喜欢项羽,是因为项羽身上有一种男子汉的粗犷的气概,是因为项羽深爱着他的虞姬而没有移情别恋始乱终弃,是因为项羽不肯做阶下囚的气节。
普通人眼里的项羽,大概就是个拥有绝世武功拥有绝世爱情有情有义有节气的失败英雄,但是在政治家的眼里,项羽的形象却并不是如此。
在咏叹项羽的诗人中,比较有名大概有三位。
一位是晚唐著名的诗人、军事家杜牧,一位是宋朝的名相、王安石变法的主导者、诗人王安石,另外一位是南宋著名女词人、婉约派的大宗师李清照。但同是项羽,在三位诗人的笔下,却是不同的形象,对项羽的评价也大为不同。
杜牧对项羽未能坚持渡过江东然后率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表示惋惜;
王安石则指责项羽刚愎自用没有识人之明导致人心离散失去人心,认为项羽即使回到江东,也断无卷土重来的可能,这是对杜牧观点的创新。
而李清照则歌颂了项羽的英雄气概,说他是人杰,是鬼雄,是大义凛然慷慨赴死的英雄。
三个诗人,三种不同的观点,其实这三种不同观点的背后,也真实地反映了三人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人生经历的不同,更反映了他们的性格的不同。
我们先来看这三首不同的诗。
杜牧擅长写咏史诗。他在《题乌江亭》中写道: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认为,胜败乃兵家之常事,所谓的屡败屡战,才是人生的常态,不能因为一次的失败,就放弃人生的努力。作为一个男人,要学会隐忍,要学会风光长宜放眼量,就像司马迁,忍住了耻辱,终于写出史记;就像唐朝名将南霁云一样,将以有为也。假如项羽能听从渔夫的建议,渡江回到江东率领江东子弟重整旗鼓,很有可能卷土重来取得成功。
杜牧其实就是一个非常隐忍的人。他出身名门贵族,但家道衰落,虽然身负凌云之才,但始终在仕途上郁郁不得志,被卷入晚唐牛李党争的旋涡中沉沦下僚。杜牧不仅文学才能出类拔萃,还是一个出色的军事理论家,但他始终未得重用。即使如此,杜牧还是希望自己隐忍坚持,直到机会到来的那一天。因此,杜牧写项羽放弃了东山再起的机会,其实是告诫自己,不抛弃不放弃,耐心地等待未来。
北宋的改革家王安石与杜牧的情况完全不同。王安石作为北宋帝国政治改革的倡导者,是一个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政治家。王安石写的《叠乌江亭》,很显然是在杜牧诗的基础上另外写的一首诗,以王安石的性格和地位,绝不可能与杜牧的立意相同,他必须进行观点上的创新。王安石写道: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频繁的征战使壮士疲劳、士气低落,中原之战的失败之势再难挽回。
虽然江东子弟现在仍在,但他们是否还愿意跟楚霸王卷土重来呢?
这很显然是从政治家的角度去评判项羽。王安石认为,政治就是聚合人心的艺术,一个王朝的成败兴衰,一项国家政策能否顺利实施,与人心的向背关系极大。因此,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总是要把聚集民心放在首位,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应该有识人之明用人之术。王安石批评项羽刚愎自用失去了识人之明,其实这也是在告诫自己,在推行变法的过程中,要重视民心,要重视用人。
但是可惜的是,王安石其实也犯了项羽的刚愎自用的毛病,王安石变法的政策的顶层设计是好的,希望以变法来促进富国强兵的目的也是好的,但是变法的政策执行一开始就走了样,王安石为了推进变法而大量提拔的所谓的人才,大部分也是一些希望借变法上位的投机小人,因此变法最后的失败,其实也与王安石的刚愎自用有关。
王安石一方面批评项羽, 另一方面也犯了项羽一样的毛病,这真的印证了老子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话,但王安石与项羽一样,都没有做到知人与自知。
李清照的情况与杜牧王安石不同。
首先,李清照只是一个女人,而在封建社会,女人是注定要被摒弃在政治之外的。
第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词人,她的词大多是“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那种的闺怨词,在靖康之耻北宋南渡之后,李清照的词更多了一种“凄凄惨惨戚戚”的沉痛。李清照很少写这种豪放的诗。
第三,李清照所处的时代与杜牧、王安石不同。李清照晚年被卷入了国破家亡的时代大潮之中。
金人南渡,宋王朝逃往江南,没有人真正能像个英雄一样,组织力量抗金,大家都在忙着逃命。就连李清照深爱的丈夫赵明诚也曾经因为不抵抗金军弃城出逃而受到处分。在这一点上,李清照对宋王朝、对丈夫是充满愤恨的,因为在李清照看来,临阵脱逃绝非大丈夫所为。所以,李清照在与丈夫赵明诚一起到了乌江的时候,写下了这首诗: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作为一个婉约派的女词人,李清照出人意料地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
因此,李清照热情地歌颂项羽,称赞他是大丈夫,宁愿自杀也不愿投降。这是对王室的讽刺,也是对丈夫赵明诚的讽刺,更是对当时奉行投降主义的人的莫大讽刺。从这首诗来看,李清照绝非一个小女子,她还是一个比很多男人更坚强的奇女子!
项羽,是我国杰出军事家。他以武力出众、善用兵闻名,自称西楚霸王。又是一个悲剧色彩非常浓厚的历史人物。
历史上,对项羽有无数的评价,李晚芳评价项羽“羽之神勇,千古无二”。肯定了他的军师才能;大诗人杜牧、王安石、李清照也有诗评,具体如下:
题乌江亭
唐代: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王安石《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看这三人对项羽的评价,着眼点不同、出发点各异,褒贬也不同。
一、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对项羽有着公正的认识,认为项羽的失败是一种必然,是一种性格悲剧。这与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看法是一致的。
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垓下之围”章节中对项羽有着清晰的描述。面对铲除刘邦的绝佳时机,项羽被项伯一劝,思虑不定,优柔寡断;被刘邦一捧,又骄矜自负又,被张良一拖,就听任自由,错失良机;被范增一骂,就心生不满,进而怀疑;三进三出拼死力证“天要亡我”的性格弱点,认命服输,自刎以告江东父老的悲剧命运。
在 项羽陷入四面楚歌时作有“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诗中充满着英雄末路的悲凉和他英雄气短的悲哀。
杜牧《题乌江亭》这首诗就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批评项羽丧失了能屈能伸“包羞忍耻”的大丈夫气概,丧失斗志,缺乏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奋起继续战斗取得最后胜利的勇气。一针见血,一矢中的。
二、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北宋文学家王安石,以一个政治家的眼光,在《乌江亭》冷静分析,“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从客观形势上点出项羽不可能卷土重来的依据。这种评价,已超越了成败的个人因素,以客观的角度分析,以发展的眼光审视,归结出这段历史的发展除项羽的性格悲剧之外的深层原因。
三、生为人杰,死亦鬼雄
一代女词人李清照 ,婉约也有豪气,她对项羽的评价,从人的气节角度评价,感时伤乱,借以抒情,是对当局朝廷南渡,苟安求存的一种讽刺。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表现了词人对项羽的赞赏和崇拜。有这样的评价和气度,又出自于婉约的女性笔下,实属难得 ,这也是对项羽这个人物最好的肯定。
总结:杜牧、王安石、李清照三位诗词大家,借古人之事抒自己心中块垒,各取所需,各抒己见。如果将三位的分析评价综合起来,就是对项羽一个全面而公正的评价。
我是一溪云水,欢迎关注。
诗以咏志,歌以传情。三首诗的创作背景不同,也体现了诗人对项羽的不同评价。
李清照,婉约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 李清照前期生活安定富足美满,后经“靖康之变”,不得以随朝廷南迁,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赵明诚在做江宁知府时,遇到叛乱,不仅没有组织有效的战斗,反而弃城而逃。夫妻二人南渡途径乌江有感而发,《夏日绝句》就此诞生。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 《夏日绝句》一方面谴责朝廷南迁,一方面因为自己丈夫弃城而逃感到羞愧,认为大丈夫在世当有所为有所不为。通过对项羽行为的赞赏,表达自己心中的不满,愤恨之情。
王安石,封荆国公,锐意变法,改革弊政。
- 宋仁宗至和元年,王安石舒州通判任满赴京途经乌江亭,写了《乌江亭》这首是,以此驳斥杜牧的意见。
乌江亭
宋·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 诗中王安石直抒己见,客观分析了项羽当时的处境,提出了自己的质疑:经过多年的征战,人民已经产生厌战情绪,加之兵败,即使重整旗鼓,也未必有人追随。见解独到,一针见血,可见其革新精神。后期他主张变法也就顺理成章了。
杜牧,号樊川居士,与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 杜牧生不逢时,少时家庭优渥,后逐渐衰落。虽有相才,而无相器。看破晚唐的时局,却无回天之力。诗人赴任池州刺史,路过乌江亭时感慨良多,写下了《题乌江亭》。
题乌江亭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 对项羽的乌江自刎表示讽刺,暗示当局者不应该因为暂时的失利而放弃,要有败不馁的精神。借古喻今,不失本心。
诗人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对项羽提出了不同的评价,借以讽喻,或褒或贬,都有一定的意义。只能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儒家既不能当法律用,是不是基本等于无用儒家思想不是法律条文,它是一种教导上至天子,下至黎民百姓的道德伦理学,它的思想理论渊源来自于l(周礼),孔子在世时也基本上是述而不作,对三千弟子的的传道也基本上是语言灌输,除了编写(春秋)外,孔子没有亲自撰写过其它作品。孔子去世后,才由子贡,子由等弟子收集整理,汇编成一部名扬古今中外的(论语)后世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从汉武帝时期一直到清朝大部份时间里,可以说这部书籍都为稳定封建统治阶级铁序,创建中华文明的道德体系立下汗马功劳,具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今天我们略举几例,来探讨一下它积极的意义。比如:孔子说:有教无类,意思是说:不管是那一类人,都是可以加以教化的。到了今天,这句话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孟子说:民为重,君为轻,社稷次之,在那种暗无天日的年代里,他就想到一个国家如果要长治久安,就必须重视民生,重视下层人民,什么君主,社稷都应该是次要的。只有民富了,国家才能强盛,所谓的江山才会稳固,君王才会安心,如果君主一味地压榨或用残酷手段镇压民众,那你离大厦倾覆就为时不远了。因为民为水,朝廷为舟,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这句话也同样出自论语)孟子这种超前的眼光,在当时的那种乱世是很有创见的,他看到了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的情形,发出这样的呼声具有振聋发馈的感觉。虽然这美好的愿望在长达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没有几个君主去真正的采纳并身体力行。但也起到了很好的教化作用,对于明智的君主来说,最起码在对民政策上收敛得多。比如汉文帝,汉景帝以及唐太宗李世民等君王,一定都吸收了儒家这方面的精华。因此他们治世的时代才分别称之为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这是历史上出名的两个盛世。这是儒家治国方面的思想,这一方面与道家有相通之处。
在教育理论方面,儒家正宗思想就有很多,直到今天,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比如教育人们立志报国的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钻研知识方面的思想:士不可以不弘毅,学而时习之,不亦东乎?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修身养性方面的幾言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吾日三省吾身,还有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更成为当代的普世价值观。随着国学的兴起,这些经世致用的儒家经典和其他优良的传统国粹将会逐步深入人心,增添我们的文化自信,使我们中华文明永远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有的东西不是完全用法律来解决的,那就是内心的根本。法律是对人行为的局限进行限制。而对人内心的修养,儒家文化有的东西是有用的,如明明德,格物知致,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修己齐家等。
儒学的确不能让别人畏惧你敬畏你,这也不是学儒学要达到的目的。非有“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的人学不好儒学,也不会去学儒学。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人求学是修炼提高自己,今人求学是为显摆,给人看。如果是想“镀镀金”,利用其卖弄才学,就不必了,也学不深,学不透,而且还容易把好经念歪了。
儒学是培养仁义礼智信的贤人的,是培养温良恭俭让的君子的,不是培养让人害怕使人敬畏的 *** 官僚的,也不是培养逢迎拍马谄媚巴结的小人的。
几十年前,西方科学家就敏锐地提出,世界未来的出路,要到东方的孔子和老子那样的先哲那里去寻找答案。幸好,近些年,我们开始重视儒学传统文化的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的和谐、诚信、敬业、友善、爱国不正是儒学精髓的体现吗?
我们现在兴起了一股儒学热潮,但不能急功近利,应寓教于乐,引导实践,知行合一,也要去粗取精,与时俱进,让儒学之光重新闪耀。儒学是中华民族之所以经久不息的精神支撑,是异于世界其他民族的无可比拟的璀璨哲学。中国要想复兴,离不开儒学文化的复兴。
所以,不能以简单的世俗功利之心去学习儒学,那样修不成正果。
不仅有用,而且非常有用。儒家思想被后世曲解得太多!治国为人是儒道法的统一。
本人是先秦诸子思想研究方向的,最近主要研读的方向就是儒家与道家思想的统一,看到有不少说儒家没用的人,我推测他们连半本《论语》都没读过,道听途说,人云亦云。这个答复不能太长,不可能当做论文来写,我就摘录3条大家熟悉的,儒家经典语录来解读一下。
1、“克己复礼”。孔子的核心思想,克制约束个人的私欲,让其合乎“周礼”的规范。这是孔子在春秋时期提出的一种思想价值观,因为没有统一的思想价值观,百家争鸣,春秋战国变成了乱世。一个社会,没有统一的思想价值观就会分崩离析。往小处说,一个单位没有统一思想,就会勾心斗角,一对情侣价值观不同就很难走到一起。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我们每个人必须做出一定的让步,克制自己的私欲,达成一定的共识,问题就可以解决。这个共识在孔子那个年代就是“周礼”,而在这个时代就是民主、文明、诚信、友善这些我们正在践行的东西。怎么会没有用?
2、“因材施教”,人的资质不同,所以教育不能一刀切,孔子72徒弟里面,个性都不一样,孔子没有用一本教科书来教育他们,方式都不一样。像子路这样性格鲁莽的,孔子打击批评为主,像公西华这样不够自信的,孔子就鼓励。教育要搞分层,要以生为本,怎么会没用?
3、“道,不同,不相为谋”,这句话是说,大道,各有不同,我们不用刻意谋划怎么去做,“条条大路通罗马”,一个正人君子,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不要蝇营狗苟,委曲求全,人应该有浩然正气。
然而,后人却曲解成了,我们的理想人生观不同,所以我们就不能相容,我和你政治意见不同,所以我就要排斥你,把你斗倒。这种曲解成为了文人团体喜欢拉帮结派,搞朋党之争的文化根源。于是,有人就说,儒家思想,真害人,其实是自己没文化,真可怕。
儒家思想实际上是深入到我们骨髓中的东西,我们中国人很多行为处世的方式都是对儒家思想的不自觉践行。
话不能这么讲,儒家用于修身,道德层面的居多,而法律是社会底线,道德是高于法律。
人不能有这样的思维,不能当法律用,就等于无用,大部分学说都是不能当法律用的,难道都无用?
不同的学说或理论,只能适用于不同的社会、不同的人群、不同的阶段。
孔子儒:仁礼,孔子讲“德”道,从“德”而出“仁”,进而仁德仁义。“儒”以“仁”为内核,以“礼”外显,内“仁”外“礼”,讲仁义,说礼仪,孔子讲仁义礼智信,其实都是很完美的理念,
只是孔子学说,这么完美的治国理念,却不被当时各国采用而成为治国方略,其实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儒家学说,说得非常好,比如:吾日三省吾身,孝悌等,都是非常理想的状态,上至国君,下至百姓,都很难做到,也就是说,是无执行的。
不象法家,一条一条的法律条文,是可以实施的,法家治国,就能成功了,现在提倡法治中国,也是这个道理。
我是汉字谷主,【专注说文解字、识字启蒙、K12语文教育、海外汉语等汉字产业,古汀汉字谷 独创的《人字学习体系》(人字学习法、快速识字、汉字创新思维、汉字国学、古诗文理解等)】让小学生也能读懂国学经典!欢迎关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