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的绝句对联

37分钟前阅读2回复0
wsygfsj
wsygfsj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5
  • 经验值55297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10595
  • 回复0
楼主
古往今来的绝句对联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黑发若知勤学好,白首也能苦练成。 处处红花红处处 重重绿树绿重重

脉脉深情似春晖育桃花,耿耿丹心如烛光照春秋 苏东坡小时候,在书房门上贴了一副对联: 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应该说,苏东坡的雄心壮志无可非议,但是“天下字”多如牛毛,你能“识遍”吗?“人间书”汗牛充栋,你能“读尽”吗?未免有点儿“狂”啊!

这事被一位老者知道了。一天,他拿来一本小书,向苏东坡请教。苏东坡接过小书一看,有许多字并不认识,这本小书也没见过,不禁十分羞愧。老人取回小书,盯着这副对联看了好一会儿,不禁摇摇头走开了。苏东坡看在眼里,觉得自己的这副对联确实狂了一点,很不应该,于是拿起笔来,在开头多添了两个字: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这一改,没有了原先的“狂”气,变成努力的方向了。从此以后,苏东坡变得谦逊起来,孜孜不倦地识字、读书,终于成为一代大诗人、大文豪。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充饮食 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 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 园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著书最谨严,岂徒中国小说史? 遗言犹沉痛,莫做空头文学家!

要打叭儿落水狗,临死也不宽容,懂得进退攻守,岂仅文坛闯将? 莫做空头文学家,一生最恨帮闲,敢于嘻笑怒骂,不愧思想权威! 绿柳舒眉欢新岁 红桃开口笑丰年 长天欢翔比翼鸟 大地喜结连理枝 人生得一知己足已 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 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抓痒不着赞何益 入木三分骂亦精 今日到北海,明日到南苑,何时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 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每逢万寿祝疆无。 沧海日,赤城霞,峨嵋雪,三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武夷峰,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 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 太尊翁,尊翁在上,上至三千里凌霄,玉皇盖楼,您在楼头做寿; 愚晚生,晚生在下,下至十八层地狱,龙王淘井,我在井底挖泥。 闲看门中月 思耕心上田 古木枯,此木成柴 女子好,少女尤妙 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角亮 角:葛 风送幽香,郁郁畹华梅兰芳 两舟并进,橹速不如帆快 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和 烦暑最宜淡竹叶 伤寒尤妙小柴胡

闲人免进贤人进 盗者莫来道者来

爱民若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 执法如山,钱山靠山岂非山乎 雾锁山头山锁雾 天连水尾水连天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乾隆出 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纪晓岚对 鸦叫鹊鸣,并立枝头谈风雨 燕来雁往,相逢路上话春秋 自在飞花轻似梦 无边丝雨细如愁

经忏可超生,难道阎罗怕和尚? 金钱能赎罪,居然菩萨是赃官?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万卷古今消永日 一窗昏晓话流年

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 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 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 倭寇不除,有何颜面对镜? 国仇未报,负此头颅为人 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 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

伤心夜雨,蕉窗点寒灯半盏,替诸生改之乎者也 回首秋风,桂院剩秃笔一枝,为举家谋柴米油盐

耀武扬威,隔窗子怒门斗两眼 穷奢极欲,提篮儿买豆腐半斤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咳!仆本丧心,有贤妻何至若此?

啐!妾虽长舌,非老贼不到如今!

哼!贱妇愚哉,非吾直上青云,何来彩电?

嗤!莽夫谬矣,是我亲缝绿帽,始得乌纱!

正邪自古同冰炭 毁誉于今辨伪真 史笔炳丹书,真耶,伪耶,莫问那十二金牌,七百年志士仁人,更何等悲歌泣血 墓门凄碧草,是也,非也,看跪此一双顽铁,亿万世奸臣贼妇,受几多恶报阴诛 人从宋后羞名桧 我至墓前愧姓秦

日月同悬出师表 风云常护定军山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由秀才封王,主持半壁旧江山,为天下读书人顿增颜色 驱外夷出境,自辟千秋新事业,语中国有志者再鼓雄风

天意启斯文,不是一封书,安得先生到此 人心归正道,只须八个月,至今百世师之 犹留正气参天地 永剩丹心照古今

久要不忘平生之言,古谊若龟鉴,忠肝若铁石 敢问何为浩然之气,镇地为河岳,丽天为日星

侍金銮,谪夜郎,他心中有何得失穷通,但随遇而安;说甚么仙,说甚么狂,说甚么文章身价,上下数千年,只有楚屈平,汉曼倩,晋陶渊明,能仿佛一人胸次 踞危矶,俯长江,这眼前更觉天空地阔,试凭栏远望,不可无诗,不可无酒,不可无奇谈快论,流连四五日,岂惟牛渚月,白纻云,青山烟雨,都收来百尺楼头

谗起七言,千古人才千古恨 快登百尺,一楼风景一楼诗

青山埋忠骨,岂肯折腰事权贵 胸中怀丹心,甘愿低头为庶民

如何邀月问天,想是平生知己少 只可以诗下酒,懒开醉眼看人忙

荐汾阳再造唐家,并无尺土酬功,只落得采石青山,供当日神仙啸傲 喜妃子能谗学士,不是七言感恕,怎脱去名缰利锁,让先生诗酒逍遥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闾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

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采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一抔土尚巍然,问它铜雀荒台何处寻漳河疑冢 三足鼎立安在,剩此石麟古道令人想汉代官仪 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会对锯? 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蹄! 踢破磊桥三块石 劈开出路两重山

雍正皇帝是如何从“富贵闲人”到大清的统治者的

雍正皇帝是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皇帝,也是历史上最勤政的皇帝之一。关于他皇位的得来,历来都有争议,至今也难辨真伪。不过看他当皇帝的过程,跟唐高宗倒是颇为相似。

唐高宗李治是唐太宗的第九个儿子,是嫡三子。那时候李治的大哥李承乾已经是太子,二哥李泰才能卓越,压根就没有李治什么事情。而李泰由于太过出色,唐太宗晚年对他十分宠幸,这样太子就有想法了。要知道,唐太宗自己的皇位得来的就不正,是通过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兄逼父,当上了皇帝。李承乾一想,既然老子能够这样做,为何我就不能,于是勾结一批人造反,准备逼宫唐太宗,结果失败了,李承乾很快被废。唐太宗本来就更看好李泰,就决定把李泰立为储君。李泰本来就野心勃勃,现在终于得逞,表现就有点过,说我一定要当好皇帝,以后还要把皇位传给弟弟李治,背地里他却吓唬弟弟李治,后来李承乾也说自己之所以造反,就是因为李泰不安分。唐太宗知道以后,十分震怒,在长孙无忌等人安排下,原本跟皇位没什么关系的李治居然继承了大统,后来成为唐高宗。

雍正的皇位之路跟唐高宗简直如出一辙。在雍正面前,有太子,有表现出众的老八老十四,但最后皇位却还是落在他手里。

古往今来的绝句对联

康熙十三年,生下了嫡长子胤礽,第二年就册封他为太子,而那个时候,康熙不过才刚过了二十岁。可以想象,胤礽从小就集万千宠爱于一身。长大后的胤礽整体表现还是不错的,毕竟作为皇太子,从小接受的教育和训练都是最顶级的。但是皇太子优秀,康熙其他几个儿子也不是吃素的,俗话说虎父无犬子,除了太子,有才能的皇子还有很多,尤其以老八胤禩表现最为突出,还有就是老十四胤禵,雍正那时候还叫胤禛,在诸多皇子中绝对不是出色的。

在皇太子地位稳固的时候,胤禛估计从来没有想过要做皇帝的,相反,他还愿意充当太子的跟班。这恐怕跟胤禛从小的经历有关,胤禛的生母是乌雅氏,出身正黄旗包衣,地位低贱,所以出生不久,胤禛就交给贵妃佟佳氏抚养,也就是后来的孝懿仁皇后。这样的生长环境让胤禛从小就懂得察言观色,审时度势。而且从胤禛当皇帝后的表现来看,那是相当勤苦,恨不得事必躬亲,种种表现都说明胤禛是一个适合在第一线做执行的人。真正讲起来,他这种个性未必就适合当皇帝,所以早期雍正真的没有多大野心,他也许只是想做一个安分守己的王爷。

不过康熙皇朝有他的特殊性,康熙是古代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皇帝,长达六十一年,而他册立皇太子是在康熙十四年。也就是说,如果不出意外,胤礽从被确立成太子到当上皇帝要经过接近五十年,从他懂事算起也要四十年。四十多年的时间太长了,会有很多变数,也会有各种有心人对皇位产生想法。还有一点,在一个位子上呆得太久了,人难免会疲乏,疲乏就容易出错,何况太子本来也不是什么心志坚定之辈。

古往今来的绝句对联

胤禛本来作为太子的跟班,开始是老老实实的,但是后面他也逐渐发现老八、老九似乎都在蠢蠢欲动,关键太子本身也不算争气,他这时候当然会产生想法了。但是胤禛清楚,他在皇阿玛康熙面前并不得宠,而且一向是以太子的人身份出现的,他这时候如果表现出什么出格行为了,绝对讨不了便宜,所以他就愈发淡定起来,就看着其他兄弟跟太子在闹。

真正触动胤禛的,还是太子被废,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被废,这时候胤禛表现的十分得体,他不仅没有落井下石,还给太子说好话。这一点,胤禛做的简直太对了。想想那胤礽,从小就被册封太子,是康熙最宠爱的儿子,虽然后面他表现过分,康熙气不过把他废了,但是仍然没有人可以取代他在康熙心目中的位置。如果一下子就这么废了,那岂不是说康熙几十年的心血都白费了,所以这时候康熙比太子更需要人去给太子找台阶下,这时候力挺太子就是最好的选择。相反,如果这时候对太子落井下石,肯定会被康熙厌恶。果然第二年太子复立,胤禛也跟着成为雍亲王。

也就是这个时候起,雍正在康熙面前才有了地位。后来太子烂泥扶不上墙,再次被废,再也没有翻腾起来的可能。这个时候,胤禛才开始加入到皇位的角逐中来。胤禛本来算是太子的人,以前他不争是他讲义气,现在太子既然没有可能了,他去争倒像是为了太子而争。

说起来,胤禛也是有一定优势的,他是佟佳氏抚养长大的,佟佳氏弟弟隆科多位高权重,是康熙王朝举足轻重的权臣,自然而然的,他要帮自己的外甥胤禛了。还有一个人就是年羹尧,年羹尧文武双全,才能卓越,也跟胤禛走得很近。再有就是老十三,这个虽然不是亲弟弟,却比亲弟弟还亲。有了这三员大将的辅助,胤禛还是有一争之力的。他不像其他几个皇子,前期消耗太多,所以他的底蕴反而是最深厚的,最后能当上皇帝也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不过让胤禛遗憾的是,他跟一母所生的亲弟弟老十四关系不咋样,非但不咋样,甚至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关于雍正皇帝的皇位的争议,有人就说是本来是传给老十四的,是雍正把十改成了于,这样他才做了皇帝。

古往今来的绝句对联

实际上胤禛跟老十四的关系差倒也好理解,他俩一母所生,却不是一母所养。老十四出生的时候,胤禛生母地位已经提高了,可以独立抚养孩子。而且由于是亲自抚养,对老十四的感情要深得多。老十四长大以后,表现突出,深受康熙重视,从小就享受着父母宠爱。而胤禛呢,抚养他的佟佳氏在他十几岁时候就去世了,父亲康熙那时候也不重视他,他跟生母关系也很冷淡。胤禛对于这个亲弟弟,恐怕还有嫉妒的成分在里面。

总而言之,胤禛这个皇位得来的确实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抛开偶然性不说,在其他皇子花样作妖的时候,胤禛懂得韬光养晦,积攒势力,在太子被废时,他又能挺身而出,为其说话(哪怕心里有想法,但是面子上做到位了),这就不是一般皇子能够做到的。而且从后面执政来说,胤禛继承皇位之后,的确是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如果其他任何一个皇子做这个皇帝,恐怕都不会有他做得好。

“富贵闲人”确实也符合雍正在皇子时期对自己的定位,出身帝王家,衣食无忧,自诩“天下第一闲人”,但是这名闲人放在任何时代都绝非等闲之辈。

康熙末年的“九子夺嫡”算不上腥风血雨也绝对称得上“刀光剑影”。

当了有快四十年太子的胤礽并没有如明朝太子朱标那般的如沐春风,在兄弟和臣子中都有很高的威望。反而要比他小上好几岁的八皇子胤禩,却以着自己的贤明,在兄弟和大臣中颇受好评。年纪仅仅18岁,就踏上战场的大皇子胤禔战功赫赫,更因为自己是皇长子的身份,对这个嫡长子的胤礽处处不服。本来是手足的兄弟,现在却处处算计,晚年的康熙本来已经是颐养天年的年纪,享受着儿孙的供奉,但是他却要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去为这些不省心的儿子们。

自己给他们留下了大清江山,但是能坐的皇位却只有一个。

参与到夺嫡之争中的皇子就有9位,但是能够洞悉看清一切的皇子,恐怕就只有这一位称作“闲人”的阿哥。康熙晚年性格急躁而患得患失,这似乎是人生大限越来越近的一种心里落差吧。汉武帝的晚年,孙权的晚年,朱元璋的晚年似乎都没有逃过去。所以他的晚年圈禁了三个自己的亲儿子,凌迟处死了张明德。或许每一个老人的晚年需要的是更多有质量的陪伴。

皇子被圈大多因为缺失了情感多了利益

大皇子胤禔被圈禁为什么?因为他魇镇太子,甚至要杀掉太子。太子被圈禁为什么?因为他窥视康熙,年幼的弟弟重病,康熙十分心急,他却和没事儿人一样,第二次被废前居然要策划逼宫。皇八子胤禩为什么被圈禁?因为他结党营私威胁皇权,还要找张明德算命说“将来必大贵”。在康熙眼里张明德可是要蛊惑大皇子暗杀太子的歹人啊。老十三为什么忽然被圈两年不被重用,甚至被康熙骂表面谨慎好学,实际不忠不孝?老十三本来是康熙为太子选的好辅助,可惜他却没有当好这个差事,或许也为老四胤禛做了挡箭牌。

老四洞若观火,看清了自己的路和登基的路

老四在八阿哥胤禩笼络人心的时候,他却在实地考察。皇子们争夺皇位的时候,老四却对康熙十分孝敬。康熙四十七年,刚刚批评老四性格寡淡,不适合封亲王的康熙,一年后却封老四为雍亲王。可见老四这一年中真正看清了,也真正找到了一条正确的夺嫡之路。心要有天下百姓,人要有容人之量。首先清楚自己定位是儿子,是兄弟,也皇子,是将来的领导者。所以四阿哥胤禛自诩“天下第一闲人”,他和康熙父子和睦,和兄弟甚至和对手老八都有着不错的关系。不管真心与否,他得到了康熙的认可,成为众人中的不可能,却是历史的必然。

文/红雨说历史

谢谢好友邀请!

雍正皇帝是如何从“富贵闲人”到大清的统治者的?

其实,雍正那时叫四阿哥,自从收下了谋士邬思道后,在邬思道的运筹帷幄之下,也加入了夺嫡之争!只是四阿哥对皇位之争跟八阿哥对帝王之争恰恰是鲜明的对比!一个是暗,一个是明!结果是暗争的夺得了皇位权倾天下,明争的败北了,成为吴下阿蒙!

那么雍正皇帝是怎么样从“富贵闲人”逆转了呢?

第一步,尽心尽责做好皇上安排的工作!

晚年的康熙也没有脱离凡人的俗念,多疑也多心!

康熙皇子多,参于夺嫡就有九个!暗中参于的可以说是不计其数!

但是康熙内心一点也不糊涂!对于重臣的明贬暗保,对于跳梁小丑从幕后到台前,他都心知肚明心细如发!

在其他皇子紧锣密鼓参与争夺嫡时,康熙却叫雍正既管理户部,又管理史部,还要为前线决战的十四阿哥准备十几万套过冬棉衣和粮草!

初初,雍正对于康熙这样的安排非常的不理解!谋士邬思道点拔雍正:这是康熙在检查雍正办事的能力和为皇的处世艺术!无论如何,都要想方没法做好!

谋士邬思道完全是猜到了康熙的心思,告诉雍正想方设法做好康熙的安排!

正是这样的检测,四阿哥尽心尽责做好了,康熙大喜!!!因为雍正具备了当皇上这个能力!



第二步,夺嫡暗波骤涌!

自从太子第二次被废,众皇子都知道他再无机会反扑了!也可以毫不客气的说太子完全出局!

于是,其他的皇子对皇位跃跃欲试!特别是善于收买人心的八阿哥,大下血本笼络大臣去康熙那里推荐八阿哥做太子时,没有想到康熙一点也不糊涂,大骂那些没有立场的大臣,没有想到最后是这样的结局,八阿哥垂头丧气!

而雍正在邬思道的提醒下,好好做好皇上安排的事情,哪怕再苦再累!都要认认真真真做好!表面上对皇位之争不感兴趣也不参夺!暗中呢积极布局,把性音放出去,组织了江湖中势力暗中护驾!随时接应的十三阿哥出来后掌控丰台大营,疑防兵变!

这样的假相骗过了很多人!包括八阿哥和他的党羽们!这样他们怎么样也想不到雍正不参于夺嫡,而是暗中布局!这样的雍正明面上不是八阿哥真正的竟争对手,也就没有去防范!也没有针对他!

其实那天,很多老臣去了才知道,他就是那样的人就是为国为民夺嫡,于是纷纷站队,历时三个月,,终于尘埃落定了,让很多人简直是不敢相信!雍正就是继承了皇位的一匹黑马!



第三步,善用一切可以发挥的力量和关系网!

到了后面,九子夺嫡到了白热化地步!雍正皇帝也感觉来自周边的压力,就像孙悟空头上的紧攞咒!

于是邬思道告诉雍正,利用可以发挥作用的人,是在关键时刻亮相出手的时候了!

像雍正的家奴——年羹尧!

像雍正的影子——十三阿哥!

像康熙的重臣——张廷玉!还有隆可多!

像关键时刻不掉链子的鄂尔泰!

正是这些人关键时刻的鼎立相助,才让雍正这个富贵闲人对皇位的继承有惊无险!!!

由此可见:决心参于党争,说明了雍正不再是曾经的游心散人。而是想成为大清历史江山的另一个天下明君!

欢迎关注!古今多少事,都在历史中!我是媚之夭夭!

《雍正王朝》里,年老的雍正帝在弘昼活出丧之后,跟他说:“朕这几个儿子里,也就是你最像朕!”

这话当然是试探,但从历史上看,这也算是实情了。和亲王弘昼是典型的荒唐王爷,天天跟和尚道士混在一起,搞活出丧,还吃贡品,朝堂上殴打军机大臣,极其荒诞。雍正年轻时虽然没有那份荒唐,但却比弘昼更加低调,而且在求佛问道的方面也的确不逊于弘昼。

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由乌雅氏所生,但由于生母位分太低,没有自己养育子女的权力,于是就交由佟佳氏养育。佟佳氏也就是后来的孝懿仁皇后,佟国维的女儿。也正因为这层关系,胤禛才称呼隆科多为舅舅。

但不幸的是,佟佳氏英年早逝,那时的胤禛才刚刚11岁,虽是佟佳氏养子,但满月时即被保养,所以情同亲母子。佟佳氏的去世给胤禛巨大的打击,他只能再回去找他的生母乌雅氏,此时乌雅氏已经封妃,又刚刚生了皇十四子胤禵,一门心思全在胤禵身上,加之与胤禛感情相对淡漠,这可能导致胤禛逐渐形成了孤僻、沉默、内敛的性格,就连康熙都认为他性情上不太正常。

也正因为胤禛这样的性格,他才没有像皇八子胤禩那样大开大合交朋友,成年后的胤禛更加内敛,经常是钻进自己的王府中闭门不出,与和尚、喇嘛参禅论道,或是寄情山水,自称“天下第一富贵闲人”。

在与康熙帝和诸皇子的关系上,胤禛走的也是中庸路线。康熙帝交给他的差事,他一般都认真去做,没有怨言,也不邀功。康熙三十七年,康熙帝大封诸子,只封给胤禛一个贝勒,诸大臣都觉得封胤禛封得低了,只有胤禛自己未作任何表态。

而与诸皇子之间,他也没有与谁表现出过分亲热,但也没过分疏远过谁,与他们普遍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这肯定让康熙帝对他很是安心,但存在感也不足。

不过,存在感不足也不完全是坏事,尤其在皇位继承的问题上,存在感太足反倒坏事。

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帝废掉太子胤礽,此举导致诸皇子间的夺嫡之争日益白热化。先是皇长子胤禔成了出头鸟,继而被圈禁,然后又是皇八子胤禩一党暴露在康熙帝面前,甚至连佟国维、马齐等重臣都支持胤禩,最后康熙帝在一片大乱中才勉强平息事端。

而在这场闹剧中,胤禛存在感不高,他既没有明确立场,而且始终置身事外,这让康熙帝一下子注意到了这个成熟内敛的皇子。于是在康熙四十八年,胤禛被封为亲王,开始成为康熙帝重点培养的对象,最终成为康熙帝钦定的最佳皇位继承人。

其实,在皇位争夺战中,表现最惊艳的那个未必就是最佳选项,因为皇权是排他的,你表现得越好,反倒会让你越来越让你远离目标,比如老八胤禩就是这样,而最终能胜出的往往是表现得最不坏的那个,他既具备合格的能力,同时又沉得住气,不至于让自己的惊艳暴露得太早,做了老皇帝巩固皇权的出头鸟。

康熙晚年,由于太子胤礽被废后,引发了成年皇子的夺嫡之争。然而四皇子胤禛却求仙问道,游山玩水,还自诩是“天下第一富贵闲人”。不过,最终他却成了清王朝的统治者。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胤禛剧照)

康熙一生有35个皇子,成年皇子有24个。

在这些皇子中,胤禛文不如三皇子胤祉、八皇子胤禩,武不如皇长子胤褆、十四皇子胤禵,因此在诸皇子中,胤禛的存在感不高。康熙三十七年第一次大封皇子时,康熙把胤褆和胤祉都封为郡王,偏偏把条件相当的胤禛封了个多罗贝勒。

当时,大臣们觉得对胤禛的分封不公平,所以联名上奏,希望康熙能改封他为郡王。康熙在回驳大臣时还评价说胤禛“为人轻率,喜欢无常”,可见胤禛并不得康熙宠爱。

那么,胤禛又是如何改变康熙对他的看法的呢?

胤禛并未对康熙给出他的分封有半分不满,反而在康熙二次亲征噶尔丹归来后,便写下《狼居胥山大阅》《功成回銮恭颂二首》等诗来歌颂康熙的丰功伟绩。

除此外,胤禛数次侍从康熙视察水利,易发水涝的永定河、黄河及淮河等都留有他陪康熙出巡的足迹,在工程验收上,他铁面无私、雷厉风行,从不受相关大臣的拉拢。

康熙四十七年,由于胤礽德行有亏,康熙认为他对己不孝,对兄弟不仁,再加上他为人残暴,所以废黜了他的太子之位,结果引发了成年皇子们对储位的角逐之争。

当时呼声最高的是八皇子胤禩,皇子和朝臣也多看好他,大家纷纷加入他的阵营。

胤禛并没有草率地下决定,他既没有特别亲近胤禩,也没有特别冷落胤礽,和他们依旧保持着良好的兄弟感情。

(胤禩剧照)

康熙四十八年,胤禩等皇子由于争储受到康熙的重责。为了平息这场夺储之争,康熙复立了胤礽的太子之位,同时为了缓和皇子之间的关系,他又进行了第二次册封,胤禛这才得封和硕雍亲王。

胤礽复立后,并没有反省,反而勾结朝臣,打算逼宫康熙。事发后,康熙勃然大怒,再次废黜了他的在太子之位,自此胤礽再也无缘问鼎储位了。

随着胤礽被废,其他成年皇子对储位的争夺也愈演愈烈,大家结党营私,勾心斗角。

朝臣也多卷入其中,一时朝堂上下,猜测颇多,这种种情况无疑让康熙心力交瘁,精神一直很苦闷。

然而,康熙很快发现,在诸皇子中,还有一股难得的清流,那就是胤禛。

胤禛是怎么做的呢?

胤禛没有站队,也没有表现对储位有兴趣的态度,他一如既往,继续把康熙交托给他的任务一丝不苟地完成,因此他在政务上的能力,康熙是相当看重的。

另外,胤禛从不和朝臣多有交往,他下了班就回府吟诗作赋,有时亦和僧道谈佛论经,还专门写了一本《集云百问》讨论佛旨。

除此外,胤禛喜欢微服私访,在民间行走,除了游山玩水,他还暗中体察民情,数次将民情呈报给康熙,以解决民生吏治的问题。在康熙看来,胤禛具备君王该有的爱民之心。

(康熙剧照)

胤禛极尽孝道,他早晚向康熙问安,对康熙的身体非常关心。

康熙身体不适,他总是嘘寒问暖,多有侍奉,有时亦邀请康熙到他的府邸中参加家宴,让康熙享受到怡儿弄孙的天伦之乐。

除此外,在康熙生日时,诸皇子纷纷向康熙敬献奇珍异宝以表孝心,唯有胤禛4次大修佛寺,并在佛寺中 *** ,希望康熙万寿无疆,永坐江山万万年。

胤禛的举动无疑让康熙认为他对储位无心相争,他的兄弟们更是麻痹大意,认为和他没有利益冲突,所以在康熙晚年,众兄弟在为争储斗得和乌眼鸡一样的时候,只有胤禛和他们的关系都处得很融洽。

康熙晚年,争储的皇子们先后都遭到圈禁和责罚,十四皇子胤禵又远在青海平定 *** 叛乱,年老的康熙在最需要儿女在身边的时候,他的身边只剩下了胤禛,而胤禛的表现又让一向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康熙深以为赞,因此他改变了对胤禛的看法,并评价他 “人品贵重,深肖朕躬”。

除此外,康熙晚年由于精力不济,多施行仁政,导致吏治腐败,朝纲不振,他对这种情况非常了解,又无心约束,当他看到胤禛在政务上的铁腕手段时,他认为只有把国家交给胤禛,才能真正在吏治上做到治标治本,所以几经思量,康熙最终将“无心帝位”的胤禛立为了继承人。

事实证明,康熙的眼光没有错。

(参考史料:《清史稿》)

历史上清朝八王爷胤禩和四王爷胤禛相比失败在什么地方

在康熙皇帝玄烨的众多儿子之中,皇八子胤禩和皇四子胤禛是比较杰出的两位。胤禩温雅聪慧,结交广博,素有“八贤王”的美誉;胤禛冷静果决,勤勉任事,获得“冷面王”的称号。那为什么老八会在皇位争夺之中败给老四呢,我认为有三点原因。

生母卑贱

胤禩的母亲良妃卫氏出身十分卑微,属于罪臣之女,起初作为宫女在皇宫从事一些体力劳动,比如洗衣刷碗、打扫卫生之类,她应该是以其肤白貌美才能得到康熙的宠幸。母亲的背景也影响到了胤禩的前途,据《清圣祖实录》记载,康熙说他“系辛者库贱妇所生”。相比之下,胤禩的额娘德妃乌雅氏出身就要好得多,他是护军参领之女。

鹬蚌相争

在“九龙夺嫡”的大戏中,九位皇子前期主要分成了 *** 、大阿哥党、三阿哥党和八阿哥党,胤禛开始是效忠追随胤礽的 *** 成员,他的同胞弟弟胤禔是八阿哥党一员。因此,斗争的火力主要集中在这几个领头的党首身上,他们互相拆台互相诋毁。倡导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康熙十分厌恶,早就看不下去了。先是大阿哥被整,三阿哥又放弃,继而太子和老八斗得两败俱伤,最后反而是他们身后的老四和老十四离龙椅最近。

急功近利

不可否认,一表人才的胤禩自幼就很受父亲康熙的宠爱,他是晋封贝勒最年轻的皇子,在建牙开府之时康熙御赐“受天之佑”牌匾。然而,他终究是犯下大错断送了自己的前程,一废太子后,身为父亲的康熙处于既疼惜又自责的情绪中,此时胤禩竟然让群臣推举他为新的储君。康熙何等英明神武,自鳌拜以来,索额图、明珠、佟国维哪一个大臣能左右得了他。如此不体恤父皇又心急火燎,在康熙眼里就是不忠不孝之徒,难怪被训斥谴责,只得退出了竞争。

胤禩败给了胤禛,时也命也!但是,相煎何太急,雍正登基以后,对胤禩这些兄弟们的打击也未免太过冷酷无情。

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以前看了多遍,特别喜欢,因而对康熙晚年皇太子争夺皇位、你死我活的宫廷政治斗争有了一些了解。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八王爷胤禩给我的印象是阴险狡诈、诡计多端,四王爷胤禛光明磊落,替父皇康熙分忧。从电视剧中对四王爷胤禛印象很好,对八王爷胤禩也没什么更多的不好。最后皇子争位、宫廷内讧的结果是胤禛继位,即雍正皇帝。

八王爷胤禩,是皇子中最为优秀、最有才能的一位,可以说是“有才有德”,聪明能干,内外经营,颇得众心。他与四王爷胤禛相比失败之处主要在于结党,也就是在皇子和大臣中拉帮结伙,在皇八子胤禩周围,逐渐形成一个争夺皇储的政治集团。对此,康熙皇帝深恶痛绝。特别是康熙初废太子胤礽、命诸大臣密举推荐继立者时,大学士马齐等大臣举奏胤禩,但事与愿违,帮了胤禩倒忙,康熙帝大怒。康熙帝曾命诸皇子对钻营皇太子者允禩鞭挞。

四王爷胤禛在承德避暑山庄看到皇父康熙声泪俱下地宣布废太子的情景,思想受到巨大的震动。面对复杂的君臣父子、兄弟手足的关系,胤禛韬光养晦,在处理兄弟之间关系时,坚持“不结党”“不结怨”。他没有参加皇 *** ,也没有参加皇长子党,更没有参加皇八子党。他超然于兄弟们的朋党之外,勤慎敬业,诚孝皇父,友爱兄弟。最后在众兄弟或废黜、或囚禁、或疏离、或厌倦的情况下,胤禛登上宝座,成为大清皇帝。

平心而论,八阿哥胤祀和四阿哥胤禛都有资格当皇帝,他们都有理想有抱负有能力,可惜皇帝只有一个,他们就必须分出胜负来,那么胤祀和胤禛相比到底败在哪了呢?

首先是出身问题。清朝宫廷讲究母以子贵,子以母贵,母亲因为生儿子使自己的身份得以提升,同时儿子也因为母亲的身份高低而变得尊贵,胤祀生母良妃是辛者库出身,而胤禛生母德妃,包衣奴才出身虽然也不高,但总归要比良妃强那么一丢丢。

而且胤祀的养母是惠妃,胤禛却是被当时的皇贵妃后来的孝昭仁皇后佟佳氏抱于宫中,这使得胤禛可以以半个嫡子自居,又比胤祀高了一点。更别说胤禛因此与隆科多拉上关系,以舅舅相称,为自己拉上一个超强助力。

第二是行事风格问题。胤祀是八贤王,为人谦和有礼,广结善缘,但这在康熙看来却是结党营私,感到威胁,而胤禛是独来独往的冷面王作风更能被康熙放心和接受。

而且四十七一废太子后推举太子时,胤祀过早高调的把自己争储的野心暴露在所有人的面前,成为众矢之的,引起了康熙的防范的与猜忌,而胤禛则低调隐忍,采取不争是争的策略让人疏于防范,不显山不漏水的达到目的。

第三就是儿子问题,做为皇位继承人,儿子也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因素。胤祀子嗣单薄,终其一生只有弘旺一个儿子。

而胤禛在这一方面比胤祀又好了很多,不只数量上比胤祀多,关键是质量上还有弘历这个很得康熙欢心的好儿子,甚至曾经有传闻康熙之所以传位与胤禛就是为了想把皇位传给,虽然传言也许并不可信,但是不可否认,弘历这个儿子的确为胤禛加分不少。

作为各清穿小说和各类清穿剧,最受人瞩目的皇八子胤禩与皇四子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他们两个,一个在激励的皇位争夺战中,输的干干净净,最后年仅四十六岁就去世了。一个则脱颖而出,登上高位,成为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位帝王。在各类穿越小说中,二人的性格可以说都已经成了定式了。两人都瞩目高位。可是一位温文尔雅,笑脸对人,在众大臣中博取贤名,以获取支持。一位则冷心冷面,心思深沉,善于隐忍,虽也属意皇位,可是却隐忍不发。历来小说,电视剧中,呼声最高的两位,性格相反。在这两人之间作比较,其实是很有看点的。

出身对比

先从出身上来说,二者生母的地位都很低。八阿哥胤禩的生母,良妃卫氏辛者库出身。而四阿哥胤禛的生母则是德妃乌雅氏,是包衣奴才出身。二者都是宫女出身,但德妃比良妃稍好一点,就在于良妃有个戴罪之身的名分。就算如此,照理来说,胤禛也不会比胤禩好到哪儿去。可架不住胤禛运气好,当时的皇贵妃佟佳氏,没有儿子,见着胤禛可爱,就将胤禛抱到自己宫里抚养。

皇贵妃古来就有副后的说法,胤禛被皇贵妃抱养,相当于就有了半个嫡子的身份。更别说长大后,胤禛还得了佟家的支持。这一点就比毫无母家扶持,需得自己挣人脉的胤禩要好的多。

心机对比

从心机上来看,胤禩和胤禛可以说都是很有心机的人。胤禩的优势在于他早熟,很小就通晓人情世故,这就使得他在对人对事上,极为圆滑,不容易吃亏。胤禛这个人最突出的优势,大概就在于忍功一流。在太子被废后,众位皇子看见希望,都卯足了劲的,在康熙面前挣表现时,胤禛不心急。在太子起立后,众皇子明争暗斗时,他不着急。在太子再次被废后,大家开始讲争皇位摆在明面上时,他还是不着急。胤禛只在明面上老老实实的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情,私底下慢慢培养自己的势力。在康熙日益年老时,没有急冲冲的展现自己对皇位的渴望,反而在康熙面前极尽孝道。

胤禛的心机在于能忍呢,并且还很会看透时局。而胤禩虽然很会做人,得到了众多王公大臣和皇子的支持,可是他对于皇位的渴望,表现的实在太过明显了。在有人提出重立太子后,八爷党一脉的官员,毫不犹豫的齐齐举荐八阿哥的表现,很快引起康熙的警惕。胤禩不仅没有因此得到,能够名正言顺继承皇位的身份,反而失去了圣心。这就使得胤禩,在康熙面前又输胤禛一头。

圣心对比

从康熙帝的喜爱上来看,胤禩很早就获得康熙的宠爱,可是在康熙后期却失去了圣心。而胤禛,从小可以说是爹不疼娘不爱的孩子,好不容易有个皇贵妃关心他,没多久又去世了。所以胤禛能自己健健康康的长那么大,最后还能夺得皇位,是很让人佩服的。胤禩小的时候很聪明,可以说是文武双全,性格又好,所以康熙很喜欢他。在他十七岁的时候,就将他与皇四子、皇五子、皇七子一起册为贝勒,是当时年纪最小的封爵者。而胤禛呢,小的时候就不爱说话,康熙虽然对他没什么坏话,可是也不见得有多喜爱。看看胤禛后院,那一溜的汉军旗妻妾就可以知道,早先时候的胤禛有多不受人待见了。

这一切的转变,就在于康熙朝后期,胤禩对皇位的表现过于急切。后来还出现了“毙鹰事件”,这被康熙看作是对自己的诅咒,因此格外不待见胤禩。而胤禛在康熙后期,埋头做事,没事儿就去康熙面前尽尽孝道。在表现了自己政治能力的同时,也在强调没有和康熙争皇位的意图。这就很让年老多疑的康熙的喜爱了,所以后来好几次郊祭都让胤禛去的。要知道祭奠这一类的活动,一般都是帝王亲去的。由此可见这个时候的康熙,对胤禛的喜爱。

妻族对比

再从两人的妻族来看,胤禩娶了安亲王的女儿郭络罗氏,虽然母家强大,但此家自来被康熙不喜。而胤禛后院里一溜的汉军旗,也不见得好到哪儿去。不过幸好乾隆的母亲被康熙看好,说她是个有福气的人。

结论

综上几点来看,胤禛在很多方面都远超胤禩,所以获得皇位是凭实力赢得的。

八阿哥胤禩这个人可以说是一个极为有才的人,他文武双全,皆有建树。同时交际能力特强,在笼络人心方面,很是能干。虽然许多小说,将他塑造成一个温文尔雅的正人君子。可是在我看来,胤禩实际上是一个心机深沉,功利性极强的人。从他很小的时候,就极力塑造自己贤名。同时想尽办法,在康熙面前获取宠爱就可以知道。成年后,又极力与众大臣和众位皇子,拉近关系,以获取支持,建立自己的党派就可以知道。所以在很多人都极力呼唤,应该由胤禩来继承皇位时,我只想说一句,这种表面温和,实际心机深沉的人,是最可怕的。让他坐上皇位,指不定会出现朱元璋时期那种,大杀功臣的做法。

康熙年间,皇子夺嫡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历史,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也演的淋漓尽致。其中最具有代表的是四皇子胤禛,和八皇子胤禩。明争暗斗多年,最终以四阿哥胜出,继承皇位,世称雍正皇帝。然而,四阿哥继承皇位的路上,大致分为 *** 在争夺皇位。

以皇太子二阿哥为首的 ***

二阿哥胤礽刚满周岁时即被确立为皇太子。胤礽自幼即聪慧好学,文武兼备,不仅精通诸子百家经典、历代诗词,而且熟练满洲弓马骑射;长成后代皇帝祭祀,并数次监国,治绩不俗,在朝野内外颇具令名,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康熙的负担。康熙三十五年,清圣祖康熙帝北征噶尔丹,特命胤礽监国,后清圣祖北征都让胤礽监国理政。康熙四十七年九月,胤礽以罪废拘系于咸安宫,同年十二月被释放。康熙四十八年,胤礽被复立为皇太子。康熙五十一年,再以罪被废黜,仍禁锢于咸安宫。此后多次有推荐其复立的建议,但康熙帝始终未再立胤礽。 以八阿哥为首的八爷党。 八阿哥叫胤禩,其母乃一包衣出身,原本身份卑微再加之一生也没得到康熙皇帝的宠幸,在“母以子贵,子凭母贵”的封建帝制中,显然胤禩并没有任何优势。但是,八阿哥胤禩自强不息而勤奋好学,在众兄弟中早早便脱颖而出。八阿哥向来礼贤下士,对列为臣工皆以礼相待。江湖人称“八贤王”。胤禩这种平易近人的行事风格,为自己赢得了很好的“朋友圈”,风头仅次于太子,在太子被废除后,也是大家认为最后希望继承王位的人选。其中有很多皇子也支持他,比如九皇子,十皇子,十四皇子等等。然而,正是这种是朋皆友的处世之道,给八阿哥的夺嫡之路带来了隐患,因为人员众多,参差不齐,导致早早暴露自己的政治野心,也成为对手们的主要打击对象,成为众矢之的,致使导致关键时候总有“坏事”之人。 直接断送八阿哥的皇位之路的导火索是第一次太子被废之时,众人举荐八阿哥当选新太子,由于人员众多,直接触动了康熙的底线。被康熙皇帝已结党营私的理由直接打压出局。而后,随着十四阿哥胤祯的崛起,八爷党内部出现了分化,内忧外患导致了惨败。也正因为八爷党的强大,让四阿哥心中感到强烈的不安,在四阿哥继承王位之后,将八爷党一网打尽。


雍正继位为什么遭那么多人反对

从清朝的官书记载来看,雍正的即位是在父皇康熙去世以后才开始的,属于正常而合乎法理的。

但很多民间传说都说雍正即位是非法的。说康熙先前写了遗诏,遗诏当中有这么一句关键词,“传位十四皇子”,是有人把“十”改成了“于”字,这才是胤禛夺得了皇位,有说是胤禛府中所收养的武林高手改写的。

还有人说当时康熙把遗诏写在隆科多的掌心,而隆科多将“十”字抹去了。

另外,清书上也有记载,说康熙非常喜欢雍正的儿子弘历才传位给他的,弘历就是后来的乾隆。

雍正是按照遗诏之言顺利即位的,还是想方设法成功篡位的,这已成一个历史谜案了。

《致不知道如何上位的你》:雍正如何继位的,其实历史应该远远比影视剧残酷,人性的黑暗不加以美化和润色谁敢把它搬上台面,雍正继位后杀了多少人就有多少人甚至更多人反对过他,今儿老龙就和大家说道说道!

因:太子势弱~九子夺嫡

康熙在位期间,开始时重点培养的是太子胤礽,从他小时候就确定为了皇位继承人,但胤礽在担任太子时候,骄纵妄为,甚至还想发动政变夺取皇位,其个人表现让康熙很失望。在先后经历了两次废太子事件后,康熙最终在晚年,不在表态谁为接班人了。

老龙:面多这种大好局势,各位皇子及其他们后面的支持者都走上前台,开始大显神通,以此来获取康熙的认可,有机会成为皇位继承人。这就出现了,历史赫赫有名的九子夺嫡局面。

果:亲情缺失~兄弟阋墙

雍正代表的四爷党,和大爷党、 *** 、八爷党争得是死去活来,最后雍正得到康熙认可,成为了真正的接班人。这造成结局就是,其他皇子失去了执掌天下的机会,使得皇族内部多方势力对雍正的不认可,对他的继位提出种种质疑,必然是极力反对他的。

老龙:在雍正正是掌权后,对反对他的兄弟们也没手软,把八皇子、九皇子关进监狱,最后都惨死狱中,还把十四皇子囚禁在景山寿皇殿内。

利益:雍正继位~会损害朝廷大臣的利益

继位之因:康熙8岁登基,69岁去世,整整在位61年。在他执政期间,大清王朝发展迅速,但后期的发展也有一些弊端,他任用大臣中也有违法乱纪之人,但作为他的老臣子,康熙已经不太想处理他们。康熙想需要一位能够与朝廷臣子关系不太亲近,严于律己的接班人。

结怨之果:而呼声最高的八皇子,素有八贤王之称,和朝廷官员关系也不错。而雍正此人正好与此相反,如果雍正继承皇位,朝廷中不少大臣会感到有危机感,自身的利益有可能不损害。

基于这中情况,朝中大臣们也是对雍正作为接班人是反对的。这从雍正继位后,实行耗羡归公,建立养廉银制度,以此扼制朝廷官员任意摊派,贪污犯罪的行为。就可以看出,康熙在位期间的大臣反对雍正,是有明确的经济利益诉求的。

雍正继位遭到众多人反对,有主管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但主管原因占多数。

一 、九子夺嫡时,雍正是个孤臣,本来拥护者不多,成功登位后,对反对他的兄弟过于残忍。因此遭到皇族很多人反对。

九子夺嫡,雍正隐藏得比较深,按康熙说法,他是个孤臣,也就私下里与隆科多、年羹尧和十三阿哥胤祥联系。八阿哥胤禩和十四阿哥胤禵支持者就太多了,特别是八阿哥胤禩,群众基础特别好,曾经被公推太子,支持者云集。雍正成功上位,他阵营里那几个人,和胤禩胤禵阵营里的人比,简直少得可怜。这是客观存在。

就是因为自己势单力孤,他担心自己的皇位坐不稳,所以下狠手打击反对派。先是圈禁胤禵,然后整死九阿哥胤禟和十阿哥胤䄉,最后整死八阿哥胤禩。胤禵是雍正的胞弟,胤禩、胤禟、胤䄉是他的异母弟,雍正对兄弟过于残忍,士大夫们都希望自己的皇帝是个仁义之君,雍正的残忍把这些人推向了对立面。这是主观问题。

二、坐稳皇位后,雍正锐意改革,动了既得利益者的奶酪,他刻薄寡恩也得罪了很多人。因此遭到士族阶层的反对。

所谓改革,实际上就是利益再分配,纵观历史上的每一次改革,无一不是反对声一片。“摊丁入庙”地主要多交税,地主不高兴,“火耗归公”当官的没有了额外收入,官员不高兴,“改土归流”土司失去了土皇帝的位置,他们也不高兴。改革老百姓受益,对社稷有利,这是客观原因。

雍正刻薄寡恩,隆科多和年羹尧是他坐上皇位和坐稳皇位的大功臣,但最后也难逃一死。康熙朝时,王公大臣借国库银子不还,雍正追讨欠银毫不手软,还不上银子就抄家,被抄家的王公大臣恨雍正恨得牙根疼,能不反对他嘛!这是主观原因。

三、雍正执导的《大义觉迷录》巡讲,让社会底层老百姓也知道他反对者云集,从而使更多人加入反对者队伍。因此他的反对者扩大到社会底层。

雍正反对者很多,这些反对者都是有文化的人,他们为了发泄心中的不满情绪,编一些故事黑雍正,给雍正定了十大罪状:“谋父”、“逼母”、“弑兄”、“屠弟”、“贪财”、“好杀”、“酗酒”、“ *** ”、“好谀”、“任佞”。这也是客观原因引起的,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正确看待便是。

可是,这样的人怎么能当皇帝?雍正心理压力很大,又百口莫辩,于是出一昏招,自己亲自写了一本书叫《大义觉迷录》,让造反被抓的秀才曾静全国巡讲,以驳斥坊间传播的十大罪,结果越描越黑。老百姓猎奇心特强,只听故事传故事,不管是真是假,结果全天下人都知道雍正是个极坏的皇帝,这样的皇帝得打倒,于是又有很多人站在雍正对立面。这是主观原因。

雍正继位为什么遭到那么多人反对?

根本原因是因为雍正的改革损害一大帮既得利益集团的好处,你动了别人的奶酪,别人说你坏话不是很正常吗?雍正和历史上的改革家如商鞅、王安石、张居正一样,都是因为改革惹得骂名滚滚来。我们就来理一理雍正的改革,都动了哪些人的蛋糕?

1、 摊丁入亩——得罪了地主阶级!

康熙时代的徭役及丁银税制,说到底就是人头税!随着土地兼并日益严重,“人头税”的弊端越来越严重,主要表现为:流民增多、百姓不敢生育、有钱人花钱规避、加重土地兼并趋势……康熙晚年深知此弊害,但无心改变!

雍正即位后,根据山东巡抚黄炳和直隶巡抚李维钧的建议,在直隶试点,根据土地等级,将丁银和徭役指标摊入土地。试点成功后,在全国陆续推广。

摊丁入亩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但损害了地主阶级包括拥有大量土地的官僚阶级的利益,自然引得地主阶级的非议。

2、 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得罪了官僚阶级!

清朝前期规定,官绅享有法定的豁免杂项差徭的权利。通俗地说,就是官绅不当差不纳粮。清朝的官绅来源有三个:一是满汉蒙古八旗的爵位继承;二是科举考试;三是花钱买官,就是捐官。当了官就不用交税、不用服役,这本来是对士民阶层的一个激励。但到了康熙晚年,发展成了官绅阶层与平民对立的局面,官绅阶层通过特权谋取种种不正当权益。特别是基层的绅矜们,“包揽词讼、武断乡曲、抗违钱粮、私润身家”等不法行为更是层出不穷,造成了绅民严重对立的尖锐矛盾。

雍正针对这一弊端,推行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改革。严禁官绅包揽词讼、并严惩带头闹事者。改革的推进,把从生员、乡绅到当官的得罪了个遍。

3、 火耗归公——得罪了各阶层掌权者的利益!

清初沿袭明制,征收的钱粮加收火耗。所谓“火耗”,就是散碎银子加工成三十两或五十两一锭时造成的损耗。这些火耗因不在上缴国库的定额内,造成“两个任意”的积弊:任意征收、任意侵吞!甚至连清官都收火耗。到康熙晚年,火耗引发的腐败日益严重。

雍正实行“火耗归公”改革主要有三方面内容:一是实行养廉银制度,火耗三分之一给官员“养廉”;二是三分之一的火耗弥补各级府库亏空;三是三分之一的火耗归地方 *** 公用。

火耗归公的改革使原本进自己腰包的横财变成了工资和 *** 支出,有征税权利的各级掌权者自然不满。

4、 清查亏空——得罪了借钱的官僚!

因为康熙的宽仁与纵容,康熙晚年官员贪污严重,以各种理由从各级国库借钱借粮的事情层出不穷,造成国库亏空,入不敷出,打仗的军饷、治河的钱粮都无法正常支付。

雍正一上台就大力清查亏空、追比库银。对亏空钱粮的,革职的革职、抄家的抄家、流放的流放,像江字织造曹家、苏州织造李家,都是在这一次清查亏空的活动中被抄了家,家道从此败落。

但清查亏空也震慑了各级官员,官场风气更加清新。

5、 实行铜禁——得罪了投机商人和不法官僚。

在古代,铜有个重要功能,就是铸钱!市面流通的大多是铜钱,收税又是银子!一些不法商人和投机官僚,利用铜银差价,对铜大肆倒买倒卖,扰乱市场,牟取暴利。

雍正不得已,实行了铜禁政策,全国禁用铜器,并动用藩库钱粮收购铜器。得罪了倒卖铜器的投机商人和不法官僚。

6、 废除贱籍——得罪了作威作福的有钱人!

明朝时,曾将一些不服新朝的群体编入“乐户”、“惰民”、“蜑户”,统称贱籍。这些贱籍的“贱民”非常可怜,不仅没有人权,还被随意欺凌。

雍正元年,就下令废除贱籍,这些“贱民”统称“民户”,拥有与普通民众同等的权力,这项人权改革赢得了底层的民心,但引起了那些平时习惯于欺凌弱小的有钱人的不满。

7、 改土归流——得罪了少数民族上层人!

针对少数民族土司欺压少数民族平民的弊端,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就是取消土司制度,中央 *** 派人去管理少数民族,称为“流官”。这一举措得罪了少数民族的上层人物。

8、 设军机处——得罪了内阁重臣!

为了管理朝政,努尔哈赤时设立了议政处、顺治时恢复了明朝内阁制度。雍正上台后,针对西北用兵需要保密的需要,为了提高效率,设立了军机处。军机处大臣由皇帝挑选,由内阁大臣兼任。

军机处成立以后,由于有利于巩固皇权、便于皇帝乾纲独断,便作为一项制度一直流传下来。

军机处成立,事实上架空了内阁,使努尔哈赤的议政处形同虚设。因而得罪了最有权势的内阁重臣。

9、 兴文字狱(这不算改革)——得罪了读书人!

文字狱在清朝屡兴不绝,雍正朝也不例外。雍正朝的文字狱最著名的就是“吕留良”案。文字狱的大兴,自然引得读书人对雍正口诛笔伐!

10、 得位不正(这也不算改革)——得罪了其它兄弟及其集团。

雍正到底是正常继位还是篡位?这个问题至今也没有定论!不管雍正是正常继位还是篡位,民间老百姓无所谓,但对参与九子夺嫡的皇子们来说很重要,对于皇子后面的官僚集团比如“八爷党”、“三爷党”来说,很重要!在他们看来,本来是自己的蛋糕被抢走了,能不骂娘?

另外,雍正在巩固皇位后,毫不犹豫地对参与九子夺嫡的兄弟们下手,皇三子、皇八子、皇九子先后被雍正找各种理由下狱,并死在狱中……他们的家人、门人,对雍正恨之入骨,就会在各种场合煽动对雍正的不满,诋毁雍正的各种改革,对雍正的各种怀疑、辱骂、诋毁滚滚而来……

在历史上,也有许多皇帝得位不正,比如李世民,但民间根本不在乎。说到底,谁当皇帝是皇家的私事,老百姓不管,只要你是个对老百姓好的皇帝就行!雍正即位,推行的一列改革总体是有利于国家、有利于老百姓的,但得罪了官僚、士绅、权贵甚至读书人,因为笔杆子掌握在这些人手里、舆论掌握在这些人手里,他们把个人怨恨付诸笔端,通过各种渠道散布出来,就营造了强烈反对的氛围……其实,真正反对雍正的还是少数!

雍正是中国历史上最勤勉的皇帝之一,日批奏折万字,宵衣旰食、朝乾夕惕……对这么勤政有为的皇帝,还是送上一份敬意吧!

康熙的众位皇子对于雍正的反对声音,实际上早在“一废皇太子”期间就已经形成了。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皇帝在热河秋闱期间,以“太子不善,所行不孝”为由,废黜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这便是“一废皇太子”事件。

然而,康熙“一废皇太子”却引来了诸位皇子对于皇位的激烈的争夺,而此时表现最为积极的便是八爷党集团的大阿哥胤褆和八阿哥胤禩。

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雍正王朝》电视剧中,这两位阿哥之间是明争暗斗,也存在着竞争关系,进而相互碾压,可是在历史上,两个人的关系非常好。因为八阿哥胤禩的生母良妃卫氏身份地位,所以他从小是由大阿哥胤褆的生母惠妃那拉氏抚养长大的,所以这两位阿哥虽非一母所生,但却是一母所养,所以这一时期两个人处于相互支持的状态。后来大阿哥被圈禁,原本支持大阿哥的明珠家族也开始支持八阿哥胤禩,其中的代表就是明珠的儿子、同时也是大阿哥胤褆舅舅的纳兰揆叙。

而最先跳出来的就是大阿哥胤褆。

就在胤礽刚刚被康熙废黜的时候,胤褆就向康熙建议,希望杀掉胤礽,斩草除根,甚至说出了自己愿意替康熙动手这样的话:

“胤礽所行卑污,大失人心。今父皇今欲诛胤礽,不必出自皇父之手。”

此言一出让康熙极为震惊,同时对于大阿哥胤褆是极度的厌恶,于是当众对其进行的严厉的批判。然而,自知将要无缘皇位的大阿哥,此时却将八阿哥胤禩拉下了水,继而引发了著名的“江湖术士张明德案”

据康熙调查、审问得知,大阿哥胤褆和八阿哥胤禩豢养江湖术士张明德,私下擅自交流废立之事,张明德更是不断抬高八阿哥,贬损太子。

皇太子暴戾,若遇我,当刺杀之,八阿哥丰神清逸、仁谊敦厚、福寿绵长、诚贵相也。

事后,康熙皇帝将张明德问斩,参与此事件的包括大阿哥胤褆、八阿哥胤禩以及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四阿哥胤禵等一众皇子,接遭到了康熙的训斥,可以说“八爷党集团”是全部暴露了出来。

而随后,大阿哥胤褆又被太子胤礽的铁杆支持者三阿哥胤祉查到了“魇镇”太子的证据,进而被康熙皇帝削宗夺爵、圈禁终身。

可以说,“八爷党”的众位阿哥为了扳倒太子是前赴后继,积极主动,而雍正在这一阶段的行为举动可谓是颇耐人寻味。

首先,自始至终雍正没有走到前台,而是又十三阿哥胤祥出面。

十三阿哥胤祥一直以来都是雍正的死党,同时他与太子胤礽的关系一直不好。

尽管同八阿哥胤禩等人政见不合,不属于同一政治势力集团,但是在扳倒太子胤礽上,他们的利益是一致的,况且胤祥本就与胤礽关系非常不好。

于是所有出头露脸的事情全部是胤祥出面,而胤祥也是表现的非常积极,但是最终还是为康熙所察觉。然而在康熙对其的审问中,胤祥康熙了全部的责任,只字未提雍正,使得雍正可以从中全身而退,他自己却被康熙关在宗人府长达一年的时间,身体状况就此大不如前,康熙也不再宠爱于他了。

或许可以说胤祥侠肝义胆,都是他有意而为之,但是雍正这样一直躲在幕后,不冲锋在前,只等着享受胜利果实的,必然为人所不满。

其次,就是雍正在人前人后,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态度。

在发现康熙又重新立胤礽为皇太子后,雍正在康熙面前积极劝谏康熙,应该册立胤礽,维系局势稳定。但是在其他兄弟们面前却拒不承认此事。

一方面为兄弟们对抗康熙、对抗太子胤礽的举动摇旗呐喊,另一方面却又在康熙皇帝决定要处罚他八阿哥等人的时候,在康熙面前积极替他们求情说好话。

雍正的兄弟们对于雍正如此这般“两面三刀”、“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做法是极度的不满,就此开始有了怨恨。

也正是因为如此,从这个时候开始,雍正的兄弟们对于雍正已经有了极大的不满,对其的反对声音也就此形成。

而在此后,雍正更是凭借“争是不争,不争是争”的策略最终登基,更是招致了极大反对和反感。

后来,经过深思熟虑的康熙皇帝还是力排众议,决定“复立皇太子”,胤礽得以复位。

而对于在这一期间,对于康熙和胤礽起到支持作用的三位皇子,即三阿哥胤祉、雍正以及五阿哥胤祺,都被封为和亲王爵位。

三阿哥自不用说,可以说是太子胤礽得以复立的首功之臣,正是他找到了太子被“魇镇”的证据,进而赢得了康熙的好感。五阿哥胤祺则是因为此前“三证噶尔丹”时期的功劳,以及在这一期间保持了缄默和中立,也没有表现出觊觎之心,这是康熙对他的奖励。而雍正也因为他在康熙面前的所言所行,得到了康熙皇帝的信任,进而也获封为亲王,成为了赢家之一。

尽管遭受到了打击,八爷党集团的并没有停下扳倒太子的脚步。

后来,八爷党重要成员,安郡王马尔浑去世。马尔浑的弟弟景熙举报 *** 的重要成员托合齐在家中聚众宴饮,起初康熙皇帝并没有当回事,但是在景熙等人的一再坚持下,康熙决定彻查此事,进而牵扯除了“托合齐会饮案”。原来,托合齐等人聚众会饮是假,缘结朋党、扶保太子胤礽是真。

最终,伴随着“托合齐会议案”的看破,康熙皇帝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废黜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并将其圈禁。

可是,八爷党的成员并没有因此捞到任何的好处,后来还因为“毙鹰事件”,让康熙大骂八阿哥胤禩是“辛者库贱妇所生”,彻底失去了夺嫡资格。

而这一时期的雍正却是不声不响,既不结党,也不营私,而是将自己的夺嫡想法全部隐藏了起来,取得了康熙的好感。与此同时,在此期间他结交到了两个对他日后登基以及皇位稳固给予了关键性作用的人,一个是当时的九门提督隆科多,一个便是川陕总督年羹尧。

而在一众阿哥倒台后,对于雍正有实际竞争力的,也就剩下的雍正的兄长,饱读诗书的三阿哥胤祉,以及在西北立有军功的雍正同母弟弟十四阿哥胤禵了。

只不过,最终雍正在隆科多的扶保下登上了皇位,在几乎不被人看好的情况下实现了弯道超车,可以说说是出乎了许多人的意料,招致不满和不服也就成为了必然。

而在雍正登基之后,对于他的这些这些兄弟以及当初支持了他们的重要朝臣,雍正都给予了打击和报复。

雍正登基后,除了十三阿哥胤祥,曾经那些参与了“九子夺嫡”的康熙皇子们对于雍正均采取了“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并不配合雍正的工作,以表达自己的不满。

而雍正对付他的这些兄弟们,可谓是手段残忍,且态度决绝。

刚一登基的雍正就将十阿哥胤䄉圈禁,同时将三阿哥胤祉和十四阿哥胤禵安排去看守皇陵。对于八爷党的两位核心骨干,八阿哥胤禩和九阿哥胤禟,则是更加的残忍,两人不仅被雍正圈禁后折磨致死,还被削宗夺爵、逐出宗室,就连名字都被改为侮辱性的“阿其那”和“塞斯黑”。

除此之外,对于当初支持了胤禩的两位重要朝臣,阿灵阿和纳兰揆叙,尽管这二人已经去世,但是雍正依然予以了羞辱,将其二人的墓碑分别改为了“不臣不弟暴悍贪庸阿灵阿之墓”和“不忠不孝阴险柔佞揆叙之墓”。

所以,雍正继位前的韬光养晦,更多的时候却是为人所不齿,再加上继位后的一系列清算和报复举动,更加招致了兄弟和朝臣们对其登基的不满,因而自他登基的第一天开始,他的皇位来源问题就成为了一个巨大的谜团,至今仍未破解。

康熙当时为何怒骂八贤王?这件事情和雍正有关系吗

在《雍正王朝》的小说中,康熙皇帝第一次废掉太子胤礽后,八爷党的胤禩跃跃欲试,随着康熙皇帝的老迈,以及皇储位置的闲置,素有八贤王之称的老八胤禩串联朝臣, *** 要求里老八胤禩为皇太子,然而康熙皇帝的内心仍旧想要恢复汉家嫡长传承制的传统,同时念及当年皇后赫舍里氏临终前的嘱托,仍准备复立皇太子胤礽,结果是老八胤禩弄巧成拙,不仅没有如愿成为皇太子,而且暴露了自己在朝臣结党的这一康熙皇帝最厌烦的大忌,于是康熙皇帝怒骂八贤王。

然而在清史稿中记载,康熙皇帝怒骂八贤王胤禩则是因为“毙鹰事件”,当然这个事件在电视剧中也有展现,在电视剧中老十四胤禵收到康熙重用,任命为大将军王,在西北战事中屡立战功,深得康熙赏识,逐渐的胤禵也有了夺嫡的实力,开始逐渐疏远老八,脱离八爷党,自称一股势力,为了打击胤禵在康熙皇帝皇帝内心的形象,八爷党在胤禵从西北呈递给康熙的礼物——一只老鹰做了手脚,本来是一只大鹏展翅的雄鹰,到了康熙面前变成了死鹰,当时已经步入老年的康熙皇帝内心十分不满和反感。

然而在清史稿中记载,却是另外一番情形,当时康熙皇帝在承德度假,本来应该是老八胤禩陪同,但是当时老八的母亲刚死了两年,老八又是一副孝顺的模样,于是老八以为其母亲守孝为名,跟康熙皇帝请了假,但是为了博得康熙皇帝的欢心,老八胤禩还是送了礼物,他给老爹康熙皇帝送的礼物就是两只雄鹰,结果这两支雄鹰到了康熙皇帝手中,却变成了即将毙命的死鹰,于是康熙皇帝暴怒,他认为老八胤禩在诅咒他年老将死,盛怒之下康熙皇帝不就大骂老八乃是贱女所生,同时还公开痛斥皇八子胤禩并且公开宣布“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此后胤禩不仅与储君大位无缘,而且也基本上结束了康熙朝的政治生命。

毙鹰事件是否真的和雍正皇帝有关,那就不而知了。

“八贤王”,顾名思义说的就是皇八子胤禩。

皇八子胤禩为什么能称得上“贤”,他究竟做过什么?

“八贤王” 这个词是古典文学名著《杨家将传》、《杨家府演义》、《万花楼》中的人物,多指宋太祖之子赵德昭,虽然在著作里,他是一个融合型人物,但是不妨碍他诛戮奸佞,扶正朝纲,并且还多次拯救杨家众人,是不折不扣的“贤王”。

而皇八子胤禩的“贤”,我想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康熙宠爱,17岁就被册封为贝勒,与后来的雍正皇帝同时册封!
  2. 为人处世随和,人缘好。皇八子为人体贴细致,因此广结善缘,不仅在众皇子中有不小的威望,在朝中大臣中的人缘也是相当好。
  3. 胤禩不仅亲近皇亲贵胄,在江南文人中也有很好的口碑。

本来名声在外,为什么胤禩会让康熙破口大骂?

无论是在内,还是在外,胤禩的表现都是相当出众,对于这样子一位皇子,康熙自然也是宠幸有加,要不然也不会17岁就封为贝勒,这在历代都是罕见的。

康熙对胤禩的厌恶始于皇储之争:

康熙四十七年,皇十八子胤衸去世,而皇太子胤礽对其弟好无怜爱之心,受到康熙的斥责,后来还经常窥探康熙的心思,这让康熙甚为不安,终于在九月初拘役太子,同月,正式废黜胤礽。

皇太子废黜之后,对太子之位觊觎已久的胤褆蠢蠢欲动,大有舍我其谁的意思,但是受到康熙的训斥,眼看自己继承大统无望,他就向康熙进言说:“相人张明德曾相胤禩后必大贵!我推荐他作为储君。”这番言论算是给八皇子惹下了祸端,让康熙以为胤禩对皇位也有觊觎之心,随对其防范!

第二天,康熙当众说胤禩柔奸成性,党羽勾结,谋害胤礽,想将他捉拿治罪,索性得众皇子求情,才免于一难;事情并没有结束,后来,康熙说胤禩听闻张明德狂言,竟然不禀告,革去了他贝勒,贬为闲散宗室,张明德也被凌迟处死。

从一个受父皇器重的皇子,但一个闲散贝勒,胤禩的心情可谓五味杂陈。不过这样并没有持续太久,不久之后,胤褆的阴谋被揭穿,胤禩又重新起用,但皇帝没有立他为储君的意思,而胤禩自己也没有出来争抢,康熙对他也慢慢有了改观。

但是储君虚悬,无论是文武大臣,还是康熙都很着急。此时康熙有复立胤礽的意思,于是就问文武大臣们的意见,却遭到大臣们反对,而且都上书,立皇八子胤禩为太子,这让好不容易又改观的康熙不乐意了!

而最坏的事情还在后面。康熙五十三年,胤禩好心送给康熙一只鹰,谁知道到了康熙手里,老鹰已经奄奄一息,本来是小事,可在康熙看来,这是对他的诅咒,当即召见诸皇子,责骂胤禩说:“胤禩,其母辛者库贱妇,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这就是所谓的“毙鹰事件”,自这件事情之后,康熙和皇八子的关系就一直不好,直到康熙驾崩!

(关注@微历史看客,每天更新不一样的历史资讯!)

八贤王这个名词本来是从宋朝那里来的,宋朝的八贤王对于当时的宋朝政局起到了非常大的辅助和拨乱反正的作用。另一层意思就是当时的宋朝皇帝需要八贤王来帮助他稳定国家政局。而就是这一点是康熙不能容忍的。

康熙八岁登基,俘鳌拜、平三番,收台湾等等,所有丰功伟绩都是他这个千古一帝雄才大略创造的。这怎么是宋朝皇帝能做到的?又怎么会有一个当朝的八贤王出现?和康熙比老八做的那些根本什么都不算,还犯了大忌,那就是八贤王在朝中名号越响离结党营私就越近。

康熙能骂他一定程度是告诉老八不够格,另一层意思是间接提醒老八周围的人最好老实点,因为一个聪明的皇帝最不能接受的就是大臣的结党营私、对抗皇权,尤其是清朝的皇帝更应该清楚,明朝就有太多的例子。

八贤王善于做表面文章,人太聪明不一定是好事,他把问题分析的太透彻!得失考虑的多,利益多的事情才会出手。利益少或者得罪人的事情就不想处理。城府太深,做皇帝怎么能八面玲珑呢?

康熙骂八阿哥跟雍正还是有些关系的。康熙心中默定的继位人是雍正,认定只有四阿哥能刷新吏治,统治好这个国家。而八阿哥早已被康熙排除在继承人之外,他认为自己以宽仁治人尚且太过宽纵,以致吏治腐败,国库空虚。更何况八阿哥是以宽仁收买人心,则必然会坏事,甚至会毁坏国之根基,所以康熙断然不会让八阿哥成为继位人的。但是八阿哥却不想认输,哪怕了解到皇阿玛的心意也佯作不知,还煽动权臣结成一党,上下串通一气力保自己,实际上就是在与皇帝打擂台,逼迫皇阿玛认可自己,康熙焉能不恨?恨却又没有明显的把柄处置八阿哥,还夹杂作为皇帝威信被挑战的愤怒,作为父亲被儿子算计的无奈!所以当朝臣上下串通一气,力保八阿哥为太子时,康熙会雷霆大怒。帝王不会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挑战皇权,扰乱朝纲,包括自己的儿子!


0
回帖

古往今来的绝句对联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