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美男子潘安的老婆是谁

2分钟前阅读2回复0
xxhh
xxhh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4
  • 经验值55053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10107
  • 回复0
楼主
《西厢记》中记载,宋仁宗时期有个叫黄氏的女子为潘安生下了三个女儿。
古代美男子潘安的老婆是谁

潘岳(公元247-300年),又名潘安,字安仁,小名檀郎、檀奴。公认的古代第一美男子。他是西晋著名的大文学家,大才子+绝世帅哥+痴情好男人。 水浒传中写西门庆勾搭潘金莲时,王婆传授经验,说猎艳时有五要素,叫作“潘驴邓小闲”,只要五样具备,十拿九稳。西门大官人说这五样自己都还尚可,于是他成功了。 第一个字潘,就指潘安,即首先要有潘安一样的相貌,女人才会不讨厌你的勾搭。千百年来潘安已经化身美貌男子的代称。 现代信息社会,已经不需要五样俱全,只要你具备其中一样或几样,比如占个“邓”字——是个知名富一代或N代,就会有无数女人心甘情愿叫你老公或老爸;又或者你占个“潘”字,也一样有无数女人线上线下哭着喊着叫你老公,如今已经比当年西门庆勾搭潘金莲容易多了。 潘岳从小就以才情闻名乡里,被称为神童,所有人都认为他将来会成为汉代贾谊那样的人。不过历史就喜欢和人开玩笑,偏偏他的个人品行后来出了问题。这是后话。 潘岳的祖父和父亲都只是芝麻小官。晋武帝泰始年间(265-274年),潘岳以才华卓越被选拔跟随晋武帝身边,当时他年仅二十来岁。“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加之不会掩饰锋芒,所以他遭到太多人的嫉妒和排挤。升迁之路被冷藏达十年之久。 三十几岁时,潘岳才有出头之日,但只被任为一个小小的河阳县令(今焦作市辖区)。潘岳恃才傲物,郁郁寡欢,自以为不得志。 在县令任上,他命全县种植桃花,有打官司的就令其去浇花,直到双方和解为止。当他离任时,县里百姓都很怀念他。后世写有很多关于他这段经历的诗词。 “恐是潘安县,堪留卫玠车。”——诗圣杜甫。 “潘令在河阳,无人死芳色。”——诗鬼李贺。 “河阳看花过,曾不问潘安。”——诗才李商隐。 “陶潜彭泽五株柳,潘岳河阳一县花。”——唐.沈彬。 这段时期,围绕武帝身边的主政大臣是山涛、王济、裴楷等人。山涛是竹林七贤之一,名望非常之高;王济、裴楷都是高门望第出身的一等一的青年才俊。 王济出身于一流望族太原王氏,才华横溢,还是武帝的驸马。裴楷出身于一流望族河东裴氏,他为官有盛德,尽忠为国,王济是裴楷的小舅子。 但潘岳对占据高位的这几位很是不以为然,他曾在阁道上写打油诗讽刺道:“阁道东,有大牛。王济鞅(马颈的皮套子),裴楷鞧(qiu,套马 *** 上的皮带子),和峤刺促不得休。” 呃,和峤是西晋名臣,国之栋梁。 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的潘岳身上还有一些天下舍我其谁的愤青气息。 潘岳在县令任上政绩斐然,后来被提拔进了武帝的岳父、太傅杨骏的幕府工作。杨骏在八王之乱初期即被诛杀,潘岳虽受牵连该诛,但通过关系仅以免官而已。后又宦海几经起伏后,迁黄门侍郎。 在宦海浮沉中,潘安的心态逐渐发生了改变,功名心愈发加重,然已不再像年少时无知无畏,希冀以才华升迁。转而投靠权贵,甘为权贵爪牙。 潘岳攀附了新晋权贵贾后一党,贾后就是历史上最著名的丑女皇后贾南风,贪淫泼悍多权略,专擅朝纲。贾氏一族在剪除了太傅杨骏后崛起。西晋八王之乱,就是由贾南风一手引发。 贾后之妹贾午,生有一子韩谧,以外孙身份继承外祖父贾充的鲁国公爵位(贾充无子),故韩谧更姓名为贾谧。 贾谧好文学,有才思,权倾朝野。他笼络了一批青年才俊,号称“二十四友”,潘岳即为其一。这些人经常在二十四友之一的巨富石崇的金谷园中聚会,故又称“金谷二十四友”。 自从栖身贾后一党,潘岳的人品开始以目力可视的速度滑落。他与石崇是知心好友,这二人在奉承谄媚贾后一族方面,可谓臭味相投,惺惺相惜。二人常常在贾谧和贾后之母郭槐出门之时,专候在路边,远远就下车跪迎,车马过后仍望尘而拜! 史载(但仍存疑)潘岳参与了贾南风密谋废黜太子一事。贾南风诈称皇帝生病,召太子司马遹入宫,先使宫婢矫帝命强令太子饮酒,遂大醉。又使潘安作书草,其文曰:“陛下宜自了,不自了,吾当入了之。中宫又宜速自了,不自了,吾当手了之…… ”(——资治通鉴.晋纪五)。然后,贾后假称帝诏使太子照抄其文,太子已醉得不醒人事,便依言照抄,但其字有半数看不清,经贾后补描才完成。就这样,贾南风废掉了皇太子司马遹,继而致使西晋朝政进入剧烈动荡时期。潘安在其中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贾南风废黜太子后,天下人情汹涌。赵王司马伦在心腹谋士孙秀的帮助下,因势一举铲除了贾氏一族,窃取了朝政大权,孙秀也因此权倾朝野。 孙秀早年未发达时,曾在潘岳手下做事。当时的潘岳还是一个嫉恶如仇的愤青,他尤其厌恶孙秀这种狡狯势利之人,经常鞭挞孙秀。孙秀记恨在心,常常忿恨不已。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如今孙秀势力熏天,成了潘岳的顶头上司。潘岳心中不安,曾在中书省遇见孙秀,潘岳问道:孙令还记得当初我们一起共事的情景吗?孙秀答道:我都藏在心里,一日不曾忘记!潘岳闻言自知未来不妙。果然,孙秀不久后诬陷潘岳谋乱,将其族诛。终年54岁。 千古美男+大才子,人生就这样谢幕。 潘安容貌姣好,神态优雅。年轻时常带着弹弓走在洛阳大街上,见到他的妇人们没有不牵手围着他看的。左思(大才子,结巴,二十四友之一,“洛阳纸贵”的主人公)长得奇丑无比,他也效法潘安出游,结果妇女们都朝他吐口水——“群妪齐共乱唾之”——左思被打击的颓丧而返。 这个故事还有一说是,潘安每次坐车出门的时候,妇女们看见他都会朝他的车上投掷水果(即“掷果盈车”的典故),于是满车而归。同龄人张载(西晋文学家)长得很难看,每次出行时,街上小儿都会朝他的车上扔瓦砾,张载遂委顿而返。 ——果然是看脸的世界!哇咔咔! 最为人乐道的,还是潘安的感情生活。潘安对发妻杨氏忠贞不渝,夫妻二人均是才貌双全。潘安十二岁时,与十岁的杨氏结成娃娃亲。杨氏是名臣大儒之后,才情俱佳。夫妻二人情投意合,共同生活二十多年。后杨氏不幸去世,潘安伤心欲绝,一夜白头,发誓不再续妻。 后人常以潘杨之好代指感情融洽和般配的夫妻。 “为结潘杨好,言过鄢郢城。” ——孟浩然(送桓子之郢成礼) “刘阮心渐忘,潘杨意方睦。”——白居易 “遥知向前路,掷果定盈车。” ——李白(送族弟凝之滁求婚崔氏) 潘安对杨氏伉俪情深,久久难忘,写了三篇悼念亡妻的诗词。自他之后,悼亡诗就成了丈夫悼念亡妻的代名词,开后世悼亡题材之先河。 李商隐评价此悼亡诗:“只有安仁能作诔,何曾宋玉解招魂。”认为潘安才华高过宋玉。 潘安的悼亡诗,情真意切,与唐代元稹悼念亡妻韦氏、宋代苏轼悼念亡妻王氏等悼亡名篇,并驾齐驱,读来催人泪下。 离思五首(其四) -唐.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缘君。 离思五首(其五) -唐.元稹 寻常百种花齐发, 偏摘梨花与白人。 今日江头两三树, 可怜和叶度残春。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宋.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悼亡三首(其三) -晋.潘安 曜灵运天机,四节代迁逝。 凄凄朝露凝,烈烈夕风厉。 奈何悼淑俪,仪容永潜翳。 念此如昨日,谁知已卒岁。 改服从朝政,哀心寄私制。 茵帱张故房,朔望临尔祭。 尔祭讵几时,朔望忽复尽。 衾裳一毁撤,千载不复引。 亹亹朞月周,戚戚弥相愍。 悲怀感物来,泣涕应情陨。 驾言陟东阜,望坟思纡轸。 徘徊墟墓间,欲去复不忍。 徘徊不忍去,徙倚步踟蹰。 落叶委埏(yan墓道)侧,枯荄(gai草根)带坟隅。 孤魂独茕茕,安知灵与无。 投心遵朝命,挥涕强就车。 谁谓帝宫远,路极悲有余。 潘安的作品,如《秋兴赋》、《闲居赋》、《藉田赋》等,堪称是他那个时代的巅峰之作。

古时候丈夫对妻子的称呼有这么多,而娘子的称呼又是怎么来的

婚姻可以说是我们的人生大事了。尤其是在古代,男子要是不娶妻,那就是大大的不孝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嘛。要是女子一辈子不嫁人——不太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不要说家里不允许,有时候国家需要,还会强制要求女子嫁人呢。

古代美男子潘安的老婆是谁

嫁人之后,那称呼自然就和未出阁之前不同了。那么丈夫或者旁人应该怎么称呼已婚妇女呢?这得看她嫁的丈夫有多大能力了。我们知道,古代可以说是男权社会,女子嫁人之后,所能获得的待遇、声望之类的,都是与她的丈夫绑定了的。丈夫能力出众,做得高官,妻子的身份、待遇自然也水涨船高。

古代美男子潘安的老婆是谁

而我们在书中常看到、电视剧中常听到“夫人”、“娘子”这两个称呼,可能有的朋友会觉得称呼为“夫人”有点生疏,而“娘子”听起来好听又亲昵,让人觉得丈夫对妻子很疼爱。但事实上,“娘子”只是叫着好听而已。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当一个已婚妇女被称为“娘子”,说明她的丈夫无封无品——即,又没有封号,又没有官职。

古代美男子潘安的老婆是谁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察觉到了,“夫人”“娘子”,其实相当于职位称呼,是朝廷根据她的丈夫的官位大小,而赐的一种称号,是女子身份地位的象征;并不像很多朋友想象的那样,是觉得哪个好听就喊哪个的。

比如我们常听说的“夫人”,就是官职比较高的官员的妻子,才能有的称呼。每个朝代具体的标准略有不同,但是能被称一声“夫人”,对女子来说,真的是件倍有面子的事情。我们可以在很多的历史相关的电视剧中,看到“诰命夫人”——她们被朝廷认可的,有一定的地位。而“娘子”,只是叫着好听,面子、里子都是没有的。

当然,古代对已婚妇女的称呼不止这两个。在“夫人”和“娘子”之间,还有“淑人”、“恭人”、“宜人”、“安人”、“孺人”等,地位依次递减,但是她们的丈夫至少都有个一官半职,或者有封赏。虽然我们可能对这些称呼不是很熟悉,但是其中任何一个都比“娘子”的地位要高。

说到这里,“娘子”代表着什么,大家知道了吗?一是被称为“娘子”就说明自己的丈夫混得不够好,所以“娘子”对于一个已婚妇女来说,只是叫着好听,绝不是一个令人欣喜的称呼啊。二是“娘子”称呼是对未婚与已婚女人的通称。“娘子”不仅仅是丈夫对妻子的爱称,还是未嫁或已嫁女子的通称。所以,古代经常用此称呼年轻女子。

如今,“夫人”这个称呼还在我们的生活中活跃着,比如我们在表示尊敬的时候,会称呼对方的妻子为“夫人”,“您夫人如何如何”。而“娘子”在现代生活中几乎不见踪迹,大概就是这个原因吧?当然了,也可能是因为“娘子”叫起来,显得矫情吧。

古代,人与人之间的称呼是不断演变的。夫妻之间有许多互称,其中可互称良人。但毕竟男女有别,容易混淆,便在良字加反耳旁,成郎字,代表丈夫。在良字前加女,成娘字,代表妻子。但娘是对妇女的泛称,丈夫称妻子为娘,容易和称呼母亲为娘相混淆,于是娘字后加子,成为娘子。这样称呼娘子不易混淆了,就通行了。不仅丈夫称妻子为娘子,男人亦有对喜爱的女子称娘子的。《水浒》中常出现娘子称呼。《白蛇传》中白蛇称许仙为官人,许仙称白蛇为娘子。称娘子不分尊卑,元朝陶宗仪《辍耕录》中有则《妇女称娘》:“都下自庶 *** 以及大官之国夫人,皆曰娘子”。娘子称呼自宋元出现后一直沿续至今,夫妻新婚,人们称男方为新郎官,新官人,称女方为新娘,新娘子。官人的称呼也延续至今,丈母娘称新女婿为阿官人,其他老年妇女也有尊称青少男为阿官人的。从古今称谓,特别是方言中的称谓,可了解社会习俗的演化。

唐朝开放繁荣,唐朝人是怎么过年

唐朝的时候就有黄金周,一般过年会放七天假,为年前三天、年后三天,加上春节。

不过当时倒没有春节这一叫法,因为唐朝的时候只有农历历法,当时管大年初一叫元正,也叫元旦、元日或岁日。

唐朝人过年是非常讲究的,年前三天,在外的游子都要尽量往家里赶,以求和家人团聚。

除夕夜,全家会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喝花椒酒,喝花椒酒就是把花椒放在盘中,饮酒时撮一点放入杯中,以驱寒祛湿。

吃完团圆饭之后,全家人会围坐在火盆旁直到天明,称为“守岁”,杜甫有诗云,“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说的便是当时除夕夜吃团圆饭和守岁的情景。


唐朝的除夕还有一种仪式,叫傩或大傩,当时人们会在除夕选出男童,戴上狰狞的面具,穿上红黑颜色的衣裤,击鼓且舞蹈,说是可以驱鬼。

除夕一过,便是新年,唐朝人过年爆竹是必不可少的,所谓“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指的就是唐朝人过春节放爆竹的情景。

唐朝时过年还没有贴春联的习俗,只是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个名字,挂在门首,称为仙木或桃符。

相传,神荼、郁垒是兄弟俩,他们“性能执鬼”,居住在桃树下。

五代时,后蜀的孟昶在桃符上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据说这是第一副春联,此后,“桃符”就成为了春联的别名。

唐朝人过年要吃“五辛盘”,也叫春盘,由五种含有辛辣气味的蔬菜拼成,说是吃这种东西可以祛除五脏中的陈腐之气。

年初一后,唐朝人就开始走亲访友,互相邀宴,称为传座,唐朝诗人李郢就有诗云,“锵锵华驷客,门馆贺新正”。

春节期间,朝廷照例会举行早朝大典,这一天,皇帝可是大忙人。

正旦朝会仪式是皇家重要典礼,场面宏大壮观,它是国家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盛大的朝贺庆典对内可以显示国家太平,对外则能彰显帝国之国威。

概括来说,就是举行大朝会、大陈设,下达大赦令。

总的来说,唐朝人过年,跟现在差异也不会很大,都讲究团圆与平安,只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人过年,会更富有科技感,年味倒不如从前那么浓厚。

全民放假,开放集市,举办晚会,接待北方各部落民众,燃放烟花,写春联,贴门神,中央都城允许外人定期进入,一些毒坊妓院开始歇业(参考水浒李师师),应该和现在没什么区别。

唐朝人过春节是非常讲究的。当时,在除夕前,人们都要尽量往家赶,以求与亲人团聚。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喝花椒酒,以驱寒祛湿。喝花椒酒就是把花椒放在盘中,饮酒时撮一点放入杯中。吃过团圆饭,全家人围坐火盆到天明,称为“守岁”。唐朝大诗人杜甫在诗中说:“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董思恭写诗道:“对此欢终宴,倾壶待曙光。”储光羲诗中说:“阖门守初夜,燎火到清晨。”写的就是当时过春节吃团圆饭和守岁的情景。

唐朝的除夕还有一种驱除瘟疫的迷信仪式,称为“傩”或“大傩”。这是从远古传下来的活动。《论语》中有“乡人傩”的记载。唐朝人在除夕要选出男童,戴上狰狞的面具,穿上红黑颜色的衣裤,击鼓并舞蹈,说是可以驱鬼。傩的领舞者称为“方相氏”,有伴舞者以及执事十二人。唐朝诗人姚合诗中的“傩声方去疫”,说的就是这类活动。而且,在除夕这天,唐朝的皇家要举行规模盛大的大傩仪式,人数达五百多人。沈佺期在诗中写道:“殿上灯人争烈火,宫中傩子乱驱妖。”王建写的“金吾除夜进傩名,画裤朱衣四队行。院院烧灯如白日,沉香火底坐吹笙”,说的就是这种春节期间独有的活动。

“故岁今宵尽,新年明旦来”,“烛尽年还别,鸡鸣老更新”。除夕一过,便是新年了。新年的时候,首先高兴的是孩子,刘禹锡说:“燎火委虚烬,儿童炫彩衣。”当然,唐朝人过春节时爆竹是不可少的,“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写的就是唐朝人过春节放爆竹的情景。

唐朝时的春节还没有贴春联的习俗,当时只是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个名字,挂在门首,称为“仙木”或“桃符”。传说神荼、郁垒是兄弟俩,他们“性能执鬼”,居住在桃树下。五代时,后蜀的孟昶在桃符上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据说这是第一副春联。以后,“桃符”就成为了春联的别名。

唐朝人过春节要吃“五辛盘”,又叫“春盘”,是由五种有辛辣气味的蔬菜拼成的,说是吃这种东西可以发散人的五脏中的陈腐之气。

白居易说:“岁盏后推蓝尾酒,春盘先劝胶牙饧”,唐朝人过春节还准备有胶牙饧、柏叶酒、屠苏酒等传统的食品和饮料,当时的风俗是长者后饮,最后饮者称“蓝尾”。

大年初一过后,唐朝人开始走亲访友,互相邀宴,称为“传座”。唐朝诗人李郢在诗中写道“锵锵华驷客,门馆贺新正”,写的就是在过春节时走亲访友的热闹景象。

大唐盛世,当时过大年三十,迎来新春首日,也是过节的,唐玄宗曾颁布《假宁令》,其中规定:“元正、冬至,各给假七日。”“元正”便是咱们现在说的“春节”。在这一节日里,皇帝和朝中官员互相拜大年,欢庆”元正“节。

史书上记载:“旧制,元日大陈设。皇太子献寿,次上公献寿,次中书令奏诸州表,黄门侍郎奏祥瑞,户部尚书奏诸州贡献,礼部尚书奏诸蕃贡献,太史奏云物,侍中奏礼毕,然后中书令又与供奉官献寿。时殿上皆呼'万岁’。按旧仪阙供奉官献寿礼,但依位次立。礼毕,竟无拜贺。”(参看《唐会要》卷二四)

唐贞观之治时期和开元盛世时,社会富足,百姓安乐,都城发达,节日繁华,庆“元正”节更是热闹非凡。

唐朝的诗人崔道融在《元日有题》中也写道:“十载元正酒,相欢意转深。”元正大唐百姓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除夕夜,在习俗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仪式,称为“驱傩”,家家户户的人们通过吹笛击鼓,驱赶疫鬼,祈祷新年健康平安无灾祸。在驱傩结束之后,随即放爆竹、点篝火,开始进行除夕守岁。除夕在唐时亦称“岁除”。在这个节日之夜,无论家里还是街市上,有各种欢乐的节日活动,大唐人几乎整夜无人入眠。街市上篝火通明,节日活动通宵达旦,欢乐气息弥漫于各处。

连辞官归家的人都感到节日的快乐清新的气氛,初唐诗人卢照邻的《元日述怀》曰:

“筮仕无中秩,归耕有外臣。

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

草色迷三径,风光动四邻。

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

除夕之日,唐朝人的节日气氛是最浓厚的时候,在一些公共场所或戏园子里开演傩戏,这是一种从民间祭祀仪式演化而来的集歌舞和戏剧为一体的节日流行戏曲形式。唐朝的开放、开朗的文化气氛使傩戏丢弃了原来祭祀仪式的神秘感、严肃性和恐惧感,变得很有欢乐的气氛,成了庆祝节日的重要的文艺活动。

除夕,唐朝人在家门外欣赏傩戏表演,而在家里有守夜的习俗。当然,皇家是在宫廷里守夜的。唐朝著名诗人李商隐曾写了《隋宫守岁》,诗中称:“沈香甲煎为庭燎,玉液琼浆作寿杯。遥望露盘疑是月,远闻鼍鼓惊欲雷。”唐继隋风,唐朝人宫中守夜的繁华和欢乐状况一定是超过了隋朝的。民间除夕守夜也是非常重要的节日习俗,孟浩然有诗云“守岁家家应末卧”。可见,唐朝时民间百姓皆是欢乐地守夜,辞旧迎新。

除夕之日,唐朝人要点蜡烛、立门神、贴春联、挂年画,过着繁忙而又快乐的一天,常常是整夜里没有入眠。守夜和欢庆到了元日。

“岁除”之后,迎来次日的“元正”,家家户户聚餐喝花椒酒,既驱寒祛湿,又加添节日的温暖气氛,同时,家家户户换上新桃符,“辟邪”迎新,大唐人在一片祥和与欢乐的气氛中接来新的一年。

元日的宫廷喜庆快乐的气氛非常浓厚,唐太宗李世民就有关于《元日》的诗:

“高轩暧春色,邃阁媚朝光。

彤庭飞彩旆,翠幌曜明珰。

恭己临四极,垂衣驭八荒。

霜戟列丹陛,丝竹韵长廊。

穆矣熏风茂,康哉帝道昌。

继文遵后轨,循古鉴前王。

草秀故春色,梅艳昔年妆。

巨川思欲济,终以寄舟航。”

而在民间,街市上处处张灯结彩,装点得五彩缤纷,街上很繁荣,处处是喜庆的店面,人们纷纷购物,或者问候熟悉的友商等。

元正早上,唐朝人已有拜年的习俗,在家里,晚辈要给长辈们拜年,只是,唐朝时男人们要双膝跪地叩头行拜礼,而女性则不必跪地,以曲弯着腰拱手行拜,这或许是唐朝很尊重女性吧?

元日里,唐朝人家家户户都要办宴席,无论是亲戚朋友或是朋友带来的友人,皆是可以入席欢饮的,拜年时皆能加入宴席,元日是不拒客的。

而官场的人,拜年时一般是要递上拜年的帖子,以示隆重,并且也亮明身份,让拜访对象能有所准备。

据说,贞观时期官场很注重拜年,对拜年的帖子非常重视,唐太宗李世民曾用赤金箔做成贺卡,并在上面刻上御书“普天同庆”,将其赐予朝中大臣。而民间有重视拜年帖子,当然,无法都用金箔,而是以梅花笺纸或其他物品代替。所以,“拜年帖”在唐朝盛世非常流行。

当然,元日这一天,朝中高官并不那么轻松,因为朝廷规定按例要举行元日大朝会,这是一年中最隆重的朝会,在京高官不得缺席,要在朝会上隆中庆祝皇帝万寿无疆;而在外地的官员也要派人送上拜年帖子和重要贺礼,拜贺皇帝,问候上司等;藩属国往往也派使者入都城朝贺和进贡,表示对唐朝的友好。

元日里皇帝可能是最忙的,要亲临大朝会,要大会群臣,要接待藩国使者,有时,还要宴请朝中重臣,对于重要的地方大员送来的拜年贴和奏章,有时还有亲自批阅。所以,新年元日,皇帝常常忙得不亦乐乎。

盛唐强力强盛,而皇帝为了展示盛世国强,常常在元日大朝会过后,展示“国器”,把珍贵的大物件拿出来展示,让大臣和外藩使者领略盛世大国的富足气势。

此外,皇帝常常会利用元日的大好时光,颁旨大赦天下。

唐朝诗人张祜有《元日仗》一诗写出了元日群臣朝贺的景象:

“文武千官岁仗兵,万方同轨奏升平。

上皇一御含元殿,丹凤门开白日明。”

唐朝诗人王建在《元日早朝》一诗中对元日大朝会的描写更仔细:

“大国礼乐备,万邦朝元正。东方色未动,冠剑门已盈。

帝居在蓬莱,肃肃钟漏淸。将军领羽林,持戟巡宫城。

翠华皆宿陈,雪仗罗天兵。庭燎远煌煌,旗上日月明。

圣人龙火衣,寝殿开璇扃。龙楼横紫烟,宫女天中行。

六蕃倍位次,衣服各异形。举头看玉牌,不识宫殿名。

左右雉扇开,蹈舞分满庭。朝服带金玉,珊珊相触声。

泰阶备雅乐,九奏鸾凤鸣。裴回庆云中,竽磬寒铮铮。

三公再献寿,上帝锡永贞。天明吿四方,群后保太平。”

过“元正”时,唐朝人喜欢吃甜食,比如,吃“胶牙饧”,“饧”相当于现在所说的“麦芽糖”,即古人用大麦、小麦或者糯米 *** 出来的甜食。“胶牙饧”比较粘软,甜度不像蜂蜜那么甜,一般是用现在所说的蔗糖做的,在当时蔗糖叫“石蜜”,从国外传入的,当时是比较珍贵的,甜蜜的味儿,所表示是生活甜甜蜜蜜之意。

过“元正”时,也吃饺子,饺子在唐朝已经有了,其做法是用面皮捏成半月形裹着馅,在大锅里的滚水中煮熟,之后捞出来,装在碗里或盘子里,食用时佐以醋等,其做法和 *** *** ,与现在没有本质的差别。也有连着汤吃的,在唐朝,叫做“汤中牢丸”。

在盛唐时,唐长安佛学传播很广,影响很大,新年的节日中,也受佛教的影响。在长安,家家户户要立竹竿子,挂上幡子,在节日的气氛中,迎新岁祈求长寿。而在寺庙里,在新年节日里常常有面对大众的关于佛学的通俗讲座,由名僧开讲,引士庶、平民来听讲,以传播佛学。比如,会昌寺法师文溆在长安开坛俗讲,传播《华严经》《法华经》等。

大年节日,过了初-一初二之后,唐朝人便开始走出家门,四处走访亲友,亲戚朋友之间互相宴请,在当时称为“传座”。人们在初一、初二忙完后,有了功夫备好酒菜,刚好可以邀请亲朋好友,趁假日中的欢乐气氛,邀请好友,聚在一起喝“年酒”,或称吃“春酒”。

到了正月初七,唐朝人称为“人日”的日子来了,据说这“人日”是由东方朔所创设的。在这一天,大唐的妇女们极力装扮自己,她们在脸上画上各式图案,有“斜红”、“面靥”等,同时还巧施绛唇,涂脂抹粉,涂上称为“万金红、大红春、内家圆”等的口红。

而在“人日”这一天,皇帝要大宴群臣,赏赐文武百官以绸缎彩帛,并与大臣一起赏雪景,让文人雅士吟诗作赋,并欣赏各种剪纸图案。

杜月笙是怎么从一个小混混逐步变成上海滩大佬的

杜月笙做为旧上海滩青帮三大头子之一,可谓毁誉参半,很难给岀准确评价。

从大处讲:

抗战前,尤其是四.一二他做为蒋介石的帮凶杀 *** 人,有罪!

抗战中,不失节,率众弟子投身抗战,有功!

蒋介石败退去了台湾,杜月笙选择去了香港,蒋多次邀他去台,他置之不理。新中国也多次派人请他回来,他犹豫再三,终未成行。是怕当年的旧债遭清算,很难弄清,

杜本苏北一农家岀身的穷小子,只身来到上海,大字不识几个,但这丝毫掩不住他后来发迹时展现出来的手段和聪明。

他最初卖梨为生,飞刀削梨的功夫堪称一绝。关键时,他以师徒名份拜在了流氓大亨黄金荣门下,一步步高升。一两年下来,打点的赌场、妓院、大烟馆样样门清。自己又发展掌握了不小的地盘,使人刮目相看,终于一天,黄金荣当面烧掉了师徒拜帖,改为义结金兰,属于同辈,自此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上海青帮三巨头形成。

尽管他们的钱并不干净,但杜月笙也时常出重资做慈善,以搏美名。与人交往上,阔绰大方,从不吝啬。他本是赌场上的高手,输少赢多。一次一个名流输了个精光,下不了台。未料杜月笙不仅归还了他全部的赌资,还当面烧掉了他的久条。此人感激涕零。所以杜月笙在上海滩搏得了一个仗义疏财"小孟尝"的美名。

旧上海滩的三大亨,张啸林因投日早已得到清算,黄金荣虽留在了上海,终因做恶太多,整天提心吊胆,被吓死。唯杜月笙渡过了佘生,六十三岁那年病逝于香港。

杜月笙的发迹史是一件值得让人费心琢磨的事,他曾经只不过是一条在烂泥里钻来钻去的小泥鳅,究竟是怎么成为一个时代里无数人敬仰、攀交的“杜先生”的?

若论出身,杜月笙绝算不上好,他爹杜文卿虽然经营过一个小米店,可是别说发财了,即便只是养家糊口也难办到,所以他妹妹一出生便被送给了别人。后来,杜月笙发了家,费时费钱无数,却也是中找不到自己的妹妹。

他2岁丧母,4岁失父,7岁连和他相依为命的继母也不知所踪,从此寄人篱下,仰人鼻息,看人脸色,吃人冷饭,可谓是受尽万般心酸。

可是,偏偏这么一个命运凄惨的人,却成了一个让一个时代为之拍手的一代大亨。

杜月笙的发迹,应当始于一个“赌”字。

他一生好赌,穷时为钱财而赌,富时为人情而赌,忙时为放松而赌,闲时又为愉悦而赌,赌在他的一生中,所占据的份量绝对让人难以想象。

他想要摆脱受人冷眼的困境,可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又能有什么办法?他在街头上瞎混,继而染上了毒瘾,为了获得赌资,几乎连祖屋也给卖了,只是受到了舅舅和姑丈的阻挠没有卖成。

他太嗜赌了,他的舅舅正愁没有机会摆脱这个拖油瓶,终于逮住了这个机会将他一把轰出了门。

于是,他决心离开高桥,孤身一人去闯荡上海,向他的外婆立誓——高桥家乡人人看我不起,我将来回来,一定要一身光鲜一家风光!我要起家业,开祠堂?不然,我发誓永远不踏这块血地!

因为一个“赌”字,杜月笙来到了上海。

他到上海的第一站,第一个落脚处,鸿元盛水果行。

不过,此时的杜月笙已经染上了不少几乎所有地痞流氓小混混都会有的毛病,方至上海,为了能够在上海立足,虽已有所收敛,可是一旦稳定了下来,在这么一个花花世界里,他的“老毛病”便又犯了,吃喝嫖赌,可谓是样样不落。

他的赌得黑天黑地,后来他参加了 *** *** ,终于被鸿元盛的老板给一脚踢了出去。

一个“赌”字,让他失去了第一个立足之地,继续在社会上混,实在混不下去了,便回到了高桥。

后来,杜月笙重回上海,遇到了曾经同在鸿元盛当学徒的王国生,此时的王国生已经自立门户,开了一家潘源盛水果行,一见杜月笙,王国生便邀他去了自己的水果行工作。

于是,潘源盛水果行成了杜月笙在上海的第二站,不得不说,王国生是杜月笙一生的交心好友,也是他的一个贵人。

杜月笙得王国生收留,才不至于流落街头。

只是,杜月笙终究放不下一个“赌”字,倘若他能够放下,和王国生好好经营潘源盛的话,上海将会有一个成功的水果商,但是却会少一个在上海滩叱咤风云的杜月笙!

他在潘源盛倒也安心经营了一段时间,只不过好景不长,他便又故态复萌,又开始赌了起来。

这时候的杜月笙手里有了几个闲钱,又管着潘源盛的公款,所以赌得不知所谓,整个人陷了进去,最后竟将公款一手拍在了赌台上,输了个精光。

他一则没脸回去见王国生,二则生怕王国生会追究,于是一走了之,跑去投靠了“老头子”陈世昌。

陈世昌是青帮“悟”字辈流氓,杜月笙因赌而识得人称“套签子福生”的陈世昌,后又拜陈世昌为“老头子”,成了青帮一员,也是他人生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转折点。

后来,杜月笙重回潘源盛后,再次“酗赌”,可谓是赌得乾坤颠倒,最后一病不起,几乎丧了性命,他在病好后便是在他的一个青帮“爷叔”——黄振亿的推荐下,跃入“黄门”,在同孚里黄金荣的公馆里谋事,此后得林桂生赏识,终成气候。

如此一看,也正是因为一个“赌”字,让他得入青帮,得入黄公馆。

杜月笙在进入黄公馆后,收敛了自己曾经的不羁放荡,也将吃喝嫖赌暂时放下了,细心留意黄公馆里的人的一言一行,让不断地察言观色中,他终于有所得了——

黄公馆明着姓黄,实际上却姓林,黄公馆是林桂生在当家!

后来,林桂生生病,要人照料,杜月笙也因此得到了接近林桂生的机会,进而得到了她的信任和赏识,经过一个又一个的考验后,终于得到了黄金荣和林桂生的重用。

后来,杜月笙即便发了家,也没有将这个“赌”字戒掉,一则他确实好赌,二则他已经将“赌术”用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他的“赌术”不是赌博之术,而是“赌情”之术,他用赌来结交权贵,用赌来赚取人情,在赌台上勾勒人情网!

一个人想有所成就,只靠一腔热血和拼劲是不够的,更需要懂得人情世故。

这便是杜月笙的厉害之处,将赌钱变成赌人情世故,将人情赚得盆满钵满。

因为他是从一个小流氓爬起来的,经过几十年的修练,所以他更懂得察言观色,更懂得进退有度,他能投人之所好,也能急人之所急。

这“赌”之一字,可谓是贯穿了杜月笙的一生,让他痛苦过,可是痛到极致后,也终于给他带来了让他享用一生的财富。

1888年8月22日,上海浦东诞生了一个名叫“月笙”的孩子。杜月笙幼年境遇相当悲惨,他生逢清王朝衰败不堪,内外交困之际,国弱民穷,灾荒不断,而上海更是连年天灾人祸交并,疫病到处流行。疾病先后夺去了杜月笙父母的生命。杜月笙在继母张氏节衣缩食的照料下长到7岁那年,继母张氏突然神秘失踪,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杜月笙从此彻底成了即没父母,又没兄弟姐妹的人,流落街头,加入了高桥镇野孩子的行列,整天在茶馆赌棚流走,捞到什么便吃什么,让人侧目。

杜月笙13岁时,结交了一帮游手好闲的少年朋友,他们有的偷,有的摸,有的赌。在他们的带领下,杜月笙开始偷偷把自家老宅的东西拿出去卖掉,再用这些钱去赌博。坛坛罐罐、桌椅板凳,只要是能换钱的,他都敢拿。到后来,这赌钱就真成了杜月笙一生的嗜好。

赌钱,永远是输多赢少,否则赌局就无法维持,所谓“十赌九输”就是如此。杜月笙13岁时用自家老宅的一杆秤当了15个铜板,走进一家赌场,连押三次宝都赢了,赚了75枚铜板。杜月笙兴冲冲地花了30个铜板在小饭店里要了一桌酒席,饱餐一顿后,杜月笙怀揣着另外那45枚铜板,又来到那个赌棚,想再次验证自已,但这次,他输得很惨,不但把方才赢来的45枚铜板全部输掉了,就连他当了秤换来的那15枚铜板的本钱也一齐输进去了。最后杜月笙被赌场打手扒光衣服赶出赌场。

又过了一年多,家里的破烂全给他卖光了,在高桥镇上亲友父老的心目中,他已是个地地道道的坏小子了。

此时,杜月笙自已觉得在高桥镇上再呆下去,不会有大出息了。到头来只会和赌棚里的那些打手、赌棍们一样,终日混个肚子圆。不远处的上海,五花八门,五光十色,才是大显身手的地方。杜月笙便跑到老外婆家告诉了自己的想法,老外婆觉得这无异于生死离别,回想起杜月笙身世的凄凉,生活的艰辛,心中一酸当时就哭了。当晚,老外婆想方设法,找到一位邻居写了一封信,让他带到十六铺的一家水果行,推荐他去当学徒。

几天后的一个清早,外婆送杜月笙走,杜月笙跪在地上,早已泪流满面。他哭着说:“外婆,高桥家乡人看不起我,我将来回来,一定要一身光鲜,一家风光!我要起家业,开祠堂,不然,我发誓永远不踏这块血地”!

这一年杜月笙14岁,到宝大水果行干小伙计,初来乍到,又是乡下人,年纪小,识字不多,被老板、老板娘、店员支来支去,做这做那,倒夜壶,涮马桶,什么苦差事都干。后来老板派他上街跑腿,背扛肩挑,送货提货,工作毫无意义。不过,这总必倒夜壶强,所以,杜月笙心里还是很高兴的。后来杜月笙和协兴街钱庄会馆一带的流氓白相人杭州阿发等结伙,在十六里铺一带徘徊,看有水里船开来,就半偷半抢拿了一些水果,在大街和茶楼、烟馆、赌场叫卖。

三年的卖水果生涯,杜月笙得到了两个外号,一个是“水果月笙”,一个是“莱阳梨”。

“水果月笙”是因为他一手绝活一削水果。他手拿水果,站在别人背后看人家推麻将或推牌九,嘴里和别人谈笑的时候,飞快地动着手指,一眨眼功夫,均匀地削下一圈圈果皮,粗细深浅如一,一刀到尾不断不折。

“莱阳梨”是因为他卖水果也很特别,一只烂梨子,经地巧妙的手一削,烂疤一剜,用雪亮的小刀在梨 *** 上一戳,直接送到对方的鼻子底下,叫人不得不买。

不满意现状,是每个人进取的动力。昏天黑地,瞎摸乱闯,杜月笙在黄浦滩上混吃混喝,逛妓院、上赌场,干一行,能一行,样样精通,可是发不了大财。因此,杜月笙认为在上海滩,只要有势力,干什么都能发财。后来杜月笙拜了陈世昌加入了青帮。从此杜月笙再也不是那个“水果月笙”了,他也不再喜欢玩小把戏,而是要去做大事。也许是上苍赐予他的绝佳机会,几年后,杜月笙又遇到了他人生的第一个救星,绰号“饭桶阿三”的黄振亿,在他的引荐下,杜月笙见到了当时大名响彻上海滩的黄金荣,由此,迈出了他人生极为重要的一步。

杜月笙是个聪明透顶的人,他眼观四方,耳听八面,巧入黄公馆后,深得桂生姐和黄老板的欢心,在黄公馆的地位迅速上升,由小伙计而成为黄金荣的得力助手,最后成了黄金荣面前举足轻重的大红人。

一般人到了这个地步,已经很知足了。但杜月笙却不这样认为,当他一个人站在富丽堂皇的黄公馆的院子里,看着偌大一座黄公馆和这里进进出出、毕恭毕敬的人流,杜月笙就如同在心里打翻了五味瓶,不是个滋味。他心中正燃烧着熊熊火焰,他要进攻整个上海滩,他的疆界应越过十里洋场。于是杜月笙在黑道上混,在白道上走,没有白天黑夜,直奔自已的目的而去。他善于与人斗智,在斗智中找 *** ,善于与人玩把戏,在把戏中寻 *** 。他结交帮会,成立自己的三鑫公司,组建属于自己势力的“小八股党”。他巧妙的打开英租界的大门,四处抢烟土,以赌聚钱,聚义分赃,冒险抢救黄金荣,广交天下名流,左右逢源,巴结作过总统的黎元洪,笼络学界泰斗章太炎,为青年戴笠谋划前程,连蒋介石也不少了对他一时惜重。后来,蒋介石决定借助上海的流氓势力,把上海的革命力量镇压下去,杜月笙于是按照蒋介石的意图,诱杀了上海工人领袖汪寿华,积极充当了反革命的刽子手。

抗日战争暴发后,每个有志的中国人都不能容忍日本鬼子的铁蹄。杜月笙也是如此。杜月笙在上海成立了抗敌后援会,并与王晓籁、黄炎培等十几人,冒着炮火到十九路军蔡廷锴的司令部慰劳。为抗战明里暗里做了几件事。

杜月笙在上海滩呼风唤雨,上及政权极巅,下“统”三教九流,力贯中西真应了上海滩当时流行的句话一杜先生没有摆不平的事。杜月笙因而成为上海滩真正的“中国第一帮主”。

俗话说:“人在江湖走,不得不显手;人在江湖飘,不得不挨刀”。这句话道尽了江湖机遇与险恶。杜月笙之所以能成为上海青帮老大,并不是他天生就是老大的命。杜月笙一生吃尽苦头,躲过多次生死之劫,抓住机遇才成为上海大佬。

人如果单纯靠自己的力量单打独斗,根本不可能成功,所以一个人在成功路上,一定会遇到贵人相帮,才能走向成功。杜月笙一生遇到贵人很多,但其中三个贵人才是成就他一生辉煌的重要人物。这三个贵人分别是马祥生、林桂生和戴笠。

杜月笙年轻时也是个小混混,也梦想天上掉馅饼。杜月笙早年为了谋生去青岛打工,可他在青岛却差丧命。因为杜月笙偷人家老板家的女人,和老板娘偷情私通。后来被老板发现,被迫离开青岛。

杜月笙回到上海后,为了生活在当时十六铺干杂活。如果按这样的人生轨迹,干点零活挣点小钱,然后找个老婆过一辈子生活。或者再成为一个街头小混混。但杜月笙在经历人生中生与死的变化后,他也在思考人生。他看到上海滩的花花世界,富人花钱如流水,他也渴望有钱。但要想发财得有门路。杜月笙发现,如果想在上海滩过上好生活,就要加入青帮,投靠高人手下才能有出头之日。

于是杜月笙就找朋友介绍加入青帮,那时青帮就如招保安一样轻松,并不是说所有人进入青帮都有出头之日。青帮只是一个名义上的组织而已,当时上海滩大街上卖烟的、摆地摊的、拉洋车的都可能是青帮成员。所以杜月笙加入青帮后,也只是从跑腿的伙计开始做起,也就是相当于“学徒工”。

杜月笙年轻时也是“帅哥”,又加上聪明伶俐会说话,所以人缘很好。闲暇时他也去做些吃喝赌的事。有个叫马祥生的人,看到杜月笙很聪明,就劝他不要再吃喝嫖赌了,否则这辈子就完了,得认识“大老板”才有出头之日。于是马祥生就把杜月笙介绍到黄金荣手下当差。

马祥生是谁?此人是黄金荣手下的大厨,也就是给黄金荣家里做饭的,这种身份当然与黄金荣熟悉。杜月笙也知道黄金荣是上海滩赫赫有名的“大佬”,能在他手下当差,何愁没有出头之日呢。

马祥生带杜月笙拜见黄金荣后,杜月笙磕了三个响头,黄金荣并没有瞧得上这个瘦弱书生,就安排杜月笙在马祥生手下干活,也就是一个帮厨工,但职务低却能天天见到黄金荣一家人。

我们都知道黄金荣发迹得益于他老婆林桂生,是上海滩10大女流氓之一,她开妓院、办赌场、贩大烟,给黄金荣积攒了万贯家财。

据资料记载,有一次林桂生病了,黄金荣就找了几个年轻伙计轮流伺候。轮到杜月笙当班时,林桂生发现杜月笙是个心细的人,其他伙计干活浮皮潦草,而杜月笙却心细如发,杜月笙服侍林桂生很舒坦。

林桂生必竟身处江湖多年,识人无数。她认可的人,并不能靠一次工作就认定,林桂生决定再考验几次杜月笙。

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当时 *** 生意最火,也是犯法的事。但林桂生带人干的是抢 *** 的活。抢到了就大赚一笔。不过这种活也是“刀尖上舔血”,不留神命就丢了。林桂生做这“生意”,都派信赖并得力的手下去干。

有一次,林桂生派人去抢一单 *** 生意,但派去的人回来报告,路上丢了一袋 *** 。林桂生大怒。丢是小事,如果被发现,以后她这生意没法做。此时杜月笙站出来,向林桂生 *** 去找回 *** 。杜月笙在很短的时间内把 *** 找回,从此深得林桂生信赖。杜月笙也开始了自己的发迹之路。

第三个贵人就是戴笠。杜月笙与戴笠是拜把兄弟,当时的戴笠还只是一个小人物,后来戴笠考入黄埔军校后开始飞黄腾达。暂且不说杜月笙眼光多长远,但在杜月笙关键时候,戴笠的确救了杜月笙一把。

抗战结束后,杜月笙本想到上海当一把市长,实现黑白两道通吃目标,但没成想市长副市长都没干上,副市长被他的弟子吴绍澍抢走,从此两人结下仇怨。吴绍澍一心想压制杜月笙,而杜月笙也不愿受其压制。吴绍澍必竟代表官方,实力较强。

据资料记载,吴绍澍对杜月笙实施的打击,让杜月笙不仅名誉扫地,甚至无法在上海滩立足。照此下去,杜月笙知道自己的下场。但此时戴笠出现,把吴绍澍赶走,为把兄弟报了仇,这才使杜月笙新生。

肚月笙是一个文盲怎么成了上海淮青帮大佬?

这个问题我来简单回答主要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杜某在人系方面他做到以仁为人,所谓以仁为人是在按触到社会三教九流之辈以善待,包蓉,蔼爱,礼仪,杉杉有礼等表现出此于人海之中,正如他说的:人有三种表现,一种是有本事,无啤气,二种无本事,有啤气,三种无本事,大啤气。

第二种,正如他所说的不做锦上添花的事,只做雪中送碳的人,正因他有了这个座佑名,他的底气越来越威望,步步攀蹬入云,正是履行言行,欲望与权利高升,在抗日战争时期所做的贡献不亚于的他出钱出力而受到 *** *** 的青睐和重用,章子淡,蒋介石他们很重用他。杜月笙就是靠着这座大山在上海滩,一代枭雄叱咤风云。,呼风唤雨。

解放后,他携全家去香港度过了他一生的悲凉生活,于1951年秋因病而死。

梁武帝萧衍是一个怎样的人

值得尊敬的一代文武双全的帝王。萧氏能出勤耕苦读文攻武卫的象样家族,真令人惊讶仰慕!…梁武王属蕭何二十五代孙。吾辈姓萧。事隔千年,虽不敢苟合牵强,但上苍自赐萧姓於已,特感荣光…

独有一萧衍老翁,俭过汉文,勤如王莽,可谓南朝一令主。萧衍性格勤俭虚饰,深沉机略,他到了晚年,因看破红尘,醉心于佛教,不理政事,最终倒致侯景之乱,最后萧衍连饿带病加生气,八十六岁死于净居殿,死后谥为武帝,庙号高祖。

萧衍是南兰陵郡武进县人(大致位于今江苏省丹阳市)。其祖上也是名门望族,据记载他应该是西汉宰相萧何的第二十五世孙。他小时候就展现出了自己那份独特的聪明才智,稍大一点师从竟陵王萧子良,成了他徒弟中最知名的一个。而后齐武帝病重,其孙萧昭业即位,但这位年轻的皇帝只知道贪图享乐而不知道处理政事。这可急坏了执掌超纲的萧鸾,他试图废掉萧昭业而自立为帝但又害怕篡位会被天下人耻笑。这时萧衍给他出了个好主意,他让萧鸾把萧昭文带回京师,随后拥立其为帝。

此时的萧昭文年仅十五岁,朝政大权自然是掌握在萧鸾手中。不久后他不甘为人臣子而逼迫小皇帝退位,随后自立为帝。登基之后他没有忘记萧衍曾经的指点,于是他任命其为中书侍郎,不久后又提升他为黄门侍郎,就这样萧衍的地位渐渐的显赫了起来。萧鸾在位五年去世,其子萧宝卷即位。这个皇帝的昏庸与无能和萧昭业相比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萧宝卷滥杀忠良贤臣,萧衍与他渐渐的开始不对付,但一直一来也没有撕破脸面。直到萧衍的哥哥被杀他终于沉不住气了,而后他集结大臣试图废掉萧宝卷,同时这个想法也得到了众人的认可。

不久后萧衍结合南康王萧宝融以及征虏大将军王珍国举兵建康灭了萧宝卷这个昏君,随后在他的拥戴之下萧宝融即位为帝。萧衍也因为拥戴有功被封了大司马,从此掌握国事。大权在握的他有心自立为王,但他深知此时不能轻举妄动因此长时间按兵不动。直到他的朋友沈约三番两次劝他行动他才把上位一事摊到桌面之上。而后沈约等人逼迫萧宝融退位,他们还利用百姓的迷信制造出萧衍是天选之子的假象。其后宝融退位并吞金而死,萧衍追封厚葬于他后在建康即位。

萧衍初登帝位时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他勤于政事,处理国家大事不分昼夜,无论春夏秋冬都是五更天便起床做事。他听人纳谏并赏赐那些敢于直言指出皇帝错误的大臣,他勤俭治国身为帝王衣服还要缝缝补补直到不能再穿为止。他重视地方官员的任免并要求不管大小官员都要做到清正廉明。在他的统治与治理之下梁朝的江山更加的稳固,百姓的生活也更加顺遂。但这样一个皇帝后期痴迷与佛事置江山社稷于是我危难之中。

可能是因为经历了爱子的叛变,让萧衍有些倦怠生活,老年时的他痴迷于佛事并且不顾朝中大事。据文献记载,梁武帝后期都城附近有佛寺五百多所,每一个建造的都十分华丽。都城附近的僧人也有十万余人,他们还掌握了极大的财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梁武帝对佛事的痴迷程度以及他因为向往佛门对僧侣的纵容。据悉从公元527年到公元547年这二十年见梁武帝曾先后四次出家,而他几乎每个人每次出家都需要朝廷花重金将其赎回,二十年间朝廷为了他花费将近4亿钱币。

萧衍研究经书时不吃荤食他也要求其他僧侣不食,年老的他不近女色也要求其他僧侣不近女色,所以就是在他这里形成了僧人戒荤戒色的惯例。老年时期的他不听大臣劝告一心修炼佛法并且不顾百姓负担大肆修建佛寺,在此种状态之下梁朝的国力日渐衰退,最终出现了侯景之乱一般的祸事。此事之后八十多岁的萧衍居住在台城的宫殿之中,一日他饥渴难耐找人寻找蜂蜜。可偌大的宫殿无一人搭理他,最后这位八十多岁的老皇帝在饥饿与口渴的无奈中逝世。

纵观萧衍的一生,他年少成名后仗着家世谋了个高官。但他在其位谋其事而后帮助萧鸾成就大业也为自己谋得了尊贵的地位,最终他逼迫萧宝融退位而自立为王建立大梁。建国之初他勤政爱民、生活简朴,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痴迷佛门,变成了一个爱江山更爱佛门的皇帝。而后大梁王朝也在他的挥霍下变的一天不如一天,他也因为自己的糊涂落了个被饿死的下场。

梁武帝萧衍是帝王中的异类,不好女色,不贪口腹之欲,一生敬佛,颇有佛缘。

以贫道的推算,萧衍的前世很有可能是宋朝天下闻名的高僧济癫(济公)的亲生父亲。相传济癫未出家时是家中独子,名字叫李修缘,成年后执意出家。其父母因香火断绝双双活活气死,转世为梁武帝萧衍夫妇,因此结下佛缘。

济癫于宋时得道,游戏人间,惩恶扬善。

谢邀。关于对梁武帝萧衍的评价,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大家主要集中在他早年的勤政有位和晚年的昏庸,以及他对佛教的笃信。不过换个角度来看,萧衍又是一位非常长寿的皇帝,横跨三朝、熬死其余政权24位皇帝。具体详情且听子渊为君道来。

在南北朝分裂对峙的动荡时代,短短一百七十年中,就有九个王朝和五十六位皇帝先后登场。在这么多的帝王之中,有一位皇帝给这段黑暗岁月带来了些许光明,而且横跨三朝、熬死了二十四位其他政权的君主。他就是梁武帝萧衍。

▲南齐开国皇帝萧道成剧照

萧衍,字叔达,出身兰陵萧氏,乃是汉初名相萧何的二十五世孙,生于刘宋政权大明八年(公元464年),距离刘宋王朝灭国只剩15年。随着刘宋王朝覆灭,天下又陷入诸侯混战,萧衍族叔萧道成趁机崛起,建立了南齐王朝。青年时期的萧衍,亲身经历了刘宋王朝灭亡和南齐短暂的“永明之治”,深刻意识到其弊政所在,任职期间注重安抚百姓并累迁至雍州刺史,颇受齐明帝萧鸾厚遇。

▲今人仿建的南朝宫殿

南齐永元二年(公元500年),因东昏侯萧宝卷荒淫无道,并冤杀了萧衍之兄萧懿,萧衍遂起兵讨伐。行动成功后,萧衍拥立齐明帝第八子、萧宝卷胞弟萧宝融为帝,自己则升任大司马,掌管中外军国大事,享有“剑履上殿、入朝不趋”的特殊待遇。两年后,萧衍在心腹的劝说下觉得时机成熟,于是开始散播民谣“行中水,为天子”,同时又不断逼迫萧宝融禅位。中兴二年(公元502年)四月初八,萧衍正式祭告天地,接受百官跪拜朝贺,建立南梁政权。这一年,萧衍不过39岁。

▲南梁、东魏、西魏政权疆域图

萧衍称帝后,充分吸取刘宋和南齐的经验教训,不仅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纠正种种朝政弊端,还从自身做起,带头缩减宫廷用度。在他的带领下,南梁一度达到了“自江左以来,年逾二百,文物之盛,独美于兹”的盛世之景。毫不过分地讲,如果萧衍晚年不怠于政事、任命小人的话,其功绩足以称为千古一帝。谁也没有想到,这位皇帝会因为晚年收留一人,竟落得活活饿死的可悲下场。

▲南北朝时期权臣剧照

此人便是东魏高欢手下大将侯景。由于侯景作战能力高超,高欢对其颇为倚重,不料侯景却是个反复无常的奸诈小人。自高欢死后,侯景先是为祸东魏,接着又南下投靠萧衍。萧衍此时已经年迈昏聩,一时心软就听信了侯景的效忠之言,想利用他进行北伐大业,以便一统天下。没过多久,梁朝在对东魏的战事之中失利,萧衍开始与东魏权臣高澄和谈,但东魏方面提出必须以交出侯景作为和谈前提。侯景听说话,决定先下手为强,集结部队发动叛乱,攻入建康,将梁武帝萧衍围困于台城多日,一代帝王萧衍最终因饥寒交迫而死,享年八十六岁。

▲清人所绘梁武帝萧衍画像

令人意外的是,这位下场凄凉的君主却是南北朝时期经历最传奇的皇帝。南朝一共有宋、齐、梁、陈四个 *** 政权,萧衍经历了其中三个,同时见证了北朝24位皇帝的登基更替。要知道,南北朝总共就只有56位皇帝,萧衍一人几乎就见识过其中大半。值得一提的是,萧衍比名垂青史的北魏孝文帝要大上三岁,与他是同时期的竞争对手,然而在孝文帝曾孙继位执政时期,萧衍仍把持南朝政权,不得不令人佩服其寿命之长。

参考文献: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六十二·梁纪十八》《梁书·武帝本纪》

0
回帖 返回娱乐

古代美男子潘安的老婆是谁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