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中盛老太太到结局知不知道明兰是个“心狠手辣”杀伐决断的人

16分钟前阅读2回复0
yk
yk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3
  • 经验值55273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10546
  • 回复0
楼主
《知否》中盛老太太到结局知不知道明兰是个“心狠手辣”杀伐决断的人

明兰其实不算是心狠手辣,但确实是非常理智,杀伐果断,大智若愚的人物。也许一开始盛老太太没看清楚明兰,但通过后面明兰的一系列举止,想必老太太也是看清了明兰的性格特点的。具体从哪些事看出来的呢?

首先是对爱情的态度上。

面对爱情,明兰表现的太理智了。她喜欢齐衡,却一直保持距离,她清楚两人的身份犹如云泥之别,在一起的几率太低,所以她一直不给对方希望,也不给自己希望。好不容易在齐衡的步步紧逼式的追求和承诺下,明兰给了自己和对方一个希望,但她也清楚,她们要突破彼此这层障碍,困难太大了,所以她一直裹足不前,齐衡愿意付出一步,她也才愿意付出一步。

仿佛爱情都是可以衡量控制的,她的理智,她的审时度势,老太太是看的清清楚楚的,自然明白,明兰的性格,没有外人看到的这么犹豫,不理智。

其次是替嫣然出头的几件事。

因为有相同的经历,冒着风险,她也要替嫣然要回亡母遗物,在马球会抢可谓出尽了风头。她感怀嫣然的身世不错,但替她拿回那件遗物,明兰可谓困难重重,却仍旧不依不饶,这就能看出明兰对事的执着和坚持。

后来,嫣然及其祖母被朱曼娘逼得无路可走,也是明兰“泥菩萨保金菩萨”的保过来的,她对朱曼娘的行为举止,老太太也是看的清清楚楚的,可见明兰处事的果断和手段,同时,这也就证明了,明兰并不是大家看到的任由家里兄弟姐妹欺负却不敢吭声的个性。相反,这不过是假象,是她保全自己,让自己在盛家立足的 *** 。

明兰原本是很拔尖的人,事事周全,样样精通,可却是因为冒尖,间接的害了小蝶,也害了自己的生母。在卫小娘死后,她性格突然的就变了,这未免太不合常理,经过了后面的那些事,老太太自然明白,明兰的性格一直没变,后面的所有谨小慎微作风,不过都是她的掩饰。

在为她母亲复仇和为老太太讨公道这两件事情上,她表现的深谋远虑,事事周全。

通过她姨母和小蝶的一些蛛丝马迹,查出当年卫小娘死亡的真相,再一步步设计林小娘和墨兰落入圈套,身败名裂,让林小娘就此被盛家抛弃,死在乡下,让墨兰从此背负着这个污点,跟梁晗之间有这样一个定时炸弹。所有这些事,事无巨细,安排的滴水不漏,周全至极,就连宅斗成了精的吴大娘子,老太太,林小娘这些她都能拿捏在手里,可见明兰的手段高明。这些,老太太也都是看在眼里的。

除了这个,后面老太太被下毒,王家老太太都出动了,却仍旧被明兰拿捏着,她早早的搜查证据,抓获人证,控制住康姨母一概人等,又提醒盛纮,告诉他王家老太太过来的目的,整件事,怎么处理,怎么应对,她都表现的果断从容,成精的各个宅斗妇人在她面前都被压的说不出话。事后,这些事,想必老太太也是清清楚楚的。

所以,明兰是什么性格的人,老太太怎么会看不清楚呢,在一次次的这些事情中,明兰的性格就慢慢的表现出来了,再说她懵懂单纯,那就只能说那些人太蠢笨了。

明兰也算不上心狠手辣,不过是在嫁给顾二叔以后,不用再唯唯诺诺的过日子罢了。

至于盛明兰的心思和能力,盛家老太太那是一清二楚的。

明兰结婚以后第一次回娘家,与盛老太太一起吃饭的时候,老太太连续问了明兰几个问题,都是关于管家的,但是明兰是一问三不知。

这时候,盛家老太太说,我把你培养成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姑娘,你却什么都不知道。

由此可见,盛明兰的一切,老太太心里十分清楚。不过,话说回来,明兰也的确是算不上“心狠手辣”,是从小性格就是那样。

《知否》中盛老太太到结局知不知道明兰是个“心狠手辣”杀伐决断的人

明兰投壶,为大姐赢回聘礼

明兰还在小时候,因为大姐姐对她好,所以在明兰眼看着大姐姐的聘礼就要输光了,就出来去投壶。

明兰在偌大的压力下,也能抗住压力,为大姐姐赢回了所有的聘礼。

小小年纪,能够在那么多的人场合下,还有父亲大人的严肃警告之下,她还能心神气定的完成投壶。这份勇气胆识不是一般小孩子有的,更何况是个女孩。

所以,明兰从小就很胆大,对于很多事情都不怕。

只是诚如她母亲告诉她的,有些东西于她大姐姐而言,不过是肌肤之痒,可是对她来说,就是锥心之痛了。

《知否》中盛老太太到结局知不知道明兰是个“心狠手辣”杀伐决断的人

明兰的性格就很有主见

明兰的性格,很有主见,也很勇敢。

明兰母亲死的时候,她四处奔跑求人救她小娘,一点儿也不胆怯。这份能耐,也非常人所及。

后来,在自己的爱情上,面对齐衡的追求,她很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地位和分量,便努力不与其深交,尽量回避。

明兰和母亲备受排挤时,明兰母亲交代过很多次,不许告诉父亲。但是明兰还是想办法引起了父亲的注意,并且去看望她的母亲。

在这个过程中,母亲再三阻拦却拦不住明兰讲述实情。这就是明兰的性格,至于后来那么傻傻的,笨笨的,不过是迫于无奈。

《知否》中盛老太太到结局知不知道明兰是个“心狠手辣”杀伐决断的人

隐藏聪慧,只是为了活命

明兰自从养在盛家老太太膝下以后,也明白了当初小娘的死,所以她收起了她原本的光芒,从不轻易示于人前。

因为,明兰惹不起墨兰,更得罪不起如兰,所以她只能傻傻的活着,经常被欺负。

但是这些事情孰是孰非,她心里明镜似的,只是装傻充楞来让自己好过一些。

所以所谓的明兰变得杀伐决断了,心狠手辣了,不过是婚后的明兰,不用再刻意隐藏自己的智慧、能力和魄力了而已。

再有,二叔也会为明兰撑腰,有了依靠,她哪还有那么多畏畏缩缩的理由?尤其是作为大娘子,上上下下都要她打点呢!

明兰没有心狠手辣,只是敢于散发光芒了而已。

每个人都有自己所处的环境,但是不管如何,自己强大总是没有错的。你说呢?

明兰其实不算是心狠手辣,但确实是非常理智,杀伐果断,大智若愚的人物。也许一开始盛老太太没看清楚明兰,但通过后面明兰的一系列举止,想必老太太也是看清了明兰的性格特点的。具体从哪些事看出来的呢?首先是对爱情的态度上。

面对爱情,明兰表现的太理智了。她喜欢齐衡,却一直保持距离,她清楚两人的身份犹如云泥之别,在一起的几率太低,所以她一直不给对方希望,也不给自己希望。好不容易在齐衡的步步紧逼式的追求和承诺下,明兰给了自己和对方一个希望,但她也清楚,她们要突破彼此这层障碍,困难太大了,所以她一直裹足不前,齐衡愿意付出一步,她也才愿意付出一步。仿佛爱情都是可以衡量控制的,她的理智,她的审时度势,老太太是看的清清楚楚的,自然明白,明兰的性格,没有外人看到的这么犹豫,不理智。其次是替嫣然出头的几件事。

因为有相同的经历,冒着风险,她也要替嫣然要回亡母遗物,在马球会抢可谓出尽了风头。她感怀嫣然的身世不错,但替她拿回那件遗物,明兰可谓困难重重,却仍旧不依不饶,这就能看出明兰对事的执着和坚持。后来,嫣然及其祖母被朱曼娘逼得无路可走,也是明兰“泥菩萨保金菩萨”的保过来的,她对朱曼娘的行为举止,老太太也是看的清清楚楚的,可见明兰处事的果断和手段,同时,这也就证明了,明兰并不是大家看到的任由家里兄弟姐妹欺负却不敢吭声的个性。相反,这不过是假象,是她保全自己,让自己在盛家立足的 *** 。明兰原本是很拔尖的人,事事周全,样样精通,可却是因为冒尖,间接的害了小蝶,也害了自己的生母。在卫小娘死后,她性格突然的就变了,这未免太不合常理,经过了后面的那些事,老太太自然明白,明兰的性格一直没变,后面的所有谨小慎微作风,不过都是她的掩饰。在为她母亲复仇和为老太太讨公道这两件事情上,她表现的深谋远虑,事事周全。

通过她姨母和小蝶的一些蛛丝马迹,查出当年卫小娘死亡的真相,再一步步设计林小娘和墨兰落入圈套,身败名裂,让林小娘就此被盛家抛弃,死在乡下,让墨兰从此背负着这个污点,跟梁晗之间有这样一个定时炸弹。所有这些事,事无巨细,安排的滴水不漏,周全至极,就连宅斗成了精的吴大娘子,老太太,林小娘这些她都能拿捏在手里,可见明兰的手段高明。这些,老太太也都是看在眼里的。除了这个,后面老太太被下毒,王家老太太都出动了,却仍旧被明兰拿捏着,她早早的搜查证据,抓获人证,控制住康姨母一概人等,又提醒盛纮,告诉他王家老太太过来的目的,整件事,怎么处理,怎么应对,她都表现的果断从容,成精的各个宅斗妇人在她面前都被压的说不出话。事后,这些事,想必老太太也是清清楚楚的。所以,明兰是什么性格的人,老太太怎么会看不清楚呢,在一次次的这些事情中,明兰的性格就慢慢的表现出来了,再说她懵懂单纯,那就只能说那些人太蠢笨了。

盛老太太知道明兰是个什么样的人,杀伐果断?有!心狠手辣?没有!

你打了“”可能不是指词语本身的含义。

明兰是盛老太太养大的,什么样的姑娘太清楚了,甚至可以说是她教成这样的。

这可以证明:

明兰放纵银杏,可儿,媚儿在自己院子里胡闹,利用银杏给长柏献殷勤的事引起王大娘子的不满,用王大娘子的手处置了这些安插来的人。

事后,明兰和盛老太太讨论过,她心理对长柏过意不去。

而盛老太太到是觉得做的对,说父母兄弟都不能一直跟着她,要靠自己。(这就是在教她了。)

康姨妈的庶女康兆儿本来是奉康姨妈的命令来陷害明兰的。

明兰考虑她与自己一样同为庶女,对她一直都比较好,即使知道这个女孩是来陷害自己的,也给她留了出路,把她送到了宥阳盛家。

她对如兰,淑兰,小沈氏,张氏的安慰,都显示她是一个善良的人。

如果说她曾做了一点恶的事,就是引导墨兰私会梁晗,然后又去 *** 了林小娘。

可实际上,她虽然引导了,但墨兰私会梁晗是她们母女的选择,这中间计划这么长,她们有机会反悔。

林小娘虽然被明兰 *** 过,但最主要的死因是盛紘命心腹下了狠手。没盛紘的手段,明兰几句话没有这个效果。连王大娘子都被盛紘吓哭了。

而且,她后来又接纳了墨兰,在墨兰被梁晗无视的时候,请她来家宴,这就是娘家人的好处,让墨兰不至于孤立无援。

虽然我一直觉得“明兰引导墨兰犯错”的剧情编剧加的不好,(书里没有),我不是觉得不该报仇,而只是觉得替无过错的盛老太太,华兰,如兰,长柏抱屈。

这事最后要盛老太太拉下脸去梁家提亲,另三个名声差点被影响。

但盛老太太理解了明兰。

这也说不上“心狠手辣”。

盛老太太肯定了解明兰,要说明兰这个人吧,心狠手辣是谈不上,明兰是个公私分明,宽松大度的人,也是个懂得隐忍,处处小心的人。

1,明兰为母报仇,所采取的手段虽然高明,可那是杀母大丑。

2,明兰为盛老太太报仇虽然有些狠,可谈不上毒,一个将她养育成人的人,换运谁也忍不住。

3,明兰果断,会审视,英国公之女产子,明兰提刀抢太医救人,那时,她真身怀孩子!

3,明兰是个会站在别人角度考虑问题的人,自己姨母带庶女来请自己去吃酒,可她担心那女子被姨母打,挺着肚子为她解围。

4,明兰是个识大体,不骄傲,有担当的女子,查盐务时,身怀孩子的他还是同意自己的丈夫顾候去,多少次国家事,多么危险,她都同意自己夫君去,到自己宴席被别人闹时,她都不责怪别人,反而让着别人。

5,明兰是个聪敏的女孩,他对害自己的人,都是深谋远虑,计划的严严实实,不出则已,一出都是胜利的!

对爱情既渴望又恐惧,著名作家卡夫卡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爱情只在文学作品里见过,因为,文艺作品包括小说、电影、电视,人们不需要衣食住行、柴米油盐。所以,爱情故事都是感人、动情,令人神往的。我在现实社会没有看到过神化般的爱情。只有夫妻伴侣,只有共同奋斗支撑正常家庭,过“人”的生活。卡夫卡的婚姻家庭和爱情被他的创作欲望冲击的乱七八糟。他的作品是现实主义,而他的人生和创作之路则是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二者很难共存共荣,所以结局是悲哀的!

卡夫卡是奥地利小说家,西方文学的奠基人之。他对爱情的渴望和排斥,我以为有如下原因。

我认为,他除了作家的身份外,同样有着普通人的需求和喜好。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爱情也是一样,既有美好的爱情,也有糟糕的爱情。美好的爱情人人渴望,憧憬,糟糕的爱情则人人排斥和恐惧。

就卡夫卡的个人性格来说,是矛盾和理想性的。矛盾性主要是他的绝望,失落,孤独,荒诞,都表现在他的作品里,比如《地洞》里小动物的恐惧和不安,《变形记》里格里高尔的彷徨和绝望,都是他性格的真实写照。这种亲情笼罩下的自信和自卑,除了环境,政治,文化的影响外,更主要的是来自亲人给予他刻骨铭心的爱和恨。他渴望的爱情——是美好而纯粹的,可大多的爱情是平庸和功利性的,婚姻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家庭的琐事等等,都让他感到烦恼,恐惧。这主要来自他所处的家庭——父亲暴力,母亲懦弱,为此,造成了他性格矛盾的复杂性。他认为每个人的真面目都不能与他人共同生活,在排斥爱情的同时,他又渴望着,这种寂寞又让他恐惧。他曾与三个女子有过爱情,尤其菲利斯,他给她写了500多封信,信中有爱情的温暖和甜蜜。然而他这种矛盾性的性格,使他对于爱情是渴望和排斥的。

因为,他有太多的理想追求,他渴望自由写作,别人理解,爱情纯粹美好,自身平安乃至整个犹太民族的平安,稳定,可他所看重的一切,都被生活拒绝,为此他失望,郁闷。他认为结婚对他来说是受刑,为了纯粹的写作,他拒绝了爱情,婚姻,家庭,成为世界上最孤独的作家。由于内心的脆弱和敏感,爱情对于他来说只能是精神食粮。因此,他的困境和现代人的困境是一样的,他有着我们一样的喜怒哀乐,一样的面对生活的漩涡,一样的对爱情——渴望又排斥,只是他的排斥过于强大,至使他终身未娶,孤独终老。这是我的个见,还请海涵。


卡夫卡之所以会给人们“对爱情既渴望又恐惧”的印象,与他的个人经历与作品中所描写的女性,以及对女性的态度有关。

因此,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卡夫卡的原生家庭、卡夫卡作品中的女性和他生命中的女性关系开始探讨。

卡夫卡的出生

卡夫卡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捷克,生活在一战后的欧洲。一战摧毁了欧洲的物质文明,也重创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因此,在卡夫卡的作品中,总是透露着对生存困境的迷茫和身份认同的焦虑。

不管是《变形记》中变成甲虫的普通白领,还是被流放的《乡村医生》;不管是《城堡》中无法抵达城堡K,还是《判决》中就被判死刑的K;卡夫卡笔下的人物都清一色地陷入一个荒诞、虚无且无法走出的困境。他们敏感、孤独、苦闷、恐惧、自疚,对社会愤忿,却又无力反抗。

独特的文风和对人物内心精准的刻画,让卡夫卡成为了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有关于他的研究充斥市面。其中,最有新意的解读,莫过于法国作家德马尔凯的《卡夫卡与少女们》了。

在《卡夫卡与少女们》中,她从“少女”的角度出发,展示了卡夫卡与生命中重要女性的关系,以及这些女性对他在写作上的重大影响。

德马尔凯大胆推测,卡夫卡之所以会“对少女病态般的迷恋”,并“像魔鬼一样折磨人”,与父亲的否定,母亲的漠视,还有妹妹的依恋有关。

《卡夫卡与少女们》一书封面

父亲:童年的阴影,痛苦的根源

卡夫卡的父亲是一个典型的犹太商人。他“七岁推着小车走南闯北”,靠着执着和智慧发家致富。

在卡夫卡眼里,父亲粗暴易怒,随意讽刺别人。在《致父亲的信》中他写道,父亲在饭桌上禁止所有人说话,议论饮食好坏,但自己却可以说饭菜是“猪狗食”,甚至骂女厨师是“畜生”。

这种随意讽刺和贬损他人的行为,让卡夫卡原本敏感纤细的内心更为脆弱。因此,他对父亲辛苦创造的物质条件不屑一顾。反而一直对父亲专制的权威以及无时不在的否定、嘲讽耿耿于怀。

每次站在壮硕的父亲面前,卡夫卡都会显得“疲惫”和“羸弱”。父亲不仅在体态上否定卡夫卡是一个“健康而有魅力的男人”,还在心理上对他的“雄性魅力”进行了 *** 。

父亲总是无情地掐掉卡夫卡爱情的火苗,并在“性启蒙”的阶段就让自己受创。正如《判决》中的那个父亲,卡夫卡的父亲也用侮辱的利刃捅进了儿子的身体:“你是成年人了,住在一个都市里,随便见到一个女人就要娶,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

父亲的否定更是让卡夫卡在内心接受了自己“不配占有女人”。这种自卑伴随卡夫卡一生,让他被困于孤独,在亲密关系中不知所措。

也许是为了报复,越是父亲看不上的女人,卡夫卡便越喜欢。他3次订婚却又3次毁约,既伤害了无辜的未婚妻,也伤害了年迈的父亲。

卡夫卡与未婚妻菲利斯

在《致父亲的信》中,卡夫卡强烈地指责了父亲对自己造成的伤害,并把父亲作为自己不幸的靶子。他写道:“我写的书都与你有关,我在书里无非是倾诉了我当着你的面无法倾诉的话。”

除了无法沟通的父亲,冷若冰霜的母亲也让卡夫卡难以靠近。因为两个弟弟的早逝 ,悲痛的母亲也无睱给予卡夫卡温柔的关爱。他在日记里写道:“现在我在我的家庭里,在那些最好的、最亲爱的人们中间,比一个陌生人还要陌生。今年来我和我的母亲平均每天说不上二十句话,和我的父亲除了有时彼此寒暄几句几乎就没有更多的话可说”。

直到妹妹的出生,才改变了这一切。

妹妹:对少女迷恋的开始

电影《洛丽塔》中的少女形象

尽管与父母间的隔阂无法打破,卡夫卡却幸运地在三个妹妹的身上得到久违的亲情和安慰。可以说,卡夫卡在人生中对少女的好感,源于他的三个妹妹。

在卡夫卡的笔下,妹妹们总是“具有如此充沛的力量”,更重要的是,永远都站在自己的一边。她们“单纯、真挚、城市、谦让、持重、善解人意、忠贞不渝”。德马尔凯认为,卡夫卡把妹妹视作“理想的母亲”,以此替代抑郁的生母。

妹妹们的诞生让卡夫卡从久违的孤独中得到解脱,他观察着妹妹们的成长,亲眼看着妹妹从女孩脱变成女人。通过照顾和 *** 妹妹,卡夫卡意外得到了大量和女性相处的经验。

妹妹成为了卡夫卡最忠诚的盟友,最坚实的依靠。卡夫卡在妹妹打造的小窝里创作,享受与世隔绝的清静。在他患病的时候,也是妹妹一直陪伴着他。

在妹妹的面前,卡夫卡暂时忘掉原生家庭的痛。他成了妹妹心目中的“男子汉”。妹妹对他的喜欢、信任和依赖,让他在窒息的忧郁中得到放松,同时变得“勇敢、外向、强大”。这种“史无前例”的男子气概令卡夫卡上瘾。于是,他开始和更多的少女交往。

少女:孤独的慰藉,写作的缪斯

在福楼拜的小说《感情教育》中,男主莫罗是一个患有“少女饥渴症”的男子。他对少女有着近似病态的迷恋,并依靠对少女的幻想生活和创作。

电影《洛丽塔》中的少女形象

为了看漂亮的少女,莫罗每天都会假装在街上散步,假装和少女们擦肩而过,借机去闻少女身上的芬芳。与少女美好的邂逅能够让莫罗身上的焦虑消失,安安稳稳地睡上一觉,或者奋笔疾书地写出一个又一个的作品。

令人吃惊的是,莫罗对少女的这种“饥渴”和“利用”,和20世纪的德语小说家卡夫卡竟无比相似。

和莫罗一样,卡夫卡也把对少女的欲望和憎恶都写在了作品里,把活生生的少女成为了白纸黑字。少女在他的作品中有着重要的功能:不管是《审判》中的K,还是《城堡》中的K,都因为一个偶遇的少女得到短暂的欢愉和救赎。

或者德马尔凯的比喻,能让我们更客观地认识卡夫卡与少女们的关系。她把卡夫卡比作“文学界里的‘螳螂’”,“通过毁灭与他交往、相恋的少女来为自己的作品灵感和素材。”

《审判》剧照

确实,在与少女们的交往和恋爱中,卡夫卡完成了一批奠定他文坛地位的文学作品。少女的青春和美好在卡夫卡的笔下得到赞美和绽放,而卡夫卡则在少女的身上灵感和慰藉。

然而,卡夫卡却害怕真正走进一个真实女人的内心。他总是觉得,“面对大多数少女时,始终感到慌乱”。

爱情:短暂的欢愉,永恒的幻想

擅长用文字展现优雅而多情的卡夫卡,却无法和任何一位女子保持稳定的亲密关系。看看他的爱情履历,要不就是恋上悲剧,要不就亲自酿成悲剧,从未有过一次完满的结局。

在爱情中,他更像是一个濒临死亡的病人,绝望地在短暂的关系中窃取片刻的欢愉。

也许对卡夫卡而言,思念只是一次阵痛,爱情只是一场幻想。他总是在对方离开自己之前先抛弃对方,对痛苦的逃避和预谋,表现了卡夫卡内心的纠结和挣扎。

他坦言,“自己很容易爱上少女,也很容易抛弃她们,或者被她们抛弃,但一点也不觉得伤心”。

但凡事总有例外,卡夫卡做梦也沒有想到,有朝一日,真人版的《安娜卡列琳娜》会在自己的身上演。

卡夫卡就像军官渥伦斯基一樣,疯狂地迷恋上了风采绝伦的 *** 安娜。而这位安娜的扮演者,便是卡夫卡心中永远的少女——密伦娜。

卡夫卡与密伦娜

较之于“乏味无感”的未婚妻菲利斯,有夫之妇“蜜伦娜”点燃了卡夫卡一生中最火热的 *** 。

在给蜜伦娜的情书里,卡夫卡自嘲为“一个失去理智的写信狂”。他跟密伦娜告白,“在白昼世界与床上的半个钟头”之间,隔着的是一条鸿沟,一个深渊,他无法跨越。这个“深渊”,是道德、伦理,也是他心中对完美爱情,对爱人的幻想。

为了这场禁忌之恋,卡夫卡选择堕入深渊,因而“跳入黑夜之中”。这场危险的爱恋,不经让卡夫卡燃起了前所未有的 *** ,也给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恐惧。

尽管如此,卡夫卡从来也没有后悔过。因为除了密伦娜,没有别的女人能够给他带来如此狂热而 *** 的体验。哪怕这样的“爱”让他饱受折磨,使他趋向毁灭。

最后,这场禁忌之恋就像《安娜卡列琳娜》中凄惨的结局一样:卡夫卡放弃了蜜伦娜,并在关系结束的两年后病逝,终年41岁。

这大概是卡夫卡一生中,离爱情和爱人最近,也最无畏的一次了。

文学:终身的伴侣,活着的意义

爱情只是卡夫卡的幻想,这种幻想填满了卡夫卡的日夜,给他无穷无尽的精神慰藉。《审判》和《城堡》这两部长篇经典,便是在卡夫卡恋情告吹后诞生的。

只是爱情一旦化作滋养文学的养分,便也消失得理所当然。


文学无疑是拯救卡夫卡最后的一根稻草。在一次次无疾而终的感情里,是写作救活了他。他在日记中写道,“文字带来的神秘怪异的慰藉,也许有危险,也许是救赎”。

纵观卡夫卡的一生,尽管少女激起他的情欲、灵感和生存意志,但终究也只是帮他抵达写作福地的工具而已。只有文学,成为了他终身的伴侣,成为了他活下去的唯一意义。

正如卡夫卡所言:“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离开地狱,我是通过写作。所以在不得已时,亦只能通过写作,而不是通过安静和睡眠以求留在人间。与其说我是通过安宁赢得写作,不如说是通过写作获得安宁 。”

谢谢邀请!我认为,事物都有双面性,有好的一面,同时又有坏的一面。对于爱情美好的一面,人们都渴望憧憬,回到现实残酷的一方面,人们又感到恐惧疲惫不堪。卡夫卡作为作家,但同时他也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他不可能不体会到现实生活的残酷无奈。所以,书本上的爱情是美好浪漫的,更多是提倡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包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也是理所当然的,因为这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和过程。回到现实生活,爱情涉及太多细腻的情感,以及生活所涉及的锅碗瓢盆酱醋茶,后续生孩子和孩子的教育及家庭开支等等所碎事情太多,稍有不妥,矛盾重重,痛苦不堪甚至支离破碎导致家庭分离。这时,爱情又使人产了恐惧的一面,也是常理所在。这就是人生吧!个人认为正确对待以上的问题,首先要做好自己,有一颗善良的心,善于换位思考,永远保持感恩的心态,有美好的心境才有美好的人生!仅代表个人观点,谢谢!

对爱情既渴望有恐惧,说明对爱情有一个不正确的认识,说明应该没有真正拥有过一段沉醉其中的爱情。人是复杂的动物,就像歌手李健说的,一个人作品像天使,写作的人有可能是魔鬼。一个人对自己都没有明确清晰的评价,作为外人又怎么好去评价呢?

杨绛先生《我们仨》感人至深,杨绛先生具体在哪些方面有所建树

1965年1月,《堂吉诃德》第一部翻译完毕。

1978年,《堂吉诃德》中译本出版。

1981年发表的《干校六记》,已有三种英语、两种法语和一种日本译本。

1984年,她写的《老王》被选为初中教材。

1985年,她的散文集《隐身衣》出版了英语译本。

1986年,她出版《回忆我的父亲》、《回忆我的姑母》、《记钱钟书与围城》。[6]

1992年2月,法译本《洗澡》及《乌云的金边》在巴黎出版。

1997年,杂志第5期《方五妹和她的“我老头子”》,《十月》发表。

1997年3月4日,其女钱瑗因患脊椎癌去世。

1998年12月19日,其丈夫钱钟书去世。

2001月,出版《从丙午到流亡》。

2003年,她出版作品《我们仨》。

2007年,出版《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一书

2011年,百岁老人杨绛查出患有心衰,但她依旧乐观豁达,每天读书写作从不间断,晚上一点半睡觉。

2013年7月17日,杨绛102岁生日。

2015年7月17日,杨绛先生迎来104岁生日(虚岁算法105岁),身体依旧很好,仍然思路清晰、精神矍铄。,结尾我就留一点先生的经典语录,谢谢大家


杨绛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文学家,是中国女性的杰出代表,外界之所以用先生称呼她,其实是表达对她的一种尊重,是人们对于有一定的学识和地位的人的一种尊称,这个尊称无关乎性别。

杨绛先生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

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96岁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

她坚忍于知识分子的良知与操守,她坚贞于伟大女性的关怀与慈爱,她固守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淡泊与坚韧,杨绛的内心是坚硬的,又是柔软的。

杨绛先生说过的话:

1、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

2、我是一位老人,净说些老话。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3、年轻时曾和费孝通讨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懂,有一天忽然明白了,时间跑,地球在转,即使同样的地点也没有一天是完全相同的。现在我也这样,感觉每一天都是新的,每天看叶子的变化,听鸟的啼鸣,都不一样,new experience and new feeling in everyday.

4、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5、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

6、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不同程度的纵欲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

7、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8、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9、懒惰也是天生的,勤奋需自己努力,一放松就懒了。

10、灵性良心人人都有。经常凭灵性良心来克制自己,就是修养。

11、人毕竟是血肉之躯,带些缺点,更富有人情味吧。

12、丑人照镜子,总看不到自己多么丑,只看到别人所看不到的美。

13、我认为命运最不讲理。

14、我们看到的命运是毫无道理的,专开玩笑,惯爱捉弄人,惯爱捣乱。

15、人类并不靠天神教导,人的本性里有灵性良心。在灵性良心的指引下,人人都有高于物质的要求。

16、人虽然渺小,人生虽然短,但是人能学,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贵在于人的本身。

17、我们从忧患中学得智慧,苦痛中炼出美德来。

18、修身——锻炼自身,是做人最根本的要求。

19、灵魂的美恶,不体现在肉体上。

20、名声,活着也许对自己有用,死后只能被人利用了。

21、有了信仰,人生才有价值。

22、在人生的道路上,如一心追逐名利权位,就没有余暇顾及其他。

23、这个世界好比一座大熔炉,烧炼出一批又一批品质不同而且和原先的品质也不相同的灵魂。

24、一个人有所不足,就要自欺欺人。一句谎言说过三次就自己也信以为真的。

25、默存和我住在清华的时候养一只猫,皮毛不如大白,智力远在大白之上。那是我亲戚从城里抱来的一只小郎猫,才满月,刚断奶。它妈妈是白色长毛的纯波斯种,这儿子却是黑白杂色:背上三个黑圆,一条黑尾巴,四只黑爪子,脸上有匀匀的两个黑半圆,像时髦人戴的大黑眼镜,大得遮去半个脸,不过它连耳朵也是黑的。它是圆脸,灰蓝眼珠,眼神之美不输大白。它忽被人抱出城来,一声声直叫唤。我不忍,把小猫抱在怀里一整天,所以它和我最亲。

26、我时常听人吹牛,豪言壮语,使我自惭渺小。我也想吹吹牛“自我伟大”一番,可是吹来却“鬼如鼠”.因为只是没发酵的死面,没一点空气。

1. *** 老公的一把好手。大少爷钱钟书指不沾水,帚捯不扶却给她做了一辈子的早餐。

2. 给中国的翻译事业奠定了基本的调性。

3. 跟她差不多时期,有很多金翠辉煌的女性,林徽因、冰心等。就她不来事儿,她的文风跟她的人一样,淡淡的,不急不缓。她身上有种豁达,要学的话还真不好学。

估计也就调节人这一招可以研究研究。

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

她翻译的《堂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2016年5月25日逝世,享年105岁。

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

她翻译的《堂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2016年5月25日逝世,享年105岁。

杨绛文学作品语言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其沉定简洁的语言,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

有时明净到有些冷,但由于渗入诙谐幽默,便平添几分灵动之气,因而使静穆严肃的语言自有生机,安静而不古板,活泼而不浮动,静中有动,动还是静。沉静诙谐中有沉着老到、雍容优雅的气派,锋芒内敛后的不动声色,有种静穆超然的中和之美。(节选自《人在边缘──杨绛创作论》,《文学评论》1995年第5期)。

杨绛的文字韵致淡雅,独具一格,更难得的是,当她用这润泽之笔描写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时,拥有不枝不蔓的冷静,比那些声泪俱下的控诉更具张力,发人深省。

《我们仨》是一部由先生创作的散文,于2003年首次出版,是作者与的家庭生活回忆录。 作者以虚实相生的写法描述了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作品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杨绛老年时的一个梦境,以“钟书大概是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拉开全文序幕。

第二部分,杨绛用梦境的形式完整地记录了这一“万里长梦”,讲述了一家三口在人生最后阶段相依为命的深刻情感,回忆了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先后离去的过程。

第三部分杨绛采用回忆录的写法,从生活里的每一件小事下笔,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女儿与钱先生相继逝世,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红楼梦》中,同是庶女,为何迎春养成怯懦个性

红楼梦里,作为贾家四姐妹,迎春和探春同为庶出,但是性格却大不相同,一个被喻为“二木头”,一个混名“玫瑰花”,两人的人生轨迹也大相径庭,一个说好听点是“嫁”给了中山狼,其实就是被父亲卖了抵债,最终被孙绍祖折磨至死。一个和亲远嫁,成了王妃。

封建社会注重出身,但是并不是所有庶出的姑娘,都有着一样的结局,一个人最终的命运是由多种因素造就的,迎春和探春也不例外。两人出身相同但命运不同,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一、成长环境不同

迎春的父亲是贾赦,母亲是贾赦的姨娘,但是迎春曾经说过她“从小就没了娘”,用现在的话说是“单亲”,而她的父亲贾赦是个内心冷漠之人,整部《红楼梦》,他和迎春唯一的交集就是把女儿“卖”给了孙绍祖,由此可以判断迎春也没有得到过什么父爱。

迎春还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贾琏,用邢夫人的话说,“总是你那好哥哥好嫂子,一对儿赫赫扬扬,琏二爷凤奶奶,两口子遮天盖日,百事周到,竟通共这一个妹子,全不在意”。

所以,迎春看似是“单亲”,实则是孤儿。在一个没有爱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首先缺失的便是是安全感,这也是迎春懦弱、老实、冷漠的根源。

反观探春,她是赵姨娘所生。虽说赵姨娘在贾府,是小丑一般的存在,但是赵姨娘的得宠是不可否认的,而且赵姨娘和探春的关系也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糟糕,他们并不是老死不相往来,而是经常走动。

探春的父亲是贾政,虽说有些迂腐,但其本性并不坏,还算是个好人,又因为独宠赵姨娘,自然对探春也不会像贾赦对迎春那样冷漠。

和迎春一样,探春也有个同父异母的哥哥,那就是贾宝玉。宝玉的主要人设就是“尊重女性”,所以对这个唯一的妹妹也一样疼惜。更何况,探春还有个亲弟弟,虽说和赵姨娘一样不堪,但这都是探春的靠山。

所以说,探春是被爱包裹的女孩,成长环境让她满是安全感。所以才造就了她的果敢、大气、爽利。


二、抚养人不同

在封建社会,庶女的法定母亲只有一个,那就是父亲的正房太太。也就是说迎春的法定监护人是邢夫人,而探春的法定监护人是王夫人。同样是庶出的姑娘,都有两个“母亲”,探春得到了两份母爱,而迎春,却过得像个孤儿。

邢夫人和王夫人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所以带出来的孩子自然不一样。

邢夫人是贾赦的填房太太,家境一般,而且性格偏蠢,为人冷漠、自私,甚至有些阴郁。虽是正房太太却没有子嗣,既得不到老公的宠爱,也不知道怎么爱别人。

邢夫人很少关心迎春的吃穿用度,甚至还把自己的外甥女邢岫烟安排在迎春房中,并让邢岫烟把原本不多的月钱,拿出一半,孝敬父母,邢岫烟的吃穿用度就只能靠着迎春接济,全然不顾迎春的感受,也为此闹得紫菱洲矛盾重重。

邢夫人对迎春的漠视造就了迎春的懦弱,对迎春的冷漠也造就了迎春骨子里的冷漠。

王夫人是四大家族王家的闺女,出身望族,是大家闺秀,而且吃斋念佛,众人都说他心善。最重要的是他自己的亲女儿元春,进宫当了妃子,所以她把对元春的爱都转移到了探春身上。

王熙凤曾经在和平儿聊天的时候说到“倒只剩了三姑娘一个,心里嘴里都也来的,又是咱家的正人,太太又疼他,虽然面上淡淡的,皆因是赵姨娘那老东西闹的,心里却是和宝玉一样呢”。而且,在王熙凤病着的时候,王夫人能让探春管家,也是对探春极大的信任。

正是因为王夫人对探春的爱,才让她有了自己是正经主子的自信。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敢于站出来为自己说话。


三、遗传基因不同

俗话说得好,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迎春和探春的不同,其实也是骨子里带出来的。很多时候性格可以改,但是遗传基因却无法变。

就拿两个人的父亲来说,迎春的父亲是贾赦,探春的父亲是贾政。贾母评价贾赦“老爷如今上了年纪,作什么左一个小老婆右一个小老婆放在屋里,没的耽误了人家。放着身子不保养,官儿也不好生作去,成日家和小老婆喝酒”。不光贾母看着糟心,外人和读者也觉得恶心。

贾政自幼酷喜读书,本来想通过科举考取功名,但“皇上因恤先臣”,所以被赐了官职。林如海评价他“为人谦恭厚道,大有祖父遗风,非膏粱轻薄仕宦之流”。想必,探春的才情,便是遗传了贾政。

贾政虽是弟弟,但是能力比贾赦强,人品也比贾赦好,作为贾府的次子,却能住在荣国府里,成为荣国府真正的主人。所以,两兄弟的不同,都有可能作为遗传基因,传给下一代。

关于迎春的生母,全文中最大的线索也不过是邢夫人的那句“你是大老爷跟前人养的,这里探丫头也是二老爷跟前人养的,出身一样。如今你娘死了,从前看来,你两个的娘,只有你娘比如今赵姨娘强十倍的,你该比探丫头强才是,怎么反不及他一半!谁知竟不然,这可不是异事。”

邢夫人所说的强多了,并非单指能力,更多的应该是“受欢迎”的程度。什么样的小妾才受欢迎呢?自然是周姨娘这种默默无闻,没有什么存在感的“本分人“。或许迎春正是遗传了生母的这种内敛。

探春的母亲赵姨娘,着实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虽然是妾,却凡事喜欢争一争,永远也不消停。为了一包蔷薇粉,都能和小戏子打起来。为了把自己和贾环“扶正”,不惜给宝玉和凤姐下蛊,把他俩往死里整。探春的要强和勇气,很大程度上是遗传了赵姨娘,只不过,探春的心术正,眼界宽。


四、两姐妹的“破窗效应”和“马太效应”

迎春的“软弱”似乎是人人皆知,所以,大家都不拿她当主子。乳母不拿她当主子,偷她的金丝凤去赌,连乳母的儿媳妇都敢来“威胁”她。

在紫菱洲都混不开的迎春,在大观园同样没有地位。自己的丫头去小厨房要碗炖鸡蛋都要不来,而宝玉的丫鬟去,要啥有啥。

因为既软弱,能力又差,所以迎春凡事都躲在后面,虽为诗社副社长,但也只负责限韵而已。大观园的事情,更是不曾插手,能力得不到锻炼,也就越来越弱。

探春这支带刺的“玫瑰花”,在贾府也是名声在外。都知道她不好惹,所以也没人敢惹。王善保家的越众惹过一回,得到了“一巴掌”。

除了不好惹,探春的能力也是有目共睹。给王夫人解围,带众姐妹起诗社、在大观园兴利除弊,样样都是有声有色。不但锻炼了能力,而且名声也传的出去。自然也不会嫁到很差的人家去。

到最后,两姐妹,强的越强,弱的越弱。

作者:三姑娘。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少读红楼,为你讲述不一样的名著故事。

贾府四春里,二姑娘迎春和三姑娘探春都是庶出的,但是性格差异却很大。迎春懦弱怕事,老实无能,有“二木头”的别名;而探春则是才高志大,精明能干,有“玫瑰花”的诨名。造成姐妹俩不同性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家庭给孩子的底气

虽然三春养在贾母身边,但家里人的态度却是她们的底气。迎春是贾赦小妾生的女儿,亲娘早丧,而父亲贾赦是一个无知贪婪,好色成性,小说里父女俩唯一的交集便是贾赦欠了孙绍祖五千两银子还不上,便把迎春嫁给了他。邢氏是迎春的嫡母,但她也是个愚蠢而冷漠的人,只知奉承贾赦,家中小老婆一堆 ,一应大小事务,俱由贾赦摆布。而她的哥嫂贾琏和王熙凤,对这个妹妹也没有什么照顾。因此,迎春是非常孤独的,也没有任何底气,就算她受了任何委屈,也不知道该找谁出头。

而探春则不一样,贾政不同于贾赦,虽然他有些迂腐,但是为人端方正直,谦恭厚道,人品端方,风声清肃。他也是一个合格的父亲,对贾宝玉也是严厉管教。比如在元春传话让姐妹们和宝玉搬进大观园去住时,他会和王夫人一起把众人叫过来,然后说教一番。元春的生母赵姨娘,虽然在贾府是个笑话般的存在,大家有些看不上,但是她也算得贾政宠爱。虽然因受教育程度和价值观的差异,母女俩经常会闹些矛盾。但是赵姨娘其实一直是护着探春和贾环的,如果探春受了任何委屈,她是绝对会大闹一场来给自己女儿讨公道的。嫡母王氏也不同于邢夫人,王夫人是大家出身,一向礼佛向善,对家里的几个女孩儿都很和善。探春的哥哥贾宝玉更不用说了,兄妹俩关系不错,常来常往,探春会给这个哥哥做鞋,宝玉也会从外面给这个妹妹带些精致的玩意儿。

这就是一个家庭给孩子带来的底气,迎春生在一个冷漠的家庭里,而探春基本算是生在一个温暖的家庭里。

自身资质的差异,让探春越加自信,让迎春越加不自信

贾府三姐妹一起养在贾母身边,然后一起读书,受的是同等的教育。但是成绩却是非常不一样的,探春的诗才虽不能跟钗黛湘相比,但是却也不差,至少每次开诗社时能跟大家一起玩,一起作诗。而迎春则不一样,她只能限限韵。元宵节时,元春让大家猜的谜语,也只有迎春和贾环没有猜中。

姐妹三人一起读书,后来住进大观园,又常开诗社,难免就会被人比来比去。这就好像一个班上的学生,有些成绩好的好像越来越自信,也越来越优秀。而有些成绩不好的,因为缺乏自信,越来越沉默,好像什么都做不好。

荣国府里有两个庶女,迎春和探春。迎春是扎一锥子也不吱一声的二木头。探春是有名的神道,厉害又有刺的玫瑰花。

这两个姑娘为什么性格差别这么大呢?

1.有娘的孩子和没娘的孩子。

俗话说,有娘的孩子像块宝,没娘的孩子像根草。

迎春“从小就没了娘”,探春有娘还有一母所生的弟弟。

小时候的孩子,是最需要亲娘关爱的。迎春孤孤单单一个人和奶娘、丫头一起过活的时候,探春的母亲赵姨娘时不时地来她身边看看她。迎春有话没人说,探春有话可以和赵姨娘倾诉。

2.母亲的差异。迎春生母单纯,软弱;探春生母厉害,有本事。

邢夫人说迎春的娘比赵姨娘高百倍。这说明。迎春的母亲出身应该不错,至少是良家女孩。正是由于迎春的生母出身于普通人家,所以家里没有那么多的争斗。迎春的生母应该是一个很美丽、单纯、温柔的女子。

当初贾赦应该比较喜欢她,正由于喜欢她,所以她怀孕了。贾赦的姬妾非常多,迎春的母亲可能获得了专宠。枪打出头鸟,迎春的母亲是其它姬妾嫉妒的对象。如今她怀孕了,不能伺候贾赦,贾赦就又有了新人。

迎春的母亲是一个宽厚、温良的女子。尤二姐承受的那些,她也有可能承受了。比尤二姐幸运的是,她生下了女儿迎春。生下女儿不久,她就怀着对 *** 的担忧而死了。

迎春没有亲娘的照顾,嫡母对她不闻不问。迎春只能委屈求全,不惹事,默默生活。由于迎春遇事忍耐,即使奶娘把她的累丝金凤当了,她也不拿出主子的谱来教训奶娘。

探春的生母是贾府的家生子,她从小见惯了贾府的嫡庶之争,她有许多嫡庶斗争的经验。因此她顺利地生下了女儿,很快又生下了儿子。赵姨娘是一个厉害主,她牢牢地抓住了丈夫贾政的心。因为贾政在乎她,所以嫡妻不能对她怎么样。

探春小时候,她一定经常告诉探春,只有厉害,才能在贾府站住脚,否则就被欺负。探春接受了母亲的教诲,从小就厉害。正因为探春知道两军相战勇者胜的道理,所以家里的人谁都不敢得罪三姑娘。

3.兄弟的差异。宝玉知道关心人,贾琏粗心大意。

探春的哥哥宝玉是一个对女孩子无比关爱的人,对探春这个妹妹也一样。妹妹病了,他去探望,然后又让丫头去给探春送水果,送书法作品。探春有哥哥的爱,遇事就会找哥哥帮忙。例如探春要买小物件,就让宝玉去办。

贾琏是一个不会关心人的哥哥,虽然管家,似乎做事周全,可是对迎春却没有什么特殊关心。邢夫人说,“总是你那好哥哥好嫂子……竟通共这一个妹子,全不在意”。因此迎春没有哥哥的爱。遇事也没有人给她当后盾。迎春没人可以依靠。因此她不敢张扬,养成了迎春懦弱的性格。

4.父亲的差异。

迎春的父亲贾赦,对孩子毫不关心,对儿子贾琏说打就打,说骂就骂。生起气来,就把贾琏打得起不来床。

贾赦对迎春虽然不打不骂,但是漠视。父女俩很少见面,很少交流!迎春没有母爱也没有父爱。因为爱的缺失,迎春没有安全感,她每天都战战兢兢地过活。

贾政是一个比较合格的父亲,自己以身作则,努力工作,对儿子的教育也非常重视,经常带着儿子出门做客,给儿子提供对外交往的机会。工作之余还会来到贾母房里,陪着母亲女儿、儿子和侄女们猜错谜语,大家乐呵一番。

探春知道生母和父亲都喜欢她,因此探春做事没有后顾之忧,贾府的那些管家媳妇们,得罪就得罪了,她并无畏惧之心。即使捅了漏子,也会有人帮她。

5.嫡母的差别。

邢夫人自私、冷漠,对女儿、儿子谁都不关心,不信任,也不帮忙。有事情发生,就会埋怨儿女。邢夫人曾经威胁贾琏,让他老子捶他!迎春的奶娘聚赌,邢夫人就来埋怨迎春,根本不替迎春着想,也不替迎春想想如何善后。迎春在贾府无依无靠,怎么能厉害起来?

王夫人是有名的善人,她对探春比较好,至少她表面上关心探春,重用探春,让探春管家。探春比较认可这个嫡母。探春也利用嫡母,为自己拉大旗,作虎皮。正因为探春有嫡母的维护,她才以主子自居。见到迎春被欺负,就找来平儿,解决问题。

世界上的事,就是这样,厉害的人越厉害,越没有人欺负她;老实的人,越老实,越有人欺负她。探春和迎春一个活成玫瑰花,令人生畏;一个活成木头,任人拍打。

我是润杨,欢迎关注:润杨的红楼笔记!

在十二钗中,有这样一个独特的存在。她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她少言寡语,一百二十回里只有两 *** 目里有她的名字。她就是十二钗超级人肉背景——贾迎春。

迎春出身不好,赦老爹之妾所出。生母早逝,贾赦一味好色,母亲邢夫人小户人家出身贪财愚昧,贾赦夫妇两人在书中与这个女儿交集并不多,仿佛没有这个孩子一样。

父母不管不顾,作为管家的哥哥嫂子贾琏、王熙凤同样无视这个妹妹。迎春就像大草原的一棵草,自动泯然于红楼纭纭众生。

才艺平平

迎春之所以让人印象不深,才艺平平是个重要原因,全书中几乎没有迎春出彩的片段。探春的诗虽然不及钗黛却建起海堂诗社让姐妹们大展诗才,书法更是大气洒脱,四姑娘的画也让刘姥姥惊叹以为是神仙托生的。

而迎春才情平平,无论元春省亲时众姐妹考试,还是给娘娘出的谜语,迎春的诗浅显易懂没有什么惊艳。众姐妹建诗社,迎春安心做起限韵的工作,还做的有模有样。才艺这方面,迎春就如读者你我一般,谁说深宅大院的小姐必定才华横溢,才艺本来只是生活的点缀而已。没有出众的才华,在长辈心中就没有光彩,得到的是通用的疼爱,没有加倍的缘由。

心地善良

迎春出场不多,是姐妹们当中的边缘人物。见迎春生病不能参加诗社连一贯尊重女儿的宝玉,也不过说一句,反正二姐姐不会做诗。几乎被所有人忽视的迎春内心却是纯良的,她从没有为这些事恼过。同为贾府边缘人物的贾环与迎春本来只是堂姐弟,比宝玉和贾环关系远了一层。贾环见了宝玉尊重有加,书中基本没有他们嬉戏的场景。而贾环与迎春走得很近。第二十回 王熙凤正言弹妒意那一回,贾环在宝钗那里和莺儿玩受了委屈被宝玉训斥,王熙凤给了贾环一吊钱,贾环最后还是找迎春玩去了。两个都进不了核心圈子的边缘人就这样,互不嫌弃,互相取暖。

委曲求全

迎春没有亲娘,即便有亲娘是个妾也不会有太多骄傲的底气。邢夫人说迎春的娘与赵姨娘强十倍,再优秀的母亲如果不能教养孩子,孩子又能得到多少真传。贾赦一房本来住的就是偏房,在府中位置有些尴尬。虽然迎春自小和其她姐妹一同在贾母处教养,但是受人疼的总是更引人注目的孩子。不言不语过于懂事的孩子往往得不到太多。

就这样,迎春养成寡淡、委曲求全不敢出头的个性,不生事不惹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在攒珠累丝金凤那一回,迎春懦弱委曲求全的个性到了极致。平日面活心软对下人缺少必要的震慑和 *** ,真把奶娘当妈妈看,这才把奶娘纵容得无法无天,聚赌还偷她的首饰去当。如果不是丫鬟挑明了迎春还想替奶娘捂着。她是宁可自己没有,也不想生事。因为她知道出了事,没人替她抗,只有自己的单薄的臂膀。

文/轻罗小扇

迎春挺让人心疼,明明是大家小姐却活得委屈巴巴。没有亲娘疼,得不到太多的爱。出阁这样的事,竟然是父亲欠别人银两,把她卖给人家,可怜新婚一年即逝。只有紫菱洲这个小小的世界是她唯一的芬芳,这里可以读读书下下棋,可以和姐妹们玩闹。

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一个没有棱角又暗淡的人,一定要披上坚强外衣保护自己。

红楼女儿多薄命,薄命不一定指结局有多惨,而是人生际遇坎坷。这些女孩子,在红楼梦一抓一把,比方第一个出现的红楼女子香菱,平生遭际实堪伤。香菱被卖,孤苦伶仃,可生在贾家的大小姐贾迎春同样孤苦伶仃就让人更觉心酸了

贾家四个女儿,元迎探惜,分成了两个性格极端。元春和探春父母双全,兄弟姐妹具在,家庭完整,生得健康喜乐,性格也大气爽朗。而迎春和惜春母亲去世,父亲不管。兄嫂也把他们丢给贾母抚养,二人性格表现出迥异的一面,或木讷,或孤介。二人都有性格障碍。与她们类似的,像林黛玉,妙玉,甚至史湘云都有或多或少的性格缺陷。这些没母亲,没父母关爱的孩子,才是红楼梦最薄命之人。

贾迎春作为贾赦庶女,全然不受贾赦待见。贾赦心中除了嫡子贾琏重视一二分,其余庶出不过点缀。嫡庶的传统观念造成贾赦对贾迎春完全漠视。贾赦不管,继母邢夫人自然更不管,连带着兄嫂贾琏王熙凤也不管。

通读《红楼梦》常常忘记贾琏和王熙凤是贾迎春的亲兄嫂。三人之间基本没有任何交流。王熙凤背后评价迎春木头一般,针扎不动,内心并不认同。觉得迎春窝囊,没见识。可事实并非如此!

迎春是一个特别聪明的女孩子,她只是不善于表达而已。会下棋之人都是高智商。大观园第一围棋高手就是迎春。迎春为人也很有棋风,不急不躁。轻易不开口,开口就点题,直击重点。

我也没什么法子。她们的不是,自作自受,我也不能讨情,我也不去苛责就是了。至于私自拿去的东西,送来我收下,不送来我也不要了。太太们要问,我可以隐瞒遮饰过去,是她的造化;若瞒不住,我也没法,没有个为她们反欺枉太太们的理,少不得直说。你们若说我好性儿,没个决断,竟有好主意可以八面周全,不使太太们生气,任凭你们处置,我总不知道。

迎春这话看似糊涂,其实正是她顺势为人的道理。我们看第一期海棠诗社,迎春给大家出题限韵就是顺势而为,随手抽取,随便翻阅,随意令丫头说一字。最后结果竟是特别妙。以世俗的价值观来看,迎春不争近乎懦弱,而以道家论,迎春不争近乎无为,其心中难得平静。

迎春最喜读《太上感应篇》,此书誉为天下第一善书。虽能否为善存乎自心。可迎春心有得饶人处且饶人之念。对于迎春来说,亲情寡淡,所得本就稀少,如果一味争竞,必然失去更多。所以她才会表现出顺其自然的人生态度,不是不争,而是争无可争!

有人认为迎春最后的性格害了她。她嫁了孙绍祖,受她虐待,不懂得反抗,最后惨死。其实这片面了。反抗又如何?即便探春嫁给孙绍祖,丈夫如此,也没办法,不过要么忍辱负重活下去,活不下去一死而。迎春对新生活是抱有期待的。她希望她可以有新生活。不想命运给她开了玩笑。她哭道:我就不信我的命如此苦。不信就是有期望。可惜,期望有时候就是失望。迎春最后被孙绍祖虐待起,不是活不了,而是不想活了。

【文/君笺雅侃红楼】欢迎关注!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80回本

《红楼梦》通行本120回本

《工笔红楼梦》清.孙温

我在女儿家养老,和女儿婆婆矛盾不断,我该回家吗

王不见王。

一个家庭同住亲家或是亲家母,是家庭的大忌,也是人生最不明智的选择。

人老了,本来就讨人嫌。争强好胜,性格怪癖。两个来自不同的家庭的失偶老人因为儿女的联姻同住在一起,没有共同的语言,又难以互相包容,生活不但不能幸福,而且还会添堵。

没见过,真的没有见过。只看见网上有说孤男寡女的亲家、亲家母为了独生子女的婚事结合在一起。现实生活中确实没有见到。

人,都是自私的,除了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之外。照题主说的,两家老人围着儿女也算是抱团取暖养老。两个不同性格的老人很难摩合,要长期生活在一起是不可能的。

孩子成家后,父母最好能够独立居住生活,保持一碗汤的距离。这已成为社会的共识。

儿女亲家的关系,在众多的亲戚关系中本来就显得十分微妙,最好敬而远之。

人生到了自己晚年生活的时候,每一个人自己的生活方式不一样,但是,我永远坚持自己的想法,只要自己有能自理能力的时候,必须自己在自己家里,安安静静自由自在的生活,题主提出来这样话题,实话实说一开始的选择,就是错误的做法!

题主应该明白,您女儿和婆婆生活在一起的时候,您在那里偶尔小住几天,是可以的,但是,选择在女儿家养老,和女儿的婆婆天天生活在一起,这一步就把自己的女儿,生活也搞的很尴尬,虽然你女儿女婿很孝顺您,您和她婆婆相处就出现这种情况?

关于您和女儿的婆婆,矛盾不断,题主没有展开话题细节,我能判断题主,是女儿家里所有的事情,题主可能就是都参与进去,题主应该明白一个道理,假如您能做到,女儿家任何事情,您把自己当做一个客人的时候,就没有现在这样的事情。

大家都知道一个道理,人与人之间,走的太近的时候,就是一场灾难,不管任何关系,当不是一家人在一起生活,久而久之就,把曾经的彼此尊重,变成了彼此互不相让,尤其是题主可能是一个,寸步不让的人,这样做,让你女儿左右为难啊!

生活中,本来就是纷繁复杂的,一家人住二个老年人,吃饭的口味不一样,卫生习惯不一样,家务活更是如此,再加上你们女儿家的孩子教育问题,数不胜数的事情你们两个,肯定是在这些方面,产生的矛盾的。久而久之会影响你女儿和女婿的感情的。

题主提出来,是不是该回家?建议题主马上,把自己东西收拾收拾,赶紧回到自己家里,一个人把自己家,清理干干净净的时候,做美味佳肴吃,或者是散散步看看风景,看看电视,玩头条,或者是自己偶尔旅游去,多么惬意的晚年。祝题主幸福安度晚年生活。

你女儿女婿是招赘入室,家中的房产都是你名下的吗?如果是这样,你在女儿家养老还说的过去。否则你女婿纳彩礼,买了婚房娶了你女儿,你跑到闺女家养老,并且和亲家母矛盾不断,说明你这个人太气派了,完全是鸠占鹊巢的行为,难道你生活不能自理?还是七老八十?自己有房赶紧搬出去自己过不行吗?等到女婿生出怨气就不好办了,这样伤害的就是女儿家庭和睦了。

老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老窝"。从题主的诉求中看出,你是应该回家了。

矛盾不断有着一定的原因,如果两亲家要住在一起,亲家之间的关系需要用心维护,但是两亲家都没有做到,为了儿女的利益,各有各的主观臆断(利益往来丶偏袒自己的子女等),从而矛盾的导火索就不断产生火花。

女儿的家毕竟是人家的,自己的家才是自己的。俗话说得好,一山不容二虎。作为两个有矛盾的亲家,住在一起是没有意义的,也是人生大忌。

不管你现在是否有自理能力?还是只有一个女儿,在身体尚可的情况下,回家养老是你最佳的选择。在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想怎样就这么样,也不用受哪些窝囊气了。

老人最大的幸福就是精神愉悦,心态好身体健康是老人最大的财富。

船到桥头自然直,等你老得不能动的时候,你的女儿决不会袖手旁观的,这是孝敬老人的社会准则。

相信你女儿吧!

你不该回家难道让女儿的婆婆离家吗?真服了你了!罢正身份、看准位置。这就是生儿子和闺女的差别,谁说生男生女都一样,那是没有到自己有体的时候。那是女儿和她丈夫及她婆婆的家,而不是你的家,位置乃女儿家的外人。你的身份是闺女孩子的姥姥,身份乃是住借宿者。不好好亲家和睦相处,摆的什么谱、给闺女、女婿添的什么乱?亲家母没有指桑骂槐赶你走是善意,趁着还有点面子和尊严开离才是明智之选,等到惹女儿的婆婆脑了,下场就惨了。不想回家就乖乖的和亲家母好好相处,别活到好几十也整不明事,让外人笑话里外不得一头。

0
回帖

《知否》中盛老太太到结局知不知道明兰是个“心狠手辣”杀伐决断的人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