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仙葫的修真小说

4分钟前阅读2回复0
xx
xx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6
  • 经验值54808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09616
  • 回复0
楼主
类似仙葫的修真小说

《总裁,情深不浅!》

作者:歌月

小说简介:

那一夜,两个相互陌生的人,发生了最狗血的事,她对他说:“这只是意外,希望你能够尽快忘记,我昨天晚上喝多了。”男人愣了一下,随即好看的桃花眼眯起,露出魅惑的笑意——“你放心,我一向都很挑,昨天晚上我也喝多了,才会饥不择食。”

她拿到了律师执照,准备上庭的第一天,车子在马路上被人刮花。那张她以为一辈子都不会再见的邪魅俊脸竟然就这么晃晃悠悠地在自己的面前她不仅仅没有得到相应的赔偿和道歉,反而是被奚落了一番。“小姐,是你的车子有问题吧?不是我追尾,是你滑坡了……”

‘灭运图录,长生问道,剑诀”这3本我也看过,以下也是不出名好看的

喜欢严谨古典仙侠请看:洛仙、伐魔录、道魔传、天行记、十洲风云志

喜欢凡人流的看:天劫炼仙路、穷人修仙传、大道争锋、仙道魔则、仙途野路

这几本都很严谨且厚重。我比较喜欢古典仙侠的:“洛仙 伐魔录 十洲 拔魔”。

凡人修仙传和七界传说哪个好看

喜欢古典仙侠看:洛仙、伐魔录、道魔传、天行记、十洲风云志喜欢凡人流的看:天劫炼仙录、穷人修仙传、大道争锋、仙道魔则 这基本比较严谨而又不出名的仙侠文,哪些出名的不说了。往往不出名的书更耐看。

《大明王朝》:嘉靖明明不想杀海瑞,为何还是借天意勾决了海瑞

我来回答:

这段剧情是陈洪瞒着嘉靖帝,在裕王府跟裕王等人商量如何处置海瑞的事,结果被眼线汇报了嘉靖帝。

嘉靖帝的愤怒倒不在于他们最终对海瑞的处理结果,而是愤怒于这个结果是瞒着他处理的。在教训了陈洪一番之后,挥笔在海瑞的罪案上打了一个大大的×,面对陈洪的疑问,嘉靖帝说了一句:

“他们不是会猜吗?让他们猜去!”

类似仙葫的修真小说

一、

在明朝,勾决犯人,一般都由皇上亲自勾决,除了罪大恶极者直接斩立决以外,大都是等到秋后处决。也就是说,等到了时间,大臣们会把判了死刑的罪犯名字誊录在一个名册上,然后呈交皇上。

即使勾选,皇上也不会全勾,而是斟酌一下,并随机选择几个,即使这样,大臣们还得 *** ,这一套流程走完了,才是真正的行刑。

如果掌权的大臣,跟某个人是死仇,他就会刻意把这个人的名字放到必死无疑的人下面。这样皇上在勾选的时候,一看到非死不可的人名字,就会气不打一处来,也就会一下子勾到好几个人,这就会包括下面的人。

当初严嵩整死杨继盛,也是采取的这种 *** ,他指使刑部尚书上交勾选名单时,把杨继盛的名字夹在必死的八个人中间。嘉靖帝勾选的时候,就一口气把那些人都给勾了,随后杨继盛被“误”处死。

当然,所谓的“误”是明朝皇室所言,嘉靖帝何许人也,杀任何一个人都得有人背锅才干,这个“误杀”其实就是严嵩背了锅。

这次裕王判海瑞的罪状交上来,是一样的道理,嘉靖帝缺一个背锅人,因为陈洪自己也讲了:

“启奏主子,三法司定的罪名十分明确,那个海瑞以儿子辱骂父亲大不敬的罪名判了绞刑!”

这句话有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这是三法司定的罪,没有具体的背锅侠。二是海瑞的罪名并不是写的《治安疏》是对是错,而是他这种上疏的行为是错的,这不符合嘉靖帝的诉求。

类似仙葫的修真小说

二、

如果因此就勾了海瑞死刑,那么就真像嘉靖帝自己讲的那样了:

“他想做比干,无奈朕不是纣王!”

而做纣王的结局就是他训斥陈洪的话:

“你何不干脆说好人都让你们去做,恶人让朕来做?”

所谓杀人诛心,海瑞至今没有认错,嘉靖帝就此违背其他所有人意愿,这其中也包括裕王的意愿而杀了海瑞。一方面他于心不忍,另一方面也确实不想留下骂名,更重要的是海瑞虽然说话难听,但也是一把大明朝的利剑。

所以在面对陈洪递上来的海瑞罪案时,嘉靖帝采取了模棱两可的态度,既没有打勾认同,也没有让发回重审,而是打了一个大大的×!

其实嘉靖帝打×,有点装“比”的意思,大体意思是,对裕王等人对海瑞的判决是既认同又不认同。对这个秋后问斩的处置符合预期,但对罪名的判决,不是很满意。

因为这个梗一直噎在嘉靖帝的喉咙,虽然上一次诏狱对话,他最终给海瑞定了“无父无君、弃家弃国”的评论,但终归,海瑞没有认罪。

在海瑞彻底认罪之前,他需要保护海瑞安全,所以,自己不表态,其他人揣摩不透,自然不会把海瑞怎么样。当然,海瑞目前最大的不安定因素就是陈洪,也就必须敲打一下陈洪:

“凭你这点道行都降伏不了,朕早就不要做这个天子了!”

类似仙葫的修真小说

三、

至此,海瑞有人指使的可能性被排除,海瑞跟宫里的朱七和齐大柱结党的指控也被排除,仅剩一个好基友王用汲陪着。

与此同时,齐大柱也被派去看守他们两个,这也符合之前嘉靖帝对他的评价:

“他要是今天连海瑞都不认了,往后也就不会认朕,这就是个理,十三,去那个海瑞家吧,救命的恩人,应该去看看。”

其实齐大柱跟海瑞交好,除了之前俩人有恩情之外,后期也是在奉旨办事,也应了嘉靖帝对陈洪讲的这句话:

“吕芳临走了心里还明白,自己永远是奴才!”

所以,嘉靖帝更看重的不是是非观,而是忠诚,他们也只能忠于皇上!

至此,所有人都揪着一颗心,那就是嘉靖帝到底会不会杀海瑞?为了猜测嘉靖帝的心思,其他人,都在努力准备着,期待着奇迹的诞生。

先说齐大柱等人,到了行刑的那一天,他跟朱七在问神,所谓的问神就是一种占卜的 *** :

在诏狱的大院子里有一颗梧桐树,下面就是一个绞架,齐大柱和朱七请香后,喊一句“天佑忠良”,然后击打梧桐树。如果落叶没有一片掉入绞架套,就证明神灵不想海瑞死。

而结果,让大家失望了,最后一片落叶还是掉进了绞环绳圈,整个镇抚司的人眼神都暗淡了下来。

四、

在精舍外,陈洪焦急万分,面对嘉靖帝迟迟没有勾决海瑞的名单,自己在那里嘀咕:

“到底杀还是不杀?什么时辰了?”

黄锦在里面磨磨蹭蹭地递名单,并按照嘉靖帝要求,再次念了海瑞的《治安疏》,由于太过磨蹭,太过明显地拖时间,让嘉靖帝不耐烦:

“拖时辰吗?”

嘉靖帝其实也是在拖时间,但是他不想被人看出来,由于迟迟没有勾决海瑞,需要个理由:

“徐阶不是说还有要紧的奏本给朕看吗?”

而内阁里众人看到首批被勾决的名单中没有海瑞,一个个很欣慰,唯独陈洪心里不是滋味,大家越欣慰,他越觉得皇上可怜,于是也给大家泼了冷水:

“阁老,勾决不勾决海瑞便都在您要呈送的奏本上了。”

嘉靖帝最后的机会还是不放弃,还是希望有哪怕一个人提出来赦免海瑞,所以一见徐阶进来,就让他看海瑞的《治安疏》。

徐阶急忙下跪:

“请皇上恕罪!”

嘉靖帝有点兴奋:

“恕谁的罪,恕海瑞,还是恕你?”

其实,只要徐阶讲恕海瑞的罪,嘉靖帝真的会马上饶了海瑞,但徐阶后果会怎样就难说了。所以徐阶还是两边不得罪,索性眼不见心不烦,并不想给嘉靖帝这个台阶下,也不肯看《治安疏》。

随后,他上了两道奏本,第一道是淞江棉布送来了,一共十万匹,蒙古俺答会退兵,明年军费能省下来至少一百万两。

第二道就比较惨了,是海瑞家的,讲得他老婆难产,官员因海瑞是罪臣,不肯救,母子双亡。

五、

嘉靖帝不傻,这两道奏本,一喜一悲,喜的是嘉靖帝,悲的是海瑞。是寄希望于嘉靖帝高兴之余,又念及海瑞一家如此悲惨,会饶他一命。

但是这个话却不明着说,还是让嘉靖帝自己泼出来的水,自己收回去,所以从这一点上讲,嘉靖帝确实可怜,根本找不到台阶下。

既然没有台阶,他就自己创造台阶:

“广东为什么要上这道奏本?”

如果徐阶讲,广东还是希望饶了海瑞一命,嘉靖帝必然马上恩准,顺坡下驴,可惜徐阶还是不肯给台阶:

“海瑞大不敬于君父,凡有关他的情状,地方官照例要急奏朝廷。”

徐阶还是口口不离海瑞大不敬,他们越这样合着伙的逼嘉靖帝,嘉靖帝就越觉得孤单,也感受到了自己的行为已经不得人心。

既然别人都不肯给台阶,或许陈洪能给,于是转过头来又问陈洪:

“你怎么看?”

陈洪这人也捉摸不透皇上心思,但从他内心来讲,是愿意杀掉海瑞,树立皇上威严的:

“海瑞是三代单传,五十得子,妻儿俱亡,皆因他无父无君,弃国弃家,这是上天对他的报应!”

“无父无君、弃国弃家”这八个字就是嘉靖帝送给海瑞的,上天也寓指皇上,意思更像是海瑞不死,皇权不再……

既然有台阶了,也就顺坡下驴了,天意嘛,那就让黄锦去处决海瑞吧,能不能杀成,全看天意了,黄锦自己也讲了:

“主子刚才说了,赶得到赶不到一切都是天命。”

既然让黄锦去执行天命,那海瑞也就自然得救了……

而嘉靖帝这一切行为的背后,就是他本不想杀海瑞,但其他人又不给台阶下,是皇权的威严逼着他勾决了海瑞。

一句“朕也听天命吧”,就透露出,他下这个决定,真的很难!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大明王朝,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喜欢就关注吧!

谁说嘉靖帝不想杀海瑞?在一个不分忠臣奸臣,只看有用没用的帝王眼中,没有谁是不可以杀,不想杀的。只有杀这个人的时机对不对?是否利大于弊。

都说做人应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相信海瑞本人对于嘉靖皇帝除了传统的忠君报国之心外,还是有一颗报答嘉靖的知遇之恩的心的。但是性格决定命运。

最终因为触碰了帝王的那个逆鳞,而引起了君王的杀人之心。好心办了坏事。

自古以来多少人因为写书,写文字被杀了头,跟他们相比,海瑞是幸运的。

一篇《治安疏》洋洋洒洒6000余字,将那位执政四十多年的嘉靖皇帝骂了一个狗血喷头,体无完肤。海瑞用了最刻薄的文字,表达了对嘉靖执政的不满。

君道不正,苛责虚伪,

嘉靖嘉靖,家家皆净。

地下之物多矣。每一个字都像一把刀子,狠狠的扎进了嘉靖皇帝的心里。20年不上朝,但依然牢牢掌控着朝廷的动向的老牌皇帝,他不会容忍自己的一个臣子,对自己的执政生涯指手画脚。

说人死之后盖棺定论,嘉靖皇帝自认为还没死,他的臣子却对他的执政生涯横加指责。用词颇为激烈。这个才是嘉靖真正不能忍的地方。

因为他起了杀海瑞的心。一个君王一旦起了杀心,他肯定会千方百计的达成心愿。但是最终还是不但没死,还被重用了,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君父,君父,这么多年,只有海瑞真正把君王当作父亲。

海瑞是单亲家庭长大的,他的父亲早年便去世了,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往往对于一个强势的男人,会有极度的崇拜感。

可以当40岁的海瑞,被嘉庆重用,做了临安知县的时候,这知遇之恩可不是20多岁的小伙子,能理解的。所以海瑞对嘉靖是极度崇拜并极度忠心的。

他在临安做知县的时候,对于顶头上司,胡宗宪的儿子胡作非为,立马法办,不讲情面。一方面他要为民做主,另一方面他要报答嘉靖,而报答一个帝王,最好的办法就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既然海瑞对嘉靖如此崇拜,他为什么又写出了治安疏这样言辞刻薄的文章呢?难道真的只是像俗话说的家有诤子不亡,其家国有诤臣不亡其国吗?

毕竟在明代,一个儿子对父亲大逆不道的话,这本身就有违孝道,而普天下都知道海瑞是个孝子。

问题的关键是:海瑞对君王是忠心的,对国家是忠诚的。海瑞以为国家就是君王,君王就是国家。这一点所有人都没有看透,只有嘉靖看透了,所以嘉靖没有杀海瑞。

在海瑞眼中,嘉靖皇帝不但是这个国家的皇帝,更是他海瑞的亲生父亲。当一个父亲有错误的时候,作为儿子肯定会义不容辞的指出来。

这也是海瑞在治安疏中所写的:皇帝你的错误太多了。这句话即使我们换个角度想一想。就像一个儿子对他父亲说,爸爸你这事办的不对。是一个道理。

所以当做了40多年皇帝的嘉靖,在冷静下来之后,明白了海瑞的一番苦心,但他绝不原谅海瑞的这番行为。

当时他是真准备杀了海瑞的。但当其他大臣以及太子(裕王)来求情的时候,嘉靖皇帝也就给了他们这个面子。

就像在电视剧中所描写的,最后嘉靖帝是这样对裕王说海瑞的:海瑞是一把宝剑,要用好他。

宝剑都是双刃的,这才是嘉靖帝的一番苦心。

身处淤泥独自清,朝堂黑暗为君明。

大厦将倾谁能扶,擎天玉柱海刚锋。

我是文武小二郎,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这是典型的帝王术——制衡。

在封建王朝,帝王掌管天下需要各方面力量的支持。在这诸多力量中,特别是那些资深且有能力者,更常常成为帝王要优先考虑的对象。既要调动他们的忠诚心和积极性,又予以适当限制和合理控制,这是再理想不过的。因为没有这些人的工作,帝王将一事无成;如果不相互制衡,使用不当、控制不严,帝王也会大权旁落。究竟如何驭臣,这其中不仅多有花样,而且也颇具难度。大明王朝1566 嘉靖三十九年,贪墨横行,民不聊生。奸臣严嵩党羽密布,权倾朝野。清官海瑞不惧强权,怒目相对,直接死谏,向腐朽封建的皇权发起了挑战。

嘉靖帝朱厚熜心知肚明,更知道海瑞忠心耿耿。但是作为最高领导,又不便露骨打压,只得绕山绕水给冥顽不化的海瑞上了一堂经典的政治课。

下面用一组截图对话来给大家了解一下:

朱领导用长江清流比喻清官,黄河泥沙浑浊比喻为腐臣,循循善导海瑞。

长江黄河从古至今一直都在流动,这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并不因为清或浑而断流。

就好比——清官能造福百姓。

腐臣也养活了许多人凡人。

都是我的下属,我不能因为清官清廉而只用清官,这个辩证法让你无法辩驳!

也不会因为腐臣贪腐就不用他们——其实这就是制衡,帝王之术。

你这样死谏尽管说的很有道理,但是,怎么我可能这样做吗??

你们要体谅我治理国家的不易,在贪官猖獗我便要罢黜严嵩一党。

罢黜了严嵩一党,你们也别太得意了走着 瞧!

如果清官汹涌,必定淹没皇帝老儿.......

这段对白,可以说《大明王朝》的点睛之处,经典啊!

嘉靖帝朱厚熜在海瑞等人一而再再而三的死谏下,一锅端了严嵩一党,可是海瑞等人还是不依不饶的要扩大战果,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到领导的权威,怎么了得!

如果清官汹涌,必定淹没皇帝老儿.......

这也就是历史上和珅、严嵩之流存于官场,又毁于官场的下场,也是腐败世代不灭的根本原因。

这就是嘉靖明明不想杀海瑞,为何还是借天意勾决了海瑞的直接原因。

水至清则无鱼,说的恐怕就是这个道理了!

近日认真追了一下剧《大明王朝1566》,以前没怎么看国产剧,发现观众对这剧的评价普遍很高,包括我在内,也认为是难得的好剧,兴之所至,便随便写篇剧评。剧中的头号人物是嘉靖皇帝,所以这里就评价一下这个明史上被史学家们认为最奇葩的皇帝。

明朝的好皇帝不多,但个个挺有骨气,或者说除了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外,其他基本上全是怪胎。比如成祖的儿子朱高炽,这厮是个吃货,吃到最后胖的路都走不动,在位10个月楞给胖死了。再比如明光宗朱常洛,这厮是个色鬼,当上皇帝后天天吃 *** ,即位29天一命呜呼。还有明熹宗朱由校,这厮居然喜欢木工活儿,自己住的用的全亲自打造,木工水平高的连专业木匠都自愧不如,朝政则交给魏忠贤,算是把明朝最后一点热乎气儿给捯饬没了。而这个嘉靖皇帝明世宗朱厚熜,同样是怪胎中的佼佼者,一门心思练道修仙,20年不上朝。但后人对他的评价却不低,史书载嘉靖帝为“中兴之主”,说他“有不世之奇谟六,无竞之伟烈四,而又有震世之独行五”。

该怎么客观评价历史上的嘉靖皇帝我不管,也没去研究过,我这里只写电视剧里的皇帝,写电视剧里呈现出来的那个嘉靖帝。而这个嘉靖皇帝,我的评价是精明之极、贪婪之极、 *** 之极、虚荣之极、伪善之级、流氓之极,这是个明明当了几十年的 *** 却非要人在死后给自己立牌坊的皇帝。因为这个皇帝 *** 一定要给自己立牌坊,这个欲望超过了其他一切东西,所以,刚直不阿敢捋虎须的海瑞海刚峰死不了。因为嘉靖知道,如果海瑞死了,那他这个皇帝就真成了一个彻彻底底的 *** 。装神弄鬼了几十年,嘉靖会容许这样的事发生吗?绝对不可能。

嘉靖帝不是个明君,当然,他也不是个昏君。但嘉靖绝对是个精明的君主,工于心计,长于算计,尽管20多年不朝,大权却是牢牢在握。他心思细密,操弄权术,把身边的太监、内阁的大臣耍的团团转,他则在背后偷偷冷笑:哼哼~~就凭你们?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嘉靖炼仙求道,五千言道德经缝在衣服上,天天念诵,自以为已经成了神仙,非要属下人喊他飞元道君、万寿帝君。他是神仙,那大臣是什么?老百姓是什么?包括自己的儿子裕王一家子是什么?通通成了玩物。他最高兴的,就是看大臣们内斗,斗的越狠他心里越嗨。严嵩父子一派,裕王麾下的徐玠、高拱、张居正一派,谁是谁非嘉靖不一定会关心,关键是要平衡,谁也不要把谁逼到绝路上。什么叫大局?不是苍生的福祉,不是国库的充盈,不是吏治的清明,是皇帝的大权不能旁落。所谓朝政为重,大局为重,说白了就是皇帝的心思为重,别让他老人家不痛快。谁敢犯这个忌讳,谁就倒霉,身边最亲信的太监吕芳不例外,亲生儿子裕王也不例外。所以在第24集,海瑞审案的供词递到京城后,吕芳一看这要牵连不少人,他赶紧去找严嵩和徐玠,劝他们同饮一杯酒,暂时以国事为重、不要内耗。这时候嘉靖立马就不乐意了。他俩举杯不闹,那皇帝咋办?俩大臣听你一个太监的?他们联手干嘛?对付我这个皇帝?所以不管吕芳的出发点是为了谁,他犯了皇帝的大忌讳了。这不是你一个司礼监太监该做的事情,更绝不能开这个口子。无论真实的情况如何,吕芳有没有卷入这个事情来,那都不重要,先给你一点苦头吃了再说。

然而嘉靖毕竟不蠢,他不是昏君。他玩弄权术,却不会玩坏权术。他懂得收放,胡萝卜加大棒,扇一巴掌给块糖的把戏被他运用的登峰造极、炉火纯青。杨金水进京后,嘉靖一眼就看出来杨金水在装疯,但无所谓,他关心的是杨金水有没有在外头乱说话,有没有向吕芳通讯息,有没有影响他皇帝的颜面。杨金水管着江南织造局,刚开始织造局的作用不过是供给皇宫所需的丝织品,后来就演变成了皇帝敛财的工具。沈一石挂着织造局的灯笼去买受灾的粮田,杨金水听说后盛怒无比,织造局是皇帝在浙江的脸面,皇帝所属的部门落井下石去低价购买受水灾百姓的田地,贪老百姓的便宜,你让嘉靖的脸往哪里搁?沈一石当然知道这个道理,所以他做了两手准备,如果没人敢吭气,大家都装糊涂,那他就顺水推舟,把田直接买了就是。买稻田后改种桑树,推行国策,就算以后有人告发他,但事情已经过去了,死不承认就是了。织造局落井下石发国难财的时候还少吗?那时候又有谁顾忌皇家颜面了?这么多年不都是这么过来的?可这回沈一石遇上了个愣头青不怕死的海瑞,一出手就捅破了窗户纸。打着皇帝的名义发财?好啊,拿公文来吧。你敢说这是皇帝的意思,那好,我和你去府台衙门对峙。知府巡抚总督,谁有这个胆量说皇帝准备挣老百姓的钱?沈一石见势不妙,立刻拿出了后续手段,宣称织造局来淳安县不是买田,而是赈灾,十几船的粮食是准备借给百姓的。沈一石果然精明,但只可惜无论他怎样老谋深算,他也只是个商人,他是杨金水的棋子,更是嘉靖的弃子。一个商人,居然替皇帝赈灾去了,好大的脸面啊。在更精明的皇帝面前,在贪婪的权利欲望面前,沈一石只能是个悲剧。

而杨金水必然也会成为嘉靖的弃子。在为嘉靖敛财方面,杨金水是做的非常成功的。一个外派的太监,游走于浙江官场、商界,呼风唤雨,游刃有余,无往而不利。杨金水不算什么好人,却绝对是个能人。他知道如何去不动声色的敛财,既能把事情办成,又体现皇威浩荡,还全方位维护皇家颜面。无论是封疆大吏胡宗宪、还是郑必昌、何茂才、高瀚文,这些人都只有被他耍的团团转的份儿。可惜他身边全是猪一样的队友。郑必昌和他手下那群官员基本就是一群废物点心,除了捞钱,除了在老百姓面前耍横,其他干什么事都是破绽百出。所以无论杨金水怎样的长袖善舞老奸巨猾,当刚直的海瑞再次翻开了毁堤淹田的旧案时,杨金水知道,大事不妙了。

可他不想死,也不能死。

浙江水患,到底是天灾还是人祸,大堤决口,到底是冲垮的,还是掘开的,浙江官场都知道,内阁不少人也知道,杨金水更是一清二楚,这个馊主意就是他出的。但是,他可以推得干干净净。而且,杀了两个县令,一个河道官员,已经有了替罪羊了。只是有一点很难推脱,毁堤淹田是为了改稻为桑,这个改稻为桑是嘉靖亲自定下来的国策。为了推行嘉靖国策而决堤,这是何等昏聩的决策?怪当地的官员还是怪嘉靖?谁都负不了这个责任,精明的皇帝更不可能去负这个责任。所以,这个事情是不可以扩大的,是必须到此为止的,要尽快结案的,结案后是不可以再去议论的。谁敢妄议此事谁该死。哼哼,谁不怕死?

偏偏就有一个不怕死的:海瑞。

郑必昌跟何茂才被抓,杨金水并不担心。他知道嘉靖的意思。圣旨写得也很清楚,这俩人的罪行是贪污。别看赵贞吉来了,锦衣卫也来了,架势很大的样子,但贪污对大明的官员来说算个什么事?上上下下早都透了。审完了这事也就结束了。可万万没想到,参与审案的还有个海瑞,这个海瑞对郑何二人的贪腐不感兴趣,他感兴趣的是去年新加固的大堤为什么今年会决口?而郑何二人和他的手下对海瑞的发难毫无准备,来不及串供的情况下几乎全盘托出,被海瑞审了个底儿朝天。

这下子可要了命了。

嘉靖,这个追求权利和名声,虚荣心之大到了极点的皇帝,为了树立自己的光辉形象,他装神弄鬼,把自己扮成神仙,好像脱离俗世、无欲无求的样子。但有人不信这套得道成仙的鬼话怎么办?他又以君父自居,宣称天下的臣子百姓都是自己的子女,他这个家长为子女操碎了心,可是家太大人太多,他一个人再怎么劳累也管不过来。你们这些臣子们一定要为君父我分忧啊。鬼话说了千遍万遍,于是乎,下面的大臣太监们都跟被洗脑了一般诚惶诚恐,连嘉靖皇帝自己也被自己洗脑了。他深信不疑,我就是神仙,我就是君父,我无所不知,我是个明君,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我的臣子们好,都是为我的百姓们好。我现在为大明鞠躬尽瘁,我百年以后,也要进入史册彪炳千秋。逢年过节,宰相大臣们都要写歌功颂德的青词,只要词写得好,拍马匹水平拍的高,人品端不端正那都无所谓,都可堪大用。迁居万寿宫永寿宫之前,大臣们不愿上贺表,这个皇帝居然气的下圣旨诉起苦来。我这个皇帝不容易啊,想住个新房子你们都看不顺眼,都不肯祝贺我乔迁之喜,我当皇帝当的好失败啊。也罢,你们不祝贺我搬家,那我就不搬了。

脸面啊脸面,为了脸面,真TMD不要脸。

但是,皇帝的 *** 是绝密,是国家的最高秘密。皇帝可是个明君啊,他何曾做过一件昏庸的事情?他怎么会容许手下的官员干出毁堤淹田的事情来?堂堂我大明帝国,又怎会发生毁堤淹田这种荒唐的事情呢?

所以,都是手下这群混账东西不管用,跟皇帝绝没有半点关系,也不可能有半点关系。该死的杨金水,你怎么办差的,浙江都发生了什么事情,说~~

杨金水~~~

疯了!

疯得好啊。

这一疯,毁堤淹田戛然而止。

再也查不上去了。怎么查?郑必昌何茂才已经抓了,剩下的事情,只有杨金水知道,而杨金水虽然是宫里派出来的人,但现在疯了,你怎么去证明这件事和他有关?毁堤淹田和杨金水无关,自然也和织造局无关,更不关皇帝的事。但嘉靖还是不放心,吕芳知不知道这件事?吕芳是嘉靖身边最亲近的太监,他卷进去了,同样危及嘉靖的脸面,更何况吕芳还跑去和严嵩徐玠喝酒了。结果杨金水的答复令嘉靖很满意,吕芳和这些事情无关。于是杨金水保住了一条命,而吕芳被外放了几天后也再次回到了嘉靖身边。

一切尘归尘土归土,嘉靖依然英明神武,大权在握。只是这时候的嘉靖发现,严嵩老了,该退休了。自己在位45年,也老了。

那么,到了该立牌坊的时候了。


鉴于后面写完发现有点长,我就在前面加个简单的总结吧,不耐心看的后面就不用看了简单归纳就这几条:

1.维护君权,结果上必须判极刑

2.留下一条由朝臣、皇权、甚至神权共同赋予合理、合法性的判决案例。用现在的话说,形成了案例法。

3.将来的皇帝不仅可以以此案例法判同样犯人死刑,也可以间接赦免,而且两种做法,在法理上、舆论上都无懈可击。并且两个选择同时维护了第1条。

4.继续贬压海瑞,留给新皇大赦,新皇有恩于海瑞,以此堪用、让海瑞努力工作以报皇恩。老把戏

整部剧的氛围是嘉靖皇帝乾纲独断,君权至上。还记得大雪天嘉靖带着黄锦、看陈洪打百官吗?他还提到几十年前,也就是大议礼事件,同样是百官与皇帝打擂台。作为皇帝,这是维护君权,对于嘉靖来说,一旦退让,那就有第二次,第三次..那么君权就受到侵犯,将来动辄就会受到群臣的裹挟和抗命。

所以最重要的原因,首先是维护君权,这是所有手段要维护的前提。这样处理不仅是针对海瑞更是针对所有朝臣。假如嘉靖直接赦免海瑞,那么就会有第二个人第三个人效仿这样的上疏,大家都来骂皇帝,君权也就荡然无存!

所以说这样处理首先是告诉群臣,这是不可赦的罪,作为判决我是一定会判极刑,并且会勾决。这就相当于留下一个案例,类似美国法律里面,法律空白或者模糊不清的地方,首个案例的判决结果往往可以形成案例法。法官的判决往往以之前的类似或者相同案件的判决结果为依据,而做出相同判决!中国古代也往往如此,祖宗这样判,这就相当于一条法律依据,你不按照这样判,你就是违反祖制,就是不孝。

我们再来看嘉靖的处理细节,第一,由群臣议罪,这是让群臣赋予这样的判决结果以合法性,合理性。第二,皇帝勾决,这是皇权赋予判决以合法性。这样,无论是后世的皇帝,还是后世的臣子,再出现这种事情你不但要照此判,你还无话可说,完全没有反驳的余地。否则你不但违反祖制,还违反了朝廷已经形成的法则,还顺带打了自己脸。

但是海瑞这个人嘉靖还是想留啊。于是嘉靖就玩起了天意,而且要玩得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

首先嘉靖修道嘛,天意一说水到渠成,信手拈来,朝野观之,相当自然。之前报来海瑞妻子俱亡的消息,嘉靖拿出天意的说法,第一是告诉大家,你看,天也要惩罚他哟~无形之间又给判决赋予了神权!(666)好,这时候最精彩的来了,既然神都肯定了这样的判决,朕就留给神判决吧,看神到底要惩罚他多深,是到此为止、还是要彻底毁灭他!

这个时候看客们我们可以鼓掌了👏!因为嘉靖皇帝无意之间给自己的勾决又甩了一下锅!嘉靖这里是告诉大家,我勾决不是我要弄死海瑞哟,是上天。

好,更厉害的来了,不但锅甩的漂亮,最核心的地方在哪里:不但形成了一条上疏直接骂皇帝要判处极刑的案例法,而且这样的犯人最后生死权还掌握在皇帝手里,(有人可能会说废话,所有勾决权本来就在皇帝)注意,形成了这样一条案例法之后,类似的案件,连皇帝都是必须勾决的,由于必须,也就不存在我勾决了、却受到舆论的非议。但是后世的皇帝也想刀下留人,也要看看天意呢??再次鼓掌,这个时候无法受到任何人挑剔的最终判决权,是不是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上了!——爸爸要你死,爸爸可以派一个腿脚快的太监去传令,他可以骑马可以坐轿,可以开奔驰宝马兰博基尼,可以坐高铁动车波音747,最后犯人处死了,不好意思呢,天意送达。爸爸要不想他死呢,我派个瘸腿的,我派个小孩子?就算派朱诩钧好吧,一个人去,一个小孩子,我包你从天安门一路跑到朝阳西路你连午门都找不到!

最后,无论犯人被判以生死,不但合理合法,甚至符合了天意!主动权完全在于皇帝。将来的皇帝遇到类似案件,要么,我直接按祖制,甚至可以让大臣判决,谁都必须判死刑。而且不论判决还是勾决,都让人无法反驳,毫无舆论压力。要么,实在有点不好意思,咱也看看天意呗,小张,你开朕的兰博基尼去刑场送个文件...实在是连自己都想赦免,那就找个缺胳膊少腿的呗,不坐轮椅...

当然,再补充一点。就是先皇贬黜,新皇登基后赦免以及提拔录用的老把戏了。给后继者留下施恩于海瑞的机会,这是规范操作。毕竟新朝开启,“我是前朝敢骂皇帝而且被赦免了的大臣”和“我是前朝作死被判死刑,但是程序上出错等着第二年走程序,却被新皇大赦、而且提拔录用的大臣”这两者性质是不一样的。这种惯常操作,就不继续赘述了。

好了,最后总结一下。不要忘了,终究这只是戏剧,我们也只是在解读戏剧而已。至于作者是否有设置地这么深刻呢,咱就不管了,至少咱完全顺着剧情和历史,顺着作者留下的藤去摸出来的瓜。

真实的历史,也许人家根本不用那么麻烦那么心机,大权一抓过来什么事干不了。作为历史上的皇帝,一者抓权,二者舆论,三者平衡,所做的决断都是从这些考虑的,所以那些干的不好的皇帝,要么权没抓好,身不由己,要么不顾舆论,朝野议论青史留下骂名,要么平衡没抓好,朝局混乱甚至导致自己被动。

权力可以影响舆论、控制平衡。舆论在一定程度上一样可以影响权威、影响权力的行使或者落实,也可以影响朝局的平衡。而朝局的平衡,同样可以导致权力的倾斜,以及舆论的转变。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去解读这部大作的原因及乐趣,往往也是我们解读历史的乐趣……

而我的解读也是围绕这三点,嘉靖漂亮地展示了权力的博弈。制造案例法,占领舆论主动,让皇帝获得了这个判决的绝对控制权。而决定一个朝臣的生死,又是往往出于朝局平衡的肯定。否则不该杀的杀了,朝中另一派坐大,对于皇帝也是很麻烦的。这些对于裕王都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个人愚见,不喜请绕道。剧情解读,娱乐行为,谢绝争论。写这么多至少反映出我积极响应号召,乖乖宅在家了……闲的..哈哈。谢谢各位看官。


0
回帖 返回娱乐

类似仙葫的修真小说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