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乃武小白菜纪念馆收门票吗

1分钟前阅读2回复0
yk
yk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3
  • 经验值55135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10270
  • 回复0
楼主
杨乃武小白菜纪念馆收门票吗

杨乃武与小白菜文化园门票58元/人,当地人凭有效证件可以半价。外地老年证也可以使用。文化园位于徽杭高速公路余杭镇出口处,离杭州市中心约二十公里,交通十分便利,是京杭运河的南起点。

徐锦江旋转风火轮是什么电影

《杨乃武与小白菜》。

        本片以揭示满清王朝酷法严刑为宗旨,片中也展示了触目惊心,骇人听闻的各种刑具,但该片最为人所称道,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却是影片中极力渲染的情节。

        影片以葛小大暴毙身亡,小白菜公堂受审开场,尽管故事尚未开始,但神情凄楚,体态轻盈的翁虹已经让人怜惜不已。

杨乃武与小白菜芥菜故事

杨乃武与小白菜的故事是发生在晚清时期一个真实的杀人案件,它经历了长时间的层层审判使最高层人慈喜所知,成为当时名燥一时的大案,才被清 *** 重视并彻底审清完结,还了无睪的杨乃武的清白,也使得大清朝众多的官员遭到罢免甚至是杀头,它彻底暴陋了满清政权的腐败,在这个案子的审判中有了太多的官官相护是这个冤案久久不能昭雪的根本原因。

慈禧为何给“杨乃武与小白菜”案鸣冤昭雪

光绪二年(1876年)腊月初九,举国轰动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终于在慈禧太后亲自过问下获得了最新进展:京城海会寺外的开棺验尸证明,死者葛品连并无中毒迹象,实为病死。

杨乃武小白菜纪念馆收门票吗

这桩被称为“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谋杀案,始于桃色绯闻,在此之前已经有了大大小小十多次庭审,而且每次都“证据确凿板上钉钉”,但最终还是被捅到了慈禧老佛爷这里并发生了奇迹般逆转——其实有三个重要原因:

  • 杨家人的不屈不挠;
  • 幕后推手推波助澜;
  • 慈禧借力清除隐忧;

事情还得从案发时说起。

杨乃武小白菜纪念馆收门票吗

公报私仇

同治十二年(1873年)十月初,余杭县一家豆腐店的帮工葛品连在干活时突感全身乏力,不得已回家休息。由于病情加重,葛品连让妻子买了桂圆和东洋参煎药喝。

没想到葛品连喝完汤药,非但病情没有好转,反而一天不如一天,熬到初九暴毙在床。

据说死后尸体脸发青,口鼻流出血水。葛母沈喻氏和义母冯许氏原本就觉得儿子死得实在蹊跷,见此状怀疑他是中毒而死,于是向县衙报案

余杭知县刘锡彤,是个即将告老还乡的七旬老朽,一开始并没太当回事。但当他听到死者是租住在当地举人杨乃武家中时,突然来了精神,立马派仵作沈祥及门丁沈彩泉前去验尸。

刘锡彤和杨乃武有过节,因为杨乃武平日喜好为乡邻打抱不平,又自恃举人,从来不给他这个小县令面子。

现在有人在你家暴毙,我看你如何脱得了干系?刘知县人老心不老,开始脑补和盘算起如何惩治这个目中无人的举人。

杨乃武小白菜纪念馆收门票吗

桃色新闻

俗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

正当老知县刘锡彤哗啦啦打着如意小算盘时,他本县的士绅好朋友陈竹山来看望他。

这个人原本就是个看热闹不怕事大的主,一听说老刘在杨乃武家查案子,就把小脑袋凑到刘知县耳边:我这里有更劲爆的猛料给你哦。

那个死者葛品连的妻子葛毕氏,和她的房东杨乃武举止暧昧,街坊邻居都说这对男女有 *** !

如此劲爆,饶是居心叵测的刘锡彤也听得目瞪口呆。反应过来后赶紧向老朋友打听更多细节,陈竹山便把当事人的情况介绍了一下。

葛毕氏,原名毕生姑,当时年方十七,生得白皙貌美,因为喜欢穿白衣绿裙,街坊邻居称她作“小白菜”

小白菜自幼丧父,八岁时跟随改嫁的母亲搬到余杭居住,十一岁时被许给葛品连为妻,一生寄人篱下,也算是个苦命的女子。

葛家租住在杨乃武家期间,小白菜在家闲着没事,想诵经读书,偏又不识字,就向杨乃武请教,平时也常和杨乃武一家一块吃饭。

街坊邻居都觉得这一切极不正常,年轻女子抛头露面和举人老爷一个屋认字一桌吃饭,这正常吗?

制造案情

知县老刘也觉得不正常,不但觉得不正常,他还把这个绯闻和葛品连突然暴毙联系上了,一幅奸夫 *** 谋杀亲夫的图景渐渐在神探刘心中变得清晰。

刘锡彤不光这样想的,他还还真的这样做了,直接命人抓来嫌疑人小白菜,审问她为何谋杀亲夫,毒物从何而来?

小白菜刚刚经历丧夫之痛,又突遭这莫名其妙的审问,几乎崩溃,只好不停说不知道。

刘知县大怒,直接放了大招——拶刑伺候!拶(zǎn)刑,也叫夹刑,即用拶子套入手指,用力收紧,夹住十指,常对女犯人使用。

酷刑之下,难有勇夫,何况还只是一个瘦弱女子“小白菜”?很快刘知县就拿到了他想要的招供:

小白菜承认了杨乃武与自己有染,她于本月初五从杨乃武手中得到砒霜,初九将砒霜下到桂圆洋参汤中,毒死了葛品连。

官官相护

案情清晰,刘锡彤派人直接拿下杨乃武。但刘知县太高兴而忽略了一个重要细节,杨乃武是举人身份,不能像小白菜一样直接上大招,这给审问带来了麻烦。

依照大清律法,举人不但不能用刑,见知县连下跪都不用。杨乃武站在大堂上口若悬河,坚称初五当日,他人在余杭城外,根本不可能见到小白菜,更不可能把砒霜交给她。

虽然史料对这段细节没有记载,但我们还是能猜测到刘知县和杨乃武的过节应该不小。因为听完杨乃武的“不在场辩护”后,刘知县第一时间办的却是另外一件事。

刘锡彤呈报上级,以司法公正之名请求革去杨举人身份方便审案。

当时没有网络消息闭塞,车马邮件也很慢,朝廷根本不可能知道地方真相,收到申请直接照章办事:

杨乃武革去举人,其因奸谋死本夫情由,著该抚审拟。该部知道。

刘知县虽然年龄很大,但办事效率奇高,在申请革杨乃武举人身份同时,已经派人押送杨乃武、小白菜和案件卷宗一起送到上司杭州知府陈鲁这里。

陈鲁和刘锡彤是故交,左手拿着刘知县送来的文书,右手拿着朝廷革去杨乃武举人的御批,直接对杨乃武与小白菜再次上大刑招待。

扛不住大刑的杨乃武与小白菜同时“招供”,证词在这里第一次相互补充相互印证,几乎形成了一条完整的证据链。

陈知府几乎拿到一份完美的证词,同时还有个意外收获:杨乃武还“交待”了卖砒霜的药店和老板名字。

陈鲁赶紧通知刘锡彤去查证一番,刘锡彤发现药店和老板名字都对不上,但不知道他偷偷做了什么手脚,依然按“查实确认”上报。

层层上报

同治十二年十一月初六日,陈鲁以通奸杀人的罪名判决小白菜凌迟,杨乃武斩立决,并上报浙江按察使蒯贺荪(按察使主要负责一省的刑狱诉讼事务)。

蒯贺荪接案后也没有细心审查,只是找来刘锡彤询问了一遍案情,随后又转交给浙江巡抚杨昌浚,并称此案“无冤无滥”。

清朝的惯例,死刑案件要经过,县级、府级、臬司、巡抚或总督四级审查。作为地方上最后一个把关人,杨昌浚还算尽责,他安排了人员进行了实地访查。

然而访查人下到基层终究过不了知县刘大人这一关,能查到的消息,其实也都是刘大人让他查到的。再次证明了杨乃武和刘锡彤之间的积怨真是深不可测!

同治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杨昌浚收到访查结果,以陈鲁原拟罪名,上报刑部。至此,杨乃武与小白菜坐实“奸夫 *** 谋杀亲夫”,只等刑部呈报皇帝核准,秋后问斩。

不屈不挠

在杭州知府陈鲁判完“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并上报巡抚时,上海一家报社似乎嗅到了花边新闻的味道,将案件内容写成了一篇桃色报道:《记余杭某生因奸谋命细情》。

这家报纸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申报》,但在同治十二年,《申报》才成立刚刚一年时间,和后来的名动江湖还有很大的距离。

它报道案件的动机和今天的媒体蹭热度并无两样,连标题都起的和今天自媒体一样。但当时因为动静实在太小,并没有引起多少人重视,以为它只是一个小插曲而已。

当外面各种花边新闻满天飞时,案件的两个主角在狱中已经接近崩溃。轮番的酷刑,让小白菜早已奄奄一息,杨乃武也被打得残废。

不同的是,前举人杨乃武还没有放弃,他请求同情他的狱卒,给他的姐姐杨菊贞带了一封信,直言“葛毕氏串诬,问官刑逼”,请求姐姐“赴京叩阍”,叩阍即伸冤告状。

救弟心切的姐姐立即启程进京,第一时间将冤情投到了都察院。然而都察院接受申诉后,并没当回事,直接批复给了浙江巡抚杨昌浚。

杨昌浚自然就扔给杭州知府陈鲁复审,陈鲁也一不做二不休,仍然维持原判。

徒劳无功,从京城回来的杨菊贞被折磨得像个老太婆一样。但她人如其名,依然像秋菊傲霜一样坚贞,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变卖了全部家产准备再上京城。

同治十三年九月,杨菊贞和杨乃武之妻詹彩凤带上第二份状书再上京城,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贵人相助

这时,杨乃武姐弟命中的贵人出现了,他便是大名鼎鼎的红顶商人胡雪岩。胡府有个叫吴以同的幕僚,和杨乃武相识,他把案件的来龙去脉告诉了胡雪岩。

胡雪岩随即找来杨菊贞,表示将全力支持杨家打官司,还承担所有的京控费用。除了口头交待,胡雪岩还直接安排好了行程。

当时,浙江籍京官、翰林院编修夏同善恰好从杭州返京,胡雪岩亲自践行,请夏同善带上杨家姐姐,同时回京之后帮忙从中周旋。

红顶商人的缜密,真的不是普通人能想到和做到的。

夏同善带着诉状的抄写本回京之后,找到当时的宰相翁同龢,谈及杨案的曲折,请翁同龢代为帮忙。

当杨家这边一切事在人为,慢慢往最好的方向发展时,上海《申报》竟然也一直没有闲着。那些敬业的记者,竟然全程跟进了案件的发展,报出的细节也越来越多。

更让朝野舆情汹汹的是,《申报》报道倾向也由最初的花边新闻指责 *** 小白菜谋害亲夫,变成了狠挖事件背后的真相。

朝廷这边,在翁同龢的帮助下,状纸被递到了同治皇帝面前,同治下令杨昌浚严查。杨昌浚此时并没有意识到后果的严重性,他只觉得自己不可能推翻自己,于是又一次维持原判。

这个结果首先惹怒了上海《申报》,几个月的跟踪,记者们已经看到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如此这般地屡次草率判决,背后一定有问题。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七《申报》把杨乃武申诉状全文以《浙江余杭杨氏第二次叩閽原呈底稿》的标题直接给发表了出来,整个大清国炸了。

慈禧出手

当举国百姓翘首以盼,觉得这下该到了伸张正义的时候了吧?人算不如天算,意外竟然又出现了:同治皇帝驾崩了!再也没有人敢提审案了。

紧接着,又是全国科考开始,案子又被搁置下来。此时的杨昌浚,应该是窃喜不已的,只是他不知道,除了杨家人外,还有一双眼睛已经盯上了这件事。

这个人就是晚清王朝的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

因为《申报》尽心尽力地曝光,使得地方上一件小小的凶杀案,上升到了国家重大新闻的高度,朝野上下,沸沸扬扬。

光绪元年(1875年)四月二十四日,在舆论导向下,刑科给事中王书瑞上书,请求朝廷另派大员查办此案。

慈禧太后了解现状后立即下诏,钦命浙江学政胡瑞澜复审。

然而,慈禧很快失望并且感受到了一丝暗流涌动的威胁,同时也想起了一件往事。

胡钦差十分不给力,一到地方任人摆布。升堂之后一通大刑之下 ,杨乃武和小白菜双双“招供”。

十月初三,胡瑞澜结案,上奏朝廷“此案无有冤滥,拟按原审判定罪”。

杨菊贞两番艰难赴京,三次惊动朝廷,三次复审却拿到的都是同样的失望结果,似乎再也没有申冤的可能了。

《申报》将判决过程再度曝光,一下子点燃了民众的激愤。

浙江士子三十余人 *** 痛陈官官相护的内幕,强烈要求严查;京城也有十八名浙籍京官在汪树屏的带领下联名上奏,大为愤慨:“此案如不究明实情,浙江将无一人读书上进。”

不得不说,舆论的力量真的是可怕的。有浙籍士人、媒体舆论造势,户科给事中边宝泉再上奏,要求将此案提由刑部直接审理。

同时夏同善再次发动人脉,请翁同龢、张家骧等近臣,将该案内情面陈两宫皇太后,并强调只有提京审讯,才能以真相平民愤。

翁同龢不愧为“两朝帝师”,他十分了解慈禧内心的隐忧,言辞恳切地上奏:

如今皇帝即位不久,太后垂帘听政,可谓孤儿寡母,历史上弱干强枝、藩镇割据的问题都是因此而起,为朝廷立威势在必行!

借刀杀人

看上去啥也没说,其实什么有说了,几年前“张汶祥刺马”那件往事历历在目,是扎在慈禧心头的一根刺。

太平天国期间,清 *** 为了平叛,将相当多的中央权力下方给了地方。此举固然加快了平定太平天国的进程,但负面影响也是极大的,那就是导致以湘军为代表的地方军头在各地势力膨胀发展。

当时全国一共16个巡抚,其中湘军和淮军出身的巡抚就占了11个。他们的存在,很显然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中央朝廷的权威。

同治七年,慈禧派出得力心腹之臣马新贻担任两江总督,试图打入湘军势力内部,没想到就在检阅场被当众刺杀。

这件让朝廷颜面尽失的大案,最终竟然被湘军首领曾国藩以“大哥勾引弟媳”这样的桃色绯闻定性结案,慈禧有苦难言。

如今这个杨昌浚,依然是湘军核心骨干,如此三番五次地藐视朝廷,立威势在必行!

于是就有了开头开棺验尸的一幕。

真相大白后,慈禧不顾一些大臣的反对,坚决要一撸到底,前后处置罢免了100多名涉案人员。

总而言之,

  • 如果没有杨乃武姐弟俩不屈不挠永不放弃的坚持,这个案件就不可能最终得以 *** 。
  • 而如果没有胡雪岩、夏同善、翁同龢以及《申报》的推波助澜, *** 的路就不可能顺利。
  • 最终,如果慈禧太后心头没有刺,心底也没有打击湘军地方势力的念头, *** 根本是不存在的事。

不是结局的结局

光绪三年(1877年)二月十六日,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 *** 谕旨:

“本此案主犯杨乃武与葛毕氏俱无罪开释。但葛毕氏因与杨乃武同桌共食、诵经读诗,不守妇道,致招物议,杖八十;杨乃武与葛毕氏虽无通奸,但同食教经,不知避嫌,杖一百,被革举人身份不予恢复。”

最大的苦主,杨乃武与小白菜,虽然最终被 *** ,但也只是确认没有杀人犯罪,而清白与声誉,依然被认定有污点,一个杖击八十,一个杖击一百。

浙江巡抚杨昌浚、杭州知府陈鲁、余杭知县刘锡彤和浙江学政胡瑞澜等,共一百多名大小官员,或流放或革职。湘军的地方势力在这次与朝廷角力中,损失惨重。

但令人唏嘘的是,杨昌浚被革职不两年就被再次起用,在左宗棠收复新疆过程中还因筹措军饷有功迅速东山再起,后竟官至后部尚书。

没了举人身份的杨乃武,回乡养蚕最后还小有所成。而孤苦无依的小白菜,最终削发为尼,古佛青灯终老。

大清同治年间,浙江余杭县有一个卖豆腐的小贩,叫葛品连。葛品连虽然身材矮小,却娶了一个漂亮媳妇,叫毕秀姑。毕氏生得白净,又常穿白色上衣、绿色裤子,颇似娇嫩欲滴的小白菜。所以,也就有有了小白菜的外号。夫妻二人与葛品连的母亲葛喻氏,租住在举人杨乃武家中。

杨乃武早年丧偶、毕氏年轻漂亮。于是,街头巷尾自然脑补出各种桃色故事。绯闻流传,正常;没有绯闻,异常。当时的精神生活要多匮乏有多匮乏。所以,不搞出点儿绯闻,大家都无法承受逼仄生活的折磨。

在传统时代,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女人最大的美德就是不被谈论。这是一种对男人独占权的保护。总是整出西门庆和潘金莲的故事,传统社会也就没法运行了。所以,女人在当时就是传宗接代的工具。而一旦被人谈论,女人就要升级为主角。这种情况,哪个丈夫也受不了。

葛品连疑心善妒、葛喻氏凶悍泼辣,这母子俩早就憋了一肚子气、无处发泄。有一句古话,叫“小丑备物终必亡”。意思是小人物得到的东西太多太好,总要给自己招致祸害。此时,葛氏母子就是小人物,而这个“物”当然是小白菜。坏事一定要发生,没啥道理;但是,对这个道理深信不疑,却一定能把坏事盼出来。因为你总是能够把坏事跟自己的猜疑联系起来。

而杨乃武呢?

杨乃武是当地举人。如果听过范进中举的故事,也就知道举人在明清是多重的分量了。放在现代,至少相当人大代表的角色,而且随时能升级为官。明朝的海瑞,就从举人当上了朝廷大员。杨乃武要地位有地位、要钱财有钱财、要前程有前程。所以,自然不想困在绯闻中。于是,借故提高房租,让葛品连一家赶紧搬走。葛品连一家也明白怎么回事,也没纠缠、就搬出了杨宅。

如果事情就这样发展下去,自然啥事没有。但是,1873年秋天,街头卖豆腐的葛品连,突然腹痛,于是歇业回家。回到家中,就让媳妇小白菜给自己煮了一碗参汤。要么是喝完了、要么是还没喝,就在这个档口,葛品连竟突然暴毙了。然后,就是坏事一定要发生了。葛喻氏一个看这场景,立即联系到西门庆和潘金莲合伙毒死武大郎的故事了。于是,马上报官,儿媳妇毒杀亲夫,把自己的儿子给杀了。

余杭知县刘锡彤赶紧带上三班衙役,亲赴罪案现场。死一个卖豆腐的小贩,至于惊动县太爷吗?非常至于。传统时代是个礼法社会,谋杀亲夫这种人伦惨案,在当时就是惊天大案。如果情况属实、上报朝廷,朝廷动起手来可不是杀小白菜一个人,而是可能要对整个余杭县动手。皇帝动怒,葛品连一家周边的邻居,首先就得遭殃,发配充军都不是没可能。而且,朝廷也会停你余杭县几年科举,直接打击当地的精英力量。甚至把余杭县城楼、削掉几尺,也不是没可能。

现场仵作检查,银针一探、变黑。没错,葛品连是中毒而死。然后,就是锁定嫌疑人,嫌疑人肯定不是葛品连的母亲葛喻氏。葛喻氏不仅是原告苦主,而且还得指望儿子葛品连给自己养老。于是,凶手立即就锁定到了小白菜身上。再后,就是走访调查,小白菜守不守妇道、平时跟谁勾三搭四。余杭县才多大地方?所以,小白菜绯闻满满、杨乃武就是西门庆,立即成了刘大人的确认偏误。

行了,前因后果、证据动机,全都有了。老百姓痛快嘴皮子靠脑补,刘大人办案也靠脑补。一起潘金莲勾结西门庆毒杀武大郎的案子,立即出现在了大清朝。但是,证据是什么?证据就是口供、口供就得靠打。但是,不能打杨乃武,因为杨乃武是举人。所以,刘大人首先刑讯逼供的,一定是小白菜,小白菜挺刑不过,只能招认:奸夫是杨乃武、毒药也是杨乃武给的。

好了,革去杨乃武的举人功名,投入监狱。但,毒药是怎么来的呢?当时也没几种毒药,能买到的也就是砒霜了。砒霜从哪来?肯定是药店。而余杭县才几家药店?药店能找到,药店卖砒霜给杨乃武的人也能查到,查不到也能打出来。而杨乃武被革去功名之后,自然也就可以打了。一通水火无情棍,杨乃武也招了:我是西门庆、我通奸小白菜、我俩合伙毒死了葛品连。剩下的事情,就交给刘大人和余杭县的衙役去办了。而办这种事情,大家都是专业的。

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然后逐级上报、做成铁案,而接下来只能是死刑。当时的杭州知府陈鲁,估计也是个《水浒》迷,认准了这就是一起西门庆通奸潘金莲害死武大郎的大清版。但因为是要杀人的大案,所以还得上报到省里。但省里给驳回了一次,因为有疑点。你们办案不能纯靠脑补啊,人家杨乃武都跟葛品连一家早划清界限了,怎么还成了西门庆?但是,余杭县和杭州府咬死了这是铁案。于是,浙江省也就没心思折腾了:好了,铁案就是铁案。于是,上报朝廷。但是,朝廷也觉得不对劲儿,发回重审。重审基本不会有啥结果。因为重审翻案了,从余杭县到浙江省的官员全都算渎职。于是,铁案仍旧是铁案。

这就是大清的官僚集团。你不能说它程序不严谨,关键是没啥用。在官僚集团面前,程序就是再多往来几次公文而已。官僚集团和司法系统,可以马虎行事。但,马上就被判处死刑的杨乃武,则必须“垂死挣扎”了。关键是杨乃武有挣扎的本钱。

第一个本钱是杨乃武的举人身份。杨乃武对官场办事程序并不陌生。你们别唬人,程序还没彻底锁死。因为朝廷有一个京控制度,就是允许老百姓进京喊冤。简单说就是一起案件,完全可以打到朝廷的。当时,有两个衙门,即步军统领衙门和督察院,是能接民间诉状的。杨乃武的姐姐一直奔走相告,最后竟然真的把诉状递交到了步军统领衙门。朝廷发回重审,但重审还是没有结果。浙江方面认定了这就是铁案,朝廷也无能为力,认也得认、不认也得认。

但是,杨乃武还有第二个本钱:人脉。举人在当时已经是统治阶层了。在这个圈子里面,杨乃武有一个关键人脉,就是他的同学吴以同。吴以同,是红顶商人胡雪岩的幕僚。而胡雪岩的能量也就通天了,不仅掏得起银子上下打点,而且能继续发动人脉。这时候,恰巧有一个叫夏同善的进士要进京当官。于是,胡雪岩就委托这个人去北京打点。银子重要,但银子是撬不动整个官僚集团的。然而,人脉却可以。银子铺路、人脉开路,关键是人脉可以实现多米诺骨牌的连锁效应。夏同善也发动了自己的一个关键人脉,就是翁同龢。翁同龢是谁?光绪皇帝的老师。杨乃武的官司已经从同治朝打到了光绪朝。现在掌权的是两宫皇太后。于是,翁同龢就把官司递到了两宫皇太后手中。

你看,杨乃武这个人脉够牛吧?但你还是不能说他的人脉够牛,只能说杨乃武的运气太好。而这种上达天庭的好运气,并不是无本之末。否则,凭啥就能落到杨乃武身上。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浙江省。这个地方人杰地灵,给朝廷“贡献”了一堆进士,在各地还有一堆师爷。当时没有人大代表,那谁能代表地方利益呢?自然是各地在朝中的进士和官员们。而银子在这个时候也发挥了作用,因为银子可以把消息送上去。一群在朝的浙江官员立即躁动了。怎么地?一群外省官员竟然在浙江作威作福了,冤枉我家举人是西门庆,这就是在欺负我们浙江人。于是,十八名浙江籍官员 *** ,替杨乃武伸冤。

到这个时候,杨乃武一案,已经不是什么司法问题了,而是政治问题。之前说了,这种案子要是做成铁案,朝廷一动怒都可能把余杭县一起收拾了。所以,为了家乡不被欺负,这伙浙江籍官员也不能袖手旁观。

然后呢?然后就是两宫皇太后也不想把这起案件当成司法案件来处理了,一定要上升到政治高度。为什么?

一个原因是天平天国起义之后,南方的地方势力已经盖过朝廷。而这股地方势力中,最厉害的就是曾国藩的湖南系。军权、财权,基本上都跟朝廷没关系。所以,两宫皇太后就要收权。但收权总得有借口吧,而杨乃武一案恰恰提供了借口。

另一个原因是南方一片乱战之后,朝廷就把死刑复核权也给了地方。所以,地方督抚完全可以不必请示中央,直接将犯人就地正法。最初的目的,肯定是针对天平军和南方盗贼。但秩序恢复后,朝廷就想把这个死刑复核权也给收回来。

同时,地接浙江的上海,借助现代传媒报纸,把这起案子炒得满城风雨。当时的主要推手就是《申报》。这是当时最大的民间自媒体了。而一旦媒体参与进来,那大家就只怕事小、不嫌事大了。所以,大清朝廷就是想压都压不住了。

于是,杨乃武一案,一定要搞成举国大案。最后,搞到多大?

大清朝廷,越过各级官僚,直接把案件的全部人证物证,包括葛品连的尸首,一起调到了北京。然后,由刑部主持,在朝阳门外的海会寺,重新开棺验尸、重新审理定案。验尸结果:葛品连是病死、不是中毒。于是,案件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反转。反转之后,则凡经手此案的官员一个也别想跑。据称,牵扯其中的三百多名官员中,有30多人被问罪处刑,有150多名六品以上的官员被革除顶戴。

然后,也就明白慈禧在内的两宫皇太后为什么要插手此案了。是因为两宫皇太后爱明如子吗?是因为杨乃武之案确实冤枉吗?关系都不大。之所以成为通天大案,政治的因素比司法的因素更大。

一个是浙江籍官员已经行动了,两宫皇太后要给这伙人一个交代。你不把案子搞大,这伙人就要闹事。

一个是申报的推波助澜,申报对这起案子进行了持续地追踪报道,江浙知识精英想不关注都不成,民间舆论也推动案件向通天的方向发展。

一个是两宫皇太后以及大清朝廷的政治目的,试图借机打压湖南系官员,借机把死刑复核权给收回来。

两宫皇太后和大清朝廷都有这样做的动机。此时他们也必须这样做了。否则,南方到底谁说了算就真心不知道了。

但是,南方最后由朝廷说了算吗?哪有那么容易,权力一旦放出去,再想收回来,几乎就不可能。所以,太平天国运动之后,大清朝廷怎么也控制不住南方了。而死刑复核权呢?也没收回来。朝廷是想收,但各地督抚却各种 *** 。光绪中后期,每年秋审的人数,甚至都不如光绪初年多。指望一起案子改变经年累月的大势所趋,几乎不可能。

这起案件有胜利者吗?

杨乃武和小白菜沉冤得雪,案件真相大白。这怎么也得说是好事吧?

但是,杨乃武后来是什么遭遇?因为刑讯被打成了残疾,后半生拖着病体残躯。小白菜更惨,那个年代就是一个对女人残酷无比的年代。大清朝廷还了小白菜清白,但小白菜已经无法重新融入社会,于是出家当了尼姑,后半生青灯为伴。

但是,真相呢?你总不能说冤案得雪,却连个真相都没有吧。

这起案件到最后就是一笔糊涂账。

真相到底为何,已经无从知晓。不是说:杨乃武和小白菜就是西门庆和潘金莲。而是说:这个葛品连到底是怎么死的,根本弄不清楚。

1873年,农历十月,突然暴毙;1877年,农历二月,重新验尸。然后,大清朝廷给出的定案结论是:余杭仵作验尸有误、葛品连是病死的。从1873年到1877年,已经隔了多少年?就当时的医疗水平,怎么可能确定葛品连是病死的还是毒死的?连死者到底是怎么死的都搞不清楚,你怎么说是真相大白了?

也许真相永远都不会知道,我们要接受这个现实。即便是现代司法、即便是刚刚发生的案件,你就一定能恢复出本来真相吗?

如果给出肯定的回答,那就是一种理性的自负。理性再怎么进步也总有局限,科技再怎么发达也只是手段。所以,我们根本不可能百分之百地还原真相。越早承认这个现实,就能越早认识真实世界,也能越早豁达。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以前,难免认为孔老夫子只会和稀泥,儒家的保守就是祸国殃民。但是,当认识到理性有局限后,只能对孔夫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了。

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首先应该感谢的不是慈禧,而是夏同善。再是翁同龢汪树屏吴以同以及林拱枢等人。

【夏同善塑像】

当时浙江巡抚杨昌濬在三司会审之后,维持了杭州知府陈鲁所做的判决,这个案子到这时按照常理来说其实已经是铁案难翻,但是杨乃武的姐姐杨淑英坚持要进京告御状。

【杨昌濬】

杨淑英先买通狱卒,让杨乃武写了诉状,再由姚贤瑞作抱告,由杨乃武的妻子詹氏、杨淑英带着杨乃武的儿子杨荣绪去京城告御状,然而第一次告状以失败告终。

当时浙江有个京官叫做夏同善,他和胡雪岩交好,胡雪岩有个西席(也就是老师)叫吴以同,他和杨乃武是同年,又是好友,因此再一次酒席上他便和夏同善谈起了杨乃武的案子,说此案一定有冤情,夏同善于是答应帮帮。

【胡雪岩】

另外杨乃武在杭州也有个同科汪树屏,汪树屏的哥哥汪树棠也在京做官,杨乃武告诉杨淑英可以去求求他们。杨淑英去找汪树屏时,汪树屏便联合了十八个同科举人,联名向都察院控告,请求提京复审。

杨淑英去见吴以同的时候,吴以同带她去见胡雪岩,胡雪岩表示非常同情,给了杨淑英一百两银子作为路费。

杨淑英第二次去北京见到夏同善,夏同善夫妇便带她去叩见浙江在京城的大小官员三十多人,并让杨淑英将诉状投送给步军统领衙门、刑部和都察院。

夏同善多次和翁同龢谈到这件事,并把诉状给翁同龢看,翁同龢表示这当中确实很有冤情,于是他亲自去刑部查阅本案全卷,但是刑部尚书桑春荣却不肯给他看,是林则徐的儿子林拱枢将卷宗调出来,送到翁同龢的府中。

【翁同龢】

翁同龢果然发现不少疑点,让刑部发回重审,但是刑部却不同意,所以翁同龢一天早朝时参了一本,这时候汪树屏的诉状也到了都察院和步军统领衙门,汪树屏的哥哥汪树棠正在都察院任职,也向皇帝请求重审,在这些人的帮助下,慈禧太后才下了一道谕旨,要求浙江巡抚杨昌濬重审。

【慈禧】

杨昌濬没有亲自提审,让湖州知府许瑶光提审,许瑶光知道这件案子案情复杂,但又害怕杨昌濬,于是拖了很长时间,不上报也不结案,杨昌濬也不催他。

浙江京官们没有停止活动,他们说服了慈禧太后。慈禧便拍了御史王昕去浙江私自调查,王昕得知爱仁药店并没有卖过砒霜,便向慈禧奏了一本,提出要朝廷派遣大臣去浙江复审。

慈禧便让浙江学政胡瑞澜就近提审,胡瑞澜受到杨昌濬的威逼利诱,以及余杭知县刘锡彤(冤案的始作俑者)的重金贿赂,对杨乃武大刑伺候,再次屈打成招,维持原判。

不久一些生员以及汪树屏、吴以同、吴玉昆等人又联名向都察院和刑部控告,御史边保泉也上奏请求提京复审,但是慈禧太后却以提京复审太麻烦没有批准,还是提交刑部让胡瑞澜再审。

胡瑞澜再审之时,因为上谕特别说明不许严刑逼供,杨乃武咬死不肯承认,于是草草审了两次,胡瑞澜便以案情复杂为由,请求朝廷另派人来审。

这时夏同善和张家骧等人又在慈禧面前多次表示,请求提京复审,除他们之外,还有许多人上本请求,慈禧是在这多方面的环请之下,这才下旨提京复审,杨昌濬虽然不满,但不得不将人犯押解到京城刑部复审,在这次复审之后,冤情才得以大白于天下。

因此并不是慈禧想要给他们 *** ,而是一些正义的官员实在看不下去,集体请求的结果。

杨乃武与小白菜,一个是清末的举子,家境殷实,社会地位高,一个是贫苦出身的童养媳毕秀姑,从小就在丈夫葛品连家生活,人称小白菜,地位卑微,怎么看2个人都不是能扯上关系的人。

有一阵子,葛家曾经租了杨乃武家的房子居住,葛品连以卖豆腐为生,每天早出晚归,而小白菜人长的年轻貌美,倒是和杨乃武的老婆关系处的不错,时常被邀请到他们家里吃饭,而举人老爷杨乃武也偶尔会教小白菜读书识字。

一阵时间过后,一些坊间的无聊之人就传闻杨乃武和小白菜有私情,迫于流言,杨家也不再租房子给葛家,葛品连心里也有些不快,毕竟感觉被戴了“绿帽子”。

1873年十月初七,葛品连旧病复发,仅仅2.3天的功夫就暴毙身亡。

一个好好的年轻人突然死了,这让乡邻街坊都很不理解,联想到小白菜和杨乃武之前交往过密等问题,葛品连的老母亲迅速报了官。

余杭知县刘锡同带着衙役和仵作沈祥来到现场,沈祥经过查验之后,认定是砒霜中毒。

在大家的后续“推理”之下,知县也认同了大家的“奸夫 *** 合伙谋害亲夫”的说法,把杨乃武和小白菜都抓进了县衙。

为了让小白菜尽快招供,刘锡同使用了许多残酷的大刑,比如夹棍,三次夹棍,小白菜三次昏死,还用烧红的铁丝刺进双乳,用融化的锡水浇她的脊背,这种刑罚连最强悍的武将都未必能忍受,何况是一个弱女子,小白菜在被折磨的死去活来之下,被迫违心地招供自己伙同杨乃武谋害亲夫。

得到了小白菜的口供,刘锡同如获至宝,马上提审杨乃武,为了把这个大案尽快解决,好在上级面前邀功,刘锡同不顾杨乃武的举子身份,擅自对杨乃武动大刑,但杨乃武对这“欲加之罪”断然拒绝,在严刑之下拒绝承认,不过这对刘锡同来说已经不重要了,首犯小白菜招供画押就是最好的证据,随后,他将此案定性为两人共谋害死葛品连,最后命令衙役将一干人犯和案卷等等送至杭州府,请府里进行二审。

杭州知府陈鲁也是严刑逼供的套路,杨乃武最后撑不住了,不得不违心地承认自己提供了毒死葛品连的毒药,连同小白菜的供词,陈鲁认为此案已经非常清晰,就把杨乃武判了个斩立决,而小白菜则处以凌迟,在11月初六把此案上报给了浙江省按察使蒯贺荪。

杨家人自然不服,杨乃武的姐姐曾在夏同善家里做过保姆,通过夏同善的关系,一路把关系打到了翁同龢,翁同龢找机会和慈禧嘀咕了下,不久,慈禧太后下旨,命令浙江巡抚杨昌濬重审,朝廷下旨重审,但杨昌濬考虑到此案已经影响全国,惊动了朝廷,如果改判,手底下一大堆官员都得丢乌纱帽,为了自己的面子和属官们的前程,他竟然决定敷衍中央,向慈禧复命说“此案无疑”。

慈禧显然对此事上了很大的心,她随机下令浙江学政胡瑞澜为钦差大臣,重审此案,但胡瑞澜和手下的官员都被刘锡同重金收买,大堂上,经过严刑拷打,杨乃武和小白菜再次被屈打成招,胡瑞澜随后上奏“此案无疑……杨乃武斩立决,葛毕氏凌迟处死”。

此后几年,此案成为大清国街头巷尾热议的大案,而朝廷里俨然也分成了2个阵营,这个案子成了官场斗争的缩影。

当时的江浙地区,在平定太平天国后的相当长时间里,从省到府县,几乎都掌控在湘军的手里,而江浙作为清朝的重要财税来源地,清廷一直非常重视,慈禧一直在寻求打击曾国藩为首的湘军派系,而杨乃武和小白菜的案子正好给了慈禧这样一个大好机会。

而湘系官员掌控江浙,也让以翁同龢为首的江浙籍朝廷官员极其不满,他们特把这个作为扳倒两湖官员的机会,通过各种手段促进了社会舆论甚至外国洋人对此案的关注,向朝廷施压,希望能中央出面,来重审此案。

最终,刑部尚书桑春荣亲审此案,亲自主持开棺重新验尸,最终的验尸结果表明,葛品连并没有中毒,而是得病而死,只是骨头表面发霉。

此案由此盖棺定论,慈禧以此机会,一口气撸掉了浙江官场从省到县100多名官员的乌纱帽,湘派势力因此遭到巨大打击。

这个大案的结果,最大的赢家恐怕还是慈禧,而杨乃武和小白菜虽然侥幸生还,但两人经此劫难,身体和精神都遭到了巨大摧残,杨乃武的举人功名也一直没得到恢复,晚年以植桑养蚕为生,1914年病死,而小白菜则看破红尘,出家为尼,1930年去世。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是清末四大奇案之一。

杨乃武是浙江余杭县余杭镇澄清巷人,同治十二年(1873年)癸酉科举人,人称“杨二先生”。性格耿直,以种桑养蚕为业。

小白菜名叫毕秀姑,是当地卖豆腐葛家的童养媳。因为长得好看,喜欢穿绿上衣白裤子,远远看去,就像一棵郁郁葱葱的白菜,因此被人称为“小白菜”。小白菜与丈夫葛品连相配,让人想起《水浒传》里的潘金莲、武大郎。

小白菜夫家以卖豆腐为生,租着杨乃武家的房子。小白菜因为识字不多,经常向举人杨乃武请教。时间一长,形象猥琐的丈夫葛品连心里不舒服,告诉了他母亲。他母亲沈氏本来就喜欢说长道短,经常和街坊邻居传闲话。听了儿子的话以后,就把这事告诉了街坊邻居。邻居们便传出了“羊吃白菜”的闲话。

葛品连患有“丹毒”病症。这是一种发生于皮肤和黏膜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其症状是下肢或颜面部出现红斑。它的危害是,可引起转移性感染,累及血液循环系统病变、肾脏等,重症者可导致败血症。时间久了,可引起脓肿、坏死性筋膜炎、血栓性静脉炎、坏疽等并发症。

这种病即使是医学发达的现代也是一种难以治愈的顽疾,且发病速度较快,抢救不及时会很快危及生命。

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十月初七这天葛品连又发病了,那时候医学不发达,缺医少药,没有抗生素,对于这种快速感染性疾病没有特别好的控制办法。结果,葛品连高烧、打摆子两天以后人就死了。本来葛家人也就准备下葬了,在给葛品连换衣服时发现葛品连口鼻有血水渗出,由此怀疑,他是中毒而死。因此,家属就向余杭知县刘锡彤递交了状子,要求官府查明死因。

刘锡彤带着仵作(即现在的法医)来验尸。那时是用银针插入死者喉咙, *** 以后,如果银针变黑了,就说明是中毒而死。现代医学证明,这个办法根本不靠谱,也不科学。但这种 *** 已经深入人心,验尸官由此认定葛品连死于中毒。

在葛品连病重期间,只有小白菜和葛品连的母亲在照料他。母亲毒死儿子显然不可能,加之街坊邻居都众口一词,说小白菜有外心,和杨乃武不清不白。因此,小白菜就成为唯一的嫌疑犯。小白菜被押到县衙一顿毒打过后,小白菜受刑不过,只得承认是自己毒死了丈夫,毒药是杨乃武给她的。

杨乃武随即也被逮捕。过去,杨乃武曾经向知府举报过刘锡彤 *** 。刘锡彤本来对杨乃武就怀恨在心。这下,杨乃武终于落在了他手里。刘锡彤乘机报复,把杨乃武打的死去活来。但杨乃武就是拒不招供。刘锡彤依据小白菜的口供,将杨乃武、小白菜解送杭州府。

天下乌鸦一般黑。杭州知府对杨乃武又是一番严刑逼供,杨乃武终于扛不住了,只好承认砒霜是他给小白菜提供的。杨乃武被判斩立决,小白菜被判凌迟处死。

好在隋朝立国时,隋文帝杨坚规定,凡死刑犯必须上报,由朝廷审核通过才能处死,地方 *** 无权自主处决犯人。后世一直沿用这种死刑复合制度。

这给杨乃文、小白菜案有了一个缓冲余地。

杨乃武姐姐杨菊贞知道弟弟杨乃武是冤枉的,就和杨乃武的妻子詹彩凤上北京告御状。那时清朝已经腐朽透顶了。如果没有关系,你就是告到哪儿都没用。好在姐姐杨菊贞早年曾在兵部右侍郎夏同善家做过一段时间的保姆,因此,她们找到了兵部右侍郎夏同善。

夏同善为人正直,听说杨乃武、小白菜的案子以后,又与刑部分管浙江司刑狱的林文忠将案卷送至军机大臣兼总理大臣翁同龢的手里。

翁同龢看了诉状以后,也认为这个案子疑点重重,于是启奏给慈禧太后。慈禧太后下旨给刑部,刑部又责成浙江巡抚重新审讯,并遣监察御史王昕私 *** 间,最后得知“爱仁堂”药铺并没有卖过砒霜给杨乃武。这就证明这件案子的确有问题,至少是证据链断裂。

但是,这件案子在浙江地区已经定案,从县官、知府、道台,一直到浙江巡抚,上上下下都已经认可了的,岂能轻易翻案?

浙江巡抚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和所有参审官员的乌纱帽,重新以杨乃文、小白菜“通奸谋命”罪上奏朝廷。

然而,兵部右侍郎夏同善既然已经答应了杨乃武的姐姐杨菊贞,即使这件案子没有漏洞,如果任由地方官员胡作非为,他自己面子上也过不去。再说,这件案子本来就漏洞百出。更何况,军机大臣兼总理大臣翁同龢也认为案子有问题,还惊动了慈禧老佛爷。

在夏同善的上下作用下,朝廷委派浙江学政胡瑞澜为钦差大臣,重审此案。但胡瑞澜这个老糊涂本来就对刑法一无所知,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接到上谕以后,根本不知道从哪儿下手,便只能敷衍了事,就想草草结案。浙江巡抚又用重金贿赂了胡瑞澜左右的官员,对杨乃文、小白菜再次严刑逼供。杨乃武、小白菜受不了没完没了的酷刑,再次供认了自己的罪行。

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九月,杨菊贞陪同杨乃武的妻子詹彩凤第二次进京,由夏同善引荐,遍求浙江籍在京官员三十余人。夏同善会同王昕亲自给慈禧太后上疏,请求为杨乃武、小白菜 *** 昭雪。

就在这时候,上海《申报》也对这件案子很关注,有专门的记者连载报道这件案子的具体案情。

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刑部尚书桑春荣亲自出马,审理此案,并对葛品连的尸体开棺检验。刑部一个任职几十年经验丰富的老验尸官经过验尸,证实葛品连并非毒发身亡,而是由于丹毒感染、脏器衰竭而死。

于是,震惊朝野的杨乃武和小白菜案这才划上一个完满的句号。由于从上到下的官员互相袒护,胡乱办案,因此,这件案子使浙江省上上下下30多名官员被朝廷撤职查办。

也有记载说,这件案子涉案的官员有300多人,其中30余人被革职、充军或查办,150多名六品以上的官员被革除顶戴花翎,永不续用。

案情既然大白于天下,按说杨乃武、小白菜都应该庆幸自己死而复生。

然而,由于遭到多次刑讯逼供,杨乃武被放出来的时候,已是满身伤残,举人功名也被剥夺了。小白菜回到余杭后,万念俱灰,遂出家为尼。

关于“杨乃武和小白菜”冤案,还有另外一个版本。说是余杭知县刘锡彤之子刘子和看上了小白菜,用 *** 奸污了她。为了达到长期霸占小白菜的目的,又把她丈夫葛小大毒死了。刘锡彤为保住儿子的性命,发泄早先杨乃武联络士子们揭发他贪赃枉法之私愤,便“移花接木”,把杨乃武骗至县衙,严刑逼供,以“谋夫夺妇”定拟,问成死罪。杨乃武和其胞姐杨淑英、妻子詹氏不服,屡屡上诉,历时几年,惊动了最高统治者光绪皇帝的生父醇亲王,杨乃武、小白菜之冤才算洗脱。其余故事情节则和历史记载大同小异。

另外,也有人认为,杨乃武与小白菜的冤案之所以最后得以昭雪,并不是慈禧太后英明,而是慈禧太后要借此打压一下越来越膨胀的曾国藩、左宗棠一派的湘军势力。当然,在这件冤案的重新审理过程中,上海的《申报》无疑在大众舆论上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值得一提的是,杨乃武、小白菜尽管案情大白于天下,两人也只是保住了性命而已。

据说杨乃武出狱之后,便仰天长叹:“我这冤案是昭雪了么?大 *** 有青天吗?”

因此,题主提的这个问题“慈禧为何给“杨乃武与小白菜”案鸣冤昭雪?”有点牵强附会,并不是慈禧一定要给杨乃武、小白菜鸣冤昭雪,我个人认为,“杨乃文、小白菜冤案”之所以能够彻底查清,是几种因素合力以后促成的结果。

首先,是兵部右侍郎夏同善在主观上起了很大作用。第一次,他与刑部分管浙江司刑狱的林文忠将案卷送至军机大臣兼总理大臣翁同龢的手里。第二次,在杨乃武、小白菜再次承认杀人的情况下,夏同善遍求浙江籍在京官员三十余人,并会同王昕亲自给慈禧太后上疏,请求为杨乃武、小白菜 *** 昭雪,使得案情能够有人关注、负责。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夏同善。 夏同善,字舜乐,号子松,原是仁和(杭州)人,从小酷爱读书,竟遍读外祖父所藏的典籍。1855年,夏同善中举人,次年咸丰六年(1856)年进士及第,钦点翰林并赐“翰林第”匾,选为庶吉士。

夏同善人品耿直,为官清正,文章超群,时人认为他的才学“在曾(曾国藩)、左(左宗棠)之上”。慈禧太后十分赏识他,曾命他和翁同龢一起为光绪帝侍读。夏同善仕途顺利,历官编修学、庶常馆右庶子、日讲起居注官等职。

其次,就是上海《申报》连载了这件案子,引起了社会极大关注,在客观上、舆论上推波助澜,造成了很大影响,引得民怨沸腾,促使朝廷不得不对此案慎重对待。

另外,或许社会上传言的“慈禧太后有意打击一下湘军”,也并非空穴来风。因为围绕“杨乃武、小白菜”案,浙江的一干官员,从县、府、道,一直到省,全都是湘军的手下。这些人,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起家,他们既没有文化,也不懂为官之道,容易造成冤案。但他们同属湘军系列,相互扶持,官官相护,已经形成一股铁板一块的势力。对于最高统治者而言,正好乘着这件案子,打击一下湘军,也不是没有可能。

杨乃武与小白菜的故事中杨乃武的墓地在什么地方呢

余杭镇西门白虎山新庙前;墓园外部为仿古白色围墙,在山林中非常显眼,外部有杨乃武之墓的旧石碑,内部则是杨乃武墓地,经过整修,比较完善。杨乃武是清朝同治年间秀才,归家后养桑为生,于1914年因病去世;由于杨乃武对阴阳术颇有研究,据传是他自己选定的墓地;

杨乃武有后代吗

有后代。

杨乃武有一子三女。儿子荣绪是在杨乃武人狱的次年出生的,这与电视剧结婚当天即被扣押情节不同。三个女儿都是杨乃武出狱后生的。

杨乃武(1841—1914),男,字书勋,一字子钊,因排行老二,人称杨二先生。浙江余杭人。同治年间的举人。

1873年被诬陷与毕秀姑(外号小白菜)通奸杀夫,在刑讯逼供后认罪,身陷死牢,含冤莫雪。后由于《申报》数次深入采访使此案惊动京师,在数次更审后虽还予清白,然而两人受尽酷刑折磨的悲惨遭遇仍令人不胜唏嘘。此案后被人编为戏曲、评弹、电影、电视剧《杨乃武与小白菜》及长篇小说《劫后余生》,流传甚广。该案被称为“清末四大奇案”之一。

0
回帖

杨乃武小白菜纪念馆收门票吗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