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刘邦,2.吕雉,3.萧何,4.张良,5.韩信,6.樊哙,7.曹参,8.周勃,9.灌婴,10.彭越,11.英布,12.卢绾,13.张苍,14.刘恒,15.周亚夫,16.贾谊,17.袁盎,18.刘启,19.晁错,20.窦婴,21.张释之,22.郅都,23.程不识,24.李广,25.卫绾,26.汲黯,27.邓通,28.卓王孙,29.司马相如,30.卓文君,31.韩安国,32.刘嫖,33.刘武,34.窦漪房,35.王娡,36.金王孙,37.田蚡,38.刘安,39.中行说,40.刘彻,41.卫青,42.霍去病,43.李息,44.公孙敖,45.公孙贺,46.主父偃,47.东方朔,48.司马迁,49.桑弘羊,50.张汤,51.赵破奴,52.李广利,53.刘据,54.李陵,55.江充,56.钩弋夫人,57.刘弗陵,58.霍光,59.金日磾,60.魏相,61.丙吉,62.张安世,63.赵充国,64.陈汤,65.刘洵,66.萧望之,67.王昭君,68.许平君,69.王政君,70.许娥,71.赵飞燕,72.赵合德,73.刘骜,74.田千秋,75.王莽,76.张骞,77.苏武,78.朱买臣,79.公孙弘,80.夏侯婴。
这个题目也太空泛了!西汉名人多了去了。
有斩白蛇起义当了皇帝,就“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的刘邦;有运筹帷幄的张良;创造文景之治盛世的文帝和景帝;有被毛主席表彰为“汉武”的刘武帝刘彻;有“匈奴不灭,何以家为”的名将霍去病;有开通丝绸之路的张骞;有与才卓文君私奔创造爱情佳话的司马相如;有刘邦的襟友(他的老婆与吕雉是姐妹),卖狗肉出身,在鸿门宴上对刘邦有救命之恩的樊哙“”有以韩信为首位的二十四名将;有以萧何为首席的二十功臣等等不一而足。
大家好,我是九井散人,我来回答这个问题:西汉名人很多,我比较喜欢的有卫青霍去病,董仲舒。
1:卫青、卫青是皇帝宠妃卫夫人的弟弟。身份非常高贵,因而可以把时间更多的把握在研究兵法上。卫青虽如此,但他年轻时期却并不光彩,他本来只是一个私生子,没有人瞧得起他,把他当作一个奴隶对待,身份非常低贱。但他并不因而有什么负面脾气,反而让他变得更谨慎,也更体谅人,变得格局很大,因此可以统领更多的兵做大将军,分布给各小将军,这样,他的军队大,实力就强,那么他打仗就占有很大的优势,一开始就成功了一半。
因此卫青一生没有打过像李广一样,折了所有兵的败仗。并且卫青是很明白大局的,他知道要想打胜仗应该怎样,并且在战前就已经布局好了,应该携带的物资也有,所以他会屡战屡胜,本身兵力就强,再加上自己提前的安排布局,他不会出现说很严重的失误,因此只要他有把握出征,当然都是有很大可能胜的。
2:霍去病、霍去病也有他独特的打仗方案,霍去病同样也是贵族,是卫青的外甥,18岁就做了将军,由于他为人就勇猛,所以总是一马当先,斩下敌方主将首领。霍去病参战喜欢从侧翼夹击,趁其不备直冲敌方军营。比李广更懂战争,但个人实力显然不如他。
和卫青比起来,霍去病多了一点少年的刚勇,卫青打仗比较谨慎,霍去病则是比较拼命,当然,霍去病也有自己的智谋,但是他目的就是直奔军营,杀对方高官。对方主要官员谋士一死,军团就乱了,只要没有什么大的失误,那么这场战争就一定赢了。
3:董仲舒、董仲舒(公元前179一前104)广川人,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为博士官,以通晓《公羊春秋》闻名于世。因他专心治学,三年不到花园游玩,很负盛名,当时士人都以师礼尊奉他。
在汉武帝时期,因长期对外用兵和统治阶级的穷奢极侈,赋役日益苛重,怨声载道,西汉封建统治内部孕育着严重危机。董仲舒为了从意识形态上加强西汉中央政权,创建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学说,并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张良、萧何、韩信、吕雉、霍去病、卫青、司马相如、司马迁、飞将军李广、李广之子李敢、汉文帝皇后窦漪房(汉武帝祖母)、淮南王刘发、汉武帝姐姐平阳公主、汉武帝皇后卫子夫和陈阿娇、东方朔等等(还有啥我想不起来了😂😂😂)……
我是石开言,前来答题。
秦末天下大乱,六国旧部纷纷复国,最终集中于楚汉之争,项羽刘邦一决高下。
最终刘邦获胜,由汉王而升级为汉帝,建立汉朝。刘邦开国的汉建都长安,刘秀建立的汉建都洛阳,一东一西,一前一后。史称刘邦建立的汉朝为西汉。
西汉有许多历史名人,这里简单列举一下。
1.开国皇帝刘邦。刘邦出身贫寒,人品龌龊不堪,青年时游手好闲,堪比无赖,但自己知道几斤几两,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身边聚拢了大批文臣武将,在秦末逐鹿中崭露头角。刘邦斩白蛇起义,放走民夫,敢想敢干,有担当,能忍耐。与西楚霸王项羽争夺天下时,演绎了丰富多彩的楚汉传奇,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逼得楚霸王乌江自刎,取得天下。
2.萧何。汉朝著名宰相,为刘邦打天下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善于治国理政。青年时代即与刘邦相交。
3.樊哙。有名的屠狗者,据说是刘邦的妹夫。自幼追随刘邦,一起偷鸡摸狗,喝酒打架。在刘邦起义时,充当先锋,立下发的功劳。在鸿门宴上,勇气非凡,当着项羽的面,生吃猪肉,大口饮酒,豪气冲天。
4.陈平。历史有名的陈平盗嫂,作风不正,才干超群。吕后之后诸吕作乱,陈平作为右宰相,立主评判,保住汉家基业,如同再造。
5.曹参。汉初宰相,继任于萧何之后,有名的萧规曹随说的就是他,认真执行萧何的治国理政方略。
6.韩信。著名的战神!最有名的故事莫过于韩信受胯下之辱,有气度有抱负。在楚汉相争的最最关键时刻,韩信坚定支持刘邦,彻底击败项羽,为刘氏汉朝立下不世功业。可以功高震主,最后被吕后等人设计杀害。
7.张良。刘邦的大谋士,战略家。刘邦得国后,他激流勇退,退隐山林,终得善终
。他与萧何,韩信并称汉初三杰。
8.西汉打江山的还有周勃,灌缨等等。
9.吕后。
10.汉武帝,东方朔,董仲舒等。
11.司马迁,贾谊,晁错等等,
西汉名人,多如繁星,此处不一一列举。说多了也记不住~
历史上有霸秦强汉盛唐之说,强汉值得就是西汉。从汉朝开始逐步形成了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认同和民族基因,被称为 *** 与西汉密切相关。
朱棣造反成功后,明惠宗朱允炆到哪里去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了防止争夺太子位,立规矩只有长子可以继承太子位,看似有一定道理,但明朝后世却还是因为争夺皇位而斗争了几百年,很具有讽刺意味,燕王朱棣篡位,太子朱允文一把火烧了南京的这个据说比故宫还要宏伟的宫殿,而朱允文也不知所踪成为千古之谜。有的说是在大火中被烧死了,有的说逃到国外了,为此,朱棣还派了几路人马,多年来秘密打探他的下落,最后还是无疾而终!
朱允炆是个命运多舛的皇帝,按理说他应该继承不了皇位,因为在他前面的有其父朱标、其兄朱雄英,奈何这二人身体不好,英年早逝,这才轮到朱允炆当皇帝。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建文帝(朱允炆)一年内废了五个举足轻重的“藩封”,而接下来第六个削的便是“燕王”朱棣。
朱棣是个野心极大之人,自然不会坐以待毙,1399年8月,朱棣誓师抗命,下喻将士,打着“清君侧”的口号起兵“靖难”,史称“靖难之役”。
朱棣的领导能力可不是朱允炆所能比的,建文四年六月,燕军渡江直逼南京城下,谷王朱橞和曹文公李景隆开金川门迎降,京师遂破。
在燕军进入南京城后,皇宫内部发生了一场大火,随后有人从中发现了几具遗骸,据当时宫中的太监所说,这是皇帝朱允炆和皇后以及其长子朱文奎的遗骸。
明朝官方也认可了朱允炆死于火灾,因为这样朱棣就可以名正言顺继承皇位,但朱允炆是否死于火灾还不好说。
后世同情朱允炆遭遇的历史学家,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火灾是为了保护朱允炆出逃,当时朱允炆化身和尚逃出南京。
至于朱允炆具体去了哪里,结局如何,由于缺少相关史料的记载,还不好评定。
每个朝代都会给后人留下一些谜案和未知,那么说,明朝最大的迷案呢?当属“靖难之役”后建文帝的下落,此案至今众说纷纭,扑朔迷离!
朱元璋坐稳江山后,为防大权旁落,就把自己的二十多个儿子封为藩王分管全国各地,他觉得这样“肥水不流外人田”,大明的王朝就可千秋万代了,历史证明他的这个举动是错误的,也为日后带来一场大祸。
1398年,朱元璋逝世,立皇孙朱允炆继承大统,年号“建文”,史称建文帝。
建文帝明白,各地藩王均有相当势力,割据一方,对自己这个太祖皇帝御笔钦点的年轻侄儿继位,多有不服,且虎视眈眈!而且这些叔父在当地横行霸道,欺男霸女无恶不作,百姓怨声载道,于是产生了“削藩”的想法,即剥夺叔父们的兵权,集中皇权于自己手中。
在谋臣黄子澄、齐泰的建议下,“削藩”前期也算顺利,但是到了燕王这里,燕王朱棣一直野心勃勃,颇有胆识,早就对皇位的继承颇有微词。
适逢建文帝这一政策,一方面为了麻痹皇帝假装得了精神病胡言乱语,污秽不堪,私下却加紧练兵,筹备军火,年轻的建文帝本就性情温和又缺乏经验怎么斗得过老谋深算的叔父?
不久,燕王以“清君侧,除奸臣”为名,起兵谋反!经过三年混战,公元1402年燕王精兵已至皇城门下,守城大将李景隆眼看建文帝大限已至,竟开门投诚。
于是,燕王不费一兵一卒直奔皇宫,但见皇宫内外早已火海滔天,有下人报建文帝与皇后已纵身火海并指认一烧焦尸体就是建文帝!但这具尸体已焦黑难辨其容,只有腰间一残缺不全的玉带仿佛标志这就是建文帝。
随后,燕王登基,史称明成祖,那莫,朱允炆真的葬身火海吗?朱棣自然不信,朱棣自知自己的皇位来路不正理亏天下,惶惶不可终日,杀了一大批建文帝的忠臣,同时成立锦衣卫、东厂成其爪牙,多年一直秘密追寻建文帝的下落。
据说,郑和下西洋除了和各国进行贸易往来还有一主要使命就是在海外搜寻这位亲侄儿,但到朱棣去世,也没搜到建文帝踪影,或许泉下太祖皇帝庇佑吧!
民间对于建文帝的下落也有多种说法,我们来探讨下,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在建文帝决定以身殉国的关键时刻,一老太监说太祖皇帝留有一铁皮箱子,称不到万不得已不得打开,当建文帝打开时,发现箱子里居然是一套和尚的行头,建文帝当即剃头换装在忠仆的掩护下从一僻静小门逃出皇宫,遁入空门!
而今,在湖南新田也发现明代遗址大观堡和东明寺,据史学家多方考证,认为这两个地方均有可能是建文帝出家避难之所。
但是,全国各地,有根据族谱也好遗址也好有好几处都疑似建文帝最终归属,而且各有道理各有依据,究竟“花落谁家”还得留待时间考证。
还有一说,说是当年建文帝几经辗转,流落海外,前几年法国球星里贝里就说自己是明朝皇帝之后,嗯?就连外国人也来中国认祖归宗?一石激起千层浪,而且里贝里自有说辞,一是他的家族传说,其祖上有当过皇帝的乞丐和尚,二是家中祖传明代文物且是皇宫之物,三是祖上临终遗言说家在遥远的东方,这些未必都是空穴来风,还得史学家慢慢考证。
更有离奇,说是建文帝与皇后在大火中只烧毁躯体其灵魂意识已穿越现代,此说只当一笑话听听且罢,但无论如何,这一年轻的皇帝生死去向确实成迷,谈古论今。
不过,我说,建文帝是死是活下落何处?呵呵,几百年已过,尘归尘土归土,能在哪里?
谢邀!
明初,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之名发起“靖难之役”。双方争斗持续四年后,朱棣最终攻破侄子的都城南京,夺取了大明最高权位。城破后,朱棣命人在城内找朱允炆,三天三夜,仍不得朱允炆下落。自此,朱允炆的去向成为一个困扰文史界几百年的谜团。现在,普遍的说法主要有三种:
1、出家为僧。
有传,朱元璋在世之时,传给朱允炆一个箱子,并嘱咐最紧要关头才可以打开。话说经过四年的缠斗,在朱棣兵临城下之时,朱允炆眼看斗不过自己的老狐狸叔叔,于是下令焚烧皇宫,并准备殉国。正准备以死报国,捍卫最后尊严之时,朱允炆身边的太监想起先皇的箱子。打开箱子时,他们发现里面原来是剃度工具,一件袈裟,一些银两。朱允炆顿然领悟,原来朱元璋早有预感。于是,朱允炆匆匆装扮成出家人模样逃出都城,从此落发出家为僧,隐居四川,不问世事。
2、 远渡重洋。
后世都知道永乐大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传闻,郑和下西洋真正的并不是与临海国家的互惠通商,更重要的是找寻朱允炆下落。朱棣仍然相信自己的侄子还在人世,且已经远渡重洋。据说,郑和每到一处,都要寻找与朱允炆相像的人。
3、被烧身亡。
这是很多史学家坚持这一观点。南京都城城破,朱允炆并未逃出,而是被当时的大火焚烧身亡。大火焚烧皇宫三天三夜后,兵士找到三具尸体,其中可以辨认出朱允炆妻子马皇后与朱文奎,另外一个,实在无法辨认。无奈之下,朱棣也只认为是侄子朱允炆。
作为一代帝王,在位时的朱允炆,还是比较有作为的。但他生长于皇宫之内,深受礼义仁孝的儒家教育,终究是斗不过成长于乱世的朱棣,以至于城破后不知所向,留下一个百年谜团。
靖难之变前,建文帝派郑熙将军保护陈贵妃,将陈贵妃送回原籍。陈贵妃化为尼姑,躲到庵中。靖难之变后,建文帝的安全成了陈贵妃的心病,她无计可施,只能寄希望于神灵的保佑,于是,她每到一处必在佛前为建文帝立一块长生牌,祈求“当今皇帝万万岁”。其避祸过的地方共发现了5块这样的长生牌。其中三块长生牌所在地,有了新发现。
【漈山寺长生牌】
隋唐时期,随着道教、佛教在蕉城的深入传播,风光秀丽的霍童溪沿岸至周宁官道两侧寺庙林立,香火旺盛,有寺院宫观不下三十座。“一龟二凤(凤山寺在周宁)三支提四漈山五安仁”号称“宁川五大禅林”。发现“当今皇帝万万岁”长生牌的是其中的蕉城八都漈山寺,又称香积寺,创建于唐乾符元年(874)。饮马槽
据传,漈山寺在建文帝时期规模达到最高峰,有以武僧为主的僧人近千名。现尚存足够200多匹战马饮用的大大小小13个饮马槽,和大量散落田间的石鼓、石柱。这些军事物件的存在,显然与寺庙的身份极不相符,说明了这座寺庙曾作为军事基地使用。那这些物件会不会是建文帝复国力量的重要基地呢?
【福胜禅寺长生牌】
周宁县七步镇象运村“福胜禅寺”原名“福圣禅寺”,因该寺名带“圣”字,触犯皇帝的忌讳,后才改名“福胜禅寺”。这座寺庙同样供奉着一块长生牌,上书“祝上皇帝万岁万万岁”。与之前发现的建文帝长生牌所不同的是,这块长生牌上的字镶嵌的是金片,而不是金粉。象运村这个地方地理位置很特别:四周群山连绵,境内三溪交汇,极为隐蔽。寺庙上方建有尼姑庵,还有一处山寨。据传,明永乐年间,七步镇来了一群持江北口音的村民,在当地扎寨、建尼姑庵和寺庙。(是否是郑熙将军与陈贵妃的人马?)此外,象运村有一处名叫“皇殿”的山场,原有一座金碧辉煌的古建筑。殿前还有一处地名叫“练武场”。上世纪60年代,因建闽东水电站,遗址已被破坏。皇殿的附近还有三个村落,名为黄县村、黄堂村、黄竹林村,均以“黄”字为名,也隐隐透出皇家的秘密。
【小登广村尼姑庵长生牌】
最后这一块长生牌发现在小登广村尼姑庵,该庵是陈贵妃的藏身地之一,地处宁德县(旧时为县)腹地,这里群山绵绵,山重水复,地形复杂。村前有大泽溪横断,村后有彭溪、小溪相隔,处于宁德金涵、石后、九都、七都等乡镇边境地区,是一个隐身藏觅的绝好去处。尼姑庵所在村名为“小登广”。据说,这个村名的来历源于建文帝的一个传说。
传说:永乐二年十二月,建文帝携带玉玺辗转来到了宁德,在从亡大臣的拥戴下,以复国为名,建文帝在村前的一块平地上举行了小登基仪式,又任命了一批从亡大臣。任命程济为护国军师、郑熙为镇海卫指挥使、郑洽为留守卫都尉指挥使、廖平为副指挥使等一批官员,建立了一个小朝廷。国号、年号不变。后人把建文帝小登基这块平地叫“小登基广场”,把这个小村叫“小登基广场村”,简称“小登广”。
而在小登广村北面还有一个村子叫“逃难村”,一条小溪叫“逃难溪”,一块平地叫“逃难坪”,是当地村民为了纪念落难皇帝――建文帝逃难至此而沿袭相传下来的传统叫法。
以上种种,印证了建文帝逃到宁德的可能性。
中国古代有哪些女将很厉害谢谢平台,说两句,在历史的长河中,要说女将最厉害,那就说唐朝,骊山圣母之徒,奉师命下山,呵,唐朝兵马大元帅,两辽王,薛仁贵的儿子,薛丁山,薛丁山,是鬼谷子,王禅老祖之徒,两个人结为夫妻,共同福保大唐,樊梨花在攻打突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是唐朝,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女军事家,手拿绣龙,大刀,勇冠三军吧!小天文知地理,神鬼莫测,樊梨花用几年的时间,把突厥人赶出天山去,使大唐西部,平安,之所以李世民,有贞观之治,是一女将樊梨花,分不开的,所以说樊梨花,在历史上,为唐朝立下汗马功劳,女中豪杰,千古留佳话,万古流芳,谢谢
1、秦良玉
秦良玉,字贞素,四川忠州人,明朝末年著名女将。丈夫马千乘是汉伏波将军马援后人,世袭石砫宣慰使,马千乘被害后,因其子马祥麟年幼,秦良玉于是代领夫职。秦良玉率领兄弟秦邦屏、秦民屏先后参加抗击清军、奢崇明之乱、张献忠之乱等战役,战功显赫,被封为二品诰命夫人。
崇祯皇帝曾作诗四首赞颂秦良玉。历朝历代修史,女性名人都是被记载到列女传里,而秦良玉是历史上唯一一位作为王朝名将被单独立传记载到正史将相列传里的巾帼英雄。
2、妇好
妇好,好姓,妇为尊称,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妇”为亲属称谓。铜器铭文中又称“后母辛”是因为她的庙号称辛,即乙辛,周祭卜辞中所称的妣辛。祖庚、祖甲的母辈“母辛”也就是她。
3、梁红玉
梁红玉,原籍安徽池州,生于江苏淮安,宋朝著名抗金女英雄,祖父与父亲都是武将出身,梁红玉自幼随父兄练就了一身功夫。建炎三年,在平定苗傅叛乱中立下殊勋,一夜奔驰数百里召韩世忠入卫平叛,因此被封为安国夫人和护国夫人。
4、杨妙真
杨妙真,金末武术家。益都人。红袄军首领杨安儿之妹,号“四娘子”。杨安儿死后,率部与李全会合,结为夫妇,随李全投宋,后又降蒙古并进攻南宋。善骑射,所创梨花枪,号称天下无敌手,为后世军事家所推崇。
5、 花木兰
隋恭帝义宁年间,突厥犯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一十二载,屡建功勋,无人发现她是女子,回朝后,封为尚书。唐代追封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
木兰祠始建于唐代,金代泰和年间,敦武校尉归德府谷熟县营郭镇酒都监乌林答撒忽剌又重修大殿、献殿各三间,并创塑了花木兰像。至元代元统二年,该碑现存木兰祠大殿前。睢阳府尹梁思温倡议,募捐二千五百贯,重修扩建。
中国古代商朝的妇好,是商王武丁的王后,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早有记录的女政治家、军事家。妇好是井方(今河北邢台)人,具有较高的军事才能,在商朝对周围方国丶部落的战争中,多次领兵出战,在商朝同羌人的战争中,彪悍的羌人令商朝头疼不已。妇好挺身而出,率领一万三千人的商朝大军征伐羌方,妇好领兵出战,大胜羌方,俘获了大量俘虏。战胜了西北的劲敌羌人,解除了羌人对商朝的长期威胁。此战不仅在商朝,在中国历史上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妇好多次参加和指挥武丁对土方丶夷方、巴方的战争,屡建大功。在同巴方的战役中,妇好率领战将沚设伏击战,断敌后路,待武丁率军击溃巴方军后,将其驱入伏击之地,将其歼灭。妇好能征惯战,武艺高强,从出土文物看,有“妇好率军西出,斩白首两万。”据传疑此战是缘于妇好曾率军击败东迁中国的雅利安人。
妇好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军事家、政治家,掌管国家祭祀丶占卜的大事,是商朝统治集团的重要人物,曾先后征伐二十多个方国,率军镇压奴隶起义,维护了商朝的统治。享有封地,担负着维护商王朝统治的重任。
荀灌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少年女英雄。荀灌娘是晋朝人,她的父亲荀菘在任襄城太守时,杜曾率数万贼兵围攻襄城,襄城兵力空虚,荀菘权衡利弊,决定向临近的平南将军石览求救,石览原为荀菘部下,兵精粮足,石览出兵,定能解襄城之围。但苦于无人突围投书,荀菘很是着急,此时荀菘年仅十三岁的女儿荀灌娘挺身而出,愿冒险出城请求援兵。荀菘思忖再三,决定派女儿突围求援。荀灌娘趁天黑率勇士出城突围成功。一路上且战且走,到达平南将军驻地后,荀灌娘陈述利害,递上父亲书信恳切石览出兵,石览被荀灌的真诚所感动,但恐势单,言道可联合南中郎将周访同时起兵,荀灌到达周访之地,言词恳切,周访派其子周抚联合石览,火速前往襄城,大败杜曾的围军,解了襄城之围。
南北朝时的冼夫人,俚族人。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丶军事家,冼夫人历经梁、陈、隋三朝,身处乱世,忠贞报国,英勇多智,维护了岭南地区的安定,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冼夫人功绩赫赫,是南北朝时南朝第一个少数民族女将军,被岭南人民尊为“圣母。”
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三女儿一一平阳公主,其丈夫为柴绍,李渊起兵时,平阳公主招募、收降多支义军,平阳公主有胆有识,军纪严明,老百姓称其为“李娘子,”她率领的军队被称为“娘子军。”军队多达七万人,“娘子军”声威远震,占据了关中大片地区,隋朝名将屈突通就曾败于“娘子军”手下。平阳公主在长安之战后,领兵一万于李世民的大军会合,和李世民共同攻下长安。后平阳公主率“娘子军”镇守山西,“娘子军”镇守的平定县绵山被后人称为“娘子关。”
南宋著名抗金英雄韩世忠的妻子梁红玉,也是一位著名的巾帼女英雄。在黄天荡战役中,梁红玉足智多谋,擂鼓战金山,身先士卒,极大地鼓舞了宋军士气,和丈夫一起,大败金兀术于黄天荡,大大挫败了金兵的锐气,黄天荡战役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
唐赛儿:武艺高强,明朝初年的农民军女首领,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山东益都(今青州)率众起义,打着白莲教的名义,大败明军,攻占莒州丶即墨等地,威震一方,最后兵败不知所终。
清朝的白莲教女首领王聪儿,率白莲教徒十四丶五万人,转战湖北丶河南、陕西、四川多地作战,多次打破清兵围剿,令清王朝十分气恼,最后虽兵败湖北茅山,临危不惧,年仅二十二岁跳下山崖,誓死不降。
俗话说“巾帼不让须眉”,中国历史上有不少女将让人钦佩。他们在男女地位相差悬殊的古代用自己的 *** 来证明自己,在保家卫国中展现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妇好
妇好是商王武丁60多位妻子中的一位,生活于公元前12世纪前半叶武丁重整商王朝时期,是我国有历史记录的最早的女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据可查的女英雄。甲骨文记载:有一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战争,双方相持不下,妇好自告奋勇,要求率兵前往,武丁犹豫不决,占卜后才决定派妇好起兵,结果大胜。此后,武丁让她担任统帅。从此她东征西讨,打败了周围二十多个方国(独立的小国),那时作战,出动的人数都不多,一般也就上千人,和大规模械斗差不多,但是根据记载妇好攻打羌方的时候一次带兵就有一万三千多人。也就是说占都城十分之一的军队都交给她了。虽然甲骨文里面记载的是妇好伐羌国,但是根据现有的考古证据表明这里的羌国很大的可能性就是历史的的鬼方国。鬼方的来历有很多,有人说他们是匈奴人的祖先,有人说他们是第二次印欧人大移民迁徙到远东的人群(即入侵印度的古雅利安人)。
如果鬼方真的是古雅利安人的话,那么妇好的这一次远征的胜利无疑是华夏的幸事,倘若这些古雅利安人成功的入侵了华夏大地,那么今天的中国也将被种姓制度所困扰。所以有学者认为妇好的这一次远征的意义不亚于传说中的蚩尤之战。
二、秦良玉
秦良玉,字贞素,四川忠州人,明朝末年著名女将。丈夫马千乘是汉伏波将军马援后人,世袭石砫宣慰使(俗称土司),马千乘被害后,因其子马祥麟年幼,秦良玉于是代领夫职。秦良玉率领兄弟秦邦屏、秦民屏先后参加抗击清军、奢崇明之乱、张献忠之乱等战役,战功显赫,被封为二品诰命夫人。崇祯皇帝曾作诗四首赞颂秦良玉。秦良玉死后后世文人赞颂秦良玉所作的诗词非常多,近代冰心、郭沫若也对秦良玉大加称赞,爱国将领冯玉祥也曾说到:“纪念花木兰,要学秦良玉。”明朝灭亡后,南明王朝追谥秦良玉为“忠贞侯”
三、梁红玉
梁红玉,宋朝著名抗金女英雄,祖父与父亲都是武将出身,梁红玉自幼随父兄练就了一身功夫。建炎三年,在平定苗傅叛乱中立下殊勋,一夜奔驰数百里召韩世忠入卫平叛,因此被封为安国夫人和护国夫人。后多次随夫出征,在建炎四年黄天荡之战中亲执桴鼓,和韩世忠共同指挥作战,将入侵的金军阻击在长江南岸达48天之久,从此名震天下。后独领一军与韩世忠转战各地,多次击败金军,绍兴五年随夫出镇楚州,于当年八月二十六日死于楚州抗金前线,绍兴二十一年,韩世忠病逝,夫妇合葬于苏州灵岩山下。
四、平阳昭公主
唐高祖李渊第三女,她是一个真正的巾帼英雄,也是中国古代第一位统领千军万马为自己父亲建立帝业的公主,才识胆略丝毫不逊色于她的兄弟们。中国万里长城的著名关隘娘子关就是因为她所率领的娘子军曾经在此驻守而得名。公元617年9月,李渊主力渡过黄河进入关中,这时他很高兴地看到他的三女儿已经为他在关中打下了一大片地盘。他派柴绍带了几百骑兵去迎接平阳公主。接下来,平阳公主挑选了一万多精兵与李世民会师渭河北岸,共同攻打长安。柴绍属于李世民的部下,与平阳公主平级。夫妻二人各领一军,各自有各自的幕府(指挥部)。11月他们兵打一处,很快就攻克了长安。
关中平定之后,李渊将自己这位才略出众的爱女封为“平阳公主”。因为独有军功,每次赏赐,都与其他公主有所不同。攻克长安之后,平阳公主再次为大唐的江山立下功劳。因为李渊当时虽然拿下了长安,但是他只是大致控制了半个关中,他的四周都是敌人。稳定长安后,李渊立刻掉头对付据有陇西之地的薛举和凉州(今甘肃武威)的李轨,李渊命李世民征讨。李世民用了大约两年的时间来扫荡这些势力。奠定李唐天下的一仗是灭王世充。这一役唐军围城打援,把前来援救王世充的窦建德一起消灭。这几仗柴绍都曾参与。
南宋的梁红玉,韩世忠的夫人。三国时期的孙尚香,南北朝的花木兰,北宋的穆桂英,北宋末年宋江梁山泊中的孙二娘,扈三娘,明朝李自成起义军中的红娘子,清朝的白莲教领袖王聪儿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
西方的军事家与中国的兵家除了兵家四势还哪些不一样
西方的军事家与中国的军事家除了兵家四势还有哪些不一样?
这很容易解释,因为古代欧洲都是小国,没有战略运用条件。相反中国古代领土广大,讲究战略部署。所以欧洲国家一般都正面布好阵作战,而且一般有重型骑兵。中国往往地形复杂,讲究突袭和兵贵神速以及支援。
哪些不一样啊?请看中国的十大军事家以外国的十大经济价值对比?
中国的十大军事家排行榜
1、孙武
著名的《孙子兵法》
孙膑
孙膑,战国时军事家。在今山东鄄城人。孙武后代。身长七尺约为(1.86米)与庞涓同学兵法,后庞涓为魏惠王将军,诳他到魏,处以膑刑(去膝盖骨),故称孙膑。后经齐国使者秘密接回,被齐威王任为军师,马陵之战,身居辎车,计杀庞涓,大败魏军。著作有《孙膑兵法》,久已失传。1972年银雀山出土,有一万一千余字。
2、白起
白起(?—前258),也叫公孙起,号称“人屠”,汉族,战国四将之一(其他三人分别是李牧、廉颇、王翦)战国时期秦国名将。郿县(今陕西郿县东北)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统帅。
3、李牧
李牧(?—前229年),战国时期赵国人,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家、统帅,战国四大名将。官至赵国相,大将军衔,受封赵国武安君。李牧的生平活动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一段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一段是在朝中参与政治军事活动,以抵御秦国为主。
4、韩信
韩信(?—前196年),汉族,字重言,淮阴(时称淮阴,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楚州区留有与胯下之辱相关的“胯下桥”遗址,并在镇淮楼东侧建有韩侯祠纪念。西汉开国功臣,初属项羽,后归刘邦。中国历史上伟大军事家、战略家、统帅和军事理论家。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
5、卫青
卫青(?~公元前105年),汉族。字仲卿,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河东平阳(今中国中西部山西临汾西南)人,是汉武帝时期抗击匈奴的主要将领。卫青父亲郑季,是一个县吏,在平阳公主家做事时,和婢女卫媪私通,生下卫青。后来,卫青的同母异父姐姐卫子夫入宫得到汉武帝宠爱,所以他们兄弟姐妹七人都冒姓卫。
6、刘裕
刘裕是在战术上敢于创新的军事家,即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又巧妙布阵,利用优势弥补了自己的短处,使“却月阵”成为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战术,充分显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
7、李靖
李靖(571—649),字药师,京兆府三原(今属陕西)人,唐初杰出的军事家将领、军事理论家、民族英雄。在李靖的戎马生涯中,他指挥了几次大的战役,取得了重大的胜利,这不仅因为他勇敢善战,更因为他有着卓越的军事思想与理论。他根据一生的实践经验,写出了优秀的军事著作。
8、岳飞
岳飞(1103.03.24-1142) 民族英雄、军事家、抗金名将。字鹏举,谥武穆,后改谥忠武。岳飞19岁时投军抗辽。绍兴十一年(1142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于临安风波亭,1162年,宋孝宗时诏复官,谥武穆,宁宗时追封为鄂王,改谥忠武,有《岳武穆集》。
9、戚继光
明代著名抗倭将领、民族英雄、军事家、武术家。字元敬,号南塘,又号孟渚。时浙江多被倭患,而旧军素质不良。戚继光招募农民和矿徒,组成新军。严明纪律,赏罚必信,并配以精良战船和兵械,精心训练;他还针对南方多湖泽的地形和倭寇作战的特点,审情度势,创造了攻防兼宜的“鸳鸯阵”战术,以十一人为一队,配以盾、矛、枪、狼筅、刀等长短兵器,因敌因地变换队形,灵活作战。每战多捷,世人誉为“戚家军”。
西方军事家战绩分别是
1、意大利(古罗马)
盖乌斯·尤利乌斯·恺撒
主要战绩:高卢战争
2、波斯帝国
居鲁士大帝
主要战绩:开创波斯帝国
大流士一世
主要战绩:希波战争
3、美国
乔治·华盛顿
主要战绩:美国独立战争
尤里西斯·辛普森·格兰特
主要战绩:维克斯堡战役
4、林肯
主要战绩:南北战争
罗伯特·爱德华·李
主要战绩:葛底斯堡战役
5、美国四星上将巴顿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
德怀特·艾森豪威尔
主要战绩:诺曼底登陆
小乔治·史密斯·巴顿
主要战绩:西西里登陆
6、道格拉斯·麦克阿瑟
主要战绩:菲律宾战役
切斯特·威廉·尼米兹
主要战绩:太平洋战争
7、英国
霍华德
德雷克
主要战绩:无敌舰队之战
8、克伦威尔
主要战绩:纳西比战役
9、纳尔逊
主要战绩:特拉法尔加海战
10、亚瑟·韦尔斯利(威灵顿)
主要战绩:滑铁卢战役
11、伯纳德·劳·蒙哥马利
主要战绩:阿拉曼战役
12、俄罗斯(苏联)
彼得一世
主要战绩:波尔塔瓦战役
13丶叶卡捷琳娜女皇
亚历山大·苏沃洛夫
主要战绩:俄土战争
14、米哈伊尔·库图佐夫
主要战绩:1812年俄罗斯卫国战争(抗击拿破仑的法军)
15、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
主要战绩:苏俄内战
16、约瑟夫·斯大林
主要战绩:察里津保卫战、苏德战争
17、朱可夫
主要战绩:莫斯科会战、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会战、列宁格勒会战
18、华西列夫斯基
主要战绩:斯大林格勒战役、远东战役
19、罗科索夫斯基
主要战绩:库尔斯克会战
20丶法国
查理大帝
主要战绩:法兰克扩张战争
21、圣女贞德
主要战绩:英法百年战争
22、拿破仑·波拿巴
法国皇帝拿破仑主要战绩:拿破仑战争
23、福煦
主要战绩:马恩河会战
24、霞飞
主要战绩:马恩河会战、凡尔登战役
25、古巴
菲德尔·卡斯特罗
主要战绩:古巴革命战争
26、马其顿帝国
亚历山大大帝
主要战绩:亚历山大东征
迦太基(今突尼斯)
27、汉尼拔
主要战绩:坎尼战役
28、德国
腓特烈大帝
主要战绩:七年战争
29、俾斯麦
主要战绩:普奥战争、统一德意志
30、威廉一世
主要战绩:普法战争
31、隆美尔
主要战绩:北非战争
32、曼施坦因
主要战绩:苏德战争
33、古德里安
主要战绩:波兰战役
34、日本
织田信长:
主要战绩:桶狭间合战
35、丰臣秀吉:
主要战绩:统一日本
36、武田信玄
主要战绩:川中岛合战
37、上杉谦信
主要战绩:川中岛合战
38、德川家康
主要战绩:关原合战、统一日本
39、桦山资纪
主要战绩:甲午海战
40、东乡平八郎
主要战绩:对马海战
41丶山本五十六
主要战绩:珍珠港事件
42、委内瑞拉
西蒙·玻利瓦尔
主要战绩:拉丁美洲解放战争
43、阿根廷
何塞·德·圣马丁
主要战绩:拉丁美洲解放战争
44、朝鲜——韩国
金日成
主要战绩:中国东北对日游击战争、朝鲜战争
45、全奉准
主要战绩:甲午农民战争
46、李舜臣
主要战绩:露梁海战
47丶土耳其
*** 二世
主要战绩:君士坦丁堡之战
48、苏莱曼一世
主要战绩:贝尔格莱德之战
49、凯末尔
主要战绩:伊兹密尔会战
50、 *** 帝国
艾布· ***
主要战绩:怛罗斯之战
51、萨拉丁
主要战绩:开创阿尤布王朝
52、越南吴权
主要战绩:白藤江之战
53丶武元甲
主要战绩:奠边府战役、春节攻势
54、以色列
戴维·本-古里安
主要战绩:第一次中东战争
55、印度
阿育王
主要战绩:统一印度
亚历山大三世
亚历山大三世(公元前356~前323.6.13)古代马其顿国王( 前336~前323 ),著名军事统帅。亦称亚历山大大帝。腓力二世的儿子。幼年时受到严格的宫廷教育,酷爱兵法。16岁随父征战。前338年在喀罗尼亚之战中率部英勇作战,取得胜利,为马其顿在希腊诸城邦中取得霸主地位奠定了基础。前336年夏,父亲遇刺身亡后他继承王位。随后平定宫廷内乱,镇压北方部族暴动。继而挥师南下,血洗底比斯,迫使希腊诸城邦再次确认马其顿的霸主地位,并推举他为希腊联军最高统帅。
前334年春率约3万步兵、5000骑兵、160艘战船组成的联军开始东征。5月在格拉尼库斯河畔击败波斯军,乘胜占领吕底亚、卡里亚、吕基亚、安哥拉(今安卡拉)等地。前333年在伊苏斯之战中击败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统率的军队。翌年攻占提尔(今黎巴嫩苏尔)、加沙,接着进入埃及,被拥为法老(国王)和“阿蒙神之子”。为建立东征的后方基地,在尼罗河口兴建亚历山大城。前331年10月在高加米拉之战中歼灭波斯军主力,继而南下夺占巴比伦、波斯都城苏萨和古都波斯波利斯,以及米底古都埃克巴坦那。前330年夏率部沿里海南岸继续东进,经帕提亚(安息)、阿里亚、德兰吉亚那,北上巴克特里亚(大夏)和粟特,在中亚转战近三年。前327年夏到达印度河上游(旁遮普)。翌年打败波鲁斯王国后停止东进,于前324年春返抵巴比伦(见亚历山大东征),次年6月病逝。
亚历山大征战10年,建立起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他发展了古希腊的军事体制和方阵战术,创建既能乘马又能徒步作战的“龙骑兵”;战略上,决策果断而灵活,善于利用有利态势孤立和打击敌人;战术上,重视步骑协同,发挥骑兵的突击作用,善于出敌不意和大胆穿插、迂回包围。常能以少胜多,速战速决,把古代军事学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马略军事改革
古代罗马军事家和政治家G.马略 (前157~前86)推行的以雇佣兵制取代公民兵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公元前 2世纪末,由于罗马奴隶占有制的发展、土地兼并和连年战争,小农纷纷破产,公民兵制的基础遭到破坏。公元前 111年罗马与篡夺努米底亚王位的朱古达发生战争 。因罗马军队腐败,指挥无能,以致战事旷日持久。公元前 107年马略首任执政官 (前104~前100、前86年,他又 6 次当选执政官),授权征讨朱古达,并开始推行军事改革。他于公元前 105年取得了这次战争的胜利。继而在公元前104~前103年在高卢 (今法国一带)南部和意大利北部与日耳曼人的金伯尔和条顿诸部落的战争中取得胜利,同时完成了军事改革。
马略改革的主要内容有突破按财产资格服役的限制,将征集公民兵改为募兵制,招收穷苦公民服役 。规定士兵服役期为16年。服役期间由国家供应装备、给养和支付军饷。退役士兵由国家分给土地。扩充军团人数,由4500人增至6000人;实行新编制,1个军团包括10个联队,1个联队下辖3个中队,中队下分2个森图里亚 (又译百人队);采用不同武器、兵种和训练程度为基础的战斗队形,以增进作战的灵活性和指挥效能;增加工兵和机械装备。加强军纪和训练。
马略的军事改革对罗马历史发展有深远影响。改革扩大了兵源,增强了军队战斗力,同时使军队性质逐渐发生变化,成为社会、政治斗争的重要因素。
横扫亚欧的帖木儿
帖木儿(1336 ~1405.2)帖木儿帝国创建者,军事统帅。生于中亚谒石城(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 附近一突厥化蒙古贵族家庭。曾任西察合台汗国大臣。14世纪60年代政局动乱时期,周旋于河中地区(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诸封建主之间。击败政敌后,于1370年杀死同盟者侯赛因,自立为大埃米尔,建都撒马尔罕。1372~1388年五次出征花剌子模,征服阿富汗、伊朗。1389~1395年三次远征金帐汗国,同时入侵伊拉克,占领巴格达;北进南高加索,夺取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并侵入俄罗斯境内。1398年进兵印度,攻陷德里。1399年西征小亚细亚。1402年7月在安哥拉之战中,打败奥斯曼土耳其军队。至此,建立起东到北印度、西达幼发拉底河、南濒 *** 海和波斯湾、北抵里海和咸海的大帝国。1404年率兵20万东征中国。第二年死于进军途中。
丰臣秀吉
丰臣秀吉(1537.2. 6~1598.8.18)日本战国时代末期封建领主,统一全国的武将。生于尾张国中村(今属名古屋)。原姓木下,后改姓羽柴,赐姓丰臣。早年为尾张国大名(领主)织田信长的部将,屡建战功。1577年信长开始统一全国的战争后任征西先锋,在中国(今本州西部地区)、四国、九州等地指挥作战,先后平定播磨(今兵库县南部)、备前(今冈山县南部)、美作(今冈山县北部)、但马(今兵库县北部)、因幡(今鸟取县东部)五国。1582年进攻中国,包围高松城(在今冈山市附近),与毛利氏决战。同年信长被部将明智光秀杀害后,与毛利氏讲和,回师讨伐光秀,并拥立信长幼孙秀信为继承人。但信长部将柴田胜家欲立信长三子信孝。1583年,秀吉经贱岳之战消灭胜家与信孝的联军。同年建大阪城,作为统一日本的根据地。1584年与信长次子信雄和德川家康联军战于小牧,失利后媾和,并与家康结盟,确立织田信长继承人的地位。1585年率10万大军平定四国领主长宗我部,出任关白(辅助天皇处理政务的最高官职)。翌年兼任太政大臣,控制军政大权。1587年兴兵30万进取萨摩国(今鹿儿岛县西部),进而平定九州。1590年出动26万大军灭北条氏,平定奥羽地方,完成日本统一大业。1591年将关白职位让予养子秀次,自称“太阁”。1593年将北海道正式划入日本版图。1592年和1597年两次出兵侵略朝鲜(见朝鲜壬辰卫国战争)。1598年8月因侵朝失败,郁闷而死。执政期间,丈量农地,增加贡租;收缴武器,实行农、兵分离;统一货币,废除关卡;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领主统治,为幕藩体制奠定基础。
库图佐夫
库图佐夫(1745.9.16~1813.4.28)俄国元帅,著名将领,军事家。出身将门。1759年炮兵工程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1761年晋准尉并任连长。次年参加远征波兰。1768~1774年和1787~1791年俄土战争期间,先后在鲁缅采夫和苏沃洛夫麾下任职,作战勇敢,指挥有方。1774年在战斗中负伤,失去右眼,得名“独眼将军”。出国治疗期间,考察普鲁士、英国、荷兰等国军事。1782年晋准将,1784年晋少将。1792年起先后任驻土耳其大使、陆军贵族武备学校校长、驻芬兰俄军司令、立陶宛督军和圣彼得堡督军。1805年俄、奥、英等国结成第三次反法联盟后,率俄军主力前往奥地利,迎击拿破仑一世统率的法军。鉴于奥军在乌尔姆被歼,指挥俄军主力后撤400余公里,从而保存了实力。奥斯特利茨之战中,俄军由于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干预遭惨败。1806~1812年俄土战争中,于1811年出任摩尔多瓦俄军总司令,采取退避三舍、相机反击战法,在同年8月鲁什丘克之战中以少胜多击败土军主力,迫使土耳其签订和约。1812年法俄战争中,在俄军失利情况下出任总司令,面对优势法军实施战略撤退和坚壁清野,在博罗季诺之战中重创法军后继续后撤,直至放弃莫斯科。在人民群众支持下开展游击活动并组织预备队,形成兵力优势后适时转入战略反攻,指挥俄军从北、东、南三个方向进攻法军,歼敌于别列津纳河畔鲍里索夫地区。1813年4月率部向法国本土推进前夕,病逝于西里西亚小城本茨劳(今波兰博莱斯瓦维茨)。他精通法、德、英、波、土等多种语言,知识渊博,驰骋沙场50余年,作战指挥经验丰富。他继承和发展了彼得一世、鲁缅采夫和苏沃洛夫等进攻作战思想,而其战略防御理论更为各国军事家所称道。他强调在敌强我弱情况下应避免不利决战,以保存实力;主张疲惫和消耗敌有生力量,不失时机地实施战略反攻。
没进过军校门儿的兵学大师——若米尼
A.H.若米尼(1779~1869),又译约米尼,生于瑞士帕耶讷市市长之家。19岁参加瑞士军队,曾任陆军部长的副官、秘书长及营长等职。25岁转入法军服务,曾任M.内伊元帅的副官 、参谋长 。在拿破仑一世远征俄国期间,先后任维尔诺城防司令和斯摩棱斯克总督。1813年转投俄军供职,任俄皇亚历山大一世和尼古拉一世的军事战略顾问达20年之久,为俄罗斯帝国军事学院奠基人之一,被授予步兵上将军衔。晚年定居法国,靠俄国养老金生活,经俄国同意应聘为拿破仑三世的军事战略顾问。
若米尼自幼向往军旅生涯,酷爱军事。1796年在巴黎一家银行当办事员期间,为拿破仑 波拿巴远征意大利取得的胜利所鼓舞,开始自学并潜心研究军事,大量阅读军事著作尤其是军事历史著作,汇集整理当时拿破仑军队与反法联盟军队的战况,撰写军事行动日志,记载各参战国战况,并对战局发展进行评论。1798年进瑞士军队服役后,通过战争实践逐步走上军事理论研究的道路,1804年出版第一部军事著作《大战术理论和应用教程》。若米尼在该书中运用数学理论论述战斗队形、行军和作战线等问题,被视为是其军事思想的萌芽。1805年若米尼到法军内伊元帅部队供职后多次参加远征,在战火中继续深入研究战争。同年出版《论大规模军事行动》。1824年撰成《革命战争批判军事史,1792~1801》。1827年出版《拿破仑的政治和军事生涯》。1830年应俄罗斯帝国皇帝要求将其有关战争原则方面的著述汇集成册,取名《战争艺术概要分析》,后经修订增补改名为《战争艺术概论》,1838年出版。该书出版后,不少国家竞相翻译出版,定为军官必修教材,从而成为若米尼最有影响的代表作。若米尼在书中总结了法国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的经验,创立了19世纪初期的战争艺术理论,提出了不少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作战原则。
若米尼的军事思想主要内容有:
关于战争政策。若米尼认为,战争政策是外交与战争之间的一切相互关系。他认为,战争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门艺术。
关于战略。若米尼认为,战略是地图上进行战争的艺术,研究整个战争区的艺术,为入侵别国或保卫本国而在战场上指挥大军的艺术,以及把军队的大部分兵力集中到战争区或作战地区决定点上去的艺术。
关于战术。若米尼认为,战术是指挥战斗的艺术,即指挥师或独立支队独立作战,在决定性时间和地点投入主力进行战斗以及在作战现地根据条件配置和使用兵力的艺术。
关于战争勤务。若米尼认为,战争勤务实际上是战争准备、保障战略和战术使用的科学,也是军队移动的应用艺术。
法国大革命产生了一代天骄拿破仑,拿破仑战争则培育出若米尼这位近代兵学大师。他撰写的军事巨著《战争艺术概论》被欧美各国普遍列为权威性军事教材,曾是美国内战南北两军军官们囊中的必备读物。
西方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
卡尔 菲利普 戈特弗里德 冯 克劳塞维茨(1780~1831年),德国军事理论家和军事历史学家,普鲁士军队少将。1792年,参加了普鲁士军队。1795年晋升为军官,并自修了战略学、战术学和军事历史学。
1803年毕业于柏林普通军校。1803年起任普鲁士奥古斯特亲王的副官,参加过1806~1807年普法战争。1808年起在普军总参谋部任职。1808~1809年任军事改革委员会主席办公室主任。
1810当时,一些富有爱国热忱的将军和军官,如沙恩霍斯特、格奈森瑙、博伊恩等反对普鲁士臣服于拿破仑1世。克劳塞维茨受他们的委托,于1812年2月起草了一份《日耳曼民族解放纲领》,名为《三个信条》。他在该纲领中提出了联合俄国、反对法国侵略者的人民战争思想。
克劳塞维茨研究了1566~1815年期间所发生过的130多次战争和征战,撰写了论述荷兰独立战争、古斯塔夫二世 阿道夫战争、路易14战争、菲特烈2世战争、拿破仑战争、1812年卫国战争、1813年德意志解放战争等许多军事历史著作。克劳塞维茨的主要著作是《战争论》。
《战争论》的结论是:“战争是政治的工具;战争必不可免地具有政治的的特性,……战争就其主要方面来说就是政治本身,政治在这里以剑代表,但并不因此就不再按照自己的规律进行思考了。”对于克劳塞维茨的这一论点,列宁曾给予极高评价。
克劳塞维茨是第一个在西方军事科学中明确提出了交战、战局乃至整个战争的一些实施原则:
最大限度使用全部力量;
集中尽可能多的兵力于主突方向;
发挥军事行动的突然性、快速性和坚决性;
有效地利用既得战果。
“海权论”鼻祖的马汉
A T马汉是美国著名的海军战略家和历史学家。他的“海权论”思想使他闻名于世。马汉“海权论”思想的要旨是:要拥有并运用优势的海军和其他海上力量去控制海洋,以实现己方的战略目的。“海权论”思想对美国以及一些海军强国的海洋战略产生了深远影响。美国总统罗斯福称赞他是“美国生活中最伟大、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战略家,最后的结局却是抑郁而终。
马汉可以称得上是将门虎子 。1840年9月27日他出生于西点军校教授楼。小马汉的父亲老马汉28岁就成为西点当时最年轻的教授。老马汉为纪念在西点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塞耶校长,给儿子取名为阿尔弗雷德 塞耶 马汉。
由于父亲是一名军人,自己又在军校长大,小马汉从懂事起,就对军人的威武羡慕不已。对军校的一切都耳熟能详,并且模仿得惟妙惟肖,常常逗得大人们捧腹大笑。
马汉的父亲博览群书,学识渊博。父亲的书房是他最喜欢去的地方,因为那里有引人入胜的各种战争故事。他从小就表现出了惊人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一些在军人看来都算枯燥无味的书,例如《海战指挥手册》,他却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书,他产生了对大海的迷恋、对水手的崇敬和对海军的向往。难怪小马汉成人后,违背父亲的意愿,不想考西点军校,非要考海军学院不可。
1886~1889年、1892~1893年,马汉两度出任海军军事学院院长。他把自己的先进军事思想投入到学院的教学中,亲自给学员授课,把以前分散的各种军舰战术协同起来,形成一个包括战列舰、巡洋舰、撞角舰和鱼雷舰在内的舰队战术体系。同时马汉为了教授内容形象直观,利于学员理解,还亲手 *** 了各种各样的舰船模型,并用蜡笔染上五颜六色,以区分各个国家的舰队。实践证明,在图板上和“澡盆”里显示海上作战,是一个富有想像力的创造。可以说,它是美国海军进行模拟演习的开端。
伏龙芝军事学院的创建者伏龙芝
伏龙芝,米哈伊尔 瓦西里耶维奇,苏联党务和国务活动家,军事家,卓越的统帅和军事理论家,苏联武装力量的积极组织者和创建者之一。
1904年加入苏联***。1916年伏龙芝被派到作战部队进行革命工作。伏龙芝化名米哈伊洛夫在西方面军全俄地方自治联合会领导明斯克布尔什维克党的地下工作,以及第3和第10集团军中党支部的工作。1917年二月革命后,伏龙芝任明斯克区革命军参谋长,领导平定科尔尼洛夫叛乱的斗争。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他组织了一支由舒亚和伊万诺沃纺织工人和革命士兵组成的2000人的队伍,率领该队伍来到莫斯科,参加了十月武装起义。
此后他被任命为雅罗斯拉夫尔军区政治委员,为组建苏军部队做了大量工作。
国内战争时期,他领导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重大进攻战役,取得了彻底粉碎敌人的战果。这些战役的特点是:主突方向和实施主突的时间选择得当;大胆集中兵力兵器于主要方向;广泛运用正面和翼侧的突击;实施兵力兵器机动的高超艺术以及预备队的使用得当。
1922年4月任工农红军参谋长和军事学院(今伏龙芝军事学院)院长。1925年1月任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和陆海军人民委员,而从2月起兼任劳动国防委员会委员。根据党的决定进行的1924—1925年军事改革是在伏龙芝领导下制定和实施的。这次改革是建设苏联武装力量和加强国家防御能力的重要步骤。
伏龙芝在发展苏联军事科学和军事学术——战略学、战役学和战术等方面做出很大贡献。
在伏龙芝领导下奠定了苏联武装力量军事科学工作的基础,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国内战争的经验以及军事技术的发展情况他撰写了:《工农红军的改编》、《统一的军事学说与红军》、《正规军与民兵》、《彼列科普和琼加尔回忆录》、《未来战争的前线和后方》、《我们的军事建设和军事学术界的任务》等书。
他对军事科学和军事学术问题做出一系列重要结论。他认为进攻是军事行动的主要形式,但也不应忽视防御的作用,指出必须精通各种规模的防御形式,以便使防御成为积极的防御,为进攻创造有利条件。伏龙芝在其著作中指出,现代战争中后方的作用和科学技术进步的作用大大加强,作为苏维埃国家防御能力的基础——国家后方的准备具有重大意义。认为未来战争在很大程度上是机器战争,所以,给陆海军装备技术兵器和加强炮兵、装甲兵、航空兵的建设,应作为一项首要任务提出。同时,伏龙芝还断言,战争的决定因素是人,离开人,技术兵器是死的。现代战争中人和技术的关系问题在他的著作中得到全面论述。
伏龙芝1918年1月起为历届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1921年起为俄共(布)中央委员。1924年起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死后葬于红场。
吉尔吉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首都、许多大城市的区和街道,以及帕米尔山的一座高峰都以伏龙芝的名字命名。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还有中学、集体农庄、机关、军舰、军事院校,其中包括军事学院和中央苏军之家。
二战名将朱可夫
1945年5月8日午夜,德军最高统帅部代表凯特尔元帅在柏林近郊的卡尔斯霍斯特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代表苏联最高统帅部接受德国投降的是格奥尔基 康斯坦丁诺维奇 朱可夫元帅。
朱可夫,1896年12月2日出身于莫斯科西南卡卢加省一鞋匠家庭,19岁时应征入伍,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因作战有功,获乔治十字勋章两枚。
十月革命爆发后的次年,朱可夫加入苏联红军,历任骑兵旅旅长、骑兵监察部助理、骑兵第4师师长、骑兵第3军和第6军军长、白俄罗斯特别军区副司令等职。
朱可夫是二十世纪最著名的军事家之一,他的军事才能和道德品质影响了苏德战争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和结局。然而,有关朱可夫元帅遭遇的磨难和个人生活上的坎坷,直到今天仍是鲜为人知的。
1939年6月,朱可夫调任驻蒙苏军第1集团军群司令,指挥苏蒙军队成功地实施了围歼日军重兵集团的哈拉哈河战役,粉碎了日军北进的企图。朱可夫因此被首次授予“苏联英雄”称号。之后,一跃而成为一颗耀眼的明星。1940年6月,他晋升为大将,并被任命为基辅特别军区司令。1941年1月,朱可夫被任命为苏军总参谋长,成为苏军的首脑人物。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次日,苏联成立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朱可夫成为7名成员之一。7月29日,朱可夫建议斯大林放弃基辅,全力保卫莫斯科。斯大林答道:“真是胡说八道,基辅怎能放弃给敌人?”朱可夫忍不住反驳:“如果你认为我这个总参谋长只会胡说八道,这里也就用不着我了,我请求解除我的职务把我派往前线。”一阵争执之后,斯大林决定解除朱可夫的总参谋长职务,派他到前线担任预备队方面军司令员。以后的战争进程显示了朱可夫的预见,如果当时斯大林采纳他的建议,就不会造成基辅战役中66万苏军被围歼的悲剧。几小时后朱可夫就动身去前线担任预备队方面军司令员。他率领该方面军在叶尼亚地域成功地实施了卫国战争中的首次进攻战,粉碎了德军的先头部队。
1941年9月,当列宁格勒被德军包围时,朱可夫被任名列宁格勒方面军司令员,率该方面军与波罗的海舰队协同作战,有力地阻止了德军的进攻,挫败了希特勒要将该城“从地球上抹掉”的企图。
同年10月,首都莫斯科告急,朱可夫又被调回莫斯科,担任新的西方方面军司令员,全面负责莫斯科防御战的指挥。他在莫斯科近郊以西建立起坚强的防线,顶住了德第4集团军的正面强攻。当寒冬来临之际,苏军对疲惫不堪冻德半死的德军发起强大的反攻,迫使德军败退,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1942年8月,斯大林任命朱可夫为最高副统帅,赶赴斯大林格勒前线督战。他会同华西列夫斯基制定了庞大的反攻计划,使斯大林格勒地域的30万德军被围歼。1943年1月18日,斯大林格勒会战后,朱可夫被授予元帅军衔。紧接着他又指挥了列宁格勒破围战和库尔斯克会战,取得了极大成功。
1945年,德国、日本相继战败投降,此时战功卓著的朱可夫担任着最高副统帅、国防部长和陆军总司令等要职。
1946年6月9日,根据罗织的罪名,斯大林签署命令,指责朱可夫:“不谦虚,过于傲慢,把战争期间取得所有重大战役胜利的决定作用归功于己。”指出“朱可夫元帅怀着仇恨,准备网罗一些失意者、被撤职的司令员,从事反对 *** 和最高统帅部的活动”。朱可夫担任的三个要职被撤销,从党中央委员会中被开除,受到降职处分。
朱可夫元帅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未被 *** 。直到1995年5月,俄罗斯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之际,朱可夫的名誉才被彻底恢复,他的大型青铜塑像被竖立在莫斯科红场附近的马涅什广场,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为塑像揭幕仪式剪彩。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英雄,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除了四势以外,私以为主要的差异是:
1. 西方军事家擅分析,中国军事家擅总结归纳。故而前者篇幅浩瀚、内容细致(如《战争论》),非专业人员难以学习;而后者篇幅及文字简练(如《孙子兵法》),不同人员均可学习。
2. 西方军事家多只论纯军事,而中国军事家把军事置于社会、经济、战略、政治、民心、环境等条件下来考虑。
3. 西方军事思想主要是解决军事问题,而中国军事家的军事思想除了解决军事问题,还是一种哲学思想,可用于政治、经济、商业、企业等任何组织的规划和管理中。
当然,这里说的只是相对而言的关注点、侧重点不同,而不是说就决然的渭泾分明,毕竟军事的资源、技术、目的都是相同的,不同的主要是达成目标的思想、 *** 不同。
韩信功高震主,明知难安,为何不造反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韩信为何不造反?主要是迟疑和犹豫不决,所以后来即使想谋反,已经没有条件和机会了,否则,鹿死谁手还真不好说。
据史料记载,韩信,秦末淮阴(今江苏淮安)人,出身寒微,幼时四处寄食于人,曾受“胯下之辱,然抱负远大,初随项梁项羽,未得重用,后投刘邦,在刘邦谋士萧何举荐下,拜为大将军。
此后,韩信为刘邦策划夺天下方略,率乒东征西讨。先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突袭并夺取关中,后挑起“楚汉之争”,接着收服魏王豹及河南王申阳。后来刘邦为项羽所败,亦是韩信收整残兵,于荥阳击退项羽。此后,韩信又受命讨伐反叛之魏王豹并剿灭,接着攻下代、赵,扫平燕、齐。汉高祖五年,韩信统领汉军围项羽十万楚军于垓下,命将士反复吟唱楚歌,由此勾起楚军思乡之情,失去斗志,结果溃不成军,项羽亦于乌江自刎,至比,终于助刘邦平定天下。
然而,”功高盖主”的韩信终成刘邦心中暗影,必欲除之而后快。韩信左右亦多次提醒,甚至劝他起兵谋反,然韩信自持功高,且自认无错过,遂不防范。后刘邦果然夺韩信帅印,去齐王称号,改为楚王。高祖六年,刘邦又以谋反罪将其抓获,押至洛阳,后虽赦免,但已削楚王封号,改为淮阴侯,扣留于长安。
被降职后的韩信自然心中非常苦闷,时常怨愤。一次,韩信去拜访以前的属下樊哙,樊哙行脆拜礼恭迎恭送,韩信出门后,无奈地笑道:“我这辈子居然同樊哙等人同列!”自持功高,却又处境不公,心理上的极度不平衡让韩信犯下了致命的错误。韩信曾与部将陈豨交好,后来陈豨获封为巨鹿郡守,特来向韩信辞行。韩信握着陈豨的手说:“你所管辖的巨鹿郡聚集了天下的精兵,如果有人诬告你谋反,陛下一定会兴师讨伐你,到时我在京城做内应,天下可图。”
汉高祖十年,陈豨果然谋反,自立为赵王。刘邦亲自率兵前去讨伐。就在这时,有人告变,说韩信与叛军陈豨合谋造反,于是,吕后用了萧何的计谋,诈称陈豨已被刘邦诛灭,令韩信入宫贺。韩信一入宫,就被抓了起来,并被斩杀于长乐宫。
有人把张良、萧何、韩信称之为“汉初三杰”,然而张良懂得避世保身,萧何选择自毁名誉,而韩信独自执着,最终自然难逃厄运。
他是想过反的,蒯通劝他的时候,他不是立即回绝,而是思考一段时间后才拒绝,之前还威胁刘邦封他为齐王,后面会战时还百拖拖拉拉不出兵,说他没野心?谁都不信。
不反主要是他实在没有反叛成功的条件:
1、地盘。韩信虽然拥有赵、魏、代、齐四国地盘,但这四国在秦末就开始疯狂互殴,百姓流离失所,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看似大,实际上是个空架子。而度刘邦的关中巴蜀不仅大,而且有山河之固,是当时北方重要的粮食基地,军械粮食源源不绝,速战速决还好说,一旦陷入僵持,不用打韩信自己都被拖死。
2、人才。不单单是刘邦军的人才,就是回韩信军队下九成以上的将领都是刘邦的人,什么曹参、灌婴、傅宽、张耳、张苍,无论先锋留守,无论打仗后勤几乎全是韩信的人,不少的还有独立兵权,韩信就是个光杆司令,哪有反的本钱。
3、盟友。英布落魄,刘邦收容,感激得无以复加,哪会听韩信的?而彭越更是出了名的忠于刘邦直到死那一天。韩信糟糕的人缘决定了他没多少盟友。
所以不是韩信不反,而是他仔细思考后,发现反叛成功概率太低才放弃的,毕竟那时候的他不可能知道会答死于女子之手
性格即命运。韩信既雄心勃勃, 想自立, 又感念刘邦的厚待, 因此在反叛与否的问题上总是犹豫不决。这种优柔寡断的性格断送了他的前程和性命。如果当时他接受项羽的建议, 联手对抗刘邦, 可以“ 叁分天下”。如果他听从蒯通之言, 自立为王, 更是“ 贵不可言”。从另一个角度看, 如果韩信仿效萧和和张良, 一心一意 扶 助 刘 邦 , 又 注 意 韬 光 养晦, 就会像司马迁在《 史记·淮阴侯列传》 所说的, “ 假令韩信学道谦让, 不伐己功, 不矜其能, 则庶几哉, 于汉家勋可以 比 周 、 召 、 太 公 之 徒 ”。然而历史没有如果, 想反叛又下不了决心的韩信最终只能引来杀身之祸。
创立基业, 功高盖主
韩信虽然雄才大略, 但投靠项梁、项羽、刘邦麾下均不视才重用。
虽然汉丞相萧何已看出韩信可为将才, 并暗许向汉王举荐, 但旬月不得回音。韩信无奈偷逃, 萧何追至百里之外, 挽住韩信, 萧何再次向汉王恳荐 :“大王若愿久居汉中, 原是无须用信, 如必欲争天下, 除信以外, 无人合用。”“大王果若东归, 宜急用韩信, 否则信必他去, 不肯久留。”汉王当即应允, 按照礼仪, 择吉日设坛拜将。
汉王亲自授符、授印 、授斧钺, 并当百官面谕:“阃外军事, 均归将军节制, 将军当善体我意, 匡扶王业。如有藐视将军, 违令不从, 尽可军法从事, 先斩后闻。”并当面向韩信请教 。韩信满腹经纶, 纵论楚汉利弊, 剖析民心向背, 放眼江山归属, 并献计献策:“ 大王若东入三秦, 传檄可定, 三秦即下,便可进图天下了!” 汉王喜谕:“寡人悔不早遇将军, 今得亲承指导, 如开茅塞 。此后全仗将军调度, 指日东征。”韩信复曰 :“将非练不勇, 兵非练不精, 项王虽有败象, 终究是百战经营, 未可轻视, 现须部署诸将, 校阅士兵, 约过旬月, 方可启行。”韩信下坛之后, 即升帐阅兵, 定出军律数条, 号令帐外。韩信亲自督操, 口讲指画, 如何排列阵势, 如何整齐步伐, 如何齐正相生, 如何首尾相应, 如何可合可分, 如何可常可变, 种种法制 。即得韩信训示, 才知韩信确有抱负, 不等寻常, 于是相率敬畏,各听信命 。操练数日, 已是军容丕振, 壁垒一新,乃择定汉王元年八月吉日, 出师东征 。三秦地方不及一月, 尽归汉王 ;汉王刘邦采其策略, 攻占关中;刘邦在荥阳、成皋间与项羽相持, 韩信率军抄袭项羽后路, 破赵取燕、齐 ;后与刘邦会合, 击灭项羽于垓下 。项王实力远非汉王可比, 项王是刘邦夺取天下的头号劲敌, 若非韩信足智多谋, 众军围困, 奋力拚杀, 汉王亦不可骤得天下。韩信为建立汉朝基业, 当为首功 。
韩信平齐之后, 便想做个齐王 。遂缮书一封, 使人致广武汉王面前告捷, 且要求齐王封印 。文书大意为:齐人多伪, 反复无常, 且南境近楚, 难免复叛, 请暂许臣为假王, 方期镇定等语。汉王心中实为大怒, 疑虑顿生, 但佯叱道 :“大丈夫得平定诸侯, 不妨就作真王, 为何还要称假呢 !”随即遣回来使, 令信守候册封。汉王遣张良赍印赴齐, 立韩信为齐王, 并劝信发兵攻楚, 信满口应承。
自恃功高, 稚重情义
正待韩信择吉称王, 大阅兵马, 准备击楚之时, 项王幕下武涉, 前来说服韩信:“当今二王之事, 权在足下。足下右投则汉王胜, 左投则项王胜” 。劝信与楚王联合, 三分天下, 鼎足称王。信誓死从汉, 不为所动, 武涉辞归 。
武涉走后, 齐人蒯通入内, 纵论历史典故, 点拨韩信前程 。蒯通和武涉语出一辄:“仆闻勇略震主, 往往自危, 功盖天下, 往往不赏, 今足下已蹈此辙 。归汉汉必惧, 归楚楚不信, 足下将至此何归呢 ?”, “当今二王之命悬于足下 。足下为汉则汉胜, 为楚则楚胜” 。信自恃功高, 稚重刘邦情义, 终不忍背汉, 对曰:“汉王对我甚厚, 怎可向利背义呢?”遂谢绝蒯通。此时,韩信统大军握重权, 声威震天下,若取汉王易如反掌。
其实汉王还至定陶之时, 就已怀疑韩信谋反,就如何杀灭韩信, 汉王与张良 、陈平等诸臣密议多时, 并直入韩信营中, 面谕韩信:“将军屡建战功,得平强项, 寡人当始终不忘。今应休兵息民, 不复劳师, 将军可交还军符, 仍旧原镇便了。”信无词可拒, 只好交出印符, 降齐王回归楚王 。韩信明知汉王记挂前嫌, 但自思衣锦还乡, 也足显扬故土, 不如就此遵命荣归。韩信降封以后, 怏怏失望, 但仍不领悟汉王强项已灭, 大功告成, 不愿再用韩信之意,仍然夸功争胜, 不甘退居人后, 君臣猜忌, 越积越深。一日韩信入朝见驾, 刘邦与之论诸将才干, 品评高下。刘邦道:“如我可领多少人马 ?”信答曰:“陛下不过能领 10 马人。”刘邦再问 :“君自问能领多少人马 ?”信答道:“多多益善 。”刘邦笑道:“君既多多益善, 如何为我所擒?”信迟疑半晌道:“陛下不善统兵, 确善驭将, 信所以为陛下所擒 。且陛下所为, 均为天授, 不是单靠人力呢。” 刘邦付诸一笑, 更添一层疑忌。
其实韩信被杀是汉高祖刘邦大开杀戒的开始, 帝业初定, 刘邦和吕后就用种种办法, 去消灭异姓功臣 。内中只有长沙王吴芮被封四月之后病故, 可算善终。其他或遭擒杀, 或被逼而亡命于匈奴, 统统没有好结果 。汉高祖刘邦还沛县时, 作歌鸣志自称“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他在不经意中已把个人功业和国家安危看作一体。创业既艰难, 守成也不容易。因此刘邦与吕后总以巩固新朝代为前提, 不择手段, 屠杀功臣 。
韩信乃汉朝文武公认的无与伦比的大将, 为何轻而易举地被吕后拿下 ? 谋杀韩信从表面上看是吕后, 实际是汉王刘邦 。韩信被杀之时, 汉王不在长安, 实为避嫌。吕后仅凭舍人一纸怀疑谋反书信, 就擅自做主立斩大将, 恐怕超乎常规, 即使应杀, 若无汉王授意, 吕后恐无此胆 。汉王接韩信被杀之报, 惊喜交并, 当即返回长安, 夫妻相见, 并未指责吕后擅杀。至此, 足见汉王纵权隐深。功高盖主为历代皇帝所忌, 打江山是手足, 坐天下是心患。韩信知恩图报, 重情重义, 可谓真君子。无论是寄食裹腹之情, 还是隆恩浩荡之义, 韩信始终牢记在心, 永不忘怀, 时刻谋图回报。即使对使自己蒙受胯下之辱的恶少年, 也在教训之后命其为中尉官 。
然而在霸业将成, 皇权将立, 疑心日重的历史背景下, 韩信的清高纯情 、直率坦荡却为人所用, 稚重情义却招致杀身之祸, 直到人头落地, 还在执迷不误自认天意 。一介书生本性使其最终葬身于权术的旋涡之中 。
韩信的最后一战是“垓下之战。”西汉四年,韩信收降平定齐国。于是向刘邦要官做,欲设立一个暂时代理之王镇住齐国。
此时的刘邦正被围困在荥阳,正昐着韩信来救,刘邦愤怒的踩烂了韩信的竹简,大骂:“老子正在危难中,胆敢要自立为王!”面对张良、陈平的劝说,刘邦的脸上顿时阴晴不定,突然大笑:“大丈夫平定了诸侯,就应该做正式的王,啥子代理不代理呵!”于是张良携带刘邦的委任书和印鉴来到齐国,代表刘邦正式委仼韩信为齐王,同时命令他的军队攻打楚军。
点评:久经风雨的刘邦,只要今后大权在握,什么“王”都是浮云!
奇人齐人蒯通“说韩反汉。”
蒯通这个齐国说客,十分清楚此时的天下大势,他认为韩信此时的地位举足轻重,正是楚、汉、韩,三足鼎立的时候,于是苦口婆心劝韩信自立门户,否则你现在当断不断 反受其乱。愿足下孰虑之。
韩信回答:“汉王待我很丰厚,用他的车载我,给我穿他的衣服,把他的饭给我吃。我听说,乘坐别人的车就应该分担人家的祸患,穿了人家的衣服就应该分担人家的忧愁。吃了人家的饭就应该誓死为人家效力,我怎么可以见利忘义呢?”
面对蒯通言之有理的劝说,韩信心烦意乱,托辞说:“我要休息了。”
过了几天,蒯通又来劝说,尽陈利害。但是,韩信仍然没有抓住有利时机,所以是说“不忍心背叛汉王,又认为自己功劳很大,汉王最终不会夺去自己齐王印。
韩信也经历了裂土封王的权利欲望和封建伦理政治价值取向的矛盾斗争,最终守住了封建社会的儒家道德观念的底线。
当刘邦的江山大局㡳定后,韩信的军事才能就有点刺痛刘邦的眼睛了,于是韩信釆用卧床不起的患病状对付局面。
当陈豨被任命为钜鹿郡守来向韩信告辞时,己有反意的韩信与陈豨相约,如果陈豨受到攻击,只管举兵,我将协助你。
由于韩信府下人的告密,吕后由萧何出面诱骗韩信来到未央宫,被吕后在长乐宫钟室杀死了韩信。
韩信仰天长叹:“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灭三族)。
结束语
祭祀韩信的庙门有一副对联:
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
可以概括韩信一生。
我总结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就像小时候常玩的游戏“老虎棒子鸡“一样,刘邦,项羽,韩信三者之间也是这样:项羽克刘邦,刘邦克韩信,韩信克项羽。
在楚汉战争期间,刘邦只要遇到项羽基本上是要输的,即使在兵力占优的情况下,彭城战役,就是在开始兵力占优时,被项羽打得找不到北,连老父亲及老婆孩子都丢了。
而如此骁勇善战的项羽遇到韩信,总是无法展开拳脚,最后还被困垓下,自刎吴江。
在项羽刘邦征战之际,韩信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有人说,韩信为什么不自立为王,离开刘邦呢?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人格魅力,刘邦这个人有很多小缺点,但为人大气,有很多人认可他,像萧何,张良,陈平,樊哙,夏侯婴,彭越等一大批文臣武将都愿意追随他,可见刘邦这人的人格魅力。韩信在投奔刘邦后,被刘邦委以重任,拜为元帅,韩信对刘邦是很信服的。
二是韩信对刘邦是感恩的,是刘邦给了韩信大展拳脚的机会,韩信良心未泯,如果离开刘邦,自己的心不允许年。
三是韩信手下军心所向。古人是很重视信诺的。韩信手下军队是刘邦的军队,韩信虽然是元帅,有调度指挥权,可真要他们调转枪口,打刘邦,恐怕军队中很多大将会拒绝执行命令,军队中有很多刘邦的拥戴着,比如:樊哙,就是刘邦的连襟,他怎么可能随韩信反刘邦呢。
四是刘邦有定国神针的大神存在,就是萧何,萧何可是名符其实的后勤部长,韩信能屡战屡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萧何能源源不断的将战争物资送到前线,保证韩信部队衣食无忧,韩信根本不必考虑物资问题。
五是政治觉悟问题,韩信在打仗方面可谓是天才,而在政治上嗅觉上简直是儿童级别。韩信挂帅后,至少有两次被刘邦轻而易举就被剥夺帅位,解除军权,说明韩信在政治上相当不成熟,所以,他也无法自立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