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驴得水》究竟有什么内涵

19分钟前阅读2回复0
yk
yk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3
  • 经验值55046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10092
  • 回复0
楼主
电影《驴得水》究竟有什么内涵

电影《驴得水》观后感!

一个民国都市的女子甘心居住乡村,一个风华正茂的女子却保持着单身,令人浮想联翩。在黄土地的小学里,一个弱弱的女子,远离都市的繁华,加入到教育救国的实践中。最后难逃红颜薄命的结局,留下了无尽的凄美。

驴得水中唯一袅娜多姿、楚楚动人的女子(张一曼),并未介绍到达荒凉地农村小学的故事。晏阳初提出的医治愚贫弱私,就是这些有志青年的梦想。但她那么异于当地农妇的衣着打扮,从来都是一身旗袍裹身,一头长长的绣花,一个大大的微笑,在仅有六个学生的学校无疑显示她那独特的气质。那身旗袍,在庙改造后的小学,在低矮的窑洞里,显得是那么袅娜多姿。她确实是大城市的姑娘,也许因为逃避某些东西才来到这里。或许是逃避失败的爱恋,才来到迥然于过往熟悉的环境,以此过完余生。

正如主题歌唱《我要你》的那样:“我要美丽的衣裳。”一开始假借驴得水名义骗取的钱财,她就买了好多身美丽的衣服。以后几乎每个场景,她都会穿一身美丽的旗袍,乐观地立在人群中。在以吕得水的名义获得大批资助以后,大家买来了留声机。在婉转的音乐下,她首先约刘帅良跳舞,随后又与校长跳起来动人的舞蹈。与男伴的完美配合,一前一退,举手投足间都尽力将舞蹈发挥到极致。可见她的舞蹈功力深厚,并非一日之功。那舞姿,在流光四溢、昏黄街灯的照耀,慢慢旋转。一身旗袍,演绎着绝妙的舞姿,实现了公主的梦想。

她应该在乱世中也渴望着美好的爱情。毕竟在近乎荒无人烟,甚至驼水都不得采取非常之道的地方,有一个对生活要求极为精致的女子。她每次都把自己自己打扮得极为精致,每次与人交谈似乎会有乐观的笑容。尽管疯掉以后,她还是很乐观地,满田野跑来跑去采摘野花。在教堂的婚礼上,她一开始还是蛮犹豫要不要进去,但是当看到校长女儿穿着美丽的婚纱,她还是手捧着一束灿烂的鲜花出现了。鲜花大大小小,捧在手掌里,好像美丽的少女。满嘴里都是关于美好婚姻的词语,那真的只是一个女子在乱世中渴望天长地久的爱情。

从别人的话,可以窥探张一曼的今生前世。裴魁山在大家动员张一曼向铜匠的媳妇承认勾引铜匠的时候,无疑说明当时张一曼当年境遇很惨。要不是校长收留她,她现在还不知道哪里。甚至在跟教育局的官员协商农村教育家的候选人时,教育部官员说道张一曼的时候说了句:“你的情况我就不说了。”随后大家都保持沉默。甚至裴魁山在漫天的蒜叶中向张一曼告白的时候,裴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那就是“虽然你在别人眼里看起来很放荡,但是我知道其实你很单纯。”别人眼中的她,似乎在诉说这个女人过往的不平凡,似乎在暗示女子过往的风尘。

树大招风。一个貌美的女子,掉入了一群素质并不高、“品行不端”的男子中,犹如狼入虎口。校长应该是在他最落魄的时候救过他,所以她在校长剪断那长发的时候,心理无限忧伤,却还是默默接受了。甚至在减掉长发的时候,她还在回忆与校长过往美好的画面:一起跳舞,一起欢笑,一起穿着艳丽的校服拍照片……就算疯掉以后,他在一片盛开的油菜地里,开开心心地采着油菜花的时候,校长对她说:让她尽快会自己的屋子里做校服,不做完不出来,即使外面出现任何声响都不用管。后来即使校长像头驴一样被困在驴棚里,像驴一样嚎叫,她都没有出来。裴魁山是剧情中向她深情告白的知识分子。他们朝夕相处,甚至都要发生了关系。可是张一曼终究不爱他,只是他的过客。在一片蒜叶凤舞、青葱岁月中,一个女子听闻裴魁山深情告白以后,她也许经过很深的感情,知道固执己见往往不能善终。她也许经历过单相思的年岁,知道那终究不是爱情。于是素爱开玩笑的女子,一下子正经起来,果断决绝了兵荒马乱年月一个男子的钟情告白。

后来铜匠还是出现了看似放荡的女子世界里,偶然的机会他们还是发生了关系。个人感觉,其实张一曼还是对铜匠有感觉的。在第二天早上,当朝阳初照大地的时候,铜匠就要回到面朝黄土背朝天、和自己槽糠之妻过日子的生活。张一曼听说铜匠很喜欢她那头发,卷卷地很好看。于是果断拿起一把剪子,剪断了一绺长发。据说,女孩不轻易断发,送断发于他人,必定有深刻的含义。后来,铜匠深陷爱恋之中,在默默注视那袅娜多姿的背影消失在黄土地的时候,忽然有感而发唱起一首歌。一首高亢动人的歌声骤然响起,勾人心魄。张一曼应该是笑着回头看了铜匠,却迎面哭着走了。现实就是这样,最好的爱情是对了人对了时间。张一曼只是遇对了人,但是时间不对。

张一曼与铜匠 *** ,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所有信誓旦旦爱她的男人,变了。裴魁山觉得她伤害了一个至爱她的男人自尊心。于是拼命挥霍着金钱,挥霍着最初教育救国的梦想。他开始穿着貂皮大衣,开始不再那么有公益心,不再为张一曼说好话。甚至在铜匠让大家站起来批评张一曼的时候,裴魁山骂得特别狠,刺穿了红颜薄命的张一曼的心。恐怕那种撕心裂肺,只有她自己知道。她也许并不是不去爱他,还是只是怕伤害一个真心的人。在张一曼疯掉以后,他甚至向校长提议,要把她锁起来。一个男人鼓起勇气向她告白,最后化为泡影;最重要的是自己心爱的女人竟然在自己的眼皮下和别人上床,那种痛苦恐怕是谁都难以体味的。所以以后他纵有千百极端的举措,也是可以理解的。铜匠在槽糠之妻的逼迫下,还是以一个男人的勇气主动向家里的母老虎反抗,那可能是铜匠一辈子最风光的时候。因为他为了一份爱情挺身而出,勇敢地向所有的人表达了钟情于这位风尘女子。可是所有的对他来说,不过是一场幻觉。那瞬间被打脸的感觉,恐怕和裴魁山眼睁睁地看着心爱的女人和别人上床一样。

张一曼也许是有高见的人,知道裴魁山和铜匠并不是深爱自己的人。所以当两个男人深情告白的时候,她还是告别以往的嬉皮笑脸,坚定又云淡风轻地拒绝了这两个男人。毁掉一个男人最钟情的东西,往往带来可怕的后果。事实也证明是这样的。几个曾经口口声声说爱她的男子,还是伤害她最深。也许那些男人,并不是真正地爱慕这样一个让人看不清的民国女子。他们爱慕的只是虚荣的自尊心,并不是与张一曼精神上真正的门当户对。倒是剧中没有表达爱意的几个男主角,没有伤害她那么深。

一个女子尽管拥有世上最美好的梦想,却敌不过乱世的枪响。当婚礼的教堂一声巨响,响起的不是花炮,而是一声枪响。所有虚幻的婚礼瞬间破灭。人在一瞬间都可以被撞倒在地,曾经爱慕的自己人却没有一个去扶她。还有好多人趁机去抢美国人的美元,却没人怜悯乱世中姑娘的梦想。手捧的鲜花最终还是倒了一地,散落的到处都是。无论她怎么后来拼命守护,无论她再怎么捡拾,都捡不起曾经美好的梦想。张一曼还是没有善终,最终在枪声中结束了自己凄美的一生。我记不清楚后来张一曼的床上到底有几套崭新的衣服,如果是三套的话,必定是她穿着梦想中新学典礼要穿的红色衣服离开的;如果是四套,也有可能是她给校长的女儿也做了一件,自己还是穿着美丽的衣裳离开了。

张一曼在他乡,还是默默地消失在黄土地里。她可以等待世上最好的爱情,却敌不过人间的是是非非。

黑色幽默,是一种荒诞的、变态的、病态的文学流派,把痛苦与欢笑、荒谬的事实与平静得不相称的反应、残忍与柔情并列在一起的喜剧,而电影《驴得水》就是这样一般在笑着流泪的电影。

一.驴得水的最初含义,只是驴得水

电影的开头就是村里的驴舍着火了,需要用水浇灭,但是老师们都拒绝了,因为全校老师的生活用水都要通过这条驴子来获得。所以最普通的含义就是通货驴子来获取水。

但这个结局让我想到了一个词:卸磨杀驴。明明这只驴子是帮你们拉水的唯一工具,但是你们却连安身之处都不管不顾,侧面便看出来这些人的冷漠与自私。

二.《驴得水》中的驴是“铜匠”,水暗喻“美元”

因为校长虚报了老师,但是因为上级要来考察这位老师以此获得美国人对他的资助,所以让铜匠冒充驴得水老师,所以深层含义是学校乃至领导,想通过驴得水来获得金钱,以此满足自己的私欲和学校的发展

为了获得这次资助,有很多人奉献出了自己宝贵的东西,最终却落得一场空的悲惨结局。

三.驴得水是对教育乱像的批评

在美国著名的驴象之争中,纳斯特画了一头驴登在《哈泼斯周刊》上,以讽刺当时北部反对内战的民主党人。这幅漫画加深了人们头脑中“民主党即驴子”的印象。驴子虽然笨头笨脑,却被民主党人视为既聪明又勇敢的动物,这已经是比较夸张的一种说法了,但是在电影《驴得水》中更加讽刺的是是把这个当做一个人名,还是一位教书育人的老师人名。可以称只为“”驴老师”。通过一个驴,来讽刺教育乱像。

为了获取利益,这群老师们失去了最初的理想与道德,在黑暗的官僚之下,他们选择顺从并且助纣为虐,哪怕是出卖自己平时要好的同事也再所不惜。教师的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道德早已被他们抛之脑后。

四.对于铜匠而言,驴得水三个字是改变他命运的机会。

铜匠本就身份卑微,而且家庭地位底下,被自己的妻子辱骂,好不容易通过冒充驴得水而获取了金钱、地位、荣誉乃至出国深造的机会,驴得水这便成为他的生命之源。但是驴子就是驴子,铜匠就是铜匠,再怎么包装,都会回归与本质。

最为感叹的是最后谎言被拆穿,现实却已久,他们都没有改变,依然是那么肮脏,最后问“一曼呢”,早已经忘记了曾经他们对她的伤害!

感谢邀请。

开心麻花从同名话剧所演绎的电影《驴得水》成了中国电影年度的现象级影片,各种对于这部电影的解读和分析也都甚嚣尘上。然而,想要请各位看官在消费完这部电影后,能够分一些注意力给电影背后那个现实的农村。在《驴得水》本身的剧本里,将故事设置在了一九四二年,故事是一个小学校将一头驴作为教师冒领薪水,结果教育部门的大员要来检查,于是学校只好找人李代桃僵,之后演绎出了很多荒诞的内容。但在时代背景诸如像上世纪四十年代自然有其考虑,但是多家媒体曾经报道,这个故事的原型却是来自一次现实的聊天了。

电影《驴得水》究竟有什么内涵

的确,像这部影片到底水准如何,姑且不下定论。但当下确实存在这样一个现象,不少人觉得一部电影只要盯准人性黑暗面,就认为这部影片很深刻,艺术性很强。但若是从客观来说,这种认知判断标准的形成,并非没有缘由。毕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不少假大空的影片或者高大全的人物形象,让观众败坏了胃口。而当下呢却也有着各种心灵鸡汤泛滥,国产片大多浅薄、娱乐,极少让人看到有讽刺、批判力度的作品。而像《驴得水》这样的片子出来,自然令人觉得不同一般,觉得有艺术深刻性,这也可以理解。

电影《驴得水》究竟有什么内涵

看了相关的评论,就目前尚不可能“开放”到原版《色戒》的尺度,但是随着分级制的慢慢形成,这方面的尺度将会有所松动。而《驴得水》的“荤段子”很荤么?不见得。彼时彼地的环境和人物,即便是“荤”得合理那也就无妨。如果脱离人物和环境,就不容易得出客观的结论。像在影片中饰演女主角张一曼的任素汐因此片一炮而红,论漂亮度她是显然不够的,然而其拿捏得当、张弛有度的表演,让张一曼的形象塑造得非常丰满。在“票房押在明星上”的时代,很少有导演和制片人敢于“推出新人新星”,此片一反“依赖明星”的套路,用一群“演技派”下足功夫塑造人物,这才是“艺术正道”么。

之前也看到过一些个新闻报道说,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县城和中心乡镇的小学“大班额”问题比较突出,而偏远农村“麻雀学校”却在增多。以《驴得水》故事源发的甘肃省为例,截至2015年,甘肃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学点共一万多所,其中百人以下的中学和小学八千六百多所。小学校均规模二百二十余人,其中农村小学校均规模一百余人。目前,甘肃省只有一个学生的学校共二百一十多所,只有一个教师的学校有一千一百多所。而一些学校面临消失的风险,但所幸在社会关注下,甘肃省也已出台了《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布局调整的实施意见》来明确要求保留和设置必要的教学点,以至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

电影《驴得水》究竟有什么内涵

若说起在时下的环境里,粉丝电影大行其道的当下,而《驴得水》几乎是一部“反明星化”的电影,主演大部分是原版话剧演员,包括任素汐、王堃等。他们当中不但没有以颜值为卖点的“鲜肉”和“小花”,甚至没有像沈腾、马丽这样“脸熟”的演员外,尽管电影比起目前院线上映的生拉硬扯、胡编滥造、东拼西凑的段子集锦似的所谓喜剧来,对于这《驴得水》仍然高出几十个段位,绝对值得一看。毕竟,过硬的剧本才是电影成功的最为重要的基础,观众并非都盯着演员阵容和影片宣传。如果剧本比较糟糕,即便是小鲜肉云集,满屏都是傻白甜也是无济于事的,在此应给郭敬明和他的《爵迹》一些掌声,毕竟人家提供了一个这么棒的反面教材。

而另则有评论者认为,对于大众来说,这《驴得水》是开心麻花团队贡献的第二部电影,尽管票房没有《夏洛特烦恼》那么惊艳,但是却证明了开心麻花的无限可能性,从剧场、春晚到综艺,这个团队在不同舞台之上都能够做到优秀,又呈现出比本山传媒、德云社等艺术团体更丰富的讽喻内涵,值得观众继续关注其矩阵式尝试喜剧。电影《驴得水》用历史讽刺剧的结构去完成一个荒诞不经的故事。但最终这个“荒诞”的体验还是由一个慈善家口里说出,而局中人从不觉得自己荒诞不经,也从未怀疑过自己所经历的一切有多么“黑色幽默”了都。

即便如此,就关于“自知”的问题里需要跳脱出自我,来一次彻底的反身性思考才得以完成。倘若这故事因一个谎言开始,而到最后根本收不回来只能任由它破碎在地。而且,在影片中的人物性格和命运也因为这个谎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高喊着“团结,乐观,奋斗”的老师和校长最后支离破碎;曾经自由纯粹的张一曼半疯自杀;就连最单纯的校长女儿,最后也不得不配合演戏……尤其是在影片的后半段,影片中每个人物中人性的美好被撕裂,丑恶被 *** 裸地暴露了出来。这是喜剧,而从骨子里却也透露出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来了。诸如此类。

《驴得水》一群“品行不端”却怀揣教育梦想的大学教师,从大城市来到偏远乡村开办了一所小学校。学校待遇惨淡、生活艰苦,但老师们都自得其乐,每天嘻嘻哈哈打成一片。然而教育部特派员要来突击检查的消息打破了安宁,因为学校有一位“驴得水老师”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就在所有人都担心丑事即将败露的时候,一个神奇天才的出现拯救了大家,然而谁能料到真正的麻烦才刚刚开始……这些仅仅是一些简介,真正的内涵有几个人懂?

根据话剧改编的开心麻花的第二部电影《驴得水》,剧情给人感觉很是熟悉,身边常有耳闻。四位不甘清苦、想给山区孩子提供良好教育条件的老师,为了争取教育局多拨款,活生生捏造出一位“驴得水”的老师。又逢一位国际友人想资助教育学家,教育局便派人围着老外的腰包制定计划,物色人选。联系后面的剧情,不禁联想到《儿子的大玩偶》中有一段万仁导的《苹果的滋味》,几个穷苦孩子的父亲不幸被美国将军的汽车撞伤,老美打算弥补过错,补贴给他们不菲的金额,还带一个孩子去了美国留学,哀事变喜事。只是不同于这个故事,在这里老美的资助,被教育局各部门扣下了三分之二,这个差异想想很有意思。跟不少摇着喜剧幌子的电影一样,《驴得水》把取乐精神的观众“骗”进影院,随后又自觉地延伸分解出许多喜剧的悲剧因子。大喜大悲两相照,笑过之后又需偿还以悲。但最后观众看到的其实只剩一团阴云弥漫,先前的喜乐也被无情碾碎。《驴得水》就是这样一类电影,前段在笑,后又哀的掉泪。

电影很明显前后也在剧情发展中分割成了两个部分,以女教师一曼令人讶异的“睡服”为界,围绕两次特派员造访学校。第一次特派员盘算的利益秘密隐藏,只有荒诞的、反讽的喜剧元素。围绕着老师们的是一段段荤腥的调侃,能搔到观众胳肢窝,效果是自然的。后半段虽语言和情节上仍有不少讨观众发笑之处,但一些人的善良被利用陷入了危险的境地,人物丑陋的嘴脸毕现,他们在被迫促成一个更大的骗局,还能笑出来的是浮在故事之外的观众。《驴得水》惊人的地方就在这里,后半部分观众若是试图读出影片的隐喻,就再也笑不出来,而是一点点沉下去。电影设置年份还故意定在1942年, *** 执政时期,这自然是为了避免审查的刁难,把有着污点的教师形象和贪腐的官员规划到旧世界,为结尾绝望的孙佳奔赴延安“新世界”做准备。意识到这一点,这个故事所指的就不仅仅是对人性丑恶的揭露,利益的贪食,更无关教育,而是中国历史微观的演义。

电影《驴得水》影观后感!一个民国都市的女子甘心居住乡村,一个风华正茂的女子却保持着单身,令人浮想联翩。在黄土地的小学里,一个弱弱的女子,远离都市的繁华,加入到教育救国的实践中。最后难逃红颜薄命的结局,留下了无尽的凄美。驴得水中唯一袅娜多姿、楚楚动人的女子(张一曼),并未介绍到达荒凉地农村小学的故事。晏阳初提出的医治愚贫弱私,就是这些有志青年的梦想。但她那么异于当地农妇的衣着打扮,从来都是一身裹身,一头长长的绣花,一个大大的微笑,在仅有六个学生的学校无疑显示她那独特的气质。那身旗袍,在庙改造后的小学,在低矮的窑洞里,显得是那么袅娜多姿。她确实是大城市的姑娘,也许因为逃避某些东西才来到这里。或许是逃避失败的爱恋,才来到迥然于过往熟悉的环境,以此过完余生。正如主题歌唱的那样:“我要美丽的衣裳。”一开始假借驴得水名义骗取的钱财,她就买了好多身美丽的衣服。以后几乎每个场景,她都会穿一身美丽的旗袍,乐观地立在人群中。在以吕得水的名义获得大批资助以后,大家买来了留声机。在婉转的音乐下,她首先约刘帅良跳舞,随后又与校长跳起来动人的舞蹈。与男伴的完美配合,一前一退,举手投足间都尽力将舞蹈发挥到极致。可见她的舞蹈功力深厚,并非一日之功。那舞姿,在流光四溢、昏黄街灯的照耀,慢慢旋转。一身旗袍,演绎着绝妙的舞姿,实现了公主的梦想。她应该在乱世中也渴望着美好的爱情。毕竟在近乎荒无人烟,甚至驼水都不得采取非常之道的地方,有一个对生活要求极为精致的女子。她每次都把自己自己打扮得极为精致,每次与人交谈似乎会有乐观的笑容。尽管疯掉以后,她还是很乐观地,满田野跑来跑去采摘野花。在教堂的婚礼上,她一开始还是蛮犹豫要不要进去,但是当看到校长女儿穿着美丽的婚纱,她还是手捧着一束灿烂的鲜花出现了。鲜花大大小小,捧在手掌里,好像美丽的少女。满嘴里都是关于美好婚姻的词语,那真的只是一个女子在乱世中渴望天长地久的爱情。从别人的话,可以窥探张一曼的今生前世。在大家动员张一曼向铜匠的媳妇承认勾引铜匠的时候,无疑说明当时张一曼当年境遇很惨。要不是校长收留她,她现在还不知道哪里。甚至在跟教育局的官员协商农村教育家的候选人时,教育部官员说道张一曼的时候说了句:“你的情况我就不说了。”随后大家都保持沉默。甚至裴魁山在漫天的蒜叶中向张一曼告白的时候,裴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那就是“虽然你在别人眼里看起来很放荡,但是我知道其实你很单纯。”别人眼中的她,似乎在诉说这个女人过往的不平凡,似乎在暗示女子过往的风尘。树大招风。一个貌美的女子,掉入了一群素质并不高、“品行不端”的男子中,犹如狼入虎口。校长应该是在他最落魄的时候救过他,所以她在校长剪断那长发的时候,心理无限忧伤,却还是默默接受了。甚至在减掉长发的时候,她还在回忆与校长过往美好的画面:一起跳舞,一起欢笑,一起穿着艳丽的校服拍照片……就算疯掉以后,他在一片盛开的油菜地里,开开地采着的时候,校长对她说:让她尽快会自己的屋子里做校服,不做完不出来,即使外面出现任何声响都不用管。后来即使校长像头驴一样被困在驴棚里,像驴一样嚎叫,她都没有出来。裴魁山是剧情中向她深情告白的知识分子。他们朝夕相处,甚至都要发生了关系。可是张一曼终究不爱他,只是他的过客。在一片蒜叶凤舞、青葱岁月中,一个女子听闻裴魁山深情告白以后,她也许经过很深的感情,知道固执己见往往不能善终。她也许经历过单相思的年岁,知道那终究不是爱情。于是素爱开玩笑的女子,一下子正经起来,果断决绝了兵荒马乱年月一个男子的钟情告白。后来铜匠还是出现了看似放荡的女子世界里,偶然的机会他们还是发生了关系。个人感觉,其实张一曼还是对铜匠有感觉的。在第二天早上,当初照大地的时候,铜匠就要回到面朝黄土背朝天、和自己槽糠之妻过日子的生活。张一曼听说铜匠很喜欢她那头发,卷卷地很好看。于是果断拿起,剪断了一绺长发。据说,女孩不轻易断发,送断发于他人,必定有深刻的含义。后来,铜匠深陷爱恋之中,在默默注视那袅娜多姿的背影消失在黄土地的时候,忽然有感而发唱起一首歌。一首高亢动人的歌声骤然响起,勾人心魄。张一曼应该是笑着回头看了铜匠,却迎面哭着走了。现实就是这样,最好的爱情是对了人对了时间。张一曼只是遇对了人,但是时间不对。张一曼与铜匠 *** ,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所有信誓旦旦爱她的男人,变了。裴魁山觉得她伤害了一个至爱她的男人自尊心。于是拼命挥霍着金钱,挥霍着最初教育救国的梦想。他开始穿着貂皮大衣,开始不再那么有公益心,不再为张一曼说好话。甚至在铜匠让大家站起来批评张一曼的时候,裴魁山骂得特别狠,刺穿了红颜薄命的张一曼的心。恐怕那种撕心裂肺,只有她自己知道。她也许并不是不去爱他,还是只是怕伤害一个真心的人。在张一曼疯掉以后,他甚至向校长提议,要把她锁起来。一个男人鼓起勇气向她告白,最后化为泡影;最重要的是自己心爱的女人竟然在自己的眼皮下和别人上床,那种痛苦恐怕是谁都难以体味的。所以以后他纵有千百极端的举措,也是可以理解的。铜匠在槽糠之妻的逼迫下,还是以一个男人的勇气主动向家里的母老虎反抗,那可能是铜匠一辈子最风光的时候。因为他为了一份爱情挺身而出,勇敢地向所有的人表达了钟情于这位风尘女子。可是所有的对他来说,不过是一场幻觉。那瞬间被打脸的感觉,恐怕和裴魁山眼睁睁地看着心爱的女人和别人上床一样。张一曼也许是有高见的人,知道裴魁山和铜匠并不是深爱自己的人。所以当两个男人深情告白的时候,她还是告别以往的嬉皮笑脸,坚定又云淡风轻地拒绝了这两个男人。毁掉一个男人最钟情的东西,往往带来可怕的后果。事实也证明是这样的。几个曾经口口声声说爱她的男子,还是伤害她最深。也许那些男人,并不是真正地爱慕这样一个让人看不清的民国女子。他们爱慕的只是虚荣的自尊心,并不是与张一曼精神上真正的门当户对。倒是剧中没有表达爱意的几个男主角,没有伤害她那么深。一个女子尽管拥有世上最美好的梦想,却敌不过乱世的枪响。当婚礼的教堂一声巨响,响起的不是花炮,而是一声枪响。所有虚幻的婚礼瞬间破灭。人在一瞬间都可以被撞倒在地,曾经爱慕的自己人却没有一个去扶她。还有好多人趁机去抢美国人的美元,却没人怜悯乱世中姑娘的梦想。手捧的鲜花最终还是倒了一地,散落的到处都是。无论她怎么后来拼命守护,无论她再怎么捡拾,都捡不起曾经美好的梦想。张一曼还是没有善终,最终在枪声中结束了自己凄美的一生。我记不清楚后来张一曼的床上到底有几套崭新的衣服,如果是三套的话,必定是她穿着梦想中新学典礼要穿的红色衣服离开的;如果是四套,也有可能是她给校长的女儿也做了一件,自己还是穿着美丽的衣裳离开了。张一曼在他乡,还是默默地消失在黄土地里。她可以等待世上最好的爱情,却敌不过人间的是是非非。

过河拆桥谁写的

《过河拆桥》是由中国作家杨绛所写的。杨绛是中国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教育家,她的作品涵盖小说、散文、翻译等领域。《过河拆桥》是她的散文集,其中包括了她的随笔、杂文和回忆录等文学作品。

"过河拆桥"这个成语的来源并没有明确的作者,它是中国古代名将项羽在楚汉战争中的一次行动的故事。期间,项羽率军攻打韩信所守的新勃津,成功过河后,他下令在河上拆掉船只,表明不打算退路,只有胜利或者死亡的决心。

后来,这个故事被引用为成语,用来形容人不惜一切代价去实现目标,却不考虑后果或留有退路。

“夺门之变”的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人是什么下场

明英宗

太监曹吉祥在英宗登基之前就入了宫,一直在大宦官王振的手下做事。他也是一位能文能武的人物,正统六年就曾担任过监军征讨麓川。到了景泰朝,开始把持京城的军事大权。后来又和石亨、徐有贞等人发动夺门之变,拥戴英宗复辟。英宗再次登基后,感恩曹吉祥的功劳,便封他为司礼监总管,了解明代政治架构的人,都明白这一职位的重要性。后来又奉旨总督三大营,掌握了京畿重地的军权。曹吉祥还利用手中的权势,大肆提拔自己的亲戚。据《明史》记载,曹吉祥的儿子曹钦,从子曹铉、曹铎等都被封为都督,曹钦还进封为昭武伯,曹氏一家在京城权力熏天。

石亨

曹吉祥、石亨、徐有贞等人的娇纵,很快引起了英宗的不满,尤其他们仗着在夺门之变中的功劳肆意妄为,更是触动了英宗的逆鳞。石亨、徐有贞先后倒台,英宗也下诏此后不许再提“夺门”二字。英宗皇帝认为皇位本来就是属于他的,但是总是提“夺门之变”,就好像他的皇位是篡夺而来的。

曹吉祥

曹吉祥眼见英宗皇帝日渐疏远自己,曾经参与夺门之变的政治盟友也没有落得个好下场,他也深恐自己成为下一个石亨和徐有贞。但是怎么才能一劳永逸的解决潜在的危机呢?曹吉祥竟然再想发动一次政变,不过这次政变不是为他人做嫁衣,他自己想当皇帝。曹吉祥发动政变其实并不是异想天开,他在京师拥有很强的实力,他的儿子曹钦是都督同知,掌握有兵权,而他自己又是司礼监总管太监,是最好的内应。父子二人合力,拿下皇宫还是有很大的把握。天顺五年,甘、凉告急,英宗命令怀宁侯孙镋率军西征。本来等西征军离开,京师空虚,就是政变的良机,但是曹钦因滥用私刑引起英宗皇帝的注意,迫使曹吉祥提前举事。由曹钦带兵在外攻城,而曹吉祥自己率领禁兵在皇宫大内接应。本来事情一切顺利,但是曹氏集团内部有人偷偷向英宗密报曹吉祥谋反一事。英宗皇帝得知后,立即将曹吉祥逮捕,怀宁侯孙镋率领尚未离开的西征军大败曹钦叛军,曹钦兵败在家中投井而死。三日后,曹吉祥也被下旨斩杀,这场事变最终以曹家满门被诛而结束。

参考文献:

1. (美)富路特,房兆楹原主编. 明代名人传 哥伦比亚大学

2. 曹子西主编. 北京历史人物传 上

3. 徐静茹编著. 中国古代太监

作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桂强

个人简介:桂强,季我努学社记者团团长。曾参与学社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抗日战争研究专项工程项目——“《国外有关中国抗日战争史料整理与研究之一:李顿调查团档案翻译与研究》。

朱祁镇“北狩”大漠后回到北京,被已登上皇位的弟弟朱祁钰软禁南宫8年。终于,在朱祁钰病重之际,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发动突袭,拥戴朱祁镇复位,这个事件史称“夺门之变”。

不过,因为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发动夺门之变的动机不纯,最终三人各得其所。那么,这三人的下场是什么呢?

1、石亨以拥戴之功自傲,身破名裂

夺门之变后石亨被评为首功,进封忠国公,家族中的50多人冒领功赏入职锦衣卫,手下人、亲戚、朋友4000多人,通过改名换姓获“夺门”之功。石亨还因私怨斩杀于谦、范广等人,拘押一众大臣,从而实现大权独揽。此后,每天入宫朝见朱祁镇,干预政事。

如朱祁镇不同意他的政见,石亨就大为不满,以拥戴之功自居,朱祁镇实在忍受不了,对大臣李贤倾述。李贤说:“必须下决断了。”朱祁镇说:“阁臣有事,必须召见才入宫。他作为武臣随时频繁入宫怎么行?”就下令左顺门,不经宣召石亨不得入宫。

石亨得势后还想让祖先沾点儿光,要求在祖墓立碑,工部不敢拒绝,只好答应,这是明永乐年后为功臣祖宗立碑的首例。石亨还建造府第,气势超朱祁镇的规定。史载,石亨权比君主,堂侄石彪被封为定远侯,叔侄蓄养猛士数万,朝中将帅半数出其门下。

最终,覆灭的导火索由石亨的堂侄石彪点燃:他要镇守边关大同,让千户杨斌等人保奏。朱祁镇察觉有诈,把杨斌逮捕,拷问后获知实情,下诏把石彪下狱。石亨前往请罪,请求削除弟弟、堂侄的官职放归故乡,朱祁镇没有答应。

审讯石彪后,得知他私藏绣蟒龙衣等事,于是抄家。大臣要求把石亨治罪,朱祁镇搁置不问。再审石彪,得知石彪当大同游击将军时,曾认为自己有功于代王,让代王跪谢等,以 *** 亲王罪当死。大臣再次弹劾,称他曾与术士讲解天文,妄谈吉凶。

朱祁镇下令把石彪下狱,罢免石亨朝参的资格,革除因“夺门”之功上位的石亨党羽。次年正月,锦衣卫上奏称石亨与侄孙石后等人妖言惑众,蓄养无赖,图谋不轨。大臣也上书弹劾,朱祁镇下诏把石亨下狱,准备以谋反罪处斩并抄没家产。一个月后,石亨在狱中病死,石彪、石后则被处死。

2、曹吉祥因嗣子造反被凌迟

曹吉祥本是太监,入宫后依附王振。景泰年间他掌管京营,因此可以与石亨联手率兵迎朱祁镇复位。此后,他升为司礼太监,总督三大营。他的家族也多有获封,门下冒功的也有上千人,朝中大臣多依附于他,权势与石亨相当,当时人们并称为“曹石”。

曹石二人气焰熏天,与他们做对的或被下狱或被治罪、革职。石亨事败后,曹吉祥心生异志,犒赏达官,金钱、谷帛任人来取,达官们担心曹吉祥败露后遭废黜,表示尽力效死。曹吉祥覆没导火索源自嗣子曹钦,他问门客冯益:“历史上有宦官子弟做天才的吗?”冯益说:“您家魏武帝曹操就是。”

后来,曹钦因私事拷打家人曹福来被弹劾。朱祁镇令锦衣卫调查,下敕通告群臣。曹钦大惊:“上次下敕逮捕石亨。这次又这样,完了!”因为边关告急,朱祁镇命孙镗西征,曹吉祥趁机命执掌钦天监的汤序计划庚子黎明起事,曹钦拥兵入城。

计划已定,曹钦召达官晚上喝酒。当晚,孙镗等人在朝房过夜,达官马亮悄悄逃出告密。朱祁镇急令拘捕曹吉祥,下令把皇城、京城九门关闭。曹钦得知马亮逃跑,率人奔往锦衣卫指挥使逯杲家里,杀逯杲,在东朝房砍伤李贤,拿出逯杲的头说:“这是逯杲激怒我。”又在西朝房杀都御史寇深。

因为东西长安门攻打不下,便放火焚烧。孙镗派两个儿子召来西征军,在东长安门抵抗曹钦。曹钦攻打东长安门不下,再次放火,宫门被烧毁,但因为火里的木柴太多,火势太旺,谁也无法出入。

天亮后,曹钦的党羽渐渐散去。孙镗领兵追杀曹钦,斩杀曹氏族人,孙镗的儿子砍伤曹钦的胳膊。曹钦又率人攻打安定门,但没有成功,只好逃回家中继续对抗。恰逢大雨如注,孙镗率军大呼而入,曹钦投井死,尽杀其家人。

3天后,曹吉祥被押往闹市凌迟肢解。汤序、冯益等曹氏党羽全被诛杀。马亮因告发造反有功,被授予都督之职。史书评论此事称,朱祁镇最初信任王振,又信任曹吉祥,两人都带来了祸乱。

3、徐有贞的改名、杀于谦留下恶名

徐有贞,本名徐理,是宣德八年的进士。矮小精悍,有智谋,好功名。凡天文、地理、兵法、水利、阴阳方术没有不熟习的。在土木堡之变后,因为力主南迁,被兵部侍郎于谦痛斥“可以斩首”。景帝即位后,徐理因南迁建议被大臣嘲笑,无法得到升迁。

后来徐理得到太保陈循的赏识,当当时的用人权在少保于谦手中,于谦就为他求官,但是被景泰帝拒绝:“就是那个建议南迁的徐理?人太狡诈,会带坏官场风气。”因为没有被启用,徐理认为于谦没有推荐他,从此更加记恨于谦。因为总得不到升迁,徐理后来改名徐有贞。

夺门之变的次日,徐有贞就进入内阁,加授兵部尚书,封武功伯兼华盖殿大学士,掌管文渊阁事务,世袭锦衣指挥使。徐有贞上台第一件事就是诬陷少保于谦、大学士王文,并杀了他们,景泰诸臣尽被排斥驱逐。而且有恩于他的陈循,也在被驱逐之列。

徐有贞得势后,发现朱祁镇对曹吉祥、石亨有厌恶之色,就暗示说这两人个贪婪横暴。因为朱祁镇垂爱徐有贞,常屏退他人和他密语,曹吉祥令小宦官偷听谈话内容,故意泄露给朱祁镇。朱祁镇惊问:“你怎么听到的?”小宦官说:“徐有贞说的,皇帝你和他谈的事,外面没有人不知道。”

后来,曹石二人让人写匿名信责问朱祁镇,说是徐有贞门客马士权所写,于是囚禁徐有贞,马士权被下狱,严刑拷打。正赶上承天门火灾,二人都被赦免。石亨、曹吉祥再次上书:“徐有贞在皇帝颁发的武功伯诰券上写有‘缵禹成功’”。并说禹受禅让成为皇帝,武功是曹操受封处,可见徐有贞有异志。

朱祁镇令人找来武功伯诰券,发现确有其事,大臣们因此上书称“应当斩首”。朱祁镇最终下诏将徐有贞迁徙到金齿为平民。石亨事败后,朱祁镇感觉冤枉了徐有贞,准其回乡养老。徐有贞回到家乡后,希望能重新得到重用,常观望天象,称“将星在昊”等。

徐有贞刚出狱时,曾抚着马士权的背说:“你是义士,保全了我,将来我把女儿嫁给你。”放归金齿后马士权常去看他,徐有贞却不再提婚事。马士权就此离去,终身不问此事。

徐有贞在家中常持一把铁鞭,随鞭起舞,希望重回官场一展宏图。但最终无法再次得到皇帝信息,放纵于山水之间而死去。

关于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人发动夺门之变的动机,历来是有争议的。目前多数人认为,他们的此举纯粹是一种政治投机,因为当时朱祁钰已病入膏肓,而且朝廷上下已形成共识,准备拥立朱祁镇的儿子即位……大势已定的情况下,三人多此一举的政变,除了用政治投机解释,实在别无他解。

图据网络,文为指动济南原创,转载请注明

  

“夺门之变”又称“南宫复辟”:

明朝“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胡人俘虏,其弟郕王朱祁钰明代宗即位。后来英宗被放回来,代宗将英宗尊为“太上皇”,囚于南宫。后眼见代宗身体不行,将领石亨、政客徐有贞、太监曹吉祥等想立从龙之功,拥戴名英宗朱祁镇复位。

石亨:

石亨原是一个智勇双全的大将,也是代宗亲封的太子少师。夺门之变石亨首功,占着功劳,石亨变的飞扬跋扈。不仅逾制要朝廷给自己祖先立碑,还修了一座不像王府(像皇宫)的府邸。对所有稍有得罪的朝廷大臣,罢黜、驱逐,甚至坚持抗击外侮的于谦、范广等重要辅臣,都是被他挟私愤杀死的。换上的都是自家沾亲带故的人。宫闱想入就入,英宗对他所说之事稍有意见,就给皇帝甩脸子。后来英宗实在受不了,告诉左右:非宣诏,武将不得放进宫,石亨进宫次数这才减少。

石亨一样逃不过“上帝要让其灭亡,比先让其疯狂”的魔咒。石亨最终被他的侄子以谋反和 *** 亲王罪株连。平日朝廷大臣对石亨敢怒不敢言,这会还不痛打落水狗。英宗于是将石亨下狱,等候处斩。石亨最后死在狱中。

徐有贞:

徐有贞原名徐珵,在土木堡之变后,因建议首都南迁而一直得不到升迁。后改名徐有贞,重新被启用,修河筑堤,平息水患,颇有建树。夺门之变后,徐有贞成为内阁首辅,也参与了构陷、杀害于谦等重臣的勾当中去。不过最受英宗信任和重用的就是徐有贞了,允许他随时进谏。他也曾和一起发动政变的石亨、曹吉祥等人划成不同阵营,最后被石亨、曹吉祥怨恨和构陷,连遭贬徙。徐有贞在石亨被定罪后,被英宗赦免,恢复官职,但在家闲住。徐有贞自负文武全才,因馋杀于谦等人而未被复用,最后病逝于家中,享年六十六。

曹吉祥:

曹吉祥不是个一般的太监,早年也曾多次参与带兵,四处征讨,所以家里顿藏有火器和勇士。夺门之变后,曹吉祥成为英宗的“内官”,掌管司礼监,还掌握了京城军政大权。权柄之大,和石亨并称“曹石”。曹石二人,在没有“外敌”时,争权夺利,一遇到弹劾,二人很快摒弃前嫌,联手对敌,“革命友谊”还算牢固。

后来石亨下狱被杀,曹吉祥心有恐惧。在得知三国有曹魏就是宦官之后称帝后,自己也起了篡位之心。依附他的番将也都愿意助他成事,好成就不世之功。最后兵变失败,曹吉祥的嫡子从子全部身死,自己也被凌迟于市。

总结:

石亨、徐有贞、曹吉祥三人,本都是有能力之辈,而且前期真为朝廷和百姓做个不少事,奈何权力欲过重,又行了“窃国”之事。之后不仅不知节制,反而要用更多的罪恶去掩盖罪恶,用更膨胀的野心去对待权力。最让人可惜的是徐有贞,不管哪个皇帝,像他这样的“能吏”,都会被重用。很多人就死在“着急”二字上。

我是热爱古代历史的现代创业人如是。关注历史,关注如是。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在土木之变中由监国而继承帝位的明代宗朱祁钰已经在位七年多了,期间经历英宗南归、太子更换(英宗之子朱见濬被废、代宗子朱见济被立为太子)、皇后更换(代宗原配皇后汪氏被废、朱见济母杭氏被立为皇后)、新太子(代宗亲子朱见济)去世等事,一件一件得事情,使得大明皇统继承越发扑朔迷离,无法明晰。

太子朱见济去世,代宗再没有其他儿子,身后无嗣的困厄,一直萦绕代宗左右。在急于生出儿子的愿望下,代宗对于后宫“操劳”不免过分了些,再加上国事的烦劳,所以自景泰七年(1456年)下半年起,代宗身体状况每况愈下,积劳成疾,病势日渐沉重。

景泰八年正月十一,诸臣入大内探望代宗,并再次提出“复立皇储”之议(即复立前太子、英宗之子、原名朱见濬的沂王朱见深),代宗不置可否。正月十四,朝臣于朝会中再次提及立储,诸臣意见不一,有主张沂王复立,有主张只提建储,具体人选由代宗自己决定,还有建议迎立外藩(立宣宗同母弟襄王朱瞻墡之子),等等;而具体到给代宗的奏疏中,只写了“早择元良”四个字。

代宗接奏疏后,回复诸臣,说自己只是偶感风寒,建储一事,待正月十六早朝时,亲自上朝后再议。正月十六,代宗病体无法支撑,还是没有上朝。所以主持朝政的于谦等人决定奏请复立沂王,让大学士商辂起草奏章,准备明日早朝奏报代宗。

就在正月十六日夜,在抵抗瓦剌入侵时立下过大功的武清侯石亨,联合当年因倡言迁都而被贬黜、灰头土脸的左副都御史徐有贞,及内廷司设监太监曹吉祥,发动政变,迎立太上皇朱祁镇,夺取大权。

至于为何要迎立太上皇,那是因为石亨在景泰八年正月里被代宗召见,令他代行郊祀礼,而石亨见代宗病逝沉重,即将不起,所以起了谋取大功的念头。

而一旦代宗去世,迎立谁为新帝,都是文臣们得谋划之功,和石亨没有关系,为了夺得头功,他联合前军都督府右都督张軏(河间王张玉第三子、英国公张辅之弟)、司设监太监曹吉祥,预备趁乱下手,迎立太上皇朱祁镇。这样,一旦成功,他们就是拥立功臣、飞黄腾达。

三人分工明确:曹吉祥以内臣得优势,觐见孙太后(宣宗皇后、英宗生母、代宗嫡母),取得其首肯支持,然后于宫中作为内应。而石亨、张軏则联络太常寺正卿许彬,共同举事。许彬以自己年老、不愿误事为由,举荐左副都御史徐有贞代替参与。

徐有贞在石亨、张軏找上门来说明来意后,大为兴奋,与二人一拍即合,并说:““帝星见移,如果要迎立太上皇,尽快动手。 ”经过详细谋划,四人决定在正月十六晚上发动。

当夜,在徐有贞策划下,先由张軏将准备拥立英宗复位得消息暗中传递到英宗软禁住所----南宫;然后曹吉祥在皇宫内做好接应准备,预备英宗一行前来,并事先准备好孙太后得谕旨,以备起事时出示;石亨、徐有贞则亲自率私兵千余人经曹吉祥事先打开的长安门,闯入皇城,并直奔南宫,打开宫门,接到早有准备得英宗,大呼“请陛下即位”,然后拥着英宗登上早准备好的御辇,直奔奉天殿。

此时,正逢月圆之夜,皓月当空、月光郎朗,英宗借着月光,看清楚了为首的几人,并询问:“卿等何人”,石亨、徐有贞、张軏激动万分,大声报出自己的官职姓名。英宗面露微笑,颔首示意。

队伍至东华门,守门士卒看见不明人等前来,出声喝止,英宗亲自大声回应:“朕太上皇也!”

于是士卒不敢阻挡,众人簇拥着英宗入东华门,至奉天殿。而曹吉祥早已在宫中准备好接应,率內官等拜伏于殿前,山呼万岁,并让安排好的宫廷乐队奏乐,一时间钟鼓齐鸣,英宗踏步登上奉天殿,重回分别了七年多的皇位。

此时诸臣已经在朝房等待上朝,听见钟鼓齐鸣、各门大开,以为是代宗已经登殿,于是鱼贯而入,徐有贞已经站立殿前,高声呼喝道:“太上皇已经复位,诸臣前来觐见!”大臣们面面相觑,不知发生何事,而石亨、徐有贞、曹吉祥、张軏带头入殿,稍微迟疑后,朝臣们还是一齐到奉天殿,朝觐英宗。

英宗亲自向大家宣布自己已复位,朝臣们于是跪下,三拜呼万岁,英宗重登大位,至此功成。当日,英宗即改景泰八年为天顺元年,当年改元,在大明这是第二次(第一次是成祖改建文四年为洪武三十五年)。

而在后宫中的代宗,已经病势沉疴、即将不久于人世,在病榻上得报英宗已经复位后,只说了:“好,好!”两个字,便不再开口说话。英宗重登皇位后,立即派人控制住代宗,断绝后患。

此后,英宗在石亨、徐有贞等人的建议下,将保卫京师的功臣于谦等代宗重臣一一杀害,并于二月十九暗害了已被废为郕王的代宗。

对于拥立自己复位的“大功臣”,英宗大肆封赏,石亨被晋爵“忠国公”、封奉天翊卫推诚宣力武臣、赐丹书铁劵;徐有贞以文臣封爵“武功伯”、内阁首辅、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张軏晋爵“太平侯”、奉天翊卫推诚宣力武臣、赐丹书铁劵;曹吉祥为司礼监掌印太监、协理京营,子侄辈曹钦、曹铉、曹铎等也被封伯爵、都督、锦衣卫世袭官职,确实实现了“飞黄腾达”。

之后,成为首辅的徐有贞自恃英宗倚重,开始逐渐疏远石亨、曹吉祥等当年“战友”,因争夺朝政权力,几人之间的矛盾也开始激化。徐有贞以辅臣身份,常常弹劾石亨、曹吉祥不法事,使得石曹二人怨恨非常,也开始日夜图谋,准备构陷徐有贞。

英宗宠信徐有贞,大朝会后常常单独接见他,密谈商议。曹吉祥于是以亲信太监利用随驾时机,偷听谈话,然后故意告诉英宗,说是徐有贞亲口告诉外人,从而得知。久而久之,英宗逐渐厌恶徐有贞,怀疑他走漏消息,从此逐渐疏远。

天顺元年(1457年)六月,在石亨、曹吉祥得构陷下,英宗对于徐有贞厌恶至极,以“图擅威权,排斥勋旧”的罪名逮捕了他,后来念及他拥立之功,贬到广东任参政。石亨暗中以匿名书对英宗“夺门之变”事加以指责,嫁祸于徐有贞。英宗大怒,把徐有贞抓回北京,关进诏狱。

但经过审讯,诽谤皇帝一事查无实据。不久,承天门失火,英宗大赦天下。石亨怕英宗放过徐有贞,又上奏:“徐有贞封爵,自撰诰文,有‘缵禹成功’之句,又自择武功县为封邑。武功县是大禹曾受禅称帝处,又曾是曹操封邑。徐有贞是以大禹、曹操自比,有非份之望。”最终,英宗将徐有贞削去所有官爵,贬为庶民,并流放金齿卫(在今云南保山怒江、独龙江流域)。

天顺四年(1460年),石亨获罪,死在狱中。英宗想起当年石亨构陷徐有贞,心里有些不忍,对辅臣对李贤、王翱说:“徐有贞有何罪,都是石亨等人陷害,现在石亨已死,可以赦免其罪,让他返回乡里。”

徐有贞在当了四年野人后,得以被赦免,回到家乡南直隶吴县(今江苏苏州)。不过被流放的四年,也让徐有贞幸运地躲过了之后发生在京师的数次血雨腥风,得以保全自己。

成化元年(1465年),英宗驾崩,宪宗登基后,徐有贞更是获准“冠带闲住”,即恢复官身,但仍不得参与政务,只能赋闲。

徐有贞自身确实比较有才,但是因蛊惑英宗杀害于谦一事,使得时人仇视他,所以始终未能起复。 他自负文武全才,又善于观察天象,见吴地有将星出现,自负地认为就是应在自己身上,平日里时常执铁鞭起舞,以图重整旗鼓。

成化二年(1466年),吴县长洲人韩雍平定两广大藤峡叛乱,受封左副都御史,并提督两广军务,成为历史上第一位两广总督(在我的回答文章:《两广总督是多大的官》一文中有细述),消息传回吴县,徐有贞得知后,顿时灰心丧气,颓丧地扔掉铁鞭,叹息:“原来天象将星现于吴,是应在这小子身上!”

成化八年(1472年)七月,六十六岁的徐有贞病逝于吴县,一生只有五个女儿,没有儿子。但是他其中一个外孙,日后却是大大地有名,即《唐伯虎点秋香》中鼎鼎大名的祝允明,或者我们更熟悉的:祝枝山!

石亨,在夺门之变后,晋爵忠国公,世袭铁劵,英宗认为他是拥立首功,所以十分恩宠眷顾,信任有加。令其执掌京营卫所。而石亨也因此骄横跋扈,权欲膨胀。石氏弟、侄、家人等因冒功进官者不下五十余人,而部下亲戚朋友等攀亲骗官者更多达四千余人。

京师朝臣,如果与其作对,一定要将他们逐出朝廷,才能罢休(徐有贞就是例子)。石亨一时间势焰熏天,从而愈发利令智昏,大肆豢养别有用心者,一些趋炎附势、企图升官的都拜在石亨门下,以至民间流传“朱三千,龙八百”的童谣。

石亨武将出身,所以得势后将朝廷所设置的文职巡抚全部撤换,以心腹武将充任,大权独揽,干预朝政,为所欲为。觐见英宗,也敷衍了事,并大言惭惭,信口开河。即使不召见,也借故入宫,有时候英宗居然都不知道石亨进宫,一不留神猛然撞见,让曾经在北地当过俘虏的英宗也惊吓不轻。

久而久之,英宗不厌其烦,以此事问于辅臣李贤。李贤回答:“朝内大事,惟陛下一人做主。”英宗深以为然,敕告左顺门:“非宣召,武官不得进宫。”石亨此后才进宫次数减少。

石亨修建忠国公府,富丽堂皇,逾制之极。英宗不经意登皇宫凤楼,看见后也惊问“此何家府第?”恭顺侯吴瑾(蒙古归附鞑官)随侍在旁,心直口快,故意直接回答说:“此必王府!”英宗说:“不是的”,心里逐渐明白吴瑾的意思。吴瑾又接着说:“不是王府,谁敢僭逾至此?”英宗于是不答,但是会心地点头,心里知道了该怎么办。

石亨的侄子石彪,勇冠三军,被封定远侯、大同总兵官,骄横不法,与石亨无二。更借助石氏权势,故意藐视藩地大同的亲藩代王,居然以劳军名义,令代王向其下跪致意,引得天下人侧目。

石氏叔侄,拥数万材官精锐,内外武将,半数出于石家,已经危及社稷,而石氏叔侄赳赳武夫,浅薄不懂谦逊,结局早已注定。

天顺三年(1459年)十月,石彪欲图永镇大同,让属下千户杨斌等奏保,英宗对于石氏跋扈已经忍无可忍,于是顺水推舟,以所请其中有诈为由,逮捕杨并等人,拷问后获得“石彪欲图联合石亨谋反”得口供。于是英宗立即遣锦衣卫直驰大同,于军中逮捕石彪,押赴京师关入诏狱,在审讯石彪时获得石彪私有绣蟒龙衣、拥有逾制寝床、欺凌亲藩等违反国法之事,谋反之罪坐实,英宗下令抄没石彪家。

而石亨,受其侄谋反和 *** 亲王罪,被株连,英宗为稳住石亨,只是停止他上朝参见资格,削去官职,暂时没有动石亨。但是石亨朋党,尽数被罢黜,石家顷刻间树倒猢狲散。

天顺四年(1460年)正月,锦衣卫指挥使逯杲上奏石亨居心叵测、跋扈不法、私收贿赂、阴蓄私兵、招纳术士制造谣言等,图谋不轨(极有可能是英宗授意的),英宗令朝臣共议此时,商议处置 *** 。诸臣因石亨平时骄横跋扈、肆意打击不顺从石家之人,早就对石亨切齿痛恨,朝议中纷纷上奏,皆言绝不可轻饶。

于是英宗下诏,将早就是死老虎的石亨下狱,令三法司依律论罪。最终石亨以谋反罪论诛,抄没全家,秋后处斩。二月,石亨没等到秋后,就“瘐死”狱中,而石彪、石后等人,皆于天顺四年(1460年)秋后处斩,石氏满门被诛灭。

曹吉祥,夺门之后,被论功行赏,担任司礼监掌印太监。而他又少通文墨,引荐文武官员时,常只看贿赂多少,而不管是否胜任。由此对于朝政损害极大。长久以往,英宗也多少看出端倪,但因曹吉祥“复位有功”,故并不好接斥责他,只密令朝臣对司礼监稍加压抑,由此内阁与司礼监的矛盾,转化为辅臣与曹吉祥的矛盾,使得曹吉祥对辅臣们十分不满。

在构陷夺门之变时的同党徐有贞之事中,曹吉祥联合石亨,最终将徐有贞贬为庶民,远逐云南。之后又放肆迫害诬告不顺从于己的诸臣,打击正直官员,培植势力,从而攫取大权。肆无忌惮得的行动,连英宗都有所觉悟。

英宗曾向首辅李贤询问对“夺门”一事的看法。李贤说:“如果说迎接驾,那是没问题的。但‘夺门’二字,何以服众,作为后世榜样?天子之位,本来就是皇帝所有的,‘夺’字岂不是说当时陛下根本没有皇帝名义,而是硬抢来的。而且当时千钧一发,如果失败,诸人死则死耳,而陛下将置于何地?何况当时郕戾王(即代宗)已病重将薨,他去世后,群臣自然会请您复位,何必多事去‘夺’?鼓动此事的人,不过是以陛下为奇货,借此获得大功,得以富贵,哪里是为了江山社稷?”

英宗听后,恍然大悟,从此开始疏远曹吉祥,不再重用,并下令,今后奏章不准用“夺门”二字,同时,裁革以“夺门”之功而得以冒官封赏的四千多人。不过当时英宗主要是处置石亨一党,而曹吉祥又是内臣,比较容易控制,所以英宗没有进一步处置他,暂时稳住曹家。

天顺四年(1460年),石氏全族被诛,而这也使得曹氏十分惊恐,准备铤而走险。曹吉祥侄子曹钦豢养了大批蒙古归附骑兵,日夜操练,为谋反做准备。

曹钦并曾向门客冯益深有含义地问:“自古以来,有没有宦官子弟当天子的?”,其意不言而明。冯益投其所好地回答说:“怎么没有?您的本家魏武帝(即曹操)就是!”曹钦听后大喜过望,更加坚定了造反的决心。

天顺五年(1461年)六月十五,经过长期准备,曹吉祥、曹钦与其党羽、都督伯颜也先(蒙古降将)等数十人密谋次日天明起事,选曹氏私兵五百人,于天明朝门大开时,由曹吉祥为内应,接应曹钦拥兵入内,废黜英宗,并诛杀朝廷重臣,然后挟持太后,皇后,诸王,逼迫英宗禅位。

曹氏部将、蒙古降将都指挥完者秃亮(马亮),原本参与了密谋,但是在十六凌晨,偷偷离开曹家,紧急赶到外朝房,报告准备于第二天率军出征甘凉的勋臣怀宁伯孙镗、恭顺侯吴瑾。孙、吴二人得报大惊,急赴皇宫长安右门报变。但夜已深,无法入内,所以只能递急报告变。

孙镗、吴瑾都是武臣,不大识字,所以危急中只写:"曹钦反、曹钦反!"六个大字,将急报投进宫中。

守门卫士迅速转送英宗。而英宗深夜闻变,稳住心神后,立即命人逮捕正在宫中等待为钦内应的曹吉祥及其同党,同时诏令皇城诸门及京师九门,紧闭各门不许开启。而此时准备作乱的曹钦,对于电石火光间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一无所知。

十六日晨,曹钦按照事先计划,与曹铉、曹䥧、曹铎等曹氏子弟及伯颜也先率领精锐骑兵来到长安左门,但是平日天亮时便开启的皇城门户紧闭,如临大敌,戒备森严。曹钦知道事情泄露,又不愿就此束手就擒,于是率领部属,转道赴自己所痛恨的锦衣卫指挥使逯杲私宅,杀死逯杲。又在朝房杀死都御史寇深,挟持李贤。

之后叛军数次攻打长安左右门,并纵火烧门。守卫长安门的禁军拆御河河岸砖,垒实长安门,以抵御叛军。而此时孙镗统领京营禁卫军也赶来平乱,激战中乱军抵挡不住,曹䥧被杀,曹钦中箭,负伤奔逃。但是路遇吴瑾带领几个骑兵赶来平叛,曹钦困兽犹斗,直冲而过,吴瑾等人寡不敌众全部阵亡。

曹钦继续带伤率残兵,与禁军对抗,并数次击溃禁军的进攻,直至夕阳西下。孙镗督战,禁军再次发动攻击,孙镗子孙辄于激战中砍中曹钦肩,但马上被曹钦卫士砍死。孙镗顾不上悲伤,继续指挥围攻曹钦。见大势已去,立曹钦试图破朝阳门逃往城外,但没有成功;奔走其余安定门、东直门、齐化门,诸门均紧闭。

此时夜已深,而大雨倾盆,曹钦无处可逃,只得乘夜窜归曹府。孙镗统禁军,联合兵部尚书马昂、会昌侯孙继宗的援军,督军连夜环攻,滂沱大雨之下,杀敌震天。曹府被禁军四面围困,禁军士蜂拥而入,见人就杀。最后山穷水尽的曹钦投井自尽,曹铉、曹铎、伯颜也先激战中死在禁卫军刀下,曹家不分男女老幼,满门全被杀光。 曹氏叛乱被平定。

平曹氏叛乱后,英宗亲临午门,宣布曹吉祥谋反,下狱详细审问,第二天,将曹吉祥凌迟处死。曹氏党羽及亲属也全部诛杀,女眷及幼儿被流放岭]南。首告有功得马亮被授予都督官职。

这就是“夺门之变”中,三个主要策划、参与者的最终结局。

而还有一个重要参与者::都督张軏,事后被晋爵“太平侯”。但是他很有造化,在天顺二年(1458年)就去世了,躲过了日后得清算,儿子张瑾袭封太平侯,但在宪宗时革爵,被授予指挥使,日后也传承至明末,算是结局最好得一个了,因为不涉及本题,所以不再加以详述。

夺门之变,因明英宗朱祁镇土木堡之变被瓦剌人俘虏,其弟朱祁钰接掌皇位,后朱祁镇被赎回,朱祁钰不愿交出皇位,将其囚禁于南宫,经过八年,朱祁钰病重。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合力发动政变,拥护朱祁镇复位。之后,夺门之变的三大功臣下场也是各有不同,石亨死于狱中,徐有贞贬官,曹吉祥凌迟处死。

(石亨)

首先是石亨,在英宗第一次在位期间,石亨是镇守大同防范瓦剌的将领,颇有将才,屡建功勋。土木堡之变后,朱祁钰监国,打响抵抗瓦剌入侵的北京保卫战,石亨受于谦推荐入京率军抵抗瓦剌,立下大功,获封侯爵,朱祁钰即位后加官太子太师,手握兵权,颇受信任。景泰八年,朱祁钰出巡途中病发,命石亨代为祭祀,石亨发现有机可乘,率军回京拥护朱祁镇复位,被推为首功,加封忠国公。夺门之变后,石亨居功自傲,逐渐目中无人,把持朝政。将数百亲信仆从都授予高官,收受贿赂卖官鬻爵。陷害杀死与自己不和的于谦等忠良。将京中和各地文武要职全部换上自己的亲信武将,府邸规模超过王府,连英宗朱祁镇也不放在眼里,引发英宗不满。
(于谦)

最终,石亨作茧自缚。由于其侄,获封定远侯的石彪贪心不足,意图镇守大同,引发英宗对其谋反的怀疑,将石彪逮捕,发现私有绣蟒龙衣、拥有违反礼法的寝床等违反国法之事,坐实谋反之罪。英宗将石亨贬为庶人,一干党羽尽数罢黜。失去了官位的石亨很快遭到报复,次年,锦衣卫指挥使逯杲弹劾石亨与其侄孙石后心怀叵测,肆行无忌。朝中屡受石亨欺压的大臣纷纷要求严惩,最终石亨以谋反罪背叛处斩,死于狱中,石彪、石后等人全部处斩。

(徐有贞)

然后是徐有贞。徐有贞原名徐珵,在朱祁镇第一次在位时不过是一个五品翰林院侍讲。土木堡之变后,徐珵进言请求迁都南京以避瓦剌锋芒,受到于谦等人的痛斥。朱祁钰即位后,于谦掌权,徐珵因曾建议南迁而被朱祁钰不齿,不能晋升,而徐有贞以为于谦从中作梗,心中深恨。此后徐珵改名徐有贞,因而终于获得外放资格,由于治河有功晋升左副都御史。夺门之变中,石亨等人联络徐有贞为内应,拥立英宗复位。此后,徐有贞步步高升,成为内阁首辅,深受英宗信任。曾在英宗犹豫是否要杀于谦时进言促使英宗杀于谦。

徐有贞的失败源于其与石亨、曹吉祥的纷争。夺门之变后,徐有贞与二人渐行渐远,矛盾日益凸显,徐有贞多次指使或是赞同言官御史对石曹二人的弹劾,由此被二人深恨。曹吉祥利用宫中宦官偷听英宗与徐有贞的秘密谈话,再放出去声称是徐有贞泄露,使其失宠。石曹再哭诉徐有贞指使官员弹劾自己,引发英宗震怒,将徐有贞贬官,又被石亨陷害,下狱,最终流放。石亨败亡后,英宗认为徐有贞是被石亨诬陷,赦免其还乡。英宗朱祁镇死后,朱见深即位,恢复徐有贞官员身份,但始终未再起用,最终死于家乡。

(曹吉祥)

最后是曹吉祥。曹吉祥是土木堡之变罪魁祸首王振门下,早年也多次担任监军参与作战,在此期间收养了不少蕃将士卒为己所用。英宗土木堡之变被擒,代宗朱祁钰即位后,曹吉祥继续在宫中任职。石亨发现朱祁钰病重后,与曹吉祥商议,利用他在宫中的便利传递消息,最终成功拥立英宗复位。曹吉祥执掌司礼监,成为宫中宦官之主。甚至还获封昭武伯,执掌京城三大营,控制了京中宿卫。其嗣子曹钦及几个从子都手握兵权。曹吉祥借此收受贿赂,任用亲信,排除异己,卖官鬻爵。与石亨一起把超政搞得乌烟瘴气。

但是,随着徐有贞倒台,新任首辅李贤告诉英宗,夺门之变并无必要,因为代宗朱祁钰病重而其几个儿子都已死,一旦去世必然是英宗复位,由此,英宗恍然大悟,开始疏远曹吉祥,并革除了许多因夺门之变获封的官员。石亨败亡后,曹吉祥等人开始担心自己的命运,此前其从子曹钦甚至已起了谋反的心思,问门客自古有没有宦官的子嗣做天子的,门客说曹操就是,曹钦大为欣喜。后来曹钦因为对家人滥用私刑被弹劾,处理此事的正是将石亨送上绝路的锦衣卫指挥使逯杲。曹钦遂起反心,约定某日凌晨叛乱,由曹吉祥在宫中打开城门,曹钦率众杀入,取英宗性命,自立为帝。但是其中一个蕃将马亮后悔,暗通消息与当晚在朝房值夜的恭顺侯吴瑾,于是宫门加强戒备,曹吉祥被擒。曹钦攻城不成,砍伤李贤,杀死逯杲、吴瑾,退回家中,最后被追上的陕西总兵官孙镗追杀,曹钦跳井而死,众党羽被杀,曹吉祥几天后被凌迟处死。

在职场遇到“卸磨杀驴”情形,此时作为元老级员工的”驴“该如何自保

感谢诚邀。我的感觉是你已被Y团队边缘化了。职场如战场,出现卸磨杀驴的情况也属正常。依本人多年的职场经验,被杀了就杀了吧,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目前你可能有过不去这个坎,我们来就具体问题、原因进行分析如下:

第一,付出太多未得到回报

你之前有过大型企业的工作经验,可是这个企业有给你实践的机会吗?

在与Y团队组建过程中如果算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在这个团队筹备过程中你学到了什么,如果你个人有所收获就说明,你的付出有了回报,这个回报可能不是物质上的,但可以让你某些方面有成就感。

我曾经在一家外资企业工作了多年,组建团队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在经济危机期间大裁员,我用两天时间裁掉50%员工,没有发生一起法律纠纷,老板只象征性地付了一点点补偿金,在当地所有的企业裁员中堪称经典。

但几年后老板还是卸磨杀驴了,我当时只用了两周时间就调整好了心态。

因为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职场没有永恒的赢家,这个老板给我很多的实践机会,我非常感谢他,我在第四周就应聘到了一家500强企业,应聘如此顺利与前老板的教诲不无关系。

当你的付出得不到物质上的回报,一定有精神上的愉悦。

如果付出无任何收获,一分钟都不要等,如果你停留了,活该你被杀。

第二,保留证据,伺机反击

如果你感觉就这么离开不甘心,就保留好有利证据,做事谨慎周全,防止Y团队利用你的疏忽抓住你的小辫子合理解聘你,那你就惨了,有苦说不出。

对你有利的证据:如劳动合同、工资单、考勤表、指纹记录。还有筹建过程中整理的文件、与 *** 地对接的文件、联系人,必要时让他们给予Y压力。

君子喻于义,小于喻于利,看来你是遇到小人了。对待小人的最好的办法就是伺机反击。

第三,调整心态,控制好情绪

如果有难言之隐,暂时不能离开,你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做事有条不紊,不能乱了阵角给对方以可乘之机。

孔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少说多做,把这个经历记录下来发到今日头条,一不小心成为头条签约作者也未可知。正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

多年以后,你可能会感谢Y团队,是他们让你得到了成长。

同时还需要自我反省,在工作过程中是否犯严重错误,是否给团队造成严重损失。如果皆排除,此时此刻,你需要建立一份计划,这个计划包括:

1、学习计划:之所以Y敢于将你架空,说明你不是不可替代的,通过学习与本职工作相关的知识将来成为不可替代的员工,时刻保持紧迫感。
2、反击计划:搜集证据,对你有利,对方不利的证据。
3、整理简历:投递简历,寻找下家。如果面试官问你离职的原因时,你只说为了更好的发展即可,不可提及此事。

你目前的处境我也曾经历过,当时感觉不能逾越,我当时的解决办法是让自己忙起来,电视剧《猎场》中胡歌说:当你忙的没有时间喘气,哪还记得烦恼了。

时间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相信一切的美好都将如期而至。

初你好运。

我是职场达人林是贰木,欢迎关注,一起来聊聊职场那些事。

人老珠黄,被嫌弃,很正常。自己平时要长心眼,不要被领导的一句表扬而沾沾自喜,灿烂的连自己是谁都忘了。干啥事都不要100%,留一点,关键时,看领导对你怎样,过分的话,让他永不得超生。我们就是水,可以载舟,也能覆舟!

卸磨杀驴:这个词在成语中是带有贬义的,原意是指磨完东西后,把拉磨的驴卸下来杀掉。引申出来就是比喻把曾经为自己出过力的人一脚踢开,抛弃掉或处理掉。

就像作家九峰在黑岩网的小说里写的:人在江湖漂,哪有不挨刀。职场就是江湖,为了所谓的利益,经常会斗的头破血流,那么,这种卸磨杀驴的情形在企业中也是见怪不怪了。这是因为:

第一,由于当今社会知识更新换代日新月异,而所谓的老员工(或有功之臣)不仅使用的人才成本过高,而且其知识面、知识深度和知识结构都已经老化,已经不能再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

第二,企业的岗位是有限的,关键岗位或重要岗位更是有限的,而老员工(或有功之臣)往往占据着这些岗位,从企业的长远发展及培养后备人才力量的角度来看,不杀掉这些老员工的话就无法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

第三,利润是企业的生命,虽然企业有很大的社会责任,但谁也无法阻止企业利润的车轮碾过。

第四,从激励员工士气的角度来看,这样做有利于企业的其他员工始终保持着一种比较好的竞争心态,有利于企业内部竞争机制的形成,也有利于企业形成一种比较好的人才培养机制,也更有利于吸收外部新鲜血液的精华。

第五,从企业文化的形成来看,老员工(或有功之臣)代表着旧事物,他们往往对新事物持排斥态度,这就造成了企业中关键的环节缺乏创新精神,缺乏进取心,从而从整体上去影响企业文化缺乏创造力。

知道了企业卸磨杀驴的缘由之后,作为元老街的员工的“驴”要做到很好的自我保护,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 要认清自己在企业中的真实身份,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一切从大局出发,紧跟公司的发展趋势。

二、见好就收,该急流勇退的时候要懂得及时抽身,既然已经看到老板眼中的杀机,就不要在继续死磕了,及时来个华丽的转身,找到更适合自己的位置才是上策。

三、 要是题主认为自己确实有才华又有雄心的话,抬脚挥拳踹飞大老板自己坐上山头,也就无需担心老板的“卸磨杀驴”哦。

“卸磨杀驴”的事在职场经常发生。因为利益纠葛、权利纷争等,身具功劳、能力出众的员工,也许都将面临这个问题。


据题主所述,A在帮助公司走上正轨后被其他三个创始人排挤,但A还是想在这里继续工作下去。那么,不防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平静心态,分析情势

说到底,职场是一个独自奋斗的所在,不能在这里指望别人。A既然已被人事孤立,那么就不要四处找人抱怨,坐下来仔细分析一下,自己手上掌握了多少对这个单位,以及对Y等三人的有利、不利的证据和资源,重点在“不利”。

综合证据,看看自己是可以狠狠出击,还是稍事忍耐。

其次,急速发展自己的人脉关系

再私的企业,上面也有管他的公家;再疯狂的老板,也有惧怕的人和事。A应该大量发展人脉,尤其是那些对本企业有重大影响的 *** 机构的人。

这个其实并不难,多找找关系,即可办到。

再次,保护好自己

把自己的工作做到密不透风,不要让Y等三人抓住把柄,到时候被Y等人“拿起法律的武器”消灭掉。

最后,谈判

准备好“不利”的证据,整理好自己的人脉网,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与Y等三人谈判:若和平共处,则你好我好;若逼人太甚,只好一拍两散,大家各行套路。

谈判的前提是有充分砝码,如可以让Y等人感到恐惧的证据,以及A已经触及的对这个企业产生重大影响的人。

一般来说,如果没有大的恩怨,做完这些事以后,也基本能风平浪静了。千里出奔只为财,人大都为利益而聚,哪有巨大的仇怨。

至于四名新人的“白眼狼”行为,其实很正常。从根本上就不能认为他们就是A的一党。职场说到底是赚钱的所在,只能讲利益,不能讲感情。

在职场里面,我们既要认清自己的价值,能提供什么不能提供什么,与公司的合作利益在于哪,注意,在公司里面可能除了老板,没有谁是不可替代的。而工作是讲结果的,用结果说话。
本人认为“驴”是保不住了,了解有多少补偿,拿补偿,大家各自各的道!这也许就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作为一个创业公司的首批员工,能理解你是的不容易。

跟随老板经历公司从“0到1”的在市场上冲出来,虽然不是上销售这战场拉客户,但在团队的后方给予了很多的支持与帮助,在前期做了一个非常到位的配合,然而还帮公司培养几个人员上手,为公司增加更多生力军。

站在职场经理人这个角度看,给你点个赞,可以说是在这能力上做到专业的地步。

但发现目前现在的事,问题又出在哪里?

问题在于:你的职场核心竞争能力是什么?(多问自己几次)

员工招聘、客户资料整合、人员成本分析、团队所有文书的审查?就这些了吗?这些年有没有进步了?

我们在交人、带人的时候,更应该对自己要求更高:

自己要阅读更多的东西,持续地去成长,练造比现在这能力更强的能力,而不是会了这些后就直接固化,一成不变了。

如果这些有人学会后,比你会做,而工资成本比你还低,那你的可替代性就变得更大,更容易替换,那么,就有了现在这个局面。

  • 你的职场核心能力是什么?

  • 是否随着环境与公司的变化而变化?

  • 你教会别人后,你还学会了新的本领吗?

  • 这本领如何帮助现在的公司继续发展呢?然后与老板沟通过,老板认可吗?

  • 多问自己这些问题。

其实我们在创业公司里面,最忌讳是讲交情与人际关系,也许你们是朋友,或者很熟的人,但这个如果不是公事公办,公私不分的话,这企业也很难做大,公司团队的氛围也是一团糟。

关于回报的问题

如果之前你们谈好的,老板愿意给股份或者期权,这当然好。如果没有答应,双方没有签协议什么的,那么工资就是给你的回报,你与老板之间不欠什么了,如果还强加点感情进去的话,就有点不职业了:公司不是家。老板愿意给你就要,如果不给那么,工资与奖励就是你与公司创业的回报了。


以上的话有点刺耳,但是肺腑之言。

欢迎关注我的今日头条号!

《康熙王朝》周培公被康熙贬驻盛京十分凄惨,为何临死还要献皇图

《康熙王朝》周培公被康熙贬驻盛京十分凄惨,为何临死还要献皇图?(了解更多古代史,请关注长城说历史)

谈到周培公,一生为康熙立下了汗马功劳,到最后没有受到重用,而被贬到盛京。周培公早期,非常穷苦,不为五斗米折腰,经史子集无一不通。当时,虽不在庙堂之门,可是,对庙堂之事,依然看的很透。

周培公与朱国治结交比较好,朱国治见他确实有才,非常欣赏他。当年,虽说受康熙老师伍次友推荐,并有推荐信给明珠大人。周培公在穷困潦倒时,也没有拿着推荐信去找明珠,要的一官半职。他想要靠自己能力做官,不能靠人家的推荐信。

可见,周培公十分耿直,靠自己的能力闯出自己的仕途,更不会让别人推荐。是金子总会发光,最终,康熙还是发现了周培公。

由于周培公受到朱国治赏识,要去云南做巡抚时,向康熙征求要带上周培公。对康熙说:此人对他说,他此行有惊无险等。把朱国治此行预料的非常准,康熙感觉此人这么厉害,想要见他,且想重用他。因此,有了康熙找周培公,见到康熙,凭借看康熙的气质,与身边的随从,就能断定出康熙是皇帝。

由此可知,周培公确实比较厉害,康熙从此开始重用周培公,之后,周培公为康熙立下很多功绩。后来,由于朝中的流言蜚语,康熙不得不把周培公贬到盛京。从此,周培公不再受康熙重用。

康熙想再次启用周培公时,周培公已经身患恶疾不能下床,便献给康熙了一幅皇图。康熙看后,十分意外。

长城君便分析一下,周培公被康熙贬驻盛京,为何临死还要献出皇图?

其一,周培公忠心于大清朝,忠心于康熙。周培公为康熙奉献了一生的功绩,让自己的能力得到很好的展示。由于周培公的权力越来越大,朝中很多大臣,纷纷上奏折弹劾他。在形式危机之下,康熙不得不把周培公贬驻盛京,当时,周培公有可能知道康熙的苦心。

被贬盛京之后,周培公还不曾忘记康熙开疆拓土的计划,有了大概十年的时间,为康熙画了一幅疆域皇图。更为康熙考虑好,如何开疆拓土。

可见,周培公心系大清朝,心系康熙,也证明了周培公对康熙是忠心的,并没有私心,更没有企图。

其二,想让康熙看看,把我贬驻盛京,有多后悔。在朝中大臣上奏折弹劾周培公时,康熙已经对周培公有所担心了。作为皇帝的康熙,肯定会顾虑周培公的权力。之前,康熙经历类似的事情,非常之多,如鳌拜,三番等。当时,康熙认为,不管你周培公有没有私心,我都要将你贬驻盛京。

只有这样,康熙才对周培公放心,才能平服众大臣们的流言蜚语。当周培公献出皇图时,康熙有些后悔将周培公贬驻盛京。可惜此时已晚,周培公已不能在给康熙效力。当周培公去世后,康熙为周培公守了一夜灵。

由此可知,康熙把周培公贬驻盛京感到后悔,这样一个人人才,就被埋没十年之久,直到去世也没有给康熙效力。

其三,为自己以后留名,展现自己的才能。周培公是一个多么聪明的人,对自己以后肯定有所考虑。为康熙奉献一生的功绩,如不能把自己名字流芳百世,就感觉有些不值了。因此,周培公在临终时,把自己用了十年心血绘制的皇图献给康熙。

周培公知道,康熙肯定会把此图给众大臣看,也会给孝庄皇太后看,更会将此图传下去,让后人记住周培公这个人。这是周培公初衷的目的之一,更让康熙以及众大臣知道,周培公是忠于大清朝的。

长城君曰:从康熙重用周培公,到周培公被贬盛京,周培公一直忠于大清朝,一直忠于康熙。直到周培公去世,康熙十分后悔。孝庄皇太后看了皇图后,还责怪康熙,当年把周培公放在盛京十年。

无论怎样,周培公是一代传奇,给大清朝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给康熙立下了很多功绩。更为康熙推荐了姚启圣,让康熙继续开疆拓土。如没有周培公的推荐,姚启圣有可能就会被埋没。

【文:长城说历史,图:来源网络,侵权必删,本文原创首发,请勿转载,侵权必究,了解更多古代史,请关注长城说历史,您的点赞,转发,评论是长城君创作最大的动力;因本人能力有限,如有不妥之处,欢迎批评指正,谢谢。】

《康熙王朝》中周培公集汉臣所有美德于一身,文韬武略,有胆识有谋略,临死奉上十年心血之作《皇舆全览图》,可谓忠心耿耿,那么《康熙王朝》周培公被康熙贬驻盛京十分凄惨,为何临死还要献皇图呢?

有书君认为周培公是个胸怀大志,心系天下之人,他的临终献图有以下原因:周培公献图意在向康熙表达自己自始至终爱国忠君,意在陈述自己知恩图报之心,意在表明自己才学过人,意在劝诫清君亲满防汉并非良策,民族和谐才能昌盛永年。

一、周培公献图表忠心:报康熙知遇之恩之心

周培公是一个儒生,深谙孔孟之道,懂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周培公本一介草民,家徒四壁,穷困潦倒,但苦于报国无门,他想通过科举考试,登上仕途,然而在考试时忘了避皇帝的名讳,导致名落孙山,无缘仕途。

正当他颠沛流离之际,因为拿着了老师伍次友的举荐信替一女子写状纸时,被康熙慧眼识中。

从此周培公便平步青云,抱负尽展,这份知遇之恩是周培公永世难忘的。

周培公认定自己大清的永远的子民,是康熙的永远的臣子,即便康熙在他劝降王辅臣,扫平三藩之乱,有功无过时泛驻盛京。

即便在盛京饱受大自然的摧残,冰天雪地里令他苦不堪言,手脚冻得麻木,身子冷得打颤,可他仍一片忠心可鉴日月,这真是皇上虐他千百遍,他待皇上如初恋。

周培公身为南方人,在盛京度日如年,但他仍然十多年如一日,精密测绘,耐心细致绘就《皇舆全览图》,并在临终前献给康熙,满怀期待康熙能够一统天下,颇有宝刀赠英雄的慷慨。

这是他对大清朝的忠心,是对康熙大帝的美好祝愿,也报达了康熙大帝知遇之恩。

二、周培公献图为自己名扬四海

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忠家。周培公雄才大略,满腹经纶,有匡扶天下之宏愿,当然期望辅助君王,博得生前身后名,想要成就千秋伟业,誉满天下。

《皇舆全览图》既表达周培公华夏一统,铸就 *** 的梦想,也展示了他的才华和能力,体现了他的人生价值。

身在盛京苦寒之地的他,便想到绘制一幅《皇舆全览图》留下千古流传的大手笔,让自己建功立业,扬名立万。

当他自知时日不多,便把《皇舆全览图》献给康熙大帝,他知道康熙有一统天下的雄心,便绘图以待恩主,在为大清和康熙着想的同时,也为自己铸就了不朽功勋,赢得了生前身后名。

三、周培公献图力谏满汉一心才能昌盛永年

周培公在平三藩时就料定清人排汉思想会让他功败垂成,周培公深知贬驻盛京的唯一理由便是因为自己汉臣,引来八旗弟子的嫉恨,他只是当了政治权衡的牺牲品。

所以周培公便用自己的才学和忠心向康熙大帝明证汉臣无论是学识还是忠心都不输于八旗子弟,不输于满人。

这从他举荐同是 *** 的姚启圣也可以看出端倪,他其实就是要向康熙证明满人 *** 都是华夏子孙,要一统天下就得满汉一家亲。

他在用十年心血绘成《皇舆全览图》来劝谏康熙亲满防汉不是最好的政策,搞民族歧视,并没有好处,而且只有让占大清80% *** 都信服大清的统治,大清才能真正昌盛万年。

所以周培公还是有政治远见的,他用一张《皇舆全览图》向康熙表达了各民族团结,天下才能和平的愿望。

周培公只用一张《皇舆全览图》便诠释了自己爱国忠君之举,知恩图报之心,扬名立万之意,民族团结之愿,不能不说是一个聪明的举措。

正因为周培公临终的献图行为让康熙大帝愧疚不已,亲自为他守灵一晚,罢朝一天。周培公用尽心力办实事赢得了无比的殊荣,为后人所传颂。

有书君语 :有书送书季开始啦~每周会免费赠送1000本实体书给大家作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读之书《无声告白》。私信回复:福利,即可免费包邮领取书藉,本次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康熙王朝》中,周培公率领三千家奴平定察哈尔叛乱,随后又带兵西征,击败王辅臣,就在即将取得平定“三藩之乱”最终胜利的时候,却被康熙招了回去,对此周培公也看的很淡,只向图海说了一句“我终究只是一个 *** 。”之后,周培公被康熙任命为盛京提督,远赴东北,最终也病死在了任上。

在他去世之前,将自己倾注了十年心血所绘制的《康熙皇舆全览图》献给了康熙,而看到皇图的康熙也陷入了深深的懊悔之中,决定为周培公守灵。

“士为知己者死”,周培公也希望报效康熙的知遇之恩。

《康熙王朝》中,康熙与周培公的相遇纯粹是偶然,要不是康熙无意间看到了自己老师伍次友向明珠推荐周培公的那封信,现在的周培公可能会依然默默无闻。而正是因为有了康熙的信任与厚爱,才给了自己发挥能力的空间,就连身经百战的图海,都被康熙安排成为了自己的副将,这才有了周培公靠着三千家奴的杂牌军立刻察哈尔王的叛军,又在陕西降服王辅臣,之后连战连捷,一时间名声大噪。

作为一名读书人,深知忠君之道,因而即便是康熙对他存有猜忌,临阵撤回,周培公也没有耽搁,遵旨执行,因为相较于周培公的起点,已经是非常好了,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康熙的提携,所以不管康熙心中作何感想,作为对康熙知遇之恩的回报,周培公始终把康熙和朝廷放在首位,虽然结局是凄凉的,就连姚启圣都说“臣比周培公幸运”。

这幅《康熙皇舆全览图》是周培公的心血,也是周培公毕生的志向。

周培公将《康熙皇舆全览图》送给康熙,颇有点“宝剑赠英雄”的味道。

周培公倾注十年的心血完成此图,勾画了大清帝国的完整版图,而这也是周配送毕生心愿与志向的体现,他就是希望大清国国力强盛,令万邦臣服、四海来朝。

而现在的周培公自知生命将不久远,因而将这幅图交给了康熙,也是将自己的希望和寄托交给了康熙,并且通过明珠,转述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些都是英雄间的惺惺相惜,同时也是对于康熙的期望,希望康熙能带领大清走向新的高峰,也让自己为之奋斗的目标能够实现。

周培公也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康熙真的实现满汉之臣的平等。

在此之前,周培公还向康熙推荐了姚启圣,周培公希望姚启圣能担当重任,也担心姚启圣会步自己的后尘。

姚启圣和周培公一样是汉臣,当年的康熙因为对于周培公汉臣身份的忌惮,而临阵换将,但是周培公没有怨言,反而是倾心绘图,就是要通过这幅图也让康熙看到,即便是汉臣,一样是对大清中心耿耿,一样可以创立不世之功,而他也有希望满汉平等、民族和谐。

周培公也希望为国家和朝廷留下不朽作,以名垂青史。

明朝的大臣以“文死谏武死战”为荣,《雍正王朝》中的三爷胤祉也在不停的编书,希望就是为了留下“经国之大典,不朽之盛事”,这都说明了明清时候朝臣都是以能留下或是盛世经典、不朽之作,或是精神气节、忠君之事,而终能名垂青史,广为流传。

周配公也是一样,他为康熙绘图,也是希望为康熙盛世留下自己的传承的经典,也是希望自己的这位主子能够记住自己曾经的贡献。

历史上,《康熙皇舆全览图》确实存在,只不过并非周培公所画,而是由中西方学者也是花费了十年的时间才绘制而成的。《康熙王朝》之所以将这项功绩归于周培公,反映了周培公作为一名汉臣的悲壮与无奈,也凸显了康熙此时此刻的懊悔与歉意,此时此刻,康熙一定非常希望周培公能活着跟他回北京,有机会亲眼见证康熙盛世,而不是带着遗憾,英年早逝。

纵观周培公此人,虽然康熙说他有刺,但其对于个人得失看得很淡。大隐、中隐、小隐,种种皆可,适应性极强,显现随遇而安,“知其不可而安之若命”的道家性格。

初出茅庐

周培公的出场,是随时任潮州知府朱国治进京。朱国治者,汉代“晁错”式人物,其上书裁撤三藩,获罪进京。因周培公准确地,预测了朱国治进京的遭遇,为康熙青睐。一番找寻,康熙先是发现,周培公持有帝师伍次友推荐信而不用,而后其又在茶楼之上,从帝师处得知的信息、以及身边随从的特征,准确判断出康熙的身份。如此,被康熙看重,以无职无衔之身,上书房行走,参与国家重大决策。在其短暂的官宦生涯中,多次力挽狂澜,稳住政局。

渐入佳境

  • 在撤藩博弈之中,吴三桂给出撤藩费用,给朝廷出了难题。周培公将问题一分为三,清晰地指出了第一阶段是最重要,也是费用最少的。只要吴三桂下山进入内地,即表示诚意,同时也其失去了托身之所,主动权也落在了朝廷一方。
  • 年轻的康熙太嫩,最后一刻还是被吴三桂所骗,一时间失了方寸。在场的大臣都顾着安慰,只有周培公保持清醒头脑,提出:
  1. 立马逮捕吴三桂之子,吴应熊;
  2. 暂停福建、广东的撤藩,稳住东南的局面;
  3. 升原吴三桂大将,时任陕甘总督王辅臣为平南大将军,制造出其在吴三桂与康熙,左右为难的局面。
  • 在八旗军节节败退之时,已成强弩之末。提出提拔、重用汉军将领。用魏承谟、朱国治等汉臣的事例,当场反驳索额图的担心。其本人也颇具大将之潜力,初次领兵,面对察哈尔叛军,便旗开得胜。

随遇而安

在这些片段背后,是面对个人荣辱,处变不惊,不计得失,一心为公的周培公。

先是索额图主动请缨,以周培公与明珠人头,作为招安吴三桂的“药引子”。可谓是一箭双雕,既立下功劳,又打击政敌,遭到康熙斥责。而周培公不计前嫌,提议大失方寸的康熙立储,以当时情形,明摆着立胤礽。一则胤礽嫡出,二则胤礽生母难产,危在旦夕,赚了不少感情分。如此,索额图不仅身份进一步提升,压过“万花筒”明珠,且自己家族的富贵荣华也将得到延续。感动得老索一出坤宁官,连忙给周培公磕头,可见周培公的胸襟广阔。


其后周培公与图海,率领孝庄家仆的家仆,凭借“红衣大炮”,小试牛刀,便打败王吉贞(王辅臣之子)。接着炮轰平凉城,震慑王辅臣。念及城中无辜百姓,支身前往,劝降王辅臣。之后与吴三桂之战,胜利近在咫尺之时,被兵部下令诏回。此时已被吴三桂,搞得鸡犬不宁的“满州党”,已成惊弓之鸟,担心周培公成为第二个吴三桂。周培公当然清楚这点,拒绝了图海拖延返京的建议,坦然面对被剥夺功劳的局面。

盛京献图

如此便不难想象,周培公西北诏回的场景:大环境是满汉之间矛盾,而周培公多次挽回危局,立下汗马功劳的同时,也成为众矢之的。这是作为统治阶级提防 *** 的心理,毕竟有三藩的前车之鉴。小环境是周培公“给力”抢戏,令明珠与索额图两位重臣,沦为跑龙套。两人如何甘心屈居周培公之下。颇有嫌隙的两人,达成默契,借大环境之东风,“给力”挖坑,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于是,康熙为了统治也好,保护也罢,将周培公发配盛京。或许周培公心情,有过一丝的波动,很快恢复平静,心中还装着国家,仍有未尽之事,没有浪费自己才能,日以继夜,夜以继日,遍读典籍,完成了大清地图。献图之前,康熙发达了歉意,周培公云淡风轻,略显欣慰,并未过多苛责。更多的是自知时日不多,终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而不是个人得失。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么看?

欢迎点赞留言^_^

《康熙王朝》中最令人唏嘘不止的要数周培公的遭遇,这位给他一根棒就能撬动地球的 *** 率领三千家奴狂揙了吴三桂后,又拿下了拥兵自重的王辅臣,然而,结果却是被康熙夺取万世之功,被贬驻冰天雪地的盛京。因多种原因病逝,但是临死前,却将十年绘制的呕心之作大清皇舆图献与康熙,是忠心还是邀宠,抑或是雄心不死呢?我个人认为他献皇舆图的主要原因有三点,但是最后一点才是最关键的因素。

一.忠君思想。周培公虽然出身卑微,也曾谋求科考但是因故落地,便过起了流浪生活,但是他从来都自诩是一个读书人,读书人向来为官都具忠君爱国思想,骨子里有一种清高和狂傲之气,比如对于伍次友的推荐信,他不愿搭上伍次友帝师这条船,领伍次友的情,更愿意以身正而得荣耀。在获得康熙的提拔和重用后,读书人忠于君主的思维得以真正实现,所以,正所谓“君父无过”,周培公自然也免不了封建社会的愚忠思想,无论境遇顺与不顺,都时刻效忠。好在他遇上的是康熙帝,要是遇上昏庸的无道君主,也许就是助纣为虐之人了。

二.知遇报恩。周培公的身世实际很悲凉,要不是遇上康熙,估计他这辈子就是讨饭的命,正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对于康熙的知遇之恩,周培公时刻铭记于心。对于康熙的贬黜,康熙问他:你恨不恨朕。周培公的回答可谓情深意切,真实表达了一个流浪儿得到家的心境,这让康熙十分动容。这本身也符合周培公的遭遇。周培公明白,满汉之分在康熙的嘴里虽然不存在,但是却始终烙在康熙的心间的,这不是康熙之错,就算是康熙要搞满汉平等,对于以满族地主阶级为基础的那些八旗子弟和官僚们也不会允许,这是康熙的无奈之举,是为了八旗政治的需要,所以,他周培公的牺牲无所谓冤枉与否,一切皆源于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周培公看得透彻,想得明白。

三.打脸康熙,谋求满汉平等。如果非要说打脸康熙也不为过,因为康熙尽管只是八旗地主阶级的代表,但是他本人也确实对于 *** 能臣有不信任之心,这事儿还包括后来的姚启圣、李光地和海霹雳等人。周培公一张皇舆图狠狠回击了康熙对 *** 的不信任,不仅仅是对于康熙,主要是对于那些八旗地主阶级的回击,这另明珠索额图之辈十分汗颜。但是好还有重要一点,那就是为满汉平等进行争取,周培公用皇舆图告诉康熙:你康熙是少数民族,来领导人数最多的汉族,若不争取汉族的大力支持,是很难干下去的,你看看,像我这样的汉族,是能干出很多有利于国家稳定的事情的,不要被满族八旗的那些偏见思想所误导,这张图是以满汉为基础的中华土地皇舆图,不是八旗皇舆图,搞清楚了。但是周培公不可能直说,全在这张图里。康熙要为周培公守灵一晚,大概就是思索这个事情,并非只有哀婉。

0
回帖

电影《驴得水》究竟有什么内涵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