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惩恶扬善的名人和故事?

7分钟前阅读2回复0
zaibaike
zaibaike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1
  • 经验值609692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21938
  • 回复1
楼主
历史上惩恶扬善的名人和故事?

宋慈

宋慈(1186年-1249年),字惠父,汉族,建阳(今属福建南平)人,南宋法医学家。

宋慈“博采近世所传诸书”,“会儿粹之,厘而正之”,加上多年实践经验,“增以己见”,终写成《洗冤集录》。他四任提点刑狱司,以身作则,慎重狱事,正如其所言,他真正做到了“独于狱案,审之又审,不敢萌一毫慢易心”。宋慈提出了一个合格法官的普世标准—洗冤泽物!

宋慈断明洞房凶杀案:南宋绍定末年,汀州府长汀县令赵明汝年事已高,将致仕回乡,朝廷已委派宋慈为长汀县令,十日后将从南昌来汀赴任。连日来,县衙上下人等都为新旧交接之事忙碌着。

一日早晨,一名叫苏三的人跑到县衙来报案:

“离城不远的三里坪村有孟家讨亲,本是一件喜事,谁知酒后客散,三更时分新郎突然死在床上。发觉后,一家人号啕大哭,新娘子脸色刷白,不知何因。”

老县令赵明汝一听事关人命案件,顾不得将致仕回乡,立即与县丞严必修带着仵作皂隶前去白家验尸。仵作验后报道:

“禀老爷,死者口歪舌紫,脸色青白,系中毒身死。”

赵县令回到大厅提问新娘,看她善良端庄,吓得全身打颤,不像是个新婚之夜毒杀丈夫的凶手。县令便叫大家退下,独把新娘与县衙文书留下。县令温声问道:

“我且问你,你要从实回话。你刚拜堂成亲,洞房花烛夜,想来没有什么仇怨,新郎究竟怎样死的,只要你说出实情,本县当秉公处理。”

新娘看县官口气温和,便边泣边诉:“民女名叫白兰花,昨天未时左右到达孟家,以前从没有来过。新郎怎样会死,民女也想不出道理。”

“你们俩见过面,谈过话吗?是何人给你们做媒的?”

“他到过民女家一次,阿妈叫民女出来斟茶,民女斟完茶后便进去,彼此并没有谈过话。过后爹妈提起这桩婚事征询民女意愿,民女就依从了爹妈的话,同意了这桩婚事,至于是谁作媒介绍的,民女不清楚。”

“拜堂后新郎曾进房吗,是什么时候?”

“天将黑时,听见外边客人上席,婶娘端了食物进来说:‘兰花,你也饿了,这面碗鸡要你两口子吃,这是规矩。’婶娘走后,民女朦胧间看到窗外有个影子进来,在桌边站立片刻又走出去了。只因民女头上遮着头盖,看不清楚他的面庞。

“你们新婚同床,总有话说,得老实交待清楚。”

“新郎进房来掀我的头盖道:‘兰花,这面碗鸡我们一同吃吧!’民女不想吃,便没有回答。只见他喝了几口汤,并自言自语地说,我喝醉酒了。说完就自已脱衣上床,等民女脱衣上床,他已睡着,没有谈话。”

“他死前情况怎样,总不可能是睡着无声无息地死去。”

“睡了没多久,民女发觉他翻来覆去,口里哼哼唧唧着说,好难受!民女起身一看,见他脸色大变,汗出如浆,口吐白沫。民女吓坏了,慌忙打开房门喊救人,等家中人进来,他已不会动弹,已气绝身亡。”说到这儿,兰花不由哭出声来。

“莫哭,莫哭,本县问你,你以前曾和别人谈过婚姻吗?”兰花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只是俯首说:“没……没……”,因为她年方十七,一向都在家中烧火、洗衣、养猪,很少和外人接触。

接着,县令又提问了死者的父母,老人家回道:

“儿子身体一向健旺,怎么一进新房就会死去,莫不是和这媳妇前世有冤!”接着又说:“她……她是个扫帚星,克夫命呀!”

再提审死者的婶娘:“鸡是你端进房的,是谁放毒,或者说有人唆使你放毒,故意陷害于她,如不老实交待将动刑受苦。”

婶娘哭道:“民妇先前并不认识她,与她无仇无恨,我怎么会放毒?我不曾生养,把侄儿视作亲生。老爷,民妇冤枉啊!”

赵县令与县丞观察新房,见桌上那碗面碗鸡犹在,即命呼狗来吃,不久立毙。县令嘱将死者入棺而不钉盖,候再检验。把“犯妇”兰花与婶娘上枷,押回县衙。

是夜赵县令召县丞磋商。因他即将致仕回乡,意欲县丞办理此案。县丞严必修是个老官吏,素以办案“快刀斩乱麻”著称。此时心中存了个小九九,本就想在新县令宋慈上任前展示自己的才能,听老县令如此说,正中下怀,便一口允承了下来。

翌日,县丞严必修开堂,传来死者父母、报案人苏三、地保孟老四,在狱中提出“犯妇”兰花与婶娘。堂上两边皂隶,吆喝助威,吓得兰花浑身颤抖。严必修叫开了兰花的枷,问道:

“新婚之夜,应该两情融洽,为何竟谋杀亲夫?”

“民女……民女没有谋杀亲夫。”

严必修一拍惊堂木,喝问道:“已经验明死者口歪舌紫,脸色青白,鸡中有毒。房中又只有你两人。证据确凿,岂容你抵赖?”

“大老爷,我和他只见过一面,无冤无仇,怎会害死他?况且我父母作主,自己愿意嫁给他的。”

“看你娥眉杏眼,颇有姿色,难道无人勾引吗,到了县衙大堂,你还是老实招供了吧,免受皮肉之苦。”

兰花回答道:“民女平日多在家中做事,有时出门下田也与父兄同去,实无勾引情事,大老爷,你可要有真凭实据啊,不能冤枉民女啊!”

严必修一听,双眉倒竖,吼道:“好一张利嘴啊,看来本就是个刁妇。哼,大堂之上,你想隐瞒抵赖,可打错主意。我再问你,为什么洞房之夜要谋杀亲夫,用的什么毒药?”

兰花泪流满面,高声喊道:“大老爷,民女确实冤枉啊!”

严必修又问死者父母:“你们可知道她以前曾和谁家谈过亲,曾有谁常和她家有来往?”

“这可不知道,只听说她做事很勤快,人都夸她,只是我儿在酒席上还好好的,一进新房就死在床上,不知谁放的毒?”

县丞严必修又问报案人苏三:“为什么他家里人不来报案,而是你来报案,你和他家是何亲故,如此关心?”

苏三答道:“小民与他家是邻居,因见他全家都恸哭在房中,事关人命案子,怎能无关呢?”

再问婶娘:“面碗鸡她的家娘不端,却要你端?放毒的事肯定与你有关,如不实说,当判你与犯妇同罪。”

婶娘吓得连连叩头道:“大老爷啊!民妇冤枉啊,民妇一向待侄儿视如亲生,岂会狠心放毒,可也没见谁放毒啊?”

县丞严必修问来问去,不得要领,心里烦躁,便一拍惊堂木,指着兰花道:

“房中只你二人在场,新郎死在床上,人证物证俱在,你不招,那就尝尝苦刑的滋味,或许你就老实肯招了。”说完,他抓起一支刑签丢在地上,喊声“上刑”。

但见两个如狼似虎的皂吏冲上前来,把兰花十指上了夹。俗话说“十指痛人心”,钳夹一抽紧,只痛得她如针刺心肝,额上滴滴汗珠如豆,一霎间便晕了过去。县丞方才叫松刑。皂隶在这兰花脸上喷了些冷水,好一会才苏醒过来。县丞瞪着眼斥道:

“白兰花,到了县衙大堂,怎容你抵赖,你招还是不招?”

秀兰十指紫黑,疼痛难忍。县丞的话她听不清楚,只觉得两耳轰鸣,好久都答不上话来。县丞见了,大怒,又吼道:

“大刑伺候。”

两个皂隶抬上一盆火炭,里面烧着两把火红的烙铁。兰花看了全身都凉了半截。她想:“这是前世的冤债,招也是死,不招受尽苦刑也是死。”她横下一条心,大声回答道:

“看来只有做个冤死鬼了!我招就是了,是我毒死的!”

县丞严必修狞笑道:“你用什么毒药,什么时候放的?”

兰花只听说过砒霜会毒死人,就说:“是用砒霜,没有旁人的时候放在鸡汤里。”

“你为什么要毒死他?”兰花实在说不出原因,便低头不语。县丞见她不答,也不去理她,当堂判道:

“杀人偿命,法不徇情,既然招认,你就在供词上画押吧!”

兰花心如铅铁,撑起身子在“口供”记录上面连画了三个圈圈。县丞一声“退堂”。狱吏上前给秀兰戴了枷,把她打入死牢里。

县丞严必修向县令禀报了审案经过,赵县令心有疑虑,他思考再三道:“人命关天,不草率,可将案情如实上报,等新县令上任后再行定夺。”

且说报案人苏三与孟家隔邻,先以捕蛇为业,后做起贩牛生意,颇有资财,却爱好女色。他原配毛氏是童养媳成婚,由于姿色平常,为人老实,苏三嫌弃,婚后一年多就诬其不贞,一纸休书把她逐回娘家。苏三往赣南诸县贩牛,赶回汀城出售,常住于营背街金沙河畔的悦朋客栈。

客栈老板娘柳红英虽年近三十,却白皙娇好,眼睛水灵,擅长炒炖牛肉,卤腊拼盘,更善于招徕宾客,故生意做得红火。

她原是苦弥岽下山里人,随夫来到城里开客栈,不到一年,丈夫征调南疆服役。此后,单靠红英独立撑持门店。苏三做牛贩生意,有时滞销,便也自宰牛出售,有时便宜赊卖给红英加工,方便顾客。闲着无事也帮红英做引起粗活,红英对他颇有好感。

悦朋客栈原是旧房,年前典来装修的,今老房东去世,欠下债务,后代要将房产卖掉。一日,红英对苏三试探道:“苏老板,这房子我想买下,只是还差点款项不敷,不知苏老板能否代借我一些银子吗?利息按月照付。”

苏三对她早已垂涎三尺,便赶快拿出银两包袱道:“这里有买牛的银钱80两,先借与你,算什么息?待你有钱还我就是。”红英很是感激。当夜,红英炒了几盘菜,亲自陪苏三喝酒,边喝边谈,两人都有醉意。苏三挑逗道:“你很难得,丈夫出门一年余,没人敢进你房间半步,你难道真的不感寂寞?”

“每天累得腰酸腰痛,哪里还懂得什么寂寞。”苏三看她酒后两颊红晕,饶有春意,便轻声道:“我能进房一步吗?”红英望着他佯嗔道:“你不怕打就进来。”“你不关房门,我就敢进去。”

是夜二更过后,房客都已睡静。苏三悄悄摸到红英房门口,见房内尚有烛光,一推门,果然末关。他便大胆进房,把门关了。这一夜,久旱逢雨,一对男女,自是情意浓洽,相识恨晚。自此成为露水夫妻。“世间没有不透风的墙”,时间久了,桃色新闻便传扬开了。

二年多后,红英丈夫自南疆回来,以战功封为偏将,因作战时大腿受伤,调回长汀兼管缉盗之职。一对情人虽然情意尚存,却没有机会接触,于是红英便劝苏三另找一个年青的妻子。

白兰花长得清秀娴静,在于县西村算是个美女。苏三早已垂涎,曾托人说亲,愿出90两白银为聘金。由于苏三有“艳事”传闻,兰花父母均不同意。有次苏三、兰花在田坝相遇,苏三赠金戒指为铒,不料兰花看都不看,忙转身快步走回家中。不久,她受聘给孟家。

这使苏三感到恼火,心里忿恨。婚前,苏三曾找孟清,说他与兰花家先有谈婚,不应夺人之爱,孟清道:“婚姻全凭缘份,怎能说是夺人之爱?”“我愿送你白银50两,劝你把这婚事退了,别找一个俏婚妇。”“你有钱不要摆阔气。”气得苏三挥着拳头骂娘,被个白头樵夫听到。这是一条线索。只是县丞严必修没有深入查访,凭主观判断,岂能不造成冤案!这是后话。

新县令宋慈不日上任,赵县令已告养回家。县丞谒见宋县令,不免谈到“新娘毒死新郎”一案。宋慈关心民瘼,当天就调了案卷、验尸记录,发现了不少疑点。翌日,宋慈派出亲信随从到事发地三里坪和兰花娘家于县西村暗中查访,自已亲自带着衙役、差隶、仵作到三里坪再次开棺验尸。

到了三里坪,由于这段时间天气较冷,故开棺后察看尸体尚未腐烂,只是臭气难闻。宋慈命抬出坪中检验,周围站着不少人观望。仵作喷过烧酒,几个衙役把尸体抬在谷笪上反复认真检验。宋慈问仵作:“是否砒霜致毒?还是其他毒药引发致死?”

仵作认真验过,答道:“不是砒霜,因仍无血,也不是断肠草,因腹脐 *** 无血;尸体青白,舌头与双手黑紫色,要开腔检查。”宋慈乃亲自检验一遍,并道:“据前次验尸记录,有一只大狗将放毒鸡肉与汤食尽,二刻钟全身痉挛而死,找出这只死狗来。”不久,孟家人将已埋土的死狗拖来。宋慈命仵作先将胸腹部毛剃去,明显颜色呈青白而带有紫色斑点,再剖开胸腹腔,胃内有鸡肉糜烂残渣,细验后发现有蛇腥气。宋慈乃入屋私问死者父亲道:“此地有以捉蛇养蛇为业的人吗?”其父答道:“有,隔邻苏三,”即报案人。此时派到三里坪调查的吏员来报:“报案人苏三忙于打探消息,事有可疑。”

宋慈命吏员在苏三近邻带一老年妇女来问话,宋慈与老妇闲谈约四五刻钟,然后让她回家。宋慈随即派人暗里跟着,看有谁找她问话。果然苏三到她家中,询问宋慈问话情况。宋慈便迅传苏三到来问道:“你当时报案是怎样报的?”苏三滚瓜烂熟又说了一遍。宋慈瞪着眼睛看了他一刻,却不再问讯,看他虽然故作镇静,脸上却皮肉颤动,惊恐不安。宋慈便命搜查其家,搜出毒蛇20条,蛇毒1瓶。宋县令已经心中有数,便命本村地保孟老四上前问道:“你应该有有去孟家喝喜酒,可曾看见苏三,他中途有没有离开过席位?你要如实讲来,如有包庇,其罪不赦。”

“禀大人,苏三确有来喝喜酒,还与我同桌;但觉得他精神恍惚,中途确曾离开过席,好似无心喝酒。另外,我还发现村后一个小鱼塘,大小鱼都死光了。”宋慈命衙役数人前往小鱼塘将水放干,寻找有无什么物证。二刻钟后回报,在塘底搜出小瓷瓶一个,与苏三家中搜出蛇毒瓶子一模一样。至此,所有证据都指向报案人苏三。宋慈便在孟家门口传言,如有人知道苏三情况,前来揭发作证者赏银十两;知情不报者,犯包庇罪,判处坐牢监禁。然后宋慈一行押着人犯苏三回衙,关入单人囚牢。

几天后,去于县西村调查取证的已回,并带来兰花胞兄,呈申冤状。去营背悦朋客栈附近调查取证的也陆续取证回衙。宋慈遂定于寒食节那天开堂审判洞房凶杀一案。

开审这天,宋县令主审,主薄古采英、县尉陈正夫陪审。县丞严必修及仵作一旁听审。宋慈先叫白兰花上堂,除去枷镣,再传兰花胞兄上堂道:“白令明,你的申冤状,我已看过,你再陈述一遍。”

白令明下跪下道:“胞妹兰花确实冤枉!她年方十八岁。胆小怕事。她的婚事,是由我父母作主,她自己亦表示同意。往日孟清来我家,只见过一面,无仇无恨,何以新婚之夜,兰花会毒死新郎?县衙老爷既没有到我村调查,也没有去调查三里村孟家有无仇人,就一审定案,我白令明愿以生命担保我胞妹决不会新婚之夜无缘无故毒杀新郎。请青天大老爷审清案情,以免滥杀无辜,造成冤案。请大人明察。”

“孟家提亲之前,还有谁家来你家提过亲,有无本村人与你妹频繁往来?你得说实话,方能救你妹一命。”

“有牛贩子苏三来提过亲,肯出90两白银为聘礼,还说等到我大婚时他还会尽力帮助。

“苏三愿出90两,你父母为何没有答应他?”

“婚姻要靠双方自愿;总得要妹妹自己愿意方可。苏三虽有钱财,但他年龄比我妹大十来岁,更主要的是他在西村名声不好,曾骗奸过杂货店的女儿,又和古家媳妇打得火热,故好人家女子谁也不肯嫁给他。”

宋慈道:“你讲的如果不是实话,要判诬告罪,下去吧!”

接着又提问悦朋客栈女老板柳红英道:

“你开客栈的资金是否苏三所出?据调查,你曾和苏三同居过,得了多少银两,按实说来,本县当酌情处理。”

柳红英自知有错,据实道:

“民妇夫妻上城开客栈,全是丈夫筹措资金。丈夫被调南疆出征后,苏三来住店,因买店时民妇向他借得白银80两。民妇并没意思勾引他。一夜酒后,他偷进民妇房中,民妇无力抗拒,就糊里糊涂做下了蠢事。此后来来往往,有过一段时间,,这是实话。但民妇并非卖身自贱。自丈夫归后,他不敢来,从此再没有纠葛。”

宋慈又传白头老樵夫上堂问话,老樵夫陈述苏三某日曾与死者孟清争执的原话。

宋慈道:“据重新验尸,是蛇毒致死。三里坪村只有罪犯苏三养毒蛇。现请主簿宣读重新验尸及调查的经过。”读毕,提案犯苏三上堂。宋慈问道:“现人证物证俱在,你尚有何言?”苏三无话可说,面色灰白,遂命画押。宋慈判道:

“罪犯苏三好色,为争娶兰花不成,忿而用毒液谋杀孟清,罪大恶极,处以极刑,候呈州守批复执行。红英与罪犯勾搭成奸,罚白银100两为孟家治丧之用。兰花无罪释放,由其兄带回家中。白兰花,只是本县要问,你为何画押时连画三个圈圈。”

兰花上前跪拜谢恩。然后道:

“天冤枉人,有神不灵;地冤枉人,有地无门;人冤枉人,无罪受刑!”

宋慈听着,眼瞪严必修训斥道道:“为官执法者要重证据,查明事实,分清是非。尔为官二十多年靠酷刑逼供,造成冤案,停职候参。仵作验尸马虎应付,判坐牢半年,以示儆戒。”经此一案,汀城百姓无不称誉宋慈为宋青天。

要说历史上惩恶扬善的名人那肯定得提包拯了,流传下来的有关包拯的故事基本上都是关于惩恶扬善的。

例如,有两个妇女在争抢一个孩子,这件事闹到了公堂上,包拯就说,你们两个各拉住孩子的一只手,如果孩子最后拉住了谁的手,那孩子就是谁的。

两个妇女开始拉扯孩子,在拉扯中一名妇女含泪松开了孩子的手,但是包拯却把孩子判给了这名松手的妇女。众人不解,包拯说,谁会忍心看着自己的孩子受拉扯的痛苦,她松手是因为她心疼自己的孩子,众人这才恍然大悟。

西门豹,春秋战国时期魏国人。

当时邺地是魏都的重要门户,且是战略要地,但天灾人祸不断,民不聊生。

魏王特派西门豹担任邺县令,治理邺地。

西门豹到邺地后,微服私访,询查百姓疾苦,利用“河伯娶媳妇”事件,智惩三老、廷椽和巫婆,用事实教育百姓,惩恶扬善。

同时,修建漳河十二渠,治理漳河水患,发展农业生产,使邺地百姓逐步富庶起来。

西门豹为官一生,清正廉明,造福百姓,死后,邺地百姓门为他在漳水边建造了祠堂,四季供奉。

人逢十喜恶事无做劳心费力,自有贵人做事如何不必忧愁休贪他牛免失己马求财无婚姻不成行人未到六甲女?

人逢十喜(一喜洞房花烛夜,二喜金榜有题名。

三喜患难得真情,四喜久病逢良医。

五喜子女前程美,六喜逢凶化吉祥。

七喜冤案见青天,八喜美酒庆功宴。

九喜他乡遇故知,十喜大旱降甘露)。做恶事劳心劳力,不得好结果。命中有贵人凡事不要多想顺其自然就行,做事不要想着做这个,心里又想做那个。什么都做不好哪里有钱财上门呢?

婚姻位还没动,但家里有怀孕的女子。

包拯为什么被称为包青天?

包拯,安徽合肥人,生于公元999年,28岁考中进士,在地方上和朝廷里做过官。

包拯到朝廷做官后,见有的皇亲国戚和有权有势的大官贪赃枉法,他也毫无顾忌地向皇帝直抒己见,直到朝廷将这些人罢官,他才甘休。

遇到老百姓的冤案,他总是深入调查,细细分析案情,替受冤屈者伸冤报仇。

人们感激他的公正执法,都尊敬地叫他“包青天”、“青天大老爷”。

包拯一辈子不畏权贵,一辈子弹劾过很多的朝廷大臣,那些贪污受贿的官员尤其害怕包拯。其中有个人叫王逵,王逵曾经多次担任转运使的官位。

王逵当官的时候,立了多条名目,对百姓是剥削和实施暴政,让百姓怨声载道,对其非常愤怒。

让百姓气不过爆发民变后,王逵还派兵严酷镇压,杀的百姓数不胜数,包拯知道了这件事后,7次上奏弹劾这个人,第七次上奏的时候,言辞激烈,震惊朝野,最后皇帝亲自下旨表示严格查办此事,王逵才伏法。 包拯刚正不阿的性格,他敢于弹劾所有的违法官员,连丞相他也不害怕得罪,敢于直言。

包拯曾经担任端州知府的官位,端州以出产砚台有名,之前的知府除了每一年都征收需要上贡的砚台之外,还趁机征收上贡需要的砚台数量的好几倍,用来贿赂朝廷的官员。

包拯上任之后,只征收规定数量的砚台,在包拯任期满了之后,没多拿一个砚台作为自己用的。

包拯的刚正不阿和严明执法还体现在大义灭亲上,开封时期,包拯的亲戚仗着包拯的势力,作恶多端,包拯得知后,没有包庇自己的亲人,而是严格惩罚犯错的人,让他的亲戚也不敢作恶了。

包拯执法如山,为官也清正廉洁,奉公守法。

他虽然做了大官,生活依然十分俭仆,穿的、吃的、用的,还和从前一样,都是粗茶淡饭。

长时期来,他受到人民的敬仰,民间流传着很多包拯的故事,使他成了一个传奇式的人物,大家都习惯称他为“铁面包公”。

包拯(999年5月28日-1062年7月3日),或称包文正,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官员,以清廉公正闻名于世。仁宗天圣朝进士。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文曲星转世,死后成为地狱第五殿阎罗王。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包黑子”、“包黑炭”。

黑旋风李逵断案台词?

李逵断案

  中秋过后第二天,李逵在东阿县替钱知县断完“ *** 冤案”,拿起两把板斧,刚要下堂,忽听堂下有人高喊:“李头领别走,我们的遗案请头领公断。”

  李逵一愣,向下看去,见两位穿着讲究的男子,一边喊一边分开众人向前挤来。

  钱知县见到这两人,惊得脸上汗水像豆粒般滚落下来,急忙对李逵一揖,言道:“李头领,请你断案,我到后堂有事,去去就来!”说罢溜出大堂。

  李逵环眼一瞪,大嘴一咧道:“你们是何案,状告何人?快快讲来!”

  张仁向前叩首:“我乃东阿城西张家庄人士,姓张名仁,状告我弟张义,他多占我父母遗产四十五亩林地。父母病故后,我要求重分,弟弟不干,因此告到大堂,钱知县断了近一年,至今无有结果。”

  李逵听后问:“张义何在?”

  张义也向前叩首道:“小人在此。”

  “你兄所言,可是事实?”李逵追问道。

  “事实不错,但布袋里装牛梭——内里有弯。”张义耸耸肩道。

  “李头领,这事内中曲直,你听我从头说起。”张仁讲出了一段故事。

  东阿知县姓钱,名开,他不是科班出身,而是捐班起家。他的父亲花十万两雪花银,给他捐了个东阿知县。他无半点文墨,只知捞钱,其他事不干,只管断案打官司。他断官司不分是非,谁送钱多,官司谁赢。因此,东阿老百姓给他送了个外号叫“钱开门”。还编了个顺口溜:钱开门向钱开,有理无钱莫进来;要想官司能打赢,白银多送赢赐赍。

  张仁深知钱知县为钱,为要重新分回那四十五亩林地,心想:“我送上个三五百两银子也合算。”于是带了十两纹银先投石问路,看看钱知县是真为钱还是不为钱?当晚送进后堂。

  钱知县见银眼开,山羊胡一翘,笑着说:“明天升堂!”

  张仁心里像喝了口蜜,甜丝丝、美滋滋地走出了后堂。

  他走了没有半个时辰,张义怀揣十五两银子,步入后堂,见到钱知县把银子往桌子上一放道:“我兄把我告了,这是十五两银子,断明官司,定有厚礼酬谢!”

  钱知县心里乐开了花:“银路来了!”笑得两眼合成了缝,点头道:“明日升堂,你听着就是了。”

  第二天升堂问案,钱知县见原告、被告都在堂下,当即让老大张仁站在堂角,老二张义坐在身旁。

  张仁见此,心里明白,就知老二送银比他多。老二像喝了杯糖水,浑身舒畅,心想:这种世道,有钱能买鬼推磨,我十五两白银就可买通知县,银没送。

  张仁一双黑豆眼转了几转,害怕钱没送到位,钱知县把地断给老二,他躬身一揖,歌颂钱知县道:“钱大人来东阿,百姓无不拍手称赞:钱知县真是父母官,断案清如水、明如镜,胜过宋朝老包公。”

  张义心想:知县让我等,我等等再说。

  钱知县山羊胡须上翘,老鼠眼宛若吊秧子狗,忙个不停,来回转啊转啊,暗暗盘算:你们两个都有钱,不给老爷我送个万儿八千两银子,想得到林地?没门儿。现在不捞白不捞,挣回“官本”再让你们知道老爷手段高。一指他们道:“你们一奶同胞,不要为争地伤了和气,和为贵呀。情况不明,查清再断,退堂!”

  他这一手还真灵,到晚上,老大一次送去白银五百两,老二送去三百五十两。到第三天升堂,知县给老大赐坐,让老二站着,随即宣布:"事由没查清,无法宣判,等以后再说!"又退了堂。

  张仁和张义心里明白,搡着劲送礼。张仁送了一千五百两,张义送了一千三百两。

  第三次开堂,兄弟俩虽都捞上了坐,可是,钱知县笑眯眯言道:“知县难、知县难,我这知县不同其他知县,他们以刑治县,我以仁治县。你们可是亲兄弟,手足之情不可忘,常言道:争者不足,让者有余,以和为贵。你们想好了,再来后堂找我!”又这么退了堂。

  兄弟俩争林地官司,这么一拖就将近一年下去了,无有任何结果。眼看快到八月中秋节,常言说得好:八月十五月儿圆,西瓜美酒月饼敬老天。钱知县是“青天大老爷”,张仁和张义又都为那四十五亩林地敬钱知县。

  张仁心急火燎,人争一口气,神争一炉香,再赔也得争回那四十五亩林地。中秋节一过,白露来到,秋分种不上麦子,那可是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呀!中秋佳节给知县送何礼好呢?

  想啊想啊,突然一计跃上心头,忙派管家张三,如此这般交待一番。张三高高兴兴离开家门,向湖边疾去。张义也与张仁一样划拉着肚皮计谋着,计策来到,喊过张五说:“你要给老爷我办这么这么件事。”

  张五听后一拍大腿道:“东家放心好了,保你满意!”

  中秋节前一天晚上,张仁让张三提着鲤鱼进了后堂,张三放下离去。张仁见到钱知县躬身一礼:“祝夫人幸福,老爷人财两旺。鄙人略备薄礼,酒九瓶,鱼一条,老爷过节酒‘丰’有‘余’。”

  钱知县起初见礼眉头一皱,十分不乐,张仁明白,忙又施一礼道:“老爷摸摸这鱼肚皮多硬啊!”

  钱知县向前观鱼,见鱼肚皮用麻线缝合,一摸硬梆梆的,又一抽线头,元宝从肚里掉出一个。

  知县立时眉开眼笑,连连点头,山羊胡一抿,笑道:“好,好,中秋节升堂,你听佳音好了!”

  张仁听后十分高兴,又施一礼道:“林地断我,另有酬报!”说罢,扭头阔步离开后堂。

  张仁离去半个时辰,张义又兴高采烈来到后堂,让张五放下西瓜,张五退下。张义躬腰九十度,一揖道:“中秋佳节到,鄙人无甚奇礼珍宝,自己种的西瓜特别甜,别说吃了,就是仔细看看,保准老爷比吃蜜甜,你抱抱大小。”

  钱知县有鱼的教训,这次先开口说:“你往那一放,我就闻到甜味不同一般。”随即,张义又道:“你老看看瓜瓤如何?”

  钱知县向前掀开挖好的瓜皮,见西瓜肚里白花花的,净是元宝,笑着道:“明天升堂,让你过个好节就是了!”

  中秋节上午,堂鼓三通响过,钱知县升堂。见张仁、张义已在堂下,知县忙命人给二人赐坐。接着钱知县开言道:“今日断案,速战速决,回去过个好节,你们意下如何?”

  张仁听后向前半步,深深一揖:“中秋佳节,老爷‘余、酒’可丰呀?我是‘鱼人’呀'!”

  钱知县笑着点头:“丰、丰!好、好!这事不用提,早就记在我心里。”

  张仁心想:“中!我的鱼没白送呀。”

  张义不知钱知县和张仁葫芦里装的何药,看曼钱知县,又望望张仁说:“老爷,每逢佳节倍思亲,西瓜月饼敬大人。”

  钱知县看看张仁,望望张义,用手抿了抿山羊胡:“年年有余西瓜丰,好吃好用我心明,我这心里有了数。”说后走下堂来,先拍张仁肩,又拍张义臂,言道:“官司过节不能断,节后断清不为晚,再晚也不会过了年三十!回家先过节!”把张仁、张义送出大堂。

  张仁越想越气,张义越思越恼,送礼数千两,四十五亩林地还没捞上。

  张仁十六一早到了县衙,想问个明白,张义一早也到大堂,想叫钱知县说清楚。他们一看大堂坐的不是钱知县,而是梁山义军头领黑旋风李逵,他们从头到尾听罢李逵断“ *** 案”。见李逵断完,提起两把板斧要退堂,张仁和张义同时高喊:“李头领,我们的林地遗案,请你给断!”

  钱知县听到张仁、张义的喊声,吃惊不小,他深知李逵的为人,若要把我受银的事儿抖擞出来,李逵怎会饶我?随即,对李逵一揖道:“李头领断案公平,再请你代我理完林地案,我到后堂有事,去去就回!”

  没等李逵答应,他就鞋底抹油——溜啦。李逵只得重新坐上大堂,一摔惊堂木:“你们谁是原告,状告何人,因为何事?”

  张仁喊道:“我是原告!”

  李逵问道:“告谁?”

  张仁又道:“我弟弟张义!”

  李逵又问:“告他何事?”

  张仁讲完争四十五亩林地的经过;张义说:“谁养老谁继承财产,是自古至今的常理,我有长工张忠可以作证。”

  在堂下听断案的张忠,听他如此说,就想离去。李逵说:“传张忠到堂!”

  衙役疾跑堂下拉张忠,张忠吓得脸色煞白。衙役对张忠言道:“别怕,李头领不是钱知县,作证不 *** 事,怕什么!”

  张忠只得向前跪下。李逵赶忙下堂搀起张忠:“坐下说话!”

  衙役忙搬过椅子,让张忠坐下。李逵返回大堂,问:“你在下边都听明白了,他们说的可是实话?”

  张忠说:“是实话,张义用养老的那四十五亩林地的收入雇我们夫妻俩种地,照顾他的爹娘。我们和他们的父母有缘,平时他父母与我们亲如父子,不分彼此,多年不见他们的儿女。他们父母相隔三天,都下世去了。让他们兄弟俩兑钱发丧,都不兑,只好由我们夫妻俩将老人埋入林地。不久他们就争开了这四十五亩林地,其他事儿我就不知了。”

  李逵听后,顿时怒发冲冠,一摔两把板斧,喝道:“张仁不仁,张义不义,你们两个狗东西,只争林地财产,不要爹娘,连猪狗不如,每人重打五十大板,拉下去!”

  衙役们拉张仁、张义就要施刑,张仁、张义高喊冤枉:“我们可给钱知县送了数千两银子啊!”

  李逵听后,喝道:“慢!我现在宣判如下:张仁、张义再加五十大板,一百板一下不可少!那四十五亩林地,一直由张忠耕种并奉养二老,林地判给张忠,永不准翻案!让这两个狗东西画押!”

  接着李逵又喝道:“衙役们,快到后堂将那个视钱如命,一天到晚想法捞钱的钱知县带上堂来!”

  几个衙役将张仁、张义拉下施刑,又有几个衙役跑到后堂,不见钱知县及夫人去向,疾疾来到大堂禀报:“钱知县携银两离后堂,夫人也不知去向!”

  李逵怒道:“我去追那贼子,他跑不了!”

  对此后人赞道:李逵断案通人情,贪官为银断不清;行贿兄弟各挨板,贪官逆子都落空。

宋朝的包拯为什么被誉为“青天”,他到底做了哪些为国为民的好事?

包拯,北宋宋仁宗赵祯临朝执政时名臣,历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代理开封知府、御史中丞等职,最后官至枢密副使。包拯之所以垂誉至今仍称颂不衰,概略原因大体如此。

第一,包拯是孝子,久享孝名。在中国儒家思想和传统伦理语境里,孝即为正统正直之人,白话谓之“好人”,至今还有孝道之人可交、可用之讲究。包拯进士及第出仕时,京城为官的父母因身体有病已赋闲在家,为照顾有病的父亲和年迈体弱的母亲,包拯弃官不做在家照料双亲,直至去世又守孝三年后才出仕,被当时舆论褒扬,乡亲称颂。

第二,包拯是廉官能臣,行政业绩好。顶着孝名桂冠出仕的包拯,虽为反对范仲淹庆历新政的保守派人物,但由于受到贵人朝廷大员王拱辰等的赏识和提携,守孝复出就高调出任端州知府,不足两年就在恩公帮助下进京工作,在司法体系的御史台担任监察御史职。司法官员属技术官僚体系,在官场中由于有和其他岗位相比具有隐秘、专业和不足以外人道等特点,特别讨巧,不仅清高、尊崇,而且极易扬名,特别是负责大案要案复核和秋审处的司法官员更为甚,古今中外大体如此,司法体系出官多、升官快有其内在原因。包拯终其一生,大都在司法体系工作,短暂为政务官也是出任正堂,仍需断狱判案,比如代理开封知府等。此与普罗大众相关性极强的经历,加之善恶、憎爱分明人品以及不畏权贵、肯与民做主的官德,被人感恩和敬仰是天经地义的,尤其是升斗小民更为感佩。

第三,包拯是个雅化并集成的官员形象。包拯是封建专制社会腐朽官僚中少有的一股清流,忠孝节义、不畏强权、铁面无私,做过许多有益于人民的事,皆有事实证明,所以,说包拯是一个好人好官,并不为过,但那些在野史和戏曲中为塑造其“青天”形象,人为无节制的拔高美化其形象,甚至赋予其“超能力”,就只能算作是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了。在哪个社会里,包拯要挑战皇权既没能力也没资格,至于日断阳夜断阴等更是笑谈了,就是一些普通小事也是因为历史上无人认领,才格外地加在了包拯身上的。诚然,包拯没有传说的那样完美,但仍不失为一名好官。

一个人只要做了一点有益于人民的好事,人民会永远铭记他!

人民群众从来不吝惜好词来歌颂有益于人民的人和事!

“包青天”,“海青天”缘起于此。


历史上惩恶扬善的名人和故事?

历史上惩恶扬善的名人和故事?

根据我们对于历史的一个较为片面的了解,看到这个问题所提到的人物名字,我们就很快从自己的脑海中搜索出来,这个人物就是我们小时候曾经唱过的包青天那首歌里面所提到的人物一样,这样一位我们从小就知道的人物,他到底是何方人物,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了如此深刻的一个影响到底是哪一个朝代才会出现这样的一个人?

在中国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中,在中国所有书籍的一个记载中留下的清官到底有哪些呢?

历史上惩恶扬善的名人和故事?


  1. 我们这个问题所提及到的包拯到底有没有在这个排名中,在唐代的时候,出现过一位清官,他生活在一个较为好的朝代,得到了当今皇帝的一个支持,那个皇帝就是武则天。
  2. 而我们这个问题所提及到的人就是包拯,他所在的朝代是宋朝,而在宋朝后不久,又出现了一位清官,他的名字叫做海瑞。
  3. 他比我们上面所提及到的两位没有那么多的粉丝,他所处理的案件没有什么被当时的历史书籍所记录下来,所以我们才会对他没有那么多的了解了。

而包拯在他当官的历史上留下最为广为人知的一个案件。

  1. 包拯就是明知道当朝驸马陈世美就在包拯的所要处理的一个事情,而当时的皇帝已经眼神示意让包拯不要将这位当朝驸马进行所谓的惩罚,可是包拯丝毫不畏惧皇帝的旨意,当时的包拯是可以上斩昏君奸臣,下斩贪官污吏。
  2. 甚至当朝的皇帝都不能对他所作所为进行一个没收的权力,因为这个权力是当时的皇帝因为他所办的事情深深的吸引住了他,并且将他从偏远的地方调正到了皇城,等他来了皇城以后,皇帝亲自下旨赋予他的权力。

他无论是皇帝委派他到任何地方去办案或者是调查贪官污吏。

  1. 去任何地方当官的时候,皇帝是很支持包拯的所作所为,因为皇帝很庆幸在这个朝代能够遇见包拯这样一位清官。
  2. 包拯在当时的朝代为这位皇帝斩首了多少的贪官污吏,为多少的老百姓沉冤昭雪,为朝廷缴纳了多少的真金白银。
  3. 这才是他被誉为青天的原因,请问这样为朝为民的清官,又有谁能说出这个包拯不好呢,包拯不爱钱财,他只爱当时的百姓提到他的时候,都是嘴上挂着笑容的。

世人都称呼包拯为“包青天”,既然是青天,却也有天不青的时候!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这些词语用在一个人身上难免觉得有些重,因为这些词语都太正义了,承受得起这些词语的人并不多见,可就有这么一个人,这些本就是他的代言词,这个人便是包拯。

包拯被后人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 ,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包公”之称。世人都知道包拯断案有一手,很少会出现判断出错的时候,所以“包青天”还有这么一层意思,便是人们把他当做青天。

包拯只是个凡人,虽然被称作包青天,可是他也有判错案的时候,比如说这一件事。在包拯还是小县官的时候,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当地有一位非常漂亮的女子,叫做柳金蝉,这个女子非常补心,被当地的被地痞流氓赵宝看上了,非要强娶为妻,结果柳金蝉不愿意,赵宝便将她杀害了。

事出之后,赵宝便将这件事嫁祸给了柳金蝉的表兄颜查散,而柳金蝉的父亲是个赌鬼,欠了赵宝很多钱,便被威胁做了人证,于是包拯便将颜查散斩首了。世人都称呼包拯为“包青天”,既然是青天,却也有天不青的时候!

直到行刑后两个月之久,赵宝和衙门的人喝酒,醉了之后说了真话,包拯才知道自己错杀了好人,后悔不已,便将赵宝绳之于法,自己也罢官了。

后来在包拯去世之后,人们在民间传说,颜查散死后身体站立不到,包拯前往地府查他的寿命,才得知颜查散本应活到70岁高龄,却被自己在20的时候判错案给冤死了,为了惩罚自己,包拯发下了“养儿为贼,养女为奸”的毒誓。

包拯一生判案无数,出错率极低,所以被后人称颂为包青天,可是这并不代表他不会出错,毕竟就算是青天,它偶尔也有天不青的时候。

咱们历史上的包拯,也是一个处理政务的一个高手。包拯历任知州知县,各路的转运使,相当于咱们今天的市长和主管财政的副省长可以看出包拯主要的能力还是在施政方面。真正有史料可以考证的包拯审案就是一个溪田夺牛案件。

所以说用刑事案件侦破的这个能力来衡量包拯和狄仁杰肯定是不客观,现实的。所以说大家不要为因为电视剧和电影所迷惑。

个人认为包拯是一个被神化的人,与其说他是一个铁面无私的人,不如说他是一个律法的强力支持者。但是他支持的律法是一个封建社会的法律,一个维护统治阶级的法律,自然而然他所维护的也是上层统治者的利益。

0
回帖

历史上惩恶扬善的名人和故事?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