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中国历代官职及品级列表,不包括当代?

6分钟前阅读2回复0
zaibaike
zaibaike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1
  • 经验值609512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21902
  • 回复1
楼主
谁知道中国历代官职及品级列表,不包括当代?

夏商时期 夏商时期国家规模比较小,机构也简单,没有明确的职务分工。 在这个时期,国家的君主称为“后”或“王”。在王以下权力最大的是“史”,也称为“巫”。他们是上帝与人间的沟通者,上帝的旨意由他们传达给君主,再由君主来执行。甲骨文中很多都是进行这种行为的纪录。 夏朝的职官如羲和(主管历法)、大理(主管诉讼)等都是由巫史担任的。巫史的职务一般是世袭的。此外,王的亲属子女也经常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但是大都没有明确的职务名称。 商朝开始有成型的朝廷和百官,与王一起构成完整的国家政权。商朝的官职大致以宗教官员为主。周启商制,形成了完整的官职制度。从《周礼》可知有辅佐周王进行统治的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以及位于三公下的太宰、太宗、太史、太祝、太士、太卜六卿。在周朝,宗教官员的权力和地位受到了很大的削弱。在六卿之外,设有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五官来分理庶务。 商朝和周朝都施行世卿世禄制度(又称世卿制度),就是说从王开始,诸侯以及各级官吏都是世袭的,这与西方中世纪的情形是一样的。 这一时期的国君还有一些管理家务的奴仆,称为臣、宰等。他们本来是一些奴隶,由于得到君主的宠信,有时也参与一些政事。 西周-春秋时期 这一时期国家的最高君主成为“王”,又称“天子”、“天王”。王位一般由嫡长子(参看宗法)继承,预定的王位继承人称为太子。王的正妻称为“后”。此外,诸侯的封地称为“国”,大夫的封地叫做“邑”。他们都是天子的臣民。王室机构是中央 *** ,诸侯和大夫的机构是地方 *** 。军政大权掌握在王室和外戚的手里,巫史的地位大大降低。 王以下地位和权力最大的是太师、太傅、太保(合称三公)。在王年幼或缺位时,可以代行王的权力。这一时期形成了以卿士为首的政务部门,是最高的政务官,兼掌军事、行政、外交等事,一般由2、3人担任。 卿士以下,开始有明确的职务分工,司徒掌管土地和劳役;司马掌管军事;司空掌管土木工程建设;司寇掌管刑罚。太史的地位很高,与三公、卿士并列,但是其职权范围小了很多,主要掌管历法,起草 *** 文书,记载国家大事等。御史掌管档案,太卜掌管占卜,宗伯掌管礼仪和祭祀,乐师掌管音乐和教育。相是辅导君主礼仪的临时职位,一般由诸侯、太史或大行人担任。 总管王家事务的称“宰”,掌管王家膳食的称“膳夫”,掌管王家车马的称太仆,负责王宫警卫和教习武艺的称为“师氏”,王宫的卫士叫做虎贲。西周开始王宫使用宦官做杂役,称为寺人。 诸侯的职官设置与王室大致相同。执政的卿由周天子任命,世代相袭,称为“卿”,但是不能称为“卿士”。 秦汉秦始皇兼并列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集权制帝国。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是丞相总揽政务,三公、九卿总己以听于丞相,皇帝对重大政务作最后的裁决。西汉建立,以黄老之术治国,凡事不欲更张,故官制延袭秦制,略有损益而已。但是自汉武帝开始皇权取代相权成为一种规律,后世的官制演化一直延续者这条规律。汉武帝以用兵匈奴为由将原属少府的尚书改组为直接隶属于皇帝本人的秘书班子,从而亲决政务,建立了以内朝为核心的统治体系。从此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只能办理例行公务。西汉哀帝时罢丞相,置大司徒,与大司马、大司空并称三公,亦称三司。罢御史大夫官,以御史中丞为监察机构的长官,成立御史台。由此,这一中国独有的独立监察体系得以建立,一直延续到清末。东汉时,政出尚书,三公坐而论道而已。魏晋南北朝曹魏设中书省,得预机务,起草和发布政令,取代尚书台成为决策机构,则尚书台分曹办理庶务。西晋,改汉代的侍中寺为门下省,充以贵戚子弟有才俊者,以及卓有学识的平民,侍从左右,以备皇帝顾问,长官为侍中。侍中原属少府,是照料皇帝起居的官。此时的侍中因为接近皇帝,加上皇帝始终在不断建立自己的私人班子与正式的官僚机构抗衡,所以侍中以及门下省的权力迅速扩大,在南北朝的南朝四个王朝中已经取代尚书、中书,成为主要的政权中心。 隋唐五代 隋朝,正式建立了以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为国家最高的政务机构的三省六部制,改尚书诸曹为吏、户(度支部、民部)、礼、兵、刑(都官部、工六部。各部长官称尚书,次官称侍郎,各辖四司,尚书省左右丞分领二十四司事。三省六部制在唐朝得到了继承和完善。三省六部制的建立是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和官制的划时代的一次变革,这次变革的主要意义在于将原来皇帝私人事务与国务不分的九卿体制分离开。以三省六部为代表的机构只处理国务,原来的九卿多处理与皇帝私人有关的事务,而且九卿服从六部的政令。三省六部制度对后世的 *** 组织影响深远,甚至中国的周边国家如朝鲜、越南、日本等均采用过。三省长官原为真宰相,唐中期成为荣誉头衔,以同中书门下三品(简称同三品、一度改称同二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为宰相。晚唐、五代,宰相权力为枢密使、三司使所分。 宋、元 宋代基本上为两省制,中书、门下和为一省,另以枢密院管军、三司掌财赋。元丰改制前,各级官职均为代表品秩的虚衔,“非奉敕不治本官事”。政务以差遣官为之。元丰改制后,始以本官理政。 元代以中书省统领百官,颇类汉时的相府制度。中书省置令,往往为皇太子兼任,实际政务由中书令之下的左右丞相处理。军事制度延续宋制,以枢密院统军。与宋代不同的是,元代的枢密院直接指挥战事,并得于战区设立行枢密院。元代监察机构特别发达,御史台权力极大,原非前代与后世可比。元代官制的另一个特点是宗教官署权力极大、而工匠、手工业管理机构也很发达。 明、清朱元璋称吴王,建国金陵的时候,官制一同元朝,间有损益。建立明朝之后,仿唐宋故事厘定官制,以中书省统辖六部,中书省置丞相。明洪武十三年,以胡惟庸谋反,废中书省、丞相官,诏永为例。以六部尚书任天下事,等于是皇帝兼首相。置大学士以充皇帝顾问兼理文字。明成祖始以大学士入文渊阁办事,参与机务,后世称“内阁”,而仍以翰林院为名。明仁宗起,内阁有代皇帝批答大臣表章、草拟敕令的权力,成为事实上的宰相,但因为明太祖后世嗣君不得置丞相的诏令,遂以“辅臣”称之。 清廷入关,以范文谋、洪承畴建言,仿明制设立内阁等百官制度。但是军国大事往往以召开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形式决定之,内阁奉行而已。雍正设军机处,直属皇帝、简满汉大臣入军机处办事,另立奏折制度,集大权于皇帝一身,内阁徒具形式。。 职官的分类 中国的职官系统非常复杂,变化也比较多,下面简要介绍了各种类型的职官的沿革。 国君 国君是一国之主,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最大的官。战国以前,国君称为“后”或“王”。王是至尊的意思,代表上天统治人民,又称为“天子”、“天王”。春秋之后,诸侯国也开始称王。到了战国,有的诸侯国甚至称“帝”,但是未成定制。到了秦朝建立后,秦始皇才开始使用皇帝的称呼,并一直沿袭到清朝的灭亡。受此影响,皇帝的正妻称为皇后,皇帝的母亲称为皇太后。历史上的一些少数民族政权,国君的称号也不一样,例如: 单于(匈奴) 昆莫(乌孙) 候娄訇勒(高车) 可汗(鲜卑、回纥、柔然、突厥、契丹、蒙古)赞普(吐蕃) 宰相 宰相是国君之下最高的行政长官,历代叫法不一,只是一个通称。 中央各部门长官 从西周开始, *** 部门开始分化。西周分为六个部门,各设长官:司徒、司马、司空、司寇、大行人、宗伯。到了秦朝统一后,进行了重大调整,形成了所谓的“九卿”。 九卿包括: 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和历法、医疗)郎中令(宫廷守卫、议论)卫尉(掌管宫门警卫、朝贡) 太仆(掌管皇帝的车马和全国的马政)廷尉(掌管司法)典客(管理少数民族)宗正(管理皇族事务) 治粟内史(管理国家财政) 少府(管理皇帝的财政,以及国家政务) 另外执金吾掌管京城治安,将作大匠掌管土木营建,大长秋管皇后旨意的传达和后宫事务管理。他们与九卿合称“十二卿”。 魏晋以后,中央机构又进行了一次大的调整,尚书机构迅速发展。秦朝时的尚书台只是属于少府下面的一个机构。魏晋以后尚书台从少府中独立出来,改名为尚书省,成为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构。尚书省下分为各曹。到了隋唐时期,渐渐演化为六部,一直沿用到清朝。即: 吏部掌管官员的任免考核 户部掌管全国的土地、财政 礼部掌管祭祀、教育和考试 兵部掌管军事 刑部掌管司法 工部掌管土木建筑和交通 六部形成后,九卿职权大大缩小了。 武官 西周时不设武官,官员文武兼管。到了春秋时期晋国设置中、上、下三军,国君任命军队统帅,才开始有了武官的设置,但是三军将领仍然兼管政事。秦汉以后,武官的设置大致可以分为: 警卫皇宫和京师的军队将领 掌管军事行政的武职 领兵作战的将帅 西汉时,太尉(后改称大司马,东汉时又改了回来)掌管全国的军事行政,统兵作战的武官有大将军、车骑将军等,还有名目繁多的杂号将军。魏晋以后,大司马、太尉、大将军等成为了虚衔,没有实权。都督中外诸军事或大都督是全国最高统帅。 西魏、北周实行府兵制。全国分为100个府,每府以郎将统领。隋朝和唐朝继续实行府兵制。中央禁军设十六卫。都督管数州的军事。唐高宗以后,都督带使持节的,称为节度使。中唐以后,府兵制破坏,从募兵中组成中央禁军,共十个军。其中神策军实力最强,设护军中尉和中护军,为禁军统帅。唐代战时有元帅、副元帅为最高统帅。元帅一般以皇太子、亲王担任,实际并不出征,遣大臣担任副元帅,负实际责任。中唐以后又以宦官监军,称都监。唐代还有经略使、招讨使、制置使、团练使等职,为临时指挥一方战事的统帅,多为节度使、观察使、刺史等担任。 五代后周设殿前司,以都点检为禁军统帅。宋朝时,正规军称为禁兵。由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分别统领。教练武艺的军官称为都教头,教头。禁军调度权归枢密院,由皇帝亲自指挥。南宋时,禁军已经不存在,收编了诸将所辖部队,称为御前军。出兵时其统兵将领称为“某州驻扎御前诸军都统制”。辽朝守卫京师的部队称为“御帐亲军”,设侍卫司统领。警卫皇帝的部队称为“宫卫骑军”,设宿卫司统领。北枢密院掌契丹兵马,南枢密院掌 *** 兵马。作战时设天下兵马大元帅。金朝的皇帝亲军由殿前都点检司统领。战时设元帅府,由都元帅指挥。元朝成吉思汗的卫队称为“怯薜”。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关。 明朝军队实行卫所制。皇帝亲军初为十二卫,后来增至二十六卫,锦衣卫就是其中之一。 清朝军队分为八旗和绿营两大系统。临时征召的部队称为勇军,例如曾国藩的湘军就是这种。监官与谏官中国古代职官的一个特点就是监官的发达。监官是监察各级官吏的。谏官则是规劝君主的过失,使其改正。随着专制体制的加强,到了清朝时,监官与谏官已经合并,统称为言官。 监官的设置始于战国,最初由御史兼任。直到西汉末年,御史才成为监察官的专称。并一直沿用到清朝。 谏官在西周时虽然没有专职,但是公卿大夫都有进谏的职责。春秋初年齐桓公设大谏,为谏官设置的开始。秦汉时有谏官之职但是没有专门机构。隋唐时,门下省逐渐成为谏官的主要机构。辽以后,谏官名存实亡,甚至不复存在。明清时,谏官的性质与监官相近。 君主的秘书与文学侍从 君主的秘书是从史官中分化出来的。主要负责君主诏令的起草、君主言行的记载、官书的编撰等。在商朝时就已经有太史、内史等富于秘书性质的官职。秦汉时期,御史大夫为秘书之长。魏晋以后,中书省掌管秘书的工作。唐代时,又设翰林院,负责起草诏书和作为文学侍从。又有学士院,最为君主对文人的礼遇,学士的地位往往高于宰相。学官学官又叫教官,指主管教育的官员和 *** 任命的老师。西周时学校有师氏教武艺,乐正教诗书礼乐。秦朝和汉朝有博士官,教授经学。隋唐以后有国子监作为 *** 的学校,设有祭酒等职。 宫廷事务官 宫廷事务官是指为君主及其家属服务的职官。它起源于君主的家臣。战国时期设有少府,到秦汉时成为了九卿之一,其中设有很多官职,都是为君主服务的。魏晋以后,宫廷事务改由门下省负责。隋朝时改称殿内省,唐朝改为殿中省。到了明朝,不设总管宫廷事务的机构,其职责由宦官和女官分掌。清朝则以内务府总管宫廷事务。 地方长官 另请参看中国行政区划西周实行分封制,地方长官分为诸侯和大夫两级。秦朝统一后,万户以上的县称为令,万户以下的县称长。汉代时,京师所在的郡分为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相当于郡太守。另外,汉武帝时设13州,长官为刺史。京师所在州的长官称为司隶校尉。 唐朝时每道设观察使,又有节度使为地方的军政长官。到了宋代,县一级的长官称为知县,府一级的长官称为知府。 明朝省级官员称为承宣布政使司负责行政,都指挥使司管军事,提刑按察使司管监察。中期以后,有总督,巡抚总管数省或一省军政。清朝与明朝大体相同。 秦汉 秦始皇惩封建割据之祸,废置诸侯。全国分为三十六郡(后增、拆为四十余郡)。郡辖县,施行郡县二级制。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分掌政、军、监察,郡守为长官,但监御史不隶属郡守,自成体系。万人以上的大县置令,不足万人的县置长。另设县尉,掌刑狱;设县丞,为次官。 汉沿秦制,唯改郡守为太守,郡尉为都尉而已。汉武帝时,置十三州(部)刺史各一人,以六条诏书分察诸郡,属于监察官性质。东汉末,改刺史为州牧,统辖诸郡军政,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施行州、郡、县三级制,但刺史不统军。用兵之州的刺史带“使持节、都督诸军事”、“持节、都督诸军事”、“假节、都督诸军事”衔,得以节制兵马。 南北朝时期,战事分起,各国疆界无过于魏晋者,而好增置州、郡,使州、郡的数目不断增长。尤其是南朝置侨郡、双头郡,所谓“十室之邑,亦立州名;三家之村,虚张郡号”。 隋唐五代隋文帝废郡,复二级制。隋炀帝末年改州为郡。唐朝复改郡为州。唐朝仿汉刺史原意,分置十“道”,为监察区,每道分遣四品以上朝臣一人,称黜陟使、按察使、采访处置使等,四时巡察本道,对本道州、县官员有罢免和建议提升的权力。军事方面,唐初在战区和边要之地置总管(后改都督),掌数州军事。唐玄宗时起,因府兵制败坏,实行募兵制,遂于边境地区设节度使,专管边境军务。为战时后勤保障需要,节度使多兼京官、御史大夫、营田使等高级头衔,兼领所辖各州的民政、军政、监察、财赋,位高权重。安史之乱后,节度使往往割据一方,不奉中央政令,节度使的任免或世袭、或军中自推,史称“藩镇”。五代战事纷仍,地方凋敝,藩镇成为事实上的一级政权。 宋、元宋太祖惩唐五代藩镇之祸,逐步消除了节度使的权力,节度使一职遂为虚衔。于形胜之地改州为府、要地设军、监,与州同级。遣京官原衔出知州、县事,称“知某州军州事”(“州”指民政,“军”指地方军队),“知某县事”,简称“知州”、“知县”。宋朝又有路的行政设置。路设都转运使、提点刑狱、提举某路常平公事等官,本来为监察、催征财赋的专门官员,后渐渐成为州之上的一级地方。用兵地区临时设经略使、经略安抚使等官,事平则停。军事方面,设都监、总管、防御使、都防御使、团练使、都团练使等官,其中团练为文官、都监、防御为武官。 元朝的地方 *** 级次与设置较为混乱,有行省、路、府、州、县五级制,同时也有行省、府、州、县四级制。另东北设都司兼管军民,如奴儿干都司。边地也有以行枢密院领民政者,另在少数民族地区设宣慰司, *** 地区为宣政院直辖,漠北为诸王分地,内地亦有诸王、皇后、太后、公主分地者,领于诸王皇后、太后、公主府,不隶地方。 明、清 明朝改元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仍称省,分设布政使司掌民政和财政、提刑按察使司掌刑狱、都指挥使司掌军事,合称三司。省辖府,州有隶于府的散州与隶于省的直隶州之别。直隶州得辖县,散州与县无别、唯散州知州品级较县为高。实行省、府(直隶州)、县(散州)三级制。提刑按察使司下设道,有分巡道、分守道之别,道设按察分司。 明朝中央监察机构都察院分遣监察御史巡察各地,称“巡按”,巡按品秩不高但权力极重,得斥罢府县官,对于三司也有实际上的罢免权,唯不常驻。如临事遣京官出巡,则称巡抚,事毕即还。明宣宗时,在关中、江南等处设巡抚,常驻,节制三司,有领兵的权力。因用兵,遣大臣充总督常驻地方,带兵部尚书或兵部侍郎、都御史衔。督抚同在一区的,则总督为巡抚上官。自督抚设,三司地位大降,形同属吏。 清沿明制,仍设府、州、县。又有厅的设置,与州平级,也有直隶厅与散厅之分,长官称同知。分巡道、分守道只保留名义上的区别,道的长官改称道员,不再隶属于按察使,成为府之上的一级地方,形成省、道、府(直隶州、直隶厅)、县(散州、散厅)的四级地方体制。后期也有专门办理某项事务的道员,如海关道、巡警道等,与作为一级地方的道不同。巡抚成为一省的主官,唯直隶不设巡抚(雍正时河南一度专设总督,不设巡抚)。总督有兼辖二、三省者(如两江总督、辖江苏、江西、安徽),也有辖一省者。总督辖一省者,该省则无巡抚。也有个别省份只有巡抚而不隶于总督者。总督、巡抚军民兼治,但总督偏重于军事,带兵部尚书衔,巡抚偏重于民政,带兵部侍郎衔,不受总督管辖的巡抚带节制兵马衔。各省仍设布政使、按察使,分管民政、财赋、司法。布政使又称藩台、方伯,按察使又称臬台。东北为盛京将军辖地,外蒙古统于驻乌里雅苏台办事大臣,内蒙分设各盟,新疆分统于伊犁将军、驻乌鲁木齐办事大臣,青海设西宁办事大臣, *** 设驻藏大臣。清末光绪年,新疆、东北陆续建省,而青海、 *** 、内外蒙古依旧。佐官、属官与胥吏 在长官之下,有数量非常庞大的佐官、属官与胥吏,他们有些类似于现代的公务员。其设置也非常复杂,各个朝代的叫法也不相同。比如清朝的师爷就是这种性质的。 荣誉性质的官职 在中国古代的职官制度中,还有非常复杂的加官、试官、赠官、加职、加衔、兼官等情况。 官员的级别 中国古代的官职有非常严格的等级制度,表示等级的有: 爵位:多根据亲缘关系和功劳大小而定,并且长期不变,可以世袭。勋官:主要用于奖赏有功人员所定的称号。 品:是区分官员等级的标志。散官:表示官员实际等级的称号。

为什么有人说北齐是最变态的一个王朝?

北齐这个王朝尽管离现在已经1400多年了,可是后世只要一提起,都认为它非常的变态、禽兽、荒淫。“相扑” “玉体横陈”等典故就是在这个时候出来的。玉体横陈,意指美人的身体(或尊贵的身体)横躺(或横卧)着。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北齐二首》中的 "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下面会讲到。

北齐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一个政权。南北朝是南朝和北朝的统称,当时中国南方和北方处于分裂状态。自东晋(南方)十六国(北方)到隋朝,开始于公元420年刘裕建立刘宋,止于589年隋灭陈国

南朝有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四朝;北朝有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北齐取代东魏,北周取代西魏。可以说当时南北朝时期是枭雄并立的局面。但为什么唯独北朝的北齐会被后世称为变态、禽兽的王朝?

这首先要讲讲北齐的历史。高欢——南北朝时期东魏的权臣,北齐王朝的奠基人(史称北齐神武帝)。而当时的皇帝就是傀儡。高欢为人深沉、机智,善于谋划,治军严明,手下的将士都愿意为他效命。

北齐真正的建立是高欢的次子高洋。高洋——在哥哥高澄被刺杀后,他趁机接管朝政大权,公元550年5月,高洋赶走孝静帝,在邺城称帝。因皇室姓氏为高氏,所以又称高齐。

登基初期,高洋改革官制,整顿吏治,修改法律,兴办学校,军事上优先选用鲜卑人,号召 *** 参军,扩充戍边军队,在他的改革下,北齐是当时军事实力最强、最富庶的国家。

当政局稳定后,有“英雄天子”之称的高洋,竟变得为所欲为起来。不仅纵欲酗酒,而且残暴滥杀。开始懈怠朝政,整日沉迷酒色,由勤勉变成荒淫无道。

谁知道中国历代官职及品级列表,不包括当代?

他时常赤身裸体在街上行走,无论冬夏;还经常男扮女装,涂脂抹粉,大摇大摆上街;招纳一大批女子进宫,供自己和大臣享乐。

高洋不仅好色,还嗜酒成性,连自己的亲生母亲娄昭君都曾被其酒后辱骂。其喝醉后就胡乱杀人。大殿上,置有一口锅和一把锯子,每逢喝醉,他就会将人放在锅里烹煮,或者用锯子肢解。

谁知道中国历代官职及品级列表,不包括当代?

他哥哥高澄的女儿乐安公主,嫁给了尚书右仆射崔暹的儿子,崔家很尊重她。有一次高洋见了乐安公主,便问她在婆家如何。乐安公主答道,一切都挺好的,只是婆婆有些不大喜欢我。

彼时崔暹已去世,高洋问崔母是否思念亡夫。崔母答道,无日不在思念。高洋直接抽出随身的刀,砍下崔母的头扔到墙外。他担心北魏皇族会复仇,于是下令将崔母一族全部杀死,

连婴儿都不放过。尸体全部扔进漳河中。结果漳河两岸渔民剖鱼时,常常发现鱼中有残留的人脚指甲,恶心得两岸百姓很久都不敢吃鱼。

谁知道中国历代官职及品级列表,不包括当代?

高洋曾非常宠爱歌妓出身的薛贵妃,又与她姐姐私通。一天姐姐趁高洋在家里吃酒,便请求让她父亲当司徒。结果高洋大怒,直接亲手将其锯死。

他喜欢亲自动手剥下人皮,拿来欣赏、

贪恋酒色,很快便拖垮了高洋的身体,31岁就驾崩了。死前立下遗诏传位给太子,并让六弟高演辅佐。

不久高演谋杀太子登上皇位。登基后,他文治武功,任用贤才,政治清明。高洋醉酒时曾将一名宫女赐给他,结果醒来后高洋拒不认账。

将鞭打了一顿,高演自此伤了身体。又因杀害了兄弟的儿子内疚,高演出现神情恍惚,时清醒时疯癫,出去散心时从马上坠下。身体每况愈下,立下遗诏传位高湛。高演在位一年多,年27岁。

高湛——登基后,宠信奸臣,好酒色。他有哮喘,一喝酒就会发作。还逼曾经的皇嫂李祖娥与他私通,李祖娥不同意。高湛便以她的儿子相威胁。后李氏为高湛生下一子,便亲手将其杀死。高湛知后很愤怒,命将李氏儿子高绍德抓来,当场杀死了他。

李氏伤心不已,高湛更加愤怒。 *** 李氏衣服乱打一通,浑身是血,再命人将李氏装在绢织的袋中,扔在水沟里。李氏醒来后,被送到寺庙当尼姑。

高湛昏庸无能,不理朝政,北齐很快就衰败了。为逃避亡国的责任,他将皇位传给儿子高纬,不久,自己则因酒色过度而死,享年32岁。电视《陆贞传》将高湛粉饰洗白为一位德才兼备的明君,很能误导人。

高纬——"幼而令善",长大后爱好文学,曾设置文林馆,礼遇文人学士。但高纬言语迟钝,不喜欢与朝士见面。除非是十分亲近的侍人或受宠者,他是不轻易与人交谈的。

高纬性情极为懦弱,别人多看他几眼,马上就会发怒斥责。向他奏事,即使是三公令录,也不能抬头看他,都是述说一个大概,赶忙连逃带跑地退出。

每逢遭受灾害变异、寇贼强盗、洪水旱灾,不行赈济,只在宫中设斋戒,以此为修德。相信巫觋,祈祷无方。

高纬继位后,暴虐手段比高洋等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宠信小人、宦官,赐封为官,赏珠宝,杀贤臣。

一天,有人向高纬告状,说他的兄弟南阳王高绰上街时,看见一妇人抱着孩子,于是他夺过孩子,扔在地上喂狗,妇人嚎啕大哭。高绰大怒,放狗咬妇人,狗刚吃饱,不肯咬,他就将小孩身上的血,抹在妇人身上,众狗一扑而上,把妇人撕裂食尽。

高纬下令将高绰押进宫,但并未处罚他,反而问他什么事最令他开心。高绰回答,看蝎子和蛆相互啃咬最开心。便高纬派人寻来许多蝎子,放进浴桶中,绑了一个人扔进去。

两兄弟一同看那个人被蜇得号叫翻转。高纬大喜,埋怨高绰:"这么高兴的事,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朕!"于是拜高绰为大将军,早晚一起游玩淫暴。

这事后来惹起高纬亲信韩长鸾等人的嫉妒,认为高绰抢了他们的风头,就诬告高绰谋反。高纬一听高绰要夺自己的皇位,顿下杀心,但还是不忍明诛。

就让自己宠信的胡人何猥萨与高绰玩相扑游戏,摔倒后把高绰掐死,埋在一座佛寺地下。"相扑"一词最早现于此处。

冯小怜,原是高纬皇后穆邪利的侍女。穆邪利失宠后,便在五月五日把冯小怜进献给高纬。冯小怜长得漂亮至极,肌肤吹弹可破。吐出的气闻起来都是香的,而且身材凹凸有致。

于是高纬不管有事没事,即使是跟大臣商量事,也常常让冯小怜拥在怀里或把她放在膝上,甚至让冯小怜光着身子在大殿舞蹈,使议事的大臣常常羞得满脸通红,说话语无伦次。

据说冯小怜的玉体曲线玲珑,在冬天寒冷的季节里,软如一团棉花,暖似一团烈火;在夏天溽暑炙人的时候,则坚如玉琢,凉若冰块,是一个天生的尤物。

"独乐不如众乐",高纬认为像冯小怜这样可爱的人,只有他一个人来独享她的美艳风情,未免暴殄天物,如能让天下的男人都能欣赏到她的玉体岂不是美事。于是就让冯小怜裸体躺在朝堂的一张案几上,并时不时作出各种动作,以千金一视,让大臣们排着队都来一览秀色。"玉体横陈"的典故即来源于此。

最终,北齐最后一个皇帝高纬被宿敌北周武王俘虏后赐死。

北齐一共存在28年,历经文宣帝高洋、废帝高殷、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后主高纬、幼主高恒六任君主,于577年被宿敌北周攻灭,享国二十八年。

将相无种,英雄不问出处; *** 有别,豺狼噬血庙堂。

南北朝魏据中原,西控关陇,北抚辽东,大有浑一之势,胡后逞私欲遂乱其国。内扰外患迭至,藩镇割据,观望失所;百姓累遭兵祸,朝夕易主,不知所依。

高欢少有贼智,韬虎鹤之形以待风云。往依尔朱荣,荣见高欢病态憔悴,轻之令为卫护之卒,荣有烈马,驯而未服。令欢剪马鬃毛,欢不加羁执,右手执刃,左手修剪,马战栗贴然。荣奇而问之,欢曰驯马如驭人。荣与深谈,乱世人心,洞若观火;杀伐决断,敏如虎狼。时尔朱荣野心正炽,恰得鹰犬,遂倚为肱股。

欢力主尔朱荣清君侧,以废立挟天子而令诸侯,尔朱荣沉胡皇后于洛水河中,立帝而以女妻之。欢倚势雄起,据晋阳阴蓄王霸之资。当是时有宇文泰为欢亚流,雄据关陇。

尔朱荣遥摄朝政,视帝几为无物,帝诱而杀之,尔朱氏惧诛致乱,杀魏帝复立一帝而摄其权。欢假忠义之名而讨前恩,灭尔朱氏无遗种,纳魏帝后尔朱荣女,灭人族而淫人女,欢比类狮王可矣!

凡篡弑之初,皆尊其主,妻之以女,而后图之,前事比比,欢迹可依。欢侍主犹恭,尚有欺世饰容之心。欢子澄继立,渐无人臣之礼,上烝下淫,屠人族而奴人子,又令为近侍,偏游于市井,好无赖之行。苟且寻于僻处,遂罹杀身之祸。

高洋初立,振萧朝纲,气象为之一新。承父兄两代之基,遂行篡禅之举,号曰齐。未几高洋本性复萌,贪淫好杀,冠绝古今。无修无饰,父子三人,诠释宫廷版狮王争霸;有史如斯,高氏何德?禽兽得延廿八年帝祚!

欢微时不可不谓之英雄,一朝王霸天下,不知敛行修德,败伦弃道,祸及子孙,不为智也!高洋把为所欲为做到极至,岂止变态?实为禽兽,得窃衣冠。

观人行止,予之以钱;昭之本性,授之以权。钱权为镜,鬼魅现形。

人生能得几清欢

雾起澄空危道残

高洋忽起称齐帝

狮王殁处子孙捐


悟空问答,有问有答,且听大狮来答题。

在历史上,北齐这个王朝存在的时间非常短,只有二十几年。然而就这么一个短暂的王朝却是历史上最残暴、最荒淫和最变态的“禽兽王朝”和“疯子家族”。

在北齐短短二十几年的存续时间里,一共有6位皇帝。在这6位之中,除了高欢还算正常、高演早早病死没来得及秀变态之外,其他几位位皇帝真的是令世人大开眼界,见识到了北齐是怎样一个奇葩的王朝。

比如北齐的建朝者高洋,在勉强维持了几年的正常之后便爆发了,其所作所为简直令人发指。不仅会把生母打得跪地求饶,甚至还将自己家族的女性集中起来与大臣乱来,而他自己则坐在一旁欣赏,看到有哪个大臣姿势不够好看,挥鞭子就打,甚至直接杖毙,又或者拖到院子里直接上刑具,简直变态到禽兽不如。

除了荒淫,高洋还很喜欢杀人。如果哪天兴起,他会在朝堂之上随机抽出一名官员当众斩杀,完全不会心慈手软。高洋不仅对大臣如此,就是对自己的宠妾也是一样。任谁也不会相信,高洋因为担心自己最喜欢的薛嫔给自己戴绿帽子,竟然亲手将其首级砍下。

这还不算完,他竟然还将其揣在自己怀里去赴宴,并且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将薛嫔的头颅从怀里取出放于桌上然后痛哭流涕,并哽咽道:“佳人再难得,这是何等之可惜啊!”随后飞奔出去,将薛嫔的尸体肢解,并用其大腿骨做了一个琵琶。此后,还亲自给薛嫔发丧,并在丧礼上哭得死去活来。你说这样的变态行径,不是神经病是什么?

再比如高湛,也是一个非常变态的皇帝。刚继位就霸占了自己的嫂子们,把高洋的皇后和嫔妃们据为了己有。要说霸占哥哥的妻子已经够变态了,更变态的是还把哥哥的几个儿子都乱棍打死了。

也可能是高湛的变态基因太强大,结果生的儿子高纬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不仅设立蝎子池,随便扔活人进去,以此为乐,还在行宫之中穿得破衣烂衫学乞丐,甚至给自己的宠物马匹们封赏官衔、发放俸禄。最让人惊掉下巴的是,他竟然让自己的宠妾剥去衣衫躺在大殿之中,供大臣们观赏。

历史上,昏庸无道或者有奇葩癖好的皇帝有很多,但是没有哪个王朝会像北齐那样个顶个的皇帝都跟得了失心疯一样,专门干一些极为变态的勾当。由此可见,这北齐的高家一定是有精神病的家族遗传基因,不然也不可能这么疯狂。

然而,让人不解的是,就这样一个神经病家族竟然也建了朝、做了皇帝。真是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啊!

曾经写过高洋同学的英雄事迹,这次换个人,说说他弟弟高湛。

电视剧《陆贞传》曾经把高湛描述成一代明君,哎,如果有人信了电视剧的鬼,不小心穿越回北齐,去投靠这位英明神武的武成皇帝,他可能死的会很惨。

北齐高家皇帝一家子都很神经,见了最好有多远躲多远。

有的电视剧,害人不浅。

武成帝高湛的皇位是他哥哥高演临死前传给他的,倒也不是高演有啥高风亮节,因为他怕自己的儿子高百年步自己侄子高殷的后尘。

高演的皇位是从侄子高殷手中夺来的。高家人都短寿,文宣帝高洋死的时候34岁,长子高殷十五岁即位,一年后手握重兵的高演夺了侄子的皇帝位,封他为济南王。

有一天高演忽然想起哥哥高洋临死前对他说的话:我死之后,皇帝位你可以拿去,只是别伤害你侄子高殷。

高演想,自己得对得起哥哥的临终嘱托啊,于是命人给高殷送去了鸩酒,高殷刚十七,人生刚刚开始,那里肯喝,送酒的人没办法只好掐死了他。

帝恐济南复兴,乃密行鸩毒。济南不从,乃扼而杀之。

弄死高殷后,高演就病了,他总看见高洋领着一帮被他杀害的文武大臣找他索命,他在晋阳宫做了各种法事驱鬼,但是效果不佳,高殷死的那年,高演也死了,在位两年。

高演死时,担心自己夺皇位杀侄子的事被自己的兄弟高湛学去,干脆把皇帝位传给弟弟,嘱咐他说:我死之后,皇帝位你可以拿去,只是别伤害你侄子高百年。

高湛即位。

高演死时高百年七岁,有个叫贾德胄人教他写字,让他写了几个“敕”字,然后贾德胄拿着这几个字进宫给了高湛说:陛下这是您侄子写得字,敕字只有皇帝能写,他写这字是憋着拿回他爹的江山啊。

高湛传高百年入宫,亲自用腰刀刀头上的铁疙瘩把高百年活活打死,然后看着人在花园埋了高百年,那年高百年九岁。

高百年的死距离高殷之死不过两年。

高湛干的另外一件丧心病狂的事情是逼着自己的嫂子,文宣帝高洋的皇后李祖娥和自己睡觉。

李祖娥不从,高湛威胁她说,你如果不从我就杀了你儿子。

李祖娥和高洋两个儿子,长子高殷被高演杀了,次子高绍德官封太原王。

为了儿子李祖娥只好从了。

很快李祖娥怀孕,即将生产时儿子高绍德来见她,挺着大肚子的李祖娥不肯见,高绍德在宫外喊:我知道你肚子大了不敢见我。

没多久李祖娥生下一个女儿,由于受高绍德的 *** ,李祖娥弄死了女儿。

高湛知道后,恨疯了,把高绍德抓来当着李祖娥的面说,你杀我女儿,我就杀你儿子,一刀把高绍德砍了,他二哥高洋这一脉就此绝种。

高湛当了四年皇帝,三年太上皇,挂了。终年32岁,对于高家人来说35岁好像是个无法超越的坎儿。

高湛死前已经把皇位禅让给儿子高纬,禅让皇位三年后高湛死了,他的夫人胡氏成为太后。

高湛死后胡太后不甘寂寞,和权臣和士开勾搭成奸。

由于和士开对高纬有拥立之功,当和士开进宫找胡太后打游戏时,高纬亲自给他们站岗放哨,不许宫里人打扰他们的欢乐时光。

高纬的弟弟琅琊王高俨知道老妈的丑事后,觉得太丢人,带人杀了和士开。

高纬觉得弟弟这么做不对,和士开死了妈妈会不开心的,他大义灭亲为和士开报仇,杀了琅琊王。

帮助高纬杀琅琊王的人就是电视剧陆贞传中的陆贞陆令萱,他还帮高纬杀了兰陵王高长恭,宰相斛律光,算是把北齐的长城都给拆光了。

北齐敌国北周武帝宇文邕听说斛律光死了,高兴的把国内所有的囚犯都放了。

和士开死后胡太后觉得很寂寞,没寂寞多久她就又勾搭上来自西域的小和尚昙献,昙献这年21岁,比四十多的和士开更令胡太后欢喜。

有一天高纬来母亲宫里请安,忽然看到母亲宫里多了两个俊俏的小尼姑,他看了很欢喜,强行抓着一个尼姑求欢,扒下衣服就惊呆了,这小尼姑比他还雄壮。

胡太后的丑行被发现,昙献等人悉数被杀。

由于高纬的自毁长城,北齐这时候已经风雨飘摇了,很快北齐被北周所灭,高纬等高家男人投降后没多久就被杀了。

为了维持生计,胡太后带着自己的儿媳妇穆皇后在长安干起了无本买卖,开妓院,她一直营业到隋文帝开皇中期:

齐亡,入周,恣行奸秽

工作之余胡太后会和儿媳妇感叹一番,开妓院比当皇太后快乐多了,可惜胡太后生的太早,没有能遇到一个叫韦小宝的人,关于开妓院,两人一定会有很多共同话题。

=========================

文:薛白袍

北齐,一个存在了28年的割据政权,历经6位皇帝。 国祚虽短,但在历史上却赫赫有名。 北齐被称为禽兽朝代,而北齐的皇帝大都被认为是个疯子,甚至有人觉得北齐的皇帝们都有家族遗传性精神病。

北齐由东魏权臣高欢次子高洋所建,分别经历,开国皇帝高洋,二世高殷,三世高演,四世高湛,五世高纬和六世高恒,北齐建都邺城。因皇室姓氏为高氏,故又称高齐。

十五岁的高澄和父亲高欢的爱妾苟且,给老爹戴绿帽子;自己成为权臣后,周围大臣的妻妾也被他调戏了一遍;自己弟弟高洋娶了老婆偏偏让哥哥看上了,硬要抢过来从老婆成了"嫂子"。这么个人不被刺杀才怪。而弟弟高洋顺势继位,废掉了东魏傀儡皇帝孝静帝,自己称帝,改国号为齐,成了开国皇帝。(说不定哥哥就是他想办法刺杀的,毕竟有夺妻之恨)


高洋当皇帝以后,一开始还算正常,后来也变得疯疯癫癫,有事没事就上大街上乱舞,有一次高洋又在街上跳舞,碰到了一个老妇人,高洋随即问老妇人幸福不,老妇人说:“国家有一个神经病皇帝何谈幸福。”高洋随即杀了老妇人,他从一开始的在街上乱舞,后来干脆脱了裤子乱舞,百姓看他这副模样,避而不及。

高洋不但装疯卖傻,而且还喜欢滥杀无辜,宫里的妃子,宫女,甚至大臣好多被他绞尽脑汁的变态的杀害,公元599年,年仅三十岁的高洋一命呜呼哀哉。

而高湛更是亡国路上的开拓者,而且也喜欢淫 *** ,他一即位就 *** 了自己的嫂子,然后又娶了高洋的、几个妻妾,对哥哥的妻子们爱不释手,对几个侄子都乱棍打死。更过分的是29岁就退位当上太上皇,他为的是有更多的时间来玩乐,无奈何三年后也驾鹤西去。


北齐的皇帝,除了高欢正常一点之外其他的均神经病发作然后英年早逝,所以学者认为北汽家族具有家族性遗传性精神病。

拖雷死后,窝阔台是如何对待他妻儿的?留下的军队又归谁了?

“四十多岁的拖雷,为了大局喝下毒药,牺牲自己救了窝阔台”

拖雷之死

这是发生在窝阔台攻伐途中的一件事。

当时窝阔台突发奇病,军中的萨满说,因为窝阔台杀了太多的金人,导致被鬼魂报复侵袭。解决的办法有一个,那就是需要窝阔台的其中一个兄弟,喝下萨满施展了法术的毒药,转移鬼魂的报复,替窝阔台去死。

萨满说完这个话后,拖雷没有迟疑就站了出来,表示自己愿意替三哥窝阔台去死。

而窝阔台感激之余,答应拖雷等自己死后,由拖雷的儿子来继承汗位。

之后,拖雷就饮下毒药死去了,而窝阔台几天之后居然真的痊愈了。

历史上,很多人都说这是窝阔台为了除去拖雷所施的计谋。

黄金家族内部纷争

成吉思汗有四个儿子,分别是术赤、察合台、窝阔台和拖雷。

长子术赤因为血统的问题,失去了继承大汗的资格。

而儿子察合台能力不足以领导蒙古众部,因此察合台支持弟弟窝阔台。

而拖雷作为幼子,却颇有城府,他一直在哥哥们之间扮演憨弟弟的角色,当发现察合台联合窝阔台对付术赤之后,拖雷就对这个大哥格外亲近,拉拢术赤的关系,以平衡实力。

成吉思汗死后,拖雷更是担任了两年监国,在无力抗衡窝阔台的形势下,转而支持窝阔台称汗。

但是,窝阔台对这个掌握了蒙古大部精锐兵力的弟弟一直存有戒心。

一直到发生了本文开头的故事,正因此才有人说窝阔台是设了套让拖雷来钻,但是凭借这个事件,拖雷在黄金家族内部赢得了更多的同情和支持,拖雷用自己的生命为后来蒙哥的称汗打下了基础。

孤儿寡母

拖雷死后,留下妻子克烈·唆鲁禾帖尼和几个儿子,孤儿寡母艰难生存。

克烈·唆鲁禾帖尼是个很有政治头脑的女子,虽然孤儿寡母暂时处于劣势,但是克烈·唆鲁禾帖尼一直和钦察汗国的术赤系诸王保持密切联系,取得了术赤系对拖雷系的支持。

克烈·唆鲁禾帖尼和丈夫拖雷一样,崇尚汉文化,知道汉文化对蒙古人的重要意义,因此从小就让几个儿子接受汉儒文化的熏陶。

窝阔台的诡计

窝阔台对拖雷留下的孤儿寡母仍然不放心。

他想出一个计谋,那就是说服克烈·唆鲁禾帖尼嫁给自己的儿子贵由,这在蒙古并不是什么 *** 的事情。

古代游牧民族,女人地位很低,父亲死后,儿子继承父亲的女人;兄长死后,弟弟接收兄长的女人。

这种情况在游牧民族当中是非常正常的。

于是,窝阔台经常进出克烈·唆鲁禾帖尼的帐篷,他极力劝说克烈·唆鲁禾帖尼嫁给自己的儿子贵由,想要以此来彻底瓦解拖雷一族。

但是聪明的克烈·唆鲁禾帖尼不会上窝阔台的当,她以几个儿子仍然年幼,且拖雷留下遗言要克烈·唆鲁禾帖尼独自照顾儿子为理由,拒绝了窝阔台。

克烈·唆鲁禾帖尼在窝阔台的虎视眈眈之下,一直小心翼翼的庇护着自己的儿子们,直到最后,自己的儿子蒙哥称汗为止。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胡虏无百年之运,其实百年都已夸张。第一代大汗寿命长一点儿,彪悍20年,草原帝国就能自废武功。

而之所以胡虏无百年之运,根子就在于草原民族的继承制度,即兄终弟及。

为什么草原不能父死子继呢?

草原的经济基础支撑不起昂贵而复杂的官僚系统。所以,即便是草原帝国,也只是一个大的部落联盟。于是,草原政权不可能在制度上实现稳定。这种不稳定,就要求大汗的能力必须绝对出众。简单说,大汗必须是个强者,表现就是要能打,对内打服不服的,对外还能搞抢劫。抢完自己人还得出去抢别人,这样才能弥补经济基础不足的问题。而大汗手里有钱了,自然就会招来追随者,也就有了团结草原诸部落的物质基础。

所以,胡虏无百年之运就可以算出来了。

或是老可汗打下了基业,然后大哥、二哥、三哥和老幺这帮兄弟往下传;或是大哥打下了基业,然后二哥、三哥和老幺这些兄弟往下传。等都传完了,也就轮到第二代的子侄们了。这个过程大体也就在一百年以内。

而接下来,马上就会出现问题:老幺当完大汗,这时候你该传给谁?

大哥、二哥、三哥,甚至老幺自己的子孙们,都已经长大成人。所以,麻烦就是你根本不知道该把汗位传给谁。定分止争,只有定分了才能止争。但是,现在这个分,就没法定。

第二代子侄们的老爹都当过大汗,所以都有资格继承汗位。而且,这些孩子已经长大成人,都能战场角逐。到这个时候,你都不用等中原王朝动手,草原帝国自己都能把自己搞死。

东汉把匈奴给消灭了,东汉皇帝比汉武帝还牛吗?肯定没有,但架不住匈奴人自己搞自己。等匈奴自废武功了,东汉要么招降、要么狂揍,怎么玩、怎么顺手。

李世民反击东突厥,一战就把东突厥给灭国了。中原王朝打草原帝国,啥时候这么痛快过?大唐凭啥能够一战定草原?因为突厥在隋朝就已经分了东西。但还不算完,到了唐朝,各种内部派系已经剑拔弩张。二代或三代叔伯子侄们,已经不是面和心不和的问题了,甚至能帮着大唐一起揍自家可汗。

所以,中原碾压草原的时候,往往都是草原内斗前后。这就是草原的周期性危机。

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死了。这家伙太牛,活了65岁,在古代已经算是长寿老人。关键是当了22年大汗,成吉思汗也是长命君主。所以,继承人就可以传给自己的儿子。但问题是:成吉思汗有四个儿子。这时候,还剩下三个,长子术赤已经死了。

术赤的命比较苦。出生的时候,成吉思汗还是 *** 丝,所以跟着受苦。长大了,几个兄弟哥哥彪悍,一直跟他这个大哥死磕,尤其是老二察合台。第一次西征,因为归途染病,所以没能及时跟上成吉思汗的大部队。然后,老爹成吉思汗就怀疑术赤要造反。于是,立即清点兵马,准备出兵收拾这个大儿子。正当成吉思汗准备出兵之时,术赤去世的消息送来了。成吉思汗当然又恨又愧,再硬的汉子,也只能老泪纵横。他真心对不起自己的这个大儿子。

所以,跟术赤死磕到底的察合台,就别想继位了。察合台这家伙要是当了大汗,没准能追到花剌子模(术赤的封地)祸害术赤一家。这种事一点儿也不稀奇。你千万不能用中原皇帝和士大夫的逻辑来理解草原豪强。这伙人就是集体的不成熟,全是快意恩仇的狠角色。

成吉思汗四处征战,却一直把小儿子拖雷是留在身边。按照蒙古人幼子守灶的传统,拖雷基本上就一直在中央图兀鲁思,陪着老爹。统一蒙古后,成吉思汗分蒙古为九十五千户,他的兄弟们有十二千户,部署在东边的大兴安岭方面;他的三个儿子有十二千户,部署在西边的阿尔泰山方面。剩下的千户,全在成吉思汗和守灶幼子拖雷手里,即蒙古本部、中央兀鲁思。

蒙古人为什么有幼子守灶的传统?

很多传统,其本质都源于经济问题。幼子守灶,就一个原因:没钱,所以养不起。大儿子长大成人了,就赶紧放出去单飞,别在家里啃老。然后,二儿子、三儿子,也一样,家里没有余粮、养不起你们。但是,小儿子就真心没法走了,因为岁数最小,没法自立。而等小儿子长大了,老爹老妈也没法动了。所以,就留小儿子在家养老,当然也就继承了父母的家业。

可以说,拖雷基本上就一直黏在老爹身边儿。所以,你想也不用想,成吉思汗肯定想把自己的家产留给拖雷。这时候拖雷多大岁数?34岁。而三哥窝阔台41岁、二哥察合台44岁。岁数上虽然都是壮年,但拖雷的两个哥哥却常年领兵在外。所以,早就带出了一拨死忠粉。因此,成吉思汗胆敢传位给小儿子,察合台和窝阔台就敢把拖雷弄死。

于是,大汗的位置只能传给窝阔台。窝阔台对待二哥察合台,可以说毕恭毕敬,从来不敢在二哥面前摆大汗的架子。而且,二哥当初力挺窝阔台当大汗,所以也就言出必践,不会跟他争汗位。

因此,窝阔台大汗不会担心他这个二哥。但是,却一定还要防着四弟拖雷。因为大哥术赤活着的时候,就曾经力挺过拖雷。成吉思汗虽然表面没说,但心里肯定是向着小儿子。在成吉思汗死后到斡难河大会选出窝阔台这段时间里,大蒙古国一直是拖雷监国。所以,拖雷在蒙古诸王中也是相当有威望的。

接下来,就一定会出现宫廷斗争。

中原王朝搞宫廷斗争,起码能圈在宫里搞,破坏力还能小一点儿。即便是再大一点儿,首都一座城也够了。但蒙古人搞宫廷斗争,就只能以天下为战场了。

窝阔台当了大汗,这就等于手里捏着王炸,所以想怎么收拾拖雷就怎么收拾。

公元1231年,窝阔台布置了取道南宋、迂回灭金的大战略。谁去搞迂回?当然是拖雷啊,要整你,就要让你铁肩担重任。

1232年,拖雷带了四万大军就上路了。

这时候南宋肯定不会答应蒙古人的要求。借道灭虢、唇亡齿寒的道理,南宋这种 *** 湖已经烂熟于心。所以,拖雷大军根本没有借道一说,直接是攻城略地打过去的。

要不是南宋反映太慢、四川守将无能,拖雷根本沾不到汉水的边儿。但拖雷成功了,硬是强行穿插到了金朝的河南后方。

然后呢?窝阔台早把取道灭金的消息传扬的海内皆知了。南宋都知道了,金朝能不知道吗?所以,金朝派了十五万大军,就在河南这地方安静地恭候拖雷。

窝阔台呢?说好了三路大军,拖雷只是一路迂回,其他两路从北往南、从西往东,结果这两路不动了。所以,十五万金兵,就把拖雷围起来揍。

但巅峰时期的蒙古军队太彪悍,三清山之战,拖雷借着一股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硬是把金军给揍得找不着北。眼看拖雷取胜,窝阔台的军队才赶紧进攻。再不进攻,功劳就全是拖雷的。

本来,这一仗就能灭了金朝。但窝阔台不打了,死活要撤军。为什么?这时候灭了金朝,拖雷的威望就要指数级上升。蒙古大汗,说白了还是部落联盟的大酋长。你能打,大家认你当大哥;你不能打,或者有比你更能打的,那你就赶紧下台。所以,窝阔台死活也不能把灭金的功劳让给拖雷。

既然战场上玩不死你,那就路上弄死你。于是,回军途中,拖雷染病而死。但到底是怎么死的,只能去问窝阔台。

接下来,窝阔台肯定要欺负拖雷一家的孤儿寡母。

但也不能往死收拾。因为大蒙古国就是加强版的大部落联盟。拖雷也有封地、也有部曲、也有军队。你窝阔台往死里整,就得动干戈、搞战争。而这么玩,其他蒙古宗支自然不能干。成吉思汗的那些兄弟、窝阔台的那些叔叔大爷们,还都活着,也就是东道诸王。这伙人就不允许窝阔台在内部死命折腾。

但,窝阔台肯定还是要欺负的。

有资料说,拖雷继承了父亲在斡难河和怯绿连河的斡耳朵、牧地和军队。成吉思汗留下的军队共有12.9万人,其中大部分都由拖雷继承。但你不能这么算,这些地方和军队应该算是蒙古大汗的私产。谁当蒙古大汗,谁就要坐拥这些财产。既然拖雷不是蒙古大汗,那就只能交给窝阔台。

《元朝秘史》记载,成吉思汗曾给过拖雷5000户的分封。所以,拖雷应该是有自己封地的。具体在哪、多少人,记载不清。但能知道的是,拖雷肯定有。

所以,窝阔台肯定盘算着怎么把拖雷的部曲和军队给弄过来。没有部曲、没有军队、没有封地,拖雷一系就算完蛋。以后在大蒙古帝国中,说话都不会有分量。

窝阔台当然有办法。

拖雷死了,那么拖雷的妻子克烈•唆鲁禾帖尼,也就成了寡妇。于是,就命令克烈•唆鲁禾帖尼,嫁给自己的长子贵由。这就是相当欺负人了。人家老公尸骨未寒,而且还带着一堆娃。窝阔台就非要让人家改嫁给自己的儿子,做自己的儿媳妇。

克烈•唆鲁禾帖尼不同意,但也不能直接违抗大汗诏令。草原人,弟弟娶嫂子、侄子娶婶子,都正常。而窝阔台又是大汗,这点儿权力还是有的。于是,克烈•唆鲁禾帖尼只能以自己的孩子尚小,必须要她来照顾,作为托词。这算是拿软刀子顶人,把这事给顶回去了。

窝阔台当然不干。本来就是要整你,结果你不接受,所以必须得惩罚。于是,从拖雷的部曲中分出三千户,划给自己的三儿子阔端。这就等于明抢。不用克烈•唆鲁禾帖尼说话,拖雷一系的将领立即就不干了。啥也别说,就直接跟窝阔台开战了。实际上,窝阔台也就等拖雷一系这么干。拖雷一系但凡造反,那就把你们全给消灭掉,一个不留。草原民族的宫廷斗争,就是内部战争。原因就是这些兵将只听自己的老大的。至于老大的老大,甚至大汗在内,对这些人根本就没有制约。

但是,克烈•唆鲁禾帖尼不答应。这个女人相当厉害,一早就看出了窝阔台的诡计。所以,一面安抚本系兵将,一面逆来顺受。你不就是要3000户百姓吗?全给你,不能忤逆大汗的面子,也不能得罪侄子阔端。

这是拖雷的妻子,差一点儿就被变成窝阔台的儿媳了。而不当窝阔台的儿媳,拖雷一系立即遭到惩罚,直接被夺了三千户百姓。然后,厄运肯定要轮到拖雷的长子蒙哥。

但这个问题有点儿棘手。因为窝阔台早就认了蒙哥当养子。而蒙哥一直由窝阔台的妻子昂灰皇后抚养。而拖雷死的时候,长子蒙哥23岁,已经成年。

一方面是不好对付、一方面是还算信任,所以,窝阔台也就让蒙哥回去继承拖雷的封地了。但这不代表以后不会下手。这个世界上,最容易忘记的就是恩情,而最不容易忘记的就是仇恨。既然窝阔台一系已经与拖雷一系开战,那就要一直战斗下去。

矛盾激烈才会形成政治斗争。而政治的本质是关系。所以,只要搞好关系攻略,就可以化矛盾于无形、化仇敌为盟友。蒙哥的妻子克烈•唆鲁禾帖尼,就是关系攻略的高手。

治家,井井有条,拖雷一系的将领们安分守己;教子,个个成才,拖雷一系连出雄主。关键是在窝阔台虎视眈眈的情况下,拖雷一系就没有给窝阔台发动攻击的借口。特别是长子蒙哥,基本上就一直低着脑袋给大蒙古国流血流汗。

同时,克烈•唆鲁禾帖尼搞好了与窝阔台大汉的关系。

你让我给你当儿媳,我不是不同意;你让我出三千户百姓,我完全照办。在诸将不服的情况下,克烈•唆鲁禾帖尼,站了出来,一定要按照大汗命令做。而且这么做,既是维护窝阔台的威信,又是在拉拢与阔端的关系。关系攻略的最强武器,不是项羽的叱咤风云,而往往就是这种女性的温柔。所以,在克烈•唆鲁禾帖尼的努力下,拖雷一系不仅化解了与窝阔台的紧张关系,而且赢得了蒙古各宗支的好感。有了这些关系资源,窝阔台也就无法再穷追猛打了。因为他这个大汗不是中原皇帝,还得仰仗蒙古各宗支的团结,才能东征西讨。

最后总结:

草原民族的继承制度,天然存在不稳定性。所以,中原王朝可能是宫廷斗争,而草原王朝则是分裂战争。

窝阔台一系与拖雷一系,因为这个继承制度,必然要上演一幕内部较量。拖雷突然暴毙,算是画上了一个句号。

但两系的矛盾也就只能定性为仇恨。自此之后,拖雷一系与窝阔台一系,一直处在斗争和战争的层面。

拖雷一系没有遭遇灭顶之灾,并在窝阔台之后继承蒙古大汗,主要是因为拖雷妻子克烈•唆鲁禾帖尼的隐忍克制和关系攻略。

蒙古和我们 *** 王朝的即位规矩有些不同, *** 王朝的即位规矩大部分是这样的:在现任皇帝年老或者去世之后由其年龄最大的儿子来继承王位,即嫡长子继承制。

然而在蒙古,现任皇帝在年老或者去世之后由其年龄最小的儿子即位,其实不仅仅皇室是如此,就连蒙古一般的普通老百姓们传承家业的时候也是这样,即:“年长者多得,年少者少得,末子继承父业。”

表面上原因冠冕堂皇说是年长的孩子要出去自力更生,实际上并不是这样。蒙古人生性开放,女子也是如此,未婚先孕、喜当爹的现象在当时并不少见,蒙古人很担心生的早的孩子不是自己亲生,但最小的孩子他们还是很放心。

而有了这层因素,蒙古就逐渐形成了幼子继承制这项基本政治制度。所以在老一辈的权臣看来,成吉思汗的幼子托雷才是王位的最佳人选,更别说托雷本身也十分出色,在征伐中立下军功无数。

成吉思汗也十分喜欢这个幼子,也相当信任他,甚至将大部分核心军队都交付到了托雷手中。但尽管如此,成吉思汗在临终前还是十分理性的,他深知一个好军事家不一定就是一个好的政治家,在大局方面三子窝阔台看的比拖雷更远,因此成吉思汗在自己临终前还是选择了窝阔台来继承了自己的基业。

千百年来,我国皇室内部因为皇位而闹得不可开交的例子数不胜数,更别说托雷手中掌握了重兵,还有南征北战的大哥术赤与老臣们的支持。因此窝阔台想轻松继承皇位哪有那么简单,拖雷借着老臣们与大哥支持,在库里勒台制(部落投票议事制度)一直不占据下风,使得窝阔台在成吉思汗去世两年内都没能成功继位。

但好在窝阔台一直与二哥察合台关系融洽,在得到同样手握实权的二哥支持下(当时术赤已死)还是继承了王位,虽然中间的过程极其艰辛,但好在结果是好的。

在继承皇位后,窝阔台自然是有恩的报恩,有仇的报仇。比如对自己的二哥自此更加的信任,甚至遇到重大事件决策,也要在得到二哥的允许下施行。而至于曾经在老臣支持下的托雷,窝阔台自然不会让他好过。

但托雷毕竟手握军权,想弄托雷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因此,就有了后来的“巫水之谜”。当时托雷出征在外,但由于天气炎热,军心涣散,拖雷只得班师回朝,但却于归军途中暴毙,年仅40岁。而种种迹象都表明了,拖雷不是死于意外,而是窝阔台所害。

——毕竟当时北还途中,窝阔台称病,让拖雷侍奉在他左右,让托雷喝了一杯巫师祈福过的水,窝阔台立马病好了,但托雷却去世了。

而托雷一死,窝阔台便着手对他的家族势力开始下手了。

首先是托雷的妻子克烈·唆鲁禾帖尼,也就是克烈部贵族之女。在托雷死后,窝阔台立马要求其嫁给自己的长子贵由,想接机笼络其势力。

但冷静、聪慧的唆鲁禾帖尼找了一个理由拒绝了,那就是自己的儿子们还太小了,不方便。但同时她又怕窝阔台发怒,把原本属于丈夫拖雷的三千户授给了窝阔台的次子阔端。看到唆鲁禾帖尼退了一步,窝阔台也不敢再得寸进尺,最终取消了这个念头。

当然了,窝阔台之所以还会对其有所忌惮,主要还是因为托雷虽死,但他的军队并没有被窝阔台收编,毕竟强硬有声望的唆鲁禾帖尼也还在。

托雷的儿子一共有11个之多,但其中最为出名的还是正妻唆鲁禾帖尼所生的四子,即蒙哥、忽必烈、旭烈兀,还有阿里不哥。

蒙哥作为托雷长子,一直是窝阔台的主要关注对象,在托雷还未死之前,他就将蒙哥给收为自己的养子了,也算是控制托雷的一个筹码。而在拖雷死后,碍于托雷方势力的要求,蒙哥回去继承拖雷的封地,也继承了托雷留下来的军队。

后来在窝阔台长子贵由死后,蒙哥在母亲唆鲁禾帖尼与拔都的支持下,成功取得了皇位。

而至于忽必烈,旭烈兀,还有阿里不哥三人,窝阔台并没有对他们下手,他们在母亲的培养下茁长成长,后来都成为了蒙古国著名的干将,也是后来他们大哥蒙哥能够成功夺取汗位的主要助力之一。

成吉思汗去世之后,窝阔台继承了成吉思汗的汗位,成为了蒙古帝国的第二任大汗。然而按照蒙古人幼子守家的原则,成吉思汗的军队并没有被窝阔台继承,而是被成吉思汗的幼子拖雷继承。窝阔台继位的时候,拖雷控制了蒙古帝国绝大多数的军队,是蒙古帝国最大的实权派。

拖雷意外身亡

窝阔台继承汗位之后,拖雷率领着蒙古精锐跟随窝阔台南征北战,为蒙古帝国的扩张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窝阔台一直忌惮拖雷的势力,想要从拖雷的手中收回蒙古帝国军队的控制权。

有一次窝阔台在征战的时候生病,巫师告诉拖雷想要治好窝阔台的病,就需要拖雷喝下符水来代替窝阔台死去。拖雷听信了巫师的话,在喝下符水不久后去世。从拖雷死后窝阔台试图夺取拖雷军队的举动来看,拖雷喝下符水代替窝阔台而死,很可能是窝阔台自导自演的一场阴谋。

窝阔台想要吞并拖雷军队

拖雷病死之后,拖雷的妻子继承了拖雷留下的军队。由于拖雷的几个儿子都比较年幼,拖雷留下的军队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为了能够吞并拖雷的军队,窝阔台提出让拖雷的妻子改嫁给窝阔台的长子贵由。

贵友是窝阔台的继承人,一旦贵由娶了拖雷的妻子,拖雷留下的军队和财富都将被贵由霸占。面对着窝阔台的步步紧逼,拖雷的妻子一面拒绝改嫁贵由,一面通过放弃一部分的军队,来避免跟窝阔台爆发正面冲突。在拖雷妻子的经营之下,拖雷家族保住了大部分的军队,为以后夺取王位打下了基础。

拖雷后人取代窝阔台后人

在成吉思汗的四个嫡子中,术赤系和拖雷系之间的关系密切,窝阔台系和察合台系一直是同盟关系。在窝阔台和贵由去世之前,窝阔台系一直掌握着蒙古帝国的汗位。窝阔台和贵由先后去世后,蒙古汗国陷入了群龙无首的尴尬境地。

此时术赤系和拖雷系的势力明显超过了窝阔台系和察合台系的势力,术赤的后人在西征中获得了大片的土地和军队,拖雷的后人也控制着蒙古帝国的兵权。因此在蒙古选举新大汗的时候,术赤系和拖雷系的联盟占据了绝对优势,拖雷的长子蒙哥成为了蒙古大汗。拖雷系从此取代了窝阔台系,成为了蒙古汗国的控制者。

总结

拖雷去世之后,窝阔台曾经多次试图夺取拖雷家族的兵权。然而由于拖雷的妻子非常的精明,拖雷家族始终控制着蒙古帝国的精锐部队,并且最终凭借着这些精锐部队,夺取了蒙古帝国的控制权。实际上当成吉思汗将兵权交给拖雷的时候,拖雷系就已经注定要成为蒙古帝国未来的主人,毕竟在冷兵器时代,谁能够掌握兵权,谁就能够成为王国的主人。

与中原嫡长子继承制不同,蒙古人传统实行的是“幼子守灶制”,也就是由嫡妻所生的小儿子继承家业,也正因如此,当年成吉思汗死后,汗王之位虽然传给了窝阔台,但其大多数的军队都留给了拖雷,而这也造成了后来蒙古诸王的争斗。

幼子守灶,也称作幼子继承制

这项蒙古的继承传统,却引发了蒙元百余年里诸多的纷争

在蒙古人的传统之中,家中比较年长的子嗣一旦成年,就要分得一定家产之后自立门户,也就是说,传统的蒙古家庭,都是由夫妻二人与未成年的子女组成,父母离世后,家中的财产由嫡妻所生的小儿子继承。

蒙古语中,将嫡妻所生的幼子称作“斡赤斤”,意思就是守灶人,是家业的继承者。

《蒙古法基本原则》中记载,成吉思汗颁布的大札萨克规制:年长者多得,年少者少得,末子继承父业。

窝阔台继承地位,拖雷继承家产

成吉思汗晚年,也遇到了家业传承的重大问题,成吉思汗与其嫡妻孛儿帖共生有四个儿子,长子术赤尚在孛儿帖腹中的时候,孛儿帖曾被蔑儿乞人掠走,所以其血统受到了怀疑,而次子察合台为人鲁莽蛮横,也向来与术赤不合,所以成吉思汗也很不喜欢这个儿子。

最终思来想去,成吉思汗将汗王之位传给了更加稳重的嫡三子窝阔台。

不过这里还有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成吉思汗虽然将大位传给了窝阔台,可却又按照蒙古的传统将大多数的军队、百姓与财产留给了孛儿帖所生的小儿子拖雷,让其守灶

名位留给窝阔台,实力留给拖雷,问题由此而时

拖雷向来与其二哥察合台关系不错,而与窝阔台之间的关系不算太坏却也算不上太好,成吉思汗死后,虽然窝阔台成为了新的蒙古汗王,但是成吉思汗留下的12万大军之中,有10万以上都掌握在了拖雷的手里。

按照蒙古的库里勒台大会制度,汗王之位的正式继承也需要大会的同意推举,所以虽然有成吉思汗的遗命,但是窝阔台真正成为蒙古汗王,也经历了相当的一段波折,最终在成吉思汗留下的辅臣耶律楚才的帮助之下才最终登基。

而当时,汗位没有正式传承的情况下,掌握了绝大多数军队的拖雷担任监国,成为蒙古帝国实际上的主导者。

拖雷本身与窝阔台同出一母,按照蒙古传统本身也该是继承人,再加上当时他掌握着相当强悍的实力,其自身能力也非常出众,所以久而久之,引起了窝阔台的猜忌。

巫水事件,拖雷死因成谜

南宋绍定五年,拖雷在攻伐金朝的途中因天气原因班师,结果莫名暴毙,关于拖雷的死因,一说是因天气炎热患病而亡,而更多的一种说法是,拖雷喝下了巫水被窝阔台所害。

所谓巫水事件,也就是拖雷班师后,窝阔台突然重病,而祭祀的萨满声称,需要最亲近的兄弟代替,才能解除窝阔台的病痛,当时拖雷是窝阔台身边最亲近的人,最终,拖雷喝下了萨满施过咒的符水,未久暴亡,而窝阔台果真好了起来。

不过,巫水事件在各类史料中记载均有所出入。

《元史》记载:五月,太宗不豫,六月,疾甚,拖雷祷于天地,请以身代之,又取巫觋祓除涤疾之水饮焉,九月,拖雷薨。

而《史集》之中记载此事,与《元史》类似,不过对于拖雷的离世时间有很大差距,《史集》记载拖雷喝水后没几天就薨了,而《元史》是隔了三个月才薨,所以这件事充满疑云。

关于巫水之事,后世的猜测有三种:

  • 一,拖雷是真心为兄长受罪,他的死纯属意外;
  • 二,完全就是窝阔台的阴谋,所谓的巫水其实都是窝阔台的指使,也并不是什么巫水,而是被下了毒的水,拖雷是中毒而亡;
  • 三,窝阔台与拖雷都不知情,蒙古时代萨满代天立命干预朝政,当时要害拖雷的是那几个萨满而已,他们应该是受到了窝阔台支持者的指使。

具体来说,第一种与第三种观点的支持者并不多,更主要的还是偏向于第二种。

窝阔台欺负弟妹孤寡

成吉思汗在世的时候,克烈部王罕的弟弟札合敢不曾将自己的女儿唆鲁禾帖尼献给成吉思汗,按辈分来说,王罕是成吉思汗的义父,札合敢不自然也是他的长辈,而唆鲁禾帖尼当时尚且年轻,成吉思汗已经老去。

出于对札合敢不的尊敬,成吉思汗拒绝了他的提议,而是将唆鲁禾帖尼指给了拖雷,并且下令唆鲁禾帖尼是拖雷的正妻,永不改变。

唆鲁禾帖尼出身高贵,而且美丽聪慧,深得拖雷的宠爱,在拖雷死后,成为了拖雷家族的实际掌管者,而当时的窝阔台为了争抢拖雷家族的财产与百姓,擅自将拖雷属下的三千百姓划给了自己的儿子阔端,而唆鲁帖禾尼不仅没有气恼,反而主动同意。

窝阔台得寸进尺,提出让唆鲁禾帖尼改嫁给他的长子贵由,而唆鲁禾帖尼称自己的孩子们尚且都还年幼,希望待诸子长大再说,并将此事宣扬得人尽皆知,窝阔台迫于人言,只得放弃。

拖雷死后,窝阔台对于拖雷的妻儿不断伸手,而他的目的也非常简单,那就是想要夺取当年被拖雷继承的大部分蒙古精锐军队与财产,以强化自身的实力,巩固汗王的地位,但好在有唆鲁帖禾尼的庇佑,与窝阔台虚与委蛇,最终保全了拖雷家族。

而蒙元内部的纷争,并未结束,由于幼子守灶制的传统与蒙元进入中原之后受到长子继承等诸多影响,蒙元一世继承制非常混乱,唆鲁帖禾尼保全之下托雷家族,不断强盛。

窝阔台死后,由于乃马真后等人将蒙古弄得一团糟,使得拖雷世系找到了取而代之的机会,公元1251年,在唆鲁禾帖尼的一波操作之下,拖雷长子蒙哥继承汗王之位,从此,蒙古大汗之位从窝阔台家族转移到了拖雷家族,而皇族内里的破裂,为之后的蒙古撕裂埋下伏笔。

戚夫人和薄太后同为刘邦宠妃,为何命运截然不同?

汉高祖刘邦生平有三大爱好:骂人、喝酒、泡妞。

没有人知道刘邦这一生骂过多少次人,没有人知道刘邦这一生喝过多少酒,也没有人知道刘邦这一生睡过多少女人,我们只从《史记》有限的记载中获知,刘邦睡过的女人中,有八位留下了名姓,她们分别是曹氏、吕雉、戚姬、管夫人、赵子儿、薄姬、赵姬、石美人。

这八位女人中,曹氏生下了皇长子刘肥,吕雉生下了皇嫡子刘盈和长公主鲁元公主,戚姬生下了皇三子刘如意,薄姬生下了皇四子刘恒,赵姬生下了皇七子刘长,另外的三位或许未曾生育或许生下的公主或许生下的子女夭折了。

在诞下皇子的五位中,曹氏生卒年皆不详,吕雉就是汉高后,戚姬被汉高后折磨成“人彘”,薄姬成了薄太后,赵姬受到赵王谋反案是牵连,得知吕雉不愿救自己,在狱中自杀身亡。

同样是被刘邦宠幸过的妃子,为什么薄姬成了太后,戚姬却成了“人彘”呢?

①薄姬、戚姬出身不同,经历不同,知识结构也不同。

虽然薄姬是私生女,但薄姬的母亲是故魏宗室女,并曾在母亲魏媪的帮助下,成了西魏王魏豹的姬妾。

这很重要。

魏媪是魏国宗室女,虽不是公主,但也是王族公族家的女儿,从小见惯了王公贵族间的尔虞我诈,对权力的认识比较深刻,懂得如何在权力斗争中保存自己,再结合魏媪把薄姬送到魏王豹后宫的做法来看,很可能魏媪在薄姬小时候把后宫中的生存之道教给了薄姬。

薄姬除了有魏媪这样一位好老师,更有在魏王后宫中至少一年的实操。

而戚姬并没有薄姬这种显赫的出身了,按记载,戚姬是定陶人,能歌善舞,艺术才华极高,深得汉高帝刘邦的宠爱,常常被刘邦带在身边,耳鬓厮磨,为了能使自己的儿子代替刘盈做太子,戚姬还经常在刘邦面前哭泣。

由这些记载来看,戚姬很可能是歌姬出身,幼时接受的教育主要是艺术教育,对于权力的恐怖与残酷缺乏清醒的认识,只懂得依附于最强者。

这也能解释了,为什么在易储风波中,戚姬从来只是求刘邦,而没和任何一个实权派大臣结盟。

正因为薄姬和戚姬的出身不同,接受的教育不同,所以导致二人的知识结构不同,以至于二人对权力的认识也完全不同,所以一个成了太后,一个成了“人彘”。

②薄姬和戚姬的处事方式不同,人生诉求也不同。

薄姬并非不懂如何取悦于君王,但薄姬取悦于君王的方式比较低调,而且有效果显著。

当初,薄姬还是魏王豹姬妾的时候,就请到了闻名天下的女相士许负为自己看相,许负为薄姬相面后,给薄姬做出了一个极高的评价:当生天子。

对于那个时代的女人来说,两件事最荣耀,一是嫁给天子,二是生出天子。

当薄姬的丈夫魏王豹听到薄姬会生下天子的评价后,乐不可支,立马宣布脱离刘邦的统帅,在楚汉之争中保持中立,并暗地里联络项羽的西楚。

可以想见,如果魏王豹后来果真打下了天下,薄姬单凭许负的评价,只要生出儿子,就能成为母仪天下的太后。

看到了吧?薄姬取悦于君王的方式,一般女人想都想不到,更不要谈什么学到、做到了。

在薄姬成了刘邦的妃子并被刘邦召去侍寝的当晚,薄姬当着刘邦的面说了一句话:“昨暮夜妾梦苍龙据吾腹”,这句话虽没有许负的评价那般有杀伤力,但也让刘邦极为高兴。

为什么刘邦很高兴呢?因为这话在暗示,刘邦是真龙天子。所以刘邦高兴地说,这是吉兆啊,我让你梦想成真,其实仅是让薄姬梦想成真吗?不是的,也是让当时还只是汉王的刘邦梦想成真啊。

薄姬取悦于君王的方式,并不是服从于君王的喜好,而是 *** 君王的权力欲,对于男人来说,权力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喜好。

反观戚姬,手段就很简单了,刘邦喜好泡妞,我戚姬就把自己打扮得美美的;刘邦喜好随时随地动手动脚,我戚姬就不分场合地任刘邦为所欲为;刘邦喜好楚歌楚舞,我戚姬就经常唱楚歌给刘邦听跳楚舞给刘邦看;刘邦想要废掉太子刘盈,我戚姬就在刘邦面前日夜涕泣,请刘邦立我戚姬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

如果说薄姬的人生诉求是替自己和儿子攫取权力,那戚姬的人生诉求就是使君王心花怒放,顺便过上好日子、获得权力。

人生诉求的不同,也导致二人行事风格的不同,薄姬比较低调,从不犯错,戚姬较为张扬,不计后果。

正因为二人有如此多的不同,才导致二人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或许早在薄姬诞下皇四子刘恒后,就在后宫的权力格局中选择站队吕后——其实这是比较保险的政治策略,如不出意外,吕后会在刘邦驾崩后成为太后,并藉由子弱母壮分享一部分的皇权,站队吕后,且不说刘邦驾崩后能捞到多少政治好处,至少不会被迫害。

吕后在汉四年才回到汉王刘邦身边,这对于吕后来说,极其不利,因为这时候的刘邦,已经熬过了创业最艰苦的岁月,眼看就要从一个暂时的胜利走向最后的胜利了,而在刘邦最需要安慰、鼓励的岁月里,陪刘邦一起走过的,是来自于定陶的戚姬,是戚姬的歌舞、软语消解了刘邦在楚汉之争中心灵创伤。

也就是说,虽然吕后是刘邦的结发夫妻,但吕后并没有和刘邦共患难过,吕后并不知道,在刘邦率领兵马离开丰沛投奔项梁,直到刘邦跟项羽达成以鸿沟为界的和平协定,在这长达六年的时光里,刘邦经历了怎样的孤独、恐惧、惆怅、困苦,但这六年中,有四年多的时间,戚姬都陪在刘邦身边,是那个最知冷知热的人,是一个尽到妻子本分的女人。

因此,从感情方面来看,吕后不是戚姬的对手,所以吕后需要其他人的援手。

据记载,为了捍卫自己的权力,吕后寻求过张良的支持,从韩信被杀一事上来看,吕后也和萧何达成了同盟,从刘邦临死前要杀樊哙的事情来推测,吕后应当也得到了以樊哙为代表的军功集团的部分支持。

所以我推测,或是吕后主动拉拢,或是薄姬主动站队,所以,薄姬很可能是吕后的人。

这也能解释了,为什么薄姬是唯一一个被放去皇子封地的皇妃,为什么薄姬之子刘恒从未受过吕后的刁难,为什么刘恒不需像刘恢、刘友、刘章那样娶吕家女——因为刘恒和薄姬的吕后的盟友,一如吕后是皇七子刘长的养母,所以吕后也不需用吕家女来特意拉拢刘长。

正因为薄姬是吕后的人,所以薄姬自然不会被做成“人彘”,至于薄姬成为皇太后,那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参考资料:《史记·吕太后本纪》、《史记·外戚世家》、《史记·齐悼惠王世家》、《史记·万石张叔列传》、《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汉书·外戚传》

首先更正一下,薄氏与戚姬不同,戚姬是深受刘邦宠爱的宠妃,而薄氏在刘邦生前并不得宠,甚至可以说是无宠,也正是这个原因,薄氏在刘邦死后,得到了吕后的善待,而戚姬却因为争宠、谋夺太子之位等原因被吕后虐杀。下面我们就对比一下戚姬和薄氏。

首先,戚姬与薄氏相比,深受刘邦宠爱:

戚姬在刘邦晚年深受宠爱,甚至可以说是专房之宠,刘邦除了处理朝政事务以外,几乎天天和戚姬待在一起,据说戚姬的舞跳的非常好,又通晓音律,这让刘邦欢喜不已,而此时,刘邦的结发妻子吕后已经年老色衰,不得宠爱。由于戚姬常年霸占着刘邦,导致吕后和其他很多嫔妃都心生怨怼,尤其嫉妒心极强的吕后,对戚姬更是恨之入骨,相对于戚姬,薄氏就显得很可怜了,刘邦几乎从不宠幸她,而她却表现的逆来顺受,并没有任何怨言,甚至连吕后都觉得薄氏很可怜,毕竟都是失宠的女人,自然会有种同病相怜的感觉。

其次,戚姬敢于挑战吕后之子的太子地位:

戚姬因为深受刘邦的宠爱,所以在刘邦晚年的时候戚姬开始为自己在刘邦身后事考虑,太子刘盈是与吕后的嫡长子,其太子身份早已经确定,但是实际上刘邦对刘盈的太子之位并不属意,刘邦觉得刘盈性格软弱,优柔寡断,没有帝王的资质,反而戚姬的儿子刘如意聪慧异常,机敏果断,非常讨刘邦的欢心,以至于刘邦晚年多次萌生易储的念头,最终因为大臣们的反对而最终作罢戚姬却仍不死心,经常向刘邦哭诉。吕后对此愤怒不已,碍于刘邦的宠爱,吕后投鼠忌器,只能隐忍,如果说女人之间的争风吃醋让吕后生气妒忌之外,此时的吕后已经对戚姬起了杀心在太子刘盈与赵王刘如意暗中角力的时候,薄氏却置身事外,每天教育自己的儿子刘恒,似乎安心日后做一个裂土一方的诸侯。吕后对此看在眼里,心知肚明。

最后,戚姬欲夺后位,薄氏安分守己:

谋夺太子之位不成,戚姬又做了一个作死的事情,那就是阴谋夺得后位。此时吕后尽管因为年老色衰而不得刘邦宠爱,但是毕竟是多年的结发妻子,两人一起经历多年战争的患难与共,让刘邦还是很尊重吕雉的,况且吕雉并无过错,又是太子之母,皇后之位岂能说换就换、纵使戚姬使出浑身解数哭的梨花带雨,也没有办法。刘邦最终没有动过废后的念头。但是戚姬日后的悲惨命运似乎已经注定了。相比戚姬,薄氏对于失宠并不以为意,终日活得很超然,吕后甚至对她在宫中的生活起居倍加照拂。

薄氏看得淡,想得开,心胸宽,气量大,最终成为了三个人中最后的赢家,吕雉死后,陈平、周勃等大臣平定了诸吕之乱,薄氏的儿子代王刘恒因为仁义孝顺被迎立为新君,这就是历史上的汉文帝,薄氏更是高寿至其孙景帝继位后,最终以太皇太后的尊容安然离世。

原创:历史课课代表

有爱必有恨,极爱致极恨,这句话放在戚夫人身上合适不过,项羽平定齐地之乱,刘邦偷偷出三秦纠集几十万乌合之众,竟然攻破项羽老巢彭城,兵形势家项羽闻报,带领几万骑兵,绕过曹参等人的防线,突袭联军,刘邦等溃不成军四散逃走,在这个阶段刘三遇到戚姬戚夫人,戚夫人年轻貌美,擅跳“翘袖折腰”之舞,落魄江湖载酒行多年的刘邦,一看忘了家里那个黄脸婆吕雉,不可救药的喜欢上她。此后,不顾在项羽军为人质的吕后,一味与戚夫人一有空就歌舞升平,大风歌折腰舞唱和。

汉朝建立,刘邦宠溺戚夫人无度,还欲废掉陪他受苦多年的嫡长子刘盈,立戚夫人的儿子如意为太子,把打下来的江山交给她母子,这让结发妻吕雉恨得牙根疼却又无可奈何,只得求助谋士张良,终于请出商山四皓保住刘盈太子位。(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这还没完,刘邦临终交代后事,突然想到樊哙是吕后妹夫,手握兵权,恐怕以后危害到戚夫人母子,想及此,话也不多说马上要陈平周勃持剑到燕地军中,把樊哙斩杀提头来见,幸好二人滑头迁延,樊哙才幸免身死。争夫宠,夺子位,杀亲人,任一位女人碰上这另一位女人,不恨不正常。

反观薄姬,刘邦宠妃是算不上的,她原是败将魏豹姬妾,败军中作为战利品被俘进宫,刘邦把人撂宫里都忘了,幸好薄姬还有俩好姐妹管夫人、赵子儿,二人在笑谈薄姬时被刘邦听见,觉得可怜,便临幸了她,忙者不会,会者不忙,薄姬一夜有孕,产下刘邦四子刘恒,从此以后,刘邦根本就把她忘了。这一忘,忘得好,身家性命得以保全。平定代王陈豨之乱,代地近匈奴,苦无合适人选镇守,便把八岁的刘恒封为代王,薄姬乐得离开宫斗之地,随子赴代地上任。(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一个心头肉,一个路边草,在刘邦死后吕后专权时,受到的待遇绝不相同,戚夫人被贬做舂工,心怀怨恨,口出不逊之言,被吕后做成“人彘”,赵王如意被毒死。薄姬因在宫中地位低下,存在感不高,刘邦也不喜欢她,并且随儿子被封在代地,匈奴隔三差五便来抢掠,朝不保夕,吕后不以为意。把她看做北方的一道防火墙,反正也不差她一个,况且,如果杀了刘恒母子,这代地派谁去守也很难选择。戚夫人与薄姬,一个绩优股初期猛涨,最后搞得退市老总被抓。一个滞涨多年,每天一分一分在那抖动,突然连拉几十个涨停,还扩产重组,刘恒终登帝位,薄姬成为太后。

自古以来,红颜多薄命。戚夫人的悲惨下场即是命运的造化,也和自身不无关系。她受刘邦宠爱,肯定引起后宫不满,又有了儿子如意,认为自己肯定是将来的皇太后,肯定在言谈举止上有些太得意了。持庞生骄,这是天下漂亮女子的毛病。由此引起后宫和吕后不满和忌狠就此产生。而薄夫人是比较明智一点,明哲保身吗。又不太张扬,安分守己。所以得以保全。吕后随刘邦南北征战,见惯了杀人如草介的场面。要知道女人恨毒起来,那是十分疯狂的。无所不用其极。而刘邦虽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认为有两个小男人可以保护自己的爱妃。但他忘记了女人疯狂的手段和臻密的行事方式。一个除了有个儿子外什么都没有。另一个则是后宫之主,征战多年,心腹很多,是整个后宫的主宰。于是,当刘邦外出平叛时,悲剧就发生了。小如意被毒死,美貌如花如花的戚夫人被做成了人彘。有时我想古代的医术太发达了,割鼻,砍掉四肢,熏瞎了眼。又弄成了哑巴,人却不死,还能活着。太历害了。有戚夫人命运的还有其它,比如杨玉环,比如珍妃。想起来,令人不寒而栗。美貌的女人是资源,美丽的女人是祸害。美丽的女人是魔鬼!

戚夫人和薄太后同为刘邦宠妃,为何命运截然不同?

  题主此问,我觉得怕是对“宠”这个词有什么误会,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宠妃?我觉得大致是这样的:皇帝时常光顾她的宫殿,谈人生也好,谈身体发肤也好,所以,得常见,还要赏赐不断,大赏小赏的,得有个意思,走个过场,对她所生的子女疼爱有加,常常过问,要把最好的或者好的,给她,这才是宠的意思。

  戚夫人无疑是宠妃,时常相伴,夜夜笙歌,简直可以说是过度溺爱,刘邦甚至会想为她废掉太子刘盈,只为让她儿子刘如意上位,天下打来不易,吕后功劳不小,可是为了这个女人,刘邦愿意去触众功臣的霉头,虽然事情没办成,但——这是真的宠她。

  再看看薄太后,当年的薄姬。她原是魏豹姬妾,进入刘邦的后宫,不过是战利品的身份,她的得幸,也是因为两个口无遮拦的妇人口出恶言的小机率事件,比中大奖还难。刘邦施舍过一回龙种,过后即忘,就这么着了,一辈子见过那么一回的,能算宠吗?刘恒出生后,与刘邦的关系也没见怎么亲近,这个儿子,几乎就是背景板。(剧照图)

  吕后通过群臣的帮助,辅助儿子上位,然后对付丈夫后宫的莺莺燕燕,戚夫人是第一个,被整得惨不忍睹,其他人根据刘邦宠爱的程度,付出相等的代价,而薄姬呢?她和刘恒一起,安然地到代地为王,可见,在吕后的心中,这位薄姬,也不过是和她同病相怜的女人。女人在这方面,一直是有相当敏锐的直觉,何况吕后人老成精,她的办事能力相当强悍,处理薄姬的事情中可见薄姬根本不受宠,和宠妃这个词绝缘。

  戚夫人自作孽,睡了人家老公,享了人家那么多年福,夹着尾巴做人就得了,可她不知足竟然还想抢人家辛苦得来的宝座,作得一手好死。只有美貌,没有头脑,没什么好同情的。

  薄姬呢?在吕后看来,这个女人当了战利品也是可怜,遥想当年差点被人煮了的事情,估计也有一点点同感吧。当然了,最重要的是薄姬在刘邦那里,根本没什么地位,能怀孕生子,也完全是偶然,这样的女人没什么威胁。薄姬也是个福气大的,她深知低调为人——以她的地位,想高调也不行啊,淳朴本分才能活得久,刘恒呢?从小也不作。

  枪打的,就是出头鸟,活得长的,都是隐忍的聪明人。(文/宛如清扬)

刘邦与曹氏的孩子刘肥结局如何?

有必要将刘肥给大家简答介绍一下,不看历史的人或许对这个并不熟悉。刘肥是刘邦在起事前在老家与同村寡妇曹氏的私生子,也算是刘邦的长子,只是因为曹氏没有名分,所以继承皇位也就与这位私生子没有关系。但毕竟是刘邦亲生的,称帝后封刘肥为齐王封地在齐国故土,相对来说离权力中心长安比较遥远。

吕后专政,残害刘氏宗亲,诸王难有幸免,齐王便是幸运的一个,当然还有代王刘恒就是后来的汉文帝。齐王之所以是幸运的一个与刘恒还有不同之处,刘恒与薄姬孤儿寡母没有势力对朝廷构成不了威胁所以幸免,而齐王刘肥不但势力强大而且占有齐鲁之地,那可是块肥肉,自然吕后不会熟视无睹,将齐王招进宫中想趁机杀掉齐王以绝后患,但是汉惠帝刘盈也就是吕后的儿子处处保护齐王与齐王形影不离,汉惠帝心地善良能辩是非对错,知道吕后的用意,就设法阻拦,齐王刘肥也知道难逃一劫就像吕后服软,统一将齐地割让一部分,吕后在这样的局面下才善罢甘休,齐王刘肥也是有惊无险的逃过此劫顺利的回到封地,最后也是郁郁而终,临死将齐王的爵位传给了儿子刘襄,后来刘襄在除掉吕氏家族中也立了大功,但是在皇位人选上失之交臂,肱骨之臣周勃陈平等人拥立代王刘恒为帝,刘襄继续做他的齐王。

刘肥虽没有继承大统,但对自己的身份地位也十分清楚,刘邦将刘肥分封到土地肥沃经济强盛的齐国做齐王,成为汉初最大的刘姓王,也是对这个长子地位的肯定,经过吕氏乱政仍能幸免于难,应该是不错的下场!

刘肥结局如何?还算是善终吧。齐悼惠王刘肥,汉高祖刘邦庶长子,刘邦“微时外妇”(未发迹时的情妇)曹氏所生,虽然是长子,却是庶出。因此,汉五年刘邦称帝之后,作为庶长子的刘肥没有能够成为皇太子,而是于次年被父亲刘邦封为了齐王,领齐地七十三城,操齐语者皆为齐民。虽然没能成为皇太子,但是齐国是汉初同姓诸侯国中实力最为雄厚的一个,这也算是父亲刘邦对长子刘肥没能成为皇太子的一种补偿吧。

刘邦在位期间,刘肥的日子还是过得非常舒心的,刘邦还特地给儿子派了一位牛人当相国,他就是汉初的名相曹参。有曹参料理行政事务,刘肥基本上不用费什么心,吃喝玩乐就行了,还生了一大堆儿子。后来“剿灭诸吕”的齐哀王刘襄、城阳景王(朱虚侯)就章、济北王(东牟侯)刘兴居等等,都是他的儿子。

汉十二年,刘邦平定异姓诸侯王英布叛乱之时伤重不起,不久便去世了,而刘肥的好日子也算是到头了。庶长子,历来就是一个尴尬的存在,也是对嫡长子最大的威胁之一。汉惠帝刘盈即位之后,身为庶长子且坐拥齐地七十三城、实力雄厚的刘肥自然遭到了吕后的忌惮。史载,某日刘肥陛见汉惠帝刘盈之后,刘盈设家宴款待从山东千里迢迢赶到陕西的大哥刘肥。宴上,刘盈很客气地说按家礼让长兄刘肥坐上座,不知是不开窍还是刻意为之,刘肥丝毫没有客气,便理所当然地做到了上首。这一举动直接 *** 了吕后敏感的神经,她认定刘肥心有不甘,欲除之而后快。于是,命人备下鸩酒,想在宴席之上毒死刘肥。后来因为亲儿子刘盈和刘肥一同饮酒,吕后担心不小心会误杀亲儿子,这才作罢。

事后闻悉其中原委的刘肥惊出了一身冷汗,为了保命,在随从或者智囊的提点之下,刘肥使出了一招“人至贱则无敌”。亲自向嫡母吕后认错、赔罪,并且割齐国的一个郡(并不是一座城,一个郡下辖很多县城)给吕后的亲女儿、自己的异母妹妹鲁元公主作为汤沐邑(大致相当于诸侯王、列侯封地)。同时,使出了“人至贱则无敌”的招数,向吕后表示,愿尊鲁元公主为齐太后。啥意思?就是认自己亲妹妹为“妈”!够贱、够 *** 了吧?这才让吕后最终放下了高高举起的屠刀,放刘肥回归齐国。

或许有人说,这不就是 *** 求饶嘛,有什么呀!其实不然,吕后和鲁元公主并不差这一个郡,鲁元公主作为吕后的掌上明珠,也不缺齐太后这一个名号!刘肥此举实际上是在向吕后说明几点:一、认错、赔罪。我错了,我坐上座并不是有心的,我这人心眼实、没花花肠子,当初没想那么多。什么意思?我没有觊觎皇位,并没有取你儿子代之的想法,这事儿纯属误打误撞。二、我送一个郡给我妹子,也就是您亲闺女,您消消气。难道就是送礼?并不是!这是在主动削弱自身实力,是在向吕后表白,我刘肥没有野心,不惦记你儿子的皇位,我自己主动自残、割掉自己一个郡,你还不放心吗?想想后来文景武削藩,起初无非也就是借个由头削掉诸侯国一两个郡嘛!明白了?三、尊我妹为齐太后,认她当干妈。啥意思?妈死了,给自己找个妈?肯定不是!实际上,这是刘肥在以自污求自保,同样是在向吕后表白自己没有野心,同时也是用自污来寻求自保。此事一旦传出去,刘肥为了保命连亲妹妹都能认作干妈,这名声……这是在自毁民心、声誉!没有了民心、声誉,刘肥还造的哪门子反?除此之外,刘肥此举也是给吕后造成一种感觉,刘肥这小子为了保命,什么下三滥的事儿都干得出,不足为惧!正是这一系列的举动才最终让吕后对刘肥放下了戒心、放其归国,否则刘肥有命来,能不能有命回还真的很难说。

经过此事,吕后也放松了对刘肥的警惕,最终刘肥得以善终。汉惠帝六年,刘肥去世、正常死亡,谥“悼惠”。从长安归齐到去世,刘肥基本上没有什么动作,安安分分,直到归天。刘肥死后,他的儿子刘襄袭齐王,是为齐哀王。刘肥一生虽然没有什么太大的作为,但是他所生的儿子却一个个都是人精。吕后去世后,刘肥的儿子们联手朝中的开国勋臣集团一举“剿灭诸吕”,替父亲狠出了一口当年恶气!

刘肥是刘邦的长子,母亲曹氏。曹氏是刘邦青年时期的一个“相好”,推测可能有过婚史。然而在刘邦称帝前后,便没有了曹氏的相关记载,因此留给后人一连串的猜测。有人说她已经去世;有人说她独居家乡,远离宫廷纷争,安亨清静;还有人说她晚年同儿子一起生活。所以,三种可能都有,但没有一样能得到证实。所以,曹氏在历史上就是一个谜一样的女人。关于刘肥之结局,可用“喜忧参半”来形容。

刘肥之喜

也许是出于对曹氏的愧疚,所以刘邦刻意去补偿刘肥,把他封为齐王。当时齐国是汉朝最大的诸侯国,辖7郡70余城。而汉初一共才54郡,朝廷手中直接管辖不过15郡,所以刘肥的地盘儿抵了半个朝廷。

另外,齐国自古临海煮盐,经济发达,春秋时齐相管仲正是主要靠渔盐之利推齐国走向富国强兵之路,助齐桓公坐上霸主之位。也难怪,当年韩信对齐国一直朝思暮想,为了得它也是颇费了心机。但是还没等韩信将“齐王”的宝座坐热,刘邦就抢走送给了儿子刘肥。所以刘肥以国为富,成了真正的“肥王”。

反观刘肥的那些兄弟们,他们的封国没有一个能与刘肥相提并论,比如赵王刘如意、代王刘恒、梁王刘恢、淮阳王刘友、淮南王刘长、燕王刘建等封国实力,均差齐国一大截。唯一两个稍大一些的吴国和楚国,还被刘邦分别给了侄子刘濞及兄弟刘交。当然,刘邦并不是不想将吴、楚封给儿子们,而是担心他们年幼镇不住地方势力。

所以,除刘盈之外,相比而言其他几个兄弟而言,刘肥也有可喜可贺之处。

刘肥之忧

一、没有当上太子,不能成为皇位的继承人。刘肥有长子的年龄,但没有嫡子的身份。因为曹氏和刘邦混了许多年,一直不清不白,从来没有让刘邦娶她回家,所以造成了刘肥出生后就没有安上嫡长子这个“户口”。

而古代王朝大多遵循“嫡长子继承制”来将皇(王)位传承。因此,刘邦只好将嫡子刘盈立为太子。因为刘盈的母亲吕雉是刘邦第一个敲锣打鼓娶回家的女人。因此,也正是曹氏的“不作为”,注定了刘肥诸侯王的命。

(刘盈剧照)

二、英年早逝的受气包。推测刘肥出生于公元前221年,也就是秦始皇统一六国那年。去世于公元前189年,时年32岁。尽管古人平均寿命不长,但对于一个养尊处优的诸侯王来说,却不应该是那么短。而刘肥的去世可能与一次长安之行有关。

公元前193年,刘肥入京朝见惠帝刘盈。由于弟兄二人均出生于丰邑,有可能还曾一起生活过,所以并不如同其他几个兄弟之间那样略显生疏。于是在家宴上,刘盈请刘肥上座时,刘肥竟然一 *** 坐在了正中。本来兄弟二人其乐融融,推杯换盏,没曾想一旁的吕后使出了“幺蛾子”。

原来吕后嫌刘肥没大没小,不懂礼数,所以偷偷命人端上两杯毒酒,说是赏赐刘肥。刘肥受宠若惊,自然要先说感谢话,然后一饮而尽。可是没想到刘盈凑热闹,端起了另一杯毒酒。吕后慌乱,伸手打翻刘盈的酒杯。刘肥感觉出了猫腻,装醉离开。

事后,吕后一直没有放刘肥回封国之意。刘肥只好主动做懂事的孩子,先将齐国的城阳郡献给吕后的女儿鲁元公主,后尊称妹妹为“太后”。吕后见好就收,于是放刘肥归齐。后来,刘肥越来越感觉是受了奇耻大辱,但是她又没有征讨吕后的实力和胆量。之后又回想起弟弟刘如意死于吕后之手的遭遇,所以心情愤懑,郁郁而终。

(刘肥剧照)

三、去世之后,齐国被分割的七零八落。齐国最初有7个郡,刘肥去世的第三年,也就是公元前187年,吕后封侄子吕台为吕王。为了给侄子配块封地,吕后瞅了一圈儿,又将目光放在了齐国,于是一刀下去,济南郡归了吕台。

公元前181年,吕后想拉拢宗室刘泽(刘邦堂兄),于是将其封为琅琊王。可是同样遇到了没有封地和尴尬。不过这根本难不住神通广大的吕后。只见吕后一刀下去,齐国的琅琊郡又归也刘泽。因此,到吕后去世之前,刘肥的七郡之国只存四郡。如果刘肥泉下有知,非气活不可。

这还不算完。吕后去世后,刘肥的长子刘襄起兵争夺皇后。结果皇位虽然没有抢到手,但是他却顺势将之前丢失的三郡之地收复。汉文帝继位后也承认了刘襄的作法,如此一来,也算是告慰刘肥地下之灵了。

(汉文帝剧照)

没想到的是,汉文帝继位两年后又玩了一把“借花献佛”的游戏。明着是表彰刘肥的两个儿子朱虚侯刘章及东牟侯刘兴据的“除吕”之功,于是分别将二人封为城阳王与济北王,但在给他们划封地时,依旧在齐国身上割肉。

公元前164年,汉文帝又将刘肥健在的6个儿子封了王,至于封地的支付,还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的方式。如此一来,齐国不仅没有变强,而且还越来越被削弱。特别是汉武帝时期,由于“推恩令”的大力推行,当年那个刘邦封给刘肥的齐国早被撕成一小块一小块的碎片儿了。或许刘肥认为齐国能在自己子孙一脉传至千秋万代,不曾想,几十年后便不成其国了。

所以,刘肥一生命运,波澜不惊,喜忧参半,或许这就是帝王之家的必然结局。

感谢朋友们点赞关注欢迎发表评论!

吕后死后,最先起兵诛杀诸吕的就是刘肥的儿子刘襄(第二任齐王),当时在京城的朱虚侯刘章就给哥哥写信让他赶快发兵,他和东牟侯刘兴居做内应。

刘襄,刘章,刘兴居刘肥最优秀的三个儿子,当然也是刘邦最优秀的孙子。那么这三兄弟为什么最先起兵诛杀吕氏一族呢?那是因为刘肥父子两代人与吕后有世仇。

刘肥是刘邦的庶长子,虽然是庶出,但做为长子,刘邦很看重他,把他封为齐王,还让曹参去做齐国的丞相辅佐他,齐国的封地有七个郡,七十多座城邑,且都是富庶之地,天下凡是会说齐国话的人都归齐王。

刘邦死后,刘盈即位,刘肥作为诸侯王当然得进京朝贺。在家宴上,谦仁的刘盈让大哥刘肥坐上位,这时刘肥犯了个极端低级的错误,他认为既然是家宴,大哥坐上位很正常,所以他没怎么推辞就坐了。刘肥忘了君臣之礼,未守君臣之道。

果然吕后一见勃然大怒,暗暗吩咐人放了两杯毒酒在刘肥面前。刘肥自然得先向嫡母吕后敬酒,刘盈见哥哥敬酒,赶紧也端起刘肥面前的另一杯酒,一同向母后敬酒。

谁知吕后立即“啪”的一下打落刘盈手中的酒杯,刘肥一看情知不妙,借故告退。事后一打听,才知那是毒酒,刘肥惊出一身臭汗。

吕后就把刘肥扣在京城,不放他回封地齐国。

刘肥被扣在京城几个月,天天提心吊胆的。后来他的手下给他出主意,得讨好吕后才能回去。

刘肥就在自己京城的府第里也搞一次家宴,请了三个贵客:吕后,刘盈,鲁元公主(吕后所生)。席间刘肥说愿意拿出一个郡城阳郡送给妹妹鲁元公主作为汤沐邑,所谓汤沐邑就是这一个郡的土地收入都归她所有,然后又认鲁元公主为齐国王太后,吕后这才高兴,放刘肥回齐国。

刘肥回是回去了,可是丢了一个郡,这还不说,还认自己的小妹为小妈,心里憋了一肚子火,没过几年就死了。刘肥之死可以说是受吕后羞辱而死。

刘肥死后,长子刘襄继任齐王。没过多久,汉惠帝刘盈也死了,吕后执政,第二年封侄子吕台为王,割齐国济南郡给吕台。高后七年,封刘泽(刘泽娶的是吕后妹妹的女儿)为瑯琊王,又是割齐国的琅琊郡给刘泽。

这样刘邦封给刘肥的七个郡,因为吕后就丢了三个郡,刘肥还因她羞辱而早死,刘襄兄弟能不恨死吕氏一族吗?

本文的标题好像有点问题。


刘肥是刘邦在和吕雉成亲之前与一个姓曹的寡妇所生的私生子,并非是刘邦当皇帝后才有的;刘肥虽为刘邦的长子,但其生母曹氏并非刘邦的原配或正妻,因此刘肥只能算是刘邦的庶子,既然是庶子,又加上皇后吕雉的专横,太子或皇位继承权自然就不会落到刘肥的头上。

刘邦建立大汉后,实行分封制,就把最大的齐国分封给了刘肥,齐国共有73座城池,地域广阔,十分富裕,可见刘邦对刘肥的重视程度。


吕雉掌权后,对刘邦的这些封王的儿子都很忌惮,他们的存在对自己和儿子来说都是较大的隐患,总想除之而后快。

汉惠帝刘盈继位的第二年,齐王刘肥来京觐见汉惠帝,二人虽为同父异母的兄弟,但也情同手足,关系非常好,酒席入座时,汉惠帝刘盈把他的长兄刘肥安排在上座,刘肥也不客气就坐下了,吕后非常的不高兴,认为刘肥太不懂规矩了,有心要除之,就命人斟了两杯毒酒,让刘肥用此酒来为吕后祝酒,刘肥傻乎乎的哪知其中有诈,便起身准备敬酒,而汉惠帝刘盈知道吕后的手段,便也起身拿起毒酒准备与刘肥一起为吕后敬酒,吕后可不想毒死自己的宝贝儿子,急忙起身借故碰洒了汉惠帝手中的毒酒,刘肥此时也肯出了端倪,就不敢再饮酒了,假装醉酒离去。


刘肥知道吕后要除掉自己,整天惴惴不安,有如热锅上的蚂蚁,他的随从得知后,急忙向刘肥献计说,吕后最疼的是她的两个孩子,她的儿子刘盈贵为一国之君,天下都是他的,而她的女儿鲁元公主只有区区的几座城邑,而您有七十多座城邑的封地,您如果将几个郡的封地献给鲁元公主,吕后必然高兴,您也就不会有杀身之祸。
刘肥为了保命,听从了随从的建议,以土地换性命,果然见效,吕后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为难过刘肥,刘肥也因此得到了善终。
公元前189年(汉惠帝六年)刘肥去世,当了十三年的齐王,后来土地儿子刘襄承袭了他的爵位。

0
回帖

谁知道中国历代官职及品级列表,不包括当代?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