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小说和/或电视剧《天龙八部》的人想必对那位心心念念想要“光复大燕”的慕容复都不陌生,在小说和电视剧中,慕容复败于乔峰想要自杀、慕容复的父亲慕容博劝阻并质问慕容复时曾经提及自家祖先:“当年的慕容恪、慕容垂、慕容德是何等的英雄,想不到竟成了无后之鬼。”慕容垂何许人也?慕容盛的亲祖父!换言之,慕容盛就是慕容复心心念念想要恢复的那个“大燕”的皇帝之一。
所谓“大燕”是慕容氏自己的说法,后世史家为了区分几个都自称“大燕”的王朝,将之成为“后燕”。慕容盛是后燕惠愍帝慕容宝的庶长子,其生母是谁史籍记载不详。既然是庶长子,慕容盛的生母肯定不是慕容宝的皇后段氏是可以肯定的。皇帝的生母史籍居然记载不详,可以推测慕容盛的生母很可能与明光宗朱常洛比较类似,大概其也是宫女之类,被慕容宝临时临幸了一下,提起裤子便不认账了……因此,慕容宝对这个庶长子一直也不是非常待见。尤其是段皇后有嫡子慕容策存在并被册立为了皇太子的情况下,慕容盛作为庶长子是很难有出头之日的!
不过,老天爷似乎非常眷顾慕容盛,硬是砸给了他一顶皇冠!后燕永康三年,慕容盛的岳父兰汗兄弟谋逆弑君,杀掉了慕容宝和时任皇太子慕容策……作为岳父杀了亲爹,作为姑爷,慕容盛夹在中间非常难做人、也非常凶险,稍有不慎就可能人头落地!正所谓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姑爷又如何?连你亲爹都杀了,难道还差你一个?但是,慕容盛这个人非常聪明,他并没有指责岳父弑君杀了自己父亲,反而旗帜鲜明地站到了岳父一边,这一手给兰汗来了个措手不及,加之女儿从中调和、斡旋,兰汗反倒是觉得有些“过意不去”了。就这样,慕容盛奇迹般地保住了性命!之后,慕容盛一面玩弄各种手段离间兰汗兄弟几人,一面联络自己掌握一顶实权的密友、旧部,硬是在处于近乎绝对弱势的情况下发动了一场武装政变。神奇的是,慕容盛居然成功了!不仅杀掉了兰汗,还杀掉了他的几个儿子。最后,慕容盛当仁不让,成为了后燕新的“大当家”!
慕容盛为何尊嫡母为皇太后而不尊生母
慕容盛即位之后,尊父亲慕容宝的皇后、自己的嫡母段氏为皇太后。奇怪的是,史籍在这件事上对慕容盛的生母却只字未提。慕容盛为何尊嫡母而不尊生母呢?这并不奇怪,在中国古代,妻妾是有着天壤之别的,嫡母是父亲的妻,是理所当然的皇太后!虽然明清时期,所谓“两宫并尊”是非常常见的,如明万历年间的陈太后与李太后,晚清时期的慈安太后与慈禧太后。但是,在明清之前,庶出皇帝的生母并不是理所当然的皇太后!
以宋哲宗为例,他的生母朱氏终宋哲宗一生都没能获得皇太后身份。原因很简单,宋哲宗的嫡母还活着,朱氏是妾,没有资格!朱氏的钦成皇后是宋徽宗追谥的。宋徽宗为何要追谥朱氏为皇后?并不是他对朱氏另眼相待,他只是想追谥自己的生母为皇后,拿朱氏“抛砖引玉”而已……
后燕在宋之前,宋尚且如此,后燕应该也不例外。慕容盛的生母身份只是妾,她没有资格成为皇太后,尤其是段太后还活着时!不过,从史籍没有任何记载来看,很可能彼时慕容盛的生母早已作古多年了。为了已故的生母如和活着的嫡母闹矛盾,对于政变之后稳定局面显然是不利的!因此,慕容盛即位之初没有尊自己的生母为皇太后是情理之中的事情。那么,在段太后去世之后,为何慕容盛还是没有追尊自己的生母呢?那就不得不提到提问者所说的伯母了。
慕容盛为何要尊伯母为皇太后
所谓慕容盛的伯母,其实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丁太后,她是慕容盛大伯慕容令的正室。慕容令,慕容垂的嫡长子!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选择,继承皇位的应该是他,而不是慕容盛的父亲慕容宝。慕容宝之所以能够成为皇帝,最大的前提就是慕容令死在了慕容垂之前。
慕容盛即位之后,出于制衡嫡母段太后的需要,搬出了自己入土多年的大爷慕容令,将其追尊为了皇帝,并沿用了慕容令作为献庄太子的谥号、改称献庄皇帝。慕容令守寡多年的夫人丁氏摇身一变也成了皇后、皇太后!从宗法层面而言,丁氏的地位甚至还要高于段太后,因为她是慕容垂嫡长媳!如此一来,不仅后燕不仅出现了两宫皇太后并尊的局面,丁太后的宗法地位还要高于段太后。而彼时的丁太后缺乏根基,不得不依靠慕容盛,自然成为了慕容盛制衡段太后的一把利器!长乐元年腊月,段太后驾崩,丁太后成了唯一的皇太后。恐怕慕容盛自己也没有想到,将丁氏尊为皇太后最终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丁太后年轻守寡,因为深宫寂寞,居然和自己的小叔子慕容熙搞在了一起……长乐三年,慕容盛在兵变中被下属重伤,不治身亡。慕容盛死后,丁太后以“国赖长君”为由废黜了慕容盛年幼的皇太子慕容定并找借口杀掉了慕容盛势力较强的弟弟慕容元,将自己的小叔子兼情夫慕容熙推上了皇位!
只可惜,丁太后被慕容熙的甜言蜜语迷住了双眼,自己这位小叔子根本不是爱她,慕容熙爱的只是皇太后的权势!在成为皇帝之后,慕容熙一脚便把丁太后给踢开了……次年,打破醋坛子又失去权力的丁太后怒火中烧,与其侄儿丁信密谋废黜慕容熙,结果东窗事发,被慕容熙逼迫自尽。数年之后,慕容熙被权臣冯跋所杀,冯跋拥立慕容云(又名高云,高丽人,慕容宝养子)为君。自此,后燕政权与慕容氏再无瓜葛……不久之后,慕容云被幸臣所杀,冯跋在平定内乱后自立,史籍之中的“大燕”也从后燕变为了北燕……
中国历史上的太上皇有多少?与皇帝关系如何?中国历史上有五百多位帝王,其中太上皇就有二十多位,我只说其中的两位,李渊和乾隆。
李渊是我国历史上功绩卓著的帝王,同时也是争议较多的帝王,他打下江山,废除隋恭杨有,即(隋炀帝孙)建立唐朝。后来却因亲生骨肉的互相残杀,因此得后人褒扬,还被李世民请下丹墀,所以被人认为是庸庸碌碌,无所作为的人。
武德九年,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登上皇太子之位,一个月后,李渊成为太上皇,名义上是禅让,而实际上是时势所逼,无奈之下,不得不作出选择。李渊的悲哀,就是自己打下江山,却未能做到最后,虽然也做了九年太上皇,终不是他的意愿,最后郁郁而终。
乾隆是,自诩为,十全武功,十全老人,他成为太上皇,是受缚于自己誓言的秘密,他以为自己活不到八十岁,曾起誓,如果他真能活那么久,他一定在第六十年将皇位交出去,到了第六十年,乾隆帝虽不愿意,但君无戏言,一言九鼎,最后不得不将皇位传授给了嘉庆,只好做他的太上皇。皇位虽给了嘉庆,然而他却带走了玉玺,这样他又以太上皇的身份,执政了三年,直到梦中而薨!🐴🌺🌺
太上皇,是指因自己年龄,身体状况等原因,让出皇位的前皇帝,但也有许多政治因素的原因。
我们先盘点一下史上有多少位太上皇,唐朝有两位。唐太祖李渊,唐玄宗李隆其。宋朝有两位,宋徽宗赵佶,宋高宗赵构。清朝的乾隆皇帝。
唐朝的两位太上皇,全是有政治因素和形势所迫。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们政变后,在此情况下,李渊心知杜明,只好退位,当了太上皇,寓居深宫,形同软禁亦无可奈何。唐玄宗李隆基马鬼坡事变后,也只好把皇位让出,结果也很凄凉,最后皇上连去都不去探望,就相当于软禁。
宋徽宗赵佶因烂摊子难以收拾,甩手不干,让位于赵桓,只想一心专研书法,只可惜事不如人愿,最后连同赵桓一起成了金人俘虏,受尽 *** ,死相很惨。南宋高宗赵构由于沒有儿子,为了稳定政局,明智选择及早√退位,最后得以善终,活了八十多岁,算是史上难得的高寿皇帝之一。
乾隆皇帝做了六十年皇帝,因忌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也选择退位,做了太上皇,但却并沒有马上放权,是史上最有权势也最长寿的太上皇。
太上皇是历史上最稀缺的职业,整个中国封建历史上一共才有十位,而我大致将他们分为四种,有运气的、有权力的、憋屈的、凄惨的。
有运气的太上皇刘煓
刘煓是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父亲,也是历史上第一位太上皇,而我认为刘煓是最有运气的太上皇,刘煓能够当上太上皇纯属是自己捡来的,刘煓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最不看好的儿子刘邦竟然能够成为皇帝。其实在之前是没有太上皇这个名词的,在刘邦成为皇帝之后,曾经为是父亲对自己行君臣之礼,还是自己对父亲行父子之礼纠结了很长的一段时间,直到最后想出了太上皇这个名词,才化解了这个尴尬。而自从刘煓成为太上皇后,刘煓则安享晚年,无忧无虑,过上了幸福的养老生活,直到死去。
有权力的太上皇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比较出名,和其爷爷康熙与父亲雍正共同创造出康乾盛世,乾隆六下江南等行为更留下了无数个故事传说。乾隆皇帝一生的偶像就是自己的爷爷康熙,康熙在位61年,而乾隆为了不超过自己的爷爷,在其在位60年的时候提前退位,传位给嘉庆,而自己则成为了太上皇。但是乾隆虽然名为退位,但是实际的权力仍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直到又当了四年高贵无比的太上皇之后方才去世,享年87岁,绝对是最高寿的皇帝之一了。
憋屈的太上皇唐高祖李渊
李渊是唐朝的开国皇帝,本应风光无限好,但是不幸的是没当上几年的皇帝便被自己的儿子李世民发动政变逼迫自己退位,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害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更是逼迫父亲李渊退位,成为太上皇,至此李渊失去了皇权,并且过上了被软禁的生活,可以说是比较悲惨凄凉的,所以我认为唐高祖李渊是最憋屈的太上皇。
凄惨的太上皇宋徽宗赵佶
宋徽宗赵佶可以说是最凄凉的太上皇了,而其成为太上皇的原因不同于任何一人,赵佶是因为国难被迫成为的太上皇的。金兵第一次南下,赵佶为了躲避祸患充充的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宋钦宗,但是悲剧还是发生了,无论是自己的儿子宋钦宗还是自己均被金兵俘虏带到了五国城,受尽屈辱而死,史称靖康之难,所以我认为赵佶是最凄惨的皇帝。
太上皇作为比皇帝还稀缺的职业整个历史上也没有几个,但是就这么几个命运还各不相同,而成为太上皇的方式也各不相同,有捡来的,有自己退位的,也有被逼迫的,所以形态各异,而无论如何,他们毕竟还都是从事最崇高的职业太上皇,作为后人的我们还是应该对他们保留应有的尊敬。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简单来说,我国历史上有24位太上皇,结局各异,这跟他们当上太上皇的方式有关。
1、死后追尊的太上皇
这种太上皇有两个,一个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太上皇,即秦始皇的父亲秦庄襄王子楚,另一个是道家创始人老子的父亲李敬。
子楚早年曾在赵国邯郸当人质,被商人吕不韦看中,吕不韦倾力相助,帮助子楚回到秦国,并顺利成为秦王。
秦始皇建立秦朝后,自称皇帝,追封子楚为太上皇。
李敬,又名李乾,据《新唐书》记载,他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即李耳)之父,而唐朝以老子为先祖,追尊老子为帝,上庙号大圣祖,老子之父也被唐玄宗追尊为先天太上皇。
这二者中,秦庄襄王属于英年早逝,李敬记载很少,算他善终吧。
2、未称帝的太上皇
这种太上皇只有一个,那就是刘邦的父亲刘太公,他没当过皇帝,却生下了一个开国皇帝。而且刘太公命非常硬,战国动乱没影响到他也就罢了,毕竟他只是个小角色,但楚汉争霸时他差点被项羽煮了,最后也安然无恙。
不过刘邦称帝建立汉朝后,有一件事很尴尬,他是刘太公之子,对父亲行礼是很正常的,可刘太公却又是刘邦的臣子,君主向臣子行礼就很不正常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刘邦活学活用,把刘太公尊为太上皇,刘太公成为历史上第一位活着的太上皇,还是没当过皇帝的。
史书记载,刘太公去世于前197年,此时刘邦都已经60岁了,两年后就去世,可见刘太公的寿命是真的长,晚年也是享福。
3、被逼退位的太上皇
这类太上皇晚年都比较凄凉,偏偏他们集中爆发于一个朝代,那就是唐朝,唐朝有唐高祖李渊、唐睿宗李旦、唐玄宗李隆基、唐顺宗李诵和唐昭宗李晔五位太上皇,除李旦外全都是被逼退位,此外还有晋惠帝司马衷、宋光宗赵惇和西辽耶律直鲁古也是被逼退位。
先说唐朝皇帝,李渊是唐朝的开国皇帝,本来应该大权在握,结果刚统一两年,次子李世民就发动了玄武门之变,长子和四子被杀,李渊也提前下岗,当起了太上皇。
李渊的太上皇生活还是比较滋润的,奢侈生活有所保障,在太上皇任期内,他还生了一个儿子李元婴,也就是建造滕王阁的滕王。虽然李世民比较少看望他,但儿媳长孙皇后还是比较常去探望,李渊自由是不怎么自由,可也算不上多惨。
可李隆基和李诵就没那么幸运了。
李隆基的被逼退位包含有主动的成分,算是半被逼吧。安史之乱时,长安被叛军攻占,李隆基带上妃子宗室跑向蜀地,在马嵬驿发生兵变后,杨贵妃被杀,李隆基继续逃向蜀地,太子李亨则奔灵武(今宁夏灵武),并在该地即位,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
李隆基默认了儿子的继位,没有发布诏命宣称儿子造反,在安史叛军面前,他不敢再让大唐陷入分裂了。
唐军收复长安后,李隆基被接回长安,软禁在宫中,由于担心父亲复辟,李亨对李隆基非常苛刻,宫女宦官不配足,李隆基心腹高力士还被赶出宫去,李隆基度过凄凉晚年。
李诵当了26年太子,即位后积极改革时弊,引起宦官们的不满,正好李诵不久中风了,宦官趁机逼迫李诵退位,太子李纯登基,尊父亲为太上皇。
次年李诵病逝,一说为宦官所杀。
司马衷和李晔都算奇特,因为他们都曾复位,司马衷是在“八王之乱”中被叔祖司马伦抢了皇位,竟被尊为太上皇,后来又被反对司马伦的齐王司马冏等人操盘下复位。李晔是被宦官刘季述等人政变囚禁,宦官们假传李晔之命自称太上皇,令皇太子登基,后来宰相寻求军阀朱温的援助,才帮李晔复位。
赵惇退位是身体原因,赵惇精神时好时坏,在老婆李皇后的挑拨下,跟父亲宋孝宗的关系很僵,不仅长期不去探望父亲,就连父亲丧礼都不主持。
赵惇的不孝之举惹恼了群臣,在宋孝宗丧礼后不久,群臣以太皇太后的诏命,迎立赵惇之子嘉王赵扩,逼迫光宗退位,尊其为太上皇。
退位之后,赵惇的精神状态更加不稳,很忌讳内禅这些字眼,六年后病逝。
西辽耶律直鲁古是被毒蛇咬的农夫,乃蛮部被成吉思汗消灭后,耶律直鲁古收留了乃蛮太阳汗之子屈出律,并将女儿嫁给他,屈出律却背叛直鲁古,发兵擒之,将其奉为太上皇,幽禁起来。
4、主动退位的太上皇
这类太上皇一般是握有部分或者全部实权的,人数最多,包括后凉太祖吕光、北魏献文帝拓跋弘、北齐武成帝高湛、北齐后主高纬、北周宣帝宇文赟、唐睿宗李旦、宋徽宗赵佶、宋孝宗赵昚、西夏神宗李遵顼和清高宗弘历。
吕光是吃螃蟹的第一人,他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后凉的建立者,临终前担心诸子争位,先传位给吕绍,自为太上皇。数日后吕光去世,后凉仍然发生政变,吕绍庶兄吕纂造反,吕绍自杀。
拓跋弘退位是一种策略,他在世期间,大权落入嫡母冯太后手中,自己没有权力,为了夺权,他以退为进,禅位于太子拓跋宏,自为太上皇。
拓跋宏这时才5岁,政事仍然由冯太后跟拓跋弘处理,直到五年后拓跋弘被冯太后毒杀。
高湛和宇文赟的退位理由是一样的,为了躲开政务,安于享乐,但由于二人传的都是幼子,大权实际上还在他们手中,只是他们享乐过了头,一个传位三年后去世,一个传位次年后驾崩。
高纬和赵佶的退位理由又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躲避亡国之君的骂名。高纬就是高湛的儿子,9岁继承帝位,父亲死后继续胡作非为,终于等来了北周大军的大举进攻,北齐面临亡国之危。高纬聪明地传位给儿子,直到20几天后,北齐灭亡。
赵佶也一样,把北宋折腾废了以后,担心金兵南下灭宋,急急忙忙传位太子赵桓,两年后金军攻破汴京,赵佶被掳,成为金人的阶下囚直到去世。
李旦退位是因为无奈,唐中宗李显死后,唐朝中枢乱作一团,李隆基和姑姑太平公主合力发动政变,诛杀韦皇后和安乐公主等人,拥父亲李旦上位。李旦名义上是皇帝,却不能大权独揽,唐朝的朝政基本由他、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三人打理,李旦觉得这皇帝当得太憋屈,干脆让位给李隆基。
李旦当太上皇前期还掌握部分决策权力,李隆基发动先天政变铲除太平公主势力后,李旦完全无权,之后就过着类似李渊一般的生活,直到去世。
赵昚是因为北伐失败、抱负不能施展,这才退位,但儿子赵惇不孝、儿媳李氏搬弄是非,赵昚的晚年生活并不算好。
李遵顼是被内外压力下主动退位的,由于内政外交方针的重大失误,李遵顼在位期间西夏国力持续下降,同时承受蒙古和金国的进攻,内部反对声音很大,李遵顼最终传位给次子李德旺,自称太上皇,成为西夏唯一一位太上皇,在西夏灭亡前一年病死。
清高宗弘历也就是乾隆帝,可能只是想体验一下太上皇的感觉吧,也可能是为了不超过祖父康熙帝在位61年的纪录,传位给儿子颙琰,仍然掌握大权,安享晚年,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太上皇。
5、被掳遥尊的太上皇
这个“荣誉”,专属于“宁死不屈”的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之变中,明英宗一番操作葬送了明朝大军,瓦剌不仅俘虏了明朝皇帝,还直接逼近京师。
危难之际,郕王朱祁钰即帝位,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以免他成为瓦剌扣关的法宝。随后朱祁钰在于谦等人的辅佐下,成功击退瓦剌,保住了明朝江山。
后来朱祁镇被送回明朝,被朱祁钰软禁在南宫,衣食不足供,他的妻子钱氏还要做女红补贴家用,直到朱祁钰重病之际,朱祁镇发动政变复位,善终。
6、当过两次太上皇的太上皇
这也是专属头衔,非宋高宗赵构莫属,这个被金人赶到海上的皇帝,刚称帝没多久就遭遇了苗刘兵变,宋高宗被迫下台,独子继位。但很快他又在吕颐浩、张浚和韩世忠、刘光世、张俊等人的“勤王”下“复辟”,直到数十年后传位给养子宋孝宗(独子夭折了)。
二次退位后,宋高宗还是有一定的权力,加以继位的孝宗相当孝顺,高宗在世的期间二人关系和睦。
7、已死却被活尊的太上皇
这种也只有一人获得,那就是燕国皇帝安禄山。
安禄山发动叛变后,进展神速,很快攻下洛阳,他在洛阳称帝,建立燕政权,随后攻占长安。
但安禄山晚年脾气暴躁,经常殴打内侍,同时宠爱幼子,被儿子安庆绪猜忌,最终安庆绪联合内侍李猪儿,杀死安禄山。
随后安庆绪假传安禄山之命,传位给自己,尊安禄山为太上皇,其实安禄山这时候已经死了。
8、不知道自己身份的太上皇
隋末李渊起兵后直入关中,夺取长安后,他立隋炀帝之孙代王杨侑为帝,遥尊远在江都的隋炀帝为太上皇。
当时已经天下大乱,再加上隋炀帝很快就被宇文化及弑杀,他可能不知道他被尊为太上皇,而是以皇帝的身份号令江都(号令不了天下了)。
太上皇,指的是皇帝的父亲。在一般人的眼中,中国古代皇帝本身就比较少,能当上太上皇的更是凤毛麟角。其实,中国古代太上皇还是挺多的。而且,这些太上皇的境遇也是各不相同,有的被死后追封,有的有名无实,有的异国飘零,也有位高权重的。当然,还有一位更是做到太上皇的父亲——无上皇的。我们可以一一看一下他们的精彩生活。
中国古代第一位太上皇
中国古代第一位在世时间传位给儿子的是赵武灵王。但是,第一位被封为太上皇的却是秦始皇的父亲——秦庄襄王。这是史书上记载的第一位太上皇。这位秦昭襄王,并不是一位懦弱的君主。他灭东周,收上党,破合众,为秦始皇的统一六国打下一定基础。但是很可惜,执政三年就死了。太上皇这封号是在秦始皇自称皇帝之后追封的。
中国古代第一位活着当太上皇的人
这个当然是刘邦的父亲刘太公。这位刘太公命好,生个儿子当了皇帝。自己也被尊为太上皇。因为只是一介布衣,没当过皇帝,所以当上太上皇之后没有实权也是理所当然的。刘邦对他虽然不是特别尊敬,但也不会特别差。衣食无忧还是可以保证的。公元前197年去世。
唯一的傻子太上皇
这就是晋朝有名的傻子皇帝司马衷。
晋朝皇帝司马炎统一中国,但是却立了个傻子当皇帝,就是有名的惠帝司马衷。他的老婆是有名的丑女加悍妇贾南风。这对奇葩的夫妻,引发西晋八王之乱。在公元301年,赵王司马伦挥师进入洛阳,废黜晋惠帝,称晋惠帝为太上皇。自立为帝。但是不久,司马伦兵败。晋惠帝又重新被扶持为皇帝。不过就是别人手中的玩偶而已。这也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当上太上皇后又当上皇帝的了。
第一位异族太上皇
北魏献文帝拓跋弘,是北魏第六位皇帝。也是大名鼎鼎的孝文帝的父亲。献文帝英明神武。年轻有为。很想大展宏图。但是他的母亲,北魏冯太后,也是野心勃勃,干预朝政。献文帝受制于太后,心中郁闷,便在二十多岁的时候,宣布退位,让位于5岁的儿子拓跋宏。同时,还多次领兵征战。治理国家。在23岁的时候被冯太后毒死。
奇葩的太上皇加无上皇
在中国历史上,北齐是个著名的禽兽王朝。荒唐的事件比比皆是。北齐武成帝高湛,和儿子——北齐后主高纬先后成为太上皇,高纬还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无上皇。真是太奇葩了。
北齐武成帝高湛,继位后耽于酒色,使得朝政混乱。四年后传位给儿子高纬。自己当上太上皇。继续荒淫无度。32岁时因为酒色无度而死。儿子高纬传承了他的荒淫无度的作风。使得国家日益衰弱。577年。北周发兵进攻北齐。高纬传位给儿子高恒。自称太上皇。不久,再次命令高恒传位给高锴,高纬因而成了著名的无上皇。但是过了不久,北齐就灭亡了。
最早逝的太上皇
北周宣帝宇文赟,是北周武帝宇文邕长子。北周武帝死后即位。即位之后,荒淫无度,竟然同时册立五位皇后,五后并立,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奇葩了。在位两年后,禅位于太子宇文衍,自称天元皇帝,仍旧掌控朝权。由于耽于酒色,当上太上皇不久就病逝,年仅22岁。
最具争议的太上皇
隋炀帝杨广,在位期间滥用民力。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贵族豪强纷纷起兵。公元618年。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攻占长安,立代王杨侑为底,杨广被尊为太上皇。不久,即被杀死。
开国太上皇
李渊把杨广立为太上皇。殊不知,九年后,自己也成了太上皇。在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掌握大权。李渊被迫传位给李世民,自己成为太上皇。
第一个两次登基的太上皇。
唐睿宗李旦,在684年-690年即位为皇帝。在710-712年又再次成为皇帝。不过这两次称帝,前次成为母亲武则天的傀儡,后一次则被太平公主和李隆基掌握实权。实在是太悲催了。712年,传位给儿子李隆基。四年后病死。
被宦官欺压的太上皇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前期文治武功,开创了开元盛世。后来,耽于酒色。不理朝政。导致安史之乱。在安史之乱中,儿子肃宗登基追封李隆基为太上皇。在回到长安后,李隆基受到宦官鱼朝恩的欺压和羞辱。763年郁郁而终。
唐顺宗李诵,在位期间力图改革,史称“永贞革新”,但被宦官俱文珍所迫,在即位八个月之后,让位给唐宪宗。次年,不明不白的死了。
客死异国的太上皇
宋徽宗赵佶,作为一个文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特别是书法。瘦金体现在都很流行。但是作为一个帝皇,完全不够格。把国家搞的乌烟瘴气。引狼入室,使得金朝南侵。没有担当,在金国南侵之时。传位给宋钦宗,自己逃到南方去了。最终被金兵抓获,押往东北。客死异国他乡。
绝后的太上皇:南宋高宗赵构,在位期间,屈膝投降,害死岳飞。畏金人如虎。有一次,正在和女人“办事”,突然听说金兵来了,匆忙逃窜。从此阳痿。唯一儿子在刘苗兵变中被杀,从此绝后。1162年退位。即位的宋孝宗不愧为孝宗,很是孝顺。使得赵构安心当太上皇二十多年。
最为孝顺的太上皇:宋孝宗赵昚,在位期间颇具雄心壮志,想北伐中原,但是失败告终。在位27年后,禅位于光宗赵惇。五年后去世。
不孝的太上皇:宋光宗赵惇在位初期,还比较勤政。后来,听信谗言,加上皇后剽悍,身体患病,逐渐疏离太上皇宋孝宗。最终在重压之下,成为疯疯癫癫的皇帝。1194年。在太皇太后的支持下,大臣们拥立宁宗赵扩为帝。宋光宗成了太上皇。六年后病逝。
大明王朝的唯一太上皇
明英宗朱祁镇是明朝历史上一位不称职的皇帝。信任宦官,导致土木堡之变,差点使得明朝提前200年灭亡。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被俘。明朝另立朱祁钰为帝。是为明代宗。代宗皇帝任用于谦,抵抗蒙古侵略,稳定大明王朝。之后,接回明英宗。封明英宗为太上皇。把明英宗软禁起来。七年后,明代宗病重,英宗趁机复辟。八年后病逝。
历史上最具权力的太上皇
清朝乾隆皇帝,是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赵佗除外)。他总共当了60年皇帝。为了不超过他的爷爷康熙(当皇帝61年),在乾隆六十年退位给才能平庸的嘉庆,自己当太上皇。但是仍然执掌实权。嘉庆皇帝很多事情都要请示于他。直到嘉庆四年病死。
古语云:“高处不胜寒”。这句话用在太上皇身上也是挺合适的。除了两位善终之外,其他的太上皇,不是英年早逝,就是郁郁而终。看来,虽然拥有“比皇上还尊贵的职位”,但也不是那么好当的。平常人,还是好好守护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吧。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北雁南归有什么故事?大雁是随着气候而迁的候鸟,每年四五月份,北方的冰雪开始溶化,伴隨着北方春天的到来,成群结队的雁群历经千山万水,过黄河,跨长冮,排着整齐的队伍,有的排成一字形,有的排成人字形,浩浩荡荡的像北方飞来,在领头大雁的带领下,雁门有组织的穿越狂风穿过乌云历尽千难万阻,飞行数万公里, 向着 春天的北方飞来,狂风阻不住她们的翅膀,闪电斩不断他们的理想,他们有组织的变换着队形一路鸣叫着在天空中翱翔,人们看见天空中飞行的大雁了,大燕的鸣叫声就知道北方春天来了
大雁是最忠贞于爱情的只要是一生结为夫妻,他们便会相守一世,一只死去,另一只便会终身孤老而死。
记得元好问有词日: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雁在古代是诗人们对忠贞爱情的比喻,所以雁在诗人的笔下很唯美!李煜的: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
春天,它们成群结队的回到自己出生的地方,来哺育后代,在北方渡过春天,渡过夏天。一般它们都生活在草地或沼泽旁,秋天,北方逐步寒冷,大雁便开始有组织的迁往南方,由几十只或上百只一起组成。它们队伍中从没奇数,都是偶数!因为它们都是夫妻,只要在途中一个有事,另一只便会自绝而亡,所以人们千万不要伤害这忠贞的鸟儿!
古人有以大雁传书的故事,相国之女王宝钏,用大雁捎 *** 给西征的丈夫薛平贵,就是因为这大雁捎去的 *** ,才有十八年后两人团圆的故事!所以自古而今,大雁成为了美丽爱情故事中的信使,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雁年年而来,岁岁而往。它们以每小时七八十公里的速度行进着,途中飞越寒冷的雪山,穿过汹涌的气流,还要与天敌们周旋博斗,经过两个月左右,万把公里的飞行,越过数重大山江河,它们就飞迁到了温暖的南方,在那里度过一个快乐的冬天。
北雁南归:
指秋天
西汉诗人刘彻的《秋风辞》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北雁南归,多少思来,多少念往。然佳人不逢,谁解衷肠。天意渐凉,小酌韶光。牵着秋风,伴着暖阳,摘取红豆为谁忙?秋起雾,冬竟有雪霜,何以珍藏?缘因难舍过往,直守得云开天也慌。忆司马长卿,比凤求凰;魏晋风流,绝数陈王;回想盛唐,梨园三郎,纵然深宫当帝皇。如我矣,望九州万方,独羡衡阳
——沁园春·无端
唐玄宗为了皇位一次杀三子,为何在安史之乱中把皇位拱手让出?我们说李隆基是开元盛世的开创者,同时他又是安史之乱的诱发者。他奏响了大唐华彩绚烂的旋律,同时也吹响了大唐衰落式微的哀歌。
作为李世民的重孙,李隆基性格上很像李世民,果断而神勇,而且也很善于用人,就连武则天都非常喜欢他,但是,他和李世民却有个很大的区别,那就是李世民很爱他的孩子,当年儿子李承乾叛乱想上位,论罪当诛,李世民都千方百计保住他的性命。而李隆基则不同,面对自己疑似背叛的儿子,还没确认,根本就是没有调查,直接废为庶民,随后杀掉,还是一下就杀了三个儿子,天下的人都觉得非常可惜。再说那可是自己亲骨肉,说杀就杀,看来他对于自己儿子感情可想而知了,所以争权夺利、占据皇位才是他的追求。对儿子尚且如此,被人们传诵千年的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看来应该也要画上问号?
把皇位看得这么重的一个人,在安史之乱中会把皇位拱手让出,真的是这样吗?我们知道,执政前期的李隆基励精图治,在政治上很有作为,他勤于政事,从各方面采取措施,巩固和发展了唐朝政权,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只是后来才腐化堕落,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祸国专权,自己沉溺于杨贵妃的温柔乡里,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最终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也导致盛唐从此衰落,同时也让自己失了皇位。
但是他的皇位可不是拱手让出的,安史之乱发生时,叛军攻破了潼关,唐玄宗只好北逃,据《新唐书》记载,在北逃过程中,太子李亨暗中联系了唐玄宗的左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在马嵬坡一起谋杀了杨国忠父子之后,再逼杀了杨贵妃,矛头已指向了玄宗,所以按计划李亨想通过逼宫得到皇位,但是在处死贵妃后,陈玄礼身为禁军首领,却表示依然效忠于唐玄宗,也让李亨始料不及,李亨没有办法,既然不可能再随父皇一路西行,只得与唐玄宗分兵两路,唐玄宗率军入蜀,李亨则率领大军抵抗叛军,李亨分兵后的境况也极其窘促,直到顺利抵达朔方军治所灵武,北上至灵武后,在杜鸿渐、李辅国等人的陪同和谋划下,公元756年七月十二日,李亨在灵武即位,史称肃宗。遥尊玄宗为太上皇,改年号为“至德”。
唐玄宗已失去人心,他不得不让出皇帝位置。最后,这位在位时间最长的唐代皇帝郁郁寡欢而死,给历史留下了不尽的怨叹。
每当我们提起大唐的时候,总会有一种自豪感,毕竟在世界的某些地方还依然留下唐人这种称呼,足以证明当年的大唐是如何的威震八方,可是在提到杨贵妃的时候,大家又会心照不宣的露出一种男人们特明白的笑容。
好吧,不管唐玄宗李隆基自己的帽子的颜色是多么鲜绿,但是毕竟人家当年也是老牛吃嫩草,而且还吃的相当开心和快乐。
不过这些都不是我们今天的话题,而我们今天主要聊得是唐玄宗为何要在安史之乱后才让出自己的皇位。
其实很多人心中也会多少联想到一些奇怪而又不太健康的传言,那就是安禄山与杨贵妃之间的事情,并且杨贵妃因此还被逼自尽,要说唐玄宗心里没有一点纠结,那是不可能的。
唐玄宗在安史之乱的这几年可以说受尽了心理和身体的双重折磨,心中最爱的女人杨贵妃深夜与安禄山私会之事被传的沸沸扬扬,先不管事情的真假,光是众人们之间的口水就足以让唐玄宗过早的进入脑梗的时代。
再加上安禄山与史思明之间的叛乱,直接将强盛的大唐变成了如今四分五裂的局面,可以说在这一刻唐玄宗处于事业与爱情双重打击之中,一般正常人的内心大多数都是挺不过这一关的,唐玄宗相对来说心态还算比较强大的一种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本身就已经失去了治理朝政的能力,所以让出皇位也不是什么大事,毕竟大多数人在心灰意冷的时候,都会找一个没人的小角落偷偷的藏起来,不让任何人找到自己。
当然了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还有一个更加主要的原因那就是他的儿子李享逼宫,本身心理已经受到了这么大的冲击,就连自己死后可能都没脸去见列祖列宗,而这个节骨眼上再次发生了儿子强行逼宫的戏份。
虽说唐玄宗对自己的这个儿子并没有太多的感情,但是出于皇家礼仪与道德,心中多少还是失望居多。
其实也可以说这次被儿子李享逼宫是唐玄宗自己疏忽了,要知道在以往唐玄宗可是把自己的这个儿子看得紧紧的,生怕他会有什么不臣之心,毕竟唐朝的风气就是这个样子的。
从唐朝的创始人李渊起,被李世民杀兄夺位之时,这可全是经典的反面教材,唐玄宗会信任自己的儿子李享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
尤其是怕自己的儿子有可能过早的夺了自己的皇位,多次逼迫其离婚。比如李享所娶之女家中势力比较庞大的,唐玄宗就刻意的让权臣寻找太子妃娘家的不良证据,连着两次李享为了撇清自己都要当众给唐玄宗下跪,并表示自己休妻。
说实话,两次都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休妻,但凡有点势力的朝中大臣早就躲得远远的,生怕和李享粘上一点关系,可以说极大的削弱了太子李享的权势,但是从别一方面来说,也将自己的儿子推向了另一个极端,两人之间的关系如同仇人一般。
而唐玄宗也由于安史之乱的事情,还有杨贵妃的死受到了重大打击,也正好让李享有了机会,直接夺了自己这个无情无义的老爹的大权,并将其幽禁深宫,虽然唐玄宗被幽禁后生活质量没有降低多少,但是其心理质量却是无限下降,所以没过多久就因为心中忧虑过重而死。
可以说唐玄宗在安史之乱后,并没有想要让出皇位,但是其行为已经不被朝臣们所认可,所以只能被迫让出了皇位。
皇帝贵为九五至尊,君临天下,皇位高高在上,皇权威加四海,谁人不觊觎、艳羡、贪恋,又有哪几个皇帝肯甘心“拱手让出”皇位!“安史之乱”初始,唐玄宗确实失去了皇位,但并非“拱手让出”了皇位,实属“被动”让出皇位。
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5)年十一月十九日,唐玄宗甚为宠信的爱将,范阳、卢龙、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举兵叛反,祸乱大唐。安禄山挥师南下,攻取了东方大都会东京洛阳。转年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国号“燕”,自称雄武皇帝。六月初九,由于唐玄宗的瞎指挥,致使帝京长安东门户潼关失陷。叛军破官军,克潼关,挥师疾进,剑指长安城。
潼关失守,京师难保,唐玄宗吓得弃京西逃,领着皇太子、宗室、六宫粉黛、公卿百官,在御林军的护卫下踏上逃亡之路。十四日途经马嵬驿(在今陕西兴平市西马嵬镇)歇脚时,护驾的御林军闹事,怒杀激起安禄山叛反的奸相杨国忠,复逼迫唐玄宗缢杀爱妃杨玉环,兵谏这才平息。次日,唐玄宗准备继续西逃川蜀,当地父老乡亲拦住道路恳求皇帝留下来组织平叛救国。太子李亨也被数千民众拦住马头,百姓泣请太子留下,愿追随太子戮力破贼、收复两京(长安、洛阳);广平王李俶(李亨长子,后来的唐代宗)也苦劝父亲留下。唐玄宗为了摆脱民众的纠缠,顺利逃命,便让太子留下来,并拨出二千护卫保护太子,然后便赶紧脱身西逃了(《资治通鉴》载唐玄宗宣旨欲将皇位传给太子,太子拒不接旨)。
就这样,唐玄宗西去蜀地避难;太子北上平凉郡(今宁夏固原市),旋被朔方镇(治灵州,即灵武,今宁夏灵武市西南)官员迎请至灵武。七月十二日,太子在众人的再三劝进下,于灵武即皇帝位,尊唐玄宗为太上皇,改年号为“至德”,并宣布“即位诏书”公示天下,是为唐肃宗。远在蜀地的唐玄宗哪里知道已经改朝换代了,自己已然成了太上皇,还于十五日下诏,任命太子为天下兵马5元帅,统领朔方、河东、河北、平卢节度都使,率军南进,收复长安、洛阳东西两京。
八月十二日,唐肃宗的使者赶到成都,唐玄宗这才知道太子即位之事。唐玄宗甚感意外和吃惊,但他也只能是承认既定事实,被动接受了这一切,自己退居二线当太上皇。四天后,太上皇下制书:“今后改制书敕书为誥令,上表上疏一律称太上皇。军国大事都先奏报皇帝裁决,然后再奏报朕知即可;等收复京师后,朕就不再管事了。”
唐玄宗的皇位就是这样“拱手让位”的。那么,唐玄宗为何甘愿将皇位“拱手相让”呢?原因大抵有四:
一、唐玄宗自感羞愧,无颜再继续君临天下。
是谁起兵发动了祸唐叛乱,安禄山;是谁栽培并“喂肥养壮”的安禄山,唐玄宗。由于唐玄宗的无比恩宠与拔擢,普通一蕃将(胡人将领)的安禄山官星高照,一路蹿升至三镇节度使的高位,握雄兵,据重镇,使之有了叛乱的根基、实力与可能。安禄山叛乱,唐玄宗养虎反噬,他应该是最感打脸、最感羞愧、最丢面子的。
当叛军西受阻于难以逾越的险隘潼关,东频败于名将郭子仪、李光弼,夹在洛阳的安禄山有些进退两难的窘蹙之时,唐玄宗出昏招,改“守关耗敌”为“出关破敌”,逼迫守关大帅哥舒翰兵出潼关破敌,结果官军大败,主帅被擒,险关失陷,“帮助”安禄山一举扭转了不利局势,“功不可没”的唐玄宗能不无地自容、蒙羞担责吗?
二、唐玄宗威信扫地,已经难以承担拨乱反正、中兴大唐的历史重任。
屏障失守,帝京危急。作为一国领袖的唐玄宗不思组织力量御敌平叛,却顾命不顾国,弃京西逃避难。仅养虎遗患、错失潼关、弃京逃命这三点,唐玄宗便已经是众怨汹汹、威信扫地,在臣民心目中完全失去了天朝领袖的尊严。年逾古稀、锐气已失的唐玄宗已没有心思、没有精力也没有能力平叛中兴、拨乱反正,太子灵武登基称帝,他也只能是顺水推舟,将扶危定倾、挽救大唐的重任或者说是烂摊子推给了新皇帝。
三、唐玄宗有大局观,为了大唐内部的稳定和平叛大局,隐忍退居二线当太上皇。
从传统礼法角度来说,太子李亨在没有得到唐玄宗的同意、在现任皇帝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自行于灵武登基称帝,是属于逾制僭越“抢”皇位的行为,往严重了说,无异于是对现任皇帝的背叛。即便如《资治通鉴》所言,唐玄宗曾宣旨让位、太子拒绝。既然已经抗旨拒绝,便意味着原旨业已“过期无效”,而从太子即位四日后唐玄宗还下诏任命太子为天下兵马元帅、负责平叛来看,唐玄宗尚没有让位的意思,而是坐蜀地而遥控天下。
唐肃宗置现任皇帝于不顾,自行于灵武登基,另起炉灶,客观上属于同蜀地的唐玄宗分庭抗礼。如果唐玄宗抱着皇位不放,说死也不承认李亨的“伪皇帝”、灵武的“伪政权”为合法,唐肃宗将在政治上陷于被动,不利于名正言顺的以皇帝身份领导全国全民的抗战,进而影响平叛的顺利进行。如若唐玄宗一怒之下再下旨指责痛斥太子的擅立行为,甚至号召天下共讨之,父子公开决裂,那局面将会更加混乱。唐玄宗、唐肃宗父子互掐,内部混战;安禄山趁机捡便宜,那大唐天下可就真的完蛋了。唐玄宗毕竟是开创“开元盛世”的英主,在国难当头、国运攸关之时,作出了明智、理智的选择。尽管太子李亨的行为触犯了自己的根本利益,但他从大唐王业出发、从平叛大局出发,甘愿委屈自己而选择了隐忍,在知道唐肃宗即位的第六天,主动将皇位传给新君,顺利地完成皇位的传承。
四、新皇帝得到臣民的广泛拥戴,已形成新的政治势力,唐玄宗回天无力。
唐玄宗放弃领袖职责自顾逃命,留在内地、作为储君的皇太子便成为理所当然的皇帝“替补”。唐肃宗顺天应人于灵武登基,肩负起平叛中兴重任,一下子便赢得了官心、军心与民心,成为领导全国全民抗战的一面政治大旗。唐肃宗得众心而得势,唐玄宗失众心而失势,成了“孤家寡人”,只能承认既定事实,让出皇位。
开创大唐盛世的一代英主唐玄宗,尽管后期耽于享乐,昏昧糊涂,犯下不少致命错误,导致祸乱大唐的安史之乱。但“让位”一事确实堪赞,尽管是被动传位,却对局面稳定、全力抗战作出贡献,这一点还是值得肯定。
因为唐玄宗年纪大了、威望丧尽,李亨得到文武大臣的拥戴,所以唐玄宗不得不把皇位拱手相让,不然唐王朝就有可能就此灭亡,安禄山的“大燕”可能就真成为中国又一个新王朝了。
首先是因为唐玄宗已经老了,不复壮年。
唐玄宗出生于公元685年,开元二十五年(737年)赐死三个儿子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这一年唐玄宗52岁,还有的折腾。
天宝十五年(756年),太子李亨灵武登基的时候,这一年唐玄宗已经71了。一个71岁的老人,还折腾个什么劲啊。为自己精力和身体考虑、为大唐帝国考虑,也不能在接班人问题上折腾了。
其次的原因就是唐玄宗因为安史之乱和丢了首都这件事失去了人心。
因为有“开元盛世”在,唐玄宗统治时期可能成为唐朝自唐太宗以来最辉煌的时期,可惜安史之乱爆发了、老窝都被叛军抄了,甚至唐玄宗跑的时候,还有一大票的文武官员、后宫嫔妃、皇子公主没有得到消息,要么丧命于乱军之中,要么被叛军俘虏。安禄山占领长安之后,为了报复自己的长子被处死,疯狂屠杀皇室宗亲,大批的皇子、公主、郡主、先主、驸马被杀——可以说唐玄宗这家长当得失败之极。
影视剧中的安禄山
更可况安史之乱、长安沦陷,可以说都是唐玄宗一系列决策失误造成的,无论是信任李林甫、杨国忠,还是信任安禄山,让他兼任三镇节度使这种战略性的失误,还是潼关信任太监边令诚而杀掉安西军名将高仙芝、封常青,逼迫哥舒翰出战导致大败这种战术性失败,唐玄宗都是无法推卸责任的。
威震西域、中亚的大唐安西军统帅高仙芝、封常青,就因为太监边令诚的诬告而被唐玄宗冤杀,这如何让这些军中统帅心服?!
在马嵬坡之乱中,禁军都不怎么听话了,可见唐玄宗已经威望丧尽,大家只能寄希望太子,所以才有一大票人愿意跟随太子、拥戴太子登基。这个时候唐玄宗再去废太子,先不提他能不能成功,就算真下令了,拥戴太子那帮人愿不愿意?而且安禄山已经搞了一个“大燕国”出来了,搞不好叛军没打跑,唐军先内战起来,如果真这样,恐怕李隆基成为唐朝的末代皇帝、亡国之君也不是不可能。
第三就是太子李亨的即位,是受到一大票文武官员的拥戴的。
太子李亨在灵宝,于天宝十五年七月即位,九月就能派出以广平王李豫、郭子仪、李嗣业、王思礼为统帅的朔方、回纥、西域联军二十万人,这说明什么?!说明当时最有战斗力的朔方军及其将领都是支持李亨的。李亨掌握者绝对的军权,而且这种军权不来自唐玄宗,而来自太子自身给众人带来的希望。所以唐玄宗根本无法剥夺太子李亨的军权。
相对于年老昏聩的李隆基,显然唐肃宗李亨更能给大家以希望
此前的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都不掌握军权,唐玄宗可以轻易废掉他们,甚至杀掉他们,最多引发朝局动荡,但不至于国家动荡,但是对于得到文武大臣,尤其是军队支持的李亨,除非发动内战,否则唐玄宗是毫无办法的。
注意灵武在什么地方,那就是现在的银川,就是朔方军的根据地,说明李亨的即位是得到朔方军大力支持的。
不仅如此,唐玄宗手中掌握的基本军队只有剑南节度使麾下的军队,是无法和朔方军、河东军、安西军相提并论的(高仙芝、封常青、哥舒翰的死,让安西军、朔方军、河东军人人自危),李亨手中的力量还占优,真打内战,唐玄宗搞不好还打不赢。
所以,太子李亨即位,不是唐玄宗把皇位拱手相让,而是被迫让出来的。
唐玄宗杀三个儿子的记录,在《资治通鉴》卷214记载如下:
“杨洄又谮太子瑛、鄂王瑶、光王琚,云与太子妃兄驸马薛锈潜构异谋,上召宰相谋之。李林甫对曰:"此陛下家事,非臣等所宜豫。"上意乃决。乙丑,使宦者宣制于宫中,废瑛、瑶、琚为庶人,流锈于瀼州。瑛、瑶、琚寻赐死城东驿,锈赐死于蓝田。瑶、琚皆好学,有才识,死不以罪,人皆惜之。丙寅,瑛舅家赵氏、妃家薛氏、瑶舅家皇甫氏,坐流贬者数十人,惟瑶妃家韦氏以妃贤得免。”
这是丞相李林甫不参与、让唐玄宗不通过法律途径处理的事情。这也是张九龄被贬后所发生的事情。如果张九龄依然是丞相,以张九龄据理力争的个性,唐玄宗想要杀三个儿子,比登天还难。
因为皇帝的命令,必须要经过三数六部才是合法的。但李林甫以丞相身份让路,不参与其中,唐玄宗才得以独力处理。
但到了安史之乱时,唐玄宗的声望受损非常严重(同样引用《资治通鉴》的记录):
1、卷218:756年5月:
“是时,天下以杨国忠骄纵召乱,莫不切齿。又,禄山起兵以诛国忠为名,王思礼密说哥舒翰,使抗表请诛国忠,翰不应。思礼又请以三十骑劫取以来,至潼关杀之。翰曰:"如此,乃翰反,非禄山也。"”
从这里看,反对杨国忠、不满唐玄宗独信杨国忠的,并非只是一个起兵的安禄山。唐朝内部很多人都不满杨国忠,而对唐玄宗死保杨国忠的行为也大为不满。
2、马嵬驿之变。卷218:756年5月:
“丙申,至马嵬驿,将士饥疲,皆愤怒。陈玄礼以祸由杨国忠,欲诛之,因东宫宦者李辅国以告太子,太子未决。会吐蕃使者二十馀人遮国忠马,诉以无食,国忠未及对,军士呼曰:"国忠与胡虏谋反!"或射之,中鞍。国忠走至西门内,军士追杀之,屠割支体,以枪揭其首于驿门外,并杀其子户部侍郎暄及韩国、秦国夫人。御史大夫魏方进曰:"汝曹何敢害宰相!"众又杀之。韦见素闻乱而出,为乱兵所挝,脑血流地。众曰:"勿伤韦相公。"救之,得免。军士围驿,上闻喧哗,问外何事,左右以国忠反对。上杖屦出驿门,慰劳军士,令收队,军士不应。上使高力士问之,玄礼对曰:"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上曰:"朕当自处之。"入门,倚杖倾首而立。久之,京兆司录韦谔前言曰:"今众怒难犯,安危在晷刻,愿陛下速决!"因叩头流血。上曰:"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高力士曰:"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舆尸置驿庭,召玄礼等入视之。玄礼等乃免胄释甲,顿首请罪,上慰劳之,令晓谕军士。玄礼等呼万岁,再拜而出,于是始整部伍为行计。”
马嵬驿之变,是军士对唐玄宗不满怨气的爆发,但不是结束。
3、扶风郡时士兵再次爆发怨怒。《旧唐书 玄宗下》:
“己亥,次扶风郡。军士各怀去就,咸出丑言,陈玄礼不能制。会益州贡春彩十万匹,上悉命置于庭,召诸将谕之曰:"卿等国家功臣,陈力久矣,朕之优奖,常亦不轻。逆胡背恩,事须回避。甚知卿等不得别父母妻子,朕亦不及亲辞九庙。"言发涕流。又曰:"朕须幸蜀,路险狭,人若多往,恐难供承。今有此彩,卿等即宜分取,各图去就。朕自有子弟中官相随,便与卿等诀别。"众咸俯伏涕泣曰:"死生愿从陛下。"上曰:"去住任卿。"自此悖乱之言稍息。”
唐朝内部对唐玄宗宠爱杨贵妃、独信杨国忠的行为早已不满,在安史之乱时就大肆发泄出来。这就是唐肃宗李亨为什么能够可以在唐玄宗在位的情况自行即位而唐玄宗不得不承认的原因。
但唐玄宗对于儿子唐肃宗并没有拱手相让,毫不干涉:
1、虽然唐玄宗承认了李亨即位的合法性,但依然派遣李璘镇守江陵,而自己稳固巴蜀。于是在安史之乱当年,唐朝就形成了这个政治中心:唐肃宗为代表的朔方政治势力、唐玄宗和李璘为代表的巴蜀江南军政政治中心。
2、唐玄宗在承认唐肃宗的合法性后,就把忠于自己的丞相韦见素、房王官、崔涣、崔圆等人派到唐肃宗身边,意图用自己的亲信丞相控制唐肃宗的朝局。
客观的来说,在唐肃宗称帝即位时,唐玄宗的势力并不比唐肃宗的势力小。唐肃宗之所以能够真正让唐玄宗安心做太上皇,就在于他快速收复了长安,奠定了自己作为唐朝皇帝的势力和基础,逼迫唐玄宗不得不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