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1949年,海伦去世了,享年90岁。在她临终之前她的手里还拿着肯特拼死帮她护住的母亲遗照和那瓶白兰地。
斯巴达国王墨涅拉奥斯得知海伦和特洛伊王子私奔非常生气,便联合古希腊其他诸侯国出兵特洛伊。那时特洛伊不但经济发达,军事也很发达,面对古希腊联军,特洛伊也使出了浑身解数,以一国对多国,特洛伊足足坚持了10年。应该说这场战争是海伦的私奔引起的,让很多人失去了生命。那么海伦如何了?资料中是这样记载的:海伦的丈夫斯巴达国王墨涅拉奥斯进入特洛伊城后一直在寻找海伦,最后发现海伦躲在一个墙角处,墨涅拉奥斯非常生气。带着海伦穿过特洛伊城的废墟,回到了自己的帐篷中。墨涅拉奥斯原本想一剑刺花海伦的面容,但是海伦跪在丈夫面前磕头求饶。美丽拯救了海伦,墨涅拉奥斯深受感动,让她忘掉过去的一切。面对这样的娼妇,斯巴达国王竟然原谅了她。最可恨的是海伦和丈夫的晚年还很相爱,这样的结果确实很出人意料。
海伦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位女性,被誉为美丽的代表。据传说,海伦的美丽引发了特洛伊战争。最终,特洛伊城被希腊军队攻破,海伦被俘虏,并返回希腊。
据一些版本的传说,她又嫁给了她的丈夫墨涅拉俄斯的兄弟,但也有其他版本的结局,认为她变得孤独、悲惨和不受欢迎,因为人们认为她是战争的罪魁祸首。在任何情况下,海伦的结局都是一个不幸的故事,她的美丽成为她的灾难。
她被驱逐到罗德岛,因为海伦被劫到赫克托尔之死整整经历了20年.而特洛伊战争也前后持续了10年之久.在一片厌战之声中,希腊人采用了俄底修斯的木马计.他们佯装撤走,在广场上留下暗藏希腊人的巨大木马,同时安排一个士兵扮成逃兵骗说特洛伊人.特洛伊人果然中计,将木马牵入城中,从而导致城池被毁,满城被屠.\x0d胜利的一方因为亵渎了雅典娜的神庙,招致了她的愤怒,在归程中大部分船只被雅典娜和海神波塞冬摧毁,只有几个英雄回到家乡.海伦因着无比的美貌被丈夫宽恕,带回斯巴达.墨涅拉俄斯死后,她被驱逐到罗德岛.
商朝灭亡时,画面有多惨烈?其实商朝灭亡时,并没有多少惨烈,反而相对平静,只是一战就解决了连续500余年的商朝。
商朝建立时,曾开创了太平盛世,但到了后期,国力日渐衰弱,国内矛盾尖锐,到商纣王帝辛在位时,经常发动战争,历史上的商纣王帝辛是一个存在争议的君主,但并不是一个昏庸的暴君,商朝传到帝辛手中时,已是一个摇摇欲坠的王朝,帝辛即位时,东方的东夷及南方的五苗相继发生叛乱,帝辛忙于平定叛乱,多年的征战,让商的国力进一步衰弱。
这个时候西边周部落逐渐强盛起来,周部落生活在渭河流域,也就是今天陕西的关中平原,周灭商表面上看就是一场牧野之战就灭亡了商,其实本质是历经数百年的强盛,一步一步消灭商的。
周灭商从周文王时代,就开始做准备了,主要分三步走:
1、周向商示弱,维持关系,暗中发展;
周文王时期,周的势力不足与商抗衡,周文王主动向商示弱,并且还一度被商纣王的囚禁,周文王用大量财宝才换回自由之身,回国后大力发展生产。
2、逐步用武力消灭商的属从国;
周文王在逐渐强盛的过程中,先西征,再东征,加强自身力量,先是向西边征讨犬戎及一些小国,稳定西边后,开始对商朝的属从国朝廷讨伐,由于商当时忙于与东方的东夷和南方的五苗的战争,无暇顾及,周依次消灭了一些从属于商的小国。
3、寻找机会,乘商主力东征之际,会盟诸候,大举进攻商朝都城朝歌。
周文王死后,周武王即位,这个时候的周实力已经强于商,周武王乘商主力东征之际,率战车三百辆,虎贲士兵三千人,带甲士兵四万五千人,先是与对商不满的诸侯会盟,约定一起讨伐商纣,接着大军进攻商朝都城朝歌,也就是今河南淇县。
商纣王听说周联络诸侯来攻时,将都城的囚犯、奴隶及卫戍部队武装起来,在离朝歌四十余里的牧野,双方大战,结果商纣王的部分一战即溃败,周部落军队大胜,兵临朝歌城下,商纣王见大势已去,在鹿台自焚而亡。
商朝灭亡时,周并有没赶尽杀绝,反而优待商朝遗民。
1、商纣王的儿子。周武王灭商后分封诸侯,仍然将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封于殷地,以奉其宗祀。武王死后,武庚叛乱,被周公杀死。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被封于商丘,建国号宋,以奉商朝的宗祀,宋国直到战国时期还存在。
2、商朝的王族箕子。箕子是商朝的王公贵族,商纣王死后,不愿意归属周,带着族人去了朝鲜,建立了箕子朝鲜,可谓是朝鲜最早的先民之一。
3、商朝在外征战的军队。史书没有明确记载去了哪里,有传言是这部分军队去了美洲,是美洲印地安原住民的祖先。
商朝虽然灭亡,但在当时并不算惨烈,只是一战定乾坤,之后周也较为善待归属的商朝遗民,并没有大规模的赶尽杀绝,可算是朝代的更替中较为和平的了。
立国近600年的殷商王朝到了纣王子受时期,便开始走向下坡路,而此时雄踞关中的周部落在文王姬昌、武王姬发的辛苦经营下,不断地蚕食、吞并商朝的属国,逐渐形成“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格局。而此时,商朝百万大军正在远征淮河流域的夷人,由此给周部落灭商提供良机。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大会诸侯于盟津,随即率军猛攻防守空虚的商朝腹地,联军总兵力达4.5万人。
盟津离商朝的国都朝野仅有咫尺之遥,所以当纣王得知消息后,立时间便惊慌失措。此时,百万大军尚在征讨淮夷的战场上,朝歌城内并没有足够的精兵御敌,在加上没有可用的战车,单靠步兵根本无法抵挡对方冲击力强大的车兵,所以从一开始,胜利的天平便已向周军倾斜。
但是面对来势汹汹的敌军,纣王不甘心坐以待毙,便于仓促之间将大批的奴隶、战俘武装起来,连同守卫国都的军队,开赴牧野迎战。关于商军的总兵力,史料记载不一,按照《史记》的说法是70万,但也有很多史料记载是17万。但不管怎样说,商军至少在数量上远超周军,若不发生意外的话,完全可以遏制住对方的攻势。
然而两军甫一接触,情况便发生突变,面对着如下山猛虎般的周军士兵和高大坚固的战车,素无斗志的商朝“奴隶军团”便全线溃败,为了逃生拼命地往回跑,由此也将阵后的精锐师团冲得七零八落。就这样,牧野之战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收尾,周武王乘胜追击,并迅速包围朝野。纣王自知大势已去,为了避免被俘后受辱,遂在鹿台举火自焚,至此,殷商王朝覆亡。
两千多年来,史学家都喜欢将武王伐纣吹捧为一场正义之战,貌似周族大军不费吹灰之力便击败“独夫”商纣王。其实,这是一个天大的谎言。因为按照《尚书》的说法,周商两军交战场景异常惨烈,面对着强大的周军,商朝“奴隶军团”死伤极其惨重,真可谓血流成河,以至于长杆兵器都漂了起来。由此可见,武王伐纣绝不是正义之战,不过是借助精兵利器干掉纣王而已。
甲子昧爽,受率其旅若林,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一戎衣,天下大定。见《尚书·周书·武成》。
同样令人对武王伐纣的“正义性”产生质疑的,是他进入朝歌后的举动。且说,纣王兵败自焚后,周武王率军进入朝歌,然后拿纣王的尸体泄愤,不仅连射三箭,还将其首级砍下来示众。正所谓“人死为大”,周武王对纣王的遗体进行如此羞辱,如今看来很是为人不齿,而他之所以这样做,很大程度上是报复纣王当年囚禁其父文王之举,属于公报私仇。
周武王於是遂率诸侯伐纣。纣亦发兵距之牧野。甲子日,纣兵败。纣走入,登鹿台,衣其宝玉衣,赴火而死。周武王遂斩纣头,县之白旗。见《史记·卷三》。
再者说来,既然周武王打着“吊民伐罪”的旗号讨伐纣王,那么在后者伏辜后,理应废除苛政、抚慰百姓,使天下局势尽快恢复稳定。然而,周武王灭商的目的显然不在于此,而是在大肆杀戮商朝官员、百姓后,将大批自由民抓捕为奴隶。而据史料记载,遇害的商民超过17万,而沦为奴隶者则超过33万(“馘磨亿有十万七千七百七十有九,俘人三亿万有二百三十。”见《逸周书·世俘》)。
正因为周武王伐纣的真实目的,在于掠夺土地、财富和奴隶,所以在王朝覆灭后,大批殷商移民因不愿接受周朝的统治,便成群结队地的向边远地区逃难,其中有数万之众跟随纣王的叔父箕子逃到朝鲜半岛,并在当地建国。另外,征讨淮夷的主帅攸侯喜在亡国后率残军渡海出逃,最终竟到达美洲,成为今日印第安人的始祖,并创建灿烂辉煌的玛雅文明(法国学者阿科斯塔、歧尼对此有详细论述)。
而留在本土的殷商移民,也极不情愿接受周朝的统治,所以在周武王死后没多久,被封为邶侯、统治殷商故地的武庚(纣王之子)便发动叛乱,意图恢复故国,可惜最终被周公派兵镇压。事后,周公又将殷商移民交由纣王的庶兄微子管理,并建立起宋国,至此局势才逐渐稳定下来。
史料来源:《史记》、《尚书》、《逸周书》
周灭商经历了文王、武王两代,最终在牧野周商两军决战,商军主力在征伐东夷,由奴隶组成的军队临阵倒戈,周军一战灭商。因此仅从战场上来讲,画面并不惨烈,惨烈的是后续的政治清洗。牧野一战周王国联军有战车400辆,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加上其它八百诸侯军队,周王国最多有六万联军。商王朝发兵七十万距周,这七十万实有夸大之嫌,史学家认为商军约17万人。这次决战只打了一天多,双方伤亡约两万余人,商军倒戈而击,纣王见大势已去,就自焚而死。
夏、商、周时代战争艺术还不成熟,谋略运用得还十分少,双方一般约定时间和地点,然后按照约定的时间达到约定地点,列阵而战。说白了就是双方一战决胜负,没有后世战争那么复杂与迂回,交战双方一般不扰民,老百姓也看不到战争,因为战斗一旦开始,一天就结束了!这种战争靠的就是士兵的勇气与训练,正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要在战士们精力充沛之时击败敌军才能取得胜利。牧野之战中,周军先派出数百精兵挑战商军,打击了商军的信心,扰动了商军的阵形,然后周武王亲自领军全面出击,商军不敌而后撤,最终商军败亡。
当然战争总是残酷的,牧野之战仅管没有后世那么惨烈,但是也没有儒家说得那么美好,周灭伤还是流血了,还是死了不少的人。周武王取得胜利后,按排人斩杀了妖妇妲己,并先用弓箭射了三箭纣王的尸体;然后用配剑刺纣王尸体;最后用利斧将纣王的首级斩下高挂城楼上。周武王虐待纣王尸体主要是为了表明纣王是他杀死的,这是他的功绩之一。周联军胜利后在朝歌烧杀抢掠,《逸周书·世俘》中记载被杀死的商人有十八万之多,被掳为奴隶的有三十三万,还有一百余名商朝贵族被当作人殉祭祀了周人祖先。周联军还猎杀了虎、熊、犀牛、鹿等动物,仅在武王名下就被猎杀了一万多头,并掠夺了大量的珠宝财物,仅佩玉就达到十八万块。
商朝被灭后,周联军兵分四路讨伐商朝其余部队,不少忠于商朝的方国都被周联军消灭了。嬴族的是抗周最激烈的一族,他们在首领蜚廉的带领下顽强的抵抗周联军,给周军重大杀伤,同时蜚廉的儿子恶来(秦始皇的35代祖)也被周军斩杀。周军将嬴族打到东海之滨,彻底击败了嬴族,周武王俱怕嬴族的战斗力,不敢把嬴族留在老家东夷,于是将嬴族全部迁到西陲之地养马戍边,置于周王朝的严密监控之下。千里迁移,不少嬴族人死于路途,到了西戎之地后,受尽虐待,生活极端艰苦。最终嬴族通过救周王室立国,并完成了灭周的大业,建立了统一的大秦帝国。
武王伐纣是我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件事,武王定鼎建立的周朝是我国从奴隶制社会迈入封建社会的开始,众所周知,武王伐纣最为关键的一战便是牧野之战,关于牧野之战,很多历史典籍都有过记载,如《史记》,《尚书》,甚至《诗经》里也有,通过它们对牧野之战的描述,我们可以得到两个事实。
一是牧野之战是一场实力相差悬殊的战争,帝辛派出了70万(一说17万)大军迎战武王的4万联军。二是双方交战之时,商军临阵倒戈,帝辛眼见败局已定,便登上鹿台,自焚而死。
关于这两个事实,在没有更为准确的史料佐证下,可以暂且断定这是真的,那么关于这场战争,《尚书》里还做过一个比较具体的描述,仿佛作者亲身经历过一般,其中,《尚书》用了四个字来描述这场战争,那就是“血流漂杵”,如果“血流漂杵”是真的话,那么这场战争是非常惨烈的,但如果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的话,“血流漂杵”的描写咸鱼个人认为是极其夸张的。
首先,当时周武王举的可是仁义之师,因为只有高举仁义的大旗才能号召更多的诸侯来加入伐纣大军,如果没有其他诸侯的会盟,仅凭周武王自身实力根本就是蚍蜉撼大树,无法动摇殷商的基业,这一点从伐纣之前的“孟津观兵”能看出一二,在正式伐纣之前,周武王曾召集诸侯兴兵东下,最终于孟津观兵,据记载,当时与会诸侯有八百之多,这些诸侯都说“纣可伐矣”,但周武王却以为时机未到,之后退兵而还。虽然如今看来“孟津观兵”有八百诸侯会盟过于夸大,但当时参与观兵的诸侯一定不在少数,在商王还是天下共主的时代,敢如此明目张胆参加反纣会盟如果不是举着“仁义”之旗,不是周武王自身魅力的感召,这些诸侯是不会下定决心劝说周武王伐纣的。
其次,我们现在可以想一想,为何七十万商军会被四万周军所击溃?难道仅仅是因为当时商军里的奴隶不堪忍受帝辛的暴虐统治吗?其实并非全是,当年姜太公曾为文王,武王伐纣制定过一部涉及广泛的兵书,即《六韬》,《六韬》里有专门介绍战车的类型,构造,运用,车士的选拔等,再结合《史记》的记载,即
以大卒驰帝纣师
我们可以推测一下,当时周军能迅速击溃商军,很大原因是周军配备了新式武器,即战车。
唐代张守节所撰的《史记正义》里又记载
武王驰之,纣兵皆崩叛
这里的“武王驰之”应该就是对当时周军战车冲击商军的情形描述。
而我们可以再次大胆推测,“血流漂杵”是对牧野之战的夸大,但也反映出了当时周军战车对商之步军的冲击力度之大,以战车对战步军,这是周军能迅速战胜商军的最大之筹码。
最后,咸鱼想说的是,周商之战是当时夏夷这两个中原两大部族的战争,周虽然获胜,但商的势力依旧很大,为了安抚商民,周武王分封了帝辛之子武庚,帝辛的兄长微子为诸侯,令他们管理商之遗民,除此之外,周武王还分封了诸夏之后裔,如黄帝,尧,大禹的后代,周武王这么做的原因就是有鉴于诸夏势力依旧过大,尤其是商,分封他们是为了表示周人对诸夏遗民的认可与友好相处的决心,更是为了向天下展现周取代商目的只在于吊民伐罪,推翻殷商统治者的残暴统治,与百姓无关,与地域无关。
所以,基于以上几点,当年殷商灭亡并不会出现太多的滥杀无辜或者其他血腥场面,这是一场战争便决定了胜负,改换了朝代的相对平稳的权力过渡。
周武王伐纣,其实是一场不义之战。毕竟周武王是为了报私仇,而且筹划了很多年。而商纣王并不是传说中的庸主。
周武王是在商纣王平叛的时候,从背后偷袭的朝歌。
商纣王不是庸主,最近这些年逐渐得到了大家的广泛认同,可以将他跟另外一位皇帝相提并论,那就是杨广。这两个人的形象几乎是差不多的,都是穷兵黩武,好色贪杯,也都是亡国之君。
当时商朝地方上出现了东夷叛乱,商纣王将主力部队都调往东部平定叛乱去了。那个时候交通不好,也没有比较强悍的通信设施,所以周武王打来的时候,纣王只能选择仓促应战。
不得不佩服那个时候人的诚信,双方约好了选一个地点排兵布阵,也就是牧野,谁赢了谁就是王。结果周武王这边是各国联军,几乎都是他们的精锐部队,而商纣王这边则是临时拼凑起来的人马,主力部队一时半会儿回不来。
所以商纣王只能动用一些囚犯、奴隶组成临时军队对抗周武王。周武王大军势如破竹,这些奴隶和囚犯,本身就是讨厌商纣王的,这个时候更加不会为他卖命,所以牧野之战刚开始就等于结束了。
若干奴隶背叛商纣王,所以一天之内商朝大军兵败如山倒。商纣王知道无力回天了,主力大军又没能赶回来,所以他便在朝歌引火自焚了。
周文王周武王,历经两代君主,终于灭商。
其实周文王时期就已经有了称霸诸侯的野心,但是商纣王不是傻瓜,他早就看出了周文王的野心,因为他在周地十分得人心,所以对他是有提防的。商纣王甚至曾经将周文王姬昌给抓到了朝歌囚禁了起来,还杀掉了他的大儿子伯邑考。
这一切都是周必然要灭商的原因,在周国的共同努力之下,对商朝上下打点了一番以后,他们才将周文王给救了出来。
周文王回到西岐以后,自然是厉兵秣马,趁着商朝不注意的情况下,不断兼并联合周围服从于商朝的诸侯国。一切都是在通讯不够发达的情况下展开的,所以周文王可不是一天壮大起来的,也不是直接面对商朝的。
周文王去世以后,周武王姬发接过了周的大权,逐渐连起了各路诸侯国的力量,与商纣王在牧野之战中一决生死。
这一战骑士周武王的军队只有六七万那么多,而商朝的军队至少是周武王的三倍之多,也就是在17万左右。但是商纣王的军队水分实在是太大了,奴隶囚犯压根就不打算为商纣王卖命。战事一起,他们立刻倒戈,结果一天之后,就结束了战斗。
商朝灭亡的时候,血流成河,周武王还是组织了一场大屠杀。
跟很多王朝灭亡是一样的,商朝灭亡以后,朝歌也遭到了大屠杀,当时的人口本身就不多,这次被屠杀的百姓居然就有18万人之多,而且更有三十多万人成为了周朝新贵们的奴隶。《尚书》中用血流漂杵来形容这次的事件,可见商朝灭亡的时候,还是非常凄惨的。
周武王甚至将烧焦了的纣王尸体拉了出来鞭尸,以此发泄自己这么多年的怨恨,顺便再向天下臣民宣告,周王室已经完全取代了商王室,以后他们就必须要尊奉商王室为新主人了。
为了安抚天下民心,迅速收拢权力,周武王不得不对上朝旧贵族做出些许让步。因为他们始终掌握着国家绝大多数的资源,老百姓是说不上什么话的,关键还是要看这些人的。
所以周武王将商朝的几位元老都封为诸侯王,给了他们封地。有些不愿意为周朝卖命的,也随他们迁徙到外地,没有赶尽杀绝,以此来笼络人心。
比如说商纣王的叔叔箕子,人家就不愿意为周武王效命,带着自己的族人前往朝鲜,应该就是现在朝鲜人的祖先。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别分封在殷地,可以继续祭祀祖先。商纣王的哥哥微子,被周武王封在商丘,建立了宋国,延续了数百年之久。
总结:家天下的王朝更替,并没有什么正义可言,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难道说周武王代替了商纣王,天下的老百姓就能多吃一口饭了吗?显然不能,还是一样要侍奉这些贵族成员。
其实周武王伐纣,并不具备什么正义的道理。因为这就是一场权力争夺的斗争,他们上台以后照样还是苛捐杂税,跟商纣王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当然了新王朝建立以后,自然是要给一些惠民政策的,否则人家跟着你干做什么呢?但是这些惠民政策,绝大多数,都是为了新旧贵族们额服务的,跟老百姓没有任何关系。
死在战场上的人,其实大多数也是老百姓,一旦有哪些贵族在战场上被杀了,那么他立刻就能成为国家的英雄,但是老百姓呢?可能连名字都不会被大家提起。
回忆曾经,把你坑得最惨的一款游戏是什么?拼多多,最后的0.01,是你永远的痛
到处找朋友,找新人,每次提示你只要‘邀请2人’就可以拿到,结果邀请了10多个也没有拿到
更气人的是,到了0.00的时候突然刷新显示你还差0.01%,我就只能服了。
可惜自己没有网上的那位律师大神厉害,我们小老百姓就算了,咱们还是不玩了,伤不起啊!!!
是某易的游戏,叫猎魂觉醒。当你花三个月时间或者1~2个月时间,把你的角色提升到满级80级。然后每天不停的肝,各种的素材。到头来你才发现,你最缺的东西大部分都要花钱才能拿得到。这个游戏真的是诠释了什么叫肝帝活得不快乐(因为你发现没钱 ,就成了游戏玩你了),氪老佬活得也不会快乐(因为肝的不行)。
PS:个人观点仅供参考,现已脱坑,N久。
十几年前的网游征途,这游戏当年打着免费游戏的幌子,可是武器装备都要靠打造,而打造是需要充钱的。当年我用了一个月的零用钱大概200多吧,打造了一把绿色武器,当时以为从此翻身了就到处炫耀,结果被别国的守边境人员一招放倒,我才发现我花了200多块却什么也不是,因此我后悔死了
世界史上第一个“军事帝国”亚述帝国,军事强横为何还被消灭?亚述指的是古代两河流域北部的一个古老的政治体。最初在四千年前左右是一个城邦国家。其最著名的特征是所谓商业殖民地。亚述城邦这段时期(古亚述)自己在军事上并不强大,但在商贸上则非常发达。亚述商人采用集资、合伙、引入入股等方式,筹得资金,将亚述的纺织品和来自他处的原料和商品呆到今天的土耳其中南部地区售卖,并且将当地的产品带回亚述城邦。为了方便贸易,亚述人在Kanesh建立了贸易殖民地(Karum),但那时候亚述本土对这些殖民地并没有进行实际的管辖,所以彼时的亚述没有任何类似帝国的管理方式。
从公元前第二千纪后半期开始亚述开始帝国化,亚述也从城市变成了广域国家乃至帝国。首先从米坦尼王国手中夺回独立,并且最终吞并了部分米坦尼领土成为由埃及、巴比伦、赫梯等组成的大国俱乐部的一员。青铜时代末期,亚述遭受到一定冲击,随着阿拉姆人(Arameans,圣经中的亚兰人)兴起,在西部伊拉克西部和叙利亚等地征服的领土慢慢丧失。
公元前9世纪开始,亚述开始了收复失地的军事行动,Ashurbanipal II,Shalmaneser III等国王着手重新建立对西部的控制。应该说亚述的扩张不限于军事层面,将亚述称为某种军事帝国是不全面的。新亚述帝国和过去 中亚述帝国一样对一些地方进行了行省化改革。有的地方到底的朝廷会得以保留,而有时候,亚述国王的铭文里会说“我重新安排了这个地区,把我的宦官派过去当总督”、“我把税赋放在这地之上”。同时,行省化也要求文化上的统一。虽然有些学者所谓“亚述民族已经于古代形成”的看法不可信,但在帝国统治的层面上,亚述确实进行过文化、宗教上的某种推广。在边疆地区,国王会竖起神的雕像以及纪念碑,上面会用新亚述楔形文字记载自己的战功——这种艺术品本身也是对边疆地区的震慑和接纳并存的载体。此外,铭文中还会说:“我把某地的人算作了‘亚述人’”、“我把这些人‘放在同一张嘴上’”。何解?或许是说让大家众口一声,也可能是说让所有人听命于同一个王。所以,在帝国治理上,军事只是最开始开疆拓土的手段,接下来经济、行政、宗教和文化,都是很重要的。
后来,在公元前8世纪中后期,亚述帝国逐渐进入稳定期。在七世纪,亚述一度攻占埃及和伊朗的埃兰,但对于这两个地方的直接统治不顺利也不持久。应该说,萨尔贡二世时期的亚述似乎已经是稳定态,后面的扩张变成了相对局部乃至被动的行为(如爱萨哈顿和亚述巴尼拔时期与埃兰的拉锯战)。
但亚述巴尼拔时期(公元前七世纪前中期)亚述是当仁不让的中东霸主,一个具有世界性帝国情怀的大国。而也恰恰在这个时期,亚述帝国急转直下,几十年后就被伊朗的米底人和巴比伦灭亡,领土大部分被新巴比伦帝国继承了。不过,其实帝国并没有瞬间倒塌,从楔形文字泥板的纪年来看,在某些地区,新亚述国王在公元前七世纪末期还有人承认。
亚述灭亡是一个谜。十年前在北大上拱玉书老师的《古代东方文明》课时,期末考试的一道思考题就是亚述灭亡之谜。有人说与自然灾害有关系,有人说和连年扩张的经济负担有关。或许巴比伦长期的特殊地位(曾经由亚述王直接统治,也曾经设置了双王制,巴比伦另设一副王;这期间巴比伦也有过独立的经历,如下图中的Merodach-Baladan II,巴比伦的迦勒底部落、海地地区政治关系复杂;同时伊朗的埃兰王国长期利用巴比伦削弱亚述)导致了亚述帝国在极盛时期也存在内部的结构性隐患——失去了巴比伦,亚述帝国也就失去了半壁江山。更何况巴比伦是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化和宗教中心。
而且,虽然亚述在周边族群和国家眼中不可一世,所向披靡,但实际上亚述从没有控制地区内的一切势力。巴比伦的迦勒底和巴比伦部落亚述一直很难完全安抚,而巴勒斯坦中部的小国犹大,亚述也没有成功攻下。亚述帝国或许从没有那么坚不可摧。
最后,阿拉姆人的大量涌入、阿拉姆语逐渐与阿卡德语并列甚至大有在日常生活中代替后者的态势。虽然作为帝国,“亚述人”的外延一直模糊,但大批西部人以游牧民或战争难民的方式随着西部阿拉姆诸国被灭而涌入亚述,对亚述的社会稳定到底有什么影响呢?
现代人思考古史难免马后炮。应该说亚述帝国的瓦解原因至今没有被解答,或者说,从历史意义上讲,很难被清晰地解释(其实在当代,苏联和南斯拉夫的瓦解,有时候我们也很难说为什么最终完全无法避免)。更重要的是亚述帝国的发展和管理模式能够为我们理解古代帝国的概念增添许多信息和理解模式。在波斯帝国、大汉帝国和罗马帝国之前,我们还有同样重要而且可能信息更丰富的古代帝国资料来源——新亚述和中亚述帝国。
好战必亡,没有一个大玩军国主义,最后还能撑下去的国家。亚述人虽然拥有那个时代最先进和强大的军队,也控制了当时文明的几乎所有精华地带。但终究还是不能支撑这个庞大的战争机器。
在亚述帝国鼎盛的时期,昔日的巴比伦、亚述、埃及三大帝国都被他们征服。同样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犹太、埃兰等地,也已经沦陷。亚述人不仅要面临这些地方随后可能复苏的反抗势力,还要预防周围的乌拉尔如图、伊朗民族、 *** 人和斯基泰游牧民的攻击。
亚述人在很多方面,做的都很像后来中国的暴秦。比如在自己国内玩军国主义制度,对外扩张后,继续发动当地的人力,进行进一步征服。很多时候,亚述人做的了比秦国更进一步。因为他们的本土地区是开放式地形,没有什么函谷关,也没有所谓的大后方。
所以,很多地方军队在征集到赋税和物资后,就地储存到提前准备好的仓库。这样避免的了来回运输的中间消耗。
但即便如此,漫长的战线和众多的敌人,还是在亚述中央王权不振时,再次群起攻之。这样是事情发生过几次,场面就犹如战国时候的纵横,也和后来秦末群雄并起类似。
在这样的情况下,再能打的军队也吃不消。何况,亚述后期的敌人们,都不同程度的学习了亚述人的军事组织技术。擅长骑兵作战的米底-波斯人,也弄出来正规的步兵部队。巴比伦的迦勒底人,军队样式和亚述帝国的一模一样。埃及人也革新了军队,甚至从希腊找来雇佣重步兵帮忙。
反之,财政开始吃紧的亚述人,则越来越无力输出强大的军队。依然顺从的地区,也不再服从亚述人的征兵号令。在这种情况下,联军攻入了亚述本土,犹如后来反秦联军攻入函谷关以内。
随着亚述人最终的三座城市:阿舒尔城、尼尼微、哈兰,被逐一攻克、血洗。亚述人基本上成为了复兴的巴比伦帝国的附庸。并在此后论文了波斯人、希腊人、罗马人、帕提亚人.......的治下民族。
波斯大王薛西斯入侵希腊时,还能在历史记载上看到亚述军队的身影。但这个残存至今的民族,此后再也没有雄起过。暴虐的军国主义,消耗了他们的一切。
亚述地处两河流域北部,从公元前10世纪末叶起,亚述建立起一个地跨西亚北非的奴隶制帝国,将两河流域南部和埃及这两大文明中心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成为铁器时代的第一个帝国。
亚述帝国实行竭泽而渔的掠夺政策,统治野蛮残暴。公元前612年,新巴比伦王国联合伊朗高原西北部的米底人攻陷亚述首都尼尼微,亚述帝国灭亡。
帝国之所以灭亡,有很多的原因。
其一,亚述帝国本身就是靠军事征服迅速建立起来的,这样的帝国往往有一个通病,就是建立以后缺少发展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所以正常来讲应当是在帝国建立后迅速恢复生产,稳定局势,但是亚述帝国几乎是反其道而行之。
其二,亚述帝国野蛮的征服政策也为它的灭亡买下了种子。尤其是对被征服地区的残酷剥削, 时常能够激起被征服地区人民的不断起义。这样政治统治的基础就一直很薄弱,而一味地镇压并不能够稳定局势,但是即便是处境比较好的巴比伦尼亚也是起义不断。
其三,就是宫廷内部的政变以及动荡。往往一个帝国的陨落与其内部的政治不稳定又很大的关系。事实上后面的许多帝国走向灭亡也都是因为从内部的斗争开始给了别人可乘之机。这样的例子就有西班牙历史上曾经盘踞了好几个世纪的 *** 帝国。视线转回亚述帝国本身,例如,当辛那赫里布立其叙利亚籍妻子所生之子阿萨尔哈东为自己的继承人时,他的两个儿子密谋杀死了辛那赫里布。
谢谢@悟空问答 邀请!
今天的亚述人,长脸钩鼻,黑发多须,皮肤黝黑,当然,他们的最大特点就是比其他民族更崇尚武力,喜好穷兵黩武。
所以当年的军事帝国亚述,成也武力,亡也武力。
由于武力至上,亚述的历史著作也可以称为战争大事记,而且是记胜不记败,记好不记坏。
亚述可以说是军国主义的鼻祖,所以亚述历史上多暴君,比如亚述暴君阿述纳西帕自己描述他对美索不达米亚和叙利亚的洗劫,与今天军国主义的三光政策如出一辙。但是亚述不认为这是残暴,而是英勇和荣誉。
频繁的战争,和残暴不仁的屠杀统治掠夺,当然成了其他民族前赴后继矢志推翻的对象。
由于亚述杀人如麻,所过之处,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对于战俘,处置更是残忍。当然傲慢的亚述根本不去处理尸体,反而利用尸体堆积如山,用头颅妆饰城墙,用人皮包住城门……。所以后来亚述军队里瘟疫流行,战斗力遭到重创。
但是,亚述并不休整军队,反而还要攻城略地,终于在耶鲁沙冷遭到惨败,从此一蹶不振。
而此时新巴比伦王国与米底王国结盟,开始向亚述反攻,亚述的末代王和宫廷消失在熊熊烈火之中。
后来,由于亚述人穷兵黩武的本性难改,亚述后人一再遭到统治者的清洗,亚述人被迫离开故土,开始了流亡生涯。
当然后人还有人认为亚述亡国,有内部人民起义、王室内讧等原因,其实这些原因的产生还是和亚述穷兵黩武有关。
所以,乐兵者亡,利胜者辱。这是恒古不变的真理,亚述帝国可以说是最好的一个反面教材,但是那些军事强大到当了霸主,又有谁吸取亚述帝国的教训呢?
好战必亡。亚述帝国是古代世界历史上最强大的军事帝国之一,它位于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北部,兴起于公元前八世纪到公元前612年覆灭,不到100年历史。
亚述人居住在两河流域上游的游牧民族,很长一段时间里,亚述人被阿卡得人,苏美尔人等民族统治。
公元前14世纪,由于强国巴比伦衰落,亚述开始兴起,在周围的民族长期军事斗争冲突中亚述人渐渐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强大的战争武器。大概从公元前九世纪起,亚述人大量的铸造兵器,建立常备军,发明投石机和冲成工程机械,并组建了战车兵,骑兵,步兵,攻城兵等等多种专业兵种,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优良的军事体制。
公元前八世纪,在提格拉的领导下,亚述向南摧毁了巴比伦,向西征服了叙利亚,攻陷历史名城大马士革。他的后继者又进一步扩张,消灭了以色列,埃及等国家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横跨亚非两大洲的大帝国亚述帝国。亚述人完全是建立在血腥征服的基础上建立帝国的。他们对被征服的国家和民族进行的极其残暴的镇压和屠杀。剩下的其他民族居民成为了亚述人的奴隶。
亚述帝国虽然强大,但是他们在文化上却很少有,创造性的贡献。公元前七世纪,也就是公元612年,新巴比伦和米底联军一起攻陷了亚述帝国首都尼尼微。大帝国由于残酷征伐,多次用兵,只靠掠夺而不发展经济文化就此灭亡了。
文/红雨说历史
谁可以介绍一下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整个冲突?这个问题要追溯很远了,先从犹太人的历史说起
犹太人的祖先希伯来人在近2000年里失去了故土和家园,没有固定的主体活动地域,因而流散并渗入世界各地域的文明。
古代迦南(现巴勒斯坦地区)是犹太民族的主要发祥地。尽管在民族形成之前,犹太人的历史不只囿于迦南一地,而与其东北部和西南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东北部的美索不达米亚是其始祖亚伯拉罕的故乡,西南部的尼罗河之滨曾为这个民族形成前的好几代人提供了庇护之地,与埃及毗连的西奈半岛更是犹太民族形成之初的熔炉。但完备形态的犹太民族之形成则是他们在迦南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之时。古代犹太民族的形成历程以及早期三次大离散为犹太文明的构建提供了最主要的社会历史舞台。
后希伯来王国一分为二,内部发生矛盾,成了犹太人南北朝时代。
北方以以法莲为首的10个支派部落成立以色列王国,定都撒马利亚;
南方的犹大和便雅悯部落仍然以耶路撒冷为都,称犹大王国。强盛一时的希伯来人国家在南北两方的互相争斗和外来异族的蹂躏中逐渐衰落。
后来亚述王萨尔贡二世率军占领北部以色列王国首都撒马利亚,将国王及其臣民27000多人押回亚述,此后他们散布到征服他们的庞大帝国各地,最后被他们周围人数更多的居民们所同化。从此他们被称为“失踪的以色列10个部落”
新巴比伦帝国灭亡亚述,并在前586年攻陷耶路撒冷,捣毁第一圣殿,灭亡南方的犹大王国,包括国王、贵族、祭司和工匠在内的上万名犹太国人被掳往巴比伦,史称“巴比伦之囚”。至此希伯来王国终于覆灭。
从此犹太人就彻底地失去了自己的家园,分散在世界各地。
多少年以来,他们一直梦想回到这片先祖的土地。在每日的礼拜仪式上,他们总要时时提及耶路撒冷,请求上帝准许他们回到锡安。不管在哪里祷告,他们都会面朝耶路撒冷。逾越节晚餐仪式的末尾,他们会一起说“明年耶路撒冷见”。离开锡安是迫不得已,他们相信总有一天能重回故地。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小拨犹太人开始移民巴勒斯坦,他们中有的人认为欧洲即将掀起针对犹太人的暴力浪潮;有的人移民完全出于意识形态的考虑,当时欧洲民族主义兴起,他们认为犹太人也应该有自己的国家。但悲哀的是,让这一理想变成现实的,不是犹太人的祷告,而是发生在20世纪的一幕幕恐怖场景。
尽管英国1917年颁布的《贝尔福宣言》支持犹太人建立自己国家的观念,条件是不伤害当地已有民族的权利。由于英国 ***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受委任托管巴勒斯坦,它对犹太人迁入的态度至关重要。随后英国人对犹太人的立场由模糊转为敌对,所以进展缓慢。
20世纪30年代,英国开始阻止犹太人移民巴勒斯坦,这沉重打击了犹太复国主义者刚刚燃起的建国希望。
紧接着,从1939年到1945年,纳粹分子屠杀了波兰90%的犹太人,而战前的波兰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犹太社团,总人口达到330万。全部算下来,纳粹屠杀了全世界三分之一的犹太人。
这场种族灭绝前所未有,它在一定程度上逐渐改变了国际社会的共识,人们认识到犹太人需要一处属于自己的地方。与此同时,犹太复国主义者继续建设各种建国前的机构,并最终赶走了英国人。1948年5月,以色列国诞生。
犹太人回到巴勒斯坦建国的运动,得到西方大国支持。但这与当地 *** 人的利益必然产生矛盾。1947年,美国英国法国和苏联通过分治巴勒斯坦的决议,建立一个犹太人国家和一个 *** 人国家。 *** 人不接受强加于他们的领土划分,在以色列建国的次日凌晨,约旦、伊拉克、叙利亚、埃及等 *** 国家联合出兵,打响第一次中东战争。 *** 国家与以色列之间先后爆发四次中东战争,结果 *** 一方失去更多土地,而以色列成为地区强国。
所以 *** 人和犹太人的冲突,已经可以追溯到一百年以上的历史,或许是这个星球上绵延至今,最古老的战争,让全人类束手无策,至今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巴勒斯坦建国势在必行,1988年11月15日正式宣布建国,是联合国观察员国,正在争取正式会员国席位。
1993年《奥斯陆协议》以以色列总理拉宾遇刺、哈马斯 *** 袭击日盛为结局。
以以色列人来说,自己的祖先在这里生活过,在这里建国也显得名正言顺,而对于 *** 人而言,以色列本来没有的,突然空降一个犹太国家在这里,伤害了自己的利益,自然心里不舒服。
这十几年来,巴以和谈陷入僵局,巴勒斯坦人的第二次大起义让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之间的隔阂愈益加深。和平既然无望,以色列人开始更多地向内看,以往被巴以冲突多少遮蔽的以色列犹太人内部的社会矛盾日益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