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阀 jūnfá 〖warlord〗旧时拥有军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军人或军人集团 具体来讲,军阀这个名词有两种意思: 掌握一个政权的军队事务,如:日本帝国时期军部里的长州阀、皇道派、统制派等各种势力;
以谁为首的直系军阀在1920年直皖战役中控制中国政权?1920年以曹锟、吴佩孚为首的直系军阀联合奉系打败皖系,控制北京 *** 。不久直奉矛盾尖锐,1922年爆发第一次直奉战争,直系获胜,吴佩孚声望如日中天。曹锟在1923年选举成为大总统。
1924年9月皖系残余势力联合奉系挑战直系,先爆发齐燮元对卢永祥的江浙战争,继而引发第二次直奉战争,因冯玉祥临阵倒戈,吴佩孚功败垂成,退出北京。1926年国共合作,国民革命军开始北伐。吴佩孚和孙传芳先后被北伐军击败,直军至此消亡,大部分被收编或遣散。
1920年到1922年,以谁为首的军阀?答案如下:
吴佩孚。1920年北洋军阀吴佩孚掌握了直系军阀大部分军队。并发动了直奉大战。最后由于皖系军阀曹锟和阎锡山的加入。吴佩孚失败了。奉系军阀张作霖战胜了吴佩孚。
大国医讲什么?《大国医》讲述了郭氏平乐正骨的传奇发展史,以及一个传奇女性的命运起伏。郭家第四代传人郭一山为延续香火,让郭氏正骨传承下去,迎娶了小他十一岁的山村姑娘云大妮。
迎亲路上,郭一山因救治意大利传教士马利奇与山中土匪结怨。喜宴上,土匪绑架了郭一山。新媳妇毅然女扮男装,上山与土匪谈判,最后变卖家产,典当慈禧太后赏赐的白玉药王终把丈夫救出。
此后,云大妮掌握了郭氏祖传的正骨之术和医病秘方,周旋于土匪、日本鬼子和 *** 军阀之间,用神奇的郭氏正骨秘术行医救人。在面临解放的重要时刻,又千方百计保护秘笈不被盗去台湾。为实现郭家几代人的行医理想,让天下人都能看得起病。
“府院之争”的具体情况是什么样的?1913年12月的一天,湖北武汉迎来一个难得的冬季晴日。时近中午,汉口码头鼓乐喧天,气氛热烈而隆重。黎元洪副总统亲率众人,送几天前来鄂考察的陆军总长段祺瑞启程回京。谁知,就在二人即将挥手告别之际,只见段祺瑞的心腹亲信徐树铮猛地蹿到黎元洪身边,拔出手枪,抵在黎元洪腰间,低沉而阴冷地说道:“请黎副总统随我们一起到北京就职!”顿时,黎元洪惊出了一身冷汗,随后立即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只好乖乖跟着段祺瑞一行动身北上。
黎元洪,字宋卿,湖北黄陂人,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两任大总统和三任副总统的人。黎元洪早年求学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毕业后服役于北洋水师,曾参加过“甲午海战”并死里逃生。武昌起义爆发时,时任清军协统的黎元洪踏上了传奇之路。据说,当时起义新军把他从床底下硬拽而出,在黑洞洞枪口的威逼之下,黎元洪才硬着头皮当上了湖北军 *** 都督,一跃而成高举革命大旗的辛亥元老。大清王朝之亡,黎元洪当属头号掘墓人。
1912年1月,中华民国南京临时 *** 成立,黎元洪以湖北都督身份被选为临时副总统。1913年10月6日,袁世凯出任中华民国正式大总统,黎元洪又当选正式副总统。当选后,本该北上就职的黎元洪却遥领副总统身份,坐镇武汉不动,依然牢牢控制着整个湖北地区。
于是,陆军总长段祺瑞主动请缨,以“磋商要政”为名南下武汉,劫持黎元洪北上就职。一路之上,徐树铮横眉冷对,副总统黎元洪威风扫地,形同被押囚徒。更沮丧的是,劫持黎元洪的专列行至半路,袁世凯便发来电令,委任段祺瑞代行湖北都督一职,彻底解除了黎元洪的兵权。从此,黎元洪和段祺瑞、徐树铮结冤成仇,为日后的“府院之争”埋下了一道伏笔。
劫持到北京之后,黎元洪立即被软禁在 *** 瀛台。在此期间,袁世凯极尽拉拢笼络之能事,先是与黎元洪结为儿女亲家,后来称帝时又册封黎元洪为“武义亲王”,黎元洪坚辞不就,甚至当着来使的面,把封王金册、冠冕绶带全部扔到了窗外,以示对袁世凯称帝的愤慨。尽管如此,袁世凯病逝之前,依然指名黎元洪继任民国大总统,段祺瑞执掌国务总理。从此,人称“黎菩萨”的黎元洪荣登大宝,开始和人称“北洋之虎”的段祺瑞共掌国柄。本来二人应该同心协力,好好治理已是千疮百孔的国家。可是怎么也没想到,在此后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黎、段二人针尖对麦芒,争斗不已,史称“府院之争”。
1916年6月7日,黎元洪正式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身为江苏督军的冯国璋出任副总统,段祺瑞则出任内阁总理兼陆军总长,军政大权集于一身。
随着袁世凯的病逝,北洋旧部群龙无首,逐渐分裂为直系、皖系和奉系,人人都成了资历、地位、威望都相差无几的北洋大佬,相互之间谁也不服谁。那么,最终到底谁人能呼风唤雨呢?这就要看谁的政治手段更厉害,谁的政治资源更丰富。最为关键的一条是,还看谁拥有威力强大的军队。谁的军队占据上风,谁就可以控制中央政权。于是,段祺瑞以陆军总长的名义,把省级军事长官的名称由原来的“将军”改为“督军”。至此,各省督军盘踞一方,中国进入了南北分裂、军阀割据的时代,民国历史上著名的“督军团”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
而此时的北京城里,“府院之争”开始鸣锣上演。
段祺瑞提出任命心腹亲信徐树铮为国务院秘书长,谁曾想遭到了黎元洪的坚决反对。
徐树铮与段祺瑞的关系非同一般,可以说是情同父子。据说,当年贫寒书生徐树铮进京赶考,因为囊中盘缠告罄,困居在一个小旅店卖字为生,偶遇段祺瑞。段祺瑞一看此人书法,笔锋之间十分了得,攀谈之后更觉其才华过人,于是当即收留了徐树铮。此后,徐树铮跟随段祺瑞鞍前马后,渐成左膀右臂,须臾难离。
最终,手中没有兵权的黎元洪还是扭不过段祺瑞,徐树铮一脸春风当上了国务院秘书长。
那时候,由于恢复了《临时约法》,民国政体也随之变为了“内阁制”,但所有出自国务院的行政文书在下发之前,必须加盖一道总统印章,方能生效颁布。“府院”相互制约,总统印章成为了大总统权力的象征。这样,新任国务院秘书长的徐树铮每隔几天,便要抱着一摞文件,去找黎元洪加盖总统印章。此时,徐树铮早已知道了黎元洪阻挠自己上位,所以每次见到黎元洪时,更是蛮横无理,甚至指手画脚,根本没把大总统放在眼里。
时间一长,黎元洪忍无可忍。他对段祺瑞说,你赶紧把那个徐树铮轰走,否则我跟你没完。段祺瑞回答说,要免徐树铮也可以,你把我也一块儿免了。弄得黎元洪愣在那里,不知所措。
但是,徐树铮的嚣张气焰,让黎元洪的亲信幕僚们看在眼里,气在心头。尤其是内务部长孙洪伊实在看不下去,开始出手反击。孙洪伊利用自己在国会中的影响力,联合“反段”力量,与徐树铮针锋相对,频频引发冲突。
一怒之下,段祺瑞以内阁总理身份签署了对孙洪伊的罢免令,仍派徐树铮前去加盖总统印章,却连续四次遭到总统府秘书长丁世铎的拒绝。最后,段祺瑞亲自出马,黎元洪依旧不准,气得段祺瑞甩袖而去,居然弃职离京。
段祺瑞以辞职相威逼,黎元洪不得不再次屈服。最终,徐树铮、孙洪伊、丁世铎同时被免职。段祺瑞“二比一”获胜,才同意回京复职。
这番争斗,段祺瑞之所以获胜,因为他背后有各省督军的支持。而黎元洪麾下没有一兵一卒,只能做有名无实的国家元首,地位几乎就是段祺瑞手中的一枚“橡皮图章”。因此,黎元洪必须依靠段祺瑞的支持,而段祺瑞则需要黎元洪这样一位各方各派都能接受的人物装点门面,维护“中央 *** ”形象。
《民国纸牌屋》,宫兆波(著)
团结出版社2016年1月出版
这是民国北洋 *** 期间最大的一次政治事件,起因就是民国 *** 是否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府指的是民国总统黎元洪为首政治集团与以国务总理段祺瑞为首的政治集团之间争权夺利之争,期间发生张勋复辟的闹剧,而最终以段祺瑞集团获胜而告终。
府院之争发生的时间是在1916年到1917年,在袁世凯死后。副总统黎元洪依法继任大总统,段祺瑞任国务总理兼任陆军总长。依附日本军阀,实际掌握北洋 *** 军政大权,而黎元洪则没有死丝毫的权利。段祺瑞希望与黎元洪当傀儡元首。橡皮图章,而黎元洪自然不愿意坐以待毙,必然会分庭抗礼。二人在对待第一次世界的是否参战的是事情上彻底爆发。
府院之争的最先起因是国务院秘书长徐树铮,此人桀骜不驯,除了段祺瑞谁也瞧不上,谁的话也不听,而段祺瑞又把徐树铮引为心腹,徐树铮对黎元洪极其的不尊重,公开对黎元洪言讲,你就是盖章而已,诸事就不要管了,黎元洪一怒之下,罢免了徐树铮的职务,而段祺瑞有非要徐树铮,这是二人的第一个粱子。在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黎元洪和段祺瑞的冲突彻底公开了。
段祺瑞黎元洪主和,主和的目的自然是不想让段祺瑞染指兵权,控制总统府,段祺瑞主战,则是位为了继续控制北洋 *** ,加强皖系的集团的实力。段祺瑞为了达到主战的目的,暗示和鼓动麾下手下的个督军召到北京,组成所谓的“督军团”,对黎元洪施加压力,争取舆论支持,但强硬黎元洪拒不签字,段祺瑞居然让人将对德宣战书的文件送往总统府要求黎元洪签字和盖印。迫于压力黎元洪不得不在文件上盖章签字。而跋扈的段祺瑞已经到了目中无人的地步,就在国会开会讨论时,实际是不过是做个样子,难免有人反对,段祺瑞居然派人殴打反对的议员、从而引发议员强烈不满触动了众怒。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段祺瑞私自向日本 *** 借款用以参加一战被媒体揭露。在1917年5月21日,黎元洪瞅准有利时机,以总统名义下令罢免段祺瑞国务总理以及一切职务。段祺瑞随即离开北京前往自己的老巢天津,段祺瑞在天津公开宣称,根据临时约法,总统无权撤销总理职务,自己是还是国务总理。黎元洪的总统府,段祺瑞的国务院,双方互不承认相互争斗。史称“府院之争”。没有兵权黎元洪情急之处请督军团团长张勋于入京调解。张勋入京后,犹如昔日“董卓进京”张勋立即驱赶黎元洪,从新拥立宣统复辟。段祺瑞借机出兵镇压,自称“再造共和”黎元洪则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被迫辞去总统职务,总统改由直系军阀冯国璋担任。北洋 *** 参加一战而结束。而段祺瑞恢复总理职务。而段祺瑞复职之后,第一件是就是废除这部《临时约法》,但是,就此引发在广州的孙中山不服,他要“保护约法”,并以此为旗号。要求推翻北洋北洋 *** ,这就是后来的“护法运动。
可以说,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的设计无论如何完美和完善,都只是理念和法律的上的完美。最关键在于这个国家的政治人物是否愿意去尊重和遵守他,是否愿意依宪法行事。也就是看政治上的博弈与权力的制衡的结果。刚刚建立的民国传统封建体系被抛弃,而西方现代 *** 体系既不健全也不完善,更谈不上去遵守。那时候北洋 *** 。在袁世凯的死后,进入强人政治武人当家,也就是军阀割据,在北洋军阀中已经各自林立,各有心腹事。无论是黎元洪还是段祺瑞都的从各自利益来考量府院之争,而非国家 *** 争执。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闹剧,也是北洋 *** 史的闹剧。历史总是充满偶然性的,我们在北洋时代没有出现象华盛顿那样精英,在晚清没有出现明治维新实在是我们的封建意识的过于浓厚,这也是北洋时代悲哀。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1917年北京城的夏日,可谓中国历史上最吊詭的一个夏天。作为中华民国首都的北京城,不仅有民国的总统,居然还有重新登基的清帝,而民国的总理落跑去了天津。更诡异的是此时北京,城外驻扎着民国的新军,而城内却满是身着满清军服的“辫子军”。为何1917年的北京城,会出现如此荒唐的一幕呢。其实,事情的起因还应追溯到一年之前的1916年。1916年6月,称帝失败的民国总统袁世凱在内外交困中去世,总统之位由副总统黎元洪接任,段祺瑞就任国务总理。然而,黎元洪虽然贵为民国最高元首的总统,可是其并非“北洋”出身,只因武昌起义中被推举为临时领导,才使他取得了如今的高位。因此,他在北京的 *** 中更是既无派系、又无军队,北洋系活脱脱就是一“光杆”总统。国务总理段祺瑞则不同,他曾是袁世凯手下的得力干将,并与王士珍、冯国璋一起被称为“北洋三杰”。袁世凯死后,段祺瑞更是以北洋正统自居,深得北京政界支持,实际掌控着北京政局。正因段祺瑞、黎元洪二人,有着差距悬殊的政治背景,所以段祺瑞乃至其他北洋系官员,都十分轻视非北洋系出身的总统黎元洪,甚至坊间都戏称黎元洪为“床下都督”(传闻武昌起义时,革命党推举其为领导,可黎元洪却藏在床下躲避)。虽然黎元洪被北洋众人所轻视,可他毕竟还是民国的总统。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民国所有的政务,必须经总统盖章后才能生效。可这项规定并未给黎元洪带来应有的尊重,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依旧不把黎元洪放在眼里,只把他作为盖章用的“橡皮图章”。段祺瑞的秘书徐树铮更是对黎元洪蛮横无礼,声称总统只需盖章,而无需过问政务,这已令黎元洪十分不快。可徐树铮还不肯罢手,为打击与自己有矛盾的内务总长孙洪尹。他便怂恿总理段祺瑞下令将孙撤职。当徐树铮拿着这纸命令到到总统府盖章时,隐忍多时的黎元洪开始了反击,他直接拒绝了盖章的要求。这下总统府与国务院陷入了僵局,民国 *** 的运作也因为府院的对峙而陷入的了停摆。最终,民国元老徐世昌出面,段、黎二人才达成和解,并将徐树铮、孙洪伊共同解职了事。不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府院和解后不到一月,双方又起政争。只是这回的导火索,由原先的派系之见,变为是否对德宣战,加入一战。段祺瑞,多受日本支持,因此极力鼓动中国加入协约国,对德宣战。黎元洪则不愿中国于此时就加入一战,双方就此发生激烈争论。3月,段祺瑞为让黎元洪盖章,更是偕同全体内阁成员到总统府“逼宫”。可是黎元洪依旧不同意。段祺瑞恼羞成怒,认为黎元洪这是蓄意报复,遂提出辞职,离京赴天津。索性经过北洋大佬冯国璋调解,段祺瑞才返回了北京,并经国会通过了对德“绝交”。然而,黎元洪并不买账,他借口段祺瑞私自向日本借款,撤销了他的总理职务。段祺瑞听闻后,愤然离京前往天津。随后,段祺瑞借《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来反击黎元洪,声称总统无权撤销总理,不承认黎的免职令。同时,为了彻底打倒黎元洪,段祺瑞更是策动安徽、奉天等八省宣布独立。黎元洪不得已,只好请督军团长张勋进京调解。可令人始料不及的是,这个张勋其实是个“满清遗党”。张勋一带兵进北京,就立马迎接溥仪重新登基复位了,这也就出现了文章开始所说的吊诡一幕。所幸,张勋复辟仅仅12天,就为段祺瑞所镇压。黎元洪也因为复辟事件引咎辞职,总统由北洋系的冯国璋担任,段祺瑞继续担任总理。这场总统、总理之爭,最终以总理段祺瑞的获胜而告终。而这场历时近一年,由民国总统府与国务院联袂上演,并以张勋复辟为结尾的政争大戏,就是民国史上赫赫有名的“府院之争”了。参考资料:郭廷以:《中国近代史纲》,上海:格致出版社,2012年。
府院之争中的“府”指的是总统府,“院”指的是国务院,而府院之争指的是总统与总理之间的争执。北洋时的府院之争共两次,一次是黎元洪与段祺瑞,一次是冯国璋与段祺瑞,两次的争执,段祺瑞都在其中。
北洋 *** 有一种奇怪的制度构成,没有绝对的主导核心,由此带来的后果,就是后来经常被世人戏谑的府院之争。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之后,孙中山以大总统的职位作为交换,使得北洋首领袁世凯促成了清帝的逊位。
然而对于实力雄厚的袁世凯,革命党人非常不放心,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总统之权,孙中山等革命派在最后关头弄出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按临时约法的相关规定,大总统一下子变成了礼仪性的元首,总理成为了新的首脑,拥有内阁成员的提名权,大总统提出的所有法案与命令,都要得到总理的签署才能生效施行。
另外,总理以至于还可以直接干涉各部的部长下达命令,一旦认为将要发生的事情有碍国政,可直接中止。
如此,总理就成为了大总统之下的第一人,甚至可以说没有总理的配合,大总统都无法单独主持大事,这倒是与如今的印度、新加坡、德国等相似,总统只是礼仪性的,总理才是真正的当家管事的人。
很显然,孙中山的这个决定就是为了限制袁世凯,因人设法,然而这种不伦不类的做法最终产生了极大的破坏性。
中国施行了数千年帝制度,民国的宪法本就是以美国宪法作为蓝本的,总统就是原始框架的最高决策者,议会等虽然对其有所限制约束,但二者并非完全对立。
临时约法这一套,把欧洲当时普遍实行的那种模式塞了进去,总理相当于另一个总统,但他又没有法律层面上的同等地位,由此带来的结果就是二虎相争不能容,引起对立撕扯。
当时国会中的议员,其实也并不是地方上的民众选出来的,甚至与地方民众没什么交集,地方上的权柄也都掌握在军阀的手里,一旦他们夺了大权,就能推举一个木偶作为大总统,实权依旧在总理派系之人的手中,总统府与国务院发生了争执,那么整体的运作就会崩解。
袁世凯在世时,能完全掌握住总理与国务院,当时的府院意见都保持一致,然而袁世凯一死,所有的问题就立刻显示了出来,最终也就酿成了历史上著名的府院之争。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与实力强悍的皖系军阀首领段祺瑞之间意见不和,由此引发了第一次的府院之争。
黎元洪做大总统的时候,段祺瑞成为总理,而段祺瑞实力雄厚且为人专横,与黎元洪之间的矛盾愈发深刻尖锐,也难以调和。
而且另一方面,段祺瑞作为皖系军阀,向来都以袁世凯嫡系继承人身份自居,认为自己才是北洋之首,非常看不起黎元洪。
他的心腹徐树铮,在让黎元洪签署法案的时候,黎元洪想要看一下内容,徐树铮竟然用手按住文件道:“段总理已经看过,您只要签个字就行了。”
徐树铮与内务总长发生龃龉,段祺瑞直接将后者解除职务,而由于更替内阁成员的命令要大总统盖印才能生效,黎元洪趁机反击,他迟迟不肯盖印,使得段祺瑞又进行反击,最终元老徐世昌亲自出面,让内务总长与徐树铮一起辞职,双方各让一步。
一战时,段祺瑞觉得北洋军是按照德意志的形式建立,因此反对加入协约国阵营,甚至战争初期,他认为德军战无不胜,觉得德国最终一定能取胜。
直到1917年德国败局已定,段祺瑞才突然转身变成了主战派,非常尴尬的派人参战。
事实上,当时的段祺瑞派人参战,还是想要让自己的皖系军阀获取好处。
段祺瑞主张派人参加一战,主要的目的是为了争取更多的盟友贷款,用贷款来强化自己的皖系军阀实力,从而掌握绝对的话语权,所谓的参战军,其实根本没有涉足到欧洲战场,只不过是有大量的民工前去欧洲前线做苦力。
对于段祺瑞的想法,黎元洪自然是不想看到的。
原本在战争初期,黎元洪就主张加入协约国阵营对德宣战,可到了1917年,黎元洪却又变成了和平主义者,拒绝对德宣战。
总统府与国务院就是唱反调,完全都不顾自己原本心里是怎么想的,国会里的人,也被撕裂成了总统派与总理派。
段祺瑞原本就是武将出身,对于这种旷日持久的口水仗非常不耐烦,直接出动了军队包围了国会,甚至殴打恐吓议员,想让对德宣战的提案强行通过,他还带着阁员去请大总统盖印,结果黎元洪不断拖延,就是不肯。
段祺瑞愤怒之下提出辞职搬去天津,想要借此对黎元洪施压,而黎元洪搬出了北洋元老冯国璋出面调停,段祺瑞收回了成命。
至于国会方面,也做出了一定让步,虽然还是没有正式通过对德宣战的提案,却通过了与德国断交的提案。
段祺瑞不肯罢休,为了继续施压,他召来了各地的督军,想要用军阀的力量威胁议员,而大多数的国会议员无奈之下,直接辞职走人,使得内阁也因此缺人,宣战提案还是被搁置。
而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段祺瑞与日本内阁签订的秘密借款内容被抖露了出来,段祺瑞竟然私自将大量铁路、森林等权益交给了日本,以此换取日本大笔贷款。
黎元洪拿住机会,直接下令解除段祺瑞的职务。可这个时候又出了问题,因为大总统并没有权力直接解除总理的职务。
然而,段祺瑞以此为契机,前去天津组建军务总参谋处,想要另行成立临时 *** 。
但这个时候,再生变数,张勋突然又出现,很多前朝遗老与其他人都希望张勋去调停,而他表示如若要自己出面,黎元洪就必须解散国会。
而张勋想的是却是另一件事情,等到黎元洪就范之时,张勋就能够趁势废了北洋而扶持溥仪重新登基,著名的张勋复辟,就是因此酿成。
张勋复辟后,受到了皖系军阀的猛烈进攻,没多久这场闹剧就被段祺瑞给结果了,而凭借此功劳,段祺瑞获得了府院之争的最终胜利,黎元洪被迫辞职,由冯国璋继任,国会通过了对德国的宣战提案,正式加入了一战。
冯国璋是直系军阀的首领,与段祺瑞本就不合,加上府院之争的影响,两人成为“搭档”之后再次引发府院之争。
参加一战之后,段祺瑞借助获取的大量贷款,不断壮大自己的势力,想要借此消灭其他,而直系军阀出身的冯国璋主张以和平方式结束纷争。
与此同时,冯国璋也是想保留各地的军阀,借此牵制强悍的皖系军阀势力。
护法战争爆发后,段祺瑞以国府的名义派兵作战,直系军阀的人马拒绝,冯国璋借助这个机会逼段祺瑞离去,由此引发了第二次府院之争。
段祺瑞辞职后,策划北方十省督军联合,攻伐参加护法战争的西南地区的军阀,冯国璋觉得自己在北方站不住了,就想趁着亲自率军进攻的机会,返回当时直系的总部南京,可结果冯国璋在路上被安徽督军倪嗣冲拦住,无奈折返。
最终,无计可施的冯国璋只能低头,将段祺瑞给请了回来继续出任总理,段祺瑞也借自己强悍的武力击溃了护法军,并召开了新一届的国会。
之后,段祺瑞与冯国璋都双双退出,一个不做总统,一个不做总理,让徐世昌出任大总统,持续了很多年的北洋府院之争就此终结。
其实,北洋时代的北洋军阀,之所以能够掌握全局,主要还是因为他们手里有强悍的武力,任何有自我主张的大总统,都不可避免地会陷入由各派军阀之间主导的总理之间的争执之中,而更甚者,一旦总统变成了实际上的军阀首领,那么府院之争就会变成真正的战争。
第一次的府院之争,黎元洪之所以造成了混乱,就是因为黎元洪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力量,所以府院之争也就嘴上吵吵嚷嚷,并没有造成真正的战火。
所谓的府院之争,就是段祺瑞主持的国务院和冯国璋以及黎元红主持的总统府的权力之争。段祺瑞的总理府,要大权独揽的而总统府又拒绝签署文件才会引发了所谓府院之争。段祺瑞当时控制住了北京的军队以军队包围了,总统府禁止出入逼迫总统签字,从而引出来了督军团的调解。而张勋就借机领兵北上,进而搞出张勋复辟的闹剧。段祺瑞明知道会如此,之后又演出了再造共和的闹剧!这个就是府院之争的原因和简单的陈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