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20看着那么长,对机动性有没有影响?

16分钟前阅读2回复0
yk
yk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3
  • 经验值54708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09417
  • 回复0
楼主
歼-20看着那么长,对机动性有没有影响?

歼-20的机身长短是相对而言的。从外形来看,歼-20的飞机机体长度确实有些大,比美国的F-22、俄罗斯的苏-57看起来要长一些;与国产“飞豹”、 歼-11B等相比,又要小一些。所以大家不用对歼-20良好的空中机动能力有所怀疑。

歼-20看着那么长,对机动性有没有影响?

图注:国产歼-20侧视图

一是因为歼-20的鸭式布局视觉看起来有些长,其实并不长。

从目前公开的数据来看,国产“飞豹”的机长是21米,与许多人根据歼-20和周围参照物长度比较估算出的机长数据比较接近。因此,歼-20的机长应该在20-21米的范围内,这个长度并不算很长。只不过它从侧面看起来长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歼-20所采用的鸭式布局所造成的视觉效果。因为歼-20采用与F-22的常规布局不同的鸭式布局,主翼远比F-22更靠后,因此视觉上显得机头和机身中部超长,从而才会觉得歼-20的机身长度有些大。

二是歼-20的长细比好。

对于影响飞机机动性和速度性能的重要参数——长细比而言,机长只是分子,分母则是机身宽度。歼-20是一款“很宽”的战斗机。第五代战斗机为了追求卓越的气动升力特性,与第四代战斗机相比,有一个重要的共性,那就是采用了展向分布的设计原则。战机机翼展向分布的好处,不但有利于飞机机载设备,特别是内置弹舱的布置,而且可以构成机身、机翼一体化升力体的气动设计,因此升阻比显著优于机翼和机身分别设计的第四代战斗机。

与第四代战斗机将机身主体部分设计布置在轴线附近不同,第五代战斗机则向机翼两侧尽量宽的分布,这使得第五代战斗机从正面看,都显得很“宽”很“胖”。不管是美国的F-22,还是俄罗斯的苏-57,中国的歼-20,外形看起来都很宽。

正因为歼-20很宽,因此它虽然机长较长,但综合算起来长细比并不大,处于战术战斗机的合理范围区间内,不会影响到它的空中机动性能。

歼-20看着那么长,对机动性有没有影响?

(歼20与歼16)

看歼20与歼16的对比,歼20跟歼16一样都是在21米长左右,但是从来没有人说苏27太长影响机动性。歼20之所以感觉太长,是因为歼20的主翼太靠后,给人感觉整个前机身凸出来太多,所以才会觉得歼20长。

歼-20看着那么长,对机动性有没有影响?

(歼20鸭翼)

歼20这么设计其实是有自己的原因的,众所周知飞机随着飞行速度的增加,气动中心会逐渐后移,让飞机产生低头力矩,这时就需要飞机的水平尾翼/鸭翼进行配平,这时常规布局的飞机劣势就体现出来了,气动中心后移后,水平尾翼的力臂减小控制效率降低,必须以较大的角度偏转才能配平飞机的低头力矩,这直接造成飞机的超音速飞行阻力增大。

(歼20飞行图)

歼20的远距鸭翼布局最大的优势就是超音速条件下,气动中心后移反而加大了鸭翼的力臂,这种情况下鸭翼仅需很小的偏转就能配平飞机的低头力矩,这样一来歼20在超音速飞行时飞行阻力就会减小,增强了超音速性能,这也是歼20有底气在发动机推力不如F22的情况下达到超音速巡航要求的原因。

(歼20正面照)

为了进一步发挥出歼20的鸭翼在超音速条件下的力臂优势,歼20将主翼大幅度靠后,让气动中心尽量靠后,同时让机头尽量突前,让鸭翼的距离离气动中心越远越好,所以才造成现在这种设计,让很多人认为歼20太长。

分享专业知识,奉献原创精品,我是兵说,欢迎关注。

歼20战机从侧面看确实要比大多数战机长一些,有网友觉得歼20侧面酷似科幻电影中的战斗舰,很有科幻感。如果结合航空科学领域的一些常识,似乎战斗机设计的短小一些,更有利于其机动型的发挥。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欧洲的双风战机和美国F16,我国的歼10都采用中型超机动的理念。

关于歼20的长,其实有一些误解。实际上歼20并没有那么长,如果仔细对比,歼20和“老兵”歼轰7的长度其实差不多。都是21米左右。和我国的歼11和歼15相比,歼20甚至还要略短一点。但是和国际上同类隐形机相比,歼20确实要修长一些,看起来更加美观。

工业设计领域有一句老话,高端产品往往颜值都比较高。歼20战机从俯视角度和平视角度,以及前视角度来看,都是很美观的。鸭翼不仅有利于飞机的增升,补充发动机的动力,还能起到给外观锦上添花的作用。

影响飞机机动性有一个参考标准,叫“长细比”。用数学的理念来分析,长度就是一个分数的分子,而机身宽度则是下面的分母。歼20虽然有些长, 但机身也比较宽。因此长细比和同类型飞机基本差不多。

隐形机为了实现4S性能的跃升,告别了老一代飞机的理念,不再采用主体部分靠近轴线的理念。而是选择尽量向机翼两侧靠拢,因此国际上现有的几款隐形机普遍比较宽和大。这样做可以显著提升升阻比的数值,让战机实现高级别的超机动和超音速。

因此综合来看,歼20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长。只是因为从侧面看,比较细的机身给人造成了视觉误差。综合来看,较长的机身并未影响机动性。

歼20不是很长,看着长是因为主翼后置和垂尾后掠造成的视觉错觉。

j20大约20.3米长,苏57大约19.8米,f22是18.9米,三者的差距并没有那么大。

具体看这张图,j20比歼16略短,j16长21.9米。

如何看待珠海航展上出现的新型战斗轰炸机?

技术牵引,需求推动,钱保障,战斗机是防御保护用的,大轰炸机是炸兵工厂的,中型轰炸机是炸军部的,轻型轰炸机(强击机,攻击机)是炸战壕的,但是轻轰炸机自卫能力弱,所以发展战斗轰炸机,用途多,对付单个小目标不用护航,中国发展战斗轰炸机说明,一,技术水平够了,因为战斗轰炸机最难设计(制造上是大轰炸机),二,需要多用途机,大仗不大可能发动,小仗,比如反恐小 *** ,就要用战斗轰炸机,三,就是钱够了,群众生活水平高了,值钱东西多了,需要加强军事建设了,军事技术还能带动民用技术(几乎所有的先进技术)。祝祖国国防更加强大。

问题所说的新型战斗轰炸机没说明是什么型号,这届航展最受关注的是2型战机,那我就都说说这2款战机吧。

首先是歼10B,这款战机其实是比较旧式的战机了,但这次的亮点是它换装了新型国产矢量发动机。航展中其上演的眼镜蛇、落叶飘等超机动动作令国人大喊 *** 。

所谓超机动,即过失速机动,它的实质是一种非常规机动性动作,意思是当飞机实际迎角超过失速迎角、在飞行速度很小的状态下,飞机仍能按照有关操纵指令,迅速改变飞行速度矢量和机头指向,从而达到瞬间改变敌我态势的目的的一种战术机动。要知道在四代战机以前,飞机的迎角是不能够超过失速迎角的,否则就会失速,进入尾旋甚至直接坠毁。但随着推力矢量技术的发展,现在已有部分战机能够克服失速状态进行超机动动作了。歼10B在珠海航展上向全世界成功展示了一系列超机动,标志着我国在矢量发动机领域真正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矢量发动机的国家,作为世界上首款使用单发矢量发动机完成眼镜蛇机动的战机。从这一点上看,这是我国发动机技术的一次飞跃,其意义可以说是非常重大的。从根本上治愈了一直困扰我们国家的发动机心病。

其次就是第二次在航展上露面的歼20,其作为我国第一架正式服役的隐身战斗机,可以说是国之重器。其本次采用了新涂装,也进行了飞行展示,其良好的机动性令人叫绝。

回顾1996年的第一届航展,只有歼8、歼7等二代战斗机,与国外的差距巨大。22年后,我国的三代、四代战机集中亮相,说明我国的研发能力已经从距离世界一流“望其项背”追到了大致可以“并驾齐驱”的阶段,今后我国战机的发展,也将更有中国特色,乃至未来引领世界潮流。

未来取代歼轰七战机的会是什么飞机?

不是未来啦,歼轰七已经停产了,不会再有新的补充。未来使用寿命到期时,自然会逐步退出现役,代替它的型号也就明确了,那就是:歼16。谈及歼16时,许多人往往把它与歼20或者苏34等战机进行对比,实际上属于完全的错误作战,歼16在我军当中的定位是重型多用途攻击机,而不是制空型战机,它的主要任务就是进行对地攻击或反舰作战。

歼16也是目前的唯一的替代型号,除了它以外,没有更为合适的型号,中国在歼轰七之后,再也没有研发过专用的攻击机,现代航空技术的潮流中,已经没有专职攻击机的理念了,已经进入了多用途时代。

歼16就是在国产歼11战机基础之上发展的一款双座多用途战机,虽说在许多方面与歼11相同,也许区别就是采用双座设计,但是它在设计上,更注意注重于对地攻击,与歼11有着本质的区别。

歼16更注重于对地攻击能力,故而其设计进行相应的变化,主要是改双座设计,后座飞行员将主要负责操作武器系统,同时整个航电系统进行了调整,以适应对地对海作战的要求,可以更多类的弹药,同时对整个机体进行加强,从而可以重挂载,大大提高了载弹量,以及适用的弹药类型。

虽说为提高对地攻击能力,对制空作战能力进行弱化,但是歼16依然拥有制空作战的能力,所以依然不能小看它的。

歼16已经开始服役,这是未来一段时间空军高配版的对地、对海以及对空作战的新机型,而且还会不断地升级,这也是未来歼16多用途战斗机逐步大量装备部队守卫祖国安全的利器,但同时飞豹歼轰7将在升级中继续服役。

这里冰雹认为题目中不应该说是取代,更确切的表达应该是补充和升级,这样说的原因是因为歼轰7“飞豹”目前还有升级的空间,但是由于其立项是在70年代后期开始,到80年代末90年初服役,其电子系统、火控系统、雷达、动力、载弹量和延伸版等仍有一定的升级空间,未来会作为高低搭配中低的一个层面继续履行作战巡逻使命。

歼轰7最主要的一个作战用途就是对地、对海的攻击,其超低空突防能力很强,绝对是敌海面舰艇的噩梦。但是随着现代武器系统的不断升级改进,歼轰7已经略显吃力,尤其是面对不断出现的低空拦截导弹系统更是危险重重,再者歼轰7载弹量较低,近8吨的载弹量明显不能满足现代现场需求,即使在升级后也未必能突破10吨的载弹量。

歼16是一款综合多用途战斗机,更强调对地、对海的攻击能力,超低空突防和高空对地面武器系统、设备、设施以及对海面舰艇的打击能力非常强大。

歼16是在歼11的基础上研制,外形与苏30MKK相似,采用双发双座的多用途战斗机,载弹量最大可以达到12吨,拥有12个外挂点,真可谓是空中弹药库。其采用相控阵雷达,可以挂载鹰击62、鹰击83等重型空对舰导弹进行超视距作战,相信这一定是未来人民空军痛杀敌人的利器。

未来人民空军将采取歼16和歼轰7高低搭配的作战补充,歼轰7执行一般的低强度作战任务,而高强度的作战则依靠歼16进行突击,而且歼16的衍生版比如专门用于电子战的歼16也已经开始装备。

歼轰七是我国上世纪80年代研制的歼击轰炸机,在当时仅有歼七、歼八撑起空防的年代,这种拥有1600多公里作战半径,载弹量达5吨的超音速国产战机是非常引人瞩目的,即使在当时世界范围内,也算先进,时间很快过了30多年,这型战机很多方面落伍了,确实到了考虑更新换代的时候。

原本西飞有进一步发展歼轰七的方案,甚至带有一定的隐身设计,但鉴于该机整体设计过时,潜力非常有限,与沈飞歼-16等任务重叠,性能差距大,因而虽然设计出了原型机,但进一步发展的计划终止了。

现在看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战术的更新发展,取代歼轰七的战机不会是一种,取代的应该是歼轰七所担负的任务,比如海军航空兵的歼轰七担负的远程反舰任务,这很可能就由舰载歼-15或其后续机种担负,岸基可以由歼-16来执行,空军歼轰七担负的对地打击任务,挂载反辐射导弹或远程对地打击导弹、滑翔制导炸弹等,则根据敌方防御能力、距离远近,由歼-20、歼-16、歼-11B、歼-10B/C来执行,现代战机多用途能力都很强,不会再出现那种“不把一磅重量用在对地攻击上”的纯粹制空战机,而对地反舰导弹等武器的小型化,相控阵雷达带来的优越探测能力,信息化带来的目标信息分享,都使得战机能够执行多种任务,没有必要专门研制对地反舰打击机种。

放眼世界,与歼轰七功能类似的战机也没有后续发展计划,倒是隐身、多用途战机得到高速发展,只要夺得制空权,再强的敌人也灰飞烟灭。L

歼轰-7被替代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目前中国海空军装备体系中,没有一款战机可以完全替代歼轰-7,未来对地、对海攻击任务更多的将由多用途歼击机所替代。

歼轰-7是我国上世纪80年代自行研制的一款双发双座中型超音速歼击轰炸机,也是我国歼击轰炸机家族的一颗独苗,是我国海空军对地、对海攻击作战的主力装备之一。1977年正式开始研制,1988年首飞成功,1998年首次公开亮相,随后大量装备 *** 海空军部队。

由于受到改革开放军队为经济建设让步影响,歼轰-7研发周期较长,导致服役之初就显得设计理念和技术上落后时代发展。歼轰-7最大起飞重量28吨左右,最大载弹量6吨左右,作战半径1500公里,最大平飞速度1.8马赫,可以挂载国产霹雳-5/8空空导弹、鹰击系列空舰导弹、空地导弹、各类机载吊舱、精确制导弹药以及火箭弹和各类航空炸弹,具备较强的对面攻击和防区外打击能力。后经过雷达、电子设备和飞控数字化改装升级,由原来的二代半战机水准基本达到准三代机标准。

歼轰-7歼击轰炸机主要担负战役战术层次对地、对海攻击和陆军近距火力支援任务,从其主要任务种类来看,我国现有海空军装备体系中暂时没有一款战机可以完全替代歼轰的这三项主要任务。

21世纪以来,顺应世界空军发展潮流,多用途机型成为中国空军重点发展方向,以多用途歼击机取代传统的强击机和歼击轰炸机成为主要趋势,目前除了美国在论证研发新型攻击机之外,大部分国家都没有类似研制趋势,毕竟美国因其独特的军事战略研发新型攻击机也有全球作战的需求。我国歼-10在研发之初就定位为多用途歼击机,受制于雷达电子技术限制,直到最新的歼-10C才真正具备多用途作战能力,虽然歼-10和歼-10B具备一定的对地、对海打击能力,从实质上看,这两个型号更倾向于空优作战;歼-16是我国多用途歼击机发展集大成者,被称为“炸弹卡车”,由此中国空军形成以歼-10C和歼-16高低搭配、远近结合的多用途歼击机体系。

歼-10C是我国歼-10的最新改进型号,装备有先进的传感器和信息攻防系统、综合航电系统以及多种先进的机载武器,具备较强的中近距制空作战和对地、对海目标进行精确打击能力,尤其对地、对海攻击中可发挥信息攻防优势,极大提升精确打击能力。由于歼-10属于典型的中型歼击机,采用鸭翼式三角布局设计,具备优异的低空突防飞行性能以及战机可操纵性,在近距火力支援任务中有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同时又具备较强的防区外打击能力。

歼-16是我国在歼-11的基础上深度改进而来的重型多用途歼击机,装备了国产最先进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和空地制导武器系统,具有歼-10C所不能企及的作战半径、载弹量和滞空时间,可以挂载当前空军现役的所有空对面武器,最大载弹量超过10吨,是目前海空军挂载能力最强的歼击机,除了可以进行超视距空战之外,在对地、对海攻击任务中,其单架综合打击能力是歼轰-7的两倍以上。

原则意义上讲,歼-16取代歼轰-7是最合理的选项,也是呼声最高的选项,但是在歼-16大航程、大载弹量以及长滞空时间的优势光环下,由于发动机限制,其在近距火力支援任务中能力不够,远不如机动性、敏捷性和中低空操控性优异的歼-10C,歼-10C作为中型机本质限制了其难以企及歼轰-7接近1500公里的作战半径,这也是南海巡航很难看到歼-10身影的根本原因;因此在歼-16和歼-10C两款多用途歼击机中,没有一款可以完全替代歼轰-7的三大主要任务。

未来研发新型歼轰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海空军最佳的选择将是使用歼-10C和歼-16形成高低搭配、远近结合、各司其职的对面打击体系,结合轻重型歼击机各自优势,共同接替歼轰-7也留下的任务空白,这一点在我国新一代隐形歼击机歼-20服役后与歼-16和歼-10C进行异型机体系融合作战训练中体现的淋漓精致。

歼轰七本身的设计背景就是在当时我们综合国力相对孱弱,科技水平落后,但是部队的轰五作战指标性能已经基本被淘汰,强五又难堪大用的前提下,而不得已而为之,尽最大水平研发的歼轰机。歼轰七的航程远,载弹量大,可维护性强,所以,从综合方面来比较,能够满足当时部队尤其是海军航空兵的需要。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歼轰七的设计短板越来越显现的让部队头痛不已,操纵性能繁琐复杂的简直让人想问候设计者的八辈祖宗,落后的二代动力特征让飞机基本不能实现本身设计范围内超低空攻击指数,基于大不列颠罗罗公司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的涡扇发动机落后的动力设备,都让歼轰七无法再适应新世纪作战性能需要。现在随着我们国家综合国力的大步提升,科技研发能力的大跃进,我们要钱有钱,要人有人,所以,更换歼轰七的需求显得越来越紧迫了,这就是大力研发快速装备十六机的根本所在。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功成名就的歼轰七必然会全部光荣退役,新一代的十六机必会为国争取更多的荣光!

以运20为基础研发加油机的计划,具有哪些重要意义?

“胖妞”来的不容易,一切改进为打赢!

(无数军迷曾经幻想的一幕:“20合体”,同时还使用的是硬管加油)

大家都喜欢叫运-20为“胖妞”,主要是因为其气动布局和设计考量更多的侧重于战略运输。只不过,对于中国空军来说,“胖妞”的到来是吹响了中国空军从“攻防兼备”到“远程决胜”的号角。

(空中加油机的数量和航程,以及载油量都限制了中国空军的实际作战半径)

如今限制中国空军执行远程作战任务的最核心因素,就是缺乏空中加油机。如果中国有足够数量的空中加油机,那么就至少可以实现像以色列那样,跨越2000公里以上的超远程空中打击,可以极大地威胁背书的潜在对手。同时,利用加油机来执行巡航任务,出动效率更高,可以覆盖更大区域。

(网友描绘的轰-6N通过运油-20进行加油,一次加2架,不费劲!)
运-20大型运输机在改装加油机的技术意义也非常明显,主要就是运-20是中国完全自主开发的大型战略运输机平台,无论是机体结构,还是生产线,全部由中国自行设计生产。因此无论是改装还是是量产,都不存在任何瓶颈难题,同时还可以展开定制化的设计。

同时 ,运-20加油机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用途,那就是扩展中国的战略投送和战略打击能力。就用我们即将服役的轰-6N来看,这种基于轰-6K改进后的空中加油型轰炸机,单纯依靠轰-6U是根本喂不饱的。而从乌克兰引进的伊尔-76M加油机根本数量不够,连护航的苏-30MKK都得指望它,而且全军这么多苏-30,就3架根本不顶用。因此,运-20改装加油机的意义更显著了。

(网友描绘的运-20给歼-20和歼-16,三路同时加油的场景)

还有,运-20改装加油机,将会使得中国空军、海军更好的执行战略运输任务。尤其是改装英杆加油装置后,"喂饱"大型运输机将会更快更迅速,有助于延长运输机的投送距离和运载量。

以上内容仅为个人一些简单的认识和想法,供抛砖引玉,欢迎更多讨论。

众所周知,一支强有力的空军,仅仅拥有先进的作战飞机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诸如预警机,空中加油机,运输机这类后勤,作战支援保障平台。目前,运-20,歼-20已列装部队并开展编队训练。事实上,只要有一款类似运-20这样的大型空中平台,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无论是改为加油机,还是预警机,都是可以做到的。

长期以来,空中加油平台都影响着远程战略投送效率。在拥有运-20这类大型的空中加油平台以后,作战飞机的作战半径将获得极大的提升,同时作战任务安排的弹性也能获得极大的提高,而作战飞机的作战半径将取决于加油机的巡航范围。

目前,轰-6K的不空中加油作战半径达3500km,其搭载的长剑-10对地导弹射程高达800Km,长剑-20对地导弹则高达2000km,在完成运-20为基础的空中加油机后,轰-6K的作战半径有望达到5500km级别,其打击范围则高达7500km。

另外,即使是近海区域,那么加油机的存在也可以使战斗机不再依赖外挂的副油箱,毕竟副油箱也会降低战斗机的机动性能另一方面,由预警机,加油机,战斗机组成的复合编队甚至能在距离海岸线以外1500km的距离建立起防空网,加上水面舰队的综合保障体系,将能构成完善的防御系统。

不夸张的说,由运-20改装而来的空中加油机能够一定程度上起到类似于航母的作用,尽管我军现阶段的舰载机部队规模仍然处于发展阶段,但是以大型预警机大型加油机为核心的大型空中作战编队将在海岸线2000km以外就组织起完善的海空综合打击体系,而且所花费的成本也低于航母战斗群,同时也拥有更优秀的操作弹性。

总结而言,以运-20为平台发展空中加油机编队,将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而且中国现在已经拥有从乌克兰引进的3架伊尔-78型空中加油机,加上轰油-6等技术平台的整合,相信未来的运-20加油机将会很快亮相。

迷彩虎军事为您回答,欢迎关注虎哥的头条号。中国空军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都是一支防空型空军,甚至在上世纪90年代仍被讥讽是机场保卫者,因为所配属的机型都是歼7、歼8这种短腿歼击机,大部分作战半径甚至不超过500公里,飞得稍远点的也是数量单薄的歼8能在800公里处的空域短暂滞空。而在那时,南海海空安全却是越发地紧张,要知道南海纵深将近1500公里,靠歼8歼7是无论如何也到不了的。

怎么办?等是绝对不行的,打仗人家可不会等你摆好架势再来打。所以,一方面尽可能从新机研制时就提出大航程作战要求,兴建西沙永兴岛机场作为南海中继机场,另一方面重点发展以轰6轰炸机为基础研制的轰油6加油机。歼轰7飞豹战斗轰炸机、歼8D战斗机与轰油6、苏30MKK战斗轰炸机、歼11系列战斗机就是这一阶段中国空军为了将拳头打得更远所作出的努力,总体上已经可以将制空作战半径前推至第一岛链附近空域,但是因为没有足够数量的大型加油机支持,再往前也是鞭长莫及了。

说一千道一万,想要空军飞得更远没有大型加油机是绝对不行的,要知道真正的战略空军是可以执行跨洲际飞行任务的,2003年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军就多次从本土起飞B2轰炸机执行跨洲际打击任务,俄罗斯空军同样可以执行跨大西洋威慑巡航,其战略轰炸机甚至可以从远东直飞南太平洋,美俄空军玩空中加油犹如家常便饭,而我军目前加油机数量依然是屈指可数,轰油6的授油量仅为18吨且数量不超过20架,伊尔78加油机还是早期型号,授油量虽说有了很大提升达到了65吨,但是3架的服役数量对于庞大的中国空军来说依然是杯水车薪。

中国空军要想真正成长为一支攻防兼备的战略空军,发展以运20为载机平台的大型加油机是迫在眉睫的大事。运20运输机出色的总体结构设计,足以让其拥有比伊尔78加油机更加可观的授油量。

远程是一种能力,力之所及处,方能彰显国家实力。

2011年3月4日8时30分,我空军伊尔-76运输机执行从利比亚撤离工作人员任务,飞行9500公里,连续飞行12小时,平安抵达北京南苑机场,有一名水电工人一下飞机便五体投地亲吻祖国大地,这一幕实在感人至深。一次次关键时分,我国购买的数量不多的大型运输机,居功至伟。

2014年3月25日,来自一张俄罗斯飞机网站的照片让国内军迷欣喜不已,这是伊尔-78加油机啊,如何是我空军涂装?

2016年7月6日,我国自己生产的大型运输机运-20成功交付空军入役,这真是一座伟大的丰碑,这一天我们期待了太久太久,我国远程兵力投送能力终于得到了巨大飞跃。当然,当它改成加油机,我们可以到达更远的地方,乃至全球。

为这一天,我们努力了很久,1991年,轰油-6第一次成功对接的时候,不但说明实现了空中加油,也表明中国大型空中加油机正在途中。现在看来,这一天越来越近了呢。

美国是全球空军,装备了700多架大型加油机,对照我们的轰油-6,你再瞧瞧它的能力。这种号称“同温层油船”的飞机,1957年即开始装备部队了呢,我们的差距巨大。

是的,长期没有大飞机平台,中国大国空军之路踽踽而行。今天我们看到的亮丽,也毕竟刚刚开始。中国空军,加油!

(利刃西葛西CG绘图 )

有非官方渠道报道,我军运-20的加油机版本首飞成功,一石激起千层浪,军迷的欢呼声比赢了球赛还狂热,也难怪军迷开心!运-20的华丽转身终于解决了我国空军的一大难题,填补了加油机领域的一大空白。

为何称之为一大难题呢?我们不妨从另外的角度来看待,根据最新的美国空军战机数量细表来看,美军装备各种加油机487架,其中中型加油机HC-130数量为30架,其余457架全部为KC-10和KC-135这样的大型加油机,对比美国空军作战飞机的数量(攻击机和歼击机、歼击轰炸机)1981架,加油机和战术作战飞机的比例为1:4.33,如果加上轰炸机157架的规模,美军加油机和作战飞机的比例约为1:5,如果再计算可加油的其他支援飞机,如预警机和运输机数量,那么这个比例大约为1:6.5左右。

也就是说,美军一架加油机,通常需要为其它6架飞机进行加油服务,可见美军加油机数量之庞大和战术飞机们的“口福”。但是,这个统计记过还没有计算最新服役的KC-46A(波音767改装)。其最大载油量超过96吨,可以满足为数十架战机进行空中加油的任务需要。美国庞大的空中加油机队伍,也是美国在世界各地进行军事行动的有力保障。

再来看俄罗斯空军,俄军目前拥有伊尔78加油机28架(一说为19架),相比于其战术空军和轰炸机队,前述比例大约为1:50左右,这样的加油机显然并不能满足俄罗斯空军的战术要求(俄罗斯领土跨度远超美国),因此俄罗斯在Su-33、Su-24等飞机上都研制试验成功了伙伴加油吊舱,以临时解决作战的航程问题,但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虽然俄空军有可以改装的大型运输机平台,但这又会面临巨大的资金缺口,目前的20架左右的加油机,也仅仅属于够用的水平。

其他国家的加油机数量,也都并不算多,英国、意大利、法国等欧洲空中力量,由于并不需要太多的出国作战和跨境作战(例如执行当年美军跨境轰炸利比亚的“黄金峡谷”行动),因此空中加油机的数量长期维持在个位数,多了的也就十几架,但有一个国家却十分重视加油机的装备数量,这就是以色列,其战术作战飞机和加油机的比例,达到了1:26,这样的比例相比于全球其它空军来说已经相当之高,也难怪以色列空军能完成两次具有历史影像力的长途奔袭作战任务,一是跨境突袭炸毁伊拉克的核设施,另一个是从非洲的恩德培机场营救人质。

全世界各国的加油机保有数量,总量在700架左右,除了美空军的加油机,美军的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国民警卫队也有很大一部分加油机,这么大数量的加油机保证了美军可以随时到达想去的地方,远程打击能力进一步保障了其全球利益的存在,可以说,没有加油机就没有如今世界上最强大的空中力量,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军运油-20的首飞成功,也难怪军迷圈子里都在弹冠相庆了。

攻击机、战斗轰炸机、多用途战斗机在担负的任务和功能定位上有何不同?

攻击机(强击机)、战斗轰炸机、多用途战机统称为〔战斗机〕。

术业有专攻、作战飞机的作用和用途不一样决定了与型作战飞机的功能。

早期为了支援地面部队和海军陆战作战研发设计了了专用的攻击机(强击机)。

〔攻击机/AttacK.pⅠane〕也称为“强击机”、以低空、超低速突击敌方战术/浅近战役纵深目标、以支援地面、水面登陆作战为主要任务、这类型作战飞机容易被敌方防御和打击的前线作战飞机,因此、这类型飞机座舱和关键部位配置有装甲。

主要作战武器为:机载火炮、火箭弹、炸弹。
(著名的美国“A-10/
尤猪”攻击机)
(中国国产“强-5/Q-5”强击机/轻型攻击机)

(近些年低成本的螺旋桨式攻击机飞机✈️又迅速被认可、在打击 *** 、走私、贩毒这些低成本低价值目标。巴西“巨嘴鸟”螺旋桨式低成本攻击机“强击机”飞机又成为了热销产品)
(最早的“战斗轰炸机”之一美国的“F-18“大黄蜂舰载战斗轰炸机)

〔战斗轰炸机/Fⅰghter.bomber〕

以轰炸为主要作战任务具备一定的自卫和空战性能的作战飞机。
“战斗轰炸机”机动性强、载弹量大、可以挂载对地、反舰导弹武器、作战半径大。

典型的“战斗轰炸机”美军的“F-111/土猪”、中国国产“歼轰-7/飞豹”。
(俄罗斯“鸭嘴兽/苏-37并列双座“战斗轰炸机)

(欧洲“阵风

”双发多用途战斗机)

〔多用途战斗机/MuⅠtⅰ.purpose.fⅠghter〕

以空战型作战飞机性能基础上加以对地、地水面目标、攻击能力、能执行拦截、制空、护航、反舰以及侦察多项任务(根据作战任务换装不同的挂架携带不同的武器“模块化”设计)

现代作战飞机基本都具备“多用途”作战能力“一机多型”、“武器挂架多用途/多功能化”、充分利用作战飞机平台攻击打击不同目标。

〔多用途〕是现代战争作战飞机的发展趋势。

“战斗轰炸机”与“多用途”作战飞机一些任务重叠、“多用途”作战飞机是各国陆、海、空航空兵重视的作战机型。

主要任务不是用于执行空中对抗的战斗机,不是攻击机,就是战斗轰炸机。攻击机用于前沿战术攻击,而纵深遮断任务交由战斗轰炸机来执行。专业的战斗轰炸机越来越少,都由主力战斗机的双座型号来完成,如美国F-15E“攻击鹰”,俄罗斯的苏-30,中国之有歼-16,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第五代,美国一款F-35,从设计之初,即以执行多用途任务而设,即有战斗轰炸机之名。三代之前,也有许多著名的专业战斗轰炸机型号,如美国的F-111“土豚”和F-117“夜鹰”,皆已退役,苏联一款苏-24攻击机,至今犹在使用,国情不一样,作战环境有别,自然装备有差别,我国JH-7“飞豹”,以其航程远,载弹大的优势,照样不老,可使用,你管它几代做甚?能用的即为好装备。

攻击机因为用途特殊,往往比较专业。大多也是有名的小短腿,皮实结实耐用和廉价,为了防空,腹部和机舱部位都加装了厚实的装甲,每自执行任务回来,常见它们布满的弹洞,伤痕累累地飞回基地。大多不具备空战能力,低空才是它们的战场,速度一般也不高,为的加装对地发现和识别装备,挨一梭子,摇摇头,根本不在乎,接着还能飞,此类名装备有美国A-10,大名鼎鼎的“疣猪”,自1975年装备成军,用到现在,因在伊阿等战场用之得心应手,空军仍舍不得放手。美国之外,俄罗斯苏-25“蛙足”,中国强-5,以及欧洲“美洲虎”等,也都是叫得响的装备。

A–10“疣猪”和苏–25“蛙足”,它们研制的时候就是要阻止对方的机械化大兵团的进攻!两型攻击机的挂架密集的像“木梳”,说明它们就是干“舔地攻击”这种脏活的。

攻击机这种机型早在二战时期就已经有了,比如说:苏联著名伊尔–2攻击机、美国的A–20攻击机,在战场上表现出来的作战能力非常强悍!其中伊尔–2被德军称作“黑色死神”,在“库尔斯克会战”中携带反坦克炸弹低空投放,专门打击德军的“虎式”坦克,除了给德军装甲部队造成巨大损失外,还经常超低空袭击德军阵地,特别是低空轰炸时带有尖锐刺耳的呼啸声音(并不是“斯图卡”独有)让人心惊胆颤!

被地面炮火打烂了的伊尔–2,机翼上都是脸盆大的洞,但是机翼没有折断,说明它制造的非常坚固。

由于需要超低空突袭敌方目标,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攻击机这个机种都制造的非常坚固,气动布局的显著特点就是发动机舱相隔较远,或者独立布置在加固的发动机舱内,这样的布局是防备一台发动机被击毁后不至于波及到另一台,剩下的一台也能让攻击机返回基地。
图片上是“叙利亚战争”当中俄军的苏–25攻击机的一台发动机被打烂,但是它仍然挣扎着回到了基地。
海湾战争期间A–10攻击机的一台发动机也被伊拉克的地面防空炮火炸烂,也同样跌跌撞撞的返回了基地。
更甚的是缅甸空军的一架“强5”机尾被一枚肩扛导弹击中,不但发动机受伤严重,垂尾和水平尾翼都被打得千疮百孔...但是它也是有惊无险的返回了基地。

那么攻击机为何要制造的这样结实?这其实和它的作战需要有关,强击机属于近距离对地支援范畴的机种,也就是说:它从野战机场起飞之后给己方进攻部队提供空中火力支援,还有就是遏止住敌方的机械化部队对于的冲击。
美军A20攻击机,它在二战时期的地位就相当于现在的A–10攻击机,不但美国自己大量装备,还通过《租借法案》向苏联援助了1000多架。

既然是这类任务再加上当时没有精确制导弹药,对地攻击只能是采用低空超低空进行俯冲轰炸,但是500~50米的低空超低空正是敌方各种高炮甚至高射机枪的理想打击距离,攻击机在这样高度飞行被击中的概率非常高!为了保障飞行员的相对安全,早在二战期间攻击机在座舱周围就安装了装甲,虽然挡不住88毫米口径高炮的打击,但是各种型号的高射机枪、20毫米炮弹或者40毫米炮弹弹片还是要抗击得了的...并且这种设计理念一直延续到现代攻击机,苏–25和A–10都使用装甲板制造成“澡盆状”,再安装飞行员弹射座椅,使得飞行员的安全有了一些提高。
第一代战斗轰炸机的典型英国和德国联合研制的“狂风”战斗轰炸机,所谓“战斗轰炸机”就是既可以进行空战,又具备很强的对地攻击能力,设计理念就是整合替代:战斗机、攻击机和前线轻型轰炸机。

时间到了1960年代末,由于军事作战思想的提高和科技发展的进步,攻击机这个机种的劣势开始显现出来,它的主要问题就是性能过于单一了,不具备空战能力,就连米格17/19这样的第一代战斗机都能将它击落,并且战机的研发工作已经开始往“一型多机”方向发展了,所以1970年代初之后军用航空界不在研制攻击机了,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的攻击机型出现了断档,目前服役的也都是1960年代设计的老旧机型。

随着科技的进步,“一型多机”设计理念有了发展,所谓:“一型多机”就是先设计一个基础型号的飞机,任何再根据作战任务的要求,衍生出专职的“空优战斗机”或者对地能力很强的战斗轰炸机,这样既可以节省设计费用,又能得到执行不同任务的作战飞机,对于后勤保障来说也是跨越式的完善,为此航空大国都发展了第一代“战斗轰炸机”,这时间出现了较多的型号,比如说:英德“狂风”、苏联的苏–24“击剑手”、美军的F–111“土豚”...我国的歼/轰–7“飞豹”也属于战斗轰炸机。
一代名机苏–24“击剑手”前线战斗轰炸机,目前还有近200架在俄罗斯空军服役。

但是仍然受到了技术条件的限制,第一代“一型多机”的使用效果不好,主要原因就是计算机的水平欠佳,当时的集成电路水平只相当于现在便利店计算器的水平,处理速度慢,根本不能快速的进行空战和对地攻击模式之间的切换,而且火控计算机和武器管理计算机容量也低,不能同时管理对空弹药和对地弹药...由于技术原因第一代战斗轰炸机,除了美军的F–4“鬼怪”战斗机通用性能比较好之外,其它型号的都被当做轻型轰炸机使用,空战只求自保就已经很不错了,虽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但第一代战斗轰炸机对地攻击能力还是很强的,前面说的那些型号从1970年代开始参加过历次的局部战争,都有比较好的表现,这算是没有浪费投资和研发的心血。
第一代“一型多机”的范例是F–4“鬼怪”战斗机,在越南战争中既可以携带空–空导弹与小巧灵活的米格–19/21交战,也能携带各型空地弹药执行轰炸任务,它还是世界上第一种使用几个激光制导炸弹的飞机。
F–15E多用途战斗机在海湾战争当中投掷5000磅的GBU–28重型精确制导航弹,取得了非凡的战绩!而且用重型战斗机升级改造的多用途战斗机,对地攻击的灵活性要大大高于轰炸机,使用成本降低了一大块,后勤保障能力也因为机型基本相同,维护工时也降低了很多。

由于第一代战斗机轰击机取得了部分成功,证明路子走对了,从1980年代后期开始到21世纪各国研制的飞机都开始往更深层次的多用途化发展,这期间出现F–15系列、苏–30系列这两大体系的多用途战斗机,不但保持了原有空战能力强大,并且对地/对海攻击能力更是进一步得到了加强,这得益于微电子科技的进步,各种机载计算机的数据处理速度和容量显著的提高,可以迅速的切换,使得多用途战斗机的空战能力接近“空优战斗机”,对地弹药不但使用品种很多,载弹量更是达到了8~11吨左右,携带精确制导弹药,单机一次突防就能消灭6~8个大型目标!打击能力非常的惊人。
俄军

苏–30S战斗机,进气道下的重型挂架上挂载了两枚KH–31反辐射/对地导弹、机翼下挂载了两枚R–77中距拦截弹和四枚R–73格斗导弹,这种挂载搭配在一次任务当中既可以打击敌方的雷达站或者其它高价值的地面目标,也可以执行中距离对敌机的拦截任务,同时还具备了近距离空战能力,是名副其实的多用途战斗机。

所以,不论是攻击机、战斗轰炸机还是21世纪的多用途战斗机,都是为了让飞机的作战能力更加的完善,以适应现代化作战的要求,而不适应战争要求的机型都必须退役,但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就必须要有科技进步的前提。

对地攻击机、战斗轰炸机、多用途战斗机都具有一定的对地攻击能力,只不过相比于专业的对地攻击机,其他可以进行对地攻击的战斗机都可以归属为多用途战斗机。其实在螺旋桨时代的战斗机就已经往多用途化方向发展,那时候的战斗机的机枪除了可以对付敌方的战斗机以外,还可以扫射地面的人员和目标,像美国海军舰载航空兵的F-4U以及F-6f战斗机都可以挂载重磅炸弹,并且其外观能力都已经高达1700磅,其外挂的炸弹除了可以攻击敌方军舰外也都可以进行对地攻击。

而进入喷气式战机时代之后,在第1代和第2代战斗机当中战斗机都是属于专职的战斗机,都强调高空高速、机动拦截能力。而战斗机的多用途化是从第3代战斗机开始,这时候的战斗机不再追求高空高速,而战斗机都最开始多用途化的初衷就是为了节省资金,强调一机多用,既节省了研发时间、材料、资金的问题,也降低了后勤保障的压力。其中就以欧洲多国研发的狂风战机以及美国的F-16战机最为典型。
美国的A-10攻击机,是专职的对地攻击机
狂风战机正在进行低空投弹训练,
德国装备的狂风战机强调对地攻击能力,而英国的比较强调空中作战能力

而美苏两国都有专职的对地攻击机,并且两者的特性都很类似,而中国的强-5虽说也叫对地攻击机,但是更像是多用途战机,因为本来就是用战斗机改过去的,出了拥有不错的对地攻击能力外还有着优秀的对空作战能力。而其他的战斗机为了有对地攻击能力,无非就是安装各种对地搜索设备,以美军的F-15E为例,就是加挂了2个对地攻击的设备吊舱,分别是由地形跟踪雷达、红外夜视传感器组成的导航吊舱,以及由激光指示器、导弹校靶设备组成的目标指示吊舱,这两个吊舱让本是空优战机的F-15拥有了超强的对地攻击能力。

攻击机、战斗轰炸机、多用途战斗机的对地攻击实力都很强,那么他们又是怎么区分的呢?其实主要还是根据任务不同而设计取舍上完全就不同了 !

攻击机主要是低空舔地,为地面部队的推进提供火力支援,而且还需要长时间的滞空时间,以应对地面部队的召唤!低空舔地将面对敌方地面密集火力,因此无论是A-10、还是苏25、还是强5等攻击机,都被称为空中坦克,全身重要部位全是装甲防御,美国在伊拉克战场的A-10、苏联在阿富汗的苏25,都有杯地面火力打得千疮百孔然后飞回去了,甚至苏25还有过好几百个弹孔都没能将他击落的记录!

当然攻击机基本都是近距离对地面火力实施打击,因此在对地搜索雷达上要么就没有,要么就很简陋,也就装激光测距仪等等简陋的设备,这就是攻击机,在拥有绝对制空权情况下,攻击机就非常牛了,可以各种玩着花样的攻击,但如果没有制空权那就要被战斗机血虐待了!

至于战斗轰炸机,典型的就是美国的F-111,俄罗斯的苏24、苏34,中国的歼轰7等,这些都是最典型的战斗轰炸机,他们拥有比较先进的对地搜索雷达,甚至还有各种光学、红外通道负责对地搜索;第二为了机翼能够挂更多的炸弹或者导弹,战斗轰炸机的机翼强度都进行了加强,重量增加不少,因此比空优型战斗机机动性差了很多!而且战斗轰炸机基本要负责突破敌方防线进入纵深后实施对地攻击,还有保证挂弹重量,需要大的航程和载弹量,因此战斗轰炸机都比较偏向于重型。

当然目前美国和俄罗斯更倾向与开发攻防兼备的双任务战机,美国的F15E、俄罗斯的苏30系列、中国歼16等,他们挂载上空战导弹执行空优任务,比如现在在叙利亚的苏30SM基本都是给编队护航,这就是典型的空优型战机的任务,另外他们也可以挂在对地、对海攻击武器,摇身一变成为炸弹客车!

至于多用途战机,那就是什么都能干,最典型的就是美国的F/A-18E/F超级大黄蜂,他们既能到前线去争夺制空权,又能给编队护航,自己也是对地、对海攻击的能力都非常强,战斗机的任何事情他都能干,简直就是任劳任怨,因此美国最新的F35也是沿用了多用途战机的套路。

以上就是个人的理解,攻击机、战斗轰炸机和多用途战机的区别所在,如果有不同意见,欢迎留言讨论!

0
回帖

歼-20看着那么长,对机动性有没有影响?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