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李白蜀道难课文?

6分钟前阅读2回复0
xx
xx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6
  • 经验值54406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08813
  • 回复0
楼主
中学李白蜀道难课文?

中学课文《蜀道难》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经典作品。

蜀道难

唐 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译文:

啊!何其高竣,何其峭险!蜀道太难走呵,简直难于上青天;传说中蚕丛和鱼凫建立了蜀国,开国的年代实在久远无法详谈。自从那时至今约有四万八千年,秦蜀被秦岭所阻从不沟通往返。西边太白山有飞鸟能过的小道。从那小路走可横渡峨眉山顶端。山崩地裂蜀国五壮士被压死了,两地才有天梯栈道开始相通连。上有挡住太阳神六龙车的山巅,下有激浪排空迂回曲折的大川。善于高飞的黄鹤尚且无法飞过,即使猢狲要想翻过也愁于攀援。青泥岭多么曲折绕着山峦盘旋,百步之内萦绕岩峦转九个弯弯。屏住呼吸仰头过参井皆可触摸,用手抚胸惊恐不已徒长吁短叹。

好朋友呵请问你西游何时回还?可怕的岩山栈道实在难以登攀!只见那悲鸟在古树上哀鸣啼叫;雄雌相随飞翔在原始森林之间。又听见月夜里杜鹃声声哀鸣,悲声回荡在空山中愁情更添。蜀道太难走呵,简直难于上青天;叫人听到这些怎么不脸色突变?山峰座座相连离天还不到一尺;枯松老枝倒挂倚贴在绝壁之间。漩涡飞转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着;水石相击转动像万壑鸣雷一般。那去处恶劣艰险到了这种地步;唉呀呀你这个远方而来的客人,为了什么而来到这险要的地方?

剑阁那地方崇峻巍峨高入云端,只要一人把守,千军万马难攻占。驻守的官员若不是自己的近亲;难免要变为豺狼踞此为非造反。清晨你要提心吊胆地躲避猛虎;傍晚你要警觉防范长蛇的灾难。豺狼虎豹磨牙吮血真叫人不安;毒蛇猛兽杀人如麻即令你胆寒。锦官城虽然说是个快乐的所在;如此险恶还不如早早地把家还。蜀道太难走呵,简直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令人不免感慨与长叹!

赏析:

整体评这首是袭用乐府旧题,意在送友人入蜀。诗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

至于本诗是否有更深的寓意,历代有各种不同看法。然而就诗论诗,不一定强析有寓意。但从诗中,“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看,却是在写蜀地山川峻美的同时,告诫当局,蜀地险要,应好好用人防守。

诗采用律体与散文间杂,文句参差,笔意纵横,豪放洒脱。全诗感情强烈,一唱三叹,回环反复,读来令人心潮激荡整体把握这首诗大约是天宝(唐玄宗年后,742~756)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蜀道难》是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诗人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从“噫吁嚱”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一个段落。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以下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着读者的心弦。

说蜀道的难行比上天还难,这是因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山峻岭阻挡,由秦入蜀,太白峰首当其冲,只有高飞的鸟儿能从低缺处飞过。太白峰在秦都咸阳西南,是关中一带的最高峰。民谚云:“武公太白,去天三百。”诗人以夸张的笔墨写出了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险阻,并融汇了五丁开山的神话,点染了神奇色彩,犹如一部乐章的前奏,具有引人入胜的妙用。下面即着力刻画蜀道的高危难行了。

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使人听此凋朱颜”为又一段落。这一段极写山势的高危,山高写得愈充分,愈可见路之难行。你看那突兀而立的高山,高标接天,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山下则是冲波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唯其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诗人意犹未足,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千里翱翔的黄鹤也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以上用虚写手法层层映衬,下面再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

青泥岭,“悬崖万仞,山多云雨”(《元和郡县志》),为唐代入蜀要道。诗人着重就其峰路的萦回和山势的峻危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捕捉了在岭上曲折盘桓、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动作加以摹写,寥寥数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困危之状如在目前。

至此蜀道的难行似乎写到了极处。但诗人笔锋一转,借“问君”引出旅愁,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杜鹃鸟空谷传响,充满哀愁,使人闻声失色,更觉蜀道之难。诗人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 *** 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然而,逶迤千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自“连峰去天不盈尺”至全篇结束,主要从山川之险来揭示蜀道之难,着力渲染惊险的气氛。如果说“连峰去天不盈尺”是夸饰山峰之高,“枯松倒挂倚绝壁”则是衬托绝壁之险。

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画面;接着平缓地推成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风光变幻,险象丛生。在十分惊险的气氛中,最后写到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三十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李白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诗中那些动人的景象宛如历历在目。

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 *** 。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驰走风云,鞭挞海岳”(陆时雍《诗镜总论》评李白七古语),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洲”的高大形象。

蜀道难

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四.重点注释:

1.《蜀道难》:古乐府题,属《相和歌·瑟调曲》。

2.噫吁嚱:惊叹声,蜀方言,表示惊讶的声音。

3.蚕丛、鱼凫:传说中古蜀国两位国王的名字。

4.何茫然:难以考证。何:多么。茫然:渺茫遥远的样子。指古史传说悠远难详,茫昧杳然。

5.尔来:从那时以来。

6.四万八千岁:极言时间之漫长,夸张而大约言之。

7.秦塞:秦的关塞,指秦地。秦地四周有山川险阻,故称“四塞之地”。

8.通人烟:人员往来。

9.西当:西对。当:对着,向着。

10.太白:太白山,又名太乙山,在长安西(今陕西眉县、太白县一带)。

11.鸟道:指连绵高山间的低缺处,只有鸟能飞过,人迹所不能至。

12.横绝:横越。

13.峨眉巅:峨眉顶峰。

14.摧:倒塌。

15.天梯:非常陡峭的山路。

16.石栈:栈道。

17.高标:指蜀山中可作一方之标识的最高峰。

18.冲波:水流冲击腾起的波浪,这里指激流。

19.逆折:水流回旋。回川:有漩涡的河流。

20.黄鹤:黄鹄(hú),善飞的大鸟。

21.尚:尚且。

22.得:能。

23.猱(náo):蜀山中最善攀援的猴类。

24.青泥:青泥岭,在今甘肃徽县南,陕西略阳县北。

25.盘盘:曲折回旋的样子。

26.百步九折:百步之内拐九道弯。

27.萦:盘绕。

28.岩峦:山峰。

29.扪参历井:参(shēn)、井是二星宿名。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国,叫做“分野”,以便通过观察天象来占卜地上所配州国的吉凶。参星为蜀之分野,井星为秦之分野。扪(mén):用手摸。历:经过。

30.胁息:屏气不敢呼吸。

31.膺:胸。

32.坐:徒,空。

33.君:入蜀的友人。

34.畏途:可怕的路途。巉岩:险恶陡峭的山壁。

35.但见:只听见。

36.号古木:在古树木中大声啼鸣。

37.从:跟随。

38.子规:即杜鹃鸟,蜀地最多,鸣声悲哀,若云“不如归去”。

39.凋朱颜:红颜带忧色,如花凋谢。凋,使动用法,使.....凋谢,这里指脸色由红润变成铁青。

40.去:距离。

41.盈:满。

42.飞湍(tuān):飞奔而下的急流。

43.喧豗(huī):喧闹声,这里指急流和瀑布发出的巨大响声。

44.砯(pīng)崖:水撞石之声。砯,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响声,这里作动词用,冲击的意思。

45.转:使滚动。

有没有你们认为意味深长的句子?

1、驴子即使驮着无数经卷,也绝不是才学满腹的圣贤。

2、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3、天赋之手若不举起勤奋的利斧,也劈不开成功的道路。

4、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这是规律 ,也可以理解为“天道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5、透视社会依次有三个层面:技术、制度和文化。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和民族,任何一种命运都是那种文化属性的产物。

中学李白蜀道难课文?

6、如果养儿就是为了防老,那就别说母爱有多伟大了,您养来养去还是为了自己,那是交换。

7、越是头脑简单的人越需要点缀和填充,而头脑复杂的人,则对简洁有着特殊的心理需求。

8、不是忙着活,就是忙着死。

9、强者自救,圣者渡人。

10、有些鸟注定是不会被关在笼子里的,因为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

11、坚强的人只能救赎自己,伟大的人才能拯救他人。

中学李白蜀道难课文?

12、希望是件危险的事,希望能叫人发疯。

13、你若遇上麻烦,不要逞强,你就跑,远远跑开。

14、人们说“有朝一日”的时候,其实意思就是“永不”。

15、当人们做不到一些事情的时候,他们就会对你说你也同样不能。

16、你知道,怀旧就是拒绝,对痛苦现实的拒绝。

17、如果打算爱一个人,你要想清楚,是否愿意为了她,放弃如上帝般自由的心,从此心甘情愿有了羁绊。

18、没有问题,意味着你没在生活。

中学李白蜀道难课文?

19、我可以爱你,虽然这让我痛不欲生;我可以不爱你,但这样我甚至无法生存。

20、子弹,是杀不死思想的。

21、我表现得我不喜欢任何事物,是因为我从来没得到过我想要的。

22、没有金钱堆砌的恋爱,也不见得不浪漫。

23、你可能还没有爱过,所以你不相信这世界上有永远的爱情。

24、有些爱,只能止于唇齿,掩于岁月。我喜欢来日方长的男人和不堪回首的女人,是他们把生活搞得意味深长。

25、人应该享受这个世界,而不是企图理解这个世界。

26、我们最大的恐慌就是自己的生活。

27、把手握紧,里面什么也没有;把手放开,你得到的是一切。

28、众生都有罪,大家都是同谋者。

29、这个世界最坏罪名,叫太易动情,但我喜欢这罪名。

30、狗用不着名车,豪宅,或高级服务,它不会在乎你有没有钱,聪明还是笨。只要你爱它,它就会爱你。请问茫茫人海中,有多少人能够做到?

那些意味深长的句子:

1,人间枝头,各自乘流。

2,我与成长,至死方休。

3,什么是人,欲望满身。

4,现实太饿,吃了理想。

5,遇事不决,可问春风。

6,好好生活,慢慢相遇。

7,那年春,除却花开不是真。

8,款款独行,才不致倾溢。

9,人生是一场无师自通的修行。

10,你没有那么多观众,别那么累。

11,人还是刚认识的时候好 虚伪又礼貌。

12,时间才是解决问题最好的 *** 。

13,熬过来是庆幸,熬不过是经历。

14,哭红了眼,一定要记得长大。

15,做一阵风吧,有温柔也有英勇。

16,活着不是目的,好好活着才是。

17,我们玩弄时间,时间就会玩弄我们。

18,我回到了故乡,却发现自己更像异客。

19,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20,外向是生活所需,孤独是自我享受。

21,喜欢就会放肆,但爱就是克制。

22,来路无可眷恋,值得期待的,只有远方。

23,时光趁我不留意,把所有人都换了模样。

24,不要着急,最好的总会在不经意间出现。

25,老鼠嘲笑猫的时候,身旁必有一个洞。

26,有什么心结解不开,就把它系成蝴蝶结。

27,往往都是事情改变人,人却改变不了事情。

28,人能去的地方很多,但能回去的地方很少。

29,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30,要知道以后的路,那就不叫人生了,那叫认命。

31,眼里应该装着星辰大海,而不是复杂的人间烟火。

32,听山河把春风酿成千言万语,吹过旧人故里。

33,珍惜所有的不期而遇,看淡所有的不辞而别。

34,生活就是哄自己,把自己劝明白了,什么都解决了。

35,那些听不见音乐的人,认为那些跳舞的人疯了。

36,当你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

37,请接受你现在的样子,同时也完善你现在的样子。

38,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好畏惧的,反正我们只来一次。

39,所有随风而逝的都属于昨天,所有历经风雨留下的才是面向未来。

40,人为什么会流泪,那是因为眼睛代替了嘴巴所说不出来的悲伤。

41,幸福的时候觉得所有悲伤的句子都是矫情,但真的难过时却字字扎心。

42,大多时候标榜自己说话直的人,只是不愿花心思考虑对方的感受而已。

我是@遥远的林下之风,边走边看,用诚挚丈量每一份美好。

欢迎一起分享身边的点滴,解读市井烟火。

1、背着昨天追赶明天,会累坏了每一个当下。

2、朝着阳光走,影子就会躲在后面。刺眼,却是对的方向。

3、笨人的可怕,不在其笨,而在其自作聪明。

4、弯曲,并不是低头和失败,而是为了站起来更有力。

5、一个身处逆境却依旧能含笑的人,更受人尊重,更有希望获得成功。

6、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用双手掂量生活,更看中果实而非花朵。

7、不懂得自爱的人,是没有能力去爱别人的。

8、镜中花,水中月,虽然赏心悦目,却非永恒。

9、最好的礼貌是不多管闲事。

10、只有修炼一颗淡泊宁静的心,人生才会风清月明。

11、不要让太多的昨天占据你的今天。

12、平安是幸,知足是福,清心是禄,寡欲是寿。

13、所谓永恒的爱,就是从红颜到白发,从花开到花落。

14、生活的全部艺术就在于,如何把握好放手与坚持。

15、人最好不要错过两样东西:最后一班回家的车和一个深爱你的人。

16、生命最有趣的部分,是它没有剧本没有彩排不能重来。

17、运气就是机会碰巧撞上了你的努力。

18、人生最难走的不是羊肠小道,而是心路。

19、朋友像棉皮,但真正使你温暖的是你自己的体温。

20、能为别人设想的人,永远不寂寞。

21、不懂珍惜,会把爱你的人伤得体无完肤。

22、马在松软的土地上易失蹄,人在甜言蜜语中易摔跤。

23、熬过无人问津的日子,才能迎来掌声和鲜花。

24、其实人跟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

25、耿耿于怀着过去和忐忑不安着未来的人,也常常挥霍无度着现在。

26、人生总有雨天和晴天,但总会雨过天晴的。

27、生活就像骑单车,前进才能保持平衡。

28、前进不必遗憾,若是美好,叫做精彩;若是糟糕,叫做经历!

29、开口抱怨容易,但是闭嘴努力的人,更加值得尊敬。

30、难行能行,难舍能舍,难为能为,才能升华自我的人格。

31、常常告诫自己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结果……,在树林里迷路了。

32、许多人在重组自己的偏见时,还以为自己在思考。

33、未来的幸运都是过往努力的积攒!

34、再直的筷子, *** 水里也是弯的。

35、人生不存在十全十美,有遗憾才显出生活本色。

36、假使眼泪可以承载忧伤,我宁愿它泛滥成海。

37、美好的生活,并不是没有瑕疵,而是懂得取舍。

38、认准目标之后,便脚踏实地向前,每一步,都是人生的新高度。

39、时间,会沉淀真挚的情感;风雨,会历练值得珍惜的情缘。

40、想法太多,顾虑太多,无法前进,是自己给自己戴上了枷锁。

1、我没有再去捧水中碎月,我要它完完整整的,留在那里。

2、不要老是盯着自己的脚,要有好奇心,要时常看天空。

3、不要被一句“以后怎么办”给吓退,以后那么长,不是想出来的是过出来的。

4、删除一些难过,才能容纳更多快乐。

5、要自爱,不要把你全身心的爱,灵魂和力量,作为礼物慷慨给予,浪费在不需要和受轻视的地方。

6、高贵的灵魂,是自己尊敬自己。

7、没有缺点的人,往往优点也很少。

8、不得罪人的人,是庸人。

9、我很庆幸可以,万物众生中磊落做人,怀着诚恳,告诉世界何谓勇敢。

10、一盏一直亮着的灯,你不会去注意,但是如果它一亮一灭,你就会注意到。

11、没有谁会无条件陪你,连影子也会在阴天缺席。

12、天空黑暗到一定程度,星辰就会熠熠生辉

13、半山腰总是最拥挤的,你得去山顶看看

14、浅喜似苍狗,深爱如长风。

15、你向神求助,是因为你相信神,神不帮你,是因为神相信你。

16、外界的声音都是参考,你不开心就不要参考。

17、我把梦想忘了,换成柴米油盐。

18、有航道的人,再渺小也不会迷途。

19、若能澄心净耳听,万籁俱寂亦是韵。

20、黑夜无论怎样悠长,白昼总会到来。

21、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

22、生活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

23、给自己一点时间,别害怕重新开始。

24、风筝是因为束缚,才能飞得高。

25、你可以随时转身,但不能一直后退。

26、去光荣地受伤,去勇敢地痊愈自己。

27、迷路就是走路的一部分。

28、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29、世界已经太吵,你更需要听听自己。

30、抱最好的希望,做最坏的打算。

31、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

32、有信仰的人不会孤独。

33、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

34、只要你的心是善良的,对错都是别人的事。

35、我们所读的所有的书,最终目的都是读到自己。

36、人类最大弱点之一是自命不凡的幻想。

37、每个人都可以变成光。

38、你一定要走,走到灯火通明。

39、我用尽了全力,过着平凡的一生。

40、从此以后,卑微刻苦,但不想哭。

41、向着月亮出发,即使不能到达,也能站着群星之中。

42、真心对你好的人不会很多,一个也别弄丢了。

43、人若是看透了自己,便不会小看别人。

44、行事不可任心,说话不可任口。

45、当你穿过了暴风雨,你就不再是原来那个人。

46、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

47、先有实力,再有脾气。

48、眼睛可以近视,目光不能短浅。

49、所谓遗憾,追根到底,还是不甘。

50、什么都可以听,但不能什么都信。

51、你知道跌到谷底的好处吗?你只会剩一条路,那就是向上走。

52、没有亲眼所见,就不要着急用嘴巴来证明。

53、距离之所以可怕,因为根本不知道对方是把你想念,还是把你忘记。

54、有些事情不是看到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坚持了才看得到希望!

55、能让你生气的敌人,说明你没有胜他的把握;能让你生气的朋友,说明你仍在意他的友情。

56、少走了弯路,也就错过了风景,无论如何,感谢经历。

57、是你的,永远都是你的;不是你的,不管你怎么争,怎么抢,也都不会属于你。

58、生活总会给你答案,但不会马上把一切都告诉你。

59、一个男人的强大,不在于他能摧毁什么,而在于他能保护什么!

60、宁愿花时间去修炼不完美的自己,也不要浪费时间去期待完美的别人。

61、因为有了因为,所以才有所以,既然已成既然,何必再说何必。

62、世界上有很多种水果,但是,没有如果!

63、时代就像筛子,筛得每个人流离失所,筛得少数人出类拔萃。

64、伸手抓星星,即使是一无所获,也不至于满手泥土。

65、那个让你流泪的,是你最爱的人;那个懂你眼泪的,是最爱你的人。那个为你擦干眼泪的,才是最后和你相守的人。

66、有时候,你原谅别人,只是因为你还想把他们留在你的生活里。

67、谁先抱有期待谁就是输家,无情的人更易获得幸福。

68、学会一笑置之,超然待之,懂得隐忍,懂得原谅,让自己在宽容中壮大。

69、懂得越多,失去也越多,多少美好的事物也都经不住推敲。可是亲爱的,要知道,你可以看清、看透这个世界,却不要看破。

70、如果你觉得生命里的每扇门都被关上了,那请记住一句话:关上的门不一定上锁,至少再过去推一推。

71、即使输掉了一切也不要输掉微笑。

72、累了就睡觉,醒来就微笑。

1、千年暗室,一灯即明。

2、遇事不决,可问春风。

3、胸中一点浩然气,天地千里快哉风!

4、我登楼观百川,入海即如我怀。

5、君子坐而论道,少年起而行之。

6、道理全在书上,做人却在书外。

7、自童年起,我便独自一人,照看历代星辰。

8、脚步在匆匆,人生需从容。

9、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

10、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11、少年老梦,和风甘雨。

12、天下此处,剑气最长!

13、不敢仗剑登城头,唯恐逐退三轮月。

14、少年心有一峰,忽被云偷去。

15、天上月,人间月,负籍求学肩上月。

登高凭栏眼中月,竹篮打水碎又圆。

山间风,水边风,御剑远游脚下风。

圣贤书斋翻书风,风吹浮萍有相逢。

16、真正的强者,应该以弱者的自由为边界。

17、我与我周旋,宁做我。

18、无心犯错不可拍,有心改错即修行。

19、剑客手中三尺剑,书生不曾负平生。

20、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秦惠文王为何要先打巴蜀而不是韩国?

一提到战国,我们可能首先会想到战国七雄。其实在战国时期,中华大地上远远不止七雄,即使在中原地区也不止七雄。所以战国时期,战和、伐交更加复杂。说到秦国的地理位置,大家可能会想到秦国后方稳固,可以专心向东。其实战国中期之前,秦国的后方也不稳定,也有其他政权威胁其后方。秦国后方有义渠、巴国、蜀国等政权。

公元前325年,秦国国君嬴驷正式称王,也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秦惠文王。公元前318年,赵、韩、魏、楚、燕组成了五国联军,合纵攻秦。虽然秦军艰难地打败了五国联军,但是后方却出现了义渠军的袭扰。这次战役之后秦惠文王看出了自己的区域劣势,秦惠文王逐渐改变了自己的战略部署。

公元前316年,蜀国和巴国发生战争。巴蜀两国都把秦国当成强援,都向秦国求救。巴蜀两国的战争,无疑给了秦国干涉巴蜀事务的理由和借口,他们求救于秦国无异于饮鸩止渴。面对两国求援,秦惠文王看到了插手巴蜀事务的机会,有起兵伐蜀的想法。但是秦惠文王面临两个问题,第一个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第二个是韩国冒犯秦国。秦惠文王在伐蜀和伐韩中摇摆不定。根据《资治通鉴》记载:

巴蜀相攻击,各来告急於秦。秦惠王欲发兵以伐蜀,以为道险狭难至,而韩又来侵秦,秦惠王欲先伐韩,後伐蜀,恐不利,欲先伐蜀,恐韩袭秦之敝。犹豫未能决。

秦国庙堂之上张仪和司马错针对伐韩和伐蜀展开激烈辩论。张仪是纵横家,他的主要舞台在中原各国。所以张仪的着眼点也主要放在中原各国,张仪看重的秦国获得眼前利益,以及中原霸权。司马错以军事家的眼光考虑问题,认为秦国应该先伐蜀。最终秦惠文王选择支持司马错,以司马错为将起兵伐蜀。秦军没有付出多大代价便占领了蜀国,将蜀王贬为侯,后来秦国又在蜀地设立郡县,蜀地纳入秦朝版图之内。伐蜀之战中,秦军又来了个搂草打兔子;顺手灭掉了苴国和巴国,基本上将四川盆地纳入秦国版图之内。

为什么秦惠文王会选择先攻打巴蜀,而不是攻打韩国呢?其实司马错已经告诉了我们不少答案。

司马错建议秦惠文王优先伐蜀,也是根据秦国、以及对手的实际情况而定。秦惠文王时期,秦国已经经历商鞅变法,国力蒸蒸日上。但是秦国并没有建立对六国的绝对优势。秦国之时战国七雄较强的一个,当时齐国、楚国的国力都不弱于秦国。秦国东出函谷关的时机并不成熟,而且也没有能力灭掉任何一雄。战国七雄之间的均势并没有被打破。

韩国再怎么说也是战国七雄之一,韩国军队鼎盛时期也有三四十万。巴国和蜀国的国力则非常弱。巴蜀的实力跟战国七雄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秦国对巴蜀有绝对优势,秦国攻打巴蜀的难度更小,就像司马错所说的那样:

今王地小民贫,故臣愿先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翟之长也,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

韩国敢攻打秦国说明韩国有一定实力,说不定背后还有支持力量。秦军打败了韩军的难度更大,即使能够打赢韩军,付出的代价也会更大。对于当时的秦国来说,挑个软柿子捏捏是最佳选择。

当时秦国在人口、土地面积上并不算一个大国,强大的国力主要靠商鞅变法将秦国组织得更加严密。对于秦国来说,获得更多的土地和人口是非常现实的需求。秦国想东出函谷关占领山东六国的土地相对困难。即使能够占领山东六国的土地,所占土地的面积也相对有限,而且还要派重兵防守。巴蜀虽然国力弱小,但是土地面积并不小,加起来至少比韩国大。巴蜀境内还有土壤肥沃的成都平原,可以种植粮食,供养更多人口。秦国获得巴蜀的土地可以增加秦国的土地面积,可以增加秦国人口,还可以增加财富。这些利益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明显,作用也会越来越大。攻打巴蜀可以以最低的牺牲,获得更大利益;攻打韩国代价较高,而且获得利益相对较少。正如司马错说:

“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焉。”

战国时代列国纷争,合纵和连横,都是战国七雄的“对外政策”。战国时期各国共同组成了战国内部的国家关系。战国之间也要追求实力均衡,不允许一个大国突然被消灭。当时没有任何国家形成一家独大之势,秦国没有能力一口吃掉韩国。其他强国也不允许秦国灭掉韩国。韩国的地理位置特别重要,韩国和魏国堵住了秦国东出的道路,其他强国不允许秦国在中原打败韩国,甚至灭掉韩国。战国中后期赵国灭中山国,齐国灭鲁国时都遭到强烈反对。韩国的势力绝非中山国和鲁国可以比拟,灭掉韩国的难度更大,遭到的反对自然也更大。但是如果灭掉巴蜀两国则不会引起大国的反对,除了秦国之外,其他各国都不会在意巴蜀两国,更不会反对秦国灭掉巴蜀。秦国攻打韩国,可能会导致其他各国联合起来伐秦。秦国未必能够再一次打败各国合纵。司马错也看到这一点,曾经说:

“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而天下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附也,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所不欲,危矣!臣请论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

秦国攻打蜀国,可以消除自己的后顾之忧,专心东出。此前,秦国对外作战时没有一个稳定的后方。巴蜀和义渠都是秦国的威胁,尤其是义渠更是让秦国无法专心东出。义渠经常趁秦国东出之际,骚扰秦国的后方。秦国灭巴蜀只是秦朝巩固后方的一步,打败义渠是秦国的第二步。这次朝议之后,秦惠文王把主要精力由东出,暂时转为经略西部。秦国灭掉蜀国之后,顺手灭掉苴国和巴国,巩固四川盆地。灭掉巴蜀之后,秦惠文王发动了对义渠的战争。公元前315年,秦军进攻义渠,占领了义渠二十五座城池,设立郡县。秦国占领了大片良马产地,义渠对秦国的威胁大大削除。宣太后掌权期间,彻底灭掉了义渠,秦国的后方完全巩固。

秦惠文王决定征服巴蜀的决策非常正确,秦国以极小的代价便获得了稳定的后方基地。此后巴蜀之地成为天府之国,成了秦国的粮仓。秦国占领巴蜀之后,实力进一步壮大,更加令山东六国惧怕。

秦国的百年奋斗史,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向东边发展的历程,这是历任秦王终身不懈的奋斗,自从秦国的河西之地被魏国占领,吴起率领魏军把秦国打得退守洛水时,秦国深深感到耻辱,更加激起秦国的图强之心,所以从秦孝公开始,立志任用商鞅变法,到秦惠文王时,虽然他一上台就杀了商鞅,但还是保留了变法,同时变法的效果也开始显现,秦国在逐渐强大。

秦国一强大起来,就开始东进战略,秦孝公时期就收复了丢失多年的河西之地,占据了崤山、函谷关等险要地势,秦惠文王时期,秦国攻占了魏国黄河以西的全部地盘,还在黄河以东建立了桥头堡,以便下一次的东进战役。

秦国国君

公元前318年,韩国、赵国、魏国、燕国、楚国东方五国合纵攻秦,与此同时西边的义渠也发兵攻秦,东西夹攻之下,秦国无力抵抗,只能割地求和,暂时停止了东进战略,这是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遭受的最重大的一次失败,差一点就是亡国。

秦惠文王虽然割地求和,以换取暂时的安宁,但秦国积极进取之心没有改变,国力仍然在持续走强,秦惠文王面临下一步的发展战略,在与群臣的讨论之中,秦国有两种意见:

秦惠文王

1、以张仪为首,建议秦国应该继续攻打韩国,然后挟制周天子以令天下,当时的周王室是在韩国领土范围之内的,张仪的策略简单的说就是:东攻韩国,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才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来源。

2、以司马错为首,主张先攻巴蜀,拿下秦国的大后方,简单地说,司马错的策略就是:南征巴蜀、得蜀地即可破楚国。

秦惠文王经过一番思索和讨论,最终采取了司马错的建议,先攻巴蜀,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秦惠文王要先攻巴蜀呢?

司马错

先说说张仪的战略:东攻韩国,挟天子以令诸侯。说实话,秦国当时的实力不足以这样做,韩国虽然好打,但是挟制周天子,可是天下大忌,会激起所有诸侯国强烈的反对,会让本已经瓦解的五国或六国合纵联盟再次联合,秦国当时虽然在商鞅变法之下强大了,但远远没有强于五国或六国之和,最多也就是比一个单独的诸侯国强,一旦秦国敢这么做, 当实力跟不上时,那将是秦国的灾难,所以张仪这个战略太过于激进,风险太大,一旦处理不好,秦国将有亡国的风险。

另外,在五国攻秦的第二年,秦国已经派张仪破解了五国联盟,张仪说动魏国脱离合纵,与秦国讲和,五国联盟已经瓦解,秦国已经有攻打韩国的条件,但最终秦惠文王还是选择了攻打巴蜀,实际上是非常正确的,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秦国的卧榻之侧有一个属于楚国的汉中郡,这才是秦惠文王攻巴蜀的重要原因。

张仪

当时的汉中郡属于楚国,汉中郡就是今天的陕西省汉中市,看看地图就会知道,从汉中到秦国都城咸阳只有近600里的路程,虽然中间隔着八百里的秦川天险,但是终究是卧榻之侧,不容得他人酣睡,万一将来某天楚国攻打秦国都城,那岂不是很危险。

秦国是秦惠文王时期,将都城由栎阳(今陕西富平)迁到咸阳(今陕西西安)的,以咸阳为中心的关中平原是秦国的核心腹地,现在楚国在秦国核心腹地不远的汉中建立了据点,让秦国人坐立不安。

汉中郡在当时的位置非常重要,向北越过秦岭就到达了秦国的关中平原,向南攻破暇萌关后就到达成都平原,楚国占领了汉中后,如果趁势发展,攻取了巴国、蜀国和苴国后,秦国的整个南方将被楚国包围,而且楚国与秦国就会在秦岭一线直接交界。

秦攻下巴蜀后的战国地图

当时的巴国包括今天的重庆市全部、湖北恩施和四川东部,当时的苴国在今天四川省广元市一带,当时的蜀国在今天成都一带,巴国、苴国、蜀国三个国家合在一起就是今天的整个四川省和重庆市,外加湖北省的西部一小块地方,与楚国是交界的,如果楚国攻下这些国家,将获得另外一个对秦国进攻的方向,对秦国来说也是非常大的威胁。

司马错看到了这个威胁,并向秦惠文王提出,只要拿下巴蜀,就能攻破楚国,这个战略是秦国百年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也是极其正确的战略,同时巴国、苴国与蜀国还有很深的矛盾,巴国和苴国联合与蜀国互相攻打,并向秦国求救,秦国利用这个机会,在公元前316年派出司马错、张仪率军先攻灭了蜀国,随后又攻灭了巴国和苴国,一下子吞并了整个巴蜀之地。

楚国西北角就是汉中郡

这样,楚国的汉中郡就成为伸入秦国领地的一块孤地,秦国在拿下巴蜀的四年后,发动了丹阳之战,攻取了楚国的汉中郡,彻底将楚国势力赶出了秦国的南方,秦国用了四五年的时间,拿下了巴蜀与汉中,将整个成都平原纳入势力范围,同时解决了楚国可能对秦国南方造成的威胁,在之后的一百年时间里,巴蜀之地成为秦国的大后方和天下粮仓,为秦国统一天下的战略提供了后勤保证,这个战略是非常重要的,也是秦惠文王放弃攻韩国,南下攻打巴蜀的重要原因。

秦惠文王是如何决断攻打巴蜀而不是韩国,主张攻打巴蜀的司马错和主张攻打韩国的张仪,各有什么理由?巴蜀能为秦国提供战略后勤资源,落在敌国手中对秦国伤害更大,两权相害取其轻

战国时代是一个比拼综合实力的年代,在这样一个时代里,军事实力是国家是否能够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保障,但是一个合格的强大的军队背后,都有一个经济强盛、内政稳定的社会背景进行支撑,所以在战国时的文臣武将的配合是非常重要的。

在春秋战国,天子式微,诸侯争霸,乱世纷争的大的社会环境影响之下,出现了好多文臣武将的搭档,比如说战国初期魏国的李悝和吴起、燕国中期的乐毅和剧辛、又比如齐国的田忌和孙膑,这些人都是比较好的搭档。我们今天所要提到的这一对,也是战国时期非常著名的搭档,他们就是张仪和司马错。

张仪是战国时代著名的纵横家,他凭借着他卓越的口才,为秦国牟取很多的土地利益,让那个时代的秦国真正的做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他也当真实现了三寸不烂之舌能敌百万雄狮的奇迹,几次凭借着自身的才华化险为夷。可以说那个时候的张仪,就是秦惠文王的左膀右臂之一,是秦惠文王那个时候政治决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依靠。

司马错是秦惠文王时期的大将,在秦国历史上也算是非常著名将领,他是远距离长途奔袭作战的主要发展者。这两个人的搭配可以说是,内可以安定秦国的内政和各个方面的发展,外可以开疆拓土威慑其它的国家,无论是在秦国的历史上还是在整个战国时代的历史上都是让人闻风丧胆的组合。

我们今天要讲的并不是他们两个完美的配合,而是他们两个之间的一次意见分歧,而正是这次意见分歧,让秦惠文王发现了秦国的另一处战机,也让秦国收获了巨大的实际利益。这一次分歧就是他们二人关于先攻韩,还是先攻占巴蜀的问题上的不同意见。

让我们今天重点分析的就是这两个人对于各自的意见都有着哪些理论方面的支撑,都是什么样的因素让他们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而针对自己左膀右臂的不同意见,秦惠文王又是如何进行决断的?

张仪主张攻打韩国

天下咽喉韩国是兵家必争之地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张仪为何主张攻打韩国?第一个原因是因为韩国的战略地位。事实上,在最开始的时候,中原地区的核心国家是晋国,而在晋国被分裂之后,韩赵魏这三个国家就占领了中原地区的核心地段,在地理位置上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而韩国的地理位置比赵国和魏国这两个国家更加优越。

韩国具有天下咽喉之称,它基本上处于那个时候中原文明所占领的土地中心,与许多的国家都有着相邻的土地,而秦国是一个地处偏远西部的诸侯国,虽然它的土地面积比韩国要广阔许多,但是它的地理位置却远远没有韩国来得重要,所以占据了韩国其实就等同于占据了中原核心地段的战略地区,对于秦国后来的东进有着很好的奠基作用。

吞并韩国可以钳制魏国、楚国

第二个原因就是为了威慑其他的诸侯国,主要是魏国和楚国这两个国家。我们知道魏国和楚国这两个国家,一直都是战国时代十分强盛的诸侯大国,魏国因为之前进行了李悝变法和吴起变法成为战国首霸,此后虽然衰落却也一直排在战国七雄的前列。

而楚国作为一个老牌诸侯国更是地大物博,韩国是一个夹在魏国和楚国中心的国家,如果一旦能够吞并韩国,那么首先在地理上,就能够极大程度上隔断楚国与魏国之间的联系,北面可以对抗魏国,南面可以对抗楚国。

秦国如果威慑了魏国、楚国这两个诸侯大国,就等同于在山东六国的心脏上插了一把刀,能够极大地提高秦国对于中原地区其他诸侯国的威慑作用,更好地为秦国的统一事业服务。

吞并韩国难度小,能够破除合纵策略

第三个原因是因为韩国本身综合国力的原因。在战国时期的七大诸侯国当中,韩国的占地面积是最小的,在发展上也是最为弱小的,它甚至比不上北方的燕国,燕国虽然也是积贫积弱已久,但是它毕竟是西周的开国诸侯,有着几百年的历史沉淀,而同时它的土地面积比韩国要广阔许多,这就导致韩国其实是山东六国当中最好拿下的国家。

后来秦王嬴政一统六国时,首先拿韩国开刀也证明了这一点,因此,攻打韩国比攻打其他的诸侯国要方便很多。张仪是站在统一的大局方面进行考虑的,他认为如果秦国想要一统中原,那么必定要消灭山东六国,而韩国无论是在整体实力上,还是在战略地位上都是秦国最好的攻打对象。同时,如果秦国能够占领韩国的话,那么山东六国之间的合纵政策也就不攻自破了。

毕竟合纵是六个国家之间的一种联盟或者是约定,而在合纵刚建立的时代里,一个国家被另一个国家所吞并,那么其他的国家自然会对这一政策的实际作用产生疑问,如此一来,在合纵这一联盟的内部就会产生嫌隙,秦国也就更加方便破除合纵对自己产生的压力了。因此,张仪才会在那个时候主张首先占领韩国。

司马错主张攻打巴蜀地区

司马错认为韩国实力虽弱小,但也不易攻取

我们再来看一下司马错为后主张攻打巴蜀地区。第一个原因是对于秦国发展状况的考量。司马错认为,韩国虽然自身的综合实力比较弱小,但是其毕竟是七大诸侯国之一,想要吞并韩国难度必定不小,而秦国在那个时候才刚刚的发展壮大起来,在这样的发展薄弱阶段就去吞并其他的诸侯大国是有一定风险的。

韩国合纵和地缘政治优势,使得其他国家不会轻易放弃韩国

第二个原因则是因为合纵对于攻韩的影响。在那个时候,山东六国的合纵策略刚刚成型,韩国最为合纵成员的一员,秦国想要攻打韩国势必会引起其他国家的反对,如果因为这件事情而招致了山东六国的共同抵抗,那么对于秦国来说将是得不偿失的。

同时,韩国确实拥有着很高的战略地位,而这个战略地位是利处也是弊端。对于秦国来讲,如果拿下了韩国那么将是非常具有战略意义的一次战争,但是同样山东六国也会因为韩国的战略地位而对韩国进行援助,如果秦国没有十足的把握能够一举击溃韩国,没有十足的把握能够成功的以一敌六,那么最好不要去触碰韩国。

巴蜀地位能为秦国提供农业上的战略资源

第三个就是对巴蜀地区在农业发展上面的助益的考量。巴蜀地区的经济发展十分的发达,尤其是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上。受商鞅变法当中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秦国是一个非常注重农业经济发展的国家,同时在整个战国时代,农业经济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是国家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经济循环的主要推动力。

巴蜀地区因为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在农业的发展上面比中原地区要先进很多,粮食的产量也要高出许多,如果能够占领巴蜀地区,那么国家的基本发展就再也不成问题了,最重要的是军队的打仗也好行军也好,都离不开粮草的支撑,如果能有巴蜀地区的天然粮仓的优势,那么粮草资源就不再是困扰军队的一大问题,秦军便可以进行长途的奔袭作战。

秦国进行灭国战争,粮草供应决定胜负的关键

秦国并不像中原地区的魏国、韩国那样拥有着很强的战略地位,如果到后来真的发动统一的灭国战争的时候,秦军势必要进行长途奔袭作战,甚至在远离秦国发展中心的地区与敌军进行长期对峙,在这样的时候,粮草就成为了战争能否胜利的一个关键因素。

最后,巴蜀地区的军事实力弱小也是司马错的一种考量,毕竟巴蜀地区远离中原文明发展的中心,因为自然方面的优势才有了强盛的农业经济发展,但是在军事实力的比拼之上还是比中原地区的韩国一弱小的。

攻打巴蜀比攻打韩国难度要小很多

因此,攻打巴蜀地区相对来说要比攻打韩国付出的代价要少,而且因为巴蜀地区的地理位置比较偏僻,其他国家如果想要插手秦国与巴蜀的战争也非常的困难,不像攻打韩国可能会引起多国联合反抗的情况一样,攻打巴蜀所受到的阻力会小很多,而秦国那个时候又是刚刚的发展壮大起来,攻打巴蜀不仅成功率高冒得风险也小,最终获得的结果也可以向攻打韩国那样丰盛。所以,司马错主张首先占领巴蜀地区。

其实这两个人的观点各有各的道理,而如果成功,无论是哪一条道路都将给秦国带来巨大的实际利益,也都会让秦国的综合实力更上一个台阶,所以对于这件事情的判断和决策,秦惠文王是左右为难,但是最终他选择了司马错的主张,而他之所以选择首先攻占巴蜀地区,不仅有司马错的考量,还体现了对天下局势的一种把控能力。

秦惠文王的战略考量

巴蜀若落在敌国手中,对秦国危害更大

在秦惠文王看来,巴蜀地区同样具有着很大的战略意义,它不仅是一个天然粮仓,更是一个可以让秦国进可攻退可守的保障;事实上,在那个时候觊觎巴蜀地区的国家不在少数,除秦国之外,南方的楚国与北方的赵国都对巴蜀地区有着不同的考量,而一旦巴蜀地区落入这两个国家的手中,或者是落入匈奴人的手中,那么对秦国都是一个巨大的危险。

如果那样的话,其他的国家就会对秦国形成一个包围圈,让秦国失去退路,而如果秦国能够占领巴蜀地区,那么无论是对楚国还是对赵国都多了一种威慑,而这种威慑作用完全不亚于占领韩国之后对其他国家的威慑作用小。两权相害取其轻,所以结合司马错的理由以及对于天下局势的一种考虑,秦惠文王选择了赞同司马错的主张。

​长平之战中,巴蜀地区为秦国提供战略资源物资

实际上,在司马错占领巴蜀地区之后,虽然没能够立刻体现出实际的价值,可是在后世的发展进程当中却是一次又一次的为秦国的胜利提供了支撑,尤其是在长平之战的时候;长平之战对于赵国来讲是在自己的家门口进行作战,无论是修建防御工事也好还是对军队的粮草支援也好,赵国都是比较方便的。

可是秦国却不一样,长平之战对它来讲是一种长途的奔袭作战,对秦军的综合实力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在这样的一场长期对峙当中,军队的作战实力、将领的指挥能力以及粮草的支援能力都会是胜利与否的关键。

而在这三年之后,秦军在粮草这一方面显然出现了力不从心的状况,又正好赶上国内的自然灾害,农业发展受阻,粮食产量降低,而在这个时候,巴蜀地区的作用就体现了出来。为了能够获得战争的胜利,也为了能够及时的解决因为自然灾害而受阻的农业发展,秦惠文王下利修建栈道从巴蜀地区向下运送粮草,于是才有了李白蜀道难中的那一句天梯石栈相钩连,秦人就是用那种 *** 从巴蜀地区向中原地区运送粮草,最终获得了长平之战的胜利。

综述

笔者认为,事实上,站在一个后来人的角度上来看,攻打巴蜀地区确实比攻打韩国更能够为秦国谋去实际的利益,因为韩国毕竟是中原地区的诸侯大国,其所牵扯到的是七大诸侯国之间异常复杂的利益关系网络,它的生存危机必定会损害到其他国家的利益。

那么秦国如果不是处在一个绝对强势的地位上,不能够在对战山东六国的时候拥有压倒性的优势,那么其实很难取得攻打韩国这场战争的胜利,所以尽管攻打韩国最终的报酬十分的丰厚,但是所面临的风险和实施起来的困难也同样是非常之大。

从这件事情当中,我们能够看到,张仪和司马错这两个人除了拥有才华外,更能够体会到秦惠文王的那种雄才大略,他其实对天下局势的把控是非常独到的,而秦国也正是在他的手里才完成了商鞅变法走向了更加强大的道路。

所以,一个君主对于国家的发展道路还是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的,如果秦惠文王当时赞成了张仪的做法,那么后来的秦国可能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当然,历史不容许我们去假设,我们也无从得知,如果秦国不打巴蜀而攻打韩国将会是什么样的结果,但是我们却能够在既定的历史上看到秦惠文王那次决策的精准,不仅是对他当下的发展有积极作用,更为秦国后来的东征天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为国内经济发展创造了更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左传》、《史记》、《资治通鉴》、《战国策》、《汉书》等


关于秦国的崛起,人们会想到春秋五霸的秦穆公,会想到开启变法的秦孝公,会想到打得六国不敢喘气的秦昭襄王,但是很少有人会想到攻灭巴蜀的秦惠文王。

的确,秦惠文王的功绩在明面上也许比不上前面说的几位,但是其对秦国统一六国所做出的贡献绝对是巨大的。

而在秦惠文王在位之时,有一个影响秦国走向的决策,那就是攻韩还是伐蜀。按结果来看,秦惠文王当初选择伐蜀无疑是十分明智的,但是大家知道当时为何要选择伐蜀而不是攻韩吗?

攻打弱小的韩国,表面上看获利良多,实际上隐患不小

战国时期的韩国,其位处中原,领土狭小,周围大国林立,西有秦国,难有楚国,完全没有发展的空间和资本,因此韩国在战国七雄之中是十分弱小的。

然而韩国的劣势在秦国眼中,那可是十足的优势。韩国弱小,所以容易消灭;韩国位处中原,土地肥沃,所以秦国灭之可以获取充足的资源;韩国位于四战之地,所以秦国灭之可以借此东出。

因此,韩国在秦国的眼中就是一块大肥肉。正如张仪所言:攻取韩国,可以逼近二周,夺取九鼎,挟持天子,号令天下,此王业也。

事实上,张仪说得很对,他说的也是实话,无论换做谁,都不会拒绝张仪的提议。然而张仪忽略了一点,那就是秦国固然经历过商鞅变法,国力大增,但是其实力并不足以抵抗山东六国的反弹。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齐国。宋国和韩国一样,四战之地,土地肥沃,更重要的是宋国商业发达,富得流油。

无独有偶,当时的齐闵王身边也有一个谋士,而且恰恰是与张仪并列的苏秦。正是苏秦的建议,才使得齐闵王决定吞并宋国。齐闵王吞并宋国以后,确实国力大增,然而却引起了强烈的反弹。最终,五国伐齐,齐国被夺取了七十余城,几乎灭亡。

因此,攻韩很好,但绝不是现在。

攻打蜀国,才是秦国的正确选择

蜀国就不同了。当时的蜀国,是世人眼中的戎狄。司马错言:蜀国,戎狄之长也。因此,秦国就算伐蜀,也没有诸侯会出言反对,因为秦国的行为就和春秋时期的“尊王攘夷”是一样的。

与此同时,蜀国很富庶。李白曾经说过: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蜀国由于地理位置的缘故,一直没有受到他人的打扰。这也就一位置蜀国积累着巨大的财富。

另外,蜀国虽然地理位置不好,但那是对于其他国家而言。对于蜀国自己,他们的土地可是异常的肥沃。《后汉书·隗嚣公孙述列传》记载:“蜀地沃野千里,土壤膏腴,果实所生,无谷而饱。”大概意思就是蜀国的人民即使不耕种,仅仅凭借天然资源就能够吃饱了。这在当时几乎难以想象。

正如司马错说的那样: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焉。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而天下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附也,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可位置一举三得。

结束语

秦惠文王攻取巴蜀的行为,具有极大的意义,这不仅为后世的战争添加了一个极重的筹码,更是使秦国在无形中躲过了一场灭国之祸。

导语

秦惠文王,是秦孝公的儿子嬴驷,也是秦国历史上第一个王,可以说是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的君王了。在战国中期,列国频频伐交征战,正是他的决心东出,在列国竞争最为激烈的时代给秦国挤出了20年的修养生息的阶段。

而这一时代秦国也是有非常闪耀的将相为辅,一个是相国张仪,再就是大将司马错。攻打韩国和巴蜀的两个方针就是出自两人之计。当时,正值巴蜀两国相互征战,来秦国请求增援,司马错力争利用此次机会入蜀地,与张仪的伐韩政策相违背。而后秦惠文王听从了司马错的主张,命令司马错前去伐蜀。

那么,决策者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决策呢,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

为什么张仪会主张伐韩

  • 韩国的地理位置
三晋之地就是中原的核心地段,韩赵魏三国中韩国的地理位置又是咽喉之地,和很多国家毗邻,秦国地处西陲边境,与山东六国接壤之地寥寥无几,所以秦国急需要这个战略要地来实现自己东出的第一步。
  • 牵制魏国和楚国

韩国的位置上面也说了,其实攻占韩国还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就是钳制住其他国家,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楚国和魏国。

魏国当时经历吴起变法和李悝变法之后,一跃成为战国初期最为强大的国家,而且始终与秦国摩擦不断,虽然之后国力衰弱,但是也是战国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秦国历经商鞅变法之后国力不断增加,很需要一个侧面战场来彻底压制住魏国。

楚国地处丰饶,国富民强,一直以来都是以强国的姿态面临其他的六国,而且韩国位于楚国的北部,攻占了韩国就像是在楚和魏之间插了一把刀子,切断了两国之间的联系。

如果能够钳制住这两个国家,对于其他的势力也是一种很好的威慑和限制。

  • 韩国军事力量相对其他国家较为薄弱,也可破合纵之策

张仪和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最开始游说其他国家的时候鼓吹合纵之策,顾名思义就是联合弱国以抗强国,但是最后来到了秦国,秦国采取的是横强之策,也就是自己本身就是强国只要联合弱国加盟,就能无敌于天下,而且还能以利益拢住弱国之心。

当时,六国合纵之势已成,意在对付强大的秦国,如果其中一个国家被攻占,对于其他的国家来说心理上会有一定的作用,他们会怀疑这个联盟的可靠性,也可解决秦国的燃眉之急。

其实六国最弱的国家就是韩国,韩国的土地面积是六国之中最小的,国力甚至不如北方的燕国,燕国虽然积贫积弱很久,但是毕竟是周朝的开国诸侯,历史绵长。这就是说明韩国其实是最容易被攻占的国家。

所以这就是当时张仪主张攻韩的原因。

司马错为什么主张攻占巴蜀

  • 司马错认为出兵韩国并不容易

从当时的秦国国力来考量,秦国的力量正好刚刚起步,不适宜进行灭国之战,而且韩国虽是弱国,但也是战国七雄之一,真正的家底其实谁也不知道,这样贸然出击对秦国是有一定的风险的,而正在处于上升期的秦国是不允许有这样的风险的。

  • 韩国战略要地,其他国家不会袖手旁观

因为无论是这个战略位置上来讲还是战略战术来讲,其他的国家都不会安静的看着你实行灭国之战。

韩国地处战略要冲,秦国一举拿下了倒是还好,如果形成拉锯,其他国家也不会袖手旁观,甚至会先秦国一步占领韩国,最先拿下这块战略要地。

还有战术合纵之策,一旦其中一个国家受到攻击,其他国家是必将持以援手的,因为这样才能维持合纵联盟的稳定,到时候秦国可就得不偿失了。反观巴蜀之地却没有此等担忧。

  • 巴蜀之地,物产丰富,粮仓漫溢。

说了很多韩国的战略位置,巴蜀的位置依然重要,因为有蜀道庇护,免于中原期间的战乱,巴蜀之地的民风物产都非常丰富,而且经济农业也相对发达,秦国本就是重农抑商的国家,所以看中此地也是无可厚非。

而且粮草供给对于秦国这种征战的国家是非常重要的,长途征战最重要的就是粮草供给,尤其是进行拉锯战,这粮草就成了最关键的一点,秦国看中了这个大粮仓。这倒是为长平之战做好了后盾。当然长平之战这是后话,不过秦惠王也意识到了秦国要想称霸天下粮草绝对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这点我觉得是秦惠文王同意伐蜀的关键点。

秦惠文王的战略考虑

  • 巴蜀之地易守难攻,韩国可随时易主

从战略位置上来看,两地皆可为战略要地。但是蜀道之难,难以正常攻占,以援军入蜀是最好的方式,且蜀地易守难攻,驻兵之后少许就可守外来攻击。而且巴蜀之地也是很多国家最想争取的地方,而且不用避讳其他六国的围攻。对比被其他国家占领,秦国更希望自己拿下。

韩国就不一样了,地处三晋之地,中原的核心部分,如果秦国攻占了韩国,自己能不能顺利攻占是回事,能不能安稳守的住又是另一回事,韩国地处战略要地,兵家必争。巴蜀之地易守,但是韩国难守,五国来攻,必将丢失。或许依旧会五国合纵兵叩函谷,这样就更得不偿失了。

  • 巴蜀之利功在千秋

秦国如果去攻占韩国就是要开始与天下为敌,秦国当时是不具备这个实力的。六国深知唇亡齿寒,秦王也知道要想称霸天下,自己的兵力和民力都必须要完全领先于六国才可以的。现在兵力和民力都没有达到。

兵力自己的国家可以慢慢培养,然后通过不断的征伐或者是降低征兵年龄来扩张兵力,在没有战争的时候可以修养生息,全力培养军事力量。

民力的话主要就是体验在后勤补给上,是军队战斗力的一个重要的保障,所以国富民强的巴蜀之地对秦国来说更加重要。根据之后的历史走向来看,确是如此,修建都江堰,长平之战的粮草支援等等都体现了秦惠文王当时卓越的战略眼光。

总结

我认为

咱们现在站在现在的时间上,看过去的人对未来一段历史的影响,秦惠文王的决策是正确的。韩国是中原地区的战国七雄之一,涉及到的是七个国家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而巴蜀之地并不会直接损坏其他国家的利益。在有了绝对凌驾天下的实力的时候,征伐哪其实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其实这也证实了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仅是有强臣,还要有明主。张仪和司马错能够理解秦惠文王的雄才大略,站在他的格局上观看整个局势,由此可见,秦朝是幸运的。我们无法揣测当时秦惠文王没有攻打巴蜀而是去强行攻占韩国的景象,毕竟历史不能倒流,我们也是只能在这个时候佩服古人的雄才伟略了。

诗歌《蜀道难》,难在哪里?

《蜀道难》是李白最富浪漫主义色彩的代表作。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唯其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诗人意犹未足,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千里翱翔的黄鹤也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以上用虚写手法层层映衬,下面再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以夸张的笔墨写出了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险阻,并融汇了五丁开山的神话,点染了神奇色彩,犹如一部乐章的前奏,具有引人入胜的妙用。下面即着力刻画蜀道的高危难行了。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意在劝阻友人不要西游,写尽蜀道之高。


“噫吁嚱”三个感叹词连用,“危”“高”,同义重出,“噫吁嚱,危呼高哉!”一声惊叹,震撼人心。开篇之语,凭空起势,包含着充沛的感情力量,使人在这一声并没有多少具体描绘的惊呼中,感觉到蜀道的高峻。诗中蜀自开国四万八千年以来,一直“不与秦塞通人烟”;太白山有鸟道,却无人路可行,概括叙述了蜀国长期与内地隔绝的状况,也寓高山阻隔之意于其中。接着引用五丁开山这个悲壮的神话故事表现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之时,为蜀道增添了许多神奇色彩,也间接地说明了蜀道在历史上就是不可逾越的险阻。蜀山太高,连太阳神的车子都得绕行!而且天梯石栈的下面是急湍险流。健飞的黄鹤无法通过,善于攀援的猿猱之类也同样为如何通过而发愁,在此基础上,诗人又通过摹写攀登者的神情和动作,如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等,来进一步烘托山路纤曲,蜀道因其高而艰险难行。


“问君西游何时还?”未登程先问归期,借惜别之情,写透蜀道之险。


“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不但路途难走,而且环境荒凉、凄清,充满了无限的哀怨与愁苦,使人闻而失色,这样的细节描写较好地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四句运用夸张手法,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卷;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万壑雷鸣的音响,组合起来的动感画面,这一切产生了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山势高危使人望而生畏,山川险要令人惊心动魄,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但诗人觉得仍不到位,“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一句“质问”,一种虚幻的笔法,从侧面强化了蜀道的惊奇雄险。

古人描写地方的赋?

常叹“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之精辟,偶感:村不在大小,人杰则地灵。家不在远近,朋高则生辉。黄崖口,一户之村,四面环山,静卧山腰,山高路陡,人车难行,少有人住,却常有文儒雅士到访,观田园风光,品山乡秀色。

矗立庭院,西北仰望,“孔子问礼”石下,桑葚树茂。春花香远,蜂歌鸟唱,松涛起伏,音啭深壑;夏果甜酸,枝杈婆娑,冠若华盖;秋叶如蝶,黄衣飘逸,风中旋舞。老子孔子,二圣肃穆,面东而立,品评春秋。“八卦炉”上,奇石嶙峋,危似卵垒,然安若磐石,二圣炼丹,犹如昨日。八卦炉后黄崖顶,巍峨耸立,气贯长虹。若晴日,登高眺远,一望无际,汶水汤汤,黄河涛涛,如二龙飞腾。观此景,令人心旷神奕,感慨万千。

视线渐下,视角正西,“观音楼”鬼斧神工,惟妙惟肖。莲花半绽,观音端坐,披风微翘,似有清风,绿树掩映,更添神奇。若逢十五,月出东山,光照西峰,佛晕浮现,观音似动,祈福众生。右有“骆驼峰”立,跋山涉水,不辞辛苦,奔向黄崖;左有“狮子峰”,日夜守望,千古不变。亦云:“石猴峰”,其侧陈列“仙桃”,若恭奉观音。

东南而望,隔山有峰,曰“独秀峰”。诗仙李白,登临此山,即兴挥墨,得此美名。峰下有庙——“二圣宫”,为老子孔子庙宇。虽断瓦残垣,碑石不整,但圣贤之气犹存。

茂林之间,残垣之中,有石质方形建筑,虽石缝房顶,杂草灌木丛生,但形体完好。圆形拱门,前后相通;左右石室,角有天窗,光线斜入,更显柔和。此处亦称“竹溪佳景”,或“竹溪六逸”。李白与鲁东名士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曾隐居于此。纵酒酣歌,啸傲泉石,举杯邀月,品茶观雨,抚琴弄竹,谈诗论道,寻仙访古,声名远扬。

门前溪水,清澈见底,碧草如茵,鱼虾肥嫩。溪水弄琴,春秋相和,松涛浸波,鸟鸣入水;常有玩童,水中嬉戏,抓蟹捉虿,欢声笑语,编织童年。

房前屋后,瓜果飘香。春有樱桃,如珍珠玛瑙,晶莹剔透,颗颗甜美;夏有黄杏,酸酸甜甜,寓意人生;秋有山楂,红红火火,热情荡漾;冬有飞雪,似梨花飘落,漫山遍野,若童话世界。

常有亲朋好友,名人雅士,考古访圣,偶到小院。品香茗,酌美酒,赏田园,论古今,享清宁。半醉半醒时,或豪气冲天,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或诗兴大发,妙语连珠,尽展才华;或书情画意,豁然涌胸,挥毫泼墨,抒 *** 怀。小院风生谈笑,蓬筚生辉。

1、宋玉所做的高唐赋

2、司马相如所做的长门赋

3、张衡所做的二京赋

4、曹植所做的洛神赋

5、陆机所做的文赋

6、谢庄所做的月赋

7、杜牧所做的阿房宫赋

8、欧阳修所做的秋声赋

9、苏轼所做的前赤壁赋

10、袁枚所做的秋兰赋

共以上十首描写地方的赋仅供参考

子午谷奇谋一定能助诸葛亮北伐成功吗?

咱们看诸葛亮北伐,为何未能成功时,可能都会惋惜诸葛亮,未能使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

诸葛亮的北伐战略,当世流传甚广的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号称能灭魏。

那么,子午谷奇谋”究竟是什么计谋?

子午谷奇谋,实际上并非魏延单独出兵,而是他与诸葛亮分兵北伐。

诸葛亮从大道与魏军正面交锋,魏延率一万士兵从子午谷奇袭,最后他们在潼关相会。如此就能断雍州与中原的联系,把雍州和凉州全部蚕食。

此计谋,对于诸葛亮来说,真的有决定性帮助吗?我认为不能?主要还是这么两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诸葛亮有自己的北伐战略,他不太可能改变自己的蚕食曹魏大战略

事实上,所谓的“子午谷”,其实就是一条北起陕西省长安县西南秦岭山中,南至石泉县的南北纵向的山谷而已。

它全程长约330公里,在夏侯懋镇守长安期间,诸葛亮曾在南郑,与众将商议北伐的事情。

这个时候,魏延提出了一个拿下大半个长安的奇谋。因为与子午谷有关,被后人称为“子午谷奇谋”。

但是,诸葛亮军事指挥上格外地谨慎。对于北伐大业,诸葛亮也有自己的指导思想:先攻取魏国大西北凉州境内的陇右,然后以此为根据地,从坦道逐步推进,企图慢慢蚕食曹魏的势力范围。

从蜀汉当时的实际国力与军力来看,诸葛亮的北伐步骤,不能不说是符合当时实际,以及他这个人的性格。

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的评论:诸葛亮治国练兵很行,但领军队打仗、随机应变,却不十分擅长。

这项子午谷奇谋没有付诸实践,所以也无从验证是魏延胆大心细,还是诸葛亮过于谨慎。

不过,要是站在诸葛亮的角度,我还是倾向同意他的决定,拒绝魏延的提议。毕竟,魏延的计划有太多未知因素,建立在太多假设上了:假如魏军决定死守,并不逃走,魏延孤军深入,就非常危险。

其二、魏延这“子午谷奇谋”,严重低估了强大的魏国,少量的蜀军贸然出动,极有可能是飞蛾赴火而已

魏延这“子午谷奇谋”,确实可能不是高估了自己的势力,但他绝对是低估了强大的魏国。

凭当时魏国的军事力量,蜀国若果真采用魏延此计,则取胜的可能性也非常小。

魏延如果率奇兵从子午谷直奔长安,可子午谷道路崎岖,一路上几乎全是悬崖绝壁。

再遇上连日的大雨,魏延军如不能预期赶到当怎么办呢?

魏延的这个计谋,简单说就是想请兵万余人,与诸葛亮异道而会于潼关,重复韩信取关中的策略。

当时,夏侯楙是安西将军,镇长安,魏延认为此人胆小怕事,一定会闻风而逃。

据说魏延也作过敌情调查,他得知长安守将为驸马夏侯楙,其实就是一个纨绔子弟而已,如果他听到蜀军由天而降,一定吓得马上逃走,长安便可唾手可得。

具体计划就是,给魏延精兵五千,自带粮草五千,直接从褒中出发,循着秦岭,一路向东,当到达子午谷之北后,不过10日就可到达长安。

夏侯楙不知虚实,听闻蜀军突然到来,依照夏侯楙的秉性,必会乘船逃走。

而长安城内,惟有御史、京兆太守等文官据守。等东路魏军相聚来攻,尚需要20余日,只要诸葛亮能够从斜谷而来,必足以到达长安。

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传檄而定。

这确实也是可以让诸葛亮出奇制胜的奇谋。但慎战的诸葛亮,不会在把握不大的情况下让将士们去做无谓的牺牲。

魏延这“子午谷奇谋”,严重低估了强大的魏国,少量的蜀军贸然出动,极有可能是飞蛾赴火而已。

事实上,罗贯中让司马懿在演义里也想到了此计谋,如果诸葛亮敢于采用魏延的这一奇谋,也许诸葛亮就彻底完了。

诸葛亮之所以不用“子午谷奇谋”,不是没有原因的,用他当时的话来说,就是认为“子午谷奇谋”太“悬危”,太冒险。

《三国志》魏延的传记和诸葛亮的传记中都有记载,可见此事不但于史有据,并且比较重要。

对于“子午谷奇谋”,事实上,魏延与诸葛亮之间各持己见,互相指责。

诸葛亮认为魏延的计谋太“悬危”,是异想天开,不可能成功。

而魏延认为诸葛亮不用自己的“子午谷奇谋”,则是“胆怯”。

说白了,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谋奇袭长安的战略,其实就是:由魏延率一万精兵从小路子午谷偷袭,出其不意到达长安城下,并趁混乱攻下长安。

诸葛亮亲率大军走祁山大路,两军会师潼关,则关中地区尽归蜀汉。

但是,诸葛亮的老对手司马懿却十分赞同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司马懿曾对部下说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

司马懿曾说:若是我用兵,先从子午谷径取长安,诸葛亮非无谋,但怕有失,不肯弄险这个“子午谷奇谋”。

北伐曹魏,不用魏延东出子午谷奇谋,五出祁山而功未成,居然忧愤吐血,病死于五丈原军中,谥忠武侯,这样的结局就更加凸显了魏延计谋的某些战略价值。

事实上,诸葛亮有自己的北伐战略,他不太可能改变自己蚕食曹魏的大战略。

诸葛亮认为此计太过凶险,因此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而且,魏延这个“子午谷奇谋”,也确实是严重低估了强大的魏国,少量的蜀军贸然出动,也极有可能是飞蛾赴火而已。

《魏略》对诸葛亮极尽诋毁之能事,刘禅则被黑得更惨,一次上当,二次受骗,不得不怀疑其暗含政治目的,《魏略》是描述子午谷奇谋最详尽的资料,但也是最不可信的。

既然说《魏略》中的部分资料不可信,我们先来看下说它不可信的依据,然后再谈所谓的“子午谷奇谋”。

《魏略》曹魏铁杆鱼豢的忠心之作

作者立身何处:鱼豢,曹魏郎中,曹魏政权的忠实簇拥者。由魏入晋十六年不曾仕朝。

对于《魏略》作者鱼豢有些错误解读,不曾仕朝未必是他的个人意愿,还有可能是统治阶层不能接受他入朝为官,他愿意,高层未必愿意。再者,即便他不仕朝是因为忠心原因,也不能拿来当做“叙事颇注重品节作风”的依据,二者并无相干。反倒是因为其过于忠心于曹魏,而令鱼豢私攥的《魏略》在叙事上多有偏颇,甚至添油加醋,误导读者。

《魏略》乱言,如下为例

在鱼豢的描述中:

①诸葛亮是个自我推销的策士,刘备并未访贤,而是诸葛亮主动送上门来。裴松之:“虽闻见异辞,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大意为,与事实背离到这种程度,着实令人很是奇怪,裴松之说是奇怪,其实奇怪之余必有揣测,肯定是猜测过其背离事实的目的。

②刘备败于小沛,其子刘禅失散窜入汉中,卖为刘括养子,娶妇生子,后来简舍人使汉中,刘禅往见,遂由张鲁送诣益州,立为太子。

这已经完全脱离了史实,很明显就是个人攻击,暗骂刘禅,即便不是生于卑贱,也是长于卑贱。

③及禅立,以亮为丞相,委以诸事,谓亮曰:“政由葛氏, 祭则寡人”

言外之意:刘禅胸无大志,非圣主,主动把权柄交出去,不但当了傀儡,而且还是主动的心甘情愿的当傀儡。

④前后矛盾:已经阐明刘禅是胸无大志所以一切政务皆由诸葛亮“遂总内外”,明知原因又给诸葛亮扣上了权臣的帽子。

⑤《魏略》泼妇骂街式点评:“反裘负薪,里尽毛殚,刖趾适履,刻肌伤骨,反更称说,自以为能。行兵于井底,游步于牛蹄。”

要知道,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内政和治军都是具有相当高水平的,敢问鱼先生何能,把被司马懿赞为“天下奇才也”的诸葛亮说成“游步于牛蹄”,那鱼先生还不上了天。

也不知道诸葛军师是上了他家床,还是点了他家房,写如上字句的时候,鱼豢怕是咬着后槽牙写的吧。其实原因很简单,鱼豢是曹魏死忠,而诸葛北伐的目标就是曹魏,大忠臣鱼豢心里当然很不痛快,甚至可以说是忿恨。

“盖应变将略, 非其所长欤”

“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虽然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有待商榷,但毫无疑问,起码诸葛亮的施政水平和治军水平是没有问题的,或说,诸葛亮的临阵指挥能力比起自身的施政、治军能力,稍差。

其实,陈寿也基本可以洗脱“挟私报复”之嫌:

司马懿:“ 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 ” 。说法基本相似。

与之对应的《三国志》的记录如何

《三国志》原文: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魏延要“殊途同归”,与诸葛亮会师于潼关,并没有说走子午谷,所谓的子午谷奇谋是裴松之依据《魏略》的记述加注的。蜀汉一方尚且不知道魏延有这心思,千里之外的鱼豢是如何知道的呢。

子午谷奇谋得以实施,真的能收到奇效么

①奇效之前,现实实力的差距,造成诸葛亮不能火中取栗,铤而走险,相比对手,蜀汉不但实力有限,资源有限,所能承担的损失和代价也非常有限。事实上,吴蜀加一起的实力也不够看。

②奇袭长安是攻城战不是平原遭遇战,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就有很大胜算,夏侯楙做为防守方,有你魏延1/3的兵力就足够应付了,再奇袭也无法跑马上城吧,再说了,干嘛见到你就要跑。

③如果魏延不攻城池,还可能直接去拦截援兵,但要知道蜀军大多轻装步军,在平原上怎么应付曹魏的铁甲重骑。

④长安城城墙周长40公里,这样一座历经无数君主、枭雄多次加固的城池,魏延即便打下来,基本上也全军覆没了,而诸葛亮和他配合的再默契,也不可能首尾相衔一般赶在一起会师。

⑤事实证明这条路变数太大,即便实力相当,也容易发生重大伤亡,而这种代价是弱蜀所承担不起的,大将曹真走过,遭逢大雨,半路而归。而且行军时间根本无法保证,一旦被包了饺子,生还几率极低,比如高迎祥,他就被孙传庭堵在了子午谷,打不能打,逃也逃不掉。

“子午谷奇谋”不实,魏延的“与亮异道会于潼关”何解

咱们能想通的,魏延也能想通,不能总拿古人当傻瓜,他不会以仅仅5000精兵去攻城,更不会傻到5000人去阻击援军,有这实力还走什么子午谷,还搞什么奇袭,以战养战,大摇大摆直接一路平趟到洛阳好了,所以,他的目的是夺取关中地区,直接拿下潼关等重要关隘,然后外拒曹魏,关门打狗,诸葛亮负责机动后援拉着粮食满世界跑,外加打狗,大功都是魏延的。

无论奇谋真伪,丞相策略是否对头

因陋就简,因地制宜,对不对头也都没办法,蜀汉的实力水平造成他无法铤而走险,有六七成把握可以用奇谋么?当然可以。但是即便有九成把握,丞相也不会采纳,一是变数太大,二是与自己的既定目标不符。诸葛亮的陇右路线和奇谋比,基本算是稳妥,可惜对于战争来说,光稳妥可远远不够,蜀汉军队不是被打回去,就是被饿回去,诸葛亮终是未能如愿。

诸葛亮和魏延都没有以长安为目标,即便拿下长安可以凭着坚城对抗曹魏,那也消耗不起,无论城池多么坚固,蜀汉都无法长时间正面对抗曹魏打消耗战,人员、资源都扛不住。

不打的话,蜀汉早就分崩离析,彻底崩盘了,不扛着讨贼大旗,蜀汉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曹丕是接受禅让的,你刘氏政权算什么。内部矛盾只能随着时间的推移,期盼外来户们根系越来越深,与土著派融为一体,问题是,曹魏会给蜀汉这个时间么。

至于有一种说法是诸葛亮不打不行,要消耗曹魏力量,否则越发壮大后,蜀汉就只剩等死了,想了想,这种说法不大靠谱,还是那句话,曹魏耗得起,蜀汉耗得起么,陇右路线本身还是有进取心的,现有条件下的务实之举。


子午谷奇谋一定能助诸葛亮北伐成功吗?

这种历史未发生的事,谁能给出肯定的答案呢?所以!不能说“子午谷奇谋”就一定能助诸葛亮北伐成功。只能说有没有这种可能!

很多人一听到“子午谷奇谋”,下意识的就会认为,这是一条“军事废材”提出来“残废计谋”,下意识的就会觉得这条计谋行不通,而且是非常肯定,非常坚定的说,这条计谋完全完全没有成功的可能,一点希望都没有……

就我个人而言,我并不是很赞同这种说法,这种说法太过于武断了。

魏延不是“军事废材”。相反!他是三国时期,蜀汉将领中少有的军事奇才。否则刘备也不会将汉中的边防重任交给他,一守就是十年,十年之内汉中固若金汤,曹魏绝迹不敢侵犯。这些都足以证明魏延的军事能力。

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岂能不经过深思熟虑?岂能是一时的性起,而空放豪言壮语呢?

秉持此观点者,大概有两种论述。

第一:魏延压根就到不了长安或者潼关。原因有二:

1.子午谷道,全长三百多公里,曹魏方面人才辈出,司马懿等辈军事才能出众。魏延行军子午谷道,大概会像东晋时期的司马勋一样,还未走出谷口,就会遭到埋伏……

这种说法可靠吗?东晋桓温的北伐,岂能类比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桓温的北伐是建立在北方动乱,警觉性非常高的情况下的。而诸葛亮的北伐,是沉淀了五年之后的一次突然袭击,别说子午谷道不可能有伏兵,就连正面战场的陇右地区,也都是处在毫无戒备、疏于防范的情况之下。

所以!曹魏连正面战场都未可料,又岂能料到子午谷奇兵?

2.子午道全长三百公里,其中多为栈道,险峻难行,魏延在短时间内,难以抵达长安。参考曹真……

看一下曹真的“子午谷道”原文

会大霖雨三十余日,或栈道断绝,诏真还军。

显然!曹真不能如期而过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大霖雨三十余日”。老天爷下了大雨三十余日,这是什么概念?别说在险峻难行的栈道上行军,就算在平地上之上,连下三十余日的大雨,也必定是泥泞难行!比如司马懿的正面大军,一样是难以行进——“拔其新丰县,军次丹口,遇雨,班师。”

魏延的子午谷行军,难道也会遇到三十日的大霖雨吗?况且天降大雨,乃为天时所致,跟计谋本身的可行性没有任何关系!人只能管人做的事,你管不了天,天命所致的时候,那你只有认命。

第二:魏延就算抵达了长安,夏侯楙真的会怯而奔走吗?魏延必定拿不下长安。

魏延拿不下长安,此观点比较靠谱。长安乃为汉庭旧都,必定城池坚固,兵力充足,粮草足备。如果夏侯楙坚守城池,以魏延的一万军马,是无论如何也攻不进长安城的。

但是!进攻长安城,只是《魏略》的说法,与陈寿的《三国志》相比,并不是那么可靠。根据陈寿的说法,魏延的目的不是要拿下长安,他的目的是绕过长安,突袭潼关,据守潼关之险。——据守潼关,目的就非常明确了,阻敌增援,使诸葛亮平取陇右诸郡易如反掌。

曹魏的增援部队,想要抵达陇右,潼关乃为必经之地。而潼关南依秦岭,有禁沟深谷之险;北有渭、洛,汇黄河抱关而下之要;西有华山,东有山峰崖谷。中间只有一条羊肠小道,仅供一车一骑通过。魏延的一万军马,如果出其不意的拿下了此关,别说守二十日,就算守百余日,我想也并非什么难事吧!

之后诸葛亮再领大军会师于潼关,关中各部,将会不战而败,关中大地则可尽收囊中。这才是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的精髓之所在;

所以!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也有成功的可能。退一万步说,就算此计的风险过大,魏延全军覆没了,又能怎样?顶多也就是损失了魏延的一万军马吧!而魏延,就算失败,至少也可以为正面战场争取一些时间吧!

不可否认,魏延的“子午谷奇谋”风险确实很大,但你想以弱胜强,不出奇招,单单从正面作战,怎么可能打赢呢?以弱胜强,就要出奇制胜,兵贵神速。韩信当年暗度陈仓,就是最好的例子啊!一次没能成功,再度分兵暗渡陈仓,这种事刘邦都敢做,结果他就赢了。所以!不说一定成功,但绝对可以一试。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伐魏,走的都是祁山(六出祁山),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战略比较稳妥,虽然没有成功,但也不算溃败。而子午谷奇谋是魏延提出来的,计策就是从这条小路采用偷袭的方式拿下长安和潼关,在关中与诸葛亮的大军会师。这个计策听起来不错,但是诸葛亮始终没有采用,那么这个计策到底行不行呢?看案例。

公元354年二月,东晋桓温派遣司马勋自汉中出子午谷进军关中,结果未出谷就被苻雄率领的前秦军队击败,司马勋逃出子午谷,这次惨败致使桓温两路夹击的计划失败。这次失败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在没有军事家尝试此计策。

直到明末时期,农民起义军高迎祥率军经子午谷准备进入关中,当时的明军将领孙传庭以新招募4个月的新兵(最多2万人)伏击高迎祥主力(最少5万人)。战斗结果,高迎祥部基本被歼灭,本人受伤被俘,可谓惨败。

以上战例说明只要敌人在子午谷设伏,那就只有任人宰割的份,所以我猜魏延当年如果出兵子午谷下场也会一样。首先子午谷,南北纵向,长约三百三十公里,子午谷悬崖绝壁,栈道无数,就这三百多公里的距离,一个月的时间走过去就算短的了。你可能会问,这个道路虽然凶险,但是只要出其不意,就能成功,答案是未必,在这走一个多月,司马懿能不知道?就算司马懿不知道,魏延进入关中,就这疲敝之师能攻克长安吗?恐怕早就被闻讯而来的魏军包围了。


战术上会有一定的效果,战略上没什么大用!

子午谷奇谋是魏延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提出的,此时魏延踌躇满志,很明显低估了曹魏的实力。

不反对奇谋妙计对一场战役胜负的影响,比如,拿破仑翻越阿尔比斯山奇袭意大利,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从战略上讲,最终决定战争胜负的是综合国力。请看一下下面两个图片,就能一目了然地知道魏蜀之间的实力对比。


古代,国土面积、人口等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蜀国都全面落于下风,连年北伐无异于以卵击石,劳民伤财,只依靠一两个奇谋初期可能会有一定收获,但随着战争的深入,是不能赢得最终的胜利的。就像日本奇袭珍珠港,几天内就几乎消灭了美国的太平洋舰队,但当美国的强大生产能力爆发出来的时候,日本才知道什么才叫真正的强大,开战后美国78天就能造一艘航母,日本能比吗?这叫综合国力!

所以,就算子午谷奇谋真的实施了,三国中实力最弱的蜀国也很难打赢实力最强的魏国!

0
回帖

中学李白蜀道难课文?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