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是不是还有个古罗马十字军后遗?

6分钟前阅读2回复0
zaibaike
zaibaike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1
  • 经验值606567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21313
  • 回复1
楼主
永昌县是不是还有个古罗马十字军后遗?

有点似曾相识的感觉,我想这个问题应该值得回答或者共同探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我还在甘肃工作,那时候的交通条件还不能与现在相比,每年两次的暑寒假的时间因为盘缠问题有时候只能在西北一代消耗了,于是经常利用假期时间在陇海线至兰新线和这一代的朋友聚聚,经常相会,使我从宝鸡东站到天水北道至河西的临泽这一路都是比较熟悉的。按熟悉层面,在悟空问答中我回答过几次有关关中,陇东以及陇南直至祁连山一代的问题,在这里就省略不谈吧。且说如题所说,永昌隶属镍都金昌市管辖,地处河西走廊东部,祁连山下,古属凉州,如果说古罗马十字军的后裔,我记得曾经在河西一代见过多次,有放羊的,种地的,其共同特征就是高鼻梁,蓝眼睛头发略黄,也就是所谓的“金发碧眼”吧,回忆里在武威,景泰也见过,甚至兰州城里也见到过,第一次见到时,我还在想“这个老乡咋和外国人一样?”后来文革结束后在一些资料里我才知道还有罗马远征军一说。所以说我还是赞成如题一说

永昌县是不是还有个古罗马十字军后遗?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首先罗马军团和十字军没什么关系。

这个故事大概是这样的,说克拉苏兵败安息后,罗马军团的一支残军冲出包围,开始流亡之路,由于西归之路被安息阻隔,他们只能向东跑,在东逃过程中,一直以雇佣兵的身份存活。

永昌县是不是还有个古罗马十字军后遗?


后来,这支军队被匈奴人收纳了,他们替匈奴人南征北讨,异常勇猛。但是可悲的是,他们遇上了中国历史上最能打的朝代之一,汉朝。

郅支城之战,陈汤率军奔袭千里,翻越葱岭,带领十五个属国的军队大败匈奴人,斩杀郅支单于。这支罗马雇佣兵遂投降汉朝,被陈汤迁回今天甘肃,就成了现在永昌县罗马人后裔的源头。

故事很热血,当然,这是历史。但是有几个问题。

永昌县是不是还有个古罗马十字军后遗?


第一陈汤在消灭郅支单于后所俘获的一千多人他一个也没带走,而是分给了十五个属国,光这一点就和那个故事产生了极大的冲突。而且班固所著《汉书》里压根就没有为罗马战俘设骊轩城的事情,这么大的事,班固不可能不说的,而且骊轩作为地名早在公元前60年就有了,那时候克拉苏还沉浸在消灭斯巴达克斯的喜悦之中。

第二克拉苏兵败是公元前53年,郅支城之战是在公元前36年,这支罗马军团在外漂泊了17年,守仁君很难想象他们是怎么在17年后还能保持战斗力并且在永昌县成功繁衍后代的。

第三是一个例子宋朝时,一批犹太人来到了中国定局。犹太人他们有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的语言习惯,是世界上公认的最难被同化的民族,但是一千年不到,现在这批犹太人已经彻底被 *** 同化了。那支罗马军团并不多,也就几百人出头,两千多年还能保留着自己的特征,守仁君不是很相信。

第四罗马是个多民族国家,整个罗马绕着地中海划了个圈,不是说鹰钩鼻蓝眼睛的就是罗马人,黑头发黑眼睛的也是罗马人。罗马军团招人时不可能说只要伊比利亚人,罗马军团的民族成分是很复杂的。六千人里活下两百,两百人都是罗马城土著,可能性不大。

为什么现在永昌县者来寨都认为自己是罗马人后裔这么火,很简单,祖宗算个屁啊,有钱好花吗?

是有这么回事儿。

那是在汉元帝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西域都护甘延寿与副校尉陈汤先斩后奏, *** 西域十五国联军共同远征中亚,讨伐北匈奴郅支单于,经万里跋涉,汉朝大军终于抵达康居,逼近郅支城,在都赖河畔距城堡处安营布阵。

据《汉书》记载,陈汤在郅支城外发现了一群奇怪的匈奴步兵,摆出了一个奇怪的步兵方阵。

在《汉书》的记载中,关于这支奇怪步兵只有一句话:“步兵百余人,夹门鱼鳞阵,讲习用兵。”

然而,就是这短短的一句话,引起了后人读史者的无限猜测,遐思,乃至意淫。

因为,从任何史书的记载来看,匈奴人向来都是使用轻骑兵作战,从来没有使用过步兵,而且这支步兵还结成了规整的阵型,这不是他们的作风。显然,这些步兵不是匈奴人。

那么这些步兵不是匈奴人,会是什么人呢?于是就有些善于联想的历史学者从“鱼鳞阵”三个字着手,推测他们是罗马人。

也就是说,早在两千多前,汉朝与罗马,这两个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文明,就在中亚这片草原上有过交锋的记录,这无异于一个石破天惊(当然也极其荒谬)的发现。

所谓鱼鳞阵,阵如其名,即队形一层一层如鱼鳞状密集排列,这种密不透风的乌龟阵,的确像是罗马步兵的特色,但光这一点就说他们来自遥远的罗马,恐怕武断。

然而这些历史学者们并不罢休,他们很快就在今天甘肃永昌找到了一座骊轩城,中国古籍曾称罗马为“黎靬”,与“骊轩”音近,所以据此断定,这座骊轩城,就是陈汤在攻破郅支后,汉朝安置这些罗马战俘的地方。然后又有考古学家在那里发现了古罗马人的遗物与墓葬,还发现了不少碧眼金发的古罗马人的后裔。学者们还在这里发现了一段约10米长,1米高的S形土城墙,并认定这就是当年骊轩古城的城墙遗迹。这现存的断壁残垣便成为“古罗马失踪军团定居中国”的有力证据:用重木加固土城以加强防御正是罗马军队独有原作战手段之一。

这可就牛逼大发了,一下子把东西方文明的历史交汇点提前1000多年,马可波罗的棺材板都快按不住了,历史大发现啊!

于是各国媒体开始大狂欢,所以一通炒作,后来又有很多作家们也掺和了进来,又是写小说,又是编电视剧本,甚至中央台还拍了个纪录片叫《消失的军团》,将它进一步发扬光大。再后来武打巨星成龙还据此拍了一部贺岁大片《天将雄师》,著名国漫《秦时明月》中某些情节也从中多有借鉴。这下子可热闹了,永昌县里顿时大兴土木,建起大量古罗马建筑,据说还有一些长相欧化的永昌人竟穿上了戏装一样的古罗马战士服,组织起古罗马军团到各地去表演,村民们甚至信誓旦旦的说自己就是欧洲人,正准备回意大利寻根呢!

图:号称意大利后裔的村民

不过很可惜,这些历史学者们并没有把史书读透,《汉书》的后文明确记载,陈汤将郅支城的所有战俘都赠给了西域诸王为奴,并没有将他安置在汉朝境内。而且根据汉简的记载,这座所谓的骊轩城,其实早在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之前就已经作为一个地名存在,说它跟郅支之战有关,未免太过牵强。

然后这些历史学者的另一个假猜,也十分搞笑。原来在公元前54年,“罗马三巨头”之一的叙利亚总督克拉苏(也就是镇压了斯巴达克起义的那个人)曾率领军队远征安息(Arsacids,即Parthia帕提亚帝国,当时领有全部伊朗高原及“两河流域”,为西亚大国),却在卡雷战役中被安息王佛拉特四世打得全军覆没,只有一支6000多人的军团突出了重围。不过这支军团并没有返回罗马。他们究竟去了哪儿了呢?如此庞大的军团怎么会失踪不见呢?于是有人假设,这流落亚洲的罗马兵团中,大概就有人当了郅支的雇佣军吧。

果然很搞笑,陈汤攻打郅支发生在公元前36年,距离卡雷战役近二十年,这些罗马兵就算活着,而且还逃到了康居,那么他们至少也有四十岁。以古代人的寿命,四十岁已经是老人家了,郅支还要他们干嘛?这其中又疑点丛丛。

最近兰州大学的DNA研究发现,今天甘肃永昌那些所谓金发碧眼的村民,其实与西域诸国一样都是印欧人种,并非什么南欧来的,这个长达数十年的历史学者与各种媒体的集体意淫,终于不攻自破。

所以现在事实很清楚了,所谓骊轩城,也就是河西的中亚移民所建的城罢了;那些古罗马遗物,当是丝绸之路上的商队贸易得来;没啥好大惊小怪。至于骊轩,应为亚历山大之转音,当年希腊亚历山大大帝曾远征中亚,在中亚建了很多亚历山大城,这座骊轩城,应是移民们怀念故乡所取,城墙呢当然也就是学习了罗马人的技术。其实匈奴与西域的部落中也有叫犁汗的,意思想必也差不多。而这个所谓的鱼鳞阵,或许真是从罗马传到安息再传到康居,再由郅支借用的,所以这些步兵绝非罗马人。

当然,骊轩城也算是汉帝国与罗马文明交汇的一个神奇产物,值得学界花心思进一步好好研究、开发。至于是否与陈汤有关,欢迎大家讨论。

我就是金昌市永昌县人,这个问题我应该最具有发言权。永昌县确实有古罗马军团后裔,这个已经被证实,现在这些人就定居在永昌县的者来寨(骊靬村)。

上个世纪末,有专家对散居甘肃永昌境内的骊靬人作了二百例尿样、75例血样基因检测,初步检测出一部分人具有欧罗巴人种基因。从遗传学角度肯定了永昌境内存在欧罗巴人种,即古罗马人后裔。诸多史料、文物证实甘肃永昌县的者来寨正是罗马战俘的聚居地骊靬古城无疑,专家学者认定,这正是公元前53年在卡尔莱战争中神秘失踪的古罗马第一军团,在东移的过程中曾被匈奴收留,在后来的汉匈郅支城之战时又被汉军俘虏,最后由西汉 *** 安置在骊靬城定居了下来。


1947年,英国著名的汉学家德效廉撰写的《古代中国之骊靬城》一文,明确提出:中国古代称罗马帝国为“骊靬”,后又改称“大秦”,《后汉书•大秦》即以“大秦国一名为“黎鞬”。当罗马帝国在公元前20年寻找其失踪的军团时,这一军团已在9年前鬼使神差地落户在祁连山下,这比马可•波罗的中国之行要早1300年。1989年9月30日,《参考消息》披露了一条消息“一位澳大利亚教授认为,他已发现很久以前消失了的“罗马帝国”城现存于中国戈壁滩的边缘……”这个地方就在甘肃省的永昌县境内,这一消息的披露,引起了中外史学家的广泛关注,“骊靬热”在中外随即兴起。这位教授就是戴维•哈里斯。

时光荏苒,两千多年随风逝去。者来寨(骊靬村)现已是一片残存的废墟,你绝对不敢想象,两千多年前却是一座辉煌的古城,远去的“骊靬古城”曾居住过古罗马人和他们的后裔。他们的祖先,两千年前骑着剽悍的战马,一手挥舞着短剑、长矛,一手持着坚固的盾牌,征战厮杀过后,从遥远的故乡一步步走向东方,故乡逐渐远去,他们只能把异乡骊靬当作故乡。两千多年来,语言变了,服饰变了,生活习性也融入了当地汉族和少数民族,但他们的基因未变,他们的后人仍然顽强地用独特的外貌体征展现着自己,用能征善战、勇敢剽悍的优秀基因向世人讲述着历史长河中,那些扑朔迷离的传奇往事。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上一条民族的走廊,一条历史走廊,一座火红的熔炉,一座伟岸的丰碑。史料记载有月氏、匈奴、羌、鲜卑、粟特、回鹘、党项人等等在此繁衍生息。自汉代以来,这些各个民族的人迁居此地,经过两千年的时间,他们早已经融合到人数比他们多得多的其他汉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当中。骊靬古城,骊靬人和骊靬文化,将成为历史留给永昌的一笔丰厚独特的文化遗产。它彰显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的强大包容性和独特的人文魅力。

兵车行中心思想?

兵车行鉴赏

  1.章法严密

  先说形式。这首诗的结构方式古称“一头两脚体”。全诗共三段:第一段(即“头”)共6句(按乐句计算,下同),一韵到底;第二、三段(即“两脚”)各14句,并四次换韵。从整体看,节奏整齐而又略有变化;且各段皆自有起结,析之则三,合则为一。

  再说内容。其特点有二:一是前后呼应,例如第一段以“牵衣顿足拦道哭”写战士家属,颇有生离死别之意,下面就用“边庭流血成海水”“生男埋没随百草”来证明“行人”此去决难生还;又如第二段以“千村万落生荆杞”“禾生陇亩无东西”写农村生产凋敝,第三段再说“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二是层层递进,这在“行人”答话里表现极为鲜明。这篇答话由“点行频”三字领出,接着用“十五北防河”“四十西营田”为例加以证明,又以“武皇开边意未已”说明频繁征兵的原因,揭示了事情的本质,使意境加深一层。循此继进,先以“君不闻”翻出一层新意,揭露“开边”战争给农业生产造成极大危害,土地无人耕种,荆杞遍野;后说本地区人民无以为生而朝廷依旧催索租税,意境又深。再顺势说到战争怎样改变了传统的社会心理,以半宽慰半哀叹的方式将怨愤之情暂时隐藏起来。经过如此层层蓄势,最后更以“君不见”翻出又一层新意,描绘了古战场的阴森景象,将满腔的怨愤一齐宣泄出来,也表达了人民强烈的反战愿望。

  2.生动的场景描写

  诗的开头写士兵家属前来送别的场面。前两句为“宾”,写出征士兵。“辚辚”“萧萧”是听觉形象,令人有人马杂沓之感,可以想见出征士兵之多;“弓箭各在腰”是视觉形象,表明一切准备就绪,只待一声令下就要出发。后四句为“主”,写士兵家属,突出地描写了他们的动作细节。“走”,表明这些人闻讯后立即跑了来,心情万分急切。他们料定,很可能这是生离死别,所以一见面就“牵衣”而泣,“顿足”而呼;待到队伍出发了,他们拦在道上,不让自己的子弟离去,而且哭得更厉害了,千万人的哭声汇成了震天巨响,仿佛吞没了一切……诗人用这些细节给这个场面渲染了极其凄惨的气氛,借此表达了人民对无休止的“开边”战争的怨愤,使这首诗具有明显的倾向性。

  结尾写青海战场的景象,好像是用摄影机拍下的一个全景镜头:漫山遍野,白骨纵横,在阴沉的天色和蒙蒙细雨中,不时地闪出磷火,传来凄厉的鬼哭声。如此阴森的景象,真叫人不寒而栗!诗人这样来描绘古战场,其意仍在讽今──揭露“开边”政策的罪恶,颇能发人深思。

  3.名句赏析

  (1)“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这是对前两句“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所作的形象说明,读罢使人心酸不已。古代孩子留长发,15岁开始用头巾束发。如今,一个刚到束发年龄还不怎么会束发的孩子就被征入伍,而且要到远离父母的北方去“防河”,这是何等可怜啊!所以,连里正也动了心,替他束发。人过40,头发渐白,又刚从前线回来,理当休息了,不料又被派到前线去。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统治者的残酷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2)“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这两句写社会心理的变化。在封建社会里,人们重男轻女,生男则喜,生女则悲;可是现在不同了,反以生男为“恶”,生女为“好”。这种变化是由繁重的兵役负担和士兵大量死亡的事实造成的,反映了人们心灵受伤害之深。这两句主宾分明:上句是自我宽慰之辞,为“宾”;下句是哀叹之辞,为“主”。以自我宽慰烘托哀叹,更显出哀叹之深。这样的心理变化也是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的有力控诉。

  场景、内容解读

  一、场景:

  1、送别场面—诀别

  诗歌以重墨铺染的雄浑笔法,在读者眼前突兀展现出一幅扣人心弦的巨幅送别图:兵车隆隆,战马嘶鸣,一队队被抓来的穷苦百姓,换上了戎装,佩上了弓箭,在官吏的押送下,正开往前线。征夫的爷娘妻子乱纷纷地在队伍中寻找、呼喊自己的亲人,扯着亲人的衣衫,捶胸顿足,边叮咛边呼号。车马扬起的灰尘,遮天蔽日,连咸阳西北横跨渭水的大桥都被遮没了。千万人的哭声汇成震天的巨响在云际回荡。“耶娘妻子走相送”,一个家庭支柱、主要劳动力被抓走了,剩下来的尽是些老弱妇幼,对一个家庭来说不啻是一个塌天大祸,怎么不扶老携幼,奔走相送呢?一个普通的“走”字,寄寓了诗人多么浓厚的感 *** 彩!亲人被突然抓兵,又急促押送出征,眷属们追奔呼号,去作那一刹那的生死离别,是何等仓促,何等悲愤!“牵衣顿足拦道哭”,一句之中连续四个动作,又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得细腻入微。诗人笔下,灰尘弥漫,车马人流,令人目眩;哭声遍野,直冲云天,震耳欲聋!这样的描写,给读者以听觉视觉上的强烈感受,集中展现了成千上万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令人触目惊心!

  2、征夫诉苦—抓兵

  接着,从“道旁过者问行人”开始,诗人通过设问的 *** ,让当事者,即被征发的士卒作了直接倾诉。

  “道旁过者”即过路人,也就是杜甫自己。上面的凄惨场面,是诗人亲眼所见;下面的悲切言辞,又是诗人亲耳所闻。这就增强了诗的真实感。“点行频”,意思是频繁地征兵,是全篇的“诗眼”。它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万民无辜牺牲,全国田亩荒芜的根源。接着以一个15岁出征,40岁还在戍边的“行人”作例,具体陈述“点行频”,以示情况的真实可靠。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武皇”,是以汉喻唐,实指唐玄宗。杜甫如此大胆地把矛头直接指向了最高统治者,这是从心底迸发出来的激烈 *** ,充分表达了诗人怒不可遏的悲愤之情。

  诗人写到这里,笔锋陡转,开拓出另一个惊心动魄的境界。诗人用“君不闻”三字领起,以谈话的口气提醒读者,把视线从流血成海的边庭转移到广阔的内地。诗中的“汉家”,也是影射唐朝。华山以东的原田沃野千村万落,变得人烟萧条,田园荒废,荆棘横生,满目凋残。诗人驰骋想像,从眼前的闻见,联想到全国的景象,从一点推及到普遍,两相辉映,不仅扩大了诗的表现容量,也加深了诗的表现深度。

  3、征夫诉苦—逼租

  从“长者虽有问”起,诗人又推进一层。“长者”,是征夫对诗人的尊称。“役夫”是士卒自称。“县官”指唐王朝。“长者”二句透露出统治者加给他们的精神桎梏,但是压是压不住的,下句就终究引发出诉苦之词。敢怒而不敢言,而后又终于说出来,这样一阖一开,把征夫的苦衷和恐惧心理,表现得极为细腻逼真。

  这几句写的是眼前时事。因为“未休关西卒”,大量的壮丁才被征发。而“未休关西卒”的原因,正是由于“武皇开边意未已”所造成。“租税从何出?”又与前面的“千村万落生荆杞”相呼应。这样前后照应,层层推进,对社会现实的揭示越来越深刻。这里忽然连用了几个短促的五言句,不仅表达了戍卒们沉痛哀怨的心情,也表现出那种倾吐苦衷的急切情态。这样通过当事人的口述,又从抓兵、逼租两个方面,揭露了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加给人民的双重灾难。

  二、人民苦难及其根源

  诗人接着感慨道:如今是生男不如生女好,女孩子还能嫁给近邻,男孩子只能丧命沙场。这是发自肺腑的血泪控诉。重男轻女,是封建社会制度下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但是由于连年战争,男子的大量死亡,在这一残酷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却一反常态,改变了这一社会心理。这个改变,反映出人们心灵上受到多么严重的摧残啊!

  最后,诗人用哀痛的笔调,描述了长期以来存在的悲惨现实:青海边的古战场上,平沙茫茫,白骨露野,阴风惨惨,鬼哭凄凄。寂冷阴森的情景,令人不寒而栗。这里,凄凉低沉的色调和开头那种人声鼎沸的气氛,悲惨哀怨的鬼泣和开头那种惊天动地的人哭,形成了强烈的对照。这些都是“开边未已”所导致的恶果。至此,诗人那饱满酣畅的 *** 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也揭露得淋漓尽致。

  三、思想内容

  诗人把这个历史镜头捕捉到自己的诗中来,不过是拿它作为一出社会悲剧的序幕,而他的主要意图是揭露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压迫。因此,紧接着这个序幕,就通过“行人”答问逐层深入地展示这出悲剧的内容:“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这是说丁壮们无限期地超期服役;“边庭流血成海水”——这是千百万战士战死沙场;“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这是说全国农村生产凋敝;“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这是说人民连生计都无法维持,而朝廷依旧逼索租税。可见,这种艺术概括方式的基本点是,由点到面、由现象到本质地勾画出安史之乱前的一个历史时期里社会的真实状况。读完这首诗,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整整一代人的深重苦难,而且能触摸到诗人那颗同情人民的火热的心。

  这首诗的意义还不止于此,更为重要的是,它表现了诗人反对“开边”战争的坚定立场。“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说明他认识到这种不义的战争是一切苦难的根源;他敢于把战争的责任加在最高统治者身上,这样的勇气是当时众多的诗人所不具有的。诗人的这种立场是一贯的,在《前出塞》中他曾写道:“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这正是杜诗人民性之所在。

  四、结尾写古战场的含义

  诗人描写青海古战场的阴森景象,不是为了宣扬战争的恐怖,而是为说明必须停止对边疆少数民族的战争,即“列国自有疆”(《前出塞》)之意。关于“新鬼旧鬼”的描写,则是当时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段,跟杜甫同期的散文家李华在《吊古战场文》中也有类似的写法,如“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魂魄结兮天沉沉,鬼神聚兮云”“天地为愁,草木凄悲,吊祭不至,精魂何依”等。

兵车行主旨是:倾诉了人民对战争的痛恨,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全诗寓情于叙事之中,在叙述次序上参差错落前后呼应,变化开阖井然有序,并巧妙运用过渡句和习用词语,造成了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

《兵车行》作者杜甫。中心意思是:倾述了人民对战争的痛恨,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灾难。

《兵车行》展现一幅震人心炫巨幅送别图:兵车隆隆,战马嘶鸣,一对对被抓来穷苦百姓,换上戎装,拿上弓箭,在官吏的押送下,开往前线。征夫的父母妻儿乱纷纷地在队伍中寻找、呼喊自己亲人,扯着亲人的衣衫,捶胸顿足,边叮咛边呼号

陆游的《示儿》诗为什么那么感动人?

旅游这首《示儿》即使在现在也经常被人引用。比如有国家情怀的人会借以在 *** 上说出这样一句话。也经常在中国足球与世界杯中稍作改动以抒发自己对某一事物的渴求与希冀。

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千古绝句: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诗词的大意我们在上小学的时候都已经学过。现在基本上有多一半人都能背诵。

此诗所传达的是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表达了诗人对朝廷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也表达了诗人一生的心愿,倾注了诗人满腔的悲慨,既有对抗金大业未成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语言不假雕饰,直抒胸臆。诗中所蕴涵和积蓄的情感是极其深厚、强烈的,但却出之以极其朴素、平淡的语言,从而自然得达到真切动人的艺术效果。

这样的诗句必将流传千古。

《示儿》这首诗是南宋爱国大诗人陆游绝笔诗。陆游一心想为国效力,收复失地。回顾自己的一生,重病生死之间感慨万千,将一生的壮志未酬、忧国忧民之情诉诸于笔端,读来情深意切,忧思万端,情动千古。

陆游(公元1125年—公元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出生宦官之家,靖康之乱时随家人南迁,从小在父辈的爱国教育之下,一心想建功立业,报效国家,收复失地。十二岁即能为诗作文,因长辈有功,以恩荫被授予登仕郎之职。二十八岁时参加进士考试,因名列于秦桧之孙前而招嫉于秦桧,仕途不顺。秦桧死后,才有所升迁。

1209年秋,因感国家内忧外患,陆游忧愤成疾,入冬后,病情日重,遂卧床不起。十二月二十九日(1210年1月26日),陆游与世长辞,享年八十五岁。

临终之际,陆游留下绝笔《示儿》作为遗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第一句中“万事空”,人死如灯灭,生死之间,什么事都是空的,不重要的,“元知”二字给人感觉临终时好像还是有没交待完的事,还有“不空”的。“但悲不见九州同”,悲伤所在的是看不到国家的统一,人死了,还记挂着祖国的山河。如果一个人没有切入肌肤的爱国深情,怎么会在临终这样的牵挂。“王师北进中原日”,陆游一直相信国家有信心、能力收复失地,统一山河,相信宋朝的军队能收复前朝故地。“家祭勿忘告乃翁”,给儿子安顿有好消息一定要祭祀时给他说。

这首诗歌的真是动人悱恻,情动千古,一生为国效力,想收复失地的陆游仕途不顺,宦海沉浮。在生死之间,仍然牵挂祖国的统一。想到自己时日不多,看不到祖国统一,在弥留之际交待儿子祖国统一的一天,祭祀一定要告诉九泉之下的他。可惜,宋朝没有收复故地,没有北进中原,后人也没有“告乃翁”,这也成诗人永远的痛,也是世人永远的痛,永远的遗憾了,也就牵动着后人读者的情感,钦佩和叹服诗人的拳拳爱国之心,流传千古。

问题问得好!《示儿》是陆游临终前写下的最后一首诗。陆游的一生写下了大量的诗篇,保留下来的就有九千三百多首,可以说是一个高产诗人了。那么,陆游的最后这首《示儿》为什么那么感动人呢,这还得从陆游的生平说起。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今浙江绍兴人,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出生的年代,正好是金兵大举入侵中原的时候,所以后来陆游的诗词,大多是抒写了民族的深重危难和自已的悲愤情怀。陆游从小受到爱国思想的教育,所以二十岁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报国壮志。三十岁时参加礼部考式,名列第一,却因为在文中说了“恢复中原”的话而被奏桧除名。但这并没有使陆游就此消沉,也没有动摇他主张抗战的意志和决心。回家后,他仍努力功读兵书,刻苦练武,时刻准备为国家贡献自已的力量。

公元1162年,继位后的宋孝宗起用主战派张俊,准备北伐。为此,陆游积极支持,并提出了一些政治改革的主张。可是后来,北伐失败,宋孝宗对抗战产生了动摇,于是朝中主和投降派重新抬头,张俊遭到罢免,陆游也因为支持张俊而丢官还乡。直到八年后,陆游才被任为四川奉节通判,后来改任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军务办理。在此其间,陆游向王炎提出了收复中原以关中作为根据地的战略方针,但是由于朝中主和派的阻挠,最后王炎被召回京,陆游的战略方针也成了空谈。不久,陆游被调到成都安抚司任参议。

成都安抚司镇守使范成大与陆游早有诗文交往,友谊深厚,所以从不以陆游为下属看待,因而使陆游遭到了同僚的嫉妒,加上陆游因主张抗战报国的壮志不得伸展,所以便常常借酒浇愁,因此又被诬为“不拘礼法,持酒颓放”从而被罢免了官职。

尽管如此,陆游仍是没有改变他坚决反对妥协投降的政治态度,即是被罢官回乡闲居,始终对收复中原怀着满腔的期盼。“死前恨不见中原”,诗人陆游即使到了晚年,仍是抱着忧国忧民的情怀,抱恨自已将死都没有看到对中原的收复。

公元1210年,85岁的诗人陆游病倒在床已有一百多天,且病势越来越严重。这天,他的儿子及一些左邻右舍集于他的床前。陆游的眼神已经失去光彩,大口大口地喘着气,眼看着是活不成了。突然,陆游瞪大着眼睛,示意儿子来到身边,并抓着儿子的手说:“如果有一天大军收复了失地,统一中原,我们家里举行祭祀,你们千万不要忘了把这个消息告诉我啊!”说完,他闭上眼睛似乎是要走了。可是突然,他又睁开了双眼,并示意儿子拿来纸笔。

陆游看见儿子手里捧着的纸笔,立刻来了精神,提起笔慢慢写下了一首诗: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就这样,陆游怀着念念不忘收复河山的悲愤心情与世长辞。但他这首充满着血泪的《示儿》,及他之前许许多多的爱国诗篇,却永还存留于世间,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且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对祖国的热爱。

示震撼千古的遗嘱——《示儿》

追溯至公元1209年,一位86岁的老人在临终前,写下了震撼千古的遗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是一位令人肃然起敬的老人,他就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陆放翁。 诗言志,诗是心声。在陆游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陆游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

《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 *** 。  

 陆游出生第二年,北宋沦亡,宋室南迁,国家分裂,金兵南侵,民不聊生。陆游二十岁便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报国壮志,三十四岁出仕便坚决主张抗金复国,却一直受到朝廷投降派的压制,多次被贬职、罢官,然而他矢志不移,统一国家的信念始终没有动摇。  

 陆游一生写了9000多首诗词,其中大量的是抗金复国的诗词。许多诗词佳句至今读来还是让我们热血沸腾。  

 “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  

 “ 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我们敬仰陆游,是因为他深爱自己的祖国,用一生践行爱国之志。 南宋朝廷昏庸,主和派占多数,朝廷偏安江南,苟且偷生,不思抗金复国。但陆游一生都主张抗金复国,是坚定的主战派。他曾在南郑军中任职,南郑是南宋的抗金前线,他亲自参加巡边,曾与金兵遭遇激战,但不久他就被朝廷调成都任职,被迫离开抗金前线。他多次上书朝廷献上经略中原之策,但未及用上,壮志又化泡影。尽管人微言轻,但他对祖国爱得那么深沉、那么执着,用诗用词抒发了对祖国的爱,对统一祖国的期盼。从青年到壮年到老年,他始终不渝;及至86岁,垂垂老者,给儿女留下了《示儿》诗。  

  陆放翁的《示儿》确是震天动地,憾人心魄。一个86岁的老人在临死前想到的仍是祖国的统一,境界多么高尚啊!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这种遗恨从生前留到死后。在生命弥留之际,心情更为沉痛。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结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附录原诗: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陆游。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死于宋宁宗嘉定二年(1209)十二月二十九日阴历,即公元1201年一月二十六日。卒年八十五岁。这首《示儿》诗,是他死前的绝笔。这是以诗的形式,作为对儿子们(他有六个儿子)的遗嘱,但他只字不提家事,而提的是国家大事,这在古代文人中是罕见的。

本诗是他一生爱国思想的总结,伟大的人格,崇高品质的写照。

这位朋友你好?从常理上讲阳历与阴历似乎应差一年。弘扬民族文化需认真负责,特:表示感谢!我的资料来源于黑龙江大学,七九年中文系教课书上。也许哪记错了?欢迎您谨以指正。

无一败绩的天国绝美女将领苏三娘结局怎样?

针对太平天国美女将领苏三娘的历史记载,在正史中找不到丝毫笔墨,只能鉴于野史之中。

针对其最终结局,坊间传闻有三种。

第一种十分悲壮,说她在北伐战役之中因孤军被困,与丈夫罗大纲双双战死沙场,尸骨无人掩埋,化为尘埃。

第二种平淡无奇,只说天京陷落,洪秀全被曾氏兄弟挫骨扬灰,众将领死的死、逃的逃、抓的抓,所以下场不一。而苏三娘则是杀出一条血路之后,换上民妇粗衣,而后隐居山野,不知所踪。这个结局看上去还是不错的,不管怎样,命活了下来,至于日子过得是甜是苦就看自己造化了。

而第三种说法,则忒是不堪,说的苏三娘被清军俘获,清军一见这个美艳佳人,便纷纷起了歹心。苏三娘性烈,欲咬舌自尽,但被制伏。怕她再咬舌,便以木核桃塞口,而后剥尽衣衫,以绳索缚住四肢,四敞大开摆放军营帐。一连几日,清军将士“你方唱罢我登场”,将个苏三娘折腾的三魂不见七魄,遍体鳞伤。怕她死去,还不时为她灌下人参汤。

后几日,曾九帅下令,将贼逆苏三娘凌迟正法。提前三日贴出告示,让百姓前来观刑。告示贴出即日起,人们争相前往,有人专门靠提前占据“有利位置”,而后转手卖钱小赚一笔。行刑当日,人头攒动,将个菜市口围的水泄不通。

监斩官天不亮便提前到场,卯时刚过(凌晨7点过后),便有鸣锣开道声,只见两个差役抬着一个大笸箩,内中坐有一人,此人披头散发,面无血色,除腰间一块红布之外,周身上下再无一丝。此人非是旁人,正是大名鼎鼎的苏三娘。

有不少浪荡子、登徒子、地痞无赖凑上前去,在其身上乱抓乱摸,而苏三娘则双目紧闭,任人放肆。到了行刑台前,差役将笸箩放下,其中一差役将苏三娘抱到刑台之上,而后刽子手接过,用浸水牛皮绳捆缚提前搭好的木架之上。

监斩官宣读其罪状,而后大令一丢,行刑开始。刽子手用小刀在其大腿内侧各去取下两片肉,一片往空中抛、一片重重摔在地上,这是所谓的祭天地。一番仪式之后,行刑才算正式开始。

头一刀,先在额头上横切一下,而后用力往下一扯,这块皮肉正好遮住人犯眼皮,使其不能与刽子手对视。而后于双臂下刀,每割十片肉,便托在手中绕人犯转一圈,而后往地上一丢,旁边一个帮手将肉捡起,当场售卖。民间传说这种肉拿回家用瓦片烤干之后,可以治疗疟疾。

只因过于不堪,中间过程不必细述,只说两个时辰后,苏三娘手臂、胸前、双腿已经是只有肉而无皮,刽子手用药油涂之,用以止血。监斩官与刽子手吃过饭后,继续行刑。到了申时,一代女将已经只剩下一张面目还有皮肉之外,其余已经割尽。虽如此,人却不死。因口中有木核桃,故不能言语,只能呜咽。

再看刽子手,用小刀往其心口一刺,而后一转,将心头一点肉切下。苏三娘顷刻之间,便咽气呜呼。刽子手取来大斧,将其头颅砍下,用绳索系住头发往上一吊,此名“枭首”。而后再将躯干剁为八块,名曰“大卸八块”。此时皮肉已经售卖一空,这些骨头照样有人购买,而私物则早已被人高价买走。

可怜太平天国一代女将,落得如此下场,实在令人唏嘘。

文章参考《太平天国野史录》

注:近代史学家认为历史之中根本没有苏三娘之人,其人物形象来源于洪宣娇,实则并无此人。

“城头鼓角声琅琅,牙卒林立旌旗张,东家西家走且僵,路人争看苏三娘。”这是赞美天国女将苏三娘的一首诗。传说苏三娘是一位快意恩仇,重情重义的奇女子,本姓杨,出身于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因父亲遭奸人陷害致死,因而家道中落,被迫流落江湖,靠卖艺为生。因为嫁给苏三为妻,人称苏三娘。苏三是灵山天地会头目之一,控制着大湟江的船只运输,过的是刀口舔血的日子,后来在争抢地盘的械斗中被同行杀害。苏三手下劝说苏三娘出面,带领他们报仇雪恨。为了替夫报仇,苏三娘率领手下杀掉仇家,夺回地盘,由此成为大湟江上著名的“水匪”头目。

1850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准备实施武装起义,为了壮大声势,派人前来共商义举。苏三娘率2000余人加入太平军,参加金田起义,随后率女军征战沙场,立下赫赫战功,获封军帅之职,成为著名的女将之一。1852年,太平军杀出广西,越湖南,克武昌,顺江东下,攻陷金陵。苏三娘身经百战,所向披靡,“两臂曾经百余战,一枪不落千人后”,堪称巾帼不让须眉。攻陷南京后,苏三娘协助洪宣娇管理女营事务。不久后奉命与猛将罗大纲率部攻打镇江。战斗中,苏三娘英勇奋战,飞身登城,镇江很快被太平军攻陷。罗大纲也是天地会成员,类似的经历博得了苏三娘的好感,最终嫁给了罗大纲为妻。
此后,苏三娘与罗大纲一起消失,再不见任何记载。关于苏三娘的下落有以下三种说法:

一、1855年五月,天京附近的休宁,太平,芜湖相继失守,罗大纲夫妇奉命带兵回救,双双战死于沙场;

二、1855年,罗大纲战死沙场后,苏三娘意图殉情,被部下发觉后幸免于难,此后心灰意冷,郁郁而终;

三、1864年,天京失陷后,苏三娘幸运地逃出天京,隐居于山野乡间,过着平凡恬静的生活。不管是哪一种说法是真的,可以预见的是,由于太平天国以失败而告终,身为一代女将的苏三娘必然不会有什么美好的结局。也有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实际上根本没有苏三娘这个人物,是人们根据洪宣娇的故事而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

文/历史茶坊 点击关注,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原创首发!请动动手指在下方点个赞,欢迎转发和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苏三娘是太平天国众多女将领之一,这位小酒馆老板娘出身的女中豪杰,德才兼备,智勇过人,文武双全,为太平天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书写了一段历史传奇。

(苏三娘剧照)

那么,苏三娘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她的最后结局又是怎样的呢?

关于苏三娘的出生、籍贯、真实姓名等,史书上记载含混不清。有人说她姓冯,出生于广西灵山石塘镇苏村。也有人说她是广东高州人,《横山志》记载:“苏三,灵山苏村人,其妻冯氏,高州人。”从这里可以看出,苏三娘确实是广东高州人。

据说,冯氏出生于武术世家,其父是当地远近闻名的武林高手,18般兵器样样精通。幼时的冯氏极具武学天赋,“不爱红妆爱武装”,整日里和男孩儿们舞枪弄棒,比划拳脚。

父亲也算开明,从小就教冯氏武术,希望他的女儿能在乱世里凭借拳脚功夫保护自己。不过,冯氏后来的武学成就,却大大地出乎父亲的意料。她臂力过人,能轻易拉开一张硬弓,还能左右开弓。冯氏尤其善使双刀,舞将开来,只见刀光不见人影。

武艺高强的冯氏虽身材高大,但也生得眉清目秀,容貌俏丽,弯弯的柳叶眉下有着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楚楚动人。

长大后的冯氏,嫁给了当地的一户殷实人家,开了一家规模不大的小酒馆,衣食无忧,生活倒还平静。但是,丈夫在加入天地会后,被人谋财害命。无奈之下,冯氏只好随父一起四处卖艺求生,辗转来到横县百合圩。

在卖艺过程中,当地一伙流氓垂涎冯氏的美貌,欲当众调戏她。

正当父子俩身处险境之时,苏三恰巧路过,于是拔刀相助,打得一众流氓落荒而逃。冯父为答谢苏三,将冯氏嫁给了他,从此冯氏便被人称为“苏三娘”。

(苏三剧照)

苏三表面上是当地开当铺的商人,其实是天地会首领之一。而他的当铺,则是天地会的秘密联络点。

在成为苏三的妻子后,苏三娘自然也就成为了天地会的中坚力量。他们打着“打富济贫、杀官放囚”的口号,迅速得到穷苦百姓的积极响应,势力逐渐强大。

1850年初,苏三夫妇率领天地会攻打当地县衙。苏三娘一马当先,接连攻下两个据点,但终因寡不敌众败下阵来。

不久,苏三被当地团练伏击,不幸身亡。

愤怒的苏三娘决心为夫报仇。传说她一身缟素,率三四千会众,“旗上书‘为夫复仇’字样,骑战马,持双刀,一日阵毙教头四名”。时任湖北学政龙启瑞目睹了苏三娘的飒爽英姿,曾赋诗云“东家西家走且僵,路人争看苏三娘”。

苏三娘的报复行动,遭致各地清兵集体围剿。身单影只的苏三娘深感实力不济,于1850年10月,加入到了洪秀全领导的队伍中。

和他们一同加入的,还有罗大纲、田芳等数支天地会武装。后来这些武装力量大多受不了太平军的约束,先后离去,只剩下苏三娘和罗大纲两支队伍。

加入太平军的苏三娘如鱼得水,成为一支女军的首领,先后随太平军参加了一系列战斗,包括攻打象州、永安、桂林等。每次战役,苏三娘都身先士卒,所向披靡,建功无数。在攻克扬州城时,“女将苏娘,年二十有余,姿色秀丽,率众登程,众皆嘱目”。

(罗大纲剧照)

1853年3月,太平军攻下南京,苏三娘任女营副总管,协助“御妹”洪宣娇管理整个太平女军。当年8月苏三娘与罗大纲奉命率部攻打镇江,苏三娘同样冲锋陷阵,带领太平军顺利攻克镇江。

其后不久,苏三娘嫁给了罗大纲,夫妇俩共同镇守镇江,粉碎了清军的一次次反扑。

就在苏三娘嫁给罗大纲后,这位名噪一时的巾帼英雄,却从此销声匿迹了。《天国志·列女传》中对她的最后记载是:“乙荣五年(1855年)嫁与罗大纲,自后无闻。”

那么,苏三娘最终的结局究竟是什么呢?

第一种说法,苏三娘在保卫镇江的战役中,由于每战必亲临前线,清军就掌握了她的这一特点,派太平军的叛将认出了她,专门向她开炮,苏三娘由此死于战斗之中。

第二种说法,苏三娘死于太平军的北伐战斗中,因为她率部孤军深入,陷入清军的重重包围之中,最后弹尽粮绝,自杀身亡。

第三种说法,清军攻陷天京后,苏三娘化装出逃,得以免遭毒手,最终过上了隐居生活。

第四种说法,天京沦陷后,苏三娘受尽清军的 *** 和折磨,最终被斩杀。

当然了,不管苏三娘最后去了哪里,太平天国覆灭了,作为太平天国女头领的她,绝对不会有什么好结局的。

(参考资料:《天国志·列女传》《横山志》等)

苏三娘,籍贯广州高州人,清末太平天国著名女将。其本名并不姓苏,本姓杨,叫玉娘,是因为嫁给了苏三为妻,变被称之为苏三娘,就像现在社会的张太太,李夫人一样是表明其身份的一种尊称,与其的本家姓氏没有多大的关联,毕竟封建社会是男权社会,出嫁从夫的三从四德观念,根深蒂固的。

杨玉娘不像古代的一般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为了生计从小闯荡江湖卖艺为生,拿手绝活飞镖,嗖....嗖嗖的那是打的百发百中。后与江湖浪子苏三情投意合结为了夫妻,苏三乃是灵山当地天地会的头目之一,有一支强壮的农民起义队伍,专门劫富济贫与满清 *** 作对,受到一部分底层平民的支持,婚后的苏三娘偶尔跟随丈夫绑绑肉票,偷袭一下清兵,劫富济贫与丈夫过起了随心所欲没羞没臊的生活。

后来,在一次普普通通的战斗中,由于叛徒的出卖,苏三被官兵埋伏包围而乱箭射死。心碎的苏三娘在逃生部众的拥戴及天地会总会的支持下拉起一支队伍,杀了仇人替夫报仇。与1849年冬,率部众2000余人加入太平军参与了金田起义,为太平天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官居女军统帅,后来南征北战镇守镇江。从1854年之后,功名显赫的苏三娘忽然就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史料中也不见一丝记载,给后世留下了一个个不解之谜。

苏三娘这个人物,正史中是没有的,只存在于野史传说里。

但是,我认为类似苏三娘这样的女性将领,太平天国里肯定是有的,因为太平天国的一项重要政策就是男女平等。

女孩们别以为这是什么好事。太平天国的男女平等,更多的不是权力上的平等,而是责任上的平等。

洪秀全曾说:“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

他说这话,并不是因为真的尊重女性,而是因为和清军比起来,太平军显然是少数,怎么才能扩大兵力呢?很简单,把女人当男人使。

(网络配图)

也就是说,男人能干的事儿女人都能干,都得干,种田、劳役、兵役,绝不会因为女性身娇体弱就能免除,体力上,必须像男人一样能干苦活;智力上,对不起,不需要。

大名鼎鼎的太平天国女状元傅善祥,聪明伶俐,颇有智谋,但天国不需要她的智力,最终成为东王杨秀清的玩物。

太平天国定都南京之前,男女实行隔离制,这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隔绝了军中私情。但定都之后,依然实行男女隔离就有点奇怪了。

这个制度是很不讲人性的,并不是从军的那一部分才隔离,而是所有男女都隔离。也就是说,打散了家庭的概念,母亲、姐妹住女营,父亲、兄弟住男营。

(网络配图)

我认为这不是在讲究军中纪律,纯粹是担心女孩们结婚生子,耽搁时间,有损天国战力。

这个制度实施了四年,在众人的 *** 下被取消了。很多单身将领这才娶上了老婆,很多女孩也终于可以享受家庭的温暖。

真正的男女平等,应该是根据各自擅长领域,有所引导,自主选择,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而不是搞一刀切。让女孩去当苦力,或者让男孩去绣花,这像话吗?

洪秀全再说男女平等,手底下也没有一个女王。

数得上的女性统治者只有洪宣娇,洪宣娇并不是洪秀全的亲妹妹,原名杨云娇,曾说自己梦到天父,是天父之女下凡,洪秀全自认是天父之子,就认她为妹。后来嫁给西王萧朝贵,称为西王娘。

(网络配图)

说回苏三娘,在太平天国的氛围里,从女兵中冒出个把小将领很正常,她也许姓李,也许姓张,也许美若天仙,也许貌若无盐,在书生们的笔下化为长相绝美的苏三娘。

关于苏三娘的结局,有三种传说。

第一种是在北伐战役中孤军被困,与丈夫罗大纲战死杀场,尸骨无存;

第二种是清军攻破天京时杀出重围,隐居民间;

第三种最惨,突围时被清军抓住,受多人 *** ,欲自尽而不能,最后被凌迟处死。

我希望是第二种,但实际上其他两种更有可能。

(网络配图)

清廷和太平天国交战数年,双方都损失惨重,到最后决战时,大家都杀红眼了,彼此间有着深仇大恨,所以众多苏三娘结局悲惨。

所以,苏三娘是一个杜撰出来的人物,原型却必然存在,而且结局堪忧。这是时代造就的悲剧。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梁山108将,59人征方腊时战死,其余49人命运如何?

题主读过《水浒传》没有?征完方腊除去阵亡病死的,得以生还的只有三十六人,那来的四十九人?

噢,我忘了,还有出征时留在京城的五名好汉:安道全、皇甫端、金大坚、萧让、乐和,可三十六加五也不够你的四十九名之数呀?况且路上又逃了四人:燕青、李俊、童威、童猛,病死两人:鲁智深、孙二娘,出家当和尚一人:行者武松。

所以回到京城正将只有:宋将、卢俊义、吴用、关胜、呼延灼、花荣、柴进、李应、朱仝、戴忠、李逵、际小七,偏将有:朱武、黄信、孙立、樊瑞、凌振、裴宣、蒋敬、杜兴、宋清、邹润、蔡庆、杨林、穆春、孙新、顾大嫂。

你数数,他们够四十九人吗?

宋江卢俊义李逵被毒死,吴用、花荣在宋江坟前上了吊,其余人弄个小官当当安度晚年了,也只有阮小七回归水泊继续以打打鱼为生了。

谢谢邀请,梁山好汉征方腊已经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了。

梁山共108人,59人战死,其余49名幸存者分别选择了回朝就职,另寻他路,告老还乡等方式度过余生。

回朝任职者:

玉臂匠金大坚(御前听用,后任职于内府御宝监)

紫髯伯 皇甫端(御前听用,后任御马监大使)

圣手书生 萧让(蔡太师府任用)

铁叫子 乐和(王都尉府中使令)

神医 安道全(调御前听用)

镇三山 黄信(任职青州)

病尉迟 孙立(任职登州)

小尉迟 孙新(任职登州)

轰天雷 凌振(火药局御营任用)

另寻他路者:

小遮拦 穆春(看视病人,后返乡为民)

浪子 燕青(出走于杭州)

混江龙 李俊(诈病于苏州,后出海,为暹罗国之主)

出洞蛟 童威(看视李俊,后随李俊出海)

翻江蜃 童猛(看视李俊,后随李俊出海)

神行太保 戴宗(终老于泰安州岳庙)

活阎罗 阮小七(终老于石碣村)

小旋风 柴进(辞官务农)

扑天雕 李应(返乡)

鬼脸儿 杜兴(伴李应返乡)

母大虫 顾大嫂(随夫回登州)

独角龙 邹润(辞官返乡)

一枝花 蔡庆(返乡为民)

铁面孔目 裴宣(返回饮马川,受职求闲)

神算子 蒋敬(返乡为民)

回朝被害者:

玉麒麟 卢俊义(毒毙于淮河)

呼保义 宋江(毒毙于楚州)

黑旋风 李逵(毒毙死于润州)

自尽身亡者:

智多星 吴用(自缢于宋江墓前)

小李广 花荣(自缢于宋江墓前)

出家修行者:

入云龙 公孙胜(出家求道)

神机军师 朱武( *** 孙胜出家)

混世魔王 樊瑞( *** 孙胜出家)

花和尚 鲁智深(坐化于杭州)

行者 武松(出家并终老于杭州)

抗金赴难者:

双鞭大将 呼延灼(为国捐躯)

美髯公 朱仝(后立战功)

重病不治者:

青面兽 杨志(患病,先寄留丹徒,后病逝)

杨志很有争议,因为在《水浒》中提到杨志是宋江征讨方腊的时候就病倒了,留守丹徒。一直到胜利了才传来死讯。因为题主问的是49人名单,只好算作在内!

船火儿张横(患瘟疫,寄留杭州,后病逝于杭州)

没遮拦 穆弘(患瘟疫,寄留杭州,后病逝于杭州)

毛头星 孔明(患瘟疫,寄留杭州,后病逝于杭州)

旱地忽律 朱贵(患瘟疫,寄留杭州,后病逝于杭州)

锦豹子 杨林(患瘟疫,寄留杭州,后痊愈返回饮马川,受职求闲)

白日鼠 白胜(患瘟疫,寄留杭州,后病逝于杭州)

笑面虎朱富(看视病人,后病逝于杭州)

豹子头 林冲(病逝于杭州)

病关索 杨雄(病逝于杭州)

鼓上蚤 时迁(病逝于杭州)

铁扇子 宋清(患病在家,不详)

“酒驾身亡”者:

大刀 关胜

虽然是重病而死,但是病因是因为自己醉酒坠马!个人认为关胜是梁山兄弟里死的最没出息的一个

除了朝廷早期留下的五人:地灵星神医安道全,地文星圣手书生萧让,地巧星玉臂匠金大坚,地乐星铁叫子乐和,地兽星紫髯伯皇甫端,其他幸存将佐只有二十七人。这二十七人除去宋江、卢俊义等少数几人受封做官,其余人等各奔东西。

很多原来的山大王又重新回到“原单位”。比如裴宣回了饮马川,受职求闲;邹润回了登云山,自在半生;穆春回了揭阳镇,继续“当恶霸”;阮小七回了石碣村,继续打鱼;宋清回了郓城老家,继续种地;柴进回了横海郡,继续做大官人;燕青归隐,做了逍遥客;戴宗出家,做了隐士;李俊、童威、童猛出海去了外地,自立为王,建立暹罗国,就是现在的泰国;公孙胜、樊瑞、朱武一起修炼,不问世事;关胜、呼延灼、朱仝等旧军官和公门中人重新做了武将……

不谙政事的宋江、卢俊义都被陷害毒杀,李逵跟着宋江做了冤死鬼,吴用、花荣上吊,殉了哥们儿……

轰轰烈烈水浒传,到头来就像徽宗梦游蓼儿洼,真的就是一场梦啊!

感谢邀请!

回答的时间迟了,看到其他大神都把问题回答的清清楚楚,剩下的人名都说的一个不拉,很佩服!

我就想不通为什么梁山会选择攻打方腊!梁山是在占尽优势时候选择的招安,而我对宋江自己跑去东京,而且求的竟然是一代名妓李师师!这个我真的不知道梁山怎么想的?要不要脸了?吴用平时看起来一副得道高人的样,事事算无遗策,怎么尽出这混招?

当然李师师在水浒传里边的出场真的是惊艳了众人,最后抛下一切跟随燕青而去,更是对这位仰慕不已!

这些都是后话,还是说梁山这些将大好形势弄的最后死伤几乎殆尽,多好的一副牌,宋江最会笼络人心江湖声望极佳,玉麒麟卢俊义号称河北三绝,吴用有小诸葛之称,公孙胜得道之人,马军五虎将除林冲外都是大将领过一方军马,而林冲武力惊人,此外还有杨志徐宁病太尉等人也是超级高手,兵法谋略阵法冲锋都有人!步军有鲁智深武松李逵等人,水军有浪里白条过江龙,神医送信的养马的应有尽有!坐镇八百里水泊梁山,进可攻退可守,不怕粮草水源断绝,竟然会求着招安!

那时候应该是没有西游记的故事,不然怎也得学学孙悟空,我就是这么强,来给我封个齐天大圣,不然我大闹天空!可惜晁盖一死众人再无那通天的雄心,不敢自立为王,只想着得到朝廷的谅解认可,终于求徽宗情人出手得招安,无条件宣布自己投降,离开自己的大本营,走入方腊的大本营,狗咬狗一嘴毛的故事开始了也结束了!朝廷还是那个朝廷,一箭双雕收拾两方势力,徽宗估计做梦都能笑醒,只是醒来不见了美人师师!

TOP10 史进、石秀、陈达、杨春、李忠、薛永  地点:昱岭关  《水浒传》的读者一定知道昱岭关这个地名,该书第一百一十八回的回目就是:“卢俊义大战昱岭关宋公明智取清溪洞”。这个地点预示着这部不朽名著的哀伤结局:宋江投降朝廷后,率水泊108将与南国方腊血战于此,损失数十员大将――曾经快意恩仇的梁山好汉们自此渐渐陷入“招安”悲剧的泥淖。  惨状:北宋末年,方腊义军曾与宋军在此大战,《水浒传》写宋江征方腊过程中,阵亡头领竟达五十九员之多,光是卢俊义这一路,有一次派史进、石秀、陈达、杨春、李忠、薛永六员将校攻打昱岭关,就遭到南军猛烈的驽箭。“可怜水浒六员将佐,都作南柯一梦。史进、石秀等六人,不曾逃得一个出来,做一堆儿都被射死在关下”,“三千步卒,止剩得百余个小军,逃得回来。”  自弓箭被广泛应用于战场之后,“精确打击”和“地毯式轰炸”便是弓箭最主要的两个使用途径。如果你有宣赞、欧鹏的眼疾手快,或能躲过弓箭“精确打击”的袭击,但是如果面对多如飞蝗的“地毯式轰炸”,恐怕任何名震天下的大将也只有束手待毙的份了。所以当史进六人进入江南神射手庞万春精心布置下的弓箭阵时,除了变成刺猬之外再无其他选择。锋利的箭头可以打得人面目全非,长长的箭杆可以穿透厚实的躯干,流出的是血,带出的是肠,留下的是洞,万箭穿身是何其痛苦,密布箭矢又是多么恐怖?可以想象,当把数十甚至上百枝箭矢从史进等人身上拔下来时,面对一堆烂肉,谁还能再看出史进“银盘也似一个面皮”的脸颊呢?而且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箭头上面一般都有倒钩,进去容易 *** 难,每拔一根都会带出大量血肉,甚至内脏,最终拔尽箭头时,血肉模糊已经是最轻的形容了!  可叹史进梁山第一位出场的好汉竟落得如此悲惨结局!  可怜石秀“梁山全伙在此”的余音尚在却已命绝昱岭!  可悲陈达杨春水浒第一个山头的头领功名未成人先死!  可笑李忠吝啬一世精打细算终带得免费弓箭无数而去!  可惜薛永将门之后未振祖上风采竟已先行魂断荒山岭!  梁山上除了史进六人之外,还有飞天大圣李衮也是被乱箭射死,在此一并祭奠。  惨烈程度:6.0 TOP9 玉幡竿孟康  地点:乌龙岭下长江  惨状:“孟康见不是头,急要下水时,火排上火炮齐发,一炮正打中孟康头盔,透顶打做肉泥。”  孟康,绰号“玉幡竿”,喻为身材修长,玉树临风之意,好像笔直的幡竿一样,是典型的仪仗队排头兵的标准身材。孟康长得帅,还有一手巧夺天工的造船绝技,又擅长水陆两栖作战,是梁山上非常难得的一个人才。当征方腊战役打到胶着之时,孟康再一次 *** 入了水军,随阮小二、童威、童猛一起执行突袭方腊水军的任务。面对敌人排山倒海的火排,孟康、阮小二选择誓死一战,风格不同的童威、童猛则及时上岸抽身。结果孟康被一炮击中头盔,透顶打做肉泥,成为梁山好汉当中唯一一位死于热兵器的好汉。虽然真实北宋的火炮威力有限,但参照书中关于凌振火炮的杀伤力来看,正中头盔的孟康也的确只能用“肉泥”来形容了。一世在江中行走的孟康,最终随波而去,也算生于斯,长于斯,终于斯了。  惨烈程度:6.5  孟康是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人物,祖籍真定州人氏,因长得人高马大,又极白净,一身好肉体,人称“玉幡竿”。孟康善于制造大小船只。因押运花石纲,孟康奉命造大船,被负责的提调官欺侮,一气之下杀了提调官,弃家逃走江湖,在饮马川安身,跟随邓飞、裴宣。  孟 康  排 名:坐第70把交椅。  籍 贯:真定州(今河北省正定县)。  绰 号:玉幡杆。  星 号:地满星。  上山前身份及职业:造船匠。  上山原因:因不堪受监造大船提调官的责罚,将其杀后,落饮马川,后同邓飞等一同上梁山。  梁山职务:战船监造使。  武 器:回旋锚。  必杀技:五十回旋斩。  主要事迹:上梁山后监造了许多船只,奠定了梁山水军的基础。  结 局:征方腊时被火炮打死。TOP8 小温侯吕方、赛仁贵郭盛  地点:乌龙岭  惨状:“自此首先奔上山来夺岭,未及到岭边,山头上早飞下一块大石头,将郭盛和人连马打死在岭边。这面岭东关胜望见岭上大乱,情知岭西有宋兵上岭了,急招众将,一齐都杀上去。两面夹攻,岭上混战。吕方却好迎着白钦,两个交手厮杀。斗不到三合,白钦一枪搠来,吕方闪个过,白钦那条枪从吕方肋下戳个空,吕方这枝戟却被白钦拨个倒横。两将在马上,各施展不得,都弃了手中军器,在马上你我厮相揪住。原来正遇着山岭险峻处,那马如何立得脚牢,二将使得力猛,不想连人和马都滚下岭去。这两将做一处��死在那岭下。”  小温侯吕方、赛仁贵郭盛是《水浒传》中著名的一对少年将军,他们从对影山一登场便令人眼前一亮,他们飞舞的衣袂,俊朗的外表,蓬勃的朝气,神奇的戟法,是继小李广花荣之后最让人过目难忘的少年英雄。他们因慕名而决斗,由决斗成挚友,从对影山起到乌龙岭止,真正做到了形影不离,生死相随。然而这样一对花样美男的结局,却是让人黯然神伤之极。当滚下的巨石将郭盛连人带马打成稀烂时,巨大的冲击力不仅碾碎了郭盛标准美男的身躯,也碾碎了我们对于这位曾经叱咤疆场花样美男的所有记忆。一地的肉泥,已经分不清哪片是郭盛的,哪片是战马的。望着满地的血肉,这真得是那位“素罗袍光射太阳,银花带色欺明月”的郭盛吗?人们还未从郭盛惨死的痛苦中清醒过来,吕方又在与敌悍将白钦的激烈肉搏中滚落悬崖,摔成齑粉,在真正做到与敌同归于尽之时,也与敌人的遗体永远地交织在了一起。吕方与郭盛双双在乌龙岭上阵亡,一个与敌将永远融合,一个与战马混为肉泥,两个《水浒传》中最风华绝代的少年英雄都以最为惨烈的方式离开了人世,离开了他们所热爱的江湖,离开了他们一生誓死追随的公明哥哥。  吕方与郭盛走了,留下了一地难以归拢的碎肉,还有一段必将被人永远传诵的传奇。也许帅哥在活着的时候深受旁人的妒嫉,所以死时一定会非常惨烈,吕方、郭盛如此,张顺如此,孟康如此,被磨扇击得面目全非的郑天寿也是如此。  残躯最终融于泥土,但传奇却将永驻人心!  别了,吕方!别了,郭盛!  更多精彩请看姚看江湖的天涯博客:姚看江湖  惨烈程度:7.0TOP7 宋万,焦挺,陶宗旺、邹渊、杜迁  地点:润州(宋万,焦挺,陶宗旺)、清溪(邹渊、杜迁)  惨状:“宋江点本部将佐,折了三个偏将,都是乱军中被箭射死,马踏身亡。那三个?一个是云里金刚宋万,一个是没面目焦挺,一个是九尾龟陶宗旺。”  “邹渊、杜迁,马军中踏杀。”  两军交锋,千军万马,如滚滚洪流,所过之处尘土飞扬,乱石穿空。尘埃石块尚且如此,血肉之躯夹杂在其中,犹显得羸弱不堪,而梁山好汉的陨落也正是从两军混战中的踏杀开始的。历经百战而未损一将的梁山好汉,在踏上江南方腊国开始,便走上了陨落覆灭之路。首战润州,梁山元老宋万、相扑无对的焦挺、一专多能的陶宗旺都在乱军中被箭射死,又惨遭马踏如泥。临近尾声的清溪之战,另外一位梁山事业的开辟者杜迁也同样死于踏杀,与好兄弟宋万在征方腊的一首一尾两个时间节点落得了同样的悲惨结局,或许这就叫做冥冥中注定。与杜迁一起赴难的还有登云山的当家人邹渊,如果再加上乱军中死因不明的菜园子张青,还有被王寅马匹撞成车祸现场的青眼虎李云,那么梁山共有七位好汉被马踏如泥(李云勉强算),是死亡人数极高的一种惨烈死法。在这七人中死得最惨的当数宋万,焦挺,陶宗旺三位,他们在乱军中可能已经被射成了刺猬,再经成千上万战马和步兵的踩踏,恐怕已经完全和泥土混合,成了真正的马踏如“泥”,想来最终也是通过衣服号牌才最终辨识清楚身份的。  惨烈程度:7.0 TOP6 赤发鬼刘唐  地点:杭州候潮门  惨状:“刘唐要夺头功,一骑马,一把刀,直抢入城去。城上看见刘唐飞马奔来,一斧砍断绳索,坠下闸板,可怜悍勇刘唐,连马和人同死于门下。”  刘唐并非《水浒传》中十分浓墨重彩的人物,但却给人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他以 *** 的裸睡姿态出场,被黑都头雷横当作邀功请赏之物枉吊了一夜;他为了替恩人晁盖夺回银两,大战插翅虎上演了《水浒传》最精彩的一出步战;他千里寻晁,透出了生辰纲的惊天秘密,左右了水浒剧情的发展;他身挑重任,为宋江背来了最终改变天下命运的书信和金条。刘唐毫无疑问是智取生辰纲几回中最重要的角色。只可惜英雄的辈出,将刘唐淹没在了其他英雄人物的光环之下,直到最后千斤巨闸的落下,形如肉饼的刘唐才再一次让人们惊觉他曾经的伟大。那个“鬓边一搭朱砂记”、形容有些丑陋,但却十分忠义的刘唐就这样以一种非常让人难以接受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侠义之旅。曾经为了那十万贯富贵而来的刘唐,最终也未能过上梦寐以求的土豪生活,但正是当年那个冲动的举动,却让他的人生从此不在平庸。当人们用陶宗旺遗下的铁锹,一铲一铲小心翼翼地铲起刘唐碎片时,相信恸哭的不仅是宋江,而是整个梁山,因为作为资深元老的刘唐是撑起梁山最重要的一块基石,刘唐的离去,也预示着梁山大厦的将倾。正如宋江所言:“屈死了这个兄弟!自郓城县结义,跟着晁天王上梁山泊,受了许多年辛苦,不曾快乐。大小百十场出战交锋,出百死,得一生,未尝折了锐气。谁想今日却死于此处!”  这或许是对刘唐一生最好的总结。  惨烈程度:7.5 TOP5 浪里白跳张顺  地点:杭州涌金门  惨状:“张顺从半城上跳下水池里去,待要趁水没时,城上踏弩、硬弓、苦竹箭、鹅卵石,一齐都射打下来。可怜张顺英雄,就涌金门外水池中身死。  张顺去涌金门越城,被箭射死于水中,现今西湖城上把竹竿挑起头来,挂着号令。”  宋江在西陆桥上祭奠张顺是宋江哭得最情真意切的一次,更当众直言“我丧了父母,也不如此伤悼,不由我连心透骨苦痛!”这也难怪,自江州相遇,张顺便追随宋江,成为宋江的左膀右臂,擒黄文炳,请安道全,捉高太尉,为宋江的不世基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是宋江最铁、最能干、最信任的兄弟。而这一次更是为了解宋江的心中烦闷,本无须涉险的张顺自谋计划,深入敌境试图在置之死地而后生中为公明哥哥叩开攻克杭州的胜利之门。然而功亏一篑,英雄一世的浪里白条被守军用踏弩、硬弓、苦竹箭、鹅卵石打得体无完肤,甚至可以说是支离破碎,次日更被枭首示众于城门之上,死得可谓惨矣!想想当年斗李逵时英姿飒爽的浪里白条,再看看如今身首异处,烂如蜂窝的张顺,相信每一个读到此处的人都会情不自禁地潸然泪下。他是《水中花》,“虚虚渺渺淡然逝去”;他是《海上花》,“转身浪影汹涌没红尘”。张顺轰轰烈烈而去,正如他神采奕奕而来,为我们留下了一段传奇,也为我们留下了心如刀割的伤痛。  别了,张顺,那一段雪肤闪闪的年代。  惨烈程度:8.0TOP4 两头蛇解珍、双尾蝎解宝  地点:乌龙岭  惨状:“解珍暗暗地叫兄弟道:‘夜又短,天色无多时了,我两个上去罢。’两个又攀援上去。正爬到岩壁崎岖之处,悬崖险峻之中,两个只顾爬上去,手脚都不闲,却把搭膊拴住钢叉,拖在背后,刮得竹藤乱响。山岭上早吃人看见了。解珍正爬在山凹处,只听得上面叫声:‘着!’一挠钩正搭住解珍头髻。解珍急去腰里拔得刀出来时,上面已把他提得脚悬了。解珍心慌,连忙一刀砍断挠钩,却从空里坠下来。  可怜解珍做了半世好汉,从这百十丈高岩上撞下来,死于非命。下面都是狼牙乱石,粉碎了身躯。解宝见哥哥颠将下来,急退步下岭时,上头早滚下大小石块,并短弩弓箭,从竹藤里射来。可怜解宝为了一世猎户,做一块儿射死在乌龙岭边竹藤丛里。天明,岭上差人下来,将解珍、解宝尸首就风化在岭上。”  猎户出身的解珍解宝是翻山越岭的高手,山地作战的鼻祖,虽然许多人都认为他们哥俩跻身三十六天罡之列非常值得商榷,但细看二人履历却发现这哥俩兢兢业业、默默无闻地为梁山做出了许多突出的贡献,发挥着别人不可替代的作用,有一些甚至直接决定了战局的最终走向。二解擅长于山地作战,却最终死在了山地突袭上面,就如同能在“水底下伏得七日七夜”的张顺最终也是死在了水中一样,仿佛是命运和他们开了一个玩笑。二解阵亡的经过也与张顺出奇地相似:面对一筹莫展的宋江,解氏兄弟主动请缨出战,临别也和张顺一样说出了“我弟兄两个,自登州越狱上梁山泊,托哥哥福荫,做了许多年好汉。又受了国家诰命,穿了锦袄子。今日为朝廷,便粉骨碎身,报答仁兄,也不为多”有些诀别意味的话。(张顺的原话是:“便把这命报答先锋哥哥许多年好情分,也不多了!”)这种遗嘱性质的告别预示着二解的有去无回。张顺死在涌金门是遇到了更加细心的对手,而二解丧身乌龙岭却是缘于自己的粗心大意。拖动的钢叉撞击峭壁发出的响声在静夜之中被清晰地传到了守岭兵卒的耳中。解珍直接从百十丈高处坠崖而死,落地后的惨状不用多言也知道是惨不忍睹。而解宝更加惨烈,被岭上射下的“大小石块,并短弩弓箭”打成蜂窝后又坠落崖底。鉴于“下面都是狼牙乱石”的地貌,已被石块弓箭打散了的身躯,再经此撞击,恐怕只能用粉身碎骨来形容了!第二天,二解的尸体被风干示众于岭上,想来也只是些残肢断臂而已!二解与张顺死法相似,只因一是峭壁,一是湖面,所以二解之死特别是解宝之死犹惨于张顺,故排在了张顺之前。二解兢兢业业地走完了他们的水浒征程,虽然没有给人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但对于他们自己却已经了无遗憾了。他们用他们的实干证明了他们的价值,他们用他们的忠诚,实现了他们曾经的承诺。他们可以了无遗憾地去了。  惨烈程度:8.5TOP3 圣水将单廷圭、神火将魏定国、八臂哪吒项充、花项虎龚旺  一、圣水将单廷圭、神火将魏定国  地点:歙州  惨状:“次日,卢先锋与同诸将再进兵到歙州城下,见城门不关,城上并无旌旗,城楼上亦无军士。单廷圭、魏定国两个要夺头功,引军便杀入城去。后面中军卢先锋赶到时,只叫得苦,那二将已到城门里了。原来王尚书见折了劫寨人马,只诈做弃城而走,城门里却掘下陷坑,二将是一夫之勇,却不提防,首先入来,不想连人和马,都陷在坑里。那陷坑两边,却埋伏着长 *** ,弓箭军士,一齐向前戳杀,两将死于坑中。可怜圣水并神火,今日呜呼葬土坑!”  圣水将单廷圭和神火将魏定国是以剿灭梁山征讨大军主帅的身份出场的,地位近似于当年的双鞭呼延灼和在他们之前的大刀关胜,并在首战中凭借水火二将的特殊本领,活捉了关胜的左膀右臂宣赞和郝思文,杀得关胜大败。若非林冲,杨志两军赶来助阵,关胜恐怕得被水火二将一路杀回梁山泊。如此出彩的人物,归降梁山后却表现的越来越平庸,不但排名在手下败将宣赞、郝思文之后,而且当年精妙的布阵之法也恍若遗忘,更加在攻打歙州时犯了和草莽出身的刘唐一样的低级错误,殊无半点当年统帅大军欲踏平梁山的大将之风。相比与张顺、二解的快死(张顺、二解入水坠崖都会加速死亡进程),陷入土坑里的水火二将,遭遇长 *** ,弓箭手的连番戳杀,若不刺中要害的话可谓漫长而痛苦,最终的模样也不会比张顺、二解好上多少。  二、八臂哪吒项充  地点:睦州  惨状:“项充急回时,早被岸边两将拦住,便叫李逵、李衮时,已过溪赶关彪去了。不想前面溪涧又深,李衮先一交跌翻在溪里,被南军乱箭射死。项充急钻下岸来,又被绳索绊翻,却待要挣扎,众军乱上,剁做肉泥。可怜李衮、项充到此,英雄怎使?只有李逵独自一个,赶入深山里去了。”  不熟悉水浒的人,未必知道项充的存在,但看过水浒的人都会牢牢地记住这个人。项充是携芒砀山吞并梁山之威而出场的,一露面便与飞天大圣李衮重挫史进领衔的少华山组合,而与李逵组成屠人四人组之后,项充的威力更是被无限放大,成为战场上闻之色变的恐怖屠人机器,一次次杀得敌人片甲不留,充当着梁山上清道夫的重要角色。然而在与郑魔君的对战中,由于李逵、李衮杀得性起冒失追击被人截了后路,项充在追赶李逵的过程中,被绳索绊翻,剁成肉泥。可怜屠人无数的项充,最终死在了千刀万剁之下,遥想当初杀得兴起之时,项充万没料到砍出去多少刀最终都如数地还了回来。屠人四人组的另外几位也是如此,李衮被乱箭射死,鲍旭被砍为两截,貌似结局尚可的李逵死在了最亲近人手上,心中之痛恐怕也不亚于千刀万剐之痛!正应了那句至理名言:“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三、花项虎龚旺  地点:德清  惨状:“龚旺因和黄爱交战,赶过溪来,和人连马陷倒在溪里,被南军乱枪戳死。”  花项虎龚旺作为没羽箭张清的副手,也曾在东昌之战中风光一时,与张清、丁得孙一道组成了令梁山也畏惧三分的东昌府三叉戟。在德清之战中,龚旺连人带马陷倒在溪里,被南军乱枪戳死,死法有点像后来说岳中陷在小商河被乱箭射死的南宋大将杨再兴。乱枪戳来的痛苦远比万箭齐发来得更加难耐,乱箭齐发死得惨烈但还算干脆,可敌兵士你一枪我一枪的乱戳,不但死得慢,而且戳得烂,并且要直面着宵小们戳向你身体的刀枪,心灵的恐惧和震撼不言而喻,甚至还可能会有虐杀的情况出现。所以无论是过程还是最终结果,龚旺与单廷圭、魏定国、项充都承受了巨大的折磨,倒不如像张顺、二解、刘唐他们来得干脆些好。四人因为经历相似,故将他们排在了一起。  惨烈程度:9.0TOP2 金 *** 徐宁  地点:杭州北关门  惨状:“此日又该徐宁、郝思文,两个带了数十骑马,直哨到北关门来,见城门大开着,两个来到吊桥边看时,城上一声擂鼓响,城里早撞出一彪军马来。徐宁、郝思文急回马时,城西偏路喊声又起,一百余骑马军,冲在前面。徐宁并力死战,杀出马军队里,回头不见了郝思文。再回来看时,见数员将校,把郝思文活捉了入城去。徐宁急待回身,项上早中了一箭,带着箭飞马走时,六将背后赶来;路上正逢着关胜,救得回来,血晕倒了,六员南将,已被关胜杀退,自回城里去了。慌忙报与宋先锋知道。宋江急来看徐宁时,七窃流血。宋江垂泪,便唤随军医士治疗,拔去箭矢,用金枪药敷贴。宋江且教扶下战船内将息,自来看视。当夜三四次发昏,方知中了药箭……宋江使人送徐宁到秀州去养病,不想箭中药毒,调治不痊……后半月徐宁已死,申文来报”  徐宁之死,乍一看非常普通,细想之其实过程痛苦异常,结局枯槁惨烈。徐宁中毒箭后,当时便七窃流血,血晕倒了。由于神医安道全被调回京,没有良医救治,又地处条件简陋的前线,徐宁当夜便毒药发作,三四次发昏。可见当时的徐宁已经命悬一线,处于生死边缘,其后能够挨到秀州,并最终拖了半个月,完全是靠徐宁强壮的身体和坚强的意志硬撑过来的。俗话说:“长痛不如短痛”,长期伤病的折磨已经远远超过了干脆利落的死亡,更何况是药箭引起的神经性中毒、外伤溃烂、内部感染等叠加的痛苦。所以,徐宁所受之苦恐怕比千刀万剐也好上不多。  至于说徐宁最后枯槁惨烈,是因为中毒箭的徐宁饱受病痛摧残,从书中首日中毒情况来看,恐怕已经是滴水难进了,历时半月缺医少药,没有粮食维系的折磨之后,可以想像形容枯槁、皮包骨头的徐宁恐怕比干尸也强不了许多,绝无当年“团团的一个白脸,三牙细黑髭髯”的风采。梁山上中毒箭而死者甚多,除晁天王与徐宁相似之外,其他人比如操刀鬼曹正、活闪婆王定六都是当场毙命,绝无久拖不决的;其他患疾病之人如林冲、杨志、时迁虽然也经历了长期的病痛折磨,但毕竟是自然患病。如徐宁般伤于两军阵前,饱受摧残而死的,只徐宁和晁天王二个。晁天王是心有不甘,而徐宁呢?恐怕如此的安排,就是要以徐宁结局之惨来控诉汤隆当年出卖之恶!  惨烈程度:9.5TOP1 井木犴郝思文  地点:杭州北关门  惨状:“次日,只见小军来报道:‘杭州北关门城上,把竹竿挑起郝思文头来示众。’方知道被方天定碎剐了。”  郝思文的一生只有起始两点值得关注,中间的一段则在不停地被俘中度过,但这有限的两点却撑起了郝思文不凡的一生。  郝思文之母因梦“井木犴投胎,因而有孕,后生此人,因此人唤他做井木犴”,这颇有神话意味的开始,似乎预示着郝思文一生要在不断创造丰功伟绩的轰轰烈烈中度过。然而真实的郝思文近乎而立之年依然白丁一个,借着义兄弟大刀关胜的好运才直升为先锋使。初出江湖的郝思文还未赢得胜利的赞誉,就非常尴尬地沦为了女将扈三娘的阶下囚,那红绵套索套住得又何止是郝思文的身体,更包括了郝思文那颗刚刚雄心勃勃绽放就被捏得粉碎的心。兵败又变节,郝思文的水浒征程开始得就非常一塌糊涂,丝毫没有半点他母亲梦中天降大任的模样。投诚梁山后的郝思文刚准备一雪前耻,在新东家面前好好表现一番,却又被水火二将所擒。其后征方腊,遇突袭,郝思文再度被俘,还陪上了金 *** 徐宁一条性命,郝思文的人生再次跌到了谷底。  不过,郝思文糟糕得无以复加的一塌糊涂人生在临近终点之时,终于轰轰烈烈地爆发了一场:面对千刀万剐的酷刑,郝思文誓死不变节,用自己的生命和千刀万剐的痛苦,践行了当年在忠义堂前立下的誓言。郝思文虽然功劳有限,但精神的巨大鼓舞作用却足可以与梁山上任何一员大将的功劳相媲美。郝思文生的伟大,死得光荣,他人生的起始两点就决定了他这一生最终的不平凡。  惨烈程度:10

0
回帖

永昌县是不是还有个古罗马十字军后遗?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