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有什么好玩的联机游戏?
最好玩的是它旗下的大唐无双!因为个人比较喜欢玩PVP为主的游戏,不过很少!但是大唐虽然要6月3日正式公测!但是对于PVP玩家来说他和值得期待,因为它推出的“四大首创系统” ——“SVS 跨服国战系统”、“战队系统“”庄园系统“和”作坊系统“。其中跨服国战与战队系统给你营造更加给力的“PK *** 、痛快”的体验。
而庄园与家园系统,则进一步丰富了大唐在休闲社区方面的内匠心独运,让玩家在痛快对战之余拥有更多调剂体验。这些系统都是很值得期待的!
其他像天下贰,梦幻西游什么的,也可以!看你喜欢什么风格和什么为主的游戏了!
网易好玩的联机游戏推荐《超级兔子人联网版》。这是一款能双人联机的冒险游戏,有着精美的游戏画面,游戏可以双人联机、多人竞赛,还有着合作模式,玩家可以滚动、跳跃到各种场景。找到隐藏的胡萝卜,同时也要躲避陷阱。感兴趣的朋友们赶紧去下载体验吧。
给你推荐一个游戏。
《命运歌姬》
《命运歌姬》是由网易游戏发行、犀牛互动研发的一款歌舞姬养成音舞手游,游戏内收录大量二次元正版歌曲,并邀请日本一线声优全程配音,立绘均由国内知名画师大触绘制,采用全漫画方式展现唯美奇幻剧情!而且这款游戏画面感超级棒。
手机按返回键有声音怎么关闭?
步骤如下:
1、首先在手机桌面上点击设定按钮。
2、点开设定按钮之后,往下找到“声音”的选项。点击打开“声音”,在“声音”中来进行设置。
3、在“声音”中找到“音量”,然后点击打开“音量”。
4、在“音量”中,默认的是“来电”、“媒体”、“系统”、“通知”这几个都是打开的。然后现在需要对“系统”的音量做以调整设置。
5、把系统的音量调整到最低,也就是没有,然后点击确定按钮,这样就把系统音关闭了。然后返回到“声音”的界面当中来,往下翻找到“打开按键音”和“选择按键音”,现在这两项都是打开状态的。
6、现在需要关闭“打开按键音”和“选择按键音”这两个设置项,在这两个设置项后面点击一下,然后黄色的勾选就没有了。这样就关闭这两个声音了,那么这个设置也就完成了。
*** /步骤:
1.打开我们手机上的设置选项。
2.打开设置选项之后我们依次选择下面的一个声音和震动。
3.选择了声音和震动之后我们看到下面有一个点按提示音的地方,
4.我们可以把这个地方设置为关闭,
有哪些露骨而又深情的诗词?
1.在光溜溜洗澡时,我曾写出过这类露骨而又深情的诗词.
诗歌的名字就叫做《洗澡》,在洗澡的时侯突然看到了她的出现,会产生什么反应了?
洗澡……甜蜜的热恋系列:男人本色与诗共舞现代情诗
水中的影子一次次粉碎
晃动着重重叠叠的面孔
清水冰冷地从我 *** 的身上滑过
我才第一次醒悟
只有一个人的影子
在简简单单散开
似乎
清楚地看到您的存在
…………………………
盆里的水静止了
你已经不在
眼前
2.早晨刚睁开朦胧的睡眼,也是最容易产生露骨和深情的诗句!
看下这个早晨都做了什么?
一天的心情—早晨……分别的思恋系列:男人本色现代情诗
一夜仍旧无梦
有梦的时候星星已经睡了
太阳刚刚睁开篷松的眼睛
慢慢爬在我懒懒的脸上
镜子让我的眼睛湿了一片
仍旧没有什么原因
我醒了
只想告诉
你
………………………………
早晨
便纵有万种风情
更与谁人说
3.还想更露骨一点吗?
恋爱的感觉……甜蜜的热恋系列:男人本色现代情诗
我的心好小
小得放进您一个人
就塞得满满了
…………………………
有时也可以撑得好大
大得可以支开一片云彩
把您团团地包裹
…………………………
一个甜蜜的早晨
那一阵春风
吹进了我的晨梦
我心灵的窗户就为您打开了
再也关不上来
……………………
满床都是您的影子
和着呼吸的节奏而跳动
还让人活吗
刚眯着了一下
您又拉我去雨中漫步
……………………………………
整晚都是你你你你你
你好调皮
我我我我我我
去了那里
………………………………
看看窗外
仍旧只有您的倩影
在随风飘动
@男人本色与诗共舞
觉得还行加个关注@男人本色与诗共舞给点掌声,留点笔墨!不行也请给点骂声,不同的声音都是一种鞭策,中国诗词文化可能就会因你们而前进。
《感恩有您伴我同行》
感今怀昔春风渡
恩深义重夏雨舒
有朝一日秋霜至
你来我往冬雪无
…………………………
伴君独醉山野路
我欲与卿对屏呼
同心合力并肩进
行远升高迈征途
@男人本色与诗共舞
谢谢邀请!
《诗经》开篇“关雎”曰:
关关睢鸠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
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
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
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
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
左石采之
窈窕淑女
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
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
钟鼓乐之
这是一首写一位男子对河边采摘荇菜的美丽姑娘的恋歌。这首诗率真直白大胆又深情。诗中用了“窈窕″二字,勾画出女子三围之美,呈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以视觉臆想。接下来,男子用琴瑟作乐来表达对姑娘的爱意,用钟鼓奏乐来使姑娘快乐。这样一种诚挚、热烈、纯朴、健康的爱情描写,在《诗经》“国风″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在本人看来,是最好最深情的爱情诗,无与伦比的美丽。
《白头吟》
两汉:卓文君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
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
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诉衷情·永夜抛人何处去》
唐朝:顾夐
永夜抛人何处去?绝来音。香阁掩,眉敛,月将沉。
争忍不相寻?怨孤衾。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诉衷情•花前月下暂相逢》
宋代 :张先
花前月下暂相逢。苦恨阻从容。何况酒醒梦断,花谢月朦胧。
花不尽,月无穷。两心同。此时愿作,杨柳千丝,绊惹春风。
《折桂令·春情》
元代 :徐再思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
空一缕余香在此,盼千金游子何之。
证候来时,正是何时?灯半昏时,月半明时。
《纪梦》
明代:王微
孤枕寒生好梦频,几番疑见忽疑真。情知好梦都无用,犹愿为君梦里人。
虞美人·曲阑深处重相见
清朝:纳兰性德
曲阑深处重相见,匀泪偎人颤。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半生已分孤眠过,山枕檀痕涴。忆来何事最销魂,第一折技花样画罗裙。
中华五千年文化,传承了无数瑰宝。诗词是每个时代的语言,体现当时的人文风情。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爱情,这些诗词只是词库里面如天空中一颗小星星,诗词的魅力需要大家共同体会和传承。
提问的兄弟,咱能不能委婉点,毕竟诗词是那么文雅的事,咱可以把“露骨而又深情的诗词”换个说法吗?这东西在古代确实有个专用名称,叫做“艳词”。
“艳词”也叫“侧艳之词”,起源于隋唐到五代这一时期,本来是个正经的诗词体裁概念。但是后来不知道怎么着,竟成为题材艳冶、辞藻艳丽词作的专称,变成了词的内容、风格的分类概念。
唐朝的“艳词”
”艳词”在文学史上是个很大的概念,其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欢乐姿”,指的是欢娱的艳词;二是“发直言”,指的是针砭现实的艳词;三是“哭古恨”,指的是吊古伤今的艳词。严格的说,这三类中,只有“欢乐姿”可以算是真正的艳情词,符合提问者的要求。
白居易在 《与元九书》 中留下了被称为艳词的一组作品:“今春游城南时,与足下马上相戏,因各颂新艳小律,不杂他篇。自皇子破归昭国里,迭吟递唱,不绝声者二十里余”。
陈寅格先生经过考察,在在《元白诗笺证稿》中认为:元、白春游城南时所说的“艳体诗”,主要包括描写妇女的奇装异服和男女艳情的诗。比如这首《重到城七绝句-其一》:“容貌一减一日,心情十分无九分。每逢陌路犹哇叹,何况今朝是见君。”还有这首《刘家花》:“刘家墙上花还发,李十门前草又春。处处伤心心始悟,多情不及少情人。”
元、白的这些诗词主旨为感时伤事,或因故友重逢而唤起心底感慨,或是感伤年华易逝、人生多难,题材既不艳冶,辞藻也不艳丽,几乎无涉于男女艳情,所以唐朝的“艳词”算不得严格上的“艳词”。
唐朝“艳词”的题材内容十分宽广而丰富。既可以现男欢女爱、男女相思、狭邪艳情,也可以反映民生疾苦、针破社会时弊、歌颂天下大治、颂扬君主圣明,吊古伤今、思归怀乡、伤时感事等等。在作品的题材内容方面,唐朝的“艳词”与诗没有太明显的区别。所以,在唐朝,“艳词”不是用来专门概括艳情词或辞藻艳丽的词的术语,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它泛指在酒宴、聚会等场合用于演唱的歌词。
聚会“艳曲”
“艳曲”不同于“艳词”,它是个音乐概念。《宋诗话辑佚》中说:”李煌作红罗亭,四面栽红梅花,作艳曲歌之“,说的就是这种聚会时演唱的曲子。但您不要误会,这个”艳“,并非男女之情的露骨描写,而是指宴会的雅乐里又另外加进了华丽而婉转的抒情部分。
正如《乐志 》中记载的那样:”隋场帝解音律,大制艳曲,令乐正白明达造新声 《纳刑乐》、《万岁乐》、《藏钩乐》、《七夕相逢乐》、《投壶乐》、《长乐花》 等曲。皆掩抑摧藏,哀音断绝。“
隋唐燕乐是词体起源时期的词乐,艳曲正是隋唐燕乐的组成部分。艳曲的特点是乐体短小,”短歌能驻日,艳舞欲娇风“。由于它易记易唱,因此流行于各种饮宴聚会,成为当时的流行音乐,文人们也便于即席填词。在唐末及五代时期,凡是能填入艳曲的歌词就叫“艳词”,艳词也就是配合艳曲的歌词。
“侧艳之词”
何为“侧艳之词”?“侧”,就是不严肃、不正当的意思;“艳”,就是那些香艳美丽的写爱情跟美女的歌词。温庭筠是写“侧艳之词”的专家。《旧唐书-温庭筠传》上说:“( 温庭筠) 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
让提问者失望的是,“侧艳”之“侧”与“艳”都是音乐术语。“艳”就是指艳曲,而“侧”则是指“侧调”。清商三调为清调、平调、瑟调,三调中的“瑟调”被称作“侧调”。侧调来自楚音,属于与雅乐相对立的俗乐,“侧艳”一词本不含有狭邪艳情之义。虽然温庭筠是侧艳词的专家,温词的绝大多数是以 *** 、宫女、战士妻子、商人妇、采莲女为描写对象,但其所着重描写的,不外是这些女子的容色服饰之美和离合悲欢之情。因此我们绝对不能把温词”侧艳”的特点理解为狭邪艳情。
宋代艳词
扯了这么多,还是没有扯出提问者想要的答案,真是抱歉。提问者问的那种“艳词”,到底有没有呢?当然有。这种词在宋朝开始出现,其创作的主流一定是读者诸君没有想到的一类人,因为创作“艳词”最著名的,居然是和尚。
和尚也多情,做了和尚还大写爱情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不乏其人。现代有苏曼殊, *** 有六世 *** 仓央嘉措,宋代则有仲殊 、惠洪等 “情僧 ”。
对于和尚写艳词一事,历代评论家在多半持嘲讽 、抨击的态度 。前人在评论惠洪诗词时说:“忘情绝爱,此瞿昙氏之所训 。惠洪身为衲子 , 词句有 `一枕思归泪 ' 及 `十分春瘦 '之语 ,岂所当然!”所以,大家得出的结论是:“此僧风流蕴藉,不减少年,然恐非莲社本色也 。”
宋代的艳词,一般指的是带有男女情爱色彩的词。宋代和尚写艳词,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其原因又是什么呢?
艳僧仲殊
仲殊的是宋代著名诗僧,“世传僧仲殊清才丽藻,雅能缀属小词,每一阕出,人争传玩”,可见他的诗词在当时的受欢迎程度。他是一位与贺铸齐名的诗人,他的词在当时很有影响。
仲殊是个男人,又是个和尚,但他的艳词却带有男女情爱色调,甚至具有明显的女性人格倾向。比如他的《虞美人》:“一番雨过年芳浅。 袅袅心情懒。 章台人过马嘶声,小眉不展恨盈盈。 怨清明。烟柔露软湖东岸 。 恼乱春风惯。 一声莺是故园莺。 乃至如今 见闻处,又多情。”
仲殊还有一首《荷花 》诗:“水中仙子并红腮, 一点芳心两处开。想是鸳鸯头白死,双魂化作好花来 ”。这两首作品,一咏杨柳,一咏荷花,借咏物来写爱情。词用了大量形容女性身体、体态、心理的常用词语来比拟、描绘景物,显得柔情如似水,完全是对思春少女形象的惟妙惟肖的整体勾勒。
仲殊最有名的词作是《柳梢青 ·吴中》:“岸草平沙。 吴王故苑,柳袅烟斜。 雨后轻寒,风前香软,春在梨花。 行人一棹天涯。酒醒处, 残阳乱鸦。门外秋千,墙头红粉,深院谁家。”这首词里。作者就像工笔淡彩画家,慢慢地点染出一幅赏心悦目的水光山色,而最后才画龙点睛地画出露出墙头的美人 。所谓万绿丛中红一点 ,美人才是仲殊心中最美的景观。
如果说写女性尚可理解的话,那么作为一个出家人,在作品中公然追思艳遇 ,就让人大跌眼镜了。仲殊的 《南歌子·忆旧 》就是这样的另类:“十里青山远, 潮平路带沙。 数声啼鸟怨年华 。 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白露收残月, 清风散晓霞。 绿杨堤畔闹荷花 。 记得年时沽酒, 那人家?”
这首诗看似写景,实是留情。词人在孤独远游时突然想到的那 “人家 ”,肯定是非常温馨美丽的。这首词就是在追思他本人曾有过的艳遇。这个艳遇的对象是他俗世的妻子,还是他的另一位异性知己? 我们无从得知 。僧人的身份决定了仲殊的动情只能是电光石的一刹那,是业已逝去的一场美丽梦幻。
为何僧人要做艳词
宋代诗僧艳词虽艳而 “雅 ” , 艳而 “美 ” ,但绝不艳而“俗 ”,艳而 “淫 ”。以仲殊为例,宋代诗僧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士人出身,他们的出家多是情不得已 。仲殊本人就是因身患麻风 ,才不得已出家的 。他本身并无坚定的宗教信仰,虽托空门,却依然眷恋尘世,曾有的情爱体验无法完全释怀。创作情诗艳词尤正是他们身为凡夫 , 六根未净的典型表现。
唐代开始的禅宗南北宗之争,在宋代以南宗胜利为结束。南宗“一切皆空 ”、“触处皆真”的禅学思想,凸现了所有的世俗现象与日常生活。所谓烦恼即菩提,人欲即妙道,在 “自然” 、“适意”的观念提倡下,给僧人们七情六欲的放纵开了一个方便之门 。在宋代禅林“戒律不必持,定慧不必习,道德不必修,嗜欲不必去”的思想引导下,僧人们往往能直面正视人性、人情尤其是人欲问题。
北宋城市经济及商业文化的日渐繁荣,士林风俗中的宴乐文化弥漫到社会各阶层,歌妓歌舞侑酒与文士填词听曲为一体的宴乐之风成为社会风俗,也是士大夫日常生活的一种行为模式 。宋人喜作词,是因为词更多地承担了与儒家诗教 、诗文道统迥异的文化功能 ,即文学的消遣性、游戏性 、审美性等功能,这种娱宾遣兴式的文化功能体现出宋人对人性人情的理性认识,以及宋人对人之主体价值和独立意识的觉悟。
就算是苏轼、黄庭坚、晁补之、秦观 、贺铸这样的大词人,也流连于个人精神享受,对词文体情有所衷,喜作艳词和赠妓词且津津乐道 。北宋前期的晏殊、柳永自不必说,连欧阳修甚至王安石都写过艳词。黄庭坚好作艳词 ,还被人呵责为 “笔墨劝淫 ”。这些文坛领袖都好写艳词,与他们交好的诗僧写几首,当然一点都不奇怪了。
宋代统治者对佛教采取扶植 、利用政策 ,寺院经济非常发达。 有些寺院月收房租在一万五千以上,每年收粮食百石以上,寺院之富有可想而知。但是宋代僧人出家需要度牒,经考试合格者方可剃度为僧。这种考试通过的名额极为有限,要想出家还真得要有点真才实学。这也造成宋代僧人的文化水平较高,往往以没落不得意的知识分子为主,他们有能力,有情趣去创作虽艳而 “雅 ”的作品。
总结
在中国的抒情文学中,有一个规律性的现象,即当着任情而发的原初状态的文学到了 “淫”(过分)的程度时,就会受到儒家哲学思想的规范。这种现象在文学史上是周而复始的。
以偏于言情的诗歌为例:《诗经》中的情歌,至梁陈.间的宮体诗而走上极端,于是有陈子昂大力号召风雅比兴以矫之;而在杜诗成为普遍的审美规范后,发展到明代,又出现了绮艳之作,于是清代诸批评家再起而矫之。词的发展过程中也遵循着同样的规律,在中国的文学中,风雅教化是最重要的批评观念,所以从本质上说,超越这一观念的标准并不存在。 .
当然,一些底层知识分子可能在特定的场合,特定的时间点创作过一些露骨的诗词,这种诗词只能算是“淫词”而不是”艳词“。这种“淫词”香软猥亵,格调低下,绝对是文学的糟粕,还是收起好奇心,远离为妙。
“偷情的少女的娇媚和青春。”被下面李煜的这首词描写得入木三分。
《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
五代·李煜
花明月暗笼轻雾,
今宵好向郎边去。
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
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
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这首词就是一首描写男女欢爱的词,在一个繁花盛开、月光淡淡的夜晚,一个少女与情人偷偷幽会。黯淡的月,迷离的雾,半夜赴约,暗影中的明艳花朵如同偷情少女的娇媚和青春。女人呼男子为“郎”,心已相许,主动前去践约,心中的喜悦无处不在。
“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女人因喜悦而慌张,来不及穿鞋,光着袜底便跑了。一双手还提着鞋子。狠裹,但饶有情致。少女初次偷情,害怕且害羞;偷情成功,激动而幸福。
“画堂西畔见,一向偎人颤。”女人走到践约之处——画堂西畔,一眼瞥见等待她的情郎,便急急忙忙的扑过去,紧相偎倚,身子抖动着,享受着难得的欢乐。一个“一向”,一个“颤”,大胆的暴露,押昵的极度。
“奴为出来难,教郎态意怜。”越礼偷情,幽会不易,感郎挚爱,今来就郎。“任你洛意爱怜吧,我只珍惜这幸福的一刻!”女子如此毫无忌讳地吐露爱情,真令男子销魂无限。
参考资料:百度词条
(我是“草庐心语”,欢迎关注,期待您的精彩点评!)
古人的“长啸”是怎么一回事?
魏晋时代的名士们,有很多好玩的爱好!比如裸体 *** ,比如狂喝烂醉,比如太阳底下捉虱子,比如大庭广众学驴叫,当然,还有更可怕的是吃药。不过有一项爱好,倒是很健康,因为他可以锻炼肺活量。这种爱好就是长啸,就是躲在树林里仰天长啸,按照现在的说法是吹口哨。现在我们没事长啸的话,不是神经病就是臭流氓,但是在魏晋时代,长啸是一个名士必备的必杀技,你要是不会长啸几声,你都不好意思说是名士!
首先,长啸当歌中蕴含着名士们一种超凡脱俗的孤傲清高的心态。魏晋时代是个天崩地裂剧烈变化的时代,人能安稳的活下去,那就是老天给你的造化。文人们朝不保夕战战兢兢汗不敢出。所以,怎么去排遣苦闷,如何体现个性,只有长啸当歌,甚至是长啸当哭了!
其次,长啸那是个技术活,不是谁都能掌握的。魏晋时代长啸的技术最好的是阮籍。据说人家阮籍长啸起来都自带音乐节奏,与琴声相和。但是阮籍还不是最神的。最神的要算传说中的长啸大神孙登。据说,阮籍曾经在苏门山遇见孙登,便与他商讨玄学和道家学术,人家孙登干脆一言不发不理不睬,阮籍没趣只好长啸一声走人。阮籍走到半山腰,阮籍听到一种好像传说中鸾凤鸣叫声回响于山谷间,再细听之却是孙登在远处的长啸声。这个就厉害了,我怀疑孙登就是传说中少林绝技狮子吼的传人!
其实,长啸我也会,我能用双手吹出各种音调的口哨,高中时候有几个女孩子据说挺喜欢我长啸当歌的。所以,我常常怀疑我是魏晋时代穿越而来的名士。人家长啸是魏晋名士风度,我吹口哨我妈老说我是流氓哨!
文/念田
提到魏晋名士,我们心中往往想到世家贵公子,风流倜傥,雅好清谈,往往于竹林月下,仰天长啸,尽显风流潇洒。但上千年过去了,“长啸”是什么意思我们今天已经不甚清楚。有人说长啸就是大声呼喊,《辞源》、《辞海》等专门辞典解释为“唉声长叹”或“感慨发声”,更有一些武侠小说,把“长啸”说成是某种内力功夫,玄之又玄,那么“长啸”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事情本身也很简单,“长啸”其实就是蹙口出声,也就是俗话所说的“吹口哨”。早在《诗经》中就多次提到两千多年前,女子“其啸也歌”、“啸歌伤怀”和“条其歗矣”,说的都是“啸”。东汉时期的经学大师郑玄遍注群经,把儒家经典全部作了注释,在“啸”这里就解释为“蹙口而出声”,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吹口哨。
竹林七贤是魏晋名士的代表
值得注意的是,《诗经》所记载的“啸歌”往往多是女子,心怀幽怨,发而为啸,既啸且歌。除了《诗经》以外,也有很多文献记载女子因为忧伤、思念和悲愤而长啸,抒发不平之意。女子抒情是一种,除此之外,“啸”也经常用来施行巫术,是巫术中的一种仪式。古人相信,巫师长啸可以与天地鬼神、死者灵魂进行沟通,具有某种神秘色彩。
魏晋名士挥麈清谈
到了东汉时期,音调清越、内涵神秘的“啸”也逐渐从女性和巫师那里逐渐进入文人雅士的生活。这个时候,啸往往又和“吟”并称,称为“吟啸”、“讽啸”或“啸咏”。文人雅士或是因为激愤而“吟啸扼腕”,或是登高抒怀而“吟啸良久”。魏晋时期,盛行清谈,文人雅士往往于意兴恬适、心神旷远、挥麈清谈、登高望远之时,吟啸良久,卓荦不群,狂放傲然。
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吟啸
在魏晋时期,啸不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姿态,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美学追求,尤其受到了魏晋名士的追捧。西晋时期的成公绥还著有《啸赋》,详细铺陈渲染了啸的 *** 和音调,写到“近取诸身,役心御气;动唇有曲,发口成音。触类感物,因歌随吟”,令后人神往不已。
参考文献
孙机:《从历史中醒来》
首先说明一下,本文图片均已取得个人商用授权。
我们先来看一下百度百科的解释:长啸是指撮口发出悠长清越的声音。
而撮口是什么意思呢?清潘耒 《类音》:“蹙唇而成声,谓之撮口。换句话说,其实就是聚口使成圆形。
但“啸”好像并非这么简单,张潮(清)甚至认为“啸”是“古之不传于今者”的技艺。
仅仅就文本而言,“啸”这门技艺可以追溯至先秦时代,在《楚辞》中有,“招具该备,永啸呼些。魂兮归来,反故居些”。(“夫啸者,阴也,呼者,阳也。阳主魂,阴主魄。故必啸呼以感之也。”王逸注)
在先秦时期,“啸”有其实用功能。这很容易令人联想起“巫”的作用来。在上古时期,法事(与神沟通的能力)被巫所垄断。而随着先秦时期绝地天通,人人都能直接与神灵,与祖先沟通。因此我猜测,“啸”可能源于上古巫在仪式(宗教活动)中的特定方式。而随着绝地天通,随着百家争鸣,巫的地位大大降低,而“啸”在普通人中的应用也更加普遍。
再往后,南宋朱熹:“啸呼,即谓之皋。”(《礼》:谓礼经也。祝曰皋。——《说文解字》)
即使在这个时候,“啸”在某些方面而言,仍是与“周礼”相挂钩的。
而另外一个方面,原本特定用途的动作,随着时间的流逝,必定会产生变化。由于“啸”不再被“巫”所专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使用“啸”,也使得“啸”本身的一些特定含义消失了。
魏晋之时,是玄学大兴之际,《晋书》中有一篇《啸赋》。(因为行文简洁的需要,在这里省略了许多,如果有对此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寻找一下全文)
逸群公子,体奇好异。傲世忘荣,绝弃人事。睎高慕古,长想远思。将登箕山以抗节,浮沧海以游志。于是延友生,集同好。精性命之至机,研道德之玄奥。愍流俗之未悟,独超然而先觉。狭世路之厄僻,仰天衢而高蹈。邈姱俗而遗身,乃慷慨而长啸。于时曜灵俄景,流光蒙汜。逍遥携手,踟跦步趾。发妙声于丹唇,激哀音于皓齿。响抑扬而潜转,气冲郁而熛起。协黄宫于清角,杂商羽于流徵。飘游云于泰清,集长风乎万里。曲既终而响绝,遗余玩而未已。良自然之至音,非丝竹之所拟。是故声不假器,用不借物。近取诸身,役心御气。动唇有曲,发口成音。触类感物,因歌随吟。大而不洿,细而不沈。清激切于竽笙,优润和于瑟琴。玄妙足以通神悟灵,精微足以穷幽测深。收激楚之哀荒,节北里之奢淫。
……
若乃登高台以临远,披文轩而骋望。喟仰拚而抗首,嘈长引而憀亮。或舒肆而自反,或徘徊而复放。或冉弱而柔挠,或澎濞而奔壮。横郁鸣而滔涸,冽飘眇而清昶。逸气奋涌,缤纷交错。列列飙扬,啾啾响作。奏胡马之长思,向寒风乎北朔。又似鸿雁之将鶵,群鸣号乎沙漠。故能因形创声,随事造曲。应物无穷,机发响速。怫郁冲流,参谭云属。若离若合,将绝复续。
……
若乃游崇岗,陵景山。临岩侧,望流川。坐盘石,漱清泉。藉皋兰之猗靡,荫修竹之蝉蜎。乃吟咏而发散,声骆驿而响连。舒蓄思之悱愤,奋久结之缠绵。心涤荡而无累,志离俗而飘然。若夫假象金革,拟则陶匏。众声繁奏,若笳若箫。磞硠震隐,訇磕磱嘈。发徵则隆冬熙蒸,骋羽则严霜夏凋。动商则秋霖春降,奏角则谷风鸣条。音均不恒,曲无定制。行而不流,止而不滞。随口吻而发扬,假芳气而远逝。音要妙而流响,声激嚁而清厉。信自然之极丽,羌殊尤而绝世。越韶夏与咸池,何徒取异乎郑卫。于时绵驹结舌而丧精,王豹杜口而失色。虞公辍声而止歌,甯子检手而叹息。钟期弃琴而改听,孔父忘味而不食。百兽率舞而拚足,凤皇来仪而拊翼。乃知长啸之奇妙,盖亦音声之至极。
在这时,“啸”成为了名士们经常使用的技巧,许多名士以善于“啸”而自豪。在这时,“啸”有发出生命之音的意义,有宣泄的感觉。啸有独特的意境,有独特的表达技巧,有独特的发声 *** 。
袁山松甚至对“啸”和“歌”有所区分:“啸有清浮之美,而无控引之深;歌穷渊根之致,用之弥觉其远。至乎吐辞、送意,曲究其奥,岂唇吻之切,发一往之清泠而已哉?”
在魏晋的时候,甚至有“吟啸”(在发啸之时,间以吟诗,以增加声韵的清雅和意境的优美),然而我们今天很难想象这种“啸”是怎样的声音了。
总而言之,“啸”不仅仅简单的任性呼喊。它至少有两个特别的含义,一是与神灵沟通时的手段,一是魏晋时期名士们的发声技巧。而“啸”的声音究竟为何,就连清代的古人都很想知道,却只能空叹“此乃古之不传于今者”。或许大家可以根据上面的话来想象一下啸的意境,但谁也不知啸的声音究竟如何了。
“氏”、“氐”两字的本义是什么?与“眡”有何关系?
感谢邀请。
“氏”字的本义,按照许慎《说文解字》的说法,是指巴蜀一带临江高山上的危石或小山包,类似于现在咱们说的形成堰塞湖的那种塌方前的危险山体。他讲一大段话来解释,还举了杨雄的赋为例——“声若氏颓”——说和“氏”崩塌的时候一样,声传数百里。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里,也用了老大篇幅解释印证许慎的说法。他说,后来人们说到的“姓氏”这个词,里面的“氏”,本字为“是”——“姓是”,“氏”为“是”的假借字。他举例说,到了汉碑,仍然使用“姓是”。他还嘲笑不赞成许慎这个解释的人过于浅薄。
“氏”,在甲骨文里是否已经有了这个字呢?其实没作为单独的字出现,至少已发现的甲骨文里没有,所以没被统计进已释读的1490个甲骨文字当中。不过,氏,作为部首组成了其他的字,如“氒”。《说文》收录了这个字,解释是“木本也”,“本大于末” 。“氐”字,许慎在《说文》中,归入“氏”部,就是说,“氐”是由“氏”进一步派生出来的字。许慎说:“氐,至也,本也”,“地也”。这是本意。
可见,“氏”字,有根基动摇而坠落的含义;由其派生的“氒”,下面加了“木”,就表示有根基了,而且表示“本大于末”;再到了“氐”,下面加了一点儿,就突出了“本”、“地”的含义; 由此又可知,“底”字也是由“氐”而来,属于形声字中的一种特例——“广(yǎn)”表意;“氐”既表声又表意——“止也”——到头了,“下也”——最底层。
“眡(shì)”字,是“视”的古字——大篆或金文。眡不是“眂”。《现代汉语词典》收录了“眂”,没收“眡”,把“眂”解释为“同视”——和“视”一样。这是不对的。《说文》里有“眂”字,解为“视貌”——看的样子。“看的样子”显然和“看”是不同的。“眡”,也是形声字,《周礼》中,仍以“眡”为“视”。 2018年11月29日的《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中国语言大学教授的文章,题目叫《乱解汉字现象应引起重视》。文中说:“近年来,社会上特别是网络上出现了乱解汉字现象。一些人热衷于从汉字字形中寻找‘微言大义’,把某些道理或看法附会到现代字形中,对一些汉字的乱解误读在网络上大量传播。对于这种现象,应引起重视。”
本人很赞同这个意见。汉字的确是表意文字,但小篆以后的汉字,更多的已经是“笔势”,而非“笔意”。从隶楷和简化字中分析字义,几乎完全没有了意义。况且,研究汉字造字之初的本义,是一门高深的专业学问,即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小学”,更具体说就是训诂学。这件事,不是拍脑袋就能干的,不经过专业培训,不继承借鉴两千年来的成果,可以说百分之百会失败。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奥妙无穷的宝库,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心存敬畏地对待它,尤其是有一定地位和影响的人物。千万不能像有着“顶级头衔”的“著名书法家”,在“头.条”里书解汉字,写的如何留给更懂行的去评说,咱们不多置喙,但仅就解字来说,确实谬误百出——先是把几乎所有字都说成是象形字;再细看,字的解读大多是从“百.度”里抄袭来的,搞得驴唇不对马嘴。本人曾多次指出其谬误,最后连一个诚恳的回复也没等来。这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态度——如果是自己写的,说明学问很不扎实,且有悖“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古训;如果是秘书写的,则更不可饶恕。这种行为,与靠着自己名声卖假药无异。此种学风,切不可蔓延。
(图片来自网络)
“氏”应该是“氐”的本字。“氏”像一个人弯腰撑着手臂向“低”处触“底”,且“抵”住“低”处的样子,“氏”的中间一横也就是代表指事的一小点,特意提醒是chi(湖北方言)出的手臂向低处抵着。带“氐”的字都有“低”、“底”、“抵”的含义。砥(磨刀石~石头在刀底下且要抵着磨蹭);柢(树的根部~树的最底部且要支撑着上部);骶(脊柱的最底部,坐着的时候支撑着整个身体);诋(诽谤~用语言将人往道德的最低处诋毁);坻(1.读di: 山坡,有点不好解释,但根据2.读chi: 水中露出的小高地~水中的底露了出来~可理解为接近山脚的山坡~山的低部,山坡支撑着山顶);邸(高级官员的住处~可能指高官的别墅都是盖在山南水北的水边的山坡上吧);觝(牛羊等动物用角相互抵着);纸(造纸时水中的纤维糸沉在纱网的“底”部干后成纸)。
「氏、氐」属于一字分化,跟「大、太」、「刀、刁」分化模式是一样。
首先要理解汉字分化的目的是什么。
一个汉字的经过引申、假借承担的职务过多,会影响记录语言的精确性。
这样就会在原字的基础加偏旁、或者加笔画,造一个字,这个字就分化出来,承担原来母字的一个职务。
所以,「氐」是从「氏」中分化出来承担部分职务。说「氏」的本义就是说「氐」的本义。
其次,「古无舌上音」,上古音没有「zhi、chi、shi」这样的卷舌音,「氏、氐」古音是一样的,读「di」。
「氏」子的演变过程:
「氏」的本义目前还未取得一致,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
东汉许慎认为『氏』的本义是巴蜀的山名:
《说文》:氏,巴蜀山名。岸脅之旁箸欲落𡐦者曰氏,氏崩聞數百里,象形,乁聲。凡氏之屬皆从氏。揚雄《賦》:響若氏隤。
马叙伦认为「氏、坻」古今字,本义是「山坡」。
林义光和戴家祥认为「氏」的本义是「根柢」,「氏族」之义正是『根的分支』取义。
郭沫若认为「氏」是「匙」的初文,象『汤匙』之形:
郭沫若认为这个古族徽字正是描述汤匙挂在鼎上:分叉可以防止汤匙落入鼎中。
陈独秀认为「氐、氏」本一字,是『木棍』的象形。
于省吾认为「氏」是「底」的初文,本义就是「山底」。
以上诸说引自:《古文字诂林》,9 冊,第 923页
台湾学者季旭昇也综而不论,他认为『氏』可能取像自一种『棒槌』状的物件。他同时引用了林义光、郭沫若等人的论断:
引自:说文新证,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页896
甲骨文中有一个「人提物」之形的字,学者华石斧认为是「氏」的初文。如果是这样,「氏」有可能是「提」的初文,「提」是后起形声字。但郭沫若将这个字释为「挈」。
很多汉字的本义一直都是这样的,多说并存,众说纷纭,给不了一个确凿排他的答案。
所以,「氏」的本义是那一说可靠,题主可以自己判断。
但可以肯定的「氏、氐」是一字分化。
既然本义无法确定,也就无法确定,这两个字分别是承担本义还是引申义、假借义。
不知道这么说清楚吗?
比如:如果从林义光的说法,「氏」是「柢」的初文,那么,表示「氏族」的「氏」就是承担引申义,「柢」承担本义,表示「低处」的「氐」就是承担假借义。
不同的本义,分化字承担的职务是不同的。
-----------------------------------------------------
我查了下《康熙字典》《故训汇纂》这样的辞书,「氏、氐」在古文中都没有假借表示过「视」的意思,也就是说「眡」不是从「氏、氐」中分化出来的承担假借义。
所以,「眡」就是一个形声字:从目,氐声,「氐」在「眡」就是表音的,形声字就不要过度解读。
「眡」就是「视」的异构字,《说文》古文收录过这个字,因此,这个字是东土六国文字。
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是秦系文字,是西土文字。《说文》收录古文,大部分都是来自《孔壁书》这样的六国文献。
《說文》:“視,瞻也。从見、示。𥄙,古文視;眡,亦古文視。”
引自:傳抄古文字編(綫裝書局),冊頁.行:中858.7
引自:《汉语大字典》(第二版),页2656
结论:「眡」就是以「氐」为声符造的一个形声字。与「氏、氐」两字没有关系,并非同源分化。
----------------------------------
最后,以前跟题主在这个回答下有过一些学术讨论:
---------------------------------------------------------------
题主要求我举证的一些问题,借这个机会稍微说一下:
在这个问题中,题主不同意我对「茍」字的解释:题主引用《字源》804页,认为我解释错了,我说《字源》是错的。
其实,我回答问题,基本对每一种可能性都做出来了查证和审核,但是我不可能都说出来,那就太长了。
《字源》上的错漏其实很多,但是【字形演变脉络图】的模式非常好。所以,我也经常引用这个字典。
《字源》的结论我看到了,经过审核我发现是错的,所以,我只引用他的字形演变图,没有引用结论。
先把《字源》的原文引出来:
我在原来的答案中说:「羌」「茍」都从「羊」,这是从原来答案引用过来的图片:
「羌」人的「羌」就是从「羊」从「人」,像「人带羊饰」,羌人是放羊的游牧民族。
「茍」是「敬」的初文:
《字源》说甲骨文「茍」不从「羊」完全是错的:
字形比较一下很明显都能看出来:
「茍」的另一个甲骨文字形,这完全就是描述「头戴羊角」:
古文字学家于省吾用一篇文章叫做《释羌、茍、敬、美》,指出这四个字都有「羊角」的象形:
我只引用一部分,更详细的论证可以去看, 这是文章的地址:
「羌、茍、敬」是同源分化关系,一声之转。都有「羊角」这个象形符号,《字源》构形解释完全是错的。
--------------------------------------
第二个问题:「隹」和「唯」之间的关系。
「唯」的初文是「隹」,这几乎在文字学中是一个常识。你没办法了解汉字孳乳派生的过程,你才会理解错误。
所以,专注的阅读我下面说的理论,你不看懂这个,举证再多也没用,当然举证我在后面:
「唯」的初文是「隹」的意思就是:「唯」最初写作「隹」。
「隹」本义「短尾鸟」,象形,假借为虚词,假借义是相当于一种「语气词、介词」,相当于后起字「惟」、「唯」、「維」履行的职务。
后来加「口」形分化符号造「唯」字,专门表示这个假借义,「唯」就从「隹」中分化出来。「唯」又分化初「維」「惟」。
这就让汉字记录汉语更加精确,不至于发生歧义。
不知道这容易理解吗?
我打个比喻:「舍」的本义是「房屋」,假借表示「丢弃」,后来又加「手」部造了一个「捨」字,专门表示假借义「丢弃」。(当然,汉字简化又将二者合二为一)
「隹」的本义是「短尾鸟」,没错,「小鸟」的象形字:
《说文》:隹,鳥之短尾總名也。
我们来看,甲骨文、金文中「隹」的当「唯」用的假借义用法,简直证据成堆:
甲骨文合集614:
我给除一些《合集号》你自己去查:
「隹」在甲骨文、金文中是高频字,很少表示本义,一般都是用于假借义,我是不可能在这个问题上犯错的。
「唯」是从「隹」中分化出来承担「隹」的假借义,在甲骨文中这个字就分化出来:
汉语大字典:
「隹、唯」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并用的,大概是在秦汉,二者才各有所专,各司其职。
准确一点描述:「隹」表示假借义,跟「唯(维、惟)通用不分。这有点类似今天「象、像」在「象」的假借义上不分。
其实,我在原答案下面,已经表达得非常清楚,我已经说了,你不要陷入在自己的先入之见中。你不理解汉字分化过程,我举再多证都没有,理解了分化过程,这就是一个不言自明的常识。
氏:古代“姓”和“氏”分用。姓是总的,氏是分支,后来姓和氏不分,可以混用。 古代称呼帝王贵族等,后称呼名人、专家:神农氏。太史氏。摄氏表。
氐:中国古代民族,居住在今西北一带,东晋时建立过前秦、后凉。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眡:古同“视”。 语。
关系:我不知道它们有什么关系,要说有的话,在甲骨文当中只有“氏”,后面都是其演变而来的,根据词汇意境不懂而演变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