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胸肉最忌讳四种调料?

5分钟前阅读2回复0
zaibaike
zaibaike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1
  • 经验值605577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21115
  • 回复1
楼主

鸡胸肉最忌讳四种调料?

在做鸡胸肉的过程中,最忌放下面4种调料,一起来看看都有哪些。

1、八角

八角,也叫大茴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大料。八角本身带有一股很浓郁的辛香味,也是五香粉的主要原料,常在烹制肉类菜肴中使用,起到去腥提香的作用。但是,我们知道鸡肉讲究的是鲜美和原汁原味,如果在做鸡肉的时候放入八角,很容易会盖住鸡汤本身清香的味道,导致鸡肉一股香料味。

2、料酒

料酒在烹饪中使用,主要起到去腥的作用。而新鲜的鸡肉,本身腥味就不是很重,使用简单的生姜去腥即可。如果加了酒精味比较重的料酒,腥味是去了,但同时鸡肉的鲜味也会一定程度上遭到破坏,直接影响到炖出鸡肉的口感,得不偿失。因此,在炖鸡肉的时候,最好别放料酒,可以用葱姜蒜来代替料酒,起到去除鸡肉腥味的作用。

3、陈醋

陈醋属于放的年份比较久的醋,颜色比较深,酸酸的醋味也很醇厚。如果在炖鸡肉的时候放了陈醋,一锅清新诱人的鸡汤会被毁掉,变成一锅色泽发黑的汤;而鸡肉本身鲜嫩的口感,搭配醋味很浓的陈醋,不用吃,光脑补都觉得很奇怪。因此,炖鸡肉的时候,切记不要放陈醋。

4、鸡精和味精

味精,在烹饪中使用,主要起到提鲜的作用。而鸡肉本身已经足够鲜美了,在炖的过程中,这股鲜味也会融入到鸡汤里,无论是鸡肉还是鸡汤,鲜味已经足够,加味精,完全是多此一举。鸡肉本身带的鲜味是天然的,而加了味精这些调味料后,反倒会影响到这股天然的鲜味。因此,在炖鸡肉的时候,记得别放味精。

1.料酒,我们习惯用料酒去腥,但鸡胸肉比较鲜美,料酒去腥效果并不好,姜片去腥即可。

2.花椒,典型特点是味麻,会掩盖鸡胸肉鲜嫩的口感,不宜放。

3.大料,我们炖排骨肉类时放大料可提香,但鸡肉就大可不必了!

4.陈醋,它的原理跟二三相同,会破坏鸡胸肉原本鲜美的味道。

鸡胸肉最忌讳的四种调料?

一种:料酒

料酒的主要作用是用来去腥的,而且所有的肉类都含有腥味。所以大家习惯的会在鸡肉里放点料酒去腥,其实这往往是错误的。我们在炖鸡的时候,是绝不能用料酒来去腥的。只需要用生姜片来去腥就可以了。因为鸡肉里放入料酒之后,很容易会把鸡肉的鲜美味道给去除了。这样就大大降低了鸡肉本身的鲜味。所以在炖鸡的时候是最忌放料酒的了。

第二种:八角。

八角又称为大料,因为八角是性温、味辛的一种调料。所以八角是我们平常生活中最常用的一种调味品了,但是在炖鸡的时候是不能放入八角的。因为八角里面自身的味道会与鸡的味道相抵触,这样就会使炖出来的鸡肉不好吃。

第三种:花椒。

我们在炖鸡的时候,最好也不要放花椒。因为花椒是属于性温、辛辣、味麻的一种食材。鸡肉里面放入花椒,这种大料之后。会大大的掩盖鸡肉里面的鲜香味。所以大家在做炖鸡的时候,千万不要放花椒啦。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霸占漂亮嫂子,为何不敢杀了父亲李渊?

玄武门之变改写了唐朝历史、转变了中国趋势。玄武门之变的血雨腥风已经过去1300多年,但是,人们还在揣度当时的人情世故、还在猜测当时的点点滴滴。

今天,一起来看看大唐李世民如何对待几个非常重要的人物。

鸡胸肉最忌讳四种调料?

李世民如何处理兄弟关系

李建成是太子,是将来继承皇位的人;齐王李元吉支持大哥李建成。

可是,李世民不服气。

李世民得到一批谋士与武将的支持,在玄武门杀死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

一不做二不休,随后,李世民杀死了李建成的6个儿子和李元吉的5个儿子,基本上斩草除根了。

李世民还有一个堂哥李瑗,原来大力支持太子李建成,后来反叛李世民。被李世民诛杀死亡。

李世民对待嫂子、弟媳的态度迥然不同。李世民把所有嫂子、弟媳逐一比较一下,发现其中有两个人很漂亮,李世民舍不得将她们放给别人,一心想收为己有。

鸡胸肉最忌讳四种调料?

李世民霸占弟媳、并生有一子

弟弟李元吉有一个王妃,是隋炀帝的小女儿,长得非常漂亮。李世民被她的美貌深深吸引,实在舍不得放手,就将杨氏收进后宫,纳为小妾,但没有正式封号,宫中呼为“巢剌王妃”。

李世民总共娶了隋炀帝两个女儿。

李元吉王妃进入皇宫后,为李世民生了一个儿子,名字叫李明。

李世民去世后,儿子李治继位,就是唐高宗。高宗下诏,将李明过继给已故皇叔李元吉为嗣子。

唐高宗为什么这样做,不得而知。

李世民霸占嫂子、因为她漂亮

李世民不仅将弟媳占为己有,而且霸占了一位嫂子,但不是李建成的王妃。

李瑗是李世民的堂哥,李瑗和太子李建成关系很好,坚定支持李建成。

玄武门事变后不久,李世民急召李瑗进京;李瑗害怕被杀,便举兵反叛;被李世民镇压了,李瑗被杀。

李世民早就听说,李瑗有一个小妾玳姬,国色天香、美貌倾城。李世民命人将玳姬召入皇宫。

只是看了一眼,李世民就被玳姬迷住了。李世民把玳姬留在皇宫、收为嫔妃。

李世民确实霸占了漂亮嫂子,但不是李建成的太子妃,而是堂哥李瑗的小妾。

李世民为什么不杀李渊呢?应该是由于下列三个原因:

第一、毕竟是父子关系,李世民对李渊怀有感恩之心

李渊向来爱护儿子们,既注重培养儿子们的能力,也用心培养与儿子们的感情。

唐高祖李渊即位后,册封李世民为秦王,让他率领武将集团带兵出征。

李世民劳苦功高,李渊好几次想要废除李建成的太子之位、而要册封李世民为太子。

虽然没有被册封为太子,但是,李渊不断给李世民加官进爵。

李渊先后封李世民为司徒(三公之一)、尚书令(相当于宰相)、中书令(亦相当于宰相)。

当没有高官职位用来册封时,李渊便创造了天策上将的职位授予李世民。

天策上将职位,史无前例。李渊规定天策上将高于所有王位,在朝廷中仅次于皇帝李渊和太子李建成。

李建成夜间召见李世民,二人饮酒。李建成偷偷在酒中下毒,希望害死李世民。

喝酒过程中,李世民突然心痛,吐血数升,淮安王李神通搀扶着他返回西宫。

唐高祖李渊听说后,立即来到西宫,亲切询问李世民的病情;并敕令李建成:“秦王向来不善于饮酒,从今以后,你不能够再与他在夜间饮酒。”

高祖安慰李世民说:“李建成年纪最大,被立为太子已经很长时间了,我不忍心夺去他的太子之位。我派你返回行台,留居洛阳,陕州以东的广大地区都归你主宰。”

李世民哭泣,以不愿意远离父皇膝下为由表示推辞。

高祖说:“只要我想念你,便可动身前去看你。”

李渊作为父亲,关照李世民的言行,都会在儿子心中产生感情的。

李世民也是血肉之躯、也有七情六欲,所以,念及父子感情,不到万不得已,李世民是不会杀死父亲李渊的。

第二、李渊主动让位,李世民没有杀死李渊的理由

玄武门之变中,杀死李建成、李元吉后,李世民命令尉迟恭去保卫唐高祖李渊。

尉迟恭身披铠甲、手握长矛、全副武装,来到李渊所在的船上。问清楚情况后,

李渊对裴寂等人说:“你们认为应当怎么办呢?”

萧瑀和陈叔达说:“秦王已经声讨并诛杀了他们,秦王功盖宇宙,天下归心,陛下如果能够决定立他为太子,将国家大事委托于他,就不会再生事端了。”

李渊说:“好!这正是我素来的心愿啊。”

尉迟恭请求李渊颁布亲笔敕令,命令各军一律接受秦王的处置,高祖听从了他的建议。天策府司马宇文士及从东上阁门出来宣布敕令,参与政变的众人安定下来了。

李渊让黄门侍郎裴寂前往东宫开导原来李建成麾下的各位将士,将士们便都弃职而散。

李渊召见李世民,抚慰他说:“近些日子以来,我差点相信了谣言。”世民跪了下来,伏在高祖的胸前,号啕大哭很长时间。

事变后没过几天,李渊册立秦王李世民为皇太子,又颁布诏书:“从今天起,军队和国家的各项事务,无论大小,全部委托太子处理和决定,然后再报告给朕。”

626年7月14日,李渊将亲笔诏书赐给裴寂等人,并说:“朕应当加上太上皇的尊号。”表达了自己要退位和内禅的想法。

626年7月27日,撤销了太子李世民兼任的天策上将府邸,为李世民登基做准备。

626年9月3日,高祖颁布制书,将皇帝宝座传给太子李世民,自己当太上皇。

高祖颁布传位制书的第二天,太子李世民在东宫显德殿即皇帝位,就是唐太宗。

从626年7月2日发动政变开始,到626年9月4日登上皇位,短短2个月时间,李渊主动将全部皇权都交给了李世民,李世民没要必要杀死李渊。

第三、需要团结李渊的亲信,不能树敌太多

虽然获取了皇位、皇权,但是,李世民不希望敌人太多,希望更多的人才为自己所用。

政变后的第一天,冯立和谢叔方都自动出来负罪;

薛万彻躲起来以后,李世民多次让人明示他,于是薛万彻也出来了。

李世民感慨地说:“这些人都能够忠于自己所事奉的人,是义士啊”!全部赦免了他们。

太子洗马魏徵经常劝说太子李建成及早除去秦王。

建成败亡后,李世民传召魏征。李世民素来器重魏征的才能,对他以礼相待,引荐他担任詹事主薄。

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的余党流散、逃亡在全国各地,朝廷连续颁布赦免令,但是,还有图谋侥幸获利的人争相告发、捕捉他们,以此邀功请赏。

政变后一个月,李世民颁布太子令:“六月四日玄武门之变以前与东宫和齐王府有牵连的人、六月十七日以前与李瑗谋反有牵连的人,一概不允许相互告发,对违反规定的人以诬告罪论处。”

李世民常年在外征战,手下武将很多,但是,统治天下也需要文官。这时候,李世民连李建成、李元吉原来的部下都可以任用,当然没有必要杀死父亲、从而招致李渊亲信们群起而反对自己。

李世民不杀李渊,就是不能将李渊的亲信们置于自己对立面,而是需要笼络他们、团结他们、利用他们。

李世民也需要李渊禅位给自己,让自己的皇位合法、合理、合情,让自己能够更加理直气壮当上皇帝,让自己更加顺理成章统治天下。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搞的不是漂亮的嫂子,而是妩媚的弟媳。

其实李世民搞弟媳谈不上霸占,一者李元吉已经死了,女人原本也已经是无主寡妇了;二者,李世民原本就带有胡人(鲜卑)血统,胡人父丧子继,兄终弟及原本就是传统;

最为关键的是,弟媳杨氏,原本在元吉在世的时候就喜欢上这位二哥了,眼见不成器的丈夫干的那些鸡鸣狗盗的事情就很不以为然,又看到李世民仪表堂堂,胸怀宽广,便很是仰慕,据说李世民在她府中被元吉下毒都是她暗示才让李世民逃过一劫,昆明池兵变的情报虽然是李世民事先安插的耳目报告的,弟媳杨氏也曾亲自示警。

所以这种情况哪里还谈的到霸占?那就是郎情妾意、投桃报李的鱼水之欢好吧。

为什么题主会提到李世民霸占嫂子?我想应该不是题主打错字了,而是电视剧看多了。在电视剧《大唐情史》中,说李建成的宠妃玳姬在玄武门之变之前就是一个让李世民迷恋的绝代佳人。玄武门之变后,禀性刚烈的她本想杀身做个烈妇,但在李世民的百般辩解和蛊惑下,以不杀太子建成五子为条件,顺从了李世民,后来还生下了高阳。

其实这就是编剧在蹲厕所的时候想出来的,历史上根本就没有玳姬这么一个人物,更没有什么李世民娶嫂子的故事。而且李建成一共六个儿子,除了早亡的长子太原王李承宗,其余五子安陆王李承道、河东王李承德、武安王李承训、汝南王李承明、钜鹿王李承义,都于626年被诛杀。真实的历史没有那么多绮旎浪漫,都是血淋淋的残酷。

李世民不杀李渊的原因,一是毫无必要,两个兄弟一去,李世民已经是唯一继承人,李渊还有什么选择的余地?难道拱手把江山交给外人?第二、李世民既然把事情都做绝了,就早已谋划到各自最坏结果了,玄武门之变后他立即恳求(实际上就上威逼)李渊授予他统领天下兵马,没有兵权,李渊那个皇帝已经就成了摆设,威胁不到李世民了;第三、李世民不到万不得已,绝对不能背一个弒父篡位的千古骂名。而且杀了李渊就很可能导致天下重新大乱。

李世民霸占的不是漂亮嫂子,而是美丽弟媳;对父亲李渊,李世民没有必要杀,也不敢杀,因为留着李渊要比杀掉李渊更有利,更能有利于皇位来源合法性,塑造明君身份。

李世民霸占的不是嫂子,而是弟媳

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大开杀戒,不仅干掉了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还派人血洗了太子居住的东宫、齐王府,把李建成的六个儿子、李元吉的四个儿子全部诛杀,就连还在襁褓中的婴儿都没放过,真可谓心狠手辣,斩草除根。

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儿子都被铲除,但她们的妻妾和女儿却幸免于难,因为这些女人们对李世民无法构成任何威胁,有的更是直接落入李世民手中,成为李世民的新欢。

太子妃郑观音时年28岁,天生丽质,气质优雅,花信 *** 一枚,野史说郑观音被李世民霸占,但这一说法并不可靠。实际上,李世民并未霸占郑观音,他安排郑观音在京城居住,抚养李建成尚未成年的女儿,郑观音一直活到唐高宗时才去世,高龄七十八岁。

真正被李世民霸占的是李元吉的妻子、齐王妃杨氏。

杨氏出身名门,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野史说李世民对这位姿容绝世的弟媳觊觎已久,甚至说李世民和杨氏私下早有 *** ,这些说法无法得到证实,但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迫不及待地把弟媳杨氏纳入后宫却是正史记载。

李世民十分宠幸杨氏,杨氏也给李世民生了最后一个儿子——曹王李明,李世民对杨氏的宠幸到了何种程度?据史料记载,长孙皇后去世以后,李世民一度想要册杨氏为皇后,只是因为魏征等人强烈反对,认为不合礼法才不得不作罢。

李世民没有必要杀掉李渊

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把李建成、李元吉全家灭门,铲除了最大的现实威胁和潜在风险,为什么他不“坏人做到底”,把自己老爹也干掉,消灭所有威胁和风险呢?

答案是完全没必要,留着李渊比杀掉李渊效果更好。

历史上并不缺乏儿子为夺皇位,弑杀君父的举动,特别是五华乱华、南北朝、五代十国等乱世,兄弟阋墙、父子相残的举动并不鲜见,那李世民为何不这么干呢?

1,李世民已完全掌控局势,不必要杀李渊。

玄武门之变十分突然,李建成、李元吉被杀也就是几分钟的事,当尉迟敬德带兵找到李渊时,李渊没有任何准备,没有兵马在手,他无法发动任何反击,就被李世民架空,不得不立李世民为皇太子,全权处理国政。李世民迅速掌控了局面,没有必要杀掉李渊。

2,李世民想要合法的皇位来源,不能杀李渊。

李世民虽然干掉李建成、李元吉这两个竞争对手,但皇位仍在李渊 *** 底下,想要有一个合法的皇位来源,李世民必须继承李渊的皇位,而不能直接明抢。正因为如此,李世民不能杀李渊,他需要李渊主动把皇位让出来,也就是“禅让”给自己。李渊果然是个明白人,他很快就自动把皇位禅让给李世民,自己当了“幸福的”太上皇。

3,李世民需要营造明君形象,不敢杀李渊。

权力斗争你死我活,很难讲谁对谁错,兄弟自相残杀虽然残忍,但大家对“手足相残”还算比较理解,但对“父子相杀”就不能容忍了,尤其是儿子杀老子违背了最起码的道德底线。李世民为了塑造自己的明君形象,也不敢杀掉李渊,否则就真是丧尽天良了。

所以,玄武门之变是一起十分突然的政变,李世民的雷霆手段如愿以偿,成功灭掉了李建成、李元吉满门男子,然后霸占了齐王妃杨氏,但他不能、不敢也没必要杀掉父亲李渊,否则一定会成为后人唾骂的对象。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首先说一点,李世民并没有霸占嫂子。李建成的妻子,也就是李世民的嫂子叫郑观音,也是出身名门望族,早在李渊在太原做唐王时,十六岁的郑观音就嫁给了长子李建成。唐朝建立后,李建成被立为皇太子,郑观音自然也被册封为皇太子妃。如果不出意外,郑观音将随着李建成的登基而成为皇后,母仪天下,可是这一切都被玄武门之变打破了。

李建成被杀后,建成的儿子也全部李世民杀光,只有几个女儿逃过了劫难,这个时候郑观音还不到30岁。也许李世民终究还是有点恻隐之心,想着只剩下几个孤儿寡女,都是自己的亲侄女,日后也对自己的皇位造成不了什么威胁,也就放过了她们。

不过,喜好 *** 的唐太宗并没有把郑观音纳入后宫,即使她也是貌美如花,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一、郑观音说到底是李家的长媳,有一定的地位,而且是出自望族荥阳郑氏,唐朝对门阀士第还是看的很重,李世民还是希望在这些名门望族眼里留个好印象;二、经此大变后,郑观音对权势地位早已看淡,一心要为李建成守寡,守护李建成的几个遗孤。所以,李世民也没有太为难这个嫂子,没有强人所难。郑观音搬出了太子府,清心寡欲,守寡五十年,死后终于和夫君李建成合葬,也算是遂了她的心愿。

而李元吉的媳妇杨氏就没有这个待遇了。据传,杨氏的原名叫杨珪媚,听这名就娇媚可人。至于杨氏的来头,那可就更大了,是隋朝宗室的后裔,不过,隋末唐初,由于战乱而沦为歌姬,后来被李元吉看上,进了齐王府。虽然杨氏是前朝后裔,但是杨家的江山都丢了,李世民没有顾忌,毫不客气的将她推倒,纳入后宫。之后杨氏还给李世民生了个儿子,被封为吴王。李世民一度还脑子发热,想把杨氏扶正,立为皇后,可是被大臣劝阻,李世民时候一想,也对,确实不合适,就没再提这事了。直到最后,李世民也没给杨氏一个名分。

还有一个女人,是庐江王李瑗的老婆。李瑗是李渊的侄子,比李建成小,比李世民大,是李世民的堂哥。但是,在玄武门之前,他这个堂哥是站在李建成这一边的,李世民夺权后,免不了要进行清算,在弄死了李瑗后,也把他的老婆纳入后宫了。

李世民的这些做法,在后世看来可谓是 *** ,李世民作为一代明君,为什么敢这么做呢?不怕留下千古臭名吗?其实,这和李唐的家风有关系。李家是关陇军事贵族,长期以来,胡、汉在此糅合、杂居。李渊母亲独孤氏,李世民母亲窦皇后,李治母亲长孙皇后,都是鲜卑人。可以说,李家有一半的鲜卑血统。鲜卑是北方游牧民族,对游牧民族来说,健康、能生育的女人是最大的人口资源,因此,丈夫死后,妻子要嫁给自己的儿子,哥哥死后,弟弟要娶自己的嫂子,这对游牧民族来说都是见怪不怪了。王昭君就是一个例子,她出塞到匈奴后,没过几年丈夫去世了,按照匈奴的习俗,昭君应该嫁给自己的儿子,但是身为汉朝人的昭君,实在难以接受这样有悖伦理的行为,于是上书汉皇帝,要求归汉,但是只得到了皇帝冷冰冰的三个字“从胡俗”,就这样昭君又嫁给了自己的儿子。

所以,李世民把自己的弟弟李元吉的媳妇杨氏纳入后宫,也是得到了他老婆长孙皇后的许可的。那为什么玄武门之变时李世民不敢杀了李渊,直接夺权,而是要逼迫李渊自己交出皇位呢?

其实,这是一个极端想法,李世民虽然发动玄武门之变,杀了自己的兄弟,但他并不是一个十恶不赦之徒,玄武门之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是李世民的反击而已。当时虽然李建成是太子,但是无论从军功,还是个人声望来说,李世民都超过李建成,而且在军中,很多将士都是支持李世民的。李建成如果即为,为了稳固自己的皇位,一定会拿李世民开刀,彻底清算李世民的势力,对于这些,李世民心知肚明,所以,他决定先下手为强,发动玄武门政变。

李世民当皇帝后,和父亲李渊之间一道存在一道坎。李世民虽然知道李渊不可能原谅他,但他还是一直善待自己的老父亲,一方面是成全自己孝子的名声,另一方面是弥补自己心中的内疚,毕竟人心都是肉长的,如果不是生在残酷无情的皇家,谁又会对自己的亲兄弟痛下杀手呢?

李世民和李渊一直住在太极宫,太极宫是隋朝的建的,虽然风水很好,但是地势低洼,一到夏天就潮湿闷热,所以每到夏天,李世民都要去外面避暑。李世民数次恳请李渊和他一同出去避暑,但是李渊没同意。于是,李世民决定在长安选一处地势高的地方建一座宫殿,让身体不好的老父亲李渊搬到新宫殿里去住,这座新建的宫殿就叫大明宫,可是,宫殿还没建好,李渊就去世了,这也许是李世民心中的一个遗憾吧!

李世民的嫂子是郑观音,十六岁时嫁给李建成,推算共育有九个子女。玄武门之变当天李建成被杀,第二天五个幼子又沦为权力之争的殉葬品,四个女儿幸免,郑观音时年28岁。孩子虽是无辜的,但帝王家是无情的,丧子、丧夫之痛,痛断肝肠。好在郑观音是位坚强的女性,在将遗孤抚养成人的同时就遁入空门,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唐高宗上元三年,郑观音去世,享年七十八岁。因此,郑观音渡过了整整五十年不堪回首的岁月,这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是不公平的,但又是无可奈何的,庆幸的是李世民给了她选择平淡生活权利,而自由、名利、一切俗事,对于她来说已经不再重要。

李世民继位不久,突厥颉利可汗率军大举南下,原太子李建成旧部也在暗中蠢蠢欲动,所以面对外忧内患,一切风花雪月的事情都与他无关,亦或者无睱顾及。若干年后,李世民的政权趋于平稳,于是开始体验帝王生活,遂将寡居多年的齐王遗孀杨氏纳为妃。杨氏年轻漂亮,而且没有生育,既符合李世民青睐的标准,于她来说也是一个最好的归宿。这就是李世民饱受诟病霸占弟媳的一个故事,一段不被祝福的姻缘。不过鞋子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只要脚舒服,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李世民为什么不敢杀了父亲李渊?

不光是李世民不敢,而是普天之下没有几个人敢的。举个例子,篡唐的朱温之所以被儿子所杀,是因为他暴虐无道,淫秽不堪,专吃窝边草,不仅肆无忌惮的奸淫部下妻女,甚至连儿媳都不放过。这样的人已经枉为人父,所以死有余辜。而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双双毙命于自己儿子之手,也多半是出于咎由自取。反观李渊,可以称得上是一代雄主、明主、英主,可惜有些太过自信,没有处理好儿子之间的矛盾,因此才酿成大祸。但李渊单纯做为一个父亲并不失职,所以与儿子之间也有浓浓的亲情,这也是李世民没有举刀相向的主要原因。

其次,李渊是一个很睿智的人,这样的人识时务,懂得激流勇退,所以在玄武之变发生后,知道局势不可挽回,于是马上将权力交予虎视眈眈的李世民。这样一来,李渊既抢占了“生”的主动权,也站在道德的至高点,不给李世民留有“不轨”的机会。所以,李世民没有向父亲下手的理由,也是第二个不敢杀李渊的原因。

其三,中国的历朝历朝都是以孝治天下,秦始皇之母赵姬与情人嫪毐纵下大错,赢政还是在表面上原谅了母亲,为的就是要在天下人树立一个“孝”的榜样。而汉朝更是一个以孝治天下的朝代,所以每个皇帝的谥号才会有一个“孝”的前缀,比如孝文帝、孝景帝、就连动了一辈子武的汉武帝的谥号也是“孝武皇帝”。所以,百善孝为先的“孝”在中国人的思想中已经根深蒂固,李世民不仅不能杀了李渊,而且还得在天下人面前做一个孝子,即便是在装。如果,李世民杀了李渊,那么他在历史上的形象不会流光溢彩,而是遗臭万年,因为有些东西可以掩盖,可以淡化,但泯灭人伦的东西不可以。李世民是个聪明人,这些他都懂。

感谢朋友们的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多姑娘和贾琏厮混后,为什么再无往来?

这得分两部分说。

首先,贾琏和多姑娘厮混之后,书里并没有明确地说他们只是 *** ,再无来往。相反,写完他们偷情之后很含蓄地来了一句:

一时事毕,两个又海誓山盟,难分难舍,此后遂成相契。

“遂成相契”的意思太明显,就是从此成了老相好了。可见,多姑娘和贾琏并非短暂的露水情缘,而是至少维持了一段时间的关系。多姑娘甚至还把自己的一缕青丝送给贾琏,很有几分海誓山盟的浪漫情调。

但是,贾琏这种人注定不可能对一个女人长情的啊,他要的就是新鲜。所以如题主所言,后来贾琏又有了鲍二家的、尤二姐……仿佛多姑娘消失不见了。

其次,多姑娘是否与贾琏断绝来往了呢?我觉得也许没有断绝,只是两个人相处的模式太陈旧,没什么好提的。但更大的可能是断绝了,自然而然断的。理由呢,还是一样,没有新鲜感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的“潇洒”,并不是贾琏单方面的,多姑娘也许还是更早厌弃贾琏的那个。

多姑娘堪称古代集邮女,她对待性事极为开放,书里有两处特地强调了这点。第一处在第二十一回,也就是多姑娘和贾琏勾搭的那回:

他生性轻浮,最喜拈花惹草,……所以荣宁二府之人都得入手。

第二处在第七十七回,作者给多姑娘添加了一个身份,就是晴雯的姑舅嫂子:

这媳妇遂恣情纵欲,满宅内便延揽英雄,收纳材俊,上上下下竟有一半是他考试过的。

这不,就连宝玉偷偷看望晴雯,多姑娘都要调戏他一番。但也恰恰是这种口碑不好的集邮女,最分得 *** 情与贪欢的界限。把宝玉调戏了一番之后,多姑娘承认自己偷听了,从而确定晴雯和宝玉是清白的,然后表态:

“可知天下委屈事也不少。如今我反后悔错怪了你们。既然如此,你但放心。以后你只管来,我也不罗唣你。

意思就是她佩服宝玉晴雯这样的坦荡情谊,看得出贾宝玉不是那种浪荡公子,所以她会放过贾宝玉,不把他纳入“集邮”范围。

撇去身份的低贱和行为的不堪不说,多姑娘的思想其实是很现代的,而且有着超前的男女平权的意义。她很豪放,到处出击,但她显然只是享受身体的乐趣,而不打算以此谋取什么利益。

这一点,和那些靠身体上位的女性截然不同。

对于宝玉这样的正派公子,她稍一试探就放弃了。对于贾琏这样的 *** 呢,不但一拍即合,而且还玩出了花样。连赠青丝说盟誓这样的戏码都出来了,放在现在那几乎就是在玩角色扮演吧。

可以说,在这方面多姑娘其实是和贾琏势均力敌的。两个人都是贪图新鲜,享受露水情缘,都不会在这些关系中投放什么真感情。所以“相契”一段时间之后,最合理的结局就是彼此生厌了,然后心照不宣各自去寻找新目标。说起来这俩人还真有默契,如此合拍,那绺头发还真是给得其所。

以上是头条号“海阔天空诗酒花”的回答。欢迎在今日头条APP关注“海阔天空诗酒花”,图文、问答、视频,海阔天空随便聊。

贾琏作为红楼梦中有名的浪荡公子,虽然王熙凤对她看管极严格,还是禁不住贾琏偷偷摸摸腥的臭的往身边拉。尤其与多姑娘,更是天雷勾动地火,不但成功瞒住王熙凤,二人更是有情,贾琏还偷藏了多姑娘一绺头发。可二人似乎往后再无来往,贾琏又盯上了鲍二家的尤二姐,多姑娘却调戏起了贾宝玉。

【一】

贾琏因女儿巧姐儿长水痘,宿在外书房。借机勾引早有垂涎的多姑娘,手下奴才都是多姑娘“朋友”,得了贾琏赏赐,乐得玉成此时。贾琏与多姑娘顺利偷情,原文写二人:

一时事毕,两个又海誓山盟,难分难舍,此后遂成相契。

“遂成相契”表明贾琏与多姑娘有了约定,两人保持了一段时间的情人关系。为此,贾琏还收藏了多姑娘的一绺头发,不小心被平儿发现。可知贾琏对多姑娘的满意。

贾琏和多姑娘都是浪荡之人,二人耽于皮肉之乐,正是绝配。问题是两人都不是从一而终之人。贾琏吃着碗里看着锅里,身边王熙凤和平儿都是美人他都不满足还整日偷鸡摸狗,与多姑娘也不过一时,过了劲儿也就淡了,又惦记起鲍二家的,此后有了尤二姐,再没见与多姑娘有联系。

【二】

贾琏无情无义,多姑娘更是毫不留情。她与贾琏偷情不过就是“好朋友”之间切磋。对于多姑娘,宁荣二府贾家人,只要她看得上眼的人都是她的“好朋友”。多姑娘周游在宁荣二府,处处留情,有一个很现代的名词形容多姑娘很贴切:集邮女!多姑娘就是一而再再而三的集邮,将所有看得上的人收归裙下。

贾琏对于多姑娘不过是个玩伴,也是个挑战。王熙凤越对贾琏看护的紧,多姑娘越感兴趣。有挑战性的事,多姑娘最有兴趣做。所以贾琏一住到外书房,多姑娘马上凑上来。

如今贾琏在外熬煎,往日也曾见过这媳妇,失过魂魄,只是内惧娇妻,外惧娈宠,不曾下得手。那多姑娘儿也曾有意于贾琏,只恨没空。今闻贾琏挪在外书房来,她便没事也要走两趟去招惹。惹得贾琏似饥鼠一般,少不得和心腹的小厮们计议,合同遮掩谋求,多以金帛相许。

多姑娘主动勾搭贾琏,二人自然一拍即合。多姑娘成功收集了贾琏这个主子,也是得偿夙愿!只是时间久了,多姑娘对贾琏厌了,有更大目标等着她,早对贾琏没了兴趣。

【三】

人都说贾琏多情浪荡,多姑娘其实才更是多情浪荡。这个奇葩女子的行为惊世骇俗。所有人都不可能留在她心中一时半刻。她就像一个寻花问柳的浪荡子,在贾家不断物色自己最想得到的花朵。

那媳妇便一手拉了宝玉进里间来,笑道:你不叫嚷也容易,只是依我一件事。说着,便坐在炕沿上,却紧紧地将宝玉搂入怀中。灯姑娘笑道:我等什么似的,今儿等着了你。虽然闻名,不如见面,空长了一个好模样儿,竟是没药性的炮仗,只好装幌子罢了,倒比我还发讪怕羞。可知人的嘴一概听不得的。

多姑娘厌弃了贾琏,将目标盯上贾宝玉。她说:“我等的什么似的,今儿等着了你”,可知多姑娘早有图谋,只是不得机会。为此,她一定寻找各种机会伺机而动!

从普通奴才,到贾琏再到贾家最顶尖的心头肉贾宝玉,多姑娘的胃口越来越大,她的一生不为了荣华富贵,不为了自身利益,色中恶鬼一般追逐着“美色”而去,谁也不能在她心中留下痕迹。当初对贾琏的山盟海誓,也不过一时欢愉。可就这样一个人尽可夫之人,却说出了最真挚的至理名言:“可知人的嘴一概听不得的”!她理解贾宝玉和晴雯,并为二人保证可以常来常往,对贾宝玉秋毫无犯。所以“多姑娘”又叫“灯姑娘”,真是心似明灯!

【文/君笺雅侃红楼】

欢迎关注:君笺雅侃红楼,每天为您带来更多红楼故事!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80回本

【红楼梦】通行本120回本

多姑娘和贾琏厮混后,为什么再无往来?

  贾琏是有名的浪荡公子,虽然他比贾赦要好一些,做事情还算是有底线,不至于 *** 加 *** ,但是贾琏也是奉行色字为上的男人,与他有染的女人,可不少。书里面明确和他有关系的,除了妻王熙凤,通房平儿之外,还有多姑娘、鲍二家的、尤二(尤三待定),至于没名没姓的女人,他身边的清俊小童,就不好算了。

  多姑娘是贾府最出名的女人,她的出名来自于她的天生奇趣。她生的有几分人才,人见人爱,她本身又非常轻浮,最喜欢沾花惹草,她的丈夫只以喝酒为重,其他事情一概不管,所以多姑娘,把贾府里的下人们主子们所以是男人们都考了个大半,端的是集邮式的女人。

  多姑娘和贾琏,两人有过一次非常不堪的偷吃经历,曹老先生一反含蓄的常态,把贾琏和多姑娘写得丑陋无比,用词大胆,超乎想象。(还是觉得凤姐霸气)

  题主问及两人厮混后,为什么再无往来,我也说说我的个人看法。

  多姑娘和贾琏的事情,凤姐当时不知道,只有平儿发现了藏着一缕头发,为此贾琏和平儿两人还发生了争执,后来贾琏把头发抢走了。表面看来,两人再无关系,但是以平儿和凤姐的关系,这种事情未必会瞒着,也许平儿藏头发时,的确是存了点拿捏的私心,但证据已无,帮贾琏无益,反而更好向凤姐告个密,之所以没有事发,大概是凤姐也没了证据,不好朝贾琏发作。

  从贾琏的角度来看,多姑娘只是他的一副解药,过了也就过了,虽然味道不错,但毕竟不能常吃,家里的母老虎太厉害,知道了不好收场。反正女人多的是,尝过了也就行了,万一再被发现什么证据,得不偿失,所以他没有主动找。

  从多姑娘的角度来看,她战友多,不缺人,宁荣两府,她的相好多得数不清,贾琏不过是其中一个,虽然是个主子,虽然有两个钱,但家有悍妻,且家势了得,一次没被发现就谢天谢地了,不能一再再而三的,到时候被抓住了,她母老虎拿贾琏没法子,拿她这个下人可不会没招,反正天底下两条腿的男人多了去,何必单恋贾琏呢,所以,她也不主动。

  如果不是BUG的话,后面多姑娘还是出现了的,也还有可能和贾琏有些瓜葛。

  大家应该还记得尤二成了贾琏的外宅,贾琏招了不少人马来服侍,其中就有鲍二夫妻。鲍二前妻和贾琏曾经是有过一腿的,就那个上吊死了贾琏赔了银子的,而他的新妻子就是多姑娘,原来多浑虫死了,多姑娘就和旧友鲍二厮混在一起,贾琏小花枝巷的房子里要人,他们就都来了。瞧瞧这关系,多姑娘和贾琏和鲍二都是旧友,鲍二和贾琏也曾是前妻的共同战友,这几人在一起,会没有故事吗?当然了,也许都学乖了,也没咱们想得那么脏,但以他们的性情,未必做不出来。只是作者不写罢了,一写就必然是惊天动地的篇章啊,或许这也是不写之写吧。(文/宛如清扬)

这个问题,粗看很简单:贾琏与多姑娘本来没有感情,只是为了解决生理问 题,厮混几天后回到王熙凤身边,还要再有什么来往?

如果对比一下不同版本,就会发现这个多姑娘,其实没有那么简单。

多姑娘第一次出场,是第二十一回,巧姐(当时还没起名)出痘,按习俗、或者按迷信,父母需要隔房。贾琏独宿,就找了多姑娘。在这一回中,已经介绍多姑娘是厨子多浑虫的妻子。

接下来平儿发现的一缕青丝,当然就是这个多姑娘的,但是她本人并没有出场。然后到第七十七回,晴雯被逐,宝玉去探望,介绍她没有父母,只有表哥表嫂,“便是上回贾琏所接见的多浑虫、灯姑娘儿的便是了。”

多浑虫是外号,由其本名“多官”而来。“多姑娘”当然也是外号,由丈夫的名字或者外号而来。这里改为“灯姑娘儿”,也许是作者或者抄写者(作品早期是手抄流传的)笔误,因为这样俏皮的外号,如果有过改动,不可能不介绍。

多姑娘两次出场,在交代背景时有个小小的出入:第二十一回说多浑虫“因他自小父母替他在外娶了一个媳妇”,七十七回说是晴雯通过赖家的“将他姑舅哥哥收买进来,把家里的一个女孩子配了他”。到底这个多姑娘,是多浑虫的父母替他娶的,还是赖家的替他娶的?

赖家的是赖大的母亲或妻子。因为赖大是大总管,他妻子自然而然成为内总管,应该是继承婆婆的职位。那么,“赖家的”替多浑虫娶妻,代表着主子给成年小厮“成房”,是符合贾家规矩的。

并且七十七回交代多浑虫“沦落在外”,没有父母,又怎么会在第二十一回中“自小父母替他在外娶了一个媳妇”?虽然是细节,又不必要,何必这样前后矛盾?作者精细已极,为什么偏偏在这一点上前后矛盾?

还有更奇妙的。在某个版本的第六十四回,贾琏偷娶尤二姐,派鲍二夫妻伺候:“那鲍二向来却和厨子多浑虫的媳妇多姑娘有一手儿,后来多浑虫酒痨死了,这多姑娘见鲍二手里从容 ,便嫁了鲍二。况且 多姑娘儿原也和贾琏好的,此时都搬出来外头住着”。在这个版本里,贾琏并没有与多姑娘“再无来往”,而是公私两便,照顾她较优越的差事。当然,后文中晴雯的表兄改名吴贵,与多浑虫夫妻无关了。

如果鲍二的妻子是多姑娘,他能够到外宅伺候尤二姐,是贾琏看他妻子面子而照顾鲍二,鲍二“视妻如母,百依百顺”、妻子也敢当众骂他“糊涂浑呛了的忘八”,就可以理解了。

可是,描写鲍二夫妻关系畸形的这段话,却并没有介绍鲍二妻子就是多姑娘;介绍鲍二续娶多姑娘的版本中,偏偏没有“视妻如母”的趣语。两种版本, 要么交代不清,要么前后矛盾,这是怎么回事?

《红楼梦》中许多矛盾,都与反复修改、终未定稿有关。多浑虫、多姑娘、乃至鲍二,都是次要人物。为了他们,不值得反复修改。但是有个相关的人物,却显然经过了重大修改。这个人就是晴雯。

除了表哥的婚姻问题,晴雯还有几个漏洞。最明显的是佳蕙替小红打抱不平:“袭人那怕他得十分儿,也不恼他,原该的……可气晴雯、绮霰他们这几个,都算在上等里去,仗着老子娘的脸面,众人倒捧着他去”(有的版本多一句“宝玉疼他们”)。

得上等赏赐的,除了袭人、晴雯,肯定还有麝月。佳蕙不提麝月,因为麝月是袭人一党,虽然不像袭人那样叫人心服口服,但也不晴雯惹人嫉妒,宁可拉个不常见的绮霰来凑数。但是小红是二管家林之孝的女儿,怎么没有“老子娘的脸面”可仗,反而是连父母家乡都不知道的晴雯,却被认为是“仗着老子娘的脸面”?

另一次是小红初遇宝玉。怡红院竞争激烈,有才干有容貌的小红被“埋没久矣”,能见到宝玉、替他倒茶,是偶然中的偶然。

作品特意交代背景:“袭人被薛宝钗烦了去打结子,秋纹、碧痕两个去催水,檀云又因他母亲的生日接了出去,麝月又现在家中养病,虽还有几个作粗活听唤的丫头……”连作粗活听唤丫头都交代了,怎么偏偏不说个性突出、与宝玉感情深厚的晴雯?

依次交代的几个大丫头中,檀云较为眼生。除了这次,他再出现总是与众人一起,挂个名字,而完全没有戏份。为什么不把她算在小丫头里,要专门交代,却忽略了晴雯?会不会“母亲的生日接了出去”的本来是晴雯,后来才改成檀云?

如果这个假设成立,晴雯在早期文稿中,应该是“家生女儿”,并且母亲地位较高,才有资格过生日接女儿回去,也有脸面给女儿“仗”。晴雯应该与小红出身相当。

为什么要把晴雯改成“不记得家乡父母”的孤儿,又要把小红出身提高到总管女儿的程度?如果从艺术角度考虑,也没什么难以理解的。

宝玉探晴是作品中感人的情节。它的感人,部分是由于晴雯的凄凉处境。如果照早期文稿中所写,晴雯的母亲也是贾府下人,或者是像袭人家一样住在附近,被逐后病重,至少有母亲看护,“探晴”就缺乏凄凉的美感。

而小红后文有“狱神庙慰宝玉”的情节,如果她只是一个普通的下级丫鬟,哪来的这样大的能量,在贾府势败之时,竟能探望被囚禁的宝玉?

把晴雯的出身改为孤儿,把小红改写成管家之女,就解决了情节上的矛盾,也加强了艺术感染力。我们常说曹雪芹是天才,却忽略了他穷毕生心血、 不断修改、精益求精的努力。而多姑娘涉及的前后矛盾,却提供了一个管孔,让我们管中窥豹,可见一班,去猜测曹雪芹在耗尽心血的“批阅十载”中,是如何“增删五次”的。

如果是写作人,曹公的修改过程,会具有更珍贵的示范作用。

多姑娘不和贾琏来往了吗?

大家还记得王熙凤过生日时,捉贾琏和鲍二家的奸后大闹,鲍二家的上吊了吧?

多姑娘是晴雯的表哥多浑虫的老婆。多浑虫是个酒迷糊,由于贪酒病死了。所以多姑娘就改嫁给鲍二了,现在的鲍二家的就是多姑娘。

在贾琏偷娶尤二姐后,在新房子里伺候的管家就是鲍二和鲍二家的,还记得二马同槽的那夜吗?

鲍二说,这样怕出事,鲍二家的说,你别管,好歹有我呢。那鲍二仗着有这么个老婆,在贾琏面前很得脸,一切都听她的。

所以,多姑娘改了名,在贾琏身边侍候着呢!

注明,不是我编的,请看《红楼梦》原著。

0
回帖

鸡胸肉最忌讳四种调料?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