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冬面的探秘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三个月的学习即将画上句号,回溯过往,中国的许多人都对日本的乌冬面耳熟能详,曾有同事询问我们单位的韩建武先生,乌冬面究竟为何物,老韩幽默地回应:“乌冬就是面,面就是乌冬。”当时我也认为这样的阐明已足够贴切,真正来到日本,我才了解到日本人对面条的热爱,种类繁多且各有千秋。
首当其冲的就是所谓的“乌冬”面,实际上是音译而来,在日本通常写作“うどん”,而在一些老字号店展里,更常见的是以汉字“馄饨”来标识,这与汉语中的馄饨其实是同源异流,后者在日语中则称为“ワンタン”,对于这个名称演变的过程,我感到颇有些新奇。“乌冬”面实际上源自中国的切面技术,制造时,通过盐水搅拌加速面筋的形成,然后揉成大块面团,最后切割成面条,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制造者会在面粉中混进米粉,使得面条口感更为柔软,搭配精致的汤底,便成为一道风味特殊的面食,如今,乌冬面大多由机械加工完成,甚至添加蔬果汁等元素,衍生出各式各样的创新品种。
是源于中国的“拉面”,记忆中,2000年的兰州之旅让我领略了拉面师傅现场表演拉面的技艺,他们在包间内擀面,随心所欲地拉出各种粗细不一的面条,那时我点的是宽如皮带的面条,而朋友点的龙须面纤细如丝,尽管未能亲眼目睹龙须,但想象中应是如此,关于面条的弹性,当地人告诉我加进了名为“唐灰”的神异物质,直到此次日本之行,查阅资料后才得知,“唐灰”实为碱性溶液,能赋予面条金黄色泽,日本人认为,一碗美味的拉面要害在于三点:优质的面条,精心熬制的汤底,以及丰盛的配菜,现代拉面店的面条大多来自专业生产商,而汤底则是各家的秘密武器,主要基于骨汤,调料和风味则因厨师手艺而各异,面条上的配菜,通常是新奇的竹笋、青菜,上面还会覆盖一片海苔,丰盛了层次感。
另一种颇具特色的面条是荞麦面,日语写作“そば”,与前两者不同,它的原料取自荞麦,我记得曾在山西品味过,而这次日本之行再次回味,其深棕色的面条口感略显韧性,却并不合我胃口,仅此一次体验,正如我的导师陈昌曙教授所说:“我只是为了尝试,其实并无太大兴致。”
小时候生活在乡下,粮食有限,一年仅有500斤毛粮可供日常食用,其中小麦只有区区50斤,换算下来可能只有30斤优质面粉,面食显得尤为宝贵,平日里难得享用,那时候最想念的便是母亲亲手擀制的手工面,全然的面香胜过了饺子,虽然饺子外皮同样是由面制成,但馅料中蔬菜居多,肉类在新年之前更是奢看,每当能食到面条,我总是尽情享用,久而久之竟导致食得过多而生厌,以至于现在除非万不得已,几乎不再碰面食。
抵达日本后,森山绍太郎多次邀请我往品味拉面,我家四周就有一家名为“麻布拉面”的餐馆,他们的拉面确实美味,为了深进了解日本各类面条的不同之处,我还试着用肉汤烹煮了“乌冬”,一旦熟悉了它们,反而失往了最初的新奇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