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平民教育”从孔子开始?
为什么有人说“平民教育”从孔子开始?
春秋前,政府、天子、诸侯在国都设立了“汉学”,中小贵族在自己管辖的地区设立了“乡学”。汉学和乡学都属于官学,只有贵族子女才有机会在官学中接受教育。春秋末期,随着王权的衰落和政权的变化,各阶级的地位也在发生变化。在社会变革中,一些官员“失业”,他们的文化也“下移”,相应的文化经典自然被带出宫廷,私人学习开始出现,迅速遍布世界各地,所以“天子失去官员,学习四夷”的情况,然后平民教育开始出现。孔子是这一时期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辉煌一页的著名私立学校创始人,也是中国早期著名的平民教育家。他的平民教育最具代表性。
孔子在民间办学,教授的对象自然不同于官方学习。只要经济允许,愿意来学习的民间各阶层的孩子都可以学习。孔子为此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想法:“有教无类”,也就是说,有求教的人,不分民族、贫富、贤愚,只要交适当的学费,就收学生教育。孔子的教育思想比西方同等教育思想早1700多年。孔子不仅提出了这一原则,而且在实践中得到了实施。它突破了只有贵族儿童才能接受教育的官方学习障碍,对贵族垄断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教育对象具有一定的普及性,在知识传播和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这是历史的进步。所以,他为中国平民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中国平民教育史上的第一创始人。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木答案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