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四大贝勒分别是谁?他们的结局如何
努尔哈赤的创业能成功,很大程度上是仰仗自己儿子们的奋力拼杀,这其中四大贝勒是功不可没的。
1583年8月,24岁的努尔哈赤迎来了他的第二个儿子,也是由他的原配妻子佟佳氏所生的代善。当时努尔哈赤已经决定起兵反抗大明朝,为自己的父亲和祖父报仇,但因为实力有限,努尔哈赤想着先统一女真各部,等积蓄了一定的力量再跟大明决裂。
作为创业者,最初努尔哈赤是很不容易的,他首先要提防的并不是明军,而是自己一些族人和仇家的暗害。随着佟佳氏的早逝,努尔哈赤只能独自拉扯几个年幼的子女,而代善跟哥哥姐姐一起,在东躲西藏中长大,也因此早早在刀光剑影中得到了历练。
时间来到1599年,此时的代善已经16岁,他终于可以成为父亲的帮手,而他的哥哥褚英在一年前就已经开始参与作战,协助努尔哈赤征讨四方,并被封为贝勒。第一次出征的代善表现也很抢眼,在征讨哈达部、辉发部和叶赫部的战役后,他也顺利晋级为贝勒。
早期的满洲并没有嫡长继承制的传统,努尔哈赤的创业团队中,还有很多其他的得力干将,因此即便是他的儿子,也要有了军功才能被册封爵位。褚英和代善等人的积极表现,自然也激励着努尔哈赤其他的子侄们,大家都想要上战场建功立业。
在1607年与乌拉部的作战行动中,除了褚英和代善等人英勇作战外,努尔哈赤的侄子阿敏也冲杀在前。阿敏的父亲和哥哥早年因为背叛努尔哈赤被杀,但考虑到部落本来就人丁稀少,年幼的阿敏被努尔哈赤放过一马,并将他留在自己身边抚养。
一直想要证明自己的阿敏等到了出头的机会,因为攻取乌拉宜罕山城有功,期间还斩杀了一千多人,他也因此在不久后被封为贝勒。后来努尔哈赤的第五子莽古尔泰和第八子皇太极,也是因为在1612年征伐乌拉部的作战行动中出力多,而得到了贝勒的爵位。
虽然儿子们几乎个个都英勇善战,有能力继承自己的位置,但努尔哈赤最初就看好,并重点培养的还是他的长子褚英。褚英这个人功劳很大,不过他人缘关系很差,还没上位就想压制自己的弟弟,甚至是对跟随父亲一起创业的元老们也不敬。
于是在1613年,被压制的四个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和皇太极,联合额亦都、费英东、何和礼、安费扬古和扈尔汉等五个大臣,一起告发褚英有异心。努尔哈赤得知消息后,仍然想要保全褚英,只是将他关了禁闭,并期待褚英改过自新。
不过一方面褚英性格强势,他对自己的行为丝毫不承认有任何不妥,并扬言要在努尔哈赤出征期间自立为王,这让努尔哈赤很反感。另一方面五大臣和四个贝勒也担心除恶务尽,后面会遭到褚英的反噬,于是联合给努尔哈赤施压,逼他做出选择。
经过了长时间的思考,在1615年8月,褚英最终被努尔哈赤处死,而四大贝勒的地位也得到了巩固。到了1616年,此时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征战,努尔哈赤最终统一了女真,于是他宣布建立后金,并亲自册封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和皇太极为和硕大贝勒。
四大贝勒是努尔哈赤的左膀右臂,自然也要协助他统掌八旗军队,八旗中由努尔哈赤亲自掌管的只有正黄旗和镶黄旗。而此时代善已经是实际上的大贝勒,他得到了正红旗和镶红旗的统帅权,阿敏、莽古尔泰和皇太极则分别掌管一旗兵马。
不仅代善得到了信任,他的长子杜度也因为作战有功,后来被封贝勒,还得到了镶白旗的统帅权。四大贝勒都是通过自己的能力打出来的,在外人看来,他们其中一个肯定就是努尔哈赤的继承人,因此他们相互之间也在较劲。
原本代善排名最靠前,加上多年来积累了不少的战功,他是很有实力和资格继承后金汗位的。但代善跟自己儿子的关系处理的不好,再加上跟父亲的妃子富察氏有绯闻,因此没少被努尔哈赤训斥,这也让代善逐渐有了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应该无法继位。
二大贝勒阿敏虽然地位看起来高,但毕竟历史包袱还在,因此他注定不可能是汗位的继承人人选。三大贝勒莽古尔泰则并没有表现出太突出的才能,在四个贝勒里面,只有年龄最小的四贝勒皇太极野心最大,他的城府很深,并且能文能武。
皇太极为了早日上位,曾经试图谋害代善,不过被努尔哈赤发现,让他在父亲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正是因为四个子侄都不尽如人意,努尔哈赤生前并没有确立接班人,并一度声称在他死后,要由四大贝勒共同执政。
在1626年的宁远之战中,努尔哈赤因为战败而一命呜呼,后金的四大贝勒开始了争权夺利。经过激烈的角逐,由于大贝勒代善与几个儿子的力挺,最后四大贝勒皇太极坐上了汗位,而皇太极上位后,就迫不及待的开始整肃试图分走自己权利的其他几个贝勒。
最先坐不住的是二大贝勒阿敏,他知道自己与皇太极血缘关系最疏远,因此有了自立门户的打算。在1627年征讨朝鲜时,阿敏试图将自己的家人接过去,还说要居住在朝鲜的王宫里面,这件事情传到了皇太极耳朵后,也就决定了阿敏后来的命运。
1630年,此时阿敏奉命镇守刚刚从明军手中打下的永平府等地,没想到阿敏不仅纵兵抢掠城里的百姓,与皇太极制定的拉拢政策相违背,他还在明军反攻时弃城逃跑。这一次皇太极抓住了机会,将阿敏收押,其他跟阿敏有过节的人,建议皇太极杀了阿敏。
一方面阿敏与皇太极私下的关系还不错,当年就是他与其他兄弟力保阿敏,才让他免于一死,所以这次皇太极也犹豫了。另一方面也为了显示自己的宽容,最终皇太极改判阿敏终身监禁,这个二大贝勒被关押十年以后,于1640年在狱中去世,享年54岁。
阿敏对皇太极威胁最小,除掉他是比较轻松的,而三大贝勒莽古尔泰就不同了,他的母亲是努尔哈赤第二任正妻富察氏,地位比庶出的皇太极更高。按照满人的习俗,继任的大汗能继承父亲的妃子,所以富察氏提前布局,跟有可能继承汗位的代善打得火热。
当儿子给自己戴绿帽子的消息传到努尔哈赤那里时,他很愤怒的斥责了代善,并将富察氏以私藏财物的罪名休了,此时努尔哈赤还念及旧情,不愿意做的太绝。但是莽古尔泰就不一样了,他认为母亲的做法不仅让人蒙羞,还阻碍了自己的前程,因此怀恨在心。
1620年的某一天,莽古尔泰亲自杀死了自己的母亲富察氏,并借此向父亲邀功,如此禽兽的行为,不仅没有让努尔哈赤高兴,反倒让他倒吸了一口凉气。在1626年公开推举大汗时,行事残忍的莽古尔泰并没有得到任何人的支持,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当时眼看着大势已去,莽古尔泰只能违心的投了皇太极一票,但仇恨的种子自此埋在了心中,他与皇太极也是面和心不和。在1631年的合围大凌河战役中,莽古尔泰带领的正蓝旗是主力,在战斗中遭到了重创,为了保存实力,他有意将部队撤出战场。
对于大凌河的这场战役,皇太极是很看重的,一旦因为莽古尔泰撤出露出了缺口,可能就影响了整个战役的结果。后来皇太极亲临莽古尔泰的部队,斥责他不全力作战,贻误了战机,没想到莽古尔泰也不甘示弱,竟然开始跟皇太极杠了起来。
莽古尔泰认为皇太极是有意针对自己,其他人也有这么干过,为啥偏偏抓住自己的小辫子不放,就在两人说话间,情绪激动地莽古尔泰有了拔剑的动作。皇太极继续加码,他讽刺莽古尔泰当年弑母的残忍举动,这下彻底激怒了本就嚣张跋扈的莽古尔泰。
尽管弟弟德格类一直劝阻,并敲打莽古尔泰的脑袋,让他不要犯下悖逆之罪,但莽古尔泰还是拔剑出鞘,一副要跟皇太极拼命的样子。这件事后,莽古尔泰就被削掉了和硕贝勒的爵位,还被夺去了五个牛录,外加一大笔的罚款,才算保住了性命。
被处罚后,莽古尔泰还是随军出征,不过他已经被彻底边缘化,并没有被分配具体的作战任务,最后在1633年暴病而亡,年仅46岁。就在莽古尔泰去世两年后,他曾经与妹妹莽古济、弟弟德格类密谋造反的事情被捅出,皇太极再次出手打压。
原来在大凌河战役后,莽古尔泰就有了取代皇太极的计划,他不仅私刻了“大金国皇帝的印章”,还试图刺杀皇太极,此事被莽古济的丈夫琐诺木告发。皇太极借机彻底废掉了莽古尔泰的爵位,并将他逐出宗室的名单,就连莽古尔泰统帅的正蓝旗都暂时取消编制。
在除掉阿敏和莽古尔泰这两个对手后,剩下的就是代善了,不同于两个弟弟,代善此人比较谨慎,而且懂得适当的时候低头。在推举新大汗时,他和两个儿子就力挺皇太极,因此刚上位后的皇太极一时间竟然找不到合适的理由来弄这个大哥。
不过到了1635年,因为代善赠送礼物给莽古济,并设宴席招待她,终于让皇太极有了打击代善的理由。然而代善威望高,皇太极只能找人罗列罪状,并以辞职相威胁,这才逼迫宗室众人以大不敬的罪名,同意除去代善的爵位,并夺回了他的部分兵权。
被弟弟贬斥后,代善也还算精明,对一切的惩罚几乎是逆来顺受,这也让皇太极找不到其他的把柄,只能表面善待这位大哥。到了1643年8月,皇太极突然暴死,此时又到了推举新君主的时候,作为宗室的带头大哥,代善有着很大的话语权。
为了平衡多尔衮和皇太极长子豪格这两方势力,在代善的主导下,满洲贵族达成了折中的方案,选择6岁的福临担任新皇帝。新皇帝即位后,实际掌权的多尔衮也很忌惮这个大哥,于是代善大部分时间只能蜗居在家,实际上退出了最高决策层。
随着1644年满清入关,早已经被封为和硕礼亲王的代善也来到了北京,而他大部分时间居住在王府内,过起了养老的生活。在1648年11月25日,66岁的代善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他死后被葬在了自家的世袭领地——北京西郊香山脚下的正红旗村。
纵观清初的四大贝勒,他们都是满清创业初期的合伙人,因为当时满清处境艰险,努尔哈赤不得已才立下四大贝勒共同执政的规定。随着四贝勒皇太极的强势崛起,以及满清政局的逐步稳定,其他贝勒也不可能跟之前一样,能与新君主平起平坐。
于是我们看到二贝勒阿敏被囚禁致死,三贝勒莽古尔泰死的不明不白,年纪最长的大贝勒代善也是被死死压制着,只有四贝勒皇太极完成了逆袭。这也说明在封建王朝,想要共享权力是不可能的,与之相反,封建权力的垄断才是常态。
阜南的历史上有哪些名人
阜阳古称“颍州”,说阜阳有哪些历史名人,可能是一问三不知,但说颍州名人,却可以说上几个。
管仲(-公元前645年):名夷吾,字仲,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颍上人。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管仲的著作,收入《国语·齐语》和《汉书·艺文志》。《管子》共24卷,85篇,今存76篇,内容极丰,包含道、名、法等家的思想以及天文、舆地、经济和农业等方面的知识,其中《轻重》等篇,是古代典籍中不多见的经济文作,对生产、分配、交易、消费、等均有论述,是研究我国先秦农业和经济的珍贵资料。
鲍叔牙颍上人(晋张处度《列子·力命》注:“管仲、鲍叔牙并颍上人”),生卒年月无考,是春秋初期齐国德高望重的大夫,晚年被封为相国,以知人著称。青年时与管仲是同乡好友,深知管仲的为人和才能,始终以礼相待,成为莫逆之交。后因齐国内乱,鲍叔牙随公子小白奔莒,管仲随公子纠奔鲁。及襄公被杀,小白得内援回国,被立为齐君(即齐桓公),拟任鲍叔牙为相,鲍叔牙从大局出发,却而不受,并力劝桓公释管仲之囚,任管仲为相,自己甘居其下。管仲很尊重鲍叔牙,他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甘茂:战国时期下蔡(今颍上甘罗乡)人,生卒年月无考,曾从史举先生学百家之术。后经张仪,樗里疾引见被秦惠王重用为将,助魏章平定了汉中。秦武王时,被派讨平秦公子蜀侯辉叛乱后,封为左丞相。武王三年(公元前308年),为使武王能看看周室的夙愿,甘茂自愿约魏攻打韩国。他几经周折,终于攻下了韩国的宜阳,打通了三川,使武王到达了成周。
吕蒙(178-220年,一说为180-220年,另有180—221年的说法):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吕家岗)人。字子明,汉末三国吴国名将。少年时依附姊夫邓当,随孙策为将。以胆气称,累封别部司马。孙权统事后,渐受重用,从破黄祖作先登,封横野中郎将。从围曹仁于南郡,并于濡须数御曹军,屡献奇计,累功拜庐江太守。在军旅之时,在孙权的劝说下发愤读书,深为孙权、鲁肃所依赖。后进占荆南三郡,计擒郝普,于合淝战奋勇抵抗魏军追袭,以功除左护军、虎威将军。又后上代鲁肃守陆口,设计袭取荆州,击败蜀汉名将关羽,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勋殊隆。然而“蒙疾发”《三国志·吴书·吕蒙传》,(后世人或猜测建安二十四年发生瘟疫,因史载吕蒙、孙皎、蒋钦死于同年,或猜测是吕蒙年轻时在战场上吃苦受累导致积劳成疾),不治而薨,享年四十二岁。吕蒙名言:“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刘福通(1320~1365):颍州(今安徽界首)人,元末红巾军首领。与韩山童等长期利用白莲教在民间进行活动。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乘元廷徵民夫修黄河之机聚众起事,攻占州。因以红巾为号,称红巾军。随后,攻占河南许多州县。十五年,立韩林儿(韩山童之子)为帝,称小明王,以亳州(今安徽亳州)为都,建国号大宋,年号龙凤。他历任平章、丞相等职,掌握大宋的军政大权。元廷派兵镇压,亳州失陷,迁都安丰(今安徽寿县)。后分兵三路攻略陕西、山东、河南、山西、河北等地,兵锋曾达大都附近的柳林(今北京通县南)。十八年,他统兵攻占汴梁(今河南开封),作为都城。次年,汴梁被元军攻破,退守安丰。二十三年,张士诚军围攻安丰,他与韩林儿往滁州(今安徽滁县)依朱元璋。后被朱元璋命部将沉于江中溺死(一说在安丰阵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