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懂古诗词
我是一名语文教师,经常给学生讲解诗词欣赏,诗词内容深刻,“读懂”是个模糊概念,一首《静夜思》是要一辈子去理解的,所以我只能告诉你,如何从字面上去读懂一首诗。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第一,传统意象入手。《诗经》以来,入诗的很多的意象都附着了感情,看到某种意象,你就必须想到它代表的某种情感。例如,看到“柳”,你就应当想到“留恋,依依不舍”,读“客舍青青柳色新”就差不多懂了。同理,看到“松”,想到“坚韧挺拔”;看到“竹”,想到“刚正有节”;看到“梅”,想到“傲霜斗雪”;看到“水仙”,想到“冰清玉洁”;看到“杜鹃”,想到“悲凉凄苦”。这需要你自己去整理积累。
第二,从典故入手。诗词里典故的运用,使内容显得含蓄而饱满,不理解典故,要么不知所云,要么简单不深入。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典很多,不理解“孙仲谋”“寄奴”“元嘉”“ 封狼居胥”“ 佛狸祠”“ 廉颇”等典故,你就无法理解这首诗。
再比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中用了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不知道这个典故虽然不妨碍理解这首诗,但知道这个典故就跟更理解李白的清高、向往自由的个性。
第三,从画面入手。中国的大多诗歌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通过画面去理解诗歌是必须的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画出了边塞空旷辽阔雄浑的画面;“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写出了山间宁静空灵的意境,帮助我们理解了王维对大自然喜爱的感情;“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画出了一幅风雨凄凄的画面,为我们理解作者离别时的伤感大有好处。《诗经》里的那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更是画面优美,成为千古名句。
第四,体悟感情。能理解诗歌的情感是读懂诗歌的标志,结合自己的感悟,代入诗歌是理解诗歌的好 ***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最好的理解方式便是回味自己半夜醒来,看着窗外的月亮想家的情景;李白的《秋浦歌》最好的理解方式是突然看到自己或父母的白发,那种惊心的感觉。
以上,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一点总结,希望对你有点帮助,你的关注、点赞、转发、留言是对我继续回的动力。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古诗词是其中的组成部分,那我们又该如何去读懂它呢?
名篇《咏柳》,为唐代诗人贺知章所作。
初读全诗,就知这是一首咏物诗,其主轴“柳”活色生机勃勃。有“树高”、“绿丝绦”和“细叶”被剪出,所展现的美在二月里。
熟读三遍后,也许你的脑海中就由此产生了意像:株柳河边初鹅黄,如碧玉妆办而成,那万千垂下的柳丝如同数根布条被剪刀剪成了碎片。真是剪刀吗?“二月春风”。
久读之后,你会勃然大悟道:原来,贺知章此诗有套路,非直白,属借喻,确实是采用了拟人化手法。他将“柳”比拟成一位妙龄少女,其后的一切皆“妆”束、发“丝”、梳“剪”自然。
照此类推,想读懂古诗词并不难,关键在于设身处地,溶入情感。为什么这样说呢?
有道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读古诗词,就是同古人打交道,虽不见其真身,但可预知其容貌。
李白《静夜思》,当下的人们熟之能背,但也百思不得其终解也,总有些诸多存在怀疑的地方。尤其是“疑是地上霜”这一句,令人含混不清,既然是“床前明月光”,何以“地上霜”呢?
要真正读懂其句,须从“床”字着手,此“床”非睡“床”也,而是古时候的一种躺椅或者是井边的栏杆。井栏在外,躺椅也可移动到外,这样一来,“疑是地上霜”就恰如其分了。
总之,读懂古诗词,要先了解诗人之背景和作此诗的主旨目的,再从作者的内心去发掘或探讨其延伸义,渐而才能完全弄懂其诗的真实意境与内含!
(图片来源网络,违规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