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太后怀孕生子的么_你们知道《西游记》原著中真实的师徒四人是怎么样的吗
历史上有太后怀孕生子的么
当然有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太后,秦宣太后芈月就跟义渠王生了两个儿子:泾阳君,高陵君皆昭王同母弟也(《史记》载)。
《史记.匈奴列传第五》载:秦昭王时,义渠戎王与宣太后乱,有二子。宣太后诈而杀义渠戎王于甘泉,遂起兵伐残义渠。
另一位太后生子的就是秦始皇的生母赵姬。说起赵姬,就是臭名昭著的代名词,她这个太后与威风凛凛的宣太后相比简直是云泥之别!
《史记.吕不韦列传二十五》载:政立为王,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秦王年少,太后时时窃私通吕不韦……始皇帝益壮,太后淫不止。吕不韦恐觉,祸及己,乃私求大阴人嫪毐以为舍人,时纵倡乐……
吕不韦与赵姬合谋搞了个假太监嫪毐,太后私与通,绝爱之。有身。太后恐人知之,诈卜当避,徒宫居雍,嫪毐常从……
始皇九年,有人告始皇,嫪毐实非宦者,常与太后私乱,生子二人……始皇夷嫪毐三族,杀太后所生两子,而遂迁太后于雍。
宣太后与义渠戎王好合生子,出于政治目的(当然两人肯定也是两情相悦),最后为了大秦的江山,为了儿子秦昭王,诱杀了义渠戎王,对于这样的母后,秦昭王自然没什么好说的,还封了这两个异母弟弟为泾阳君,高陵君。
而那个赵姬完全为了淫乐,除了给嬴政带来耻辱,祸乱之外还有什么,赢政自然也容不得那两个小孽障!
后来的汉武帝刘彻害怕重蹈覆辙,才杀了钩弋夫人,世人皆谓刘彻无情,殊不知子少母壮,而太后权利大到无人能约束时,什么出格的事皆会发生!
历史上太后怀孕生子也不是个例,由此可知,许多太后也没闲着。
私有制的出现,伴随着王位继承制度的产生。
无论“嫡长子继承”,还是废长立幼,都会出现子幼母壮的情况。
同时,后宫争斗,权臣弄权,为了便于控制朝廷,往往出现弑君擅权,另立幼主的事件。
因此,太后临朝称制是必然存在的现象。
一旦太后大权在握,那就是天下的主人。
私欲的满足往往不局限在权力的贪欲,生理需求满足也是大概率事件。
仅仅依靠那些礼制是限制不了她的。
帝王三宫六院七十二后妃,这是有固定编制的。
但贵为太后,特别是临朝称制的太后,除了驾崩的老国王之外,没有备胎。
有几个相好,也都是编外,古代礼制没有给他们安排名额和具体身份。
但许多太后也没有闲着,生出孩子来的恐怕也不在少数。
只不过大多数相对比较低调,这也不是很光彩的事,所以基本没有记载流传下来。
当时,大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之后也就不了了之。
但仅仅是肚子搞大了,还隐瞒得住;如果参与到政事中,把事情搞大了,就不得不留下一笔。
秦宣太后与义渠戎王的故事以及秦太后赵姬与嫪毐的传奇,就是如此,这都是有正史记载的。
尽管有不同的声音,但恐怕不是空穴来风。
电视剧《芈月传》的热播,一夜之间,让芈月家喻户晓。
我不太喜欢看这一类的宫廷剧,没仔细看过这个电视剧,就不好妄加评论。
根据我所知道的一点历史资料说一下芈月的事。
01
地位卑微的“芈八子”
芈月是以史上秦宣太后为原型的剧本创作。
秦宣太后,史书称作“芈八子”。
宣太后(?--前265年),芈(mǐ)姓,出生地楚国丹阳(在今湖北省),又称芈八子、秦宣太后。战国时期秦国王太后,秦惠文王之妾,秦昭襄王之母。秦昭襄王即位之初,宣太后以太后之位主政,执政期间,攻灭义渠国,一举灭亡了秦国的西部大患。
芈八子原是楚国的公主,年少时就聪慧绝顶,与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青梅竹马。
但有情人难成眷属,在命运的捉弄下,芈八子跟随姐姐作为陪嫁来到了秦国。
尽管芈八子也生了儿子嬴稷等,但其地位很低。
当时,秦国后宫分为八级:王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
八子的身份并不高,其禄秩相当于一千石官员的待遇。
秦惠文王在世时,秦宣太后仅仅是八子,地位不高,也算不上很得宠。
02
美人计
芈八子的地位不高,她生的儿子自然地位也不高。
后来芈八子之子嬴稷就被送到燕国做了人质。
前306年,秦武王闲着没事,就拿大鼎练举重。没想到用力过猛,直接挂掉了。
武王没有儿子,他那帮兄弟开始争夺王位。
这时候赵武灵王也来凑热闹,让代郡郡相赵固把在燕国做人质的嬴稷送回秦国,辅助他继承了王位。
这就是秦昭襄王,母凭子贵,芈八子也就成了秦宣太后,开始专权擅政。
秦宣太后不仅要面对国内的反叛势力,还要抵御国外势力的威胁。
特别是西部戎狄义渠,一直以来与秦国不很对付,关系时好时坏,彼此之间经常发动战事,互有胜负。
秦昭襄王继位后,义渠王前来祝贺。
见到秦宣太后就拔不动腿了,眉来眼去,就入了套。
秦宣太后与他私通,而且还生了两个儿子。
这个事,在《史记·匈奴列传》等史书中都有记载。
从有关史料来看,秦昭襄王出生于前325年,继承王位是在前307年,时年十八岁。
这时候,恐怕宣太后也在三十五岁以上。
后来,随着秦国势力的强盛,秦昭襄王与宣太后日夜密谋想攻占义渠。
前272年,秦宣太后引诱义渠王再次入秦,将他杀死在甘泉宫。秦国趁机灭掉了义渠,占领了其故地陇西、北地、上郡三郡。
这时候的宣太后,恐怕已经是七十岁的老太太了。居然还能把义渠王引诱到秦国来,可见其手段不一般。
义渠王本以为占据了太后的身体,就可以霸占秦国的国土。
但令义渠王没有想到的是,宣太后这是在使用美人计,而且是亲自下手。
她利用自己的身体拖住了义渠王,为秦国的强大争取了时间。
除了生理欲望的满足以外,宣太后为的是秦国的利益以及秦昭襄王的地位稳固。
女人自有女人特有的手段。
03
情夫魏丑夫
秦昭襄王并没有干预宣太后的私生活,宣太后也不止一个情人。
宣太后最后一个也是最著名的情夫就是大臣魏丑夫。
到了临死之际,宣太后还想把他带走。
这可把魏丑夫吓坏了,就请求大臣庸芮替他在太后跟前周旋。
太后终于打消了带走魏丑夫的念头。
这个事在《战国策·秦策》中有记载,看来也不会是假的。
据说,宣太后情人不少,估计是没怎么闲着。
我在微头条写了篇短文,介绍了《周公之礼》,说得就是男女那点事儿。
周公由于周初男女性关系太混乱,才制定了礼制,来约束教化民俗。
但这种事也不是仅仅靠教化、自觉就能约束得了的。
特别是大权在握的女人,更不乐于受这个约束。
潜规则自古就有,不是现代社会才出现的产物。
倡导百姓遵从,君子洁身自好,以身作则。
但总有些潮人不会遵从这些规则。
作为太后,无论年龄大小,许多人不甘寂寞,寻求生理的满足,绝不是大惊小怪的事。
即便生下一男半女,也是常事。
只要不把事搞太大,也就没人去记挂这些事。
芈八子如此,赵姬如此。
那些没有留下记载的太后们,又何尝不如此哪?
你们知道《西游记》原著中真实的师徒四人是怎么样的吗
如果是询问人物原型的话,那么除了唐僧以外,其他都是不确定的。
唐僧的人物原型是玄奘。这个没有任何争议。玄奘是唐代初年时候的著名高僧,他本人也确实曾经前往印度学习佛教经典,并且将佛经带回国内,之后一直从事佛经的翻译工作。玄奘历史形象和艺术形象有一定差异。小说当中的玄奘,有一些懦弱,又有一些记仇,还不辨是非。形象相对负面。这与玄奘的历史形象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在坚持取经的决心上,两者确实是一致的。
孙悟空的人物原型,主流说法认为是石槃陀。石槃陀是西域的一个强盗。在玄奘路经西域的时候,壹度以拜师为名接近玄奘,想要抢夺玄奘的财物。但是被玄奘感悟,之后主动离去。这是玄奘取经路上的一个小插曲。学者们认为,石磐陀是胡人,后世讹传为猢狲,从而创造了孙悟空这样的人物形象。季羡林提出,孙悟空的人物原型是印度神猴哈努曼。哈努曼是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人物形象。也是一个神通广大的猴子。但问题在于,罗摩衍那传入中国的历史非常晚,解放以后才有完整中译本。而孙悟空的艺术形象,目前认为至少在唐代晚期或者五代时期就已经出现,在这个时候,中国人根本不了解哈努曼的形象。所以这种说法目前没有被广泛接受。还有一些非主流说法,比如水猴子,在学界几乎没有认同。
猪八戒的人物原型,目前为止没有可靠的说法。猪八戒人物形象出现,最早是在元杂剧当中。后来被西游记所吸收。元杂剧的史料相当匮乏,所以研究这个人物形象的原型非常困难,目前没有可靠的结论。
沙和尚是一个相对边缘化的角色,出现的时间比孙悟空略晚,但是比猪八戒早。一般认为,宋代的时候正式形成了这个形象。沙和尚的原型也是有多种说法的。有人认为,这个人物形象源于河神。这是因为原著当中,沙和尚驻守流沙河,相关的描述与河神有一些关系。也有人认为沙和尚源于玄奘历史上真实的向导。这是比较大唐西域记和三藏法师传以及西游记之后得出的结果。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沙和尚的原型也是石槃陀。这种观点认为,石槃陀在演义的描述下,被分割为两个人物形象。分别成为了孙悟空和沙和尚。
《西游记》有着太多的影视版本,在被大量改动的同时,原著的影响力和原汁原味也被削弱了。所以,《西游记》可以说是被大家误会最深的一部名著。
原著中,光是师徒四人的相貌和性格就与我们的固有印象有着很大不同。首先是唐僧。在影视剧中,唐僧是个细皮嫩肉的和尚,不仅仁爱天下,还有大智慧。但在原著中,唐僧却是一身脓包样,不仅多愁善感,还个性怯懦,每次被妖精抓住都要哭一次才罢休。
他也因此受尽了孙悟空的嫌弃。就拿第十五回来说,唐僧道:“既是他吃了,我如何前进!可怜啊!”说着说着,泪如雨下。孙悟空哪里忍得住暴躁,直接发作道:“师父莫要这等脓包形么!”然后是孙悟空。
在大家心目中,孙悟空一定是个油头粉面的美猴王形象。但在原著中,按照第二回和第三十六回的描述,他其实是一只圆眼睛,查耳朵,满面毛,雷公嘴而且身高不足 1.28 米的“丑猴”,简直可以说是又矮又丑,长相可怖。
其次是猪八戒。在原著中,猪八戒也没有那么猪头猪脑,反而有着影帝和段子手属性。比如在第三十九回中,八戒道:“我且哭个样子你看看。”话音刚落就粘涎答答、眼泪汪汪,絮絮叨叨地哭起来,完全是影帝附身。在第七十五回中,在孙悟空被妖精一口吞下后,他埋怨道:“今日还是个和尚,明日就是个大恭也!”,实在是妙语连珠。
最后是沙僧。大家都以为沙僧是个任劳任怨、憨厚老实的好男人,但其实他也会拆队友的台,平时也是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并没有像剧中经常念叨“若是大师兄在”之类的话。原著和影视剧的差异远不止这么多,如果想还原真实的师徒四人,看剧是没有用的,读原著才是正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