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中人原文_曹操、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曹休和曹真,这些曹家宗室一代二代三代的亲戚关系是怎样的
桃花源中人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晋太元②中,武陵③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④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⑤,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⑦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⑧;黄发垂髫⑨,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⑩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⑪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⑫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⑬,无论魏、晋⑭。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⑮,皆叹惋。馀人各复延⑯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⑰ 语云: “不足⑱ 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⑲ ,处处志⑳ 之。及郡㉑下,诣㉒太守,说如此㉓。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㉔,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㉕,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㉖,未果㉗ ,寻病终。后遂无问津㉘ 者。
〔注〕 ① 桃花源: 相传在今湖南桃源县西南十五公里处。《常德府志》: “县西南三十里,乌头村南,即桃源洞,为秦人避乱处。”大约在南朝齐梁时即以此地为《桃花源记》所写的仙境。梁任安贫《武陵记》曾述及。 ② 太元: 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年号(376—396)。 ③ 武陵: 郡名,治所在今湖南常德。 ④ 落英: 落花。一说为初开之花。 ⑤ 林尽水源: 言桃花林尽头即桃花溪源头。 ⑥ 俨然: 整齐貌。 ⑦ 阡陌: 田间小路,南北为阡,东西为陌。 ⑧ 外人: 指桃源外的世人。 ⑨ 黄发垂髫(tiáo 条): 老人和儿童。髫,儿童垂以为饰的头发。 ⑩ 要(yāo 腰): 通“邀”。 ⑪ 咸: 都,全。 ⑫ 秦: 秦朝(前221—前207)。 ⑬ 汉: 汉朝(前206—后8为西汉,25—220为东汉)。 ⑭ 魏: 三国时的魏国(220—265)。晋: 晋代(265—316为西晋,317—420为东晋)。 ⑮ “此人”句: 言渔人为桃源中人细说所知道的世间历史变化。 ⑯ 延: 邀引。 ⑰ 此中人: 指桃花源中人。 ⑱ 不足: 不必,不可。 ⑲ 扶: 缘,沿着。向路: 旧路,指来时的路。 ⑳ 志: 作标记。 ㉑ 郡: 指武陵郡。 ㉒ 诣: 往,到。 ㉓ 说如此: 说了像前面写的这些情景。 ㉔ 寻向所志: 寻找回来时所作的标记。 ㉕ 南阳: 今河南南阳。刘子骥,名驎之,好游山水。曾至衡山采药,深入忘返,见涧岸有两石仓,一闭一开,因水深难渡,欲还而迷路,幸遇伐木者指路乃得还。后闻石仓有仙丹,欲再往,已不知其所在(见《晋书·隐逸传》)。陶渊明可能闻知其事,有所联想,因将其写入本文,不必实有。 ㉖ 规往: 计划前往。 ㉗ 未果: 没有实现。 ㉘ 问津: 访求。
在中国,素有“山川以人而胜”的传统,所谓“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地不自胜,惟人则鸣”。王勃之于滕王阁,李白之于敬亭山,崔颢之于黄鹤楼,柳宗元之于永州,范仲淹之于岳阳楼,欧阳修之于醉翁亭,苏轼之于黄冈赤壁,莫不如此。但他们写的都是实景,而桃源仙境却是虚构出来的。以一篇诗文虚构一个仙境而令游人神魂颠倒,在中外都是少有的。武陵桃源,原是鲜为人知的荒僻之地,自陶渊明作《桃花源诗并记》以后,始为文人墨客所重,梁陈之际已有诗人涉足山溪,探寻灵秘。至唐代开元天宝年间,桃花源忽名声大噪,甚至引起朝廷的关注。天宝七年,诏令“三十户蠲免税赋,永充洒扫,守备山林”。此后,游者日众,成为人皆慕趋的风景胜地,吟咏之作也历代赓续不绝。
陶渊明为什么要虚构桃源仙境?这要从他的时代和思想说起。东晋末年,陶渊明家乡江州(今江西九江)一带,由于战乱频仍,民不聊生,“至乃男不被养,女无匹对,逃亡去就,不避幽深”(《晋书·刘毅传》)。及至晋宋易代,人民逃亡情形更为严重。《宋书·荆州蛮传》说: “宋民赋役严苦,贫者不复堪命,多逃亡入蛮”,因“蛮无徭役,强者又不供官税”。这些史实便是虚构桃源仙境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基础。从思想来说,陶渊明受道家思想影响很深,并又追慕阮籍无君无臣、无富无贵的社会理想,接受过鲍敬言的无君论思想,素怀高洁,久慕淳风,眷爱丘山,厌恶官场,曾以羲皇上人自谓,幻想做无怀氏、葛天氏之民。这些思想意识积聚起来便成为其虚构仙境的思想根源。《晋书》本传说陶渊明自以曾祖为晋世宰辅而“耻复屈身后代”,故何文焕说他是以“避宋之怀”写桃源人避秦之事,也可作为剖析其创作动机的参考。
从中国文学史的角度考察,桃源故事的出现也是一个十分惹人注目的奇异现象。其流传之广,影响之大,是一般诗文所难以企及的。探究其原因,固然与它的艺术成就有密切关系,但也与我们民族的文学理想、审美心理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桃花源中,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表现为和谐的、完美的统一。没有压迫,没有纷争,没有忧伤,处处恬静、和乐,人人敦厚、纯朴。这正是倍感人生苦难,充满忧患意识的古代诗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也是灾难深重的古代人民要求作家表现和赞美的理想社会。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经历过刘裕篡晋的动乱,深切体验到社会的黑暗和人生的忧苦。从当时的文学倾向来说,他可以像同代诗人那样寄言上德,托意玄珠,沉溺于追步松乔,羽化登仙。但是,与人民有着深厚感情,对社会人生有着深刻认识的陶渊明不肯这样做。他没有长生的梦幻,也不想借助于玄谈游仙去求得解脱,而是以现实的态度去对待人生。他离开污浊的官场,长隐田园,过着躬耕自食,贫寒简朴的生活。《桃花源记》所构造的图景,正是艺术地反映了他逃禄归耕,经过农村生活体验以后所产生的生活理想。尽管在剥削制度下不可能有如此的化外世界,但在人民的心中它是应该有的。早在三千年前,《诗经·硕鼠》已在强烈地呼唤着这人间的乐土。应该说,《桃花源记》与《硕鼠》在思想倾向上是一脉相承的,都表现出对剥削的厌恨,对君权的否定,故宋王安石《桃源行》说: “儿孙生长与世隔,虽有父子无君臣。”
陶渊明作诗,擅长白描,文体省净,语出自然,如大匠运斤,毫无斧凿之痕。金元好问谓之“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醇”。《桃花源记》也具有这种艺术风格。它虽是虚构的世外仙境,但由于采用写实手法,虚景实写,给人以真实感,仿佛实有其人,真有其事。全文以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像小说一样描述了溪行捕鱼、桃源仙境、重寻迷路三段故事。第一段以“忘”、“忽逢”、“甚异”、“欲穷”四个相承续的词语生动揭示出武陵渔人一连串的心理活动。“忘”字写其一心捕鱼,无意于计路程远近,又暗示所行已远。其专注于一而忘其余的精神状态,与“徐行不记山深浅”的妙境相似。“忽逢”与“甚异”相照应,写其意外见到桃花林的惊异神情,又突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两句,乃写景妙笔,色彩绚丽,景色优美,仿佛有阵阵清香从笔端溢出,造语工丽而又如信手拈来。第二段先以数语描述发现仙境经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点明已至幽迥之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暗示定非寻常去处。渔人的搜寻目光、急切心情也映带出来。及至通过小口狭道,写到“豁然开朗”,又深有柳暗花明的韵致。进入桃源仙境之后,先将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鸣犬吠诸景一一写来,所见所闻,历历在目。然后由远而近,由景及人,描述桃源人物的往来种作、衣著装束和怡然自乐的生活,勾出一幅理想的田园生活图景。最后写桃源人见到渔人的情景,由“大惊”而“问所从来”,由热情款待到临别叮嘱,写得情真意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第三段先写渔人在沿着来路返回途中“处处志之”,暗示其有意重来。“诣太守,说如此”,写其违背桃源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叮嘱。太守遣人随往的“不复得路”和刘子骥的规往不果,都是着意安排的情节,明写仙境难寻,暗写桃源人不愿“外人”重来。对桃源仙境,世俗之人寻访无着也不再问津了,而陶渊明自己却从来没有停止过追求,在《桃花源诗》的结尾处就剖露了“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的心愿。他以桃源人为志趣相合的契友,热切期望与之共同生活于桃花源中。
陶渊明成功地运用了虚景实写的手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显示出高超的叙事写景的艺术才能。但《桃花源记》的艺术成就和魅力绝不仅限于此,陶渊明也不仅仅是企望人们确认其为真实的存在。所以,在虚景实写的同时,又实中有虚,有意留下几处似无非无,似有非有,使人费尽猜想也无从寻求答案的话题。桃源人的叮嘱和故事结尾安排的“不复得路”、“规往未果”等情节,虚虚实实,惝恍迷离,便是这些话题中最堪寻味之笔。它所暗示于世人的是似在人间非在人间,不是人间胜似人间,只可于无意中得之而不可于有意中求之,似乎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有着某种微妙的内在联系。这虚渺灵奥之区始终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世人是难以揭晓的。它的开而复闭,渔人的得而复失,是陶渊明有意留下的千古之谜,“惹得诗人说到今”。可是,他又在《桃花源诗》中透露了一点消息,说“一朝敞神界”之所以“旋复还幽蔽”,乃是因为“淳薄既异源”!原来桃源民风淳厚,人间世风浇薄,惟恐“使武陵太守至焉,化为争夺之场”(苏轼《和桃花源诗序》),玷污了这块化外的净土,即使像刘子骥那样的人间高尚之士,也得不到一睹仙境的机缘。
一千多年来,在中国诗人心中,桃源仙境始终是美好的,令人向往的,具有永恒的魅力。尽管唐代韩愈说“桃源之说诚荒唐”,子虚乌有,可是古代诗人宁信其有而不愿信其无,总是怀着虔诚的心理和美好的愿望去寻求那梦中的温馨。他们“不疑灵境难闻见”,只怪自己“尘心未尽思乡县”(王维《桃源行》),“尘心如垢洗不去”(刘禹锡《桃源行》)。也许,愈是神秘愈能叩动诗人的心扉,所以尽管“仙家一出寻无踪”,“只见桃花不见人”,不得不带着“恨满桃花一溪水”的惆怅离去,也还是魂牵梦随,津津乐道,难以忘情。因为它不同于一般的乌托邦的社会学说,而是一种理想,一种美的象征。
曹操、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曹休和曹真,这些曹家宗室一代二代三代的亲戚关系是怎样的
曹操、曹仁、曹洪为同族兄弟,是否出五服还有待考证,曹真、曹休与曹丕为一辈,其中曹真为曹操养子,一说为曹操族子,另说其本姓秦。
夏侯渊与夏侯惇为堂兄弟,因夏侯渊娶曹操表妹,所以常将夏侯渊视为曹操同辈。
曹操所在的曹氏与夏侯渊所在的夏侯氏的关系在学术界也争论不断,一方认为曹氏与夏侯氏其实是同一族,另一方则对此坚决反对,认为曹氏与夏侯氏是两个不同的宗族。
争论的焦点在曹操父亲曹嵩的身份。《三国志》在讨论曹操生世时,说“桓帝世,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养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嵩生太祖(曹操)”。也即因曹腾为宦官,曹嵩为其养子,但不知曹嵩的具体身份。东吴人所作的《曹瞒传》以及晋人《世语》提出曹嵩为夏侯氏之子,是夏侯惇的叔父。故一些学者据此进行考证,认为曹嵩确实是夏侯氏之子,另一些学者则坚持认为曹嵩是曹氏子弟。
其实单纯从史料来看,曹氏与夏侯氏最基本的关系有亮点:其一,同乡关系,曹氏与夏侯氏均居沛国谯县;其二,姻亲关系,最早的姻亲关系要追溯到曹操与夏侯渊,夏侯渊娶曹操内妹(现多指妻妹,《晋书》内妹似指舅舅的女儿,此处采用后者),也即夏侯渊的妻子是曹操舅舅的女儿,即曹操的表妹,此后还有夏侯惇之子夏侯楙娶曹操的女儿清河公主,夏侯渊长子夏侯衡娶曹操侄女等。
理清曹操、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曹休和曹真这些人物的关系,其实蛮有意思的,因为曹家人太牛了,特别是曹操,敢当盗墓贼的祖宗,那脸上明明白白地写着“霸气”两字:谁要敢惹我,我挖你家祖坟去!
一碗酒吓跑了刘备,白门楼逼死了吕布,官渡吓病了袁绍,挟天子以令诸侯,最后官拜魏王,是不折不扣的无冕之帝。他对后世的影响太大了,比如我一生气的时候就喜欢叫他的名字:曹操!
俗话说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四代认不到,我们就按照这个关系来排排他们之间的亲戚关系。
一代亲
曹操没事就能够吐两句好诗出来,比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这句,就写得好啊,曹操意思很励志。
年少无成的人看仔细了,年纪大了没什么大不了的,人活着就是为了折腾,白胡子一把照样能混出人样,骑白马、娶美娇娘那都不是事,只要你有目标并努力过,那就不会后悔,比如我,铜雀楼不空着的吗?人家大乔、小乔不是最后也没来吗?但你得有这个做事的冲动,其他的交给天意。
曹操这么有文采,那都是祖父曹褒的功劳。
曹褒,可不是草包,他是以礼理人,以德化俗的大儒。
曹褒当了个小县令,从外地跑来5个盗贼,被衙役抓了个正着,陈留太守马严听说了这事,行,斩了吧,杀鸡骇猴,正正世风,不劳而获像话吗?曹褒不愿意了,对着衙役就是一阵唠嗑:“天不绝人之路,能过上好日子谁去当盗贼啊?皋陶不判做贼的死刑,管仲还敢大胆录用有才能的盗贼,咱们不能只听太守的话,把小错当成死罪办,得给人留条活路,一切后果我来担。”马严很生气,不听话的下属没啥用,上奏就把曹褒官帽子给撸了。
仁怀必出好文章,作《通义》十二篇,演经杂论百二十篇,都在教人要讲“礼”!
曹褒有个弟弟叫曹腾,这是个超级大牛人!宦官,服侍过四位皇帝,最成功的就是投资汉桓帝后,达到了人生的顶峰,升任大长秋,掌管后宫的事务,直接为皇后服务,顺便搭手扶了哥哥一把,曹嵩也因此官拜司隶校尉。
亲兄弟明算账,这是鬼话,能够彼此扶持、不计得失的才是真兄弟。
”一代亲“,曹褒、曹腾。
二代表
表,即是表兄弟,舅父、姑母的儿子,与堂兄弟同辈,“二代表”是指堂兄弟的亲戚关系疏远到表兄弟一般。
曹腾没子女啊,这是宦官最大的悲哀,于是就收养了个孩子叫曹嵩。
曹嵩的身份很神秘,有人说是曹褒的儿子,有人说是夏侯睿的孩儿,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曹嵩太能生了,一个儿子一个坑,最大的坑就是鼎鼎大名的曹操曹孟德!
曹褒生了个儿子叫曹炽,曹炽生了个儿子叫曹仁,就是挡住了吕布、打败了马超、阻住了关羽的猛人。
提起曹仁,就不得不提起曹洪,这又是个曹操的好兄弟,家庭富有,献给曹操一匹马,“凭空虚跃,曹家白鹄“,硬是把曹操的形象提升成了三国历史上骑白马的王子。曹洪击张郃、斩吴兰、逼退张飞与马超,又是个猛将。
曹炽、曹嵩、曹胤、曹鼎之间的关系已经开始模糊,史书也无法保持一致,因为亲疏开始含糊就造成了“二代表”的说法。
三代、四代认不到
曹操走上舞台,夏侯家也插上了一脚,曹家宗亲的关系就更复杂了。
曹家与夏侯家均是沛国谯县(现今安徽省亳州市)的名门望族,但曹家出了个曹腾,一下子就把家族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在官场如鱼得水,游得可畅快了;夏侯家一看被曹家甩了一大截,这不行啊,怎么办呢,联姻。
曹操年轻时就是个愣头青,与当地土豪的儿子起了口角打架,还把人给打死了,这下好了,曹操被关进了死牢。夏侯家一琢磨,这是个好机会,立马叫夏侯渊去顶罪,以人命换曹家的信任。
曹操拍拍屁股从牢里出来,有些后怕,当知道不是家人出力营救,而是夏侯家叫人顶罪才得以逃脱牢狱之灾后,心里可感动了,夏侯渊这个朋友交定了。
夏侯渊在曹家的营救下最后成功脱罪。
曹家觉得夏侯家不错,就将曹操的表妹嫁给了夏侯渊,两家关系开始合拢。
夏侯渊是个好人啊,当时兖州和豫州战乱连连,又逢大荒年,夏侯渊为了让亡弟留下血脉,竟然舍弃了自己的儿子而养活其女,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夏侯夫人。
夏侯夫人正在树林里捡柴,这时跑来了个猛张飞,一看这小姑娘长得可好看了,抢了就跑;夏侯夫人本来在夏侯家就没有归属感,也不害怕,与张飞拜堂成亲,成了张夫人。
夏侯夫人生了两个女儿,又在诸葛亮的安排下,成了刘禅的皇后。
养父夏侯渊在定军山被黄忠斩杀,夏侯夫人请求刘禅将夏侯渊厚葬,以报养育之恩;夏侯霸被司马懿追杀,最后逃到了蜀汉,刘禅还叫儿子认舅舅,夏侯霸干脆死心塌地定居蜀汉。
问题来了,刘禅的儿子该叫曹操什么?反正我是说不清楚了。
曹操、三从兄弟曹仁、曹洪、曹纯,三代还不算复杂,可当四人开枝散叶组成第四代的大军,亲戚关系就更浅淡和复杂了。
曹操有很多夫人,生的儿女有很多,他也不嫌烦,又收了养子,还把族子当亲儿子养。这两人就是曹休和曹真。
天下大乱,曹氏宗族散去各地求生存,曹鼎虽做到尚书令,但到曹休时家道已经败落不堪。父亲病亡,还是租借的土块安葬,甚至自己做了抬棺人。
当叔父曹操讨伐表绍之时,曹休化名于千里之外投奔曹操,曹操笑称族子这是千里马之举,并视若亲子看待,与曹丕同吃同睡,并任其为天下骁锐”的虎豹骑中宿卫一职。
曹操与袁绍部曲战于豫州,曹操出外侦察时恰遇袁绍部曲大部,不敌逃走。秦邵与曹操换马、换衣,引开追兵后被杀,曹操得以逃出生天。时秦邵幼子真孤苦无依,曹操于是收秦真为义子,改姓曹,这便是曹真。
曹休、曹真与曹丕、曹植等人为第四代,关系更乱更复杂,甚至还有外姓加入宗族,只能笼统称为族子。
小结一下,曹操与曹仁、曹洪片是从兄弟关系,按今天的叫法叫堂兄弟;曹操与夏侯渊属于连襟关系,可勉强视为表亲关系;曹操与曹真、曹休只能称为族亲关系。
(图片均来自网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