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一晒你们姓氏的辈序,可好
听父辈言,姚姓之鼻祖乃是舜帝也。姚姓, 源于舜帝姚重华,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姚氏正宗。南宋的《通志·氏族略》记载:“姚姓,虞之姓也,虞帝生于姚墟,故因生以为姓” ,舜因生在姚墟,其后子孙即以地为氏,称为姚氏。帝后裔姚氏发达,向南开拓,分脉形成多支。其中有一支为中坑源、璜田姚氏宗族落户于徽州府深渡镇。并在深渡的中坑源为中心地设有中坑源、璜田姚氏宗族祠堂,祠堂名称是“敦伦堂”。敦伦堂的"敦伦"二字含义是:“敦”字意谓勉励;“伦”字谓伦常。敦睦人伦,每一个人到这个世间来都有自己的责任,有自己的任务,这叫“敦伦”,人伦、本分如此,要去做。要知道这些事情是过去的因缘和合,产生了这个果报的现象,尽到自己的本分。这些都是受朱熹理学思想影响颇深的缘故!
从“敦伦堂”宗祠遗存的族谱记载中的排辈份字中就能很清晰地看到朱熹理学的影子。
“ 守德宗启文,泰兆国象正,
大景明和顺, 宏开衍盛祥。″
璜田姚氏有详细记载的族谱祖先起始者为诗文排字辈的第五代,十七世祖“文”字辈的元寿公,从中坑源迁来街源姚家坦落脚。……https://www.meipian.cn/2lx9aanm?share_from=self&share_to=copy_link&user_id=330657&uuid=09308c6cb8d8b6392c9ec2e73043917e&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330657&utm_medium=meipian_android&share_user_mpuuid=6a29214a0dd826f3902a8b2ee2045670
[祈祷][祈祷][祈祷]
谢谢邀答。很乐意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我觉得“辈序”问题不可小看。
“辈序”指什么?
题主所言“辈序”,也叫“字辈谱”,“行第谱”,“辈分诗”,是记录家族世系人名的字辈用语。
在整理家族家谱时,可将字辈谱中所范字编排成诗,便于辨认辈分与家族中人物关系,所以也叫“辈分诗”。我们家乡一般叫做“字辈”,本文姑且叫“辈分诗”。
辈分诗,或四字一句,或五个字一句、七个字一句。一个家族的辈分诗开始可能就两句,或四句,或十多句,续修家谱时根据家族实际情况续增。辈分诗是押韵的,像一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很容易记忆。
有的姓氏的辈分诗全世界是统一的,而多数姓氏则不同地方辈分诗不一样。这主要看是否“同谱”,即共一个族谱。如孔氏字辈似乎是全球统一:“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 昭宪庆凡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我族的“辈分诗”
“读小学时,祖父辈就教我们读辈分诗,所以我一直牢记在心。自那时起,也知道凡本家族的人取名字,都要遵照辈分诗。
“有员应道仕,仁义大智信;正开乾坤定,诗书广学圣;从新福泰昌,纯一肇祯祥;敬贤启敏秀,家邦显荣芳”。这就是我们家族的辈分诗。
根据家谱记载,我族是骆宾王后裔。宾王公第八世孙良相公“由孝廉官至广东巡抚,告老归,道经临武,卜居花塘,创业垂统……”。
良相公三世孙安民“淳化二年游泮,由经术膺天禧乡荐,特遇赐同进士授乐昌知县,喜河南之柏沙里遂居焉”。
安民公四世孙举贤“由廪生拔国子监上舍,淳熙癸卯授左军都督府都事,解组归里,道经滁溪,见其山明水秀,遂卜居而隶籍焉”。
由此可知,我族是骆宾王后裔,宾王公八世孙良相公卜居临武花塘(现湖南临武县),良相公三世孙安民任乐昌县知县并定居乐昌(现广东省韶关市乐昌市),安民公曾孙举贤定居滁溪(现湖南资兴市)。我是举贤公第二十八世裔孙。
又据族谱记载,由于“地远省隔,交通不便”,我族举贤公后裔到滁溪安居后,与乐昌、临武信息联系不便,于是三地商量“三地各自修谱,”,字辈排行各自编排,但三地相互衔接。
到滁溪后,明朝洪武壬子年(1372年)举贤公派下第八世有成公“始修族谱”并作排行十字:“有员应道仕,仁义大智信。”
明朝天顺庚辰年(1460年),举贤公第十一世孙道敬公续修族谱,并续增排行十字:“正开乾坤定,诗书广学圣。”
至清乾隆甲子(1744)年重修族谱,举贤公第二十一孙坤杨公续增十字:“从新福泰昌,纯一肇祯祥。”
二0一八年戊戌岁我族第七次组织续修族谱,经商议,又续增排行十字:“敬贤启敏秀,家邦显荣芳。”
由此可见,家族“辈分诗”是随着时代更替,人员繁衍,不断续增的。
“辈分诗”的作用
我国是礼仪之邦,自古以来讲究“长幼有序,尊卑有别”。在一个家族内部,叔伯兄弟关系是必须分清楚的。绝非年龄大的就是“老大”,也不是年纪小的就是“晚辈”,这是必须要明白的。
而在有血缘关系的家族中,“字辈排行”就是长幼关系的标志。搞清楚了辈分关系,互相之间的长幼关系也就不会错位。如果一个家族里的人,弄不清楚自己是那一辈分的,那么,也就不知道如何称呼家族里的人了。
因此,我国民间传统,要求本家族人遵照辈分诗取名字,就是说一般名字中间的字必须是辈分诗中自己所在那一辈的那个字。
按辈分字取名字,家族内部长幼尊卑关系一目了然。谁是什么辈分,一看名字对照辈分字就很清楚。绝对不至于将叔叔喊成“哥哥”,甚至把比自己年纪大的侄子喊成“叔叔”。
时至今日,无论走到哪儿,如果碰到同姓氏的人,一般不会冒失的称呼“兄弟、叔伯”之类,而是先问对方是“什么辈分”。
如果是同谱的,明白了辈分,称呼就能搞清;搞不清辈分,一般就只好称呼“宗亲”“家门”了。
不同姓氏之间常常根据年龄考虑互相的称呼,家族之间则不可以仅凭年纪乱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