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四大美男、四大才子分别是谁呢_匈奴、契丹他们是中国古代的少数民族吗?他们是怎样起源的

1分钟前阅读2回复0
wsygfsj
wsygfsj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5
  • 经验值50573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01146
  • 回复0
楼主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四大美男、四大才子分别是谁呢

中国古代四大才子:

唐寅(即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

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

一、四大才子

1、唐寅

唐寅 (1470一1523),中国明代画家,文学家。字子畏、伯虎,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出身商贩家庭,父亲唐广德.母亲邱氏,少时读书发愤,青年时中应天府解元,后赴京会试,因舞弊案受牵连入狱,出狱后又投宁王朱宸濠幕下,但发现朱有谋反之意,即脱身返回苏州。从此绝意仕途,潜心书画,形迹放纵,性情狂放不羁。

擅山水、人物、花鸟,其山水早年随周臣学画,后师法李唐、刘松年,加以变化,画中山重岭复,以小斧劈皴为之,雄伟险峻,而笔墨细秀,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

人物画多为仕女及历史故事,师承唐代传统,线条清细,色彩艳丽清雅,体态优美,造型准确;亦工写意人物,笔简意赅,饶有意趣。其花鸟画,长于水墨写意,洒脱随意,格调秀逸。

除绘画外,唐寅亦工书法,取法赵孟頫,书风奇峭俊秀。有《骑驴思归图》、《山路松声图》、《事茗图》、《王蜀宫妓图》、《李端端落籍图》、《秋风纨扇图》、《枯槎鸜鹆图》等绘画作品传世。

绘画上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又称“明四家”。诗文上,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

2、祝枝山

祝枝山(1460——1526),字希哲,因生而左手六指,故自号枝山,又号枝指生,世亦称“祝枝山”、“祝京兆”。长洲(今江苏吴县)人。祝允明自幼就显现出多方面的艺术才华。

“五岁能作径尺大字”,九岁能诗。明弘治五年(一四九二)中举,任广东惠州府兴宁知县,嘉靖元年(一五二二)官至应天府(今南京)通判。嘉靖二年(一五二三)因病致仕归里。嘉靖五年(一五二六)卒,享年六十七岁。

他家学渊源,专攻书法,亦善诗文。其书,隶、楷、行、草诸体均工,尤以草书成就为最特别,其狂草颇受世人赞誉,流传有“唐伯虎的画,祝枝山的字”之说;其诗取材颇富,造语颇妍;其文多奇气,潇洒自如。

传世墨迹如小楷《出师表》、草书《自书诗》、《落花诗卷》、《洛神赋卷》、《前后赤壁赋卷》等均为其代表作。

著有《怀星堂集》(三十卷)、《苏材小纂》、《祝子罪知录》、《读书笔记》、《前闻记》等,撰有《兴宁县志》。

祝枝山所书写的“六体书诗赋卷”、“草书杜甫诗卷”、“古诗十九首”、“草书唐人诗卷”及“草书诗翰卷”等亦都是传世墨迹的精品。

3、文征明

又作文徵明(1470.11.28—1559.3.28),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明代杰出画家、书法家、道家、文学家。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

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因官至翰林待诏,私谥贞献先生,故称“文待诏”、“文贞献”。

为人谦和而耿介,宁王朱宸濠因仰慕他的贤德而聘请他,文徵明托病不前往。正德末年因为岁贡生荐试吏部,授翰林待诏。他不事权贵,尤不肯为藩王、中官作画,任官不久便辞官归乡。留有《甫田集》。

文徵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

其与沈周共创“吴派”。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

4、徐祯卿

徐祯卿(1479-1511年),字昌谷,一字昌国,汉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祖籍常熟梅李镇,后迁居吴县。

明代文学家,被人称为“吴中诗冠”,是吴中四才子(亦称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之绝句而为人称誉。

徐祯卿16岁著《新倩集》。但早年屡试不第,读《离骚》有感,作《叹叹集》;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作《江行记》;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与文征明合纂《太湖新录》;

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闻鞑靼入侵,官兵抗战不力而败,又作长诗《榆台行》。同年中进士,因貌丑,不得入翰林,改授大理左寺副。明正德五年(1510年)被贬为国子监博士。

徐祯卿后期信仰道教,研习养生。明正德六年(1511年)卒于京师,年仅33岁,为四才子中最早过世和享寿最短的。徐祯卿的著述尚有《迪功集》、《翦胜野闻》(该书多诋毁明太祖的内容,实为诬告)、《异林》等。

二、四大美女

1、西施

西施(生卒年不详,一说卒于前473年),一作先施,本名施夷光 ,春秋时期越国美女,一般称为西施,后人尊称其“西子“,春秋末期出生于越国句无苎萝村(今浙江省诸暨市苎萝村)。

出身贫寒,自幼随母浣纱江边,故又称“浣纱女”。她天生丽质、秀媚出众,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

越王勾践在对吴国战争中失利后,采纳文种“伐吴九术”之四“遗美女以惑其心,而乱其谋”,于苎萝山下得西施、郑旦二人。并于土城山建美女宫,教以歌舞礼仪,饰以罗 ,教以容步,习于土城,临于都巷。

三年学成,使范蠡献于吴王。吴王夫差大悦,筑姑苏台,建馆娃宫,置二女于椒花之房,沉溺酒色,荒于国政,而宠嬖西施尤甚。勾践灭吴后,西施随范蠡泛五湖而去,不知所终。一说沉江而死,一说复归浣江,终老山林。

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四大美女享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之美誉,其中的“沉鱼”,讲的就是“西施浣纱”的经典传说。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四大美男、四大才子分别是谁呢_匈奴、契丹他们是中国古代的少数民族吗?他们是怎样起源的

2、王昭君

王昭君(约公元前52年—公元前19年),名嫱,字昭君 (一说昭君非表字),乳名皓月,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人,与貂蝉、西施、杨玉环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成语中「沉鱼落雁」、「画工弃市」记载她的生平典故。

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又称明妃、王明君。

王昭君是汉元帝时期宫女,后远嫁匈奴呼韩邪单于。王昭君维护汉匈关系稳定达半个世纪之久,“昭君出塞”的故事千古流传。

3、貂蝉

貂蝉,山西忻州人。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国色天香,有倾国倾城之貌,见东汉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纵,於月下焚香祷告上天,愿为主人分忧。王允眼看董卓将篡夺东汉王朝,设下连环计。

王允先把貂蝉暗地里许给吕布,再明把貂蝉献给董卓。吕布英雄年少,董卓老奸巨猾。为了拉拢吕布,董卓收吕布为义子。

二人都是好色之人。从此以後,貂蝉周旋於此二人之间,送吕布於秋波,报董卓於妩媚。把二人撩拨得神魂颠倒。

吕布自董卓收貂蝉入府为姬之后,心怀不满。一日,吕布乘董卓上朝时,入董卓府探貂蝉,并邀凤仪亭相会,貂蝉见吕布,假意哭诉被董卓霸占之苦,吕布愤怒。

这时董卓回府撞见,怒而抢过吕布的方天画戟直刺吕布,吕布飞身逃走,从此两人互相猜忌,王允便说服吕布,铲除了董卓。京剧有《凤仪亭》就是叙述这段故事的。

“闭月”是貂蝉的代称。貂蝉在后花园拜月时,忽然轻风吹来,一块浮云将那皎洁的明月遮住。这时正好王允瞧见。

王允为宣扬他的女儿长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说,我的女儿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过,赶紧躲在云彩后面,因此,貂蝉也就被人们称为“闭月”了。

4、杨玉环

杨玉环(公元719年6月22日-公元756年7月15日),号太真。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唐朝宫廷音乐家、舞蹈家。她的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她出生于宦门世家,父亲杨玄琰曾担任过蜀州司户。

她先为唐玄宗儿子寿王李瑁王妃,受令出家后,又被唐玄宗李隆基册封为贵妃。天宝十五载(756年),安禄山发动叛乱,随李隆基从延秋门出长安,流亡蜀中,途经马嵬驿,杨玉环于六月十四日(公历7月15日),在马嵬驿死于乱军之中。

传说杨玉环初入宫时,因见不到君王而终日愁眉不展。有一次,她和宫女们一起到宫苑赏花,无意中碰着了含羞草,草的叶子立即卷了起来。

宫女们都说这是杨玉环的美貌,使得花草自惭形秽,羞得抬不起头来。唐玄宗听说宫中有个“羞花的美人”,立即召见,封为贵妃。从此以后,“羞花”也就成了杨贵妃的雅称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大才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 。四大美女享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的美誉。

西施,原名施夷光,春秋末期出生于浙江诸暨苎萝村。天生丽质。时越国称臣于吴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谋复国。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与郑旦一起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于国事,为勾践的东山再起起了掩护作用,成为男人政治斗争下的女性牺牲品。西施有“沉鱼”之貌,西施是个浣纱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过人。她在河边浣纱时,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她显得更加美丽相传西施在溪边浣纱时,水中的鱼儿觉得西施太美丽了,都自惭形秽地沉到水底不敢出来。

王昭君,姓王名嫱,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匈奴呼韩邪单于阏氏。她是汉元帝时以“良家子”入选掖庭的。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五女赐之。王昭君入宫数年,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后汉书》卷八十九《南匈奴传》) 王昭君于公元前52 年出生于南郡秭归县宝坪村(今湖北省兴山县昭君村)。景帝在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分秭归北界为兴山县,香溪为邑界,汉王嫱即此邑之人,故云昭君之县。其父王穰老来得女,视为掌上明珠,兄嫂也对其宠爱有加。王昭君天生丽质,聪慧异常,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娥眉绝世不可寻,能使花羞在上林”。昭君的绝世才貌,顺着香溪水传遍南郡,传至京城。公元前36年,汉元帝昭示天下,遍选秀女。王昭君为南郡首选。元帝下诏,命其择吉日进京。其父王穰云:“小女年纪尚幼,难以应命”,无奈圣命难违。公元前36年仲春,王昭君泪别父母乡亲,登上雕花龙凤官船顺香溪,入长江,逆汉水,过秦岭,历时三月之久,于同年初夏到达京城长安,为掖庭待诏。汉元帝在位期间,南北交兵,边界不得安静。汉元帝为安抚北匈奴,选王昭君与单于结成姻缘,以保两国永远和好。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王昭君告别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马嘶雁鸣,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绪难平。她在坐骑之上,拨动琴弦,奏起悲壮的离别之曲。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悦耳的琴声,看到骑在马上的这个美丽女子,忘记摆动翅膀,跌落地下。从此,昭君就得来“落雁” 的代称。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四大美男、四大才子分别是谁呢_匈奴、契丹他们是中国古代的少数民族吗?他们是怎样起源的

貂蝉,山西忻州人。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舞女,国色天香,有倾国倾城之貌,见东汉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纵,於月下焚香祷告上天,愿为主人分忧。王允眼看董卓将篡夺东汉王朝,设下连环计。王允先把貂蝉暗地里许给吕布,再明把貂蝉献给董卓。吕布英雄年少,董卓老奸巨猾。为了拉拢吕布,董卓收吕布为义子。董卓是好色之人。貂蝉被董卓宠爱着,报董卓於妩媚。把董卓撩拨得神魂颠倒。吕布自董卓收貂蝉入府为姬之后,心怀不满。一日,吕布乘董卓上朝时,入董卓府探貂蝉,并邀凤仪亭相会,貂蝉见吕布,假意哭诉被董卓霸占之苦,吕布愤怒。这时董卓回府撞见,怒而抢过吕布的方天画戟直刺吕布,吕布飞身逃走,从此两人互相猜忌,王允便说服吕布,铲除了董卓。京剧有《凤仪亭》就是叙述这段故事的。貂蝉是这部以男性为人物主体的《三国》之中,出场的少数几位女子中最为光彩夺目的女性形象。可以这样说,正是由于貂蝉的出现,才有了王司徒巧施连环计的佳话,才有了吕奉先大闹凤仪亭的风波,才有了凶横无忌权倾一时的董卓宫门前的被戮,才有了儿女情长武功盖世吕布的门楼上的殒命。貂蝉形象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在这个清一色男人争霸的世界里,成功地显示出了一个绝色女子的胆量与智慧,正是这种非凡胆量的展示与高度智慧的运用,加速了汉末军阀战乱时代的结束,促成了一代雄才曹操、刘备、孙权等人的崛起,从而使已经风雨飘摇的汉室江山得以继续延续。然而,自从吕布白门楼殒命之后,这位胆色俱佳的奇女子便就此不见了踪迹。是随失败的吕布同赴了九泉?还是被胜利的曹操掳回了许昌?这个疑问从群雄争霸开始一直到归晋统一也没有解开,是作者无意间忽略了这样一个重要的人物,还是出于某种考虑有意识地避开不谈?我们无从考证。笔者不甘于就这样让一位令人敬慕的奇女子从此无迹可寻,于是参考翻阅了大量社会上流传的稗官小说、野史评话,终于寻找到了有关貂蝉身世、结局的一点蛛丝马迹,在此记录下列,权作对自己好奇心的一种交待。

杨玉环(公元719-756年):号太真,蒲州永乐人(今山西永济),唐玄宗李隆基的贵妃。杨氏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唐代宫廷音乐家、歌舞家,其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开元七年719年农历六月初一生于容州(今广西玉林容县),出身宦门世家,曾祖父杨汪是隋朝的上柱国、吏部尚书,唐初被李世民所杀,父杨玄琰,是蜀州司户,叔父杨玄珪曾任河南府土曹,杨玉环的童年是在四川度过的,10岁左右,父亲去世,她寄养在洛阳的三叔杨玄珪家。开元二十二年七月,(734年).唐玄宗的女儿咸宜公主在洛阳举行婚礼,杨玉环也应邀参加。咸阳公主之胞弟寿王李瑁对杨玉环一见钟情,唐玄宗在武惠妃的要求下当年就下诏册立她为寿王妃。婚后,两人甜美异常.后又受令出家,天宝四载(745年),杨氏正式被玄宗册封为贵妃。天宝十五载(755年),安禄山发动叛乱,玄宗西逃四川,杨氏在马嵬驿死于乱军之中。杨玉环天生丽质,加上优越的教育环境,使她具备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性格婉顺,精通音律,擅歌舞,并善弹琵琶。虽为美女,但仍有缺陷:其体有狐臭,因此特别喜欢沐浴,所以“春寒赐浴华清池”这位以胖为美的杨贵妃,是最简单的美人、最幸福的美人,也是最令人感慨的美人.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四大美男、四大才子分别是谁呢_匈奴、契丹他们是中国古代的少数民族吗?他们是怎样起源的

中国古代四大美男是:潘安、兰陵王、宋玉、卫玠。

潘安:(247年―300年),即潘岳,字安仁。河南中牟人。西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潘安之名始于杜甫《花底》诗"恐是潘安县,堪留卫玠车。"后世遂以潘安称焉。虽说书上并没有详细记载潘安到底五官如何、身高几尺,他的美貌却是件毋庸置疑的事情。《世说新语》中记载,潘安每次出去游玩,都会有大批少女追着他,又是给他献花,又是给他献果。潘安每次回家,都能够满载而归,这就是"掷果盈车"这个典故的由来。但潘安的人生道路却并不像他的外貌一样令人欣羡,反而带有些悲剧色彩。八王之乱后,赵王司马伦夺权成功,他立刻抓了潘安,并判了他一个灭三族。

兰陵王:本名高长恭(541年―573年),又名高孝瓘、高肃,祖籍渤海调淮(今河北景县南),神武帝高欢之孙,文襄帝高澄第四子,生母不详,南北朝时期北齐宗室、将领,封爵兰陵王。兰陵王也是给后世留下无限遐想的美男之一。他有着成为传奇所需要的一切必要条件,比如骁勇善战,比如他那充满血腥和杀戮的家族,又比如盛年时的含冤而死。而这传奇中最绚烂的一笔,无疑是他那摄人心魄的美貌。关于兰陵王,有一个十分著名的传说:他相貌过于柔美,不足以威慑敌人,因此每每戴面具上战场。

宋玉(约公元前322年-约公元前298年),又名子渊,战国后期楚国辞赋作家。相传他是屈原的学生。汉族,战国时鄢(今襄樊宜城)人。曾是楚顷襄王。好辞赋,为屈原之后辞赋家,后世常将两人合称为"屈宋",与唐勒、景差齐名。相传所作辞赋甚多,今多亡佚。流传作品有《九辨》、《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等,但后3篇有人怀疑不是他所作。所谓"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典故皆他而来。宋玉并非徒有其表,他同样有着卓越的文学才能,在文坛有着宗师级的地位,创造了好几个第一。他是第一个写悲秋的,也第一个写女性的。他对女性经典性的描述,对后世曹植等人影响非常大。宋玉名篇《神女赋》和《高唐赋》把巫山的女神(巫山神女)的美貌描述得让后人垂涎了几千年。他留存下来的作品共16篇,其中《九辩》确信为他所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可以和屈原的《离骚》相媲美,堪称楚辞中的双璧。

卫玠:(286年-312年6月20日),字叔宝,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北)人,晋朝玄学家、官员。卫玠五岁时神态异于常人,年少时乘坐羊车到街市去,看到他的人都以为是玉人,人们都去观看他。骠骑将军王济是卫阶的舅舅,英俊豪爽有风度姿容,每次见到卫玠,就叹息说珠玉在身旁,就觉得自己形貌丑陋。又曾对别人说,与卫玠一同出游,就像有光亮的珠子在旁边,光彩照人。卫玠长大后,好谈玄理。其后多病体弱,他的母亲王氏常不让他多说话。遇到有好日子,亲友有时请他说几句,没有不赞叹的,认为他说到了精微之处。琅邪人王澄有名望,很少推崇别人,每当听到卫玠的言论,就叹息倾倒。为此当时的人说:"卫玠谈道,王澄倾倒。"王澄与王玄、王济都有盛名,都在卫玠之下,世人说:"王家三子,不如卫家一儿"。

中国古代四大才子是指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

唐伯虎,擅山水、人物、花鸟,其山水早年师从周臣,后师法李唐、刘松年,加以变化,画中山重岭复,以小斧劈皴为之,雄伟险峻,而笔墨细秀,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有《骑驴思归图》、《山路松声图》、《事茗图》、《王蜀宫妓图》、《李端端落籍图》、《秋风纨扇图》、《枯槎鸜鹆图》等绘画作品传世。

祝枝山,因生而左手六指,故自号枝山,又号枝指生,世亦称“祝枝山”、“祝京兆”。长洲(今江苏吴县)人。祝允明自幼就显现出多方面的艺术才华。

文徵明,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曾官翰林待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宣宗成化六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年九十岁。擅长诗文书画,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

徐祯卿,字昌谷,一字昌国,常熟梅李镇人,后迁居吴县(今苏州),明代文学家,被人称为“吴中诗冠”,是吴中四才子(亦称江南四大才子)之一。

匈奴、契丹他们是中国古代的少数民族吗?他们是怎样起源的

1、关于匈奴的起源是国内外学者互有争议的一个问题。首先,一部分学者坚持一种传统意义上的观点,认为“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1认为匈奴即夏族。比如吕思勉在《匈奴文化索引》中认为认为匈奴即夏族可信。另外,王国维在《鬼方 昆夷 猃狁考》中认为,商周时期的“鬼方”“昆夷”,宗周时期的“猃狁”,春秋时代的“戎狄”,战国时期的胡等都与匈奴同种,实为一族,只是各个时代的名称不同而已;但是也有人比如黄问弼在《古代匈奴之研究》中认为“鬼方”“荤粥”“猃狁”并非匈奴,它们有着不同的起源地,并非同族。以上这些说法、见解各不相同。每种观点所持的证据一般都是来源于先秦与两汉的文献资料,但是关于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族源的文献资料遗留下来的并不多并且都是支言片语,有许多记载它的真实性尚不无可疑;而学者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些资料进行诠释。以至于相互争辩无有定论。在此,我同意第二种看法即匈奴非“荤粥”“鬼方”“猃狁”。

我国境内大漠南北的草原地带,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根据文物资料和历史文献记载,在战国以前,这里曾先后出现过“荤粥”“鬼方”,“猃狁”等氏族或部落,他们相互征战,相互交往,相互融合,并与华夏各族有着经济文化联系。

根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曾北逐荤粥。这个记载,反应了北方游牧民族在遥远的古代就于中原华夏各族接触的事实。到了夏朝,荤粥与夏族为邻并有密切的交往。殷商时期出现了鬼方。“鬼方”是我国北方和西北的古代少数民族。见于甲骨文,金文及《易经》《诗经》等古籍。鬼字有“隗”“溃”“愦”等异写。而“鬼方”也往往与“昆戎”“昆夷”“串夷”“狄”“洛泉”等相互混称。主要分布与山西,河北南部,而势力西及陇山和渭水流域的支流洛水,泾水一带。经营畜牧业,善养马。远至商周,下至春秋与中原一些王国有战争,为殷周之强敌。当时“鬼方”的势力相当强大,自契至商汤八次迁都应该也和“鬼方”的骚扰有关。武丁时期曾和“鬼方”进行了三年战争,才打败“鬼方”,“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2。但是它们之间也有交往,并且通婚,周以后不见于记载。

西周时期,猃狁活跃起来。根据文献记载,猃狁经常向周朝进行侵扰,给人民造成许多灾难和苦痛。当时诗人曾为此发出过“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不启,猃狁之故”,3的哀叹!公元前八世纪,周宣王多次出兵抵御猃狁的进攻,并在“朔方”建立城堡。诗人曾描写当时抵御猃狁的情况说“…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南仲为人名),猃狁于襄(打败了猃狁)”4。

史籍中对“鬼方”的材料记载不多,但从这仅有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约略知道“鬼方”的一些最基本的情况,那么后来出现的匈奴与鬼方又有什么关系呢?

根据现有的历史记载和考古资料证实,匈奴早在公元前7—8世纪就已经生息繁衍在中国北方的广大地区,建立起氏族和部落联盟了。匈奴的发源地在草木茂盛多禽兽的阴山河套地区,最初的经济政治中心位于今天内蒙古自治区的河套及大青山一带,“…地南接燕赵,北暨沙漠,东连九夷,西距六戎”5在这片广大的沙漠上,少水草,气候干燥、严寒,所谓“…胡、貉之地,积阴之处也,木皮三寸,冰厚六尺…”。6“地涸泽(硷)卤,不生五谷”。7惟有“…阴山,东西千余里,草木茂盛多禽兽,本冒顿单于依阻其中,制作弓矢…是其苑囿也”8这里依山傍水,气候适宜,黄河两岸沃野千里,是畜牧和狩猎的好地方。所以阴山一带是匈奴社会经济发展的摇篮之地,水草丰富,不仅适宜于畜牧经济的发展,而且也适于农业的种植。因气候严寒、人民又迁移无常,这样大大的锻炼了匈奴人民的性格,能吃苦耐劳、善于骑马射箭,匈奴的自然环境特点对匈奴社会的发展起了一些影响。而黄河以南的所谓“河南地”,离秦国都城长安,最近处为七百里,与内地联系比较方便。匈奴凭借这些有利条件,以辛勤的劳动发展了游牧经济,同时利用各诸侯国逐鹿中原,无暇北顾的时机,在今天内蒙古河套及大青山一带发展和壮大起来。

由此可见“鬼方”“匈奴”都是中国古代北方、西北方的少数民族,虽然它们在宏观上也会有一些交叉、整合之处。这种交叉整合说的是部族之间并不是处于孤立封闭状态也会有一定的交往和战争。而这种宏观上的交叉正好说明了各族间相互交往,相互融合的一种历史联系。究其细微差别我们可以得出:“鬼方”族源发祥于今天的山西、河北南部,而匈奴族源则发祥于今天内蒙古自治区阴山、河套、大青山一带。族源发祥不同就不能说它们属于同一民族,鬼方也不是匈奴不同时代的名称。但是,两者之间就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民族吗?难道两者之间就没有什么联系吗?它们之间有着相似的经济生活习俗,又作何解释呢?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到了春秋战国的时候,“荤粥”、“鬼方”、“猃狁”的名称都不见于记载了。文献上出现了“戎”、“狄”,它们分布在黄河流域、大漠南北。“戎”、“狄”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由“荤粥”、“猃狁”发展演变而来。民族名称的变化,反映了各族间相互交往、相互融合的历史过程。这种族名的变化,反映了各族之间关系的变化,包含着众多的氏族和部落的分合聚散的历史内容。这时这些“戎”“狄”有的分布于黄河流域有的分布于大漠南北。分布在黄河流域的“戎”,“狄”有的聚居于华夏各族之北,有的散居于华夏各族之间。他们于华夏各族接触频繁,有时和平交往,也不时发生战争。而他们自己各族之间也时战时合。因而在这种互相交往和互相征战中,不断趋于融合。在长期的互相融合的过程中,有的“戎”“狄”,因社会发展较快,力量较强,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而其他的“戎“狄则处于配角的地位。到了战国时期散布于黄河流域的“戎”“狄”,大部分都被华夏各族及其建立的强大诸侯国兼并。有的则迁至大漠南北与原来居住那里的“戎”“狄”结合在一起。到战国后期,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北方许多互不统属的民族、部落相互逐渐融合聚集,出现一些部落联盟和酋邦,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匈奴与东胡两个大的族系。

匈奴就是通过这种融合过程,于公元前4世纪强大起来的。所以匈奴的族源应包括“荤粥”、“鬼方”、“猃狁”、“戎”、“狄”、“胡”在内的原先活动在大漠南北的各族,但不等于说后者是前者的翻版与复制。很难说匈奴来源于单一的民族与部落。不过在匈奴形成的过程中,被称为匈奴的那一部分由于社会生产力比其他的部分先进,力量也较大,因此在整个部族形成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并且起着主导作用。随着部族的形成和发展,匈奴那一部分,就以它本族的名称总括和代表整个部族。其实,匈奴内部本族的民族成分也是很复杂多样的。如休屠、宇文、孤独、贺赖、羌渠以及三木楼訾等部,都是匈奴内的构成部分;而各部之下众多氏族,如虚连题氏,呼延氏、兰氏、须卜氏、丘林氏、乔氏、当于氏、郎氏、粟籍氏、沮渠氏等以及所谓的“别种”“别部”都未计。这样的复杂的民族构成,正是匈奴族内由众多的氏族和部落聚集,结合和形成的有力证明。与匈奴并起的东胡族和以后相继在大漠南北兴起的乌桓、鲜卑、柔然、铁勒、突厥、回鹘、契丹、蒙古等族,其族内的民族成分也是如此复杂,可以作为旁证。另外,从“荤粥”“猃狁”“匈奴”的语音进行分析比较,这三个族名可能是一音之转,尤其是“荤”“猃”“匈”这三个字,可以说他们本来就是一个语音的不同译法。而匈奴的“匈”字与战国秦汉时代就作为匈奴专用名称的“胡”字,如果急读,也属于同一语音,与英文文献中“Huns”的“Hun”,罗马文献中“ Hunni”的“Hun”也都是一个音。因此,我认为,形成匈奴的主体部分就是在上述诸族的基础之上吸收周围各族人民发展起来的,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匈奴是由“戎”“狄”“胡”等多种民族成分经过“民族一体化”进程,而形成的一个“民族新个体”。

战国末叶,匈奴与东胡并强,常常扰掠秦、赵、燕三国北部边境,三国相继筑造长城以拒匈奴与东胡。当秦始皇统一中原时,匈奴头曼部已经成为北方草原的一股强大势力。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命大将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攻占了河南地(今天内蒙古河套南伊盟一带),乘胜渡过黄河据守阳山(今天临河县西北狼山)和北假(今天河套以北,大青山以南地区)。在秦军的进攻面前,单于头曼无法招架不得不放弃河套地区及其政治中心头曼城向北退却七百余里。秦以河为塞筑四十四个县城迁移内地人民到河套地区屯垦,同时把原来三国的长城重新修整并连接起来,西起临洮(今天甘肃岷县)、东到辽东,号称“万里长城”。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架崩,诸侯叛秦,中原大乱。匈奴趁机南下,越过长城重新占据河套地区和阴山一带。至公元前209年,冒顿杀其父头曼,废除单于推举制度,自立为单于。从此匈奴遂由族名兼为单于国名。公元前209年—公元前174年,冒顿在位,控弦之士三十多万,南并楼烦、白羊王,东灭东胡,西走月氏,北服浑庾、屈射、丁零、鬲昆、新犁各族。老上单于冒顿,又从伊犁河流域驱逐月氏人。乌孙人迁徙居住在伊犁河流域,实为匈奴属国,又役属西域城郭诸国。于是匈奴的疆域东至辽河,西至葱岭,北抵贝加尔湖,南达长城。在中国历史上,在北部草原游牧各部中,第一次出现了统一的游牧军事政权,政权的建立也标志着匈奴民族的形成。

2、契《辽史》对于契丹的起源记录了青牛白马的传说,北宋是与契丹接触最频的,有关契丹的情况逐渐多起来,真真假假,也让北宋人对“青牛白马”的传说产生怀疑,而在契丹人心目中这个创世纪的传说是根深蒂固的,契丹开国皇帝辽太祖平定了“诸弟之乱”后,就“登都庵山,抚其先奇首可汗遗迹,徘徊顾瞻而兴叹焉”。五代有一位契丹族画家胡瑰,曾经画了一幅《阴山七骑图》流传,都认为这幅画展示的是契丹人行围打猎的场景,却不曾有人想到这其实是有关契丹始祖的起源有关,也就是说与青牛白马有关。画面是七骑与一位女性“赤娘子”,这七骑与赤娘子逐渐演变润色成后来的骑白马的奇首与骑青牛的“赤娘子”,相遇于木叶山前,繁衍成契丹八部。那么“赤娘子”是谁?宋人王易在《燕北录》中记载:“赤娘子者,番语(指契丹语)谓之掠胡奥偌,传是阴山七骑所得黄河(潢水,今西拉沐沦河)中流下一妇人,因生其族类。”也就是“青牛”氏族的女首领。

北宋中期契丹的史官赵英(赵至忠)投降北宋,让北宋更全面地了解契丹,有关契丹始祖的传说这神化的青牛白马让宋人怀疑,因为与“前史”所说的不太一样“前史虽载八男子而不及灰(青)牛白马事”。这就透露出一个信息,在北宋之前有关契丹的始祖故事是“阴山七骑”的故事,古昔旧事,口口相传,逐渐美化完善的结果。也就是说契丹民族应该是由一个白马氏族和青牛氏族互为婚姻而形成。“阴山七骑”当是白马氏族,赤娘子是青牛氏族。两个氏族互为婚姻形成了一个新的部落群,最初的酋长是奇首可汗,演而形成古八部。在古朴的契丹人意识中,天属阳,在人为男性;地属阴,在人为女性,青牛为象征,分别代表天神与地祇。


匈奴、契丹是中国古代的少数民族,当然那时候他们不是被称为少数民族,而是被称作“戎狄”,但从现代的角度看来,他们也属于当今中华民族的一部分,那么我们来分别看看匈奴与契丹的起源吧。

匈奴的起源

关于匈奴的起源是国内外学者互有争议的一个问题。根据《史记·匈奴列传》的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 ” 唐朝时期司马贞所著的《史记·索隐》引“张晏曰:‘淳维以殷时奔北边’”。又引“乐彦《括地谱》云:‘夏桀无道,汤放之鸣条,三年而死,其子獯粥妻桀之众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中国谓之匈奴’。其言夏后苗裔,或当然也’。可见,在史书中匈奴族与华夏族与同源,约公元前16世纪夏朝灭亡后,夏后履癸的一支后裔逃到北方,成为匈奴族。

然而也有学者认为,我国境内大漠南北的草原地带,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根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曾北逐荤粥。而所谓的荤粥被认为可能就是匈奴。如晋灼等人称荤粥是匈奴在上古的称呼,韦昭认为荤粥是匈奴的别称。故应劭《风俗通》云‘殷时曰獯粥,改曰匈奴’。又服虔云‘尧时曰荤粥,周曰猃狁、秦曰匈奴’。书昭云‘汉曰匈奴,荤粥其别名’。可见匈奴的前身荤粥在五帝时期就已经存在。

然而实际上,直到战国时期才有“匈奴”的称呼。考虑到匈奴之后,大草原的主人换了一批又一批。所以没有理由认为,在此之前,匈奴会一直都是大草原的主人。学者黄问弼在《古代匈奴之研究》中就认为“鬼方”“荤粥”“猃狁”并非匈奴,它们有着不同的起源地,并非同族。而匈奴是直到战国末期才兴起的游牧部落,正如蒙古族是直到公元12世纪才形成。

契丹的起源

《辽史》卷三十七、地理志一、志第七记载了有关契丹始祖的传说:在北方草原上流淌着两条河,一条叫西拉木伦河,发源和流经沙漠,水中多黄沙,所以也叫“潢河”;另一条叫“老哈河”,发源和流经山地丘陵,水中多泥土,所以也叫“土河”。在一千六百多年以前,有一位驾着青牛车的仙女顺着潢河而下,有一位骑着白马的神人沿土河而东,二人在两河的交汇处相遇,成为配偶。生八子,其后族属渐盛分为八部。每行军及春秋时祭,必用白马青牛示不忘本云。这就是最早的"契丹八部"的来历,他们的部族供奉青牛白马,以表示祭祀祖先。

传说归传说,历史学家大多认为契丹起源于东胡,.东胡与匈奴同时兴起于战国末期,位于匈奴的东边。后来东胡被匈奴所灭,分为两支,一支退居乌桓山的称为乌桓;一支退居鲜卑山的称鲜卑。契丹便来自东胡的鲜卑族,但具体来说在鲜卑民族内部是属于哪一个氏族?目前尚存在争议。

一种说法认为契丹源于鲜卑的柔然部。柔然部战败于鲜卑拓跋氏的北魏。其中北柔然退到外兴安岭一带,成为蒙古人的祖先。而南柔然避居今内蒙古的西喇木伦河以南、老哈河以北地区,以聚族分部的组织形式过著游牧和渔猎的氏族社会生活,为契丹人的祖先。

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契丹源于鲜卑的宇文部,宇文部鲜卑被慕容部鲜卑后来建立的前燕政权灭亡后,其后裔的一支----迭剌部,在南北朝时发展成契丹。

0
回帖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四大美男、四大才子分别是谁呢_匈奴、契丹他们是中国古代的少数民族吗?他们是怎样起源的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