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公主大多嫁不出去,平民百姓都不愿娶,到底是为何
简单来说,是士族不愿娶公主,皇家不愿嫁平民。
古人对婚姻有一个基础的理解,那就是门当户对,这就基本断了公主下嫁平民的路子,也就不存在什么平民百姓不敢娶公主的问题,你敢娶也娶不到啊。
当然,有一个朝代例外,那就是明朝,除了明太祖时期跟功臣子弟联姻外,明朝大多数时候都鲜见世家子弟出身的驸马,原因就是为了杜绝功臣外戚通过与皇家联姻巩固权势,在这种情况下,公主才会嫁给平民,绝对的下嫁。由于皇家对民间信息不通,导致明朝公主屡屡被骗婚,嫁过去才发现驸马是个丑八怪或者无赖。
再说回唐朝公主,唐朝皇帝对外戚的防范还没到这种地步,也不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平民,还是找个世家子弟比较妥当。可唐朝公主难嫁人的问题就在于,世家子弟不愿娶!
按理说,公主乃皇家之女、天潢贵胄,就算不受宠,也是贵不可言,娶了公主就是皇帝的女婿了,怎么会有人不愿娶呢?
纵观整个唐朝,共有两百多位公主,能嫁得出去的只有一半,因为在唐朝,娶公主真的不是什么好事,世家子弟望而却步是很正常的事。
第一,公主架子大
公主出身皇族,自然是养尊处优,凭皇帝老爹的身份摆架子。这种情况历代都有,并非唐朝特色,如南朝宋的江敩(xiào)就写过一封拒绝娶公主的公开信,信中历数两晋时期娶公主的男人的悲哀经历,王敦、桓温、王献之、王偃、何瑞等等全部上榜,而且一个更比一个惨。
唐朝跟前代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公主虽然也有知书达理的,如襄城公主孝顺恭和,岐阳公主怡顺待人,但这些只是少数,从小在无约束的皇家长大,泼悍蛮横者才是大多数。
唐宣宗时期更是出了一件稀罕事,唐宣宗本来是想让永福公主下嫁给校书郎于琮。结果一次跟女儿吃饭时,唐宣宗发现女儿一赌气,竟当着他的面发脾气,又是摔碗又是折筷子的。唐宣宗慨叹不已,当场决定换人,把广德公主嫁给了于琮,至于永福公主,从此再无消息,只怕是老死宫中了。
第二,公主身份高贵
身份高贵算好事,也算坏事,比较公主身份高,驸马出门也有地位,可在家就不同了,公主碾压驸马啊。
古代虽然是男尊女卑,妻子的地位远远低于丈夫,要尊敬公婆、与姑嫂和睦相处等,可哪个驸马尊得过公主?在公主面前,这些东西都是不存在的。
以公主的尊贵身份,进入夫家之后,姑媳、夫妇之间尊卑颠倒。看着别人男尊女卑、三妻四妾,自己却要受妻子的气还不能有任何反抗,驸马的心情能好才怪。
同样地,看着别家儿媳孝顺公婆、半句话不敢多说,自家儿媳却是颐指气使,公婆们心里也不会太自在。
按照礼仪,儿媳是要拜见公婆的,但在公主面前,往往是公婆要反过来拜见儿媳。唐高宗为此才下令禁断舅姑(即公婆)答拜之礼仪,但是,这种表面文章难以真正改变公主在夫家的地位。比如醉打金枝的故事,就是因为升平公主不愿给郭子仪拜寿,这才惹得丈夫郭暧出手扇了公主一记耳光,闹出一阵风波。
第三,公主出轨,驸马没招
唐朝社会风气开放,皇室更是以身作则,像“兄娶弟媳、子承父妃、父占子妃”,唐太宗、唐高宗、唐玄宗一一做出了生动的注解。在这个环境下长大的唐朝公主们,根本就不把丈夫当回事。
比如唐高祖李渊的女儿永昌公主,她嫁给窦皇后的侄儿窦奉节后,与杨豫之偷情。偏偏这个杨豫之还不是外人,他是李渊第五女长广公主的儿子,永昌公主的亲外甥,同时还是李元吉之女寿春县主的丈夫,即永昌公主侄女的丈夫。窦奉节忍不了这个绿帽,直接擒杀杨豫之,虽与永昌公主离婚,但绿帽之名传遍长安。
又如房玄龄之子房遗爱,他娶了唐太宗的女儿高阳公主。任性的公主压根就看不上这个驸马,结婚当晚就和房遗爱分房睡了,后来还跟玄奘大师的弟子辩机和尚私通,搞得满城风雨,唐太宗下令将辩机腰斩。
还有安乐公主、太平公主,都是此中佼佼者。有此先例,自然少有人愿意娶公主,不然平白戴上一顶绿,那可不怎么美好。
第四,公主热衷政治
唐朝的公主跟其他朝代不同,出了好几位权势滔天的,其他公主对于政治也关心过头了。
唐朝能够出一个女皇武则天,有她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经武则天这么一刺激,皇室公主对于政治分外热衷,太平公主、安乐公主等人都是搅风搅雨的好手,可是一旦失败,她们的夫家就是诛九族的重罪,那可真是一天福没享,一有祸就遭殃。
综上四条,世家子弟为了自己的家族和婚姻幸福考虑,自然将娶公主视为凶途,公主也就难嫁了。
下面分享几个悲惨的唐朝驸马
太平公主到了适婚年龄时,唐高宗给他选了薛绍,薛绍吓得半死,就怕成真,结果还是没躲过。出嫁后,太平公主果然不负众望,先将兄嫂、弟妹扫地出门,然后又给丈夫戴了不少绿。
还有唐宣宗选驸马,士子官员全都躲得远远的,就怕被选上。有人推荐了进士王徽,王同学一听脸都绿了,“闻之忧形于色”,连忙向宰相哀求,费了老大的功夫才得以免婚。
另一个进士郑颢就没有这种好运气,他在考取状元以后,本已准备跟卢氏的女子成婚,结果被宰相白敏中推荐,半道上被拉回来娶万寿公主。郑颢因此成为唯一的状元驸马,但他跟白敏中可是不死不休,一直到去世,郑颢不断地上表毁谤白敏中,唐宣宗却清楚得很,毁谤没用。
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唐朝的确有部分士族子弟不愿娶公主和宗女,但哪里轮得到普通平民百姓不愿意娶公主。
唐朝有些公主的确也有和今天女孩子一样难以找到令自己满意的夫君,但怎么可能公主都嫁不出去。
唐代的门阀士族影响力依然非常大,虽然已经科举制度已经在发展,取代了九品中正制,但远没有后世宋代和明代那样科举出身基本垄断高层官职,并且科举制度中,士族子弟优势同样也很大。门阀士族在唐代依然很有影响力。
社会风气依旧同样推崇传统的顶级士族们。李唐皇室虽然自称陇西李氏,但私下里并不被时人认可。相比和皇室结亲,高官贵族子弟们其实更愿意与传统高门士族联姻。
有个典型的例子的是薛元超。
薛元超出身河东薛氏,河东薛氏士也是当时的顶级士族,但名望与最顶级的五姓七望稍差一些。薛元超的的父亲薛收是李世民的十八学士之一,可惜英年早逝,不然在贞观年间也是宰相级别的人物。薛元超本人在唐高宗李治年间做到宰相,人生可以说很圆满。薛元超的妻子是宗女和静县主(李元吉的女儿,李建成李元吉的儿子们玄武门之变后被杀,但女儿还享有正常的宗室待遇,有封号,嫁人也不错),和李唐皇室结亲。
(薛元超)
但薛元超晚年自称平生有三恨,其中一恨是不得娶五姓女,公开打脸皇家。五姓指的是当时名望最高的七家士族,合称五姓七望,七家分别是: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薛元超这样做到宰相级别的高官、和李家皇室联姻之人,依然以没有娶到五姓七望之家的女子做妻子为平生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