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桐县大槐树底下”到底是怎么回事?怎么那么多人声称是从大槐树移民而来_晋城有个“拦车村”,听说和孔子有关,是怎么回事呢
“洪桐县大槐树底下”到底是怎么回事?怎么那么多人声称是从大槐树移民而来
研究明朝军队体制:卫所制,大槐树移民子虚乌有!最多(0.000001%可能性)也就是军队在朱棣时期向南迁移路过此地。
还有人将《燕王扫碑》的传说,说成是“靖难之役”为背景的的大槐树移民,故事中把“碑”解释为南京明朝的祖宗碑,但何为“扫碑”却语焉不详,只能解释为朱棣取得了明朝的继承权。
在许多传说中,故事又常写作“扫北”,这当然是有朱棣镇守北平期间北征蒙古残元势力的历史基础的,但这些军事行动又不可能发生在河北、河南、山东境内。
总之,燕王扫碑,没有任何证据发生在河北、河南、山东境内的。
今天洪洞大槐树等网站的建立以及上面的所有内容,正是在新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氛围内精英参与创造和普及传说的现代体现。
你所说的应该是明初的大移民,也被称为“洪武大移民”,是明太祖朱元璋组织的一次人口移民。
元朝末年,各地战争不止,加上天灾人祸、黄河泛滥等各种灾害,中原大地一片荒芜,处处都是“路有冻死骨”的场景。据说当年扬州城破之时,“百姓居民仅剩十八户”,可想而知战争给当时的江南造成了多大的创伤。
但是,当时元朝将领扩廓帖木儿治下的山西却是不一番的景象,因为三晋大地四面环山,易出不易进,百姓们的生活相对稳定,人口数量也得了一定的恢复。在朱元璋一统天下之后,首要的问题就是与民休息,恢复国力。但是中原没有人啊,相比之下,江南与山西成为了当时的人口集中地,也首当其冲的成为了人口迁移的主要地。
此外,当时的黄河泛滥也是百姓苦不堪言的一个大问题,从至正八点到至正二十三年,黄河水就没消停过,百姓们经历了大水,也就变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民,在听闻山西的百姓生活稳定之后,肯定一个个的都奔向山西了。
最后,明太祖朱元璋发布了移民令,先后从山西的平阳、泽州等地,中途经过洪洞县的大槐树处办理手续,把百姓纷纷移往中原等地广人稀的地方,至此开始了延续数十年的移民活动。大移民除了补充人口作用,也大大加强了明朝对于基层百姓的直接掌控。
至于为什么叫洪洞大槐树移民呢?
我想,可能与当地的地理位置有关吧,因为洪洞县当时的人口较多,而且处于交通枢纽,是往来的驿站,明朝此举也是为了方便于民。
欢迎大家留言、点赞、关注,你们的鼓励就是我前行的动力,也谢谢大家可以看到这里。
晋城有个“拦车村”,听说和孔子有关,是怎么回事呢
相传孔子和他众弟子当年游学的时候路过那里,有个标志孔子回车,属于山西泽州县晋庙铺镇拦车村,因为这个典故,拦车村一直以来就有全民求学的历史,哪怕那些年特别困难的时候。每年那里的学子考了大学什么的非常多,尤其是做老师的多,有的家里一家有3、4个教师。别问我为什么知道,我老家就是那个镇。
据传,拦车村是“孔子回车处”。拦车村位于晋城市泽州县晋庙铺镇,古时候这里是一个驿站,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现在拦车村是国家首批“中国传统村落”,这里有两个自然村落,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
关于“孔子回车处”有一个流传的故事,孔子为一个小孩子的言语所动,认为此地之人聪明绝顶,无需他施教,便从这里掉转车头,向南而归。现在,在村北天井关旁古道上,还可以看见回车的辙痕。不知道是因为辙痕而有了传说故事,还是因为传说故事而有了辙痕。在拦车村东南,还修了文庙,立了“孔子回车之辙”碑,专门用以祭祀孔子,而“孔子回车”的故事,也成了晋城的四大名胜之一。
如今,村子里仍有人居住,保持着一种原生态之美,商铺、门楼以及各种砖瓦建筑都被保存了下来,虽然破败,但尤见当年车水马龙的官驿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