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虞美人》写尽蒋捷一生,一句悲欢离合总无情,无比沉痛,你怎样看_樱桃 免费阅读小说蒋词
一首《虞美人》写尽蒋捷一生,一句悲欢离合总无情,无比沉痛,你怎样看
听雨意境
蒋捷这首听雨是他的代表作,他也因为这首绝妙好词确立了宋末四大词家之一的地位。蒋捷生值南宋末年,目睹了覆灭亡国的悲痛现实,其人又极重气节,故而隐居不仕,以词抒发故国山河易主的悲伤,词作多愤慨不平之气,悲凉惨淡。
听雨意境
这首《听雨》小词正是通过听雨的时间脉络,几乎概括了自己一生的人生际遇,表现了个人面对世界的孤寂荒凉情绪,和江山易主故国不再的悲欢离合滋味。词的结尾,一句“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颇有无可奈何之感,也隐现出作者已经不得不接受残酷的现实,淡然置之的境界,也是一生感悟的最后上升牲总结,听雨的一生也就是不断品味人生的一生。
但这淡然显然是不甘心不彻底的淡然,看似冷漠,看似接受,看似和解,其内里却是无比的痛苦,不但不是痛苦的解脱,还是痛苦心态的进一步深化和漫延。
蒋捷这首杰出的词作,截取人生历程中一个个听雨的画面,他自己的听雨悟人生何尝不是别人的感受,每个人都能从中引发共鸣,相同的人生况味感怀使本词获得了普世的意义,可以把他视为我们酸甜苦辣人生的滋味代言人。
问题:一首《虞美人》写尽蒋捷一生,一句悲欢离合总无情,无比沉痛,你怎么看?
导读
打开唐宋诗词作品,闭上眼睛聆听,到处都能听得到“雨声”。大概是因为雨天诗人们百无聊赖,且无所事事,便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经历梳理愁苦吧?
再加上文人墨客,才子佳人,他们情感丰富,多愁善感,所以古往今来雨中多诗词,雨天多缠绵。
雨作为一种轻柔流动的物象,常常出现在诗人、词人的笔下,成了他们抒发个人感慨,附庸风雅的有效载体。
雨一种自然景象,它不带有任何主观情意,一种司空见惯的天气变化,却被人们刻意营造成中国文学中的抒情意象。
这其中融注了作者特有的感受、体验、情绪和心态,具有了丰富的人生意蕴和审美价值。
诗人笔下的喜雨
- 韦应物《幽居》诗:“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喜雨无疑;
- 苏轼《浣溪沙》词:“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一场透雨,原野青青,景色清新,走马平沙芳草,自是一尘不染,满眼青翠,内心喜悦,不言而喻;
-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笔下最著名的一场雨——随风入夜,润物无声。
- 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更是将喜雨刻入骨子里去了。
诗人笔下的“苦雨”
所谓苦雨,往往跟悲、怨、愁等情感联系在一起。季节以春、秋两季为多,时间以黄昏、夜晚为主。
春雨绵绵,秋雨霏霏。当落红无数、春去匆匆、悲风怒号、黄叶飘落、日暮途穷、夜深人静之际,雨像懂得人的情思,点点滴滴地洒落,也一声声地撞击着人的心扉,诗人百感交集,泪水与哀愁同出,读来令人断肠。
- 白居易《上阳白发人》:“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
- 姜白石《点绛唇》:“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 苏轼《浣溪沙》:“萧萧暮雨子规啼。”
- 李璟《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 贺铸《半死桐》:“空床卧听南窗雨。”
- 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 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诗人笔下的“雅雨”
何为“雅雨”?
唐代司空图在《诗品》中对“典雅”的解释是:“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
所以说以韦应物《滁州西涧》中“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可谓最为典型的“雅雨”,雅致得让人无所适从!
诗人笔下的“禅雨”
雨所能清洗的是空间世界,同时也能涤荡人的心灵。诗人在红尘久了,难免被林林总总的尘埃纷扰。
所以其权心利欲,很有必要在雨意的清凉中被洗净。他们在雨的静观和沉思中领悟到某种人生的哲理,从而使雨具有了几分禅家的意味。
这其中最有感悟的,莫过于宋代大文豪苏轼的《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睛。
- 东坡先生途中偶遇一场阵雨,却感悟了不平常的人生哲理,进而升华为独到的“人生感受”。
- 自然界的阴睛风雨,现实人生的荣辱升降,都可等闲视之,浑不在意。
- 他借助于“雨”这一具体意象将人生引入到忘情得失,超然物外的禅意般的宁静之中。
宋代词人蒋捷“笔下的雨”,却是将“听雨”融入他的一生,却是更上一层楼。
他的那首《虞美人·听雨》,巧妙地运用了时空跳跃的“意识流”表现手法,准确地择取三幅人生画面,以“听雨”为线索加以贯穿,来表达人生痛定思痛后的感叹,且看这首佳作: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少年时听雨,是在歌楼上。红烛高烧,罗帐低垂,美人相伴。壮年四处漂流,听雨就在客舟中。水天辽阔,风疾云低,孤雁在西风中哀鸣。
- 同是听雨,境界不同,感受也各异。
- 少年风流,追欢逐笑;壮年坎坷,浪迹天涯;而今鬓发斑白,人也老了,倦卧僧庐,长夜听雨,从此心如死井,万念俱寂。
- 最后道出了:悲欢离合无情的人生,任凭阶前秋雨点滴到天明,雨再也掀不起任何感情的波澜。
- 难怪后世文人韩奕,偶然得观蒋捷词《虞美人·听雨》,深有感慨:“夫听雨,一也。而词中所云不同如此,盖同者,耳也;不同者,心也。心之所发,情也。情之遇于景,接于物,其感有不同耳。”
@兵法天下 如是说
在词人蒋捷笔下“听雨”,已经不是简单的往事回顾,而是一种无可言说的人生境界的象征。它让读者深切地感受到:人生如梦,往事如烟,风雨之中细追寻。这首词也从感性渐至理性,并因其道出了很多文人的心声而被感动。
读了这首词我个人倒是认为:红尘有累。有情便被多情所累;无情,便被忘情所累。开心与伤心,往往就在瞬间都会发生了质的转化。
等待什么?犹豫什么?走出去朝着原始的角落,怀抱着自然界的情感,这是有情与无情的结晶,经得起时光变迁也伴随着岁月老去。
真实的大爱是简约的,真正的舍得,是将一切名利架空,随着时间推移,光阴的流逝,任其在一旁黯然失色,任其在自己的觉悟中自惭形秽,直至消声匿迹。
结束语
也许是自古文人们有太多的委屈和无奈,也许有太过的失意和落寞,也许是同命相连,惺惺相惜的缘故,这首词为后人所推崇,它经常与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为后世落魄文人,在怀才不遇,甚至偶遇困境时视为经典。正是因其具有普遍意义,耐人寻味,进而能与读者产生共鸣,因为这首词流传很广。
【温馨提示:兵法天下诗词,尊崇原创,不忘初心。读书本难,行文不易,头条有缘,文笔相见。如果得到您的认可?敬请赞转分享,雅评留言】
我是@兵法天下 ,诚谢题主邀答,与文友分享这一话题,此文纯属个人观点。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奇文共欣赏,疑意相与析。